最新登高 杜甫 优质课一等奖
2023最新-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

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7篇杜甫《登高》优质课教案,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牛牛范文给您的好友哦。
《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过程与方法: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
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
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
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
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
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师深情地朗读)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完整word)登高-杜甫-优质课一等奖

登高杜甫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二)写作背景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PPT展示作者生平简介并讲解:•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三).整体感知PPT展示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味道更浓了!))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

《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登高》优秀教案一等奖导入: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
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生1: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2: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
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
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3: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
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
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生:……(生沉默)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
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
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
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
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
《登高》教案设计一等奖3篇

《登高》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杜诗沉郁顿挫的诗歌特色。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包含的情感。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生动地解读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突破】抓住意象,通过知人论世、品字、对比、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4分钟)同学们,我们知道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
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公元767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四川省夔州的长江边上,一位衣衫褴褛、疾病缠身、年过半百的老人,孤身一人、步履蹒跚地朝山上登高而来。
在这个满目衰败的残秋里,面对水急风大的万里江天,面对疲倦而孤独的飞鸟,面对了无生气的枯树,这位一生坎坷、穷愁潦倒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老人百感交集,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一首七言律诗——《登高》。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2分钟)《登高》向来被誉传为名作,被明代的胡应麟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这首诗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诗人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各种苦闷像浓云似的时时压在他的心头。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1.抓题目 2.抓作者(知人论世) 3.抓序注 4.抓关键词(诗眼) 5.抓意象(缘景明情)
他,少年壮志、中年失意、 老年颠沛。一生际遇坎坷 却从未改变过他执著的追 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苦 难,成就了他;赤诚,成 就了他。他永远是那个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他, 他始终是那个“达则兼济 天下,穷亦兼济天下”的 他!
诗《登高》的颈联“万里悲秋 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含 有八层含义,你能品味出其中有 哪八层之悲吗?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1)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 居成都草堂。(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 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 四川忠县)。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2)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杜甫确实是 以文章而著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休 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 了。
诗歌鉴赏基本方法:
• 1.抓题目 • 2.抓作者(知人论世) • 3.抓序注 • 4.抓关键词(诗眼) • 5.抓意象(缘景明情)源自 登唐·杜 甫
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因何而悲?
思考:宋代的罗大经指出杜甫
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

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杜甫《登高》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2.诵读并改写诗歌,学习杜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特点。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重点、难点1.赏析首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恢宏的艺术特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创作背景(代导语)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重阳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无心游赏,触景伤怀,写下了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无限悲苦。
2.作品特点: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
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偶,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二、自读全诗1.诵读课文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再正音正字,然后诵读课文。
2.注音渚(zhǔ)清作(zu)客霜鬓(bìn)浊(zhuó)酒3.词语注解①渚:水中的小洲。
②落木:落叶。
③萧萧:落叶纷纷的肃杀凄凉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乡。
⑤百年:犹言一生。
⑥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鬓:形容两鬓头发斑白。
⑨新停:刚停。
这时杜甫正因病刚刚戒了酒。
⑩浊酒:未过滤的水酒。
4.诗歌翻译风急天高猿啸哀,——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凄清,渚清沙白鸟飞回。
——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归鸟在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无边无际的落叶在萧萧地飘落,不尽长江滚滚来。
——流淌不息的长江水在滚滚地奔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离家万里面对秋景悲叹自己常年漂泊他乡,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登高》的背景和意义;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2.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抒情表达;2.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杜甫《登高》的原文和译文;2.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背景和杜甫的作品特点。
引导学生对杜甫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Step 2:欣赏诗歌(10分钟)教师放映杜甫《登高》的原文和译文。
学生可以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Step 3:诗歌解读(15分钟)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抒情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提问与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Step 4: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杜甫的诗歌创作特点,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诗歌进行鉴赏。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简短的文学评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Step 5:写作练习(20分钟)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杜甫《登高》的写作风格和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可以是一篇仿写杜甫风格的诗歌,也可以是一篇叙述或抒情的文章。
Step 6:学生展示(10分钟)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写作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
可以选取一些较好的作品进行朗诵或朗读。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重点和难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杜甫《登高》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和写作能力。
通过欣赏、解读和鉴赏杜甫的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和学生展示,激发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希望学生在学习杜甫《登高》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美好和情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

❖ 杜甫心中之“悲”,已经如此之深重,所以,他鬓发上 的霜雪,一定是重重繁重的;内外交困之时,偏又因病 戒酒,只能清醒地面对一切,承受更多悲愁苦恨。
本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这一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 景中有情——作者的情志、身影出现在景色 画面之中。——王国维“有我之境”
第四阶段(760——770)漂泊西南
•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 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 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 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 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 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 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 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 旷世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 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上元二年(761)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盖万里,地之远也; ❖ 秋,时之凄惨也; ❖ 作客,羁旅也; ❖ 常作客,久旅也; ❖ 百年,齿暮也; ❖ 多病,衰疾也; ❖ 台,高迥处也; ❖ 独登台,无亲朋也。 ❖ 十四字间含八意。”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后两联直接写情。请用诗中的一个字 概括诗中最主要的情感。
❖悲
作者为什么会“悲”呢?
❖ 客——万里,作,常 ❖ 秋——悲 ❖ 病——多 ❖ 老——百年 ❖ 孤独 ❖ 生活艰难 ❖ 内心苦恨 ❖ 戒酒——清醒面对一切,且无任何休憩停顿 ❖ 家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杜甫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深沉苦痛和忧思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我们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进步。
(一)、导入“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副对联写的是谁?杜甫(板书作者)这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它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登高》(板书标题) 1’/1(二)写作背景关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PPT展示•他胸怀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一直漂泊。
•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
“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上高台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病死在离开四川的途中。
1/2 (三).整体感知PPT展示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诵读请大家打开课文61页,按照自己理解,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评价: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1/3 第一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二遍:带着自己的理解,谁来读一读这首诗?(生朗读全诗)(评价:有节奏!)第三遍: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三五七句,我来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很多同学已经调整了自己的朗读,越来越好了。
味道更浓了!))第四遍:我们再读一次,现在,顺序调换一下,我读一三五七句,你们读二四六八句(评价:好,有感觉了)第五遍:我们连起来再读一遍,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评价: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
4’/7问题一、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明确:悲伤凄楚孤独评价:同学们,你们和国学大师王国维读过这首诗之后的感受一样的:PPT展示:《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国学大师·王国维(板书:悲) 1/8(四)意象分析3、王国维他说这首诗“无一景”不显示出悲愁的,请同学们把一二两联中的景物都找出来?转身板书“悲”“景”(板书:景)明确: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板书) 3/11景物本省能不能表现出“悲愁”情感?(如果所能:我们暂且不论)看看杜甫另外两首诗中的句子,景物上和《登高》有相似之处。
PPT展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问题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四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稍后、一生作答)明确:温暖和煦、喜悦高兴(你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融”“暖”(颜色的字)“黄”“翠”“白”“青”表现出春意盎然、温馨和煦、自然和谐的景象。
诗人给这些景物添加了一些修饰和描述的词语,景物就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就产生不一样的感受。
这种赋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就叫做意象。
3/14 问题三、再来看这首诗的意象,它们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悲愁”?教师示范分析:比如说这个“天”本身是没有主观色彩的,但和“高”结合就不一样了,在和诗人的处境结合起来,在广阔的天地间,自己就显得渺小了。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
所以“天高”就被诗人赋予诗人的悲愁的情感,“天高“就是一个意象了。
读的时候“高“就要重读 2/16根据老师这样的分析,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意象来分析。
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的来展示你的答案)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悲凉。
急:应重读,并且短促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高:应重读,猿啸哀,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啸:应重读重读并且尽量延长余韵,哀:应低沉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
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一只与鸟群失散的鸟,到处盘旋,形单影只,从而表现出作者很孤独。
清、白:应重读回:应低沉并延长,显示出徘徊之意重点、难点:萧萧:树叶纷纷落下,落在林间,落在山涧,落在路边,落在诗人脚下,更落到诗人心里。
自然界已进入了秋天,诗人也是年事已高,也进入了人生的秋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中,感受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一种悲愁。
借哀景写悲愁啊。
滚滚:长江滚滚显示出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表现出诗人年暮沧老,理想难以实现的悲愁。
萧萧,滚滚:重读并且尽量拉长余韵,显示出落叶缤纷的样子和波澜壮阔的景象。
这样的分析后,我们再把这四句的读一读,加深对意象的理解,注意只要你的重读和延长。
8/24(五)诗人情感通过我们的分析和诵读,更体会到这首诗“铺天盖地的悲愁”、“无一景不如此”。
那“无一语不如此”是怎样体现的“悲愁”?问题四:请同学们从三四两联中找出直接体现诗人“悲愁”的词语?这些词语要怎么读?这些词语表现诗人什么悲?然后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明确:悲独艰难苦恨潦倒 (板书)明确:重读那就在这些词语下面加点标注。
明确万里:浊酒一杯加万里,浓重的思乡之情;悲秋:悲凉的秋天,惨凄的时节,内心悲;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常:作客是长久的,不断的。
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百年:杜甫是登台的年纪,就是老年;多病:疾病缠身,拖着多病的身体;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苦无依;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杜甫独自一人难点:艰难是指什么?苦恨什么意思?艰难:一是指个人的艰难,诗人远离家乡,常年在外飘泊,贫病交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活困顿、壮志难酬:诗人遭受物质上和精神上双重打击。
二是国事艰难,连年的战争,国事艰难,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苦恨是指极度的悔恨,悔恨自己年事已高,无法挽救国家危难。
新停:深重的悲愁,想要借酒消愁,却因疾病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品质。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想兼济天下,这才是圣人的情怀。
经过我这样分析,诗人的悲愁真的很深重啊,有人说第三联有八重悲,同学们回去后细细体会。
再请同学们把三四两联读一读,品味出诗人深重的悲愁。
8/32(六)总结(音乐起)通过这堂课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了(深情诉说)一个战乱频繁的的年代,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高山之巅,回望自己四处飘泊、穷困潦倒的一生。
面对祖国山河,黎民苍生,老人百感交集,让我们伴着这低沉的音乐用诵读去感怀这位老人:齐读《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同学们,你们的诵读就是对王国维对这首诗“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悲愁,无一语不悲愁”的感受的最好的诠释。
3/35 (七)写一写为了表达对杜甫无限的缅怀崇敬之情,我为这首诗拟了个上联,请同学们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对个下联,如何?上联:落木无边,登高难释家国恨。
下联:长江不尽,望远不解心中愁。
长江不尽,赋诗且抒山河情。
评价:对仗很工整让我们齐读这幅对联,共同缅怀这位不计个人得失,心忧黎民苍生的圣贤杜甫。
5/40(八)作业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试着吟诵并体会诗歌的感情。
2、结合意象,选择《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联,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要求不少于80。
3、背诵《登高》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一)细柳营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3分)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3分)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选文]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讠宣(3)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矣。
[注释](1)[诵]背诵。
(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
(3)[讠宣]xāun,遗忘。
(4)[戒]警告。
[练习]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孟子辍然中止()②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处士笑而然之()何有于我哉?()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②此:()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阅读提示]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选文]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