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易经与自然科学
易经国学与地理学探索易经在地理学领域的应用

易经国学与地理学探索易经在地理学领域的应用易经是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遗产,被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领域。
其中,易经在地理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探索易经在地理学领域的应用,包括风水学、地理命理学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并对其应用的科学性进行探讨。
一、风水学中的易经应用风水学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研究人居环境如何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易经作为风水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通过对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尤其是山水地理,来评估地方的吉凶祸福,确定建筑、居所的位置与朝向。
易经提到的“阴阳”、“五行”等概念,对于风水学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易经的理论,我们可以通过对山水地理的观察,来确定阳气和阴气的流动方向,进而判断地方的气场是否平衡。
例如,一座居住区如果阳气太强,可能导致居民生活过于紧张、烦躁;反之,如果阴气过重,可能带来住宅环境的潮湿和不利于健康的影响。
因此,通过易经的理论,可以有效地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二、地理命理学中的易经应用地理命理学是通过对地理环境进行分析,结合易经的卦象和八卦六十四卦的变化,来判断地点的吉凶、人物的命运等。
地理命理学认为,人的命运是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通过易经的理论进行解读。
易经中的卦象代表着一定的含义,地理命理学通过观察环境的地理结构,结合八卦和卦象的变化,来判断地方的气场和人的命运。
例如,在一个地方,如果地理环境呈现出“艮”卦的特点,可能意味着这个地方适合从事固定的、稳定的产业;而“乾”卦则意味着适合发展创新、积极向上的事业。
通过对地理的观察和易经的分析,地理命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命运走向,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城市规划中的易经应用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学科,研究如何合理规划城市空间,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在城市规划中,易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城市的布局和结构的分析上。
易经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对人类活动的理解,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原则。
《易经》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易经》读书笔记(精选多篇)说卦传:天地定位。
山泽通气。
雷风相薄。
水火不相射。
八卦相错。
说卦传:帝出乎震。
齐乎巽。
相见乎离。
致役乎坤。
说言乎兑。
战乎乾。
劳乎坎。
成言乎艮。
每个卦都有三画,我们称为三画卦,卦中的画叫爻。
为什么叫爻?爻者,交也。
为什么爻就是交?这是说明卦在告诉我们,宇宙间万事万物,时时都在交流,不停地发生关系,引起变化,所以叫作爻。
有人讲易经的科学,问老祖宗画卦是怎样来的?答案是观察来的,是依据科学来的。
但是依我的看法,它不像是我们这一个时期的人类文化,而是上一个冰河时期的人类文化,发到达最高点,把科学的无数法那么,归纳又归纳,最后归纳到八个简单的符号--八卦,留下来这么一点东西,而被我们的老祖宗发现了拿来用。
我想我们的老祖宗,说不定还不会有那么高的智慧,到达能够创造出来易经的程度。
易经的法那么随便用在哪里都通的,…化学…物理…都通…所以易经的法那么,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先天八卦图的数字排法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这八个数字如果连接起来,它的顺序方向是一条线自正南乾起走向东南兑,而东方离,而最后至东北震,这是顺。
另一条线,是起自西南的巽卦,而走向西方的坎,而西北的艮,终于正北的坤,这是逆。
九在中央。
这个先天八卦的数要背诵得滚瓜烂熟。
后天八卦的卦,还是乾坤离坎震艮巽兑八个卦,可是图案上摆的位置完全不同了。
假设学易经学到需要在某一方面应用,而且用得有功效,就要特别研究后天八卦了。
先天八卦等于是说明宇宙形成的那个大现象,后天八卦是说明宇宙以内的变化和运用的法那么。
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巽离坤震兑艮坎乾从这个图的位置上看,但凡相对的两个卦加起来,都得十的和数,如果连中心的五亦计进去,那么无论任何一行,横的,直的,斜的三格和都是十五,而两卦相加都合而为十。
所以,印度人,乃至天主教徒,行礼都是两掌合起,就是合十。
监本易经学易经,其中的注解,有的是不对的,不能看的,尤其宋朝朱熹注的易经。
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易经》这本书

[转载]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易经》这本书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易经》这本书《易经》,这本书是从《周易》之中发展出来。
《周易》里面就是讲六十四卦,而《易经》除了64卦,还有《易传》——孔子写《传辞》(易传就是传辞。
)。
《易传》是讲述如何解读64 卦的思维。
而解开宇宙万物万象之密码的三把钥匙:1,伏羲画先天八卦;2,文王演六十四卦。
3,孔子作《十翼》——也就是《易传》。
古人说,《易经》是群经之首——意思是说:任何经书都不及《易经》的伟大——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象、数、理、占),《易经》就跟人的头脑那样可以指挥一切(手、脚、身躯)。
换句话说,任何学科皆可以从《易经》之中得到启发而进步!《易经》可以指导任何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
可以这么理解:《易经》的知识是与代数的特性很相似——通过符号代表一切数的运算!而《代数学》与《易经》的区别:通过字母(这个符号)作为代数——《代数学》。
通过阴阳(这个符号)作为类象——《易经》。
因此,读过《代数学》之后,再读《易经》就感到驾轻就熟——都是代替、比喻。
所谓借喻、明喻、暗喻也是比喻的不同形式。
究竟《易经》这本书的里是讲了什么内容?原来是讲太阳和月亮的问题——易这个汉字:上日下月构成。
日为太阳,月为月亮。
这个图的左上角出现一个“月”字,是篆体字,“月”——这个篆体字与《易经》的“易”字的下面是很相似,因此,通俗地说:《易经》就是日月经。
日就是太阳,月就是月亮。
白天一定看见太阳,但是,月亮却白天黑夜皆有机会出现,只是晚上出现的月亮就更加容易让人们印象深刻!日月皆有一个共同特点:天天移动。
因此,《易经》就是《移动经》——有规律地移动。
正因为是有规律地移动,所以,古人把有规律地移动之现象总结为六个汉字——三个词语:变易(象)、不易(理)、简易(数)。
理是象与数合起来而得到的规律。
变易就是变化——即是:变动转化、动态、现象、瞬息万变、随时转化、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有弹性时间就是有化解的余地、动的过程——昼夜交替、寒暑往来。
典籍中的科学

典籍中的科学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科学思想,如《易经)的阴阳理论,《易经》与(道德经》的宇宙形成理论,“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思想等等。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到一个国家,小到每个人,他的行为都要与天,也就是大自然保持-致,这一重要自然科学思想在很多典籍中都有记载. (管子>一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其中包含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方面的丰富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在《管子》中也有反映,这就是《管子》所提出的“人与天调”的自然观。
本文将以《管子》为例,对我国古代典籍中的这一重要自然科学思想作简要论述。
一.《管子)“人与天调”思想产生的哲学背景“人与天调”思想在《管子》成节之前的许多典籍中都有阐述。
《易》认为:“天地之大德日生D“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指出要遵循自然法则,掌握四时变化,人与天合,才有美好人间。
强调在天地人的关系中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谋求天地人的和谐。
《黄帝四经》认为自然、社会、人是一个整体,人类的行为要顺从自然规律,如果“过极失当”,就要遭到天(自然)的报复。
《黄帝四经》强调国家的政治行为必须与天地、与大自然- -致,它将阴阳思想应用于社会政治,首创了阴阳刑德的理论。
先秦诸子也有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如孟子提出“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的和谐理论,认为天道与人道是相通的、统-的.老子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
“有物混成,先天地...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天道与人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古代哲学家认为,自然的和调与社会的和谐幸福是一致的。
因此在生产实践中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荀子》认为,保护自然的规定要成为“圣王之制”,“王者之法”代礼制中也有大量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易经中的天文地理知识与科学观

易经中的天文地理知识与科学观易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还涵盖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和科学观。
本文将以易经为线索,探讨其中蕴含的天文地理知识与科学观。
一、易经中的天文知识易经中涉及了许多关于天文现象的描述和观察,这些观察积累起来,形成了古代中国独特的天文学观点。
首先,易经中对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行规律有着较为准确的描述。
通过观察日月的升起和落下,易经总结出了昼夜交替的规律,这对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常识。
此外,易经还提到了南、北极星等恒星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
二、易经中的地理知识易经对地理方面的描述主要以八卦为基础。
八卦由三阴爻和三阳爻组成,每个爻代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地理元素。
八卦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六十四卦,每一卦都对应着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方位。
通过八卦系统,易经形成了独特的地理观念,如“坎”卦代表水、湖泊,而“艮”卦则代表山、岩石等。
通过这种方式,易经为古代人民提供了一种方便的地理认知工具。
三、易经中的科学观易经中的科学观主要体现在它对于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均衡观察上。
易经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之间互为关联、互为制约。
这种观点与现代科学的系统观念相契合。
易经还关注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具体体现为“易经织机”的观念。
易经以这种观点揭示了“天人合一”的道德信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易经作为一部古代哲学著作,不仅包含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还体现了古代科学观的独特性。
它对于古代人民认知自然、把握自然规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即便在当代,易经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和理解世界,与自然和谐相处。
闲来无事读《易经》,没有必要去精通(关于《易经》的学问)

一,三个《易经》
我们日常看到的《易经集注》等书只是中国《易经》学问的一部分。平常我们读到这本书名《周易》是周文王研究《易经》的所做的结论。我们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切的中国文化,都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易经》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所以诸子百家之説,都渊源于这本书,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画。事实上还有两种《易经》,一种叫《连山易》,一种叫《归藏易》,加上《周易》总成《三易》。现在我们中国人所讲的江湖中的这一套东西,如医药,堪舆,算命预测,还有道家这方面的东西,都是《连山易》,《归藏易》两种易学的结合。
3.爻辞----每一卦有六爻,爻就是交,就是从交通的交变出来的。爻就是两个十字架,这个十字架代表地球的磁场,太阳,月亮的经纬度。地球的磁场有点偏,象地球一样,西北偏东南,所以这个十字架不是正的,是斜的。爻者交也,爻下面的文字就是爻辞。
4.象辞---象是古代一种身体都极为庞大的动物,在东南亚,缅甸,泰国,我国的云南等地很多。由于象的体积太大,很远很远人就能看到,所以易经便根据这种现象,对一个卦做示意的説明。象就是现象;象下面的文字就是象辞。
懂了三个原则后,还有三个法则要懂得,这就是;《周易》的理,象,数。
根据《易经》的观点看宇宙万事万物,---人生也好,情绪也好,思想也好,,,都有它的原则和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既有他的道“理,”也还有它的现“象,”反过来説,宇宙间的任何一个现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时每个现象必定有它的“数”。譬如;一个数字电视,它是供人们看电视的,电视能发出声音,图像,又能播放磁带,其中就有很多原“理”;它的形状,大小,就是它的“象”;它的功能,速度,清晰度的变化就是它的“数”。所以《易经》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点都包含着有理,象,数,三种含义在内。人处在这个世界上,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不停地在变,只要一项发生了变,便包含了理,象,数。人们的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的理,象,数,就会知道这事物的变,世间每一个现“象”,达到了一定的“数”(时间,速度,数量),一定会变,为什么会变,自有它的道“理”。完全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万事通达了。
易经与自然科学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邱处机《颐身集》:“两手掩耳,即 以第二指压中指上,用第二指弹脑后 两骨做响声,谓之鸣天鼓(可去风池 邪气)”。②即叩齿。《杂病源流犀 烛· 口齿唇舌病源流》:“《养性书》 曰:……叩中央齿,名鸣天鼓。” 寅: 指地方时3:00~5:00。 漱玉津:1、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 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 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 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2、口 微微合上,这次舌头不在牙齿外边, 而在口腔里,围绕上下颚转动。左转 12圈后吞口水,然后再反方向做一次。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五辛:又叫五荤。《本草纲目· 菜部》 “蒜”:“五荤即五辛,为其辛臭昏神 伐性也。炼形家以小蒜、大蒜、韭、 芸薹、胡荽为五荤;道家以韭、薤、 蒜、芸薹、胡荽为五荤;佛家以大蒜、 小蒜、兴渠、慈葱、茖葱为五荤,兴
天文观察的关系》,《东南文化》 1991/3、4
2、李士澂:《……》,《自然杂志》
1989/11
2、《易经》与天文学
六十甲子甲骨
天干: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巽· 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 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泰·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3、《易经》与物理学
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博士,在荣获诺贝尔物理
周易的科学原理

周易的科学原理一、介绍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涵盖哲学、占卜、历法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典籍。
在中国历史上,周易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军事、医学等。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周易是一种占卜方法,但实际上,其背后蕴含着科学的原理。
本文将详细探讨周易所蕴含的科学原理。
二、基本原理周易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阴阳学说:阴阳是周易的核心概念,描述了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对立但又统一的二元对立概念,如夜与日、冷与热等。
在周易的理论中,阴阳关系可以用数学模型表示,如正负数的相互转化,或者实数轴上的左右移动等。
这种二元对立的统一原理在现代物理学中也有广泛应用。
2.五行学说:五行是周易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描述了宇宙万物的变化和演化规律。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生成、相互克制。
这和现代科学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木)通过光合作用得到能量,然后被动物(火)摄取,而植物的残体又会转化为土壤(土)等。
3.易经卦象:易经由八卦和六十四卦组成,每个卦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象征。
八卦是由阴阳组成的,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卦象。
这些卦象描述了宇宙万物的状态和变化。
在现代科学中,形态与结构是研究事物的重要方法。
同样地,通过观察和研究易经卦象,我们也可以洞察事物的内在规律。
三、科学原理的应用周易的科学原理在中国古代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对各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周易科学原理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1. 政治在政治领域,周易的科学原理被用于制定国家的政策和决策。
通过研究易经卦象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可以洞察国家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同时,将阴阳学说应用于政治决策可以实现权力和民生的平衡,从而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2. 军事周易的科学原理在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易经卦象和五行变化规律,可以预测敌人的意图和行动,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战术。
例如,在阵法布置中,根据易经卦象的排列组合来设置军营位置,可以增加军队的战斗力和抵御敌军的攻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春欲得瞑卧 早起,夏秋欲得夜卧早起,冬欲得早
卧晏起,皆有所益。虽云早起,莫在 鸡鸣前,晏起莫在日出后。
《易经》与自然科学
• 1、《易经》与数学
• 《易传·系辞上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 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 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 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 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 一、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 二、分而为二以象两, • 三、挂一以象三, • 四、揲(shé)之以四以象四时, • 五、归奇于扐(lè)以象闰。 • 六、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吞口水时尽量想象将口水带到下丹田。
•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五辛:又叫五荤。《本草纲目·菜部》
“蒜”:“五荤即五辛,为其辛臭昏神
•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伐性也。炼形家以小蒜、大蒜、韭、
芸薹、胡荽为五荤;道家以韭、薤、
•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蒜、芸薹、胡荽为五荤;佛家以大蒜、
小蒜、兴渠、慈葱、茖葱为五荤,兴
先天八卦次序图
先天六十四卦次序图
•
先 天 六 十 四 卦 方 位 图
先天太极图
• 1、李士澂:《论太极图的形成及其与古 天文观察的关系》,《东南文化》 1991/3、4
• 2、李士澂:《……》,《自然杂志》 1989/11
2、《易经》与天文学
六十甲子甲骨
• 天干: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
7、《易经》与养生学
• 《易传·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 。
• 《易传·泰·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 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 《易传·系辞下》: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
• 《易传·系辞上》: 《易》有太极,是生
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 《老子·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
•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久视伤血,久 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 肉。远思强健伤人,忧恚悲哀伤人,喜 乐过差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 伤人,戚戚所患伤人,寒暖失节伤人。
• 大乐气飞扬,大愁气不通,用精令人 气力乏,多睡令人目盲,多唾令人心烦, 贪美食令人泄痢。
时
• 《易传·乾·文言》:与时偕行 。
•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 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 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 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 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 者也。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 学,为万世开太平。
朱熹
• 天地间非特人为至灵,自家心便是鸟 兽草木之心。(《朱子语类》卷四)
• 此心廓然无一毫私意,直与天地同量。
• 地支: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
•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 巽·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
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 泰·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 夏王:……孔甲,皋,发,癸。 • 商王: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沃丁,
太庚,小甲,雍己,太戊,……祖甲,廪辛, 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
• 学者亦须无心,故孔子教人绝四,自始学至成 圣皆须无此。(《论语》:“子绝四:毋意,毋必,毋
固,毋我。”)
张载《西铭》
•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
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 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吾幼。圣其合德, 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qióng同 “茕”,没有兄弟,孤独)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 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 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 济恶者不才,其践形,唯肖者也。
4、《易经》与化学
• 元素周期表
5、《易经》与生物学
遗传密码
6、《易经》与中医学
• 医易同源,理无二致。
• 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凡欲为大医, 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 《明堂流注》……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 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 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 孙思邈《千金要方》: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 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 也。……有智之人、爱惜性命者,当自思念, 深生耻愧,诫勒身心,常修善事也。
• 《易传·蹇·象》:山上有水,蹇;君子以 反身修德。
• 《易传·系辞上》:夫《易》,圣人所以 崇德而广业也。
• 《易传·坤·文言》:美在其中,而畅于四 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邱处机《颐身集》:“两手掩耳,即
•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以两第骨二做指响压声中,指谓上之,鸣用天第鼓二(指可弹去脑风后池
•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邪烛气·口)齿”唇。舌②病即源叩流齿》食均。曰:……叩中央齿,名鸣天鼓。” 寅: 指地方时3:00~5:00。
• 量子物理学奠基人玻尔 (N. H. D. Bohr, 1885~1962),在他被 封为爵士的时候,选了
中国的太极图作为他的
徽章的主体图案,以象
征他所讲的物理学原理 和中西文化的相互融通。
• 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博士,曾在香港大 学的一次讲演中深情地说,近代物理学的 一些看法,和《周易》太极和阴阳对待的 思想有相似的地方,因此,玻尔选了太极 图作为他的荣誉徽章的主体图案。
• 夏三月(指立夏至大暑),此谓蕃秀,天地气交, 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 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 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 秋三月(指立秋至霜降),此谓容平,天气以急, 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 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 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 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 《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 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 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 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 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 朱熹: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 敬则天理常明,自然人欲惩窒消治。 • 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
太和
• 《易传·乾·彖》:乾道变化,各正 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 《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 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 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 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 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 若,吉。
•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
•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傀屋漏 伪无忝,存心养性伪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 顾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 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 受而归全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 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
•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 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
•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 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jī基)之 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 之数也。
•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 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 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 可与祐神矣。
• 36×6=216 • 24×6=144 144+216=360 • 64×6=384 384÷2=192 • 192×36=6912 192×24=4608 • 6912+4608=11520
• 《易传·艮·彖》曰:时止则止, 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 道光明。
•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 春三月(指立春至谷雨),此谓发陈,天地俱生, 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 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 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 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 孙思邈《孙真人摄养论》:
• 正月(指立春、雨水,下同)……
• 二月……
• 三月……
• 四月(指立夏、小满),……宜增酸减苦,补肾助肝, 调胃气;勿暴露星宿,避西北二方风;勿食大 蒜,伤神魂、损胆气;勿食生韭,令人多涕唾, 发痰水;勿食鸡、雉肉,令人生痈疽,逆元气; 勿食鳝鱼,害人。……
• 十二月……
《易传·损·象》:惩忿窒欲。
• 《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 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 也。
• 老子:少私寡欲。
• 清静为天下正。
• 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 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 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 《易传·乾·文言》:夫大人者,与 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 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 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 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