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送别诗方法指导
高中语文送别诗鉴赏教学举隅

高中语文送别诗鉴赏教学举隅《送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一首诗,诗的内容主要表现的是将离别的情感,感叹自己和朋友的相见不易,但是又不能常常相处的心境,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憧憬。
该诗在诗歌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被后人奉为传世佳作。
以下是对《送别》这首诗的鉴赏教学举隅:一、结构分析该诗共四句,每句皆为四个字,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文体结构,通称为“四言诗”。
诗的结构简洁清晰,寥寥数语却足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诗歌鉴赏1、诗题诗题中的“送别”一词,直接点出了诗的主题和情感。
离别是人生中常见的场景,无论是离别朋友、亲人,还是离开故土,都会让人感到伤感和舍不得。
2、起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篇,诗人运用了本地的地理特点,通过描绘青山和白水的风景来拉开了整篇诗歌的序幕。
青山和白水不仅有着美丽的景色,还象征着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起落。
3、铺陈第二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直接表达了作者的离别之情,孤蓬万里的征程象征了诗人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这句话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对即将离开的场景的深深怀念和珍重。
第三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运用了浮云和落日这两种意象,表现了游子和故人的情感。
浮云和落日都是随着天空的变幻而漂移的,所以寓意着人世间的瞬息变幻和无常。
在这种背景下,诗人表达了自己和故人的珍重之情,表示即使天南海北,永远不会忘记彼此。
4、结尾最后一句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句诗有着特别的深意。
诗人认为,此时此刻的美好情感将来可以成为怀念的对象,但是就在此时此刻,我们已经无法挽留不久的离别,内心充满着不舍和无奈。
这种让人感慨的感觉,恰恰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
三、意境分析这首诗传达了离别之情,也表现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但是诗人并没有用沉郁的语言去表现这种情感。
反而用了青山、白水、浮云、落日这些诗意深邃的局部形象,以及孤蓬万里、此情可待成追忆这些富于想象力的抽象意象,让人产生更为真实、自然的感觉。
课件: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四、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 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 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 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 故园归去又新年。 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境界?
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3分
长亭对坐、 古道相送、 芳草离情、 晚风吹拂、 折柳赠别、 笛声幽怨、 夕阳下挥手、 劝君更尽一杯酒,从此山外山天各一方。
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
(1)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 (2)空间意象:长亭、劳劳亭、南浦、渡口、 古道
(3)具体物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 流水、寒蝉、船(舟)、西风、美酒、芳草 、笛声、烟波、浮云、鸿雁、子规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 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 绪是一致的;(情景交融)
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 古人常借月抒怀。(烘托)
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 长亭、渡口、南浦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 诗人谢晀所建。后来谢亭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 之地,也便成了离愁的代名词。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色山色共苍茫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若见天涯思故人 浣溪石上窥明月
——李白
为何送别诗常用傍晚月夜等时间意象?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与别离这种忧伤 的情感相协调;(情景交融)
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 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 人的离情别绪。 (反衬)
“留别(别) ××” “赠××”
古道
长亭
送别诗鉴赏指导

一、复习目标:1、了解古典诗歌的各种类型2、熟记古典诗歌的各种艺术手法3、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二、读下面的古诗鉴赏,学习鉴赏方法。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南浦,南面的水滨。
古人常在南浦送别,南浦就和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诗的前两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以景衬情。
“凄凄”渲染别情,“袅袅”倍添秋意。
前者写内心凄凉愁苦,后者写秋景黯淡萧瑟。
秋风萧萧,木叶飘零,秋风愈紧,别意愈与浓。
而全诗最传神的动作是“看”字,分手后,离人登舟而去,他却频频回首来看,别离时刻的千种相思,万般离愁,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更何况每一次回首都让离人肝肠寸断。
想看不忍看,明知伤心又不得不看的矛盾心情,把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诗歌末句的“安心去吧,不要再回头了”劝慰,让我们不难想象诗人如何强抑自己的感情,而内心的悲楚,恐怕已经无以复加了。
【思考】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作者因离别而悲伤的感情。
江亭夜月送别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这首诗,精致而不失意境。
虽是离别诗,但通篇没有一个送字、“别”字,依依离别之情溢出诗外。
诗歌情景交融,以“江、亭、夜、月”四个意像一起织成一幅浓浓的送别图景。
虽然四句没有一字提人,但句句有人,景中含情。
前两句“乱烟笼碧彻,飞月向南端”,开篇便使全诗笼罩在一片朦胧伤感的离愁别绪当中。
烟是乱的,月正在飞。
整个景色显然是灵动的,意境自然很美。
最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友人已经随月南去,友人的身影也如乱烟飞灭。
眼前唯有寂寞之亭,只有凄寒的夜晚,还有诗人自己对影相吊,无限空落。
此两句实在是将整首诗歌的意境推向了高潮,将诗人的内心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感像弥漫的夜一样,铺泻出来。
【思考】本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宋)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送别诗高考复习教案

送别诗高考复习教案教案标题:《送别诗》高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送别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掌握《送别诗》的基本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
3. 分析《送别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教学准备:1. 《送别诗》的课文材料和相关解读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或音频,引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于《送别诗》这个题目的理解和猜测。
讲解诗歌背景:1. 介绍《送别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析《送别诗》的主题和意义。
分析诗歌结构:1. 分析《送别诗》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2. 解读《送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意象和象征意义:1. 分析《送别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何种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情感和主题。
文学鉴赏和写作训练:1. 分组讨论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取有关情感、人物或场景的素材,进行创作练习。
课堂总结:1. 总结《送别诗》的主题和意义。
2. 强调学生在高考中如何运用《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独立阅读《送别诗》并撰写读后感。
2. 布置学生根据《送别诗》的主题和意义,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辅助策略: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设备和互动讨论等方式提高课堂参与度。
2.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促进思维碰撞和知识共享。
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于《送别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其他类似主题或风格的诗歌作品。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或创作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注:此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送别诗鉴赏》教案:怎样欣赏一首送别诗?

《送别诗鉴赏》教案:怎样欣赏一首送别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送别诗是一种非常独特而重要的文学形式。
这类文学作品,通常是在别离之际,以才华横溢的文字形式,表达出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也反映出了中国文化中那种看重人际关系的特点。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很好地欣赏一首送别诗的妙处。
那么,到底怎样欣赏一首送别诗呢?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一、要理解诗人的背景要欣赏一首送别诗,必须要了解诗人的背景,包括他当时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把握诗人在送别的时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
比如,李白《将至少壮去,非无过客也》这首诗,就表达了诗人在离别知交之时,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及自己年老日渐凋零的无奈。
如果我们缺乏对李白这个时期的了解,无法理解这首诗的深意。
二、要了解韵律与韵脚要欣赏一首送别诗,我们需要了解韵律和韵脚。
韵律在诗歌中非常重要,可以增加整首诗的美感。
韵脚则是指每句诗的最后一个音节的音韵相同,也是决定韵律的关键。
一个好的韵律和韵脚经常会让我们心驰神往,被诗人的情感深深地感染。
比如,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首诗,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
这首诗采用了“从头韵”、“递相对偶韵”等多种韵律和韵脚,使得整首诗非常悦耳动人。
三、要注意诗歌中所述的意象和情感要欣赏一首送别诗,我们需要了解诗歌中所述的意象和情感。
意象是诗歌中用来描绘事物和情感的词句和场景,也是表现诗人情感和思考的重要手段。
当我们能够深入理解这些意象时,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考,进而感受到他们所表达的情感。
比如,在杜甫的长篇送别诗《兵车行》中,起伏的山峰、涌动的河水骆驼行进的带尘之路和他们的历程,形成了一幅辉煌的人生画卷。
在颜真卿的送别诗《墨悲丝染》中,他通过墨与丝的比喻,讴歌了逝者之美和文化的不灭。
在欣赏送别诗时,我们需要了解诗人的背景和所处环境、诗歌的韵律和韵脚、以及意象和情感等方面。
只有通过深入的理解和分析,我们才能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从而更好地欣赏送别诗的妙处。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古代诗歌鉴赏——送别诗
一、送别诗的定义与特点
送别诗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对象的感情和思念。
送别诗常见于唐代诗人,其特点包括感情真挚,表达含蓄,意境深远等等。
二、送别诗的起源与发展
送别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诗经》,但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送别诗包括了君主送别臣子、朋友之间的离别、情侣分别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三、送别诗的分类
1、君臣送别诗:这类送别诗通常是朝廷官员辞职或调动时,君主表达对臣子的感激之情和送别之意。
2、朋友送别诗:这类送别诗通常是好友分别时,互相表达离别之情和对彼此的祝福。
3、情侣送别诗:这类送别诗主要是情侣分别时,表达情感的离别之情和对对方的思念。
四、送别诗的鉴赏方法及技巧
1、理解诗歌背景:了解诗歌背景有助于理解诗人起笔的动机和意图,从而更好地品味和赏析送别诗的含义。
2、研读诗歌语言:重点关注诗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等,这些语言技巧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探索诗歌主题:揭示诗歌中蕴含的主题,如离别之痛、友情的珍贵、爱情的悲欢等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送别诗的内涵。
五、附件
本文档附带以下资源,供进一步了解和参考:
1、许多著名的送别诗例子。
2、相关研究论文和文献。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
1、送别:在古代文化中,送别是一种人际关系的仪式。
在诗歌中,送别表达了离别对象的祝福和思念。
七、全文结束。
高中语文鉴赏送别诗的方法

高中语文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如《送友人》、《送元二使安西》、《夜雨寄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
“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一)送别诗的特点。
1、种类繁多,领域广泛。
(1)抒写亲情、爱情。
杜甫的《新婚别》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离别的幽怨与痛苦,是感人至深的;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和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孟郊的《古怨别》、杜牧的《赠别》写的是情人间的缠绵悱恻。
(2)友情、同僚情。
有的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送友人入蜀》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有的也写送好友到外地做官,但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1)直抒胸臆。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途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慷慨悲歌,一吐为快。
(2)借景抒情。
这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着的特点。
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写送别的地点,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便把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
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像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情真意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3)伤感旷放,各有千秋。
送别诗鉴赏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一、认识赠友送别诗
(四)送别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 一起的
一、认识赠友送别诗
(五)常用技法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 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情。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 友的留恋和关心
一、认识赠友送别诗
(三)送别活动
1.设酒饯别 酒是神秘的东西,酿自稻粱,回味悠久。古人把酒视为珍贵的饮馔, 在送别时与离人共饮,借酒传达内心无法言说的情感。以酒饯别 2.折柳赠别 折柳与送别相联系,最早出作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灞桥位于长安城东十二里,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灞桥旁设有灞亭,供 人话别。起身告别时,人们折柳相赠。 3.歌唱送别 以唱歌的情势送别,由来已久。古时以离别为主题的歌曲有骊歌、离 歌、阳关三叠等。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注释:①穷交日:患难之交,指贫贱之交。②昌亭旅食:昌亭,即南昌 亭。旅食,此处为客居、寄食之意。③怀抱:心心相印。④依然:依 依不舍的样子⑤长安在日边:引用日近长安远的历史故事,表达志向 遥不可及,或与之相反。
要分析。
答案:①本诗写的是别离,颈联却写蝮蛇螫手、壮士断腕,从表面看两者 没有联系,所以说“游离于诗外”。②颈联写壮士为了去患除毒、保全生命, 不惜把手段斩断,这与全诗所表达的壮士为了事业的胜利和理想的实现而不畏 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完善地融会在一起,所以说“贴合无间”。③这 样的写法在让人感到突兀的同时,给人深刻印象,引发读者思考,能够更好地 传达诗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别诗专题鉴赏
李友明
名句默写
1、
,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
2、 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莫见长安行乐处, 4、洛阳亲友如相问,
。李颀《送魏万之京》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 今宵酒醒何处?
,
。柳永《雨霖铃》
6、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1、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 告白;永不褪色的深厚情谊;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 的思念。 3.感情色彩: 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送别诗常用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 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 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 的代称)
二、时空类意象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 月夜等时间意象。
2、离别诗中多出现长亭、 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傍晚”等时间意象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唱歌送别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 脚踏地为节拍。
唱歌送别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 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 “斜阳”、“暮雪”、“暮钟”等 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唐人喜 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 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 协调(情景交融)。并且,傍晚时 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 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 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
“月夜”等时间意象
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 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 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 亲的象征义,因而唐人常借月抒怀。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灞陵行送别》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里处有一条灞水,汉 文帝葬于此,遂称灞陵,水边有灞陵亭。 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在这 里分手。因此灞陵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 联系在一起。
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
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 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
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
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十里一长亭, 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 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 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 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 亭晚”等。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建康(南 京)大约十五里左右,是沿长江顺流而 下的必经之地。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 目送行人渐行渐远。后来,劳劳亭便成 了离别感伤的代名词。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注释: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 是南齐诗人谢眺所建。后来谢亭成 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也便成了 离愁的代名词。
白居易《南浦别》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李颀 《送魏万之京》
4、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链接高考 江苏、天津、江西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
内容、情感、手法
鉴赏送别诗的方法:
品意象(注意平时积累) 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注意手法(借景抒情、衬托、烘托、渲染 )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 《别赋》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
送魏二
唐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 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 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 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
动人深长。
“春”、“秋”等时间意象
“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
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 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 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 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 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 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 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 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 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 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折柳送别
《送别》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罟(gǔ)师:船夫。临圻(qí):地名。
2、饮酒饯别 美酒 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
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 寓相勉之词以致意”。
1、折柳惜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送别
1、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1、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 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2、“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 惜别、不舍之意。
3、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 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