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概述
文字学内容

文字学内容
文字学是一门研究文字的学科,涵盖了文字的历史、形态、意义、用途、产生、传播、演变等方面。
文字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与语言学、历史学、比较文学、考古学、文化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字学的内容主要包括:
1.文字历史:研究文字的起源和演变,包括文字的发明和创造、文字的发展阶段、文字的变化规律、文字的影响等。
2.文字形态:研究文字的符号形式和表示方法,包括文字的符号组成、文字的书写方式、文字的印刷方式、文字的电子媒体表示等。
3.文字意义:研究文字的表达内容和意义,包括文字的语义特征、文字的语用功能、文字的语境依存关系等。
4.文字用途:研究文字的使用情况和功能,包括文字的使用领域、文字的使用方法、文字的使用效果等。
5.文字产生:研究文字的产生和创造过程,包括文字的创造条件、文字的创造动机、文字的创造方式等。
6.文字传播:研究文字的传播方式和范围,包括文字的传播媒介、文字的传播路径、文字的传播效果等。
7.文字演变:研究文字的演变规律和原因,包括文字的演变影响因素、文字的演变过程、文字的演变结果等。
汉语文字学

汉语文字学汉语文字是汉语音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族语言文字文化的精髓,是汉语族语言文字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汉语文字学是汉语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汉语族语言文字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介绍汉语文字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汉语文字学这一重要的学科。
一、汉语文字学概念汉语文字学是以汉语教学、研究为主要任务,以汉语字形、字义、字音、字结构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汉语学、语言学和汉字文化习俗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汉语文字的学科。
汉语文字学是一门研究汉字、它的历史、词素、形式及其变化特征、书写方法等的学科,是一门比较汉字象形语言和比较汉字系统的学科。
二、汉语文字学研究内容汉语文字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汉字形成和变化历史;(2)汉字结构与书写技术;(3)汉字义项与词义演变;(4)汉字音体及音义演变;(5)汉字文献与汉字文化;(6)汉字精细研究(如汉字的形结,音体,结构,音节,发音,书写等)。
三、汉语文字学研究方法1、历史考察法:利用古籍资料,运用历史的方法,考察汉字的发展过程。
2、实验研究法:由于汉字的形、音、义等本身是一种具有一定规则变化特征的语言过程,因此,可以运用实验研究方法,对汉字具体的表现进行系统的分析。
3、文献考察法:运用汉字文献的内容,探讨汉字的发展和变化的原因,以及汉字的文化方面的研究。
4、比较汉字学法:比较汉字学是汉语字形、字音、字义等方面的研究,其研究对象是汉字,及其字形、字音、字义等方面的比较。
四、汉语文字学的作用1、汉语文字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史,更好地了解汉字。
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语言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2、汉语文字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史,以便更好的运用汉字。
通过对汉字的历史发展、结构及其变化特征,以及书写方法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汉字的内涵及其结构,进而提高写字的水平。
3、汉语文字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的义项和汉语语言文字文化,以便更好地读懂汉字,理解汉字文字文化的内容。
名词解释文字学

文字学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
文字学知识有助于改进和改革文字,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古文字的了解有助于历史科学的研究。
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的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
在我国,广义的文字学,全面研究字的音、形、义,在古代被称为:小学。
即除文字外,还包括音韵、训诂的研究。
古文字学研究古代的文字,是语言学与历史学、考古学的边缘学科。
清代学者除了研究《说文》篆书以外,也还注意到隶书和草书。
如顾霭吉有《隶辨》,翟云升有《隶篇》,石蕴玉有《草字汇》,都是属于字典的性质。
可是自乾隆、嘉庆时期起,金石学特盛。
清朝官修的《西清古鉴》和《宁寿鉴古》著录的是宫内所藏的钟鼎彝器,而在民间又不断有古器物出土,收藏家不仅摹为图录,而且研究器物上的铭文,古文字学也就有了很大的发展。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金文、石鼓文、古玺和古陶文字。
光绪间,吴大澄著《字说》,提出一些文字的新的解释,他又作《说文古籀补》,搜集了各种古文字材料以增补《说文》,为用古文字与《说文》籀篆相对照进行研究提供了方便。
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100年之间,集录铜器铭文的,在阮元的《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之后,有吴式芬 (1796~1856)的《捃古录金文》,吴荣光(1773~1843)的《筠清馆金文》,方濬益(?~1899)的《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等;著为图录的,有吴大澄的《恒轩吉金录》,刘喜海的《长安获古编》。
品类繁多,盛极一时。
关于文字的研究,如刘心源的《古文审》,孙诒让的《古籀拾遗》、《籀庼述林》、《古籀馀论》等书对研究金文都有所发明,而孙诒让倡偏旁分析法尤为重要。
到了近代,古器物收藏家更注意摹拓传印。
罗振玉对影印铜器铭文不遗余力,有《殷文存》,《三代吉金文存》,搜罗甚富,为研究铜器铭文提供极大的便利。
文字学复习资料

文字学复习资料文字学复习资料文字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文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它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的学科,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回顾一些重要的文字学知识,以帮助读者复习和加深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一、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文字的起源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从口头传统向书面传播的转变。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最早的文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这些古老的文字系统,如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等,为后来的文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革。
从最初的象形文字逐渐演变为表音文字,即通过符号来表示特定的音节或音素。
这种表音文字的代表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古中国的甲骨文。
然而,表音文字的局限性在于它们无法准确地表示语言中的所有音节,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表意文字逐渐兴起。
表意文字是通过符号来表示特定的意义或概念。
最著名的表意文字系统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古中国的汉字。
这些文字系统通过组合不同的符号来构成词语和句子,为人们传递信息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二、文字的演变与传播文字的演变和传播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区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流,文字系统也得到了相互影响和借鉴。
例如,古希腊的字母表是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而古罗马的拉丁字母则是从古希腊的字母表演变而来的。
此外,文字的传播也受到了技术和工具的影响。
古代的文字传播主要依靠手抄和口头传统,这限制了文字的传播范围和速度。
然而,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电子媒体的兴起,文字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广泛。
现代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使得文字的传播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分享信息。
三、文字与文化的关系文字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表达方式,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传统习俗。
不同的文字系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
文字学绪论doc精选课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
孙海波《甲骨文编(改订本)》容 庚《金文编(增订本) 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 》高 明《古文字类编》
康 殷《文字源流浅说
邹晓丽《基础汉字形义释源
》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 》左民安《细说汉字》
第20页,共22页。
研究文字学的理论著作
唐 兰《中国文字学》
詹鄞鑫《汉字说略》 张玉金 夏中华《汉字学概论 》李万福《汉文字学新论》
(1)汉字的起源问题 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汉字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是由谁
创造的?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2)汉字的造字方法 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创造汉字的方法主要有哪些?汉
字有哪些结构方式?汉字是怎样表音表意的?
(3)汉字的形体演变
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历史上汉字的形体是怎样演变过 来的?演变的原因有哪些?演变的规律是怎样的?
汉字文化学——“把汉字看成一种文化事象,然后把它的 整体放在人类文化的大背景、巨系统下,来观察它与其他文化 事象的关系,这是宏观汉字文化学。”“研究汉字个体字符构 形和总体构形系统所携带的文化信息,对这些文化信息进行分 析、加以揭示,这是微观汉字文化学。”
第5页,共22页。
3.传统文字学的主要内容
何
之
克
第13页,共22页。
2.校勘与注释古代文献
校勘与整理古代文献 A.误“文”为“宁”例:
《尚书·大诰》中有“宁王”、“宁武” 清·吴大澂《字说· “文”字说》:“‘文’字有从心者 ,或作‘忞’,······壁中古文《大诰篇》其‘文’字从心, 与‘宁’字相似,后儒遂误释为宁。” 清·孙诒让《名原·序》:“古多假‘忞’为‘文’,与‘ 宁’形近,而《书·大诰》曰‘宁考’ ‘宁王’ ‘前宁人’ ‘宁武’,则皆‘文’之讹也。”
文字学课程的收获与感悟

文字学课程的收获与感悟摘要:一、引言:课程背景及目的二、文字学基本概念与内容概述三、课程收获:1.汉字起源与演变的理解2.汉字结构分析方法的掌握3.文字学相关知识的拓展四、个人感悟:1.文化自信的培养2.学术兴趣的提升3.严谨学术态度的塑造五、课程启示与建议正文:【引言】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史上,文字作为承载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字学这一学科。
本文将分享我在学习文字学课程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以期对同样对文字学感兴趣的朋友提供参考。
【文字学基本概念与内容概述】文字学是一门研究文字的起源、发展、演变、结构、功能及其与语言、文化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各种书体。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汉字的六书造字法、字形与字义的关系等基本知识。
【课程收获】1.汉字起源与演变的理解:通过学习,我对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了解到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等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
2.汉字结构分析方法的掌握:课程中讲解了汉字的构造方法,使我学会了如何分析汉字的结构,深入理解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3.文字学相关知识的拓展:除了基本字词知识外,我还了解到了文字学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古文字学、书法学、文字学与历史文化等。
【个人感悟】1.文化自信的培养:深入学习汉字的发展历程,让我为我国悠久的文字文化感到自豪,增强了文化自信。
2.学术兴趣的提升:文字学课程激发了我对汉字文化的热爱,使我对学术研究产生浓厚兴趣。
3.严谨学术态度的塑造: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文字学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注重实证与论证。
【课程启示与建议】1.提高汉字书写能力:在学习文字学的过程中,应注重练习汉字书写,加深对字形结构的理解。
2.拓展学术视野:除了掌握基本文字学知识,还应关注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提升自身学术素养。
3.培养批判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文字学

文字学:研究文字的产生、发展演变、消亡及其规律de学科。
训诂学:以古代汉语语义为对象的学科叫训诂学。
三个基本的训诂方法:形训、音训、义训。
现代汉语语音的内容:声母、韵母、声调。
古代汉语:五四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古汉语的性质:这是一门工具学科古汉语研究的对象:文言文、古白话、我们主要研究先秦典故。
石鼓文:鼓文是中国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石鼓文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不小心迷路了。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溪流两岸走了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
《文字学》(1-14章节全)笔记

第一章:绪论1.1 文字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文字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文字系统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文字本身,还探讨文字与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起源:探索最早的书写形式是如何产生的。
•文字结构:分析构成文字的基本元素及它们如何组合成有意义的符号。
•文字演变:追踪特定文字体系随时间的变化和发展。
•文字传播:考察文字在不同地域和人群间的扩散过程。
1.2 文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文字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多个学科有着密切联系。
例如:•考古学:通过挖掘出土文物上的铭文来解读古代社会的信息。
•历史学:借助文献记录研究过往事件,揭示历史事实。
•语言学:深入理解语言内部结构的同时,也帮助解释文字的发展历程。
•人类学:从文化视角出发,探讨不同族群使用文字的方式及其背后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工具为了有效开展文字学研究,学者们依赖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文献分析法:对现存的各种文本资料进行细致解读。
•田野调查法:亲赴现场收集一手数据,特别是对于活态语言或濒临消失的语言尤为重要。
•实验研究法:设计具体实验以验证假设,比如测试人们识读速度等。
•数字人文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处理大规模文本数据集,提高研究效率。
1.4 文字学的历史发展简述从古至今,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文字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早期阶段,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主要依靠个人经验和直觉来进行研究;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更多珍贵的手稿得以保存下来,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
现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化成为推动文字学发展的新动力,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研究资料库,也为跨学科合作创造了条件。
第二章:符号与语言2.1 符号系统的构成要素符号是信息传递的基础,而符号系统则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符号组成的整体。
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通常包含以下几个关键要素:•编码规则:规定了如何将信息转换为符号的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 许 慎《〈 说 文 解 字 〉叙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部首查字法, 建立了540个部首。许慎根据当时用形音义关系的理解,按照六书的原则,把篆文的 形体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类。“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俊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按 ,依 类 象 形 ,即 独 体 ,为 文 ;形 声 相 益 ,即 合 体 ,为 字 。《 史 记 秦 始 皇 本 纪 》: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访阊А罚º“夫 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唐韩愈 《读〈鹖冠子〉》:“文字 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沸⊙А罚º“声者象乎意而宣 之者也,声不能传於异地,留於异时,於是乎书之为文字。”鲁迅《汉文学史 纲要》第一篇:“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羣共喻,乃得 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文还可以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引申为文物典籍,礼 乐制度。《尚书序》记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由是文籍生焉”;《论语子罕》“文王 既没,文不在兹乎”
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中, 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文”和“纹”是通假字,通用。《说文解字》中185页记载“文,错画也。象交文凡 文之属皆从文,无分切”。“错画”是文的本义。
在古汉语中,文的意义有所引申(引申义),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 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质和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论语雍也》:“质胜文 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区分本义和引申义:本义是词的本来意 义。引申义是从本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意义。例如:“向”本义是“向北的窗户”, (《说文》,向,北出牅也《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由朝北的窗户这个本义, 引申为“朝着”、“对着”。
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即礼治,主张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 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武功”相对。
对文的认识还反映在天文和人文的区分上,《易经贲(bi ben)卦》:“圣人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 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 下。
三、汉字和汉文化
古文字的消失,是由于他们的语言消失引起的,文字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 的产生和发展必须以语言为基础,和语言结成“皮”和“毛”,“影”和“形”的关系,“皮 之不存,毛将焉覆”,形一消失,影必然幻灭,古埃及语和古巴比伦语早已灭亡,因 此圣书字和楔形文字早已失去他们的皮和形,成为考古文物。只有我们汉语,从产 生到现在,虽然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自我改革,还是保持了他的完整的体系, 生机勃勃存在下来,它是我国人口大多数的汉、满、回族的母语,并为各少数民族 长期共同通用语言。
二、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
在当今世界上众多的文字产生之前,在数千年前的古代社会,产生了几种古老 的文字,其中最古的三种:
一是5500年前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 一是5000多年前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的圣书字; 一是我国33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 这些古老的文字都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后都发展成为表意文字。随着历史的 演变。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圣书字都已经在历史的风尘中湮灭,只有汉 字的早期形式甲骨文字成为现代文字,是古文字中仅存的一种,仍然保持着表意的 形式,也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 (1) 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早期以图形符号为主,由于使用硬笔在软泥片上押刻 出来的文字,笔画一头粗,一头细,好像是楔子或钉子,故此叫做楔形文字或钉头 字。由于产生于两河流域的平原,于是统称为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用楔形文字刻写在泥板上的书叫做泥版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之一。泥版 书是先用粘土加工制成泥版,在上面刻写文字后再去烘晒干,便成为坚硬的书版, 然后按顺序编号放在木架上,若干块泥版组成了一部书,阅读时一块块取下,阅读 完毕后一块块放回木架,每块泥版的重量约一公斤约一公斤。 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波斯帝国,楔形文字也就从此消亡。19世纪 40年代,考古学家在叙利亚挖掘出1.5万块泥版书,至今发现的泥版书约有75万块。 历史上遗留下来埋藏在地下的楔形文字泥版书和在石碑上、石柱上刻的楔形文字, 后世的人们发现时已不能识读,经专家长期研究才被解读出来,也正是由于对这些 文字的解读,人们才能够得知一个湮灭文明的多彩的历史和风情,这很好的说明了 文字的功能。 (2) 古埃及文字圣书字 圣书字包括碑铭体、僧侣体、大众体三种。这三种字体虽外形不同,但是内部 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埃及于公元前525年被波斯人征服后,变成了波斯帝国的一个省,改用波斯文, 不再使用圣书字,在古埃及历史上存在3000多年的古埃及圣书字从此消失,当懂得 圣书字的最后一位僧侣去世后,没有人懂得这种文字。 1799年,入侵奇迹的法国军队在挖掘战壕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 有希腊文和另外两种看不懂的文字。经一些学者研究,均未能揭开这两种文字的奥 秘,后经杰出的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刻苦钻研,终于在19世纪20年代释读出来,和 希腊文对照的另外两种文字就是古埃及圣书字的碑铭体和大众体。 古埃及人不仅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还创造了最古老的图书——纸莎草 书卷。古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产一种像芦苇似的植物,叫做莎草科植物,又称埃及芦 苇,这种植物长的又长又阔,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把这种植物砍刻下来, 将茎杆剖为长条,排齐后连接成片,经过压平,晒干等几道工序,就成为可以书写 的纸莎草纸,在这种纸上写字用的笔,是用细小的芦管制成的,墨汁是菜叶加烟渣 调制而成的,写好后卷起来保存,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收藏有古埃及于公元前1500年 至前1400年间的纸莎草纸书卷及残卷10万多件,同楔形文字一样,人们也是通过对 这些古代文字的解读来了解古埃及的历史的。
生: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外,文还有那些会意兼形声。从宀( mi醤)从子,子亦声。在屋内生孩子。本义:生孩子) (2) 同本义 [give birth to] 字 , 乳 也 。 —— 《 说 文 》。 字,生也。——《广雅》
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论衡菲 佟? 六 畜 遂 字 。 —— 《 汉 书 》。 颜 师 古 注 : “字 , 生 也 。 ” 苦山有木,服之不字。——《山海经分猩骄 ? 亭有畜字马,岁课息。——《汉书肥郴踔鞠隆? (3) 又如:字乳(生育);字育(生育、蕃育) (4) 怀孕,体内怀着胎儿 [be pregnant] 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易吠汀? 乘字牝者,傧而不得聚会。——《史记菲阶际椤? (5) 又如:字牝(怀孕的母畜);字孕(怀胎;生殖);字马(怀孕的马) (6) 抚养;养育;教养 [bring up] 其僚无子,使字敬叔。——《左传》 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左传烦晒 荒辍? 牛羊腓字之。——《诗反笱欧生民》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7) 又如:字养(抚养;养育);字民(养育人民);字育(化生);字孤(抚养孤儿) (8) 爱 [love] 于父,不能字厥子。——《书妨 尽? 乐王鲋字而敬。——《左传氛压 辍贰W?:“字,爱也。” (9) 又如:字孤(抚爱孤儿);字爱(抚爱) (10) 教育;教课;传授知识 [teach] 天会间,充女直字学生,学问通达,观书史,工为诗。——《金史肺露刎4 ? (11) 治理 [govern] 防民之理甚周,而不至皎察;字民之方甚裕,而不至使侵蛑。——刘禹锡《答 饶州之使君书》 (12) 取名;取表字 [style]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楚辞防肷А? 武字 子卿。——《汉书防罟闼战ù ? 张衡字 平子。——《后汉书氛藕獯 ? 扣其乡及姓字。——明? 魏禧《大铁椎传》 (13) 女子许嫁 [girl remain to be betrothed] 甚至于说,待字的大姑娘,也得拿出来抽签。——茅盾《动摇》 (14) 又如:字人(女子嫁人) 师:从上面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字是作为两个词使用的,独体为文,合 体为字。 文字是人类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语言的视觉形式,文字将语言的声音 信号变为符形信号,记载在一定的载体上,成为记录语言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文字
古代汉语语音可能和现在有很大差别,但是语法结构和大部分词汇却变化不大。 纵观世界上所有古文字不知所终原因,或是由于外敌入侵,或是由于朝代更替, 或是被其他文字代替而相继失传了。 汉字源自文字,产生的很早,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汉字,创 造汉字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汉字是汉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古代,仓颉造字的传说流 传很广,《淮南子本经训》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说明在古人 心目中,文字的创造是件了不起的大事。 汉字作为语素文字和拼音文字不同,在它自身的结构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 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特征,这一点在象形意味浓厚的古代文字中表现的就更为明显。 (1) 许多汉字的结构显示了先民的生活和意识。例如: 为:甲骨文像用手牵象,反映了我国古代把象作为役畜来驱使。 取:表示以手取耳,古代田猎获兽或战争杀敌,一般取下左耳作为记功的凭证。 执:古文字的“执”像人的双手被带上枷锁,表示把俘虏或最烦的手拷起来。 刑:小篆“刑”字左边是个井,右边是个刀,拿着刀,守护井。因为来井边取水 的人很多,往往是因争水落井,持刀守护在井旁,人们畏惧,便排队取水,建立了 秩序,“刑”反映了古代法律的制定最早是为了解决抢水的纷争。 此外,与祭祀祈祷有关的字多从示,表明古人认为这些事情多和神祗有关,如: 福、禄、祸、崇、祝、社,和思维活动、感情意志有关的字多从心,表明古人把心 当作思维器官,如:思、想、性、情、志、意、忠、恕、悔、恨。 (2字形的演变反映了相关事物的发展。 如:炮,本作礮、砲,从石,较早的时代使用的是冷兵器,砲是抛石机,从石。 后来有了火药,用来发射火药,改用从火的炮,“炮”本读pao阳平,是一种烹调方法, 和枪炮的“炮”是同形字。 (3)产生和旧字的消亡反映了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 瓷:瓷器大约是在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有了瓷器以后汉字中才有了“瓷” 这个字,《说文》无“瓷”,《玉篇瓦部》有了“瓷”,《说文瓦部》新附增加了“瓷”字。 近百年来,汉语从西方语言中吸收了不少音译词,汉字中也相应的增加了一些 新字。为了记写“咖啡,啤酒”和重量单位“吨”,就造就了“咖、啡,啤,吨”等从口 旁的字。在翻译西方化学著作时,元素O H N CL造了专用的“氧、氢、氮、氯”。 《说文示部》有二十多个和祭祀有关的字,例如:祰,告祭也。 到了后世,随着这些祭祀活动停止,这些字也成为死字,不再流通了。 例外,汉字产生之后,以汉字为本体产生了许多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如书 法,篆刻,对联,回文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