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饲料与营养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技能教程

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技能教程1. 简介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研究动物饲养管理中动物的营养需求和饲料的配方与评价的学科。
实验技能是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教程将介绍一些基本的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技能,帮助读者在实验中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
2.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动物的选择和饲料的准备等。
2.1 实验计划制定在进行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之前,应先制定一份详细的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设计、样本大小和统计分析方法等。
合理的实验计划能够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2.2 动物选择根据实验的目的和需要,选择适合的动物进行实验。
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猪、鸡等。
选择动物时要考虑动物的特性、饲养要求和实验的要求等因素。
2.3 饲料准备根据实验需要,制备符合动物营养需求的饲料。
饲料的配方要合理,营养成分要平衡。
可以利用专业的饲料配方软件进行配方计算,保证饲料的养分含量和比例符合实验要求。
3. 实验技能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中常用的实验技能包括样本采集、饲料投喂、饲料消耗记录和数据收集等。
3.1 样本采集在实验中,需要采集动物的样本进行分析。
样本采集要注意采样的时间和方式,保证样本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2 饲料投喂根据实验设计,按照饲料配方要求给动物投喂饲料。
投喂要注意饲喂量和饲喂时间的控制,保证动物获得足够的营养。
3.3 饲料消耗记录在实验过程中要记录动物对饲料的消耗量。
记录饲料的消耗量有助于评价饲料的利用效率和动物的营养状况。
3.4 数据收集在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数据的收集包括饲料消耗量、动物体重变化等指标的记录。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利用统计软件进行。
4. 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是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的重要环节。
通过数据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得出实验结果并对其进行科学和实际意义的解释。
实验动物饲料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饲料国家标准实验动物饲料是指用于实验室动物的饲养和实验的饲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动物的健康。
为了保障实验动物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标准,以规范实验动物饲料的生产和使用。
首先,实验动物饲料的成分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根据《实验动物饲料国家标准》,实验动物饲料的成分包括主要营养成分、辅助营养成分和添加剂。
主要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而辅助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矿物质等。
添加剂则包括抗氧化剂、防腐剂等。
这些成分的含量和比例需要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以保证实验动物获得充分的营养和健康的生长。
其次,实验动物饲料的生产过程需要符合一定的卫生标准。
生产实验动物饲料的工厂应当具备一定的生产设备和卫生条件,确保饲料不受污染。
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和筛选,以确保饲料不含有有害物质。
此外,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饲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确保饲料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再次,实验动物饲料的使用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
在实验动物饲养过程中,需要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饲料的配给和管理。
饲料的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潮防霉,避免饲料受到污染。
同时,需要定期对饲料进行检验和更新,确保饲料的质量和营养价值。
总的来说,实验动物饲料国家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才能保证实验动物饲料的质量和安全性,为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和结果。
希望相关部门和单位能够加强对实验动物饲料国家标准的执行和监督,共同维护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实验的科学性。
实验动物营养与饲料ppt课件

是动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钙、磷是构成骨骼的主 要成分) 在各种生理过程起重要作用(如铁参与血液对氧的运 送过程),供给不足会出现一系列缺乏症素的营养
含量最多,占机体矿物质总量的70%以上 是骨骼的主要组分.钙还对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 正常凝血过程有重要作用;磷是某些酶的重要组分,在 脂类代谢和运输、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 钙、磷缺乏时,生长期动物可形成软骨病,成年动物 则造成骨质疏松。血钙过低,会引起钙痉挛,缺磷时 动物食欲不良,有异食癖 钙过多可引起骨硬化症、软组织钙化并影响其他矿物 元素的吸收。磷过多可使钙不足,引起严重骨重吸收, 发生肋骨软化,影响正常呼吸。既要保证适量的钙磷 数量又要保持两者适宜的比例
动物对水的摄取
饲料中(不推荐用青饲料作为水源, 可能会伴随潜在寄生虫感染) 饮水
蛋白质及其营养功能
粗蛋白: 蛋白质: 由氨基酸组成 非蛋白氮: 未结合成蛋白质分子的个别氨基 酸、植物体中由无机氮合成蛋白质的中间产物 和植物蛋白经酶类和细菌分解后的产物等
蛋白质的作用
构造机体细胞、组织 修补机体组织 代替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产热作用 维持机体正常生化反应及新陈代谢
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 成,称为必需脂肪酸。 必需脂肪酸对维持细胞及亚细胞结构的功能和完 整性很重要,还参与类脂代谢,在调节胆固醇代谢, 特别是输送、分解和排泄方面有重要意义。亚油酸是 合成前列腺素的原料。
分为粗纤维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两大类,此处主要为 后者。
反刍动物和马属动物,粗纤维在瘤胃及盲肠中经 发酵形成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参与 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过三羧酸循环,形成高能磷酸化 合物,产生热能。
实验动物营养控制—实验动物的营养需求

蛋氨酸 0.4%
赖氨酸:0.48%
维生素A
其他:
大鼠对钙、磷缺乏耐受力强,对镁需要较多;
饲料中添加60mg/kg维生素E可提高大鼠繁殖率;
无菌大鼠需补充维生素B12。
实验动物学
豚鼠的营养需求
饲料中营养成分:
粗纤维 12%-14% 粗蛋白 1.8% 对精氨酸需求量高 其他:
对维生素C缺乏敏感,缺乏会导致坏血症, 每只豚鼠每天需要补充10mgVC, 繁殖阶段需要不从30mgVc。
实验动物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兔的营养需求
饲料中营养成分:
粗蛋白质 14%-17% 粗纤维 10%-15%
粗脂肪 3%
其他:
虽然兔可合成VK和大部分B族维生素, 但繁殖时仍需额外补充VK
实验动物学
犬的营养需求
饲料中营养成分:
粗蛋白质 22% (动物性蛋白占总蛋白的1/3) 粗脂肪 4.5%-6.5% 粗纤维 3%
其他:
实验动物营养控制—— 常用实验动物营养需求
实验动物学
小鼠的营养需求
饲料中营养成分:
粗蛋白质 18%; 钙 0.8%-1.8% 粗脂肪 4%-8% 磷 0.6%-1.2% 粗纤维 5%
其他:
0.47%含硫氨基酸 维生素A、D、E 特别需要丰富的亚麻油酸
实验动物学
大鼠的营养需求
饲料中营养成分:
粗蛋白质 18%-20% 脂肪酸≥1.3%
犬能耐受高脂肪日粮,要求日粮含有一定量的不 饱和脂肪酸;
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较大,同时也需要补充维 生素B12。
实验动物学
猴的营养需求
饲料中营养成分:
日粮中的50%以上来自糖代谢;
粗蛋白质 16%-25%
实验动物的营养和饲料质量控制

(二)饲料按物理性状的分类 • 颗粒料 • 粉料 • 膨化料 • 凝胶料 1. 液体饲料
2024/6/1
21
颗粒饲料的优点
⑴ 颗粒饲料加工过程中营养素加热易于动物的 消化吸收
✓ 加热有烧煮作用,能将粉料湿润软化,并 促使组织细胞破裂,纤维撕碎;
✓ 能使生淀粉α化(淀粉糊化),容易被动物 消化吸收;
因此,缺水比缺饲料对实验动物健康的危害更严重。 • 一定要保证给实验动物供应充足的饮水。 • 因实验需要禁食时,不能禁水!
2024/6/1
4
二、蛋白质
生理功能
1. 构成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成分 动物的肌肉、神经、结缔组织、腺体、 血液、毛发等都以蛋白质为基本成分。---结构性蛋白
2. 机体内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成分 在动物的生命和代谢活动中起催化 作用的酶,起调节作用的激素,具有免疫和防御机能的免疫物质 和抗体,都是以蛋白质为其主体构成的。---功能性蛋白
3. 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 在动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蛋白质不断 更新、修补损伤的组织器官。
4. 蛋白质可供能和转化为糖、脂 机体在营养不足时,蛋白质也可分解 供能,维持机体的代谢活动。当摄入蛋白质过多时,也可能转化 成糖、脂肪和分解产热供机体代谢用。
➢ 饲料蛋白质含量不足引起生长缓慢,抵抗力下降,贫血,低蛋白 血症。
✓ 能引起蛋白质变性,降低蛋白质溶解性,增强 蛋白食感优良性。
2024/6/1
22
⑵ 颗粒饲料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热还具有以下作用:
✓ 杀菌作用,使颗粒饲料细菌数减少,烘干后提高了 饲料质量和保存期,保证了动物健康生长;
✓ 加热能去除对生理代谢有害的物质。例如在未经 煮烧过的豆类蛋白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对动 物生长和生理代谢有影响;
23实验报告1 实验一 饲料样本的采集、制备及保存 动物营养与饲料开国实验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2:通过实验,熟悉配合饲料和单一饲料原料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实验时间:2023.5.14 地点:饲料厂实验室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熟悉配合饲料和单一饲料原料中水分含量的测定。
二、实验材料饲料样品、谷物取样器、分样板(或药铲)、粉碎机、标准筛(0.44 mm、0.30 mm、0.216 mm)、剪刀、瓷盘或塑料布、粗天平、恒温干燥箱、样本瓶(250 mL 广口瓶或塑料瓶)等。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一)样本的采集样本的采集即采样,是指从一种物品中采集供分析用的样本。
采样是饲料检测的第一步,影响饲料品质的检测结果。
因此,采集的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全部被检测物的相关性质;必须采用正确的采样方法;采集的样本必须有一定的数量。
否则,无论以后的样本处理及检测计算结果如何严格、准确,都将毫无意义。
样本包括原始样本和化验样本,原始样本来自饲料总体,化验样本来自原始样本。
通常从现场大量分析物品对象中采取的样本称为原始样本,它应尽量从大批量饲料或大面积牧地上,从不同部位和不同深广度采取,以保证每一小部分的成分与全部成分完全相同,使其具有代表性。
然后,从原始样本中采取化验样本。
根据原始样本是均匀性物品还是非均匀性物品,化验样本的采取方法又各不相同。
对于非均匀性物品,如青绿饲料、青贮饲料、粗饲料、家畜屠体等,一般可采用“几何法”采集化验样本。
所谓“几何法”,是指将一堆饲料看成有规则的几何立体(棱柱、圆台、圆锥等),它由若干个体积相等的部分均匀地堆砌在整体中,应对每一部分设点进行采样。
我们将从每个取样点取出的样本称为支样,各支样数量应一致。
将支样混合后即初级样本,再对此初级样本进行取样,如此重复取样多次,得到一系列逐渐减少的样本,分别称为初级、次级、三级等样本,然后从最后一级样本中制备化验样本。
对于均匀性物品,如单相的液体,搅拌均匀的籽实,磨成粉末的各种糠麸、鱼粉、血粉等饲料,以及一些研碎的物品,一般可采用“四分法”缩减原始样本,以获得化验样本。
动物营养学实验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实验设计和饲料制备

动物营养学实验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实验设计和饲料制备动物营养学实验: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实验设计和饲料制备动物营养学是研究动物饲养和饲料营养的科学,为了更好地了解动物的饲养和饲料对其健康和生产性能的影响,科学家们常常进行动物营养学实验。
本文将介绍动物营养学实验的设计和饲料制备的相关内容。
一、动物营养学实验设计动物营养学实验的设计非常重要,它需要考虑到实验的目的、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组的划分和实验参数的测定等因素。
1.实验目的在进行动物营养学实验之前,研究人员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
是研究某种饲料对动物生长的影响,还是评估不同饲料成分对动物产蛋率的影响?不同的实验目的需要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
2.实验动物的选择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对象,选择适宜的实验动物非常重要。
常用的实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兔子、猪等。
不同的实验动物具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和代谢方式,因此在选择实验动物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3.实验组的划分在实验设计中,通常需要将实验动物划分为不同的实验组,以便比较不同处理对动物的影响。
例如,可以将动物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实验组饲喂添加某种成分的饲料。
此外,还可以设置多个实验组,比较不同剂量或配方的饲料对动物的影响。
4.实验参数的测定为了评估实验结果,需要对一些关键参数进行测定。
例如,可以测定动物的体重、体长、饲料摄入量、饲料转化率等指标,以评估饲料对动物生长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测定动物体内的生化指标、肠道微生物群落等来了解饲料对动物的影响。
二、饲料制备饲料是动物营养学实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饲料配方和制备可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1.饲料配方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动物的需要,设计合理的饲料配方是非常重要的。
饲料配方应包含适宜的能量来源、蛋白质来源、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以满足动物的生长和发育需求。
2.原料选择和处理饲料原料的选择和处理对饲料的质量和口感有重要影响。
应选择新鲜、无霉变、富含营养的原料,避免使用含有毒物质或反式脂肪酸的原料。
实验动物学 第五章 实验动物的营养与饲料

二、碳水化合物—无氮浸出物+粗纤维: (一)无氮浸出物:即醣类,包括淀粉 和糖。
* 无氮浸出物的生理功能: (1)是能量主要来源。 (2)氧化分解产生能量。 (3)以肝糖原形式储存在肝脏。 (4)转化为脂肪。
(二)粗纤维: *粗纤维的生理功能: (1)经纤维素分解菌作
用,转变成挥发性脂肪酸被 吸收。
四、矿物质:
(一)组成——
1、常量元素:占体重 0.01%以上,如钙、磷、钾、 钠、氯、镁。
2、微量元素:占体重 0.01%以下,如铁、铜、锌、 锰、碘。
(二)矿物质的生理功能:
1、钙和磷: (1)构成骨骼和牙齿。 (2)钙参与对血液和组织液的调节。 (3)钙参与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4)钙参与血液凝固过程。 (5)磷参与ATP、DNA、RNA的形成。 (6)磷参与维持体液与酸硷平衡。
2、氯和钠: (1)参与维持血浆和体液的 渗透压、PH值、水盐代谢平衡。 (2)参与维持神经系统生理 功能。 (3)影响发育及繁殖力。
3、钾和镁: (1)参与糖和蛋白质代谢。 (2)钾参与维持心脏、肾脏 及肌肉的正常功能。影响神经 系统活动。 (3)镁参与维持骨骼的正常 发育。
(四)微量元素:见表5-1
维生素
生理功能
缺乏症
来源
维生素A 维持正常视觉,参与上皮
脂
细胞正常形成,促进生长
溶
发育。
性 维生素D 促进钙吸收、与骨骼的形 成有关。
维生素E 与胚胎发育及繁殖有关, 保持心血管系统结构功能 的完整性。
维生素 水 B1
溶 维生素 性 B2
参与糖代谢
参与生物氧化、晶状体及 角膜的呼吸过程,维护皮 肤粘膜完整性。
掌握实验动物饲料中的六大 营养成分,实验动物按不同食性 的分类,某些实验动物的营养需 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饲料与营养充足的营养是动物机体的基本需要和维持健康的先决条件,这在人类方面早以得到充分的认识。
然而,在实验动物科学领域营养却是最易被遗忘的一个因素。
但实际上与其它各种因素相比,饲料营养则是实验动物生长、繁殖以及遗传和各种生物学特性得以充分表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实验动物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营养需要是指动物群体每天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分、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物质的平均需要量。
营养需要量的确定是对各种实验动物生物学,特别是消化代谢特点进行综合研究的结果,是制定实验动物饲养标准的科学依据。
一、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一)实验动物所需营养素的种类到目前为止已知动物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达50 余种,其中最主要的可划归七大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水及纤维素等。
因此,对于实验动物饲料营养学来说,就是要求严格控制,合理搭配这7类50余种营养物质,使之满足动物的各种生理需要。
(二)确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指标在确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时,要选择一些指标作为进行实验测定的依据,应用不同的实验方法,选择不同的测定指标,测定所得需要量数值亦不相同。
过去通常以实验动物生长发育(体重、器官、组织等)与繁殖性能等作为测定指标;近来则逐渐改用实验动物血液生化、免疫功能等指标作为判定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指征,因此,所得相对数值亦有所增加。
这是因为,机体维持最佳生理状态时的营养需要量较维持生长、发育等基本功能活动高的缘故。
以维生素A为例:实验动物维持最佳免疫状态需要量>最佳体内贮存需要量>有效体内贮存需要量>正常生长需要需要量>维持生长需要量。
(三)影响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因素影响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因素较多,实验动物不仅因品种、品系的不同而其营养需要量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实验动物性别、年龄、生理阶段与生产状况等也与其营养需要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在实验动物饲育生产方面常根据动物的品种、年龄及生理状态将其营养需要分为生长、繁殖和维持三种,并据以考虑饲料营养配比:1.实验动物生长的营养需要:实验动物生长营养需要,要求饲料营养能够满足动物生长与体内同化过程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动物生长是指通过机体的同化作用进行物质积累、细胞数量增多、组织器官体积增大,从而使动物的整体及其重量增加的过程。
从生物化学角度看,生长是机体内物质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的结果。
从解剖学角度看,动物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强度和占总体生长的比重不同。
在生长早期,骨组织及头、腿生长较快;生长中期,体长和肌肉生长幅度较大;生长后期,则以身体的增长和脂肪的贮积为主。
因此,即使是同一动物,其不同生长阶段对饲料营养成分配比及营养需要亦有所不同。
2.实验动物繁殖的营养需要:实验动物的繁殖过程包括雌雄动物的性成熟、性欲、性功能的维持、精子卵子的生成、受精、妊娠及哺乳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受饲料营养影响而发生障碍。
繁殖需要要求能够满足动物母体自身的营养需要和为胎儿生长发育与哺乳提供各种优质、充足的营养物质以保证动物繁衍过程的正常进行。
通常在实验动物的整个妊娠期间母体动物代谢率平均可增加11~14%,妊娠后期可达30~40%。
3.实验动物维持营养的需要:所谓维持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实验动物体重不增不减,不进行生产,体内合成与分解代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动物对能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需要被称为维持营养需要。
维持营养需要中很大一部分营养物质主要用于消耗供能。
除以上三种状态以外,实验动物的不同品系、微生物控制程度、饲料各种营养成分相互间的作用关系以及饲料加工、贮藏方法等各种因素也都不同程度的对实验动物营养需要产生影响作用。
常用实验动物营养需要列于表5—1—1。
二、常用实验动物营养需要的特点关于各种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由于我国实验动物科学起步较晚,尚缺乏系统研究。
但国外已有大量文献报道,现仅以美国NRC(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标准为依据简要介绍一些常用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及其在正常饲养条件下的最低需要量供参考。
(一)大鼠的营养需要特点对于大鼠来说,除应充分满足各种营养物质需要以外,特别要注意脂肪酸的供给。
正常时应保证其饲料中必需脂肪酸含量占总能量的 1.3%,其中亚油酸在饲料中不能低于0.3%,它可在大鼠体内转化为花生四烯酸。
花生四烯酸是细胞膜的主要必需脂肪酸,是前列腺素的重要前驱物质。
通常大鼠不需要补充维生素K,但要补充维生素A,大鼠对钙、磷缺乏抵抗力较强,但对镁需要量较多,尤其是妊娠、哺乳时需要量明显增加。
每公斤饲料中添加60ppm的维生素E能提高大鼠繁殖率。
无菌大鼠还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12。
(二)小鼠的营养需要特点小鼠近交系极多,应根据不同品系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日粮,以维持其生物学特性和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一般来说小鼠喜食含高碳水化合物饲料,特别需要日粮来源的亚油酸。
小鼠对钙的需要量要求范围较宽,对维生素A、D需要量较高,但同时又对维生素A过量敏感。
维生素A过量可以导致小鼠繁殖紊乱和胚胎畸形。
无菌小鼠还应注意补充维生素K。
(三)地鼠的营养需要特点地鼠可以象反刍动物一样有效利用非蛋白氮。
日粮中71%的尿素氮可以被沉积,地鼠胆固醇代谢较为特殊,蛋白质对地鼠营养需要尤为重要,如蛋白质不能满足其营养需要,成年地鼠将会出现性机能减退,幼鼠则生长发育迟缓。
(四)豚鼠的营养需要特点豚鼠对某些必需氨基酸特别是精氨酸的需要量较高。
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强,通常日粮中要求含有12~14%的粗纤维。
如果粗纤维含量不足,可以引起豚鼠出现排粪障碍和脱毛现象。
豚鼠对维生素C缺乏特别敏感,缺乏时可致坏血病、生殖机能下降等症状,甚至造成死亡。
通常每只豚鼠每日需补充10mg维生素C,繁殖阶段需补充30 mg。
(五)兔的营养需要特点精氨酸对兔特别重要,是其第一限制性氨基酸。
兔对日粮中的钙有较强的耐受能力,虽然其肠道微生物可以合成维生素K和大部分B族维生素,但繁殖时仍需额外补充维生素K。
饲料中需要有一定量的粗纤维以维持其正常的消化生理机能。
但对无菌兔其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应降低,同时要注意补充所有的维生素。
(六)犬的营养需要特点除必须供给犬足够的脂肪和蛋白质以外,还应考虑改善其日粮的适口性。
犬能耐受高脂肪日粮,且要求日粮要含有一定量的不饱和脂肪酸。
犬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较大,亦需补充维生素B12。
(七)猫的营养需要特点猫特别是初生小猫对日粮脂肪需要量要求高,处于生长期的猫对日粮蛋白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均较高,且亚油酸含量不能低于1%。
猫属于不能利用β-胡箩卜素作为维生素A源动物,因此应在饲料中补充维生素A。
(八)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特点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日粮能量的50%以上来自糖代谢,其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由日粮提供。
同时要注意日粮的适口性。
(九)实验猪、鸡营养需要特点可参考畜禽营养学资料。
三、常用实验动物饲养标准根据实验动物的不同种类、性别、年龄、体重和生理阶段等特点,结合能量与其它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实验和饲养实验结果,科学的规定每只动物每天应给予的能量及各种营养物质的数量,这种规定被称之为饲养标准。
饲养标准的数值是营养素的供给量,是根据实验动物最低需要量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增加一定的安全系数而确定的。
饲养标准是设计实验动物饲料配方的科学依据。
关于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及其饲养标准,国外,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实验动物科学发达国家都已进行了大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自的有关标准指导其实验动物生产实践。
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实验动物营养标准化,提高了实验动物质量,有力的推动了相关科学研究的发展。
为了加快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进程,尽快实现与国际接轨,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参考国际标准也制定颁布了我国常用实验动物的饲料标准。
这些标准是目前我国实验动物日粮生产的指令性文件(见表5—1—2~5—1—7)。
表5—1—2 实验动物饲料营养成分常规检测指标项目指标大小鼠家兔豚鼠仓鼠犬猫猕猴繁殖用育成用繁殖用育成用繁殖用育成用饲育用饲育用繁殖用饲育用水分,%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粗灰分,% ≤钙,%磷,% 10 10 11 11 11 11 10 7 7 7 20 18 17 14 20 17 21 18 30 164 3 3 3 3 3 3 3 4 25 5 10~15 10~15 10~16 10~16 6 3 4 4 8 8 9 9 9 9 8 9 87 0.8~1.8 0.8~1.8 1.0~1.5 1.0~1.5 1.0~1.5 1.0~1.5 1.0~1.5 1.0~1.5 1.0~1.5 0.8~1.5 0.6~1.2 0.6~1.2 0.5~0.8 0.5~0.8 0.5~0.8 0.5~0.8 0.5~0.8 0.5~0.8 0.5~0.8 0.4~0.7表5—1—3 实验动物饲料维生物指标项目指标(每百克饲料中的含量)大小鼠家兔料豚鼠料仓鼠料犬料猫料猕猴料繁殖用育成用A,IU ≥D,IU ≥E,IU ≥K,mg ≥B1,mg ≥B2,mg ≥B6,mg ≥烟酸,mg ≥泛酸,mg ≥叶酸,mg生物素,mg B12,μg ≥胆碱,mgC,mg 1400 700 600 350 1000 800 1000 550 60 30 30 200 200 100 220 12 6 4.0 6.0 10 8 5.5 0.3 0.15 1.0 0.1 0.10.8 0.4 0.4 0.2 0.5 0.41.0 0.5 0.5 0.4 0.5 0.51.2 0.6 4.0 0.6 4.6 0.4 0.52.0 1.0 5.0 5.0 4.5 1.1 2.4 1.2 1.2 0.03 1.0 1.30.1 0.10.0051.0 0.52.0 11.0 100 120 200150 170 表5—1—4 实验动物饲料氨基酸指标项目指标(每百克饲料中的含量)大小鼠料家兔、豚鼠料仓鼠料犬料猫料猕猴料赖氨酸,% ≥蛋氨酸+胱氨酸,% ≥精氨酸,% ≥组氨酸,% ≥色氨酸,% ≥苯丙氨酸+酪氨酸,% ≥苏氨酸,% ≥亮氨酸,% ≥异亮氨酸,% ≥缬氨酸,% ≥ 1.32 0.85 0.90 1.51 1.57 0.850.99 0.60 0.60 0.69 0.80 0.381.10 0.75 1.30 1.61 1.93 0.99 0.55 0.30 0.45 0.64 0.71 0.440.33 0.30 0.25 0.34 0.32 0.231.10 1.60 1.90 1.782.05 1.310.88 0.75 0.80 0.98 1.12 0.631.76 1.60 1.50 1.952.68 1.35 1.11 0.85 1.00 1.91 1.28 0.82 1.21 1.00 1.00 1.34 1.49 0.90表5—1—5 实验动物饲料常量与微量元素指标项目指标(每公斤饲料中的含量)大小鼠料家兔、豚鼠料仓鼠料犬料猫料猕猴料镁,g ≥钾,g ≥铁,mg ≥锰,mg ≥铜,mg ≥锌,mg ≥碘,mg ≥ 2.0 2.0 2.0 0.2 0.2 0.2 5.0 6.0 0.8 0.5 0.8 0.5 100.0 100.0 120.0 150.0 120.0 120.075.0 40.0 30.0 20.0 10.5 20.010.0 10.0 9.0 5.0 4.5 5.018.0 50.0 30.0 15.0 15.0 15.00.2 0.2表5—1—6 实验动物饲料微生物控制指标项目指标大小鼠料兔料豚鼠料仓鼠料犬料猫料猕猴料菌落个数,个/克≤大肠菌群,个/克≤霉菌数,个/克≤致病菌(沙门氏菌),个/克 5×104 1×105 1×105 1×105 5×104 5×104 5×10440 40 40 40 40 40 4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无无无无无无无表5—1—7 实验动物饲料重金属及污染物质指标项目指标马拉硫磷,mg/kg ≤磷化物(以PH3计),mg/kg ≤氰化物(以HCN计),mg/kg ≤氯化苦,mg/kg ≤二硫化碳,mg/kg ≤砷,mg/kg ≤汞,mg/kg ≤铅,mg/kg ≤六六六,mg/kg ≤滴滴涕,mg/kg ≤黄曲霉素,μg/kg ≤8 0.05 5 2 10 0.70.021.0 0.3 0.2 10第二节实验动物饲料与日粮一、实验动物饲料分类饲料是以提供营养素为目的而饲予实验动物的物质,通常要求饲料能够为实验动物提供目前已知的其所需要的营养素约50种以上,动物对不同营养素的需要量存在明显差异,多者上千克,少者不足一微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