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概要(六书)
汉字六书理论

汉字六书理论汉字六书理论是一个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文化和汉字文化的基础。
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并不标准化,给日常的书写和传播带来了很多不便。
后来,汉字书写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门汉字书写的学科,就是汉字六书理论,由此开创了汉字书写的先河。
汉字六书理论是研究汉字书写的学理,指的是以汉字六书(字、词、句、诗、书、报)为理论基础,借助视觉、空间、文字构成等多种技术形式,分析、概括和总结汉字书写的形式、技巧、原理和规律的学科。
简单的说,汉字六书理论就是研究如何正确书写汉字的一门学科,涉及到汉字书写的原理和法则,历史发展和风格变化。
汉字六书理论自古至今都有重要意义,它是汉字历史、文化发展的继承者和守护者,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例如,甲骨文中可以看到许多关于汉字书写的痕迹,其中包含的汉字六书理论的原理已经渗透进各个古代汉字书写体系中。
另外,隋唐宋元时期,因为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书写规则,人们普遍使用自己的书法以及对汉字的书写技法和规则的研究,也为研究汉字六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代以后,随着新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出现,汉字书写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书写体系逐渐消失,传统汉字书写原则和规则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其中最突出的是汉字六书理论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像胡适先生等人也曾就汉字六书理论的发展进行了讨论。
如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六书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
汉字文化保护者也积极参与到汉字文化保护运动中,诸如开展提倡汉字文化的知识宣传活动、保护汉字文化遗产以及推广汉字六书理论研究等,都有力地维护了汉字六书理论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汉字六书理论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六书理论不仅丰富了汉字文化,而且也是传承和发展汉字文化的重要纽带,更是为研究汉字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对于有志于了解汉字文化的人来说,熟练掌握汉字六书理论不仅能够深入学习汉字文化,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汉字书写的方法和规则,从而更好地保护汉字文化。
六书简介

六书一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另外,六书还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
基本概念是指汉字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六书”的这个概念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
”东汉郑玄注引郑众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①、假借、谐声②也”(注:①处事,即“指事”;②谐声,即“形声”)。
班固《汉书·艺文志》把六书之名定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叙》把六书之名定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一般都认为,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属于造字之法,即汉字结构的条例;转注、假借则属于用字之法。
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
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不够完善周密的条例。
但是,它对于大多数的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还是能够予以说明。
“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简介“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东汉学者许慎给“六书”下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事,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六书说

《说文叙》曰:“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王筠《说文释例》曰:“视而可识,指字形言;察而见意,指字义言。”又曰:“六书之中,指事最少,而又最难辨。”许慎是说,见到这个字就能认识,但须仔细观察体会才能了解它所表示的意思。在许氏的解说中,“见意”二字是关键。参照《说文》正文里所举的例字,其构形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符号见意,例如“一、三、上、下”等;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示符号,表示所指的部分是什么意义,例式中的契刻记号和记绳之法,后者所加记号只具有指示部位的作用。
宗莱《六书释例》都沿用张参说。“六书”的这种排列次序反映出汉字产生和孳乳的一般规律。
对《说文解字》及其“六书”的原本意义,后人缺乏完整的理解,因而形成了言人人殊的复杂局面。班固所谓“造字”,许慎所谓“作书”,其实质即为汉字构造一个书面形体,也就是汉字构形。可以想见,“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摸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当时人的思维方式。”[2](121)上古时期,人类认知思维的特点是重形体、重感知。在汉字初创时期,先民的构形思维必然只着眼于语词所指称的意义内容上,即用字形直接显示词义,以达到“目治”的目的。但是,作为“造字”的这种构形方式明显地有其局限性,为摆脱这种局限,在汉字构形上,便同时兼顾词的意义和语音两方面。社会在不断地前进,新的事物在不断地产生,就要求用新词来表达。因此,新词的出现是经常现象,但创造文字来记录新词的工作却总是赶不上。为了适应书面的表达,有时便用已有的字来记录新词,以表达新的意义,而不用另造新字。而汉语是单音成义的词根语(孤立语),音节的有限必然带来同音字的增多,因而引起表义上的困扰。为摆脱这种困扰,就要把语音分歧的词语记录下来,于是书面上出现了不同的符号。转注字就是反映时间、地点不同分歧的符号。根据这种构形思维历程的合理推测,“六书”作为构形方式,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大体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从《说文》可以看出,许慎对汉字字形的编排,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系统思想,但是他对“六书”(作为构形方式)产生的顺序从未经过深入的思考,其
汉字六书简说

汉字六书简说汉字六书简说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之说。
“六书”的概念由来已久。
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保⽒(古代职掌教育贵族⼦弟的官员)掌谏王恶,⽽养国⼦(公卿⼤夫的⼦弟)以道。
乃教之六艺:⼀⽈五礼,⼆⽈六乐,三⽈五射,四⽈五驭,五⽈六书,六⽈九数。
”《周礼》是儒家⼗三部经书之⼀,成书⼤约在战国之际,这说明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有“六书”的概念了。
到了东汉时期,解说“六书”内容的主要有三家:1、班固在《汉书·艺⽂志》⾥说:“古者⼋岁⼊⼩学,故周官保⽒掌养国⼦,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给《周礼·地官·保⽒》作注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在《说⽂解字·叙》⾥说:“周礼⼋岁⼊⼩学,保⽒教国⼦先以六书:⼀⽈指事,指事者,视⽽可识,察⽽见意,上下是也。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
三⽈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会意,会意者,⽐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转注,转注者,建类⼀⾸,同意相受,考⽼是也。
六⽈假借,假借者,本⽆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前⼈所讲的“六书”,名称⼤同⼩异,排列次序也不尽⼀致,其中以许慎的定义与解说最为见长。
他不仅列出了六书的细⽬,⽽且给每⼀书下了定义,作了界说,并举出了例字,从⽽使⼈们对汉字形体的构造,有了规律性的认识。
许慎的解说,已涉及到汉字产⽣和发展的理论问题,奠定了传统⽂字学的基本理论,即六书说。
⾃清代以后,⼈们讲六书,⼀般采⽤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
象形是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
象形⼜分为两类:⼀类是独体象形字,即通过描摹事物的轮廓以表⽰该事物,如⽇、⽉、鸟、鱼、⿅、⽺等字,它们的甲⾻⽂写法,就像这些物的形状。
⼀类是合体象形字,即虽然也画成事物的轮廓,但还需要借助于主体事物来帮助表义否则就不知道所象何物。
六书指的是什么

六书指的是什么
汉字六书指的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东汉学者许慎给“六书”下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六书是汉代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
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
好像“猫”、“轪”、“鉲”是形声字,“凹”、“凸”、“凼”是指事字,“曱”、“甴”是象形字,“畑”、“辻”、“奀”是会意字,“锿”是形声兼会意字(“爱”既标音,亦指爱因斯坦。
该化学元素的外文乃以爱因斯坦来命名)。
这些新字,当中包含了日本国字,亦依从六书来造字。
文字学知识(六书)

文字学基础及传统“六书”理论一、世界文字的起源及“三大古典文字”(一)什么是文字?《说文序》:“仓頡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宇。
宇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亚里士多德说:“口说的词是心理经验的符号,书写的词是口说的词的符号。
”(转引自Derrida1967:30) 黑格尔说:“字母文字表达声音,而声音本身即是符号,因此它实际由符号的符号所组成。
”(转引自Derrida1967:24)正因为如此,我们把汉字也看成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符号”的性质主要是任意性、约定性,也即是无理性的。
实际上这是个很大的误区,因为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都是就拼音文字而说的,而汉字是有理据的文字。
索绪尔说:“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 表意体系。
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
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众念发生关系。
这种体系的经典例子就是汉字。
(2)通常说的‘表音体系’。
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
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言语中不能再缩减的要素为基础的。
”(Saussure1916:26)文字起源于图画,这是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
(二)世界“三大古典文字”1.公元前3500年以前西亚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开始是象形文字,后来发展为“钉头字”,在西亚和北非许多民族中通行了3000多年。
2.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圣书字”,略晚于苏美尔文字,起初也是象形文字,后发展成为草书笔画形式的“僧侣体”和“人民体”,“圣书字”也使用了3000多年,传播到南面的邻国。
它所包含的标声符号成为后来创造字母的主要源泉。
这两种文字在公元初消亡。
直到1500年之后,即19世纪,才被考古学家释读成功,使人类早期文化重放光明。
3.公元前1300以前,中国黄河流域殷的商王朝创造了“甲骨文”。
这是汉字的祖先。
后来流传到周围国家,成了朝鲜、日本和越南的文字。
六书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六书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六书是指汉字的六种书写方式,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1. 象形:是指汉字的形状和物体的形态相似,以表现事物的本来面貌。
例如,如下的汉字:
日:表示太阳的形状。
人:表示人类的形状。
马:表示马的形状。
2. 指事:是指汉字的形状和事物的指向性有关,用来指代某个具体的事物。
例如:
上:表示垂直的方向。
下:表示朝向地面的方向。
口:表示嘴巴的形状。
3. 会意:是指汉字由两个或多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部分组合而成,以表达特定的含义。
例如:
困:由“囗”(围住)和“木”(树)组成,表示在树下被围住,无法脱身的状态。
忙:由“心”(心理状态)和“亡”(失去)组成,表示心理状态失去平衡,陷入繁忙的状态。
4. 形声:是指汉字由声音部分和形状部分组成,以表达特定的
含义。
例如:
静:由“青”(蓝色)和“争”(争吵)组成,表达青色的安静。
弱:由“卩”(脚封)和“女”(女性)组成,表达女性的脚步轻盈。
5. 转注:是指汉字借助其他已有的字形,转换成新的字形。
例如:
洒:本意为“溅”、“泼”,因为其字形与“灑(撒)”相近,便取“灑”字作为本字的音符号。
6. 假借:是指汉字借用其他的字形和词汇,而形成新的字形和词汇。
例如:
鳄:原是指一种鳄鱼,借用了“恶”字的音旁“皆”。
核:原是指果仁,借用了“井”字的音旁“亥”。
汉字六书(六种造字法)

国学之六书根据字体的构形及书写风格,汉字的字体演变主要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几个发展阶段。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
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①象形。
象形是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
象形字是独体字,不能再拆开分析。
它在汉字中占得数量不多,但却是构成汉字的基础。
②指示:指示就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某个字的造字法。
指示字同象形字一样,也是独体字。
③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
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
休——一人倚树,立足休息。
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
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
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
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
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
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
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④形声:由表示字义类属的偏旁和表示字音的偏旁组成新字,这种造字法叫形声。
用形声法造出的字就是形声字,现代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
大致有八种类型:左形右声(河、冻)、右形左声(功、期)、上形下声(芳、爸)、下行上声(货,贷)、外形内声(囤、匣)、内形外声(问、闻)、形占一角(栽、飓)、声占一角(厅、旗)。
⑤转注:指同一部首内读音相近而且字义基本相同的字互相解释,互相借用。
如:“老”和“考”。
⑥假借:指本来没有这个字,按它的读音,借用一个同音字来代替。
如“反”和“返”。
对于字形的考察包括:根据拼音写汉字、仿写汉字、改正错别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序》
文字學
字 形
(文字學)
《 文 字 學 概 說 》
字音
(聲韻學)
《 聲 韻 學 通 論 》
字義
(訓詁學)
《 訓 詁 學 概 要 》
文字的演變
字形
六 書 四體
象形 指事
文 字 字音 學
字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會意 形聲
轉注
二
用
假借
一、文字的演变
·独体为文,字之根也。
·《说文》:乳也。从子在宀(mian) 下。 (本意是生孩子)
· 字者,言孶乳而浸多也。會意。 子亦聲。疾置切。
· 慢慢地衍生、繁衍,越來越多,這 就是“字”。
“文”和“字”的区別 :
· 独 体 为 "文" · 合 体 为 "字"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 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 以察。
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 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 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著於竹帛謂 之書。書者,如也。
——《說文解字序》
开解“文字”二字。
文 字
·《说文》:錯畫也。象交文。
·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象交文。像兩紋交互也。紋者, 文之俗字。無分切。
--《說文解字序》
六 書
四 體 象 指會 形 形 事意 聲
獨
合
體
體
為
為
文
字
二 用
轉假 注借
1. 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 是也。
日
月
水
火
木
·猜字
·猜字
2. 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 是也。
象 形
指 事
3.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 是也。
二、六書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 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 “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 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 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 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 是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 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親
愛
亲
爱
產
廠
产
厂
字圣許慎
開解“經典”二字
經 典
《说文》:織也。从糸巠聲。
讀糸,巠聲,是個形聲字。
織之從絲謂之經。必先有經而後 有緯。是故三綱五常六藝謂之天 地之常經。
《说文》:从冊在丌上,尊閣之也。
从在丌上。尊閣之也。閣猶架也。 — — 段注
“經典”,就表示對 這本書的尊重,说明 这本书很重要。
假借,是永借不还,是长期的, 一经借用,本意要另造新字。
· 四體二用
四體:象形、指事、會意、形聲。
二用:轉注、假借。
“四體”是創造文字的方法,“二用”是 運用文字的方法。“四體二用”就是所謂的 “六書”。
三、總結
文字三要素,形、音、義三部份,黃季剛先在 在聲韻略說上說“形音義三者雖分,其實同依一體; 視而可察者形也;聞而可知者聲也;思而可得者義 也。有其一必有其二。換句話說文字的研究應合形 音義為一體,把三者溝通起來。如果僅知道文字的 起源、構造、變遷,或者把文字的形體、聲音、意 義,把它孤立起來個別研究,而不進一步追究字形、 字音、字義之間的關係,那就不能貫通文字學的全 貌”。
文字學概要
匯報學生:和讓
· 簡述師承
章太炎先生
黃季剛先生
林景伊先生
恩 師 劉 克 雄 先 生
素仰先生学识深厚广博,集儒释道三家智 慧于一身,令人钦仰。
——蔡礼旭
·考文知音的重要性
明末清初,顧炎武等人反對宋學的空談而提 倡“經世致用”, 講求實學, 扛起了 “舍經學 無理學 ”的大旗來復興古文經學,他提倡“引古 籌(chou)今”,認為:“讀九經自考文始,考文 自知音始,以至諸子百家之書亦莫不然。”
旦東 杲暮 杳 冥 (西)
4. 形聲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 也。
左形右声:如钱、材、消、熔等; 右形左声:如放、鸭、刎颈等; 上形下声:如茅、简、空、室等; 下形上声:如柴、酱、盆、等; 内形外声:如闻、问、闽等; 外形内声:如匪、匐、固等。
中: 仲、种、钟、忠、盅、衷、
戋: 钱、 贱、 浅、 线、溅、 笺
仑:论、轮、伦、囵、沦、纶
5.转注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 是也。
老也。从老省,丂聲。古文考。 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古文老。 燬也。南方之行,炎而上。象形。 火也。从火毀聲。
6.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事,依聲托事,“令、長” 是也。
女 、 汝 、 尔 、 你
初學匯報,不足之處,恭請指正
頂禮·感恩
2015 .8 .3
补充: 1. 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
2. 何謂“說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