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杩槎
杩槎是用长丈余、直径三四 寸之圆木三根,以篾索捆绑 而成。杩槎推臵江中,使槎 脚开张如鼎足形,据需要数 洞连成一线(杩槎单位,一 座俗称为一洞)。杩槎腰间 横作木架,木架上用石笼镇 之,使其深固不摇。其杩槎 迎水一面,自腰以下,用木 条纵横遮拦,外复以疏密两 层蔑笆障水,然后搬运粘土, 沿槎脚筑成一条小路宽的简 易拦水堰,实现断江截流。
宝瓶口
分水鱼嘴
外江Biblioteka 内江飞沙堰(一)三大主体工程
•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 体工程,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 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科学 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在 今天仍然是处在当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 祟和运用,然而这些科学原理,早在二干多年 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运用于实践了。 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这是我们炎黄子孙 的骄傲。
人字堤
人字堤,位于飞沙堰与离堆间,因堤形如“人” 字而得名。作用是护岸兼溢流,是内江的第三 道旁侧溢洪道,与宝瓶口、离堆和飞沙堰配合 运行,控制内江的洪水量。
卧铁
就地取材,维修费用低廉
• 都江堰岁修中,采用杩槎(用长丈余、直径三四寸之圆木 三根,以篾索捆绑而成)截江断流,采用笼石砌堰,工程 所需原料实行就地取材。 • 采用杩槎和竹笼维修好处 • (1)就地取材,节省资源与费用; • (2)技术简单,如搭积木,人人皆可操作; • (3)竹笼工程多为半透水结构,受水压力容易分散,故 能避免大的破坏,即使遭到一定破坏,也易于修复。
(二)其他附属设施
• 百丈堤 • 金刚堤
• 平水槽
• 人字堤
百丈堤
• 百丈堤,位于岷江左岸,上起观音岩,下至内江河口上游, 因长百丈而名。用竹笼装卵石筑成。百丈堤的作用是使鱼 嘴上游岷江左边的凹岸变成直岸,使江水顺流,以利鱼嘴 分水和排沙。洪水期,使主流指向外江,减轻洪水对鱼嘴 的冲力;枯水期,使主流指向内江,使内江取水量得到保 证。
世界遗产—都江堰资料

1.都江堰简介
引水口(宝瓶口)
LOGO
1.都江堰简介
泄洪堤(飞沙堰)
LOGO
1.都江堰简介
LOGO
2.思考与启示
赵朴初先生留下了这样的诗句:“是宜与长城,并耀秦皇代。长城久失用, 徒留古迹在。不如都江堰,万世资灌溉。”
都江堰的成功:
首先取决于它的建设者“道法自然”的科学态度。无论是“深淘滩,低作堰”, 还是“凹岸引水,凸岸排沙”,“正面引水,侧面排沙”,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作为两千多年前建造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并没有采纳所谓先进的技 术,也没有建造雄伟的大坝,可是它却承载了“天府之国”千年的风调雨 顺。
都江堰依自然之势修建而成,分水堤、 引水口、泄洪堤三大主要部分,而民间则形 象地称这三处设施为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LOGO
1.都江堰简介
分 水 堤 — 鱼 嘴
LOGO
LOGO
2.思考与启示
多元化
全局性
系统性
思维启示
LOGO
2.思考与启示
都江堰的范例给予我 们深刻的启示是: 在实现科学发展中, 解放 思想,开动脑筋, 多方谋划,化危为机,是 我们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自古治水或是疏 或是堵,或是二者结 合,都立足于防范水 害。都江堰则在立足 于疏的同时,通过三 次疏水、引水,既解 决排水泄洪,又实现 了引水灌溉,把治害 转化为造福,百姓感 恩,世人歌德。
LOGO
2.思考与启示
都江堰 工程的全局 性思维与效 能,对于我 们从全局出 发,统筹兼 顾促发展, 具有深刻的 启示。
都江堰 的三大主体 工程,布局 浑然一体, 功能相互依 赖互补,形 成全局性的 防洪灌溉体 系。
LOGO
LOGO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世界上古代修建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部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起源”和“东方水利工程的祖师”。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1. 历史背景都江堰的修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
当时,成都平原地区经常遭受洪水灾害,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蜀国的著名水利工程师李冰带领一支工程队伍开始了都江堰的修建。
2. 整体结构都江堰以篦水分洪的方式,将岷江水引入堰闸,通过分洪堰和堆江堰进行控制水流,并通过一系列渠道和运河将水分派到农田和城市中。
整个工程由堰堤、分洪堰、三叠堰、九折渠、犁井闸、茶堂脚、涵江堰等组成。
3. 篦洪分水篦洪是都江堰最核心的地方,是将来自岷江的水进行分流的地方。
篦洪堰有著名的“飞沙”和“镂月”两个洞口,水流从洞口经过篦渡,形成水帘和水柱。
水帘将大部分流速较快、含有沉积物的洪水漩涡分离出去,而水柱则将悬浮于水中的沙子上升,水中沉积物减少,进入渠道的水变得相对清澈。
4. 工程特点都江堰工程的修建在古代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展现出了古蜀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勇气。
它的主要特点有:工程规模宏大,全长约65公里;运河纵横交错,水道相连,通过合理利用水力分布,实现了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修建历时几十年,历经多次改造和维修,成为一项经得起考验的工程。
5. 影响和价值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古代四川平原地区频繁洪灾的问题,保护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种植。
它在古代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也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作为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起源地,并对全球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的介绍。
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气,还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内,是一处千年水利工程的杰作。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都江堰的历史背景、设计规划、建造过程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历史背景都江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始皇时期开始兴建的。
当时,秦始皇下令修筑一条长达65公里的人工渠道,用于解决当地持续发生的水灾问题,并为农田灌溉提供稳定的水源。
设计规划都江堰的设计规划基于秦国时期的水利经验和地形特点。
整个工程分为两部分:主渠和分渠。
主渠称为都江渠,总长约46公里,负责引水;分渠是从都江渠引出的16条支渠,负责灌溉当地农田。
这样的设计使得水资源能够合理利用,并有效解决了水灾问题。
建造过程都江堰工程的建造过程相当艰巨。
工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勘测规划,确定了河道的线路和渠道的规模;接着是清理河道和挖掘渠道的施工,这个阶段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第三个阶段是修筑堤坝和建造分渠;最后是加固渠道和堤坝,并进行维护保养工作。
整个工程历时十多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勇气。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都江堰工程的完成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灌溉系统的建立使得农田灌溉更加科学和高效,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农民生活水平。
其次,水利工程为周边地区引入了大量的劳动力,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交通的繁荣。
此外,都江堰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进一步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结语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杰作,其设计规划和建造过程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更重要的是,都江堰对当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将被永远铭记。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一重要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其精神,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一、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由邓至、李冰等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历时6年修建完成。
二、工程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引江入蜀,使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充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同时,工程还起到了排涝和防洪的作用,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三、工程规模1、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蜀江引水、岷江引水两个渠道。
2、蜀江引水渠长约60公里,自蜀江源头引水至郫县县城,最终流入都江堰。
3、岷江引水渠长约28公里,自岷江源头引水至都江堰。
4、都江堰工程总引水量为1730立方米每秒。
四、工程特点1、都江堰水利工程采取堰坝式引水方式,主要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2、堰坝由石坝和土坝组成,石坝采用了梯级式布置,以减少对水流的阻碍。
3、引水渠沿山脚修建,采用了凿石和开凿截梁两种方式,以适应地势的变化。
4、分水口处设置堰门和闸门,实现对引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五、社会影响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成都平原农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2、工程也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保护了成都平原的居民免受洪水灾害的侵害。
3、都江堰成为了蜀地经济的重要支撑,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附件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
2、相关的水位监测数据和工程实施报告。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以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为目的,对河流、湖泊和海洋进行开发、改造和利用的工程。
2、引水渠:指将水从水源引入目标区域的渠道。
3、分水口:指将引入的水按需分配的地点。
都江堰修建于哪个朝代 水文特征是什么

都江堰修建于哪个朝代水文特征是什么都江堰修建于秦国,下面是整理的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都江堰简介都江堰(Dujiangyan)简称“灌”,由四川省直辖,成都市代管,位于成都平原西北边缘岷江出山口处,因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市境东与彭州市、郫都区、温江区交界,西、北与汶川县相连,南邻崇州市;市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全市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辖6街道、5镇;2019年常住人口70.28万人。
都江堰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兴的城市;在新石器时代就是古蜀先民聚居的地区,是古蜀国的发祥地之一。
都江堰市以山、水、林、堰、桥浑然一体,体现城中有水、水在城中、“灌城水色半城山”的布局特色,为此有着“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之美誉。
都江堰的水文特征都江堰市境内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岷江及其在市境内的支流等常年性自然河;都江堰灌溉渠等人工河;山溪等季节性自然河。
岷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市境内岷江正流全长47千米,可分为两段:都江堰渠首以上属于岷江上游,流经境内的龙溪、麻溪、白沙等乡,全长17千米;岷江经渠首一分为二,外江为正流,今称金马河,经市境进入温江、崇州,全长30千米。
都江堰的灌溉河,属人工开凿河道,通过内江引水入闸,呈扇形进入市区。
市区仰天窝跨越四江之上,这四条江均系人工河,自北向南依次是: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
这些人工河穿越市境,分别灌注入新都、郫都区、温江,最后汇入金堂的沱江和成都的府河。
都江堰简介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 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dū jiāng yàn]
都江堰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录),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 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 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修建过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 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 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 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 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 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 和宝瓶口进水口。
其他景点 奎光塔、虹口景区、南桥、园明宫、清溪园、都江堰城隍庙、玉垒关、离堆公园、秦堰楼、玉垒山公园、 掷笔槽、青城外山景区、青城前山景区青城后山景区两河漂流药王庙、
景区文化 水文化 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 “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 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 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形成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都江堰有块石碑,上面刻着“深淘滩,低作 堰”字样。
都江堰工程介绍

都江堰工程介绍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
它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完成于公元前251年,是世界上最早修建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灌溉工程中的代表。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四川盆地长期以来因地理位置导致的水灾问题,同时也用于农田灌溉,为周围的农田提供水源。
这个工程系统由两条主要渠道组成,即岷江和成江,沿着山脉的自然轮廓,经过各种渠道分支,最终将水引入农田。
这种渠道设计确保了水流的平衡,提供了可靠的灌溉系统,使农田能够在干旱季节保持充足的水供应。
都江堰工程的建造者是一位名叫李冰的古代工程师,他是当时的四川省总督。
据史书记载,李冰费尽心思研究地理地貌,亲自引导工人开凿山岭,挖掘渠道,最终实现了用水灌溉的目的。
李冰还建造了一座纪念碑,详细介绍了这个宏伟工程的建设历程和功绩。
都江堰工程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古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该工程的成功,四川盆地得以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水灾问题,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
这种灌溉系统的使用还促进了农业多元化和农田的可持续利用,使得四川地区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
除了对农业的影响外,都江堰工程还具有宗教和文化上的意义。
它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工程壮举,为后来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工程中的一些建筑和附属设施也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景点包括都江堰水利博物馆和李冰祠堂,展示了工程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时至今日,都江堰工程仍在为周围地区提供重要的水资源。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瑰宝。
这个古老而伟大的工程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类的智慧和技术能力,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于解决当今世界上的水资源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都江堰工程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通过引水和灌溉系统解决了四川盆地的水灾问题,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对中国古代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全景(资料图片)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
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
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堰或犍尾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都江堰的工程结构古代都江堰以竹笼、木桩和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竹编笼内填卵石,用来建造鱼嘴、飞沙堰、内外金刚堤和人字堤等工程。
每年岁修需更换竹笼一万多条。
为了减少每年岁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
元代曾以石料修砌鱼嘴,并
在其顶端铸铁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
这些工程均因基础不稳,未能持久。
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端与两侧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续时间较长,直至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都江堰名称由来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音:jian peng)”,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
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
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
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所谓都江,《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
”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
《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
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的修建过程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
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
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
始建于宋代以前。
位于都江堰鱼嘴堤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
明末(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
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安澜索桥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
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鱼嘴分水堤
金刚堤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
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
消除了水患。
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