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精选)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当时,欧洲是世界的政治中心。
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中,英国占主要地位。
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德国战败;英、法虽为战胜国,但受到削弱)和美国、日本的兴起。
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尤其是日本的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
大战结束后,英国势力又卷土重来。
其后,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
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
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07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 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
共产党的组织不断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 共产党的组织不断遭到破坏, 地下,党的队伍严重削弱。 地下,党的队伍严重削弱。 工会、农民协会等被查禁或解散, 工会、农民协会等被查禁或解散,工农运动走向 低落。 低落。 民族资产阶级附和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 民族资产阶级附和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一部分 上层小资产阶级也脱离了革命阵营。 上层小资产阶级也脱离了革命阵营。 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 反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有组织的革命力量。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党内连 20世纪 年代前期 世纪30年代前期、 续出现三次“ 倾错误的原因: 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的原因:
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 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 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 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共产党内部事务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 中国共产党还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 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全党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 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 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 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 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 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 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
第三次是1931年1月至1935年1月以王明为代 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在革命性质和统一 战线问题上,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 的界限,将反帝反封建与反资产阶级并列, 将民族资产阶级视为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 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继续坚持以城市为中心, 将准备城市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和武装起义作 为共产党最主要的任务;指令红军配合攻打 中心城市;在土地革命问题上,提出坚决打 击富农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主 张;在军事斗争问题上,实行进攻中的冒险 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 义;在党内斗争和组织问题上,推行宗派主 义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针。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编 综述

1917年11月7日下午5时,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2万名 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包围了资 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 —冬宫。夜间,全俄工兵代表 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 尔尼宫开幕了。会议通过了列 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农 民书》,正式宣布俄国资产阶 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全部政权 归苏维埃。人类历史上第一个 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诞生了。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鸦片战争以来, 中华民族的仁人志 士为了挽救民族的 危亡,进行了一次 又一次艰苦卓绝的 斗争,但每一次都 以失败而告终。中 国向何处去?成为 20世纪初年中国人 民一再思考的重大 问题。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背景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 画中的三位皇帝,从 左至右依次是意大利 国王温伯特一世、德 国皇帝威廉一世、奥 匈帝国皇帝法兰西 斯·约瑟夫一世。他们 于1882年签订了三国 同盟条约,结成军事 集团。
农民担架队进行支前
支前民工使用的工具
支前民工举行庆功大会
工人举行罢工,配合人民解放战争
1948年,北平学生为反对国民党政府,举行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游行
1948年5月,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为主要标志,逐步形成反对国民党统治斗争的第 二条战线,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出现新 的高涨。图为上海中小学教师罢教。
坚强的比利时军队 保卫家园,抗击 德国侵略军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彼得格 勒的工 人和士兵建立了自己 的政权--苏维埃。在苏维埃领 导机构中,孟什维克和社会革 命党人占据多数。他们认为无 产阶级无力掌握政权。于是让 资产阶级组织政府。临时政府 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镇压 国内人民的革命运动, 进而 制造7月流血事件,夺取全部 政权。图为临时政府军队镇压 群众集会。
中国近代史第四单元(五四运动后的中国)

一、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二)发展——国民大革命与土地革命时期(1924~1937年) 1、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年) 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1)“工农武装割据”: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 南昌起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 反动派第一枪;“ 八七会议 ”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 方针; 秋收起义 失败后,毛泽东带领部队辗转农村,开辟了 井冈山 革命根据 地;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 武装夺取政权 的道路。 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 农村包围城市 、 (2)红军战略转移: ❶1934年10月,由于领导人的 “左”倾 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被迫 进行战略转移。 ❷1935年1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以 毛泽东为核心 的新中央领导集体,中共走向成熟 。 ❸ 1936 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与甘肃会林地区,长征结束。
例2 :(2013· 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 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 《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 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 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宏观思考】 多角度分析五四运动 (1)革命史中的“五四运动”:中国逐渐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 主主义革命转变。 (2)党建史中的“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中国共 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思想史中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进一步宣传了民主、科 学,许多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运动
C、国情所决定(根本原因)
a.国共合作的方式: D、共产国际帮助(外因) 党内合作; b.国共合作的政治基 2、标志: 础:新三民主义;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时间、地点、意义)新三民主义 (2)高潮(1926-1927年)---北伐战争; (3)失败(1927年)---两次政变;
(4)失败的教训(1927年)---必须坚持党对革命和武装的 领导,必须坚持武装革命。
中国共产党诞生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表现在哪里?
①新的领导阶级 ②彻底的革命纲领 ③新的指导思想 ④新的前途 ⑤群众基础
——无产阶级领导 ——最低纲领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工人、农民
a.孙中山屡遭挫折; 一、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十月革命和五四运 动影响; 1、原因: A、第一次工人运动挫折的教训(中共认识) B、孙中山认识转变,以“俄”为师(原因)
缺是者系 一互是: 不相“土 可依工地 的赖农革 。、武命 互装、 相割武 发据装 展”斗 的的争 统基和 一本根 的内据 整容地 体,建 ,他设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是工农武装割据中不可分割的组成 部分。 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
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运动的先锋(主力): 学生 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运动中心: 北京
第二阶段(6月初~6月底) 运动的主力: 工人阶级 运动中心: 上海
结果
(1)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
(3)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合约
上签字
思考:
五四运动能取得这些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一、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1919至1949年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和中国人民受到“三座大山”的重压,了解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三种政治力量提出的三种不同建国方案。
二、教学重点:“三座大山”和三种建国方案。
三、教学难点:“三座大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是人民的选择。
四、教学时间:2学时五、教学内容: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在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激烈争夺,引发了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战的后果之一,是欧洲走向衰落和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大国的兴起。
当欧洲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美国尤其是日本对华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迅速增加。
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构成对中国的主要威胁。
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俄历10月25日)社会主义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9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就是在这种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展开的。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德国、日本先后确立法西斯统治,成为欧洲和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武装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
自考近代史历年真题16套按章和出题次数整理_f_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
(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的主要表现是)1苏联经过战争考验,成为足以与美国抗衡的世界一流强国。
2欧洲东部、中南部和亚洲东部、东南部出现一系列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
社会主义冲破一国范围在多国赢得胜利。
3占世界陆地面积2/3、人口3/4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南太平洋地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4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影响显著增长,工人运动有新的发展。
THRICE*1928年12月,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北洋军阀不再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继续存在。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1927年发动(在上海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于4月18日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这就把北洋政府时期还在形式上存在的议会制度彻底废除,使国民党一党专政“合法化”了。
1927年建立的国民党南京政权实行独裁统治的主要表现是什么?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
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己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的特务系统。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
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更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2没收(蒋、宋、孔、陈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3(保护民族工商业。
)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个垄断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THRICE+3*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地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1916年回国,任《晨钟 报》主编。1918年任北京大 学图书馆主任,并参与编辑 《新青年》,先后任北大评 议会评议员,经济、历史等 系教授。俄国十月革命后, 1918~1919年,先后发表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 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 等著名论文,与陈独秀创办 《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了 五四运动。
全面展开攻势作战。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苏 军 出 兵 东 北 对 日 作 战
8月14日,日本政府决定向盟军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政府和军方代表在投降书上签
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胜利结束。
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礼 堂举行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中国战区陆 军总司令何应钦代表中国接受日军投降书。
由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 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所形成的巨 大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巨大的波澜,于是 有了新文化运动。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加政治改革——
科技进步、政治改革加思想解放 改造国民性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基本口号: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 “科学”。 陈独秀借民主和科学两个名词英文译音的第一个音节,
中国军民一道对日作战,加速了彻底打败日 本侵略者的进程。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
1942年元旦,由美、英、苏、中四国
领衔、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 言》,决心互相合作,结成反法西斯 联盟。
欧洲战场:
1942年7月,苏联红军进行的斯大林格
勒保卫战,并最终取得胜利(1943年2 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性 的转折。
称“民主”为“德先生”(Democracy)、“科学”为 “赛先生”(Science),以此来概括欧洲工业文明的精 髓。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 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 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 知识。 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பைடு நூலகம்制;提倡科学、反对 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 对旧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