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整体论到生成整体论
心理学的整体论方法

治疗师通过观察家庭成员之 间的互动模式,了解家庭结 构、沟通方式和情感表达等 方面的问题,从而找出个体
问题的根源。
治疗师会帮助家庭成员改善 沟通方式,调整家庭结构, 以促进个体和家庭成员的成 长和发展。
案例二:认知行为疗法
01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心理治疗方
法,它强调个体认知和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系统的自我调整和修复
整体论认为,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和修复的能力,以维 持其稳定性和完整性。在心理学中,这种自我调整和 修复的能力表现为个体的适应性和韧性。
系统的自我调整和修复意味着当系统受到外部干扰或 破坏时,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会发 生变化,以重新达到平衡状态。这种自我调整和修复 的能力有助于个体在面对挑战和压力时保持心理稳定 和适应。
03
整体论方法在心理学中的 应用
心理学的整体性研究
01
整体性研究强调心理学研究应关注人的整体性,包 括认知、情感、行为和生理等多个方面。
02
整体性研究认为心理现象不能仅从单一的方面来解 释,而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考虑。
03
整体性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心理现象的内在机制 和规律,为心理学的理论建设提供支持。
实证研究需要遵循科学原则,包括控制实验条件、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 结果解释等。
实证研究有助于提高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有力 支持。
04
整体论方法面临的挑战和 未来发展方向
挑战:如何平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平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是整体论方法的核心挑战之一。在心理学研究中,个体和整 体之间的关系需要得到妥善处理,以避免过度强调个体或整体的偏见。
展望:未来整体论方法的发展方向
关于大单元教学的实用资料

大单元教学是怎么回事“大单元教学”思想的萌生源于课堂教学改革之初课时的不够用。
一些教师在想能不能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三年教材打通使用,这样可能会节省很多时间。
河北围场天卉中学的数学学科最先尝试进行了“大单元教学”的试验,在教学内容上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增、删、补。
根据系统性整合教材,合成模块进行教学,真正加大了课堂的容量,使教材的示范作用,例子作用更加突出,在数学学科的成功启示下,其他学科开始积极跟进。
语文学科按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模块单元”归类,整合后的语文学科主要分为语基部分,包括识字、写字、语法知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古诗文的阅读学习,含优秀诗文80篇;阅读与写作,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
语文“大单元教学”着眼于“大”字,要求教师在教学具体课文时不只是局限于一篇课文,局限于这篇课文所在的单元,甚至不局限于课本,而是把眼光放远,将学生课内的学和课外的读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层次,开掘学生的人文视野,让课内的课文学习成为激发学生阅读同类文章的引子,让课堂成为调动学生去作课外阅读的策源地。
“大单元教学”首先立足于“破”,大胆挑战传统教学中的教材编排、课时安排、学期安排、学年安排。
把学科知识按照教学的实际需要重新规划整合,综合设计,有序实施,从而把“三年”贯通起来,当成一首完整的曲子来谱、来弹。
整合后,教师和学生在某一时间段将重点研究与学习某一部分内容,三部分内容可略作交叉。
每一个小的专题就是一个单元,比如语法知识就是一个小单元,一个学期就是一个中单元,整个初中三年就是一个大单元。
两个老师专门来承担语基和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工作,另外两个老师则长时间的进行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其中阅读分文体进行,而写作则贯穿于三年的教学中。
从内容上看,把每一个学期的知识体系视为一个“小单元”,每一个学年的知识视为一个“中单元”,三年的知识视为一个“大单元”。
从教学组织架构上看,传统的“单元教学”是单兵独斗,以课本的编排单元为内容进行备课。
企业创新的生成整体论特征

生 成 整 体 论 视 角 下 的企 业 创 新 特 征
( )创 新 的 过 程 性 一
在生成 演化 的复 杂性现象出发研究企业创
新 , 以进 一 步 了解 企 业 创 新 能 力 、 新 可 创 特 征 与 企 业 生 命 周 期 、 业 的进 化 、 业 企 企
创 新 是 企 业 演 进 中生 成 的过 程 , 它主
要 包括 寻找、研究 、生产 、市场 四个 主要
环 节 。 其 中 创 新 过 程 不 同阶 段 往 往 会 呈现
的健壮 性 、企 业所 处 的 资源 与环 境 问 的
关 系 :能 够 更 全 面 地 认 识 企 业 创 新 的 产 生 与 演 进 。基 于 生 成 整 体 论 的基 本 方 法 研
企 业 利 益 最 大 化 ,利 益 是 企 业 创 新 的 重要
与演进规律 ,由此 ,必须突破那种视宇 宙
为机 器 , 以万 物 为 工 具 的 近 代 理 性 及 其 带 来 的人 与 社 会 的异 化 。 生成 整体 论 更 关 注 时 问 的延 续 性与 系 统 的动 态 性 。 按 照 生 成 整 体 论 ,整 体 是 动 态 的 和有 生命 的 ,整 体 与 部 分 不 是 组 成 关
究企业创新 ,不是 将企业创新系统分解 为
基 本 层 次 进 行研 究 ,然 后 综 合 还 原 探 询 规
律 ,而 是探 索贯 穿企 业创新所有层次 的普
遍 规 律 和层 次 间 跃 迁 的 共 同 规 律 。其 关注 的重 点 ,不 是企 业 创 新 系 统 的基 本 要 素 组 成 ,也 不 满足 于 在 构 成 的 基 础 上 附加 考 虑 各 要 素 问 的 相 互 作 用 ,而 是 探 询 企 业 创新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李泽健五、整体与部分??在前⾯的⽂章中(见《⼆、宇宙是⼀个整体》),我们已经对“整体”这个概念作了⼀些说明,现在我们将就这个问题展开进⼀步的讨论。
?(⼀)不要混淆认识⽅法与物理世界的之间的关系?在上⼀节中,我们已经知道,认识只是对物理世界的⼀种描述,我们不能把它等同于真实的物理世界。
但是,在实际中,我们是很难做到这⼀点的,因为,在我们的认识中,每⼀种描述都是有⼀个真实的物理指向的——对应着外部世界的某种事物,⽽在平时我们⼜⼏乎意识不到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所以,我们往往把⾃⼰的认识与外⾯的物理世界等同起来,常常把⼆者混淆在⼀起。
在哲学上,这是引起各个学派之间争论的主要原因之⼀,也是引起我们思想混乱和⽭盾的主要原因之⼀。
⽐如,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元素(要素、组分、部分等)组合⽽成的集合(整体),它认为元素是整体存在的前提,没有元素也就没有集合,⾃然也就谈不上系统,强调的是先有部分然后才有整体;⽽⽣成整体论认为,“整体与部分不是组成关系,不能强调整体是各相关元素的集合。
它们是⽣成关系,部分是整体⽣成的。
因此⽣成整体论的前提是先有整体,然后才会有部分。
”(《从系统整体论到⽣成整体论》⾦吾伦)系统论与⽣成整体论的⽭盾概括起来就是“整体与部分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先有部分,然后才组成整体?还是先有整体,然后才有部分,抑或两者同时出现?”(《对整体论的新认识》⾦吾伦、蔡仑)其实,上⾯的这种争论是毫⽆意义的,这⾥就是混淆了认识⽅法与物理世界之间的关系,错把认识⽅法等成了认识对象。
世界原本已经存在,我们只是在认识它⽽已。
世界绝对不会因为我们的描述⽅法不同⽽会有丝毫的改变。
它不会因为我们认为先有部分,就由部分组成整体,也不会因为我们认为先有整体,就由整体⽣成部分,更不会因为我们认为整体或者部分的不存在⽽它就消失了。
整体与部分的先后关系只存在于我们的认识之中,它体现的是认识产⽣的先后顺序,⽽不是物理世界形成的先后关系。
还原论整体论系统论

还原论方法由整体往下分解,研究得越来越细,这是它的优势方面,但由下往上回不来,回答不了高层次和整体问题,这又是它不足的一面,所以仅靠还原论方法还不够,还要解决由下往上的问题。
这也就是复杂性研究中所说的涌现问题。
较早意识到这一点的科学家是彼塔朗菲,他是位分子生物学家。
当生物学研究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时,用他的话来说,对生物在分子层次上知道得越多,对生物整体反而认识得越模糊。
在这种情况下,他提出了整体论方法,强调还是要从生物整体上来研究问题,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整体论方法没有发展起来。
但整体论方法的提出,不失为对现代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
上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明确提出把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结合起来,并形成了他的系统论方法,这是钱学森综合集成思想在方法论层次上的体现。
综合集成方法的科学价值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钱老又先后提出“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及其实践方式——“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两者简称为综合集成方法)。
这就将系统论方法具体化了,形成了一套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体系和实践方法。
其实质是把专家体系、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这个体系具有综合优势、整体优势和智能优势,它是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以及以人为主的信息、知识与智慧综合集成的方法与技术,它能把人的思维、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情报资料和信息统统集成起来,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
综合集成方法既超越了还原论方法又发展了整体论方法,它的技术基础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基础是系统科学与数学,理论基础是思维科学,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认识论。
运用综合集成方法所形成的理论就是综合集成理论。
钱学森创建的系统学,特别是复杂巨系统学就是这方面理论的体现。
把综合集成方法应用到技术层次上,就是综合集成技术,系统工程就是用于系统管理的综合集成技术。
生成整体论视角下儿童游戏本质探析

第36卷第6期(2020)河西学院学报Vol.36No.6(2020)生成整体论视角下儿童游戏本质探析(河西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甘肃张掖734000)郭学毅摘要:诸多儿童游戏理论的研究方法是还原论和分析性思维,其把儿童游戏整体的本质等同于儿童游戏某个或某些方面的特征。
就儿童游戏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整体活动,从生成整体论角度更能完整、动态、深入、准确地把握儿童游戏本质。
笔者基于生成整体论视角对儿童游戏本质进行了探析,认为儿童游戏产生于具有游戏生长信息或规则的生成元,儿童游戏一直呈现为由儿童身心、游戏各要素等“纽结”形成的系统整体,儿童游戏携带着生成信息在不断地生成。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儿童游戏的本质是结成儿童游戏的各种“纽结”在开放环境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以自识、自信、自主、主动、独立、愉悦、感兴趣、胜任、满足、探究、非功利性等积极心理体验为色彩的、系统的、动态的自组织儿童游戏的倾向。
关键词:儿童游戏本质;生成整体论;儿童游戏生成元;儿童游戏整体性;儿童游戏生成性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20(2020)06-0114-05DOI :10.13874/ki.62-1171/g4.2020.06.017收稿日期:2020-06-03作者简介:郭学毅(1973—),男,甘肃秦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原理与儿童游戏。
Children The Nature of Children’’Pla s Play 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tive HolismGuo Xue-yi(College of Teachers Education in Hexi University ,Zhangye Gansu 734000)Abstract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many children ’s play theories are reductionism and analytical thinking ,which equate the essence of children ’s play as a whol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e or some aspects of children ’s play.As children ’s game itself is an ever-changing and renewing whole activity ,it is better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children ’s game in a complete ,dynamic ,in-depth and accurate wa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tive holism.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tive holism ,the author has analyzed the essence of children ’s game ,and believes that children ’s game arises from the generating element with game growth information or rules ,and that children ’s game has always been presented as a system as a whole formed by children ’s mind and body ,game elements and other “links ”.The essence of children ’s game is that the various “links ”that form children ’s game constrain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in an open environment ,forming a systemic and dynamic tendencies of self-organized children ’s play with self-consciousness ,self-confidence ,autonomy ,initiative ,independence ,pleasure ,interest ,competence ,satisfac⁃tion ,exploration ,non-utilitarian and other positiv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s.Key words :Nature of children ’s play ;Generative holism ;Children ’s play generativity ;Children ’s play whole⁃ness ;Children ’s play generativity郭学毅:生成整体论视角下儿童游戏本质探析在儿童游戏研究界,儿童游戏本质历来是备受关注的课题。
整体论与系统观

整体论与系统观
整体论和系统观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它们在不同的领域中
都有应用。
整体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整体大于其部分之和。
它强调事物
的整体性和完整性,认为整体的性质和行为不能仅仅通过其组成部分
的性质和行为来解释。
整体论认为,整体具有自己的特性和规律,这
些特性和规律不能通过对其组成部分的研究来完全理解。
在科学和哲
学领域中,整体论常被用来解释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性质,例如生态系统、生物体和社会系统等。
系统观是一种科学观点,它将事物看作是由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
组成的系统。
系统观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认为系统的行
为和性质是由其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所决定的。
系统
观认为,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这些相互关系
会影响系统的行为和性质。
在科学和工程领域中,系统观常被用来研
究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性质,例如生态系统、生物体、社会系统、计算
机系统等。
虽然整体论和系统观有所不同,但它们在许多方面是相互关联的。
整体论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完整性,而系统观则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
两者都认为,事物的行为和性质不能仅仅通过其组成部
分的研究来完全理解,而需要考虑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机制。
在实际应用中,整体论和系统观常常被结合使用,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
系统科学的五大理论突破

发表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9):30-36系统科学的五大理论突破叶立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山东省青岛市266555)摘要: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范式的转换实现了理论层次的重大突破。
整体论是系统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在学科定位方面,突破了经典科学的学科边界,具有跨学科特征;在认识论方面实现了从实在论向建构论的转变;在理论特征方面实现了从构成论向生成论的转变,生成论成为了系统科学的灵魂;在研究对象方面,实现了从“实物性”向“关系性”的转变。
关键词:系统科学;理论突破;建构论;跨学科;整体论;生成论;关系论〔中图分类号〕B023〔文献标识码〕A系统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引起了整个科学理论层次的重大变革。
对理论突破的系统分析足以充分展现系统科学与经典科学两种范式在理论层面的本质差异。
系统科学范式引起了人类世界观和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巨大转变。
对系统科学理论突破的探讨是理解这种新的学科范式的重要内容,也为理解其带来的哲学变革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从形而上学基础、学科定位、认识论原则的转向、贯穿系统科学的灵魂,以及关注对象的转变五个方面深入阐述系统科学的理论突破。
五个方面内在相互关联具有一致性,共同展现系统科学的理论突破。
1整体论:系统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系统科学实超越还原论,使得整体论成为系统科学的基本原则。
自近代科学形成以来,还原论一直是其最核心思想,但随着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还原论的局限开始逐渐显露,20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系统科学在科学领域彻底突破经典科学的还原论传统,实现了向整体论的转变。
从最一般意义上,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系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不可能在不丢失其主要性质的前提下被分割为其组成部分,[1]其性质必然不可能被还原为其组成部分的性质,系统科学是“对系统的整体进行研究的科学”[1];在具体问题的解决方面也是如此,尤其是涉及到全球性问题,还原论方法不能解决,只能求助于系统科学的整体论方法,[2]即系统科学方法,因此,科学的发展必须超越还原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时报/2006年/11月/30日/第B03版
科学・文化
从系统整体论到生成整体论
金吾伦
人们通常都把系统等同于整体,实际上系统只是整体的一种描述方式。
人们真正关注的不是系统而是整体,人们着眼于系统的目的和实质在于整体。
系统的整体思维,其精髓是它的整体性,系统其实是整体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即是说,从系统的观点看,万事万物的整体性可以通过系统的术语和手段表达出来。
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系统整体论。
系统整体论的主要内涵包括:(1)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2)系统整体只能通过分解成部分才能了解;(3)我们通常涉及的系统常常是开放系统,它与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4)系统是演变的,通常都是从简单向复杂系统进化,当代科学研究的重心已经向复杂性转化。
而“因为复杂性是系统中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所以复杂性展现在系统自身的层面上。
”(西利亚斯(Paul Cilliers)著,曾国屏译,《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第3页)。
这就是说,不论复杂系统如何复杂,它仍然是系统的一种。
然而,从整体性的视角来看,系统整体论还没有充分体现整体性。
按贝塔朗菲的定义,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关系的元素的集。
这里的关键是“集”。
集也就是集合,要素的集合就是一种构成。
所以,系统论整体论还不同于有机整体论,它依然是构成论的。
对构成的强调使得系统整体论关注于部分和对部分的分解,而可能忽视整体性的两个重要方面:(1)功能不等于部分之和,可以大于或小于部分之和;(2)仅通过分解部分了解整体是不充分的,因为部分与部分之间有相互作用。
实际上,就我们通常涉及到的系统都还不同程度地残留着机械整体论的痕迹,它们必须要靠还原论的帮助。
鉴于系统整体论的不足,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生成整体论。
生成整体论与系统整体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出发点和前提不同。
系统整体论被定义为相互关系的元素的集合,因此它是以元素的存在为前提的。
不存在元素(部分)也就没有集合(整体),自然也就谈不上系统。
系统整体论强调系统的空间结构,而生成整体论则更关注时间的延续性与系统的动态性。
按照生成整体论,整体与部分不是组成关系,不能强调整体是各相关元素的集合。
它们是生成关系,部分是整体生成的。
因此生成整体论的前提是先有整体,然后才会有部分。
它与系统整体论相反,没有整体就没有部分。
生成整体论的整体是动态的和有生命的,整体不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就是整体。
整体从生之时起就是整体,它不存在部分之和这样的概念关系。
生与成联在一起,成长壮大,是一般系统论中的系统所不具有的。
生命系统整体有着自组织性和突现性两大基本特征,它们是自己创造自己的,不像机器系统自己不生长、不变化,也不像前述系统观所认为,部分是整体的构成成分。
按照生成整体论,部分只是整体的显现、表达与展示,部分作为整体的具体表达而存在,而不仅仅是整体的组成成分。
整体通过连续不断地以部分的形式显现其自身,而部分则作为整体的体现而存在。
发明家富勒(Buckminster Fuller)指出,组成人手的细胞在连续不断地死亡和再生。
这确切地表明了它们是在不断地变化的;事实上,一只手在一年内几乎是完全重新创造的。
所以我们把手或身体或任何生命体看作一种静态的“东西”是完全错误的。
富勒说,“你所看到的不是手而是一个‘模式化的完形’(patterned integrity),它是宇宙创造的能力。
”“模式化的完形”是整体,其中每一只特殊的手是整体的一个具体的表达或显现。
生物学家谢德雷克(Rupert Sheldrake)把“内在组织模式”称为“有机体的形式场”。
他说:“在复杂性的所有层次上的自组织系统中,存在着一个依赖于该系统特征性组织场的整体,即它
的表达场。
”他进一步指出,一个生命系统的生成场扩展到其环境并将生命系统与环境两者连接起来。
例如。
每个细胞包含大组织的特征DNA信息,细胞随它们的成熟而分化成眼睛、心脏或骨骼细胞。
这种发生是因为细胞按它们所处条件(context)发育成一类社会特征,以适应更大机体健康的需要。
当一个细胞的表达场恶化(受损),它的更大整体的意识就恶化。
一个失去了其社会特征的细胞使盲目的尚未分化的细胞分裂,最终将威胁到更大机体的生命。
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癌症。
可见,生成整体论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同系统整体论中的关系。
生成整体论中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是:“万物都在万物中”(Everything is in everything),部分只是体现整体的一个场所。
这就是生成整体论不同于系统整体论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