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文常识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它是我国古代农业灌溉工程中的一颗明珠,不仅为巴蜀平原带来了灌溉水源,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旱涝和水土流失的问题。
下面是关于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
1. 建造背景和原因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由蜀国丞相李冰主持建造。
当时,蜀地缺乏水利设施,灌溉水源不足,导致农业生产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李冰率领工程师们经过数年努力修建了都江堰,将岷江水引入平原,为农田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
2. 工程规模和特点都江堰是一项由人工开挖渠道和自然山体结合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全长约65千米。
它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分水工和灌溉系统。
分水工位于飞沙口,通过人工开凿的转弯渠将岷江水引入主渠,然后分为两条河道,一条流入成都平原,另一条流入龙池。
灌溉系统则包括主渠、支渠、农田水网等,将水从山区引入到平原,供给农田灌溉。
3. 历史影响和意义都江堰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巴蜀平原的水利条件,提高了灌溉效果,增加了农田的产量,从而促进了巴蜀地区的发展。
它的出现使成都成为中国古代的粮仓之一。
同时,都江堰还有防洪和水土保持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地区内的旱涝和水土流失问题。
此外,它还使岷江成为一条可通航的水道,对交通运输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 文化价值和旅游景点都江堰不仅是一项宏伟的水利工程,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被誉为“水利文化的丰碑”。
如今,都江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游客可以漫步在古老的水利工程旁,欣赏古建筑和风景名胜,感受历史与自然的交融之美。
历史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灌溉工程的典范,对于我们的工程技术和农业发展都有很大的启示。
它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样的历史遗产,传承和发扬其精神,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世界上古代修建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一部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起源”和“东方水利工程的祖师”。
下面将为您介绍一些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1. 历史背景都江堰的修建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时期。
当时,成都平原地区经常遭受洪水灾害,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蜀国的著名水利工程师李冰带领一支工程队伍开始了都江堰的修建。
2. 整体结构都江堰以篦水分洪的方式,将岷江水引入堰闸,通过分洪堰和堆江堰进行控制水流,并通过一系列渠道和运河将水分派到农田和城市中。
整个工程由堰堤、分洪堰、三叠堰、九折渠、犁井闸、茶堂脚、涵江堰等组成。
3. 篦洪分水篦洪是都江堰最核心的地方,是将来自岷江的水进行分流的地方。
篦洪堰有著名的“飞沙”和“镂月”两个洞口,水流从洞口经过篦渡,形成水帘和水柱。
水帘将大部分流速较快、含有沉积物的洪水漩涡分离出去,而水柱则将悬浮于水中的沙子上升,水中沉积物减少,进入渠道的水变得相对清澈。
4. 工程特点都江堰工程的修建在古代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展现出了古蜀人民的卓越智慧和勇气。
它的主要特点有:工程规模宏大,全长约65公里;运河纵横交错,水道相连,通过合理利用水力分布,实现了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修建历时几十年,历经多次改造和维修,成为一项经得起考验的工程。
5. 影响和价值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古代四川平原地区频繁洪灾的问题,保护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种植。
它在古代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也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作为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起源地,并对全球水利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的介绍。
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气,还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西部的一座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
它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由蜀国时期的政治家、工程师李冰和他的儿子所设计和领导修建的。
都江堰通过修建大规模的水渠和堤坝,将岷江的水引入灌溉用地,解决了这一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同时也有效防止了岷江的洪水。
一、历史背景在谈论都江堰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背景。
都江堰建造的时期是战国时期末期,那个时候蜀国正处于兴盛期,发展出了高度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
然而,该地区的灌溉条件很差,常年缺水,严重制约了农业和人民的生活。
因此,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李冰开始筹划修建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都江堰。
二、工程规模都江堰的规模非常庞大,可以说是古代水利工程中的杰作。
它主要由两条渠道组成:一条是以岷江为水源的主渠,另一条是引自配水渠。
这两条渠道相互平行,相互贯通。
主渠的长度超过了40多公里,辅助渠道则达到了120多公里。
整个工程还包括了大量的堤坝、闸门和水道。
通过这一系统,水源得以有效地引入农田并保存下来,保证了灌溉和供水的需求。
三、工程意义都江堰的修建对于古代蜀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它解决了当地水资源匮乏的问题,使得农田得到了有效的灌溉。
这不仅提高了农田的产量,也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用于发展其他产业。
因此,都江堰被认为是古代蜀国在农业和经济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
四、保护现状都江堰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次泥沙淤积和工程损坏的考验,但它仍然屹立不倒。
如今,都江堰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被广大游客所熟知和赞赏。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迹,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定期进行维修和整治工作。
同时,也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都江堰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五、旅游景点由于都江堰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它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和观赏。
除了欣赏都江堰本身的壮丽景色外,游客还可以参观附近的李冰墓、李冰父子雕像和水利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第一部分: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古老而神奇的水利工程。
它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都江堰以其卓越的设计和巧妙的水利工程而闻名,如今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重要性1. 自然灾害防控都江堰主要用来调节水利灌溉和防洪。
它利用自然地势,通过人工开凿渠道,将岷江和都江的水引入耕地和城市。
这种有效的水利系统不仅可以保证农田的灌溉需求,还能减少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危害,降低灾害风险。
2. 农业发展都江堰的建设使当地的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灌溉系统将水源带到农田,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品质。
这对于满足当地居民的食物需求,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都江堰在文化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代表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和进步。
都江堰的建设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并被广泛研究和传承。
第三部分:都江堰的建设与影响1. 建设过程都江堰的建设历时几十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当时的建设者经过细致的勘测和规划,借助人工开凿渠道,修建堤坝和分水口,将水源引导到各个农田和城市。
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2. 对当地生活的影响都江堰的建成使当地的居民生活得到改善。
农田得到正常的灌溉,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水利系统的建设还带来了灌溉设施、运输工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
3. 对水利工程的影响都江堰的成功建设推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
在都江堰之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技术不断提升,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国家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迹之一。
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和彭州市境内,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蜀水工程之一。
下面将为您介绍关于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
一、建设背景公元前256年,四川地区处于酷暑干旱之中,人民生活极度困难。
当时执掌政权的晋国君主蜀昭王刘备决定修建都江堰,解决民众的饮水和灌溉问题。
都江堰的修建为后来蜀地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工程规模都江堰全长约65公里,分成两条主渠道:东岷江干渠和西岷江干渠。
它们通过水坝、闸门、输水道、洪排道等构成。
都江堰以其深谋远虑的规划和高水准的设计,使得水源从蜀江引向平原区域,实现了它的多功能,包括供水、灌溉、防洪等。
三、水利特点1. 水源利用:都江堰以蜀江为水源,利用山区的丰富降雨量来进行蓄水灌溉。
2. 大坝设计:都江堰利用迎水面为坡,背水面为坎的原理,设计建造了大坝,使水能从高处流出,产生巨大的灌溉能力。
3. 渠道设计:都江堰主渠道修建了大量的支渠和灌溉渠道,使水能智能分配到农田中。
四、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都江堰的修建使得蜀地的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保证了粮食的供给。
水利灌溉的实施,使得农民能够进行全年优质的农田种植,不再受制于季节的限制。
这对于蜀地的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对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江堰的存在既解决了农田的灌溉和饮水问题,也起到了一定的防洪作用。
它的工程设计减少了洪水对河道和沿岸地区的侵袭,减轻了洪涝灾害的破坏力度。
同时,蓄水和旱季的自动排水也对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世界遗产地都江堰作为一项千年的水利工程,于200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建设的杰出成就,也为世界各国学习和借鉴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和经验。
七、旅游景点都江堰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水利工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工程壮观的建筑和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自然景观。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以水利工程为主的灌溉系统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项伟大工程。
下面将介绍历史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
1. 建造背景都江堰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56年,属于西汉时期。
当时的成都平原地区缺水,灌溉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人李冰等人提出了修建渠道引水灌溉的方案,并开始了都江堰的建设。
2. 工程规模都江堰的总长度约65千米,总高差达到303米,分为主渠和分渠两部分。
主渠绕山脚蜿蜒而上,最高处的风口坝高约20米,横跨约7千米。
分渠则由主渠引出,经过精确测量,分别引灌各个屯田点,有效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
3. 土木工程技术都江堰采用了多种土木工程技术,在建设过程中紧紧依靠自然地形,充分利用水流的重力,通过控制水位、减少水流速度等措施,有效地避免了洪水灾害和水土流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神堂口、鸿翔门和望郊堰等建筑。
4. 灌溉效果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问题,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使成都平原成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为后来的农业经济奠定了基础。
5. 古代水利文化都江堰的建设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水利工程经验,也塑造了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形象。
都江堰所代表的水利工程精神,成为后来水利工程建设的典范,对于推动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6.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于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将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保护工作,还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以上就是历史都江堰的知识点。
通过了解都江堰的背景、规模、工程技术、灌溉效果、古代水利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工程的伟大和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独特魅力。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
建造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之间,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官方水利工程之一。
它以其精巧的设计和长久的实用价值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历史都江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在干旱季节保证农田的灌溉,保证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在古代,成都平原雨水资源不足,夏季干旱,农作物生长不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蜀国政府决定修建都江堰,引水灌溉农田。
2. 主要功能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调水和灌溉农田。
它通过引水渠将岷江水引入都江堰,并通过堰坝的调节,分流一部分水贯彻到成都平原,滋润农田。
这不仅解决了农业的灌溉问题,也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设计和布局都江堰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堰坝位于岷江与青城山之间的狮子山和龙王山之间,这个位置具备了引水的有利条件。
引水渠从堰坝的两侧往上游延伸,直至成都平原。
在途径青城山的地方设置了分水口,将水分为内江和外江两个渠道。
4. 工程特点都江堰以其独特的工程设计和优秀的建筑技术而闻名。
它采用了藏式石材拱坝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分流水流,并防止水流过大冲击村庄和农田。
堰坝的石材采用了特殊的凿制技术,使其稳固耐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5. 社会意义都江堰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确保了成都平原农田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得到改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都江堰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周边的农村聚居点和商业中心。
6. 文化价值都江堰作为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是古代中国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遗产。
都江堰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对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被誉为“水利文化的活化石”。
7. 旅游景点如今,都江堰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欣赏到它壮观的堰坝建筑、优美的水景和周边山水的美丽。
语文都江堰知识点总结

语文都江堰知识点总结都江堰是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典范,其建设历经数百年,是中国古代工程奇迹之一。
自古以来,都江堰一直为人们所称颂,并且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以下是关于都江堰的一些知识点总结:一、历史渊源都江堰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水利工程,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
根据史书记载,都江堰的建设者是蜀汉的蜀王李冰(公元前about256年27年)。
李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专家和政治家,他发明了锥形分流堰,将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解决了古代成都地区的饮水和灌溉问题。
二、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宏大而复杂的水利工程,包括引水、堤筑、灌溉、排灌等工程。
引水工程是都江堰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引洪、引水、分洪三部分。
堤筑工程是指在水利工程中,修建大大小小的堤坝,以调节水流。
灌溉工程是指利用引水工程引进的水资源,对农田进行灌溉。
排灌工程则是指对灌溉、排水和旱涝等问题的工程设计和调度。
三、生态环境都江堰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还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一项生态工程。
古代的都江堰建设者在建设工程的同时,注重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都江堰为成都平原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使得这里水草丰美,人民生活富足。
同时,都江堰建设者还注重绿化环境,大规模种植桑树,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土壤,改善了气候。
四、文化价值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它代表了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是古代中国工程奇迹的典范之一。
同时,都江堰的建设者李冰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人物,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都江堰的历史、文化、技术、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五、影响与价值都江堰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水资源状况,解决了农田的灌溉问题,还对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都江堰的建设,提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产量,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都江堰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今天的社会和经济也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
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
该大型水利工程现存至今依旧在灌溉田畴,是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其以年代久、无坝引水为特征,是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2.都江堰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
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3.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
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
4.都江堰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36县万余亩农田的灌溉、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
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5.都江堰灌区水资源总量28
6.22亿m³,其中岷江上游来水143.2 亿m³、成都平原地表水
56.6亿m³、丘陵区地表水9O49.9亿m³、边缘山区河流来水36.52 亿m²,就全灌区而
言,人均地表水量为1203m²/人,亩均水资源为2 308m³/s。
6.都江堰水利工程引水量占岷江来水的72.2%,已经超过维护河流健康的要求,属于过度开
发。
7.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5.1℃。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1243.80mm,降雨量在时间空间分布上不均匀,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在总量上不大。
8.都江堰市水资源的组成是地表水的过境水,和本区大气降雨汇集成的地表水资源量,以
及地下天然径流量,总量164亿立方米/年。
它们的比例大体上为100:7:2。
9.都江堰市的水资源只包括当地径流和地下天然径流量,约为13亿立方米,加上每年农
业和城市自来水按计划和引水渠最大引水能力可取用岷江水14亿立方米。
10.都江堰市实际可取用水资源为27亿立方米。
水资源的动态类型最终属气象型,但迭加
了明显的人工控制型特征。
11.城市发展加快,用水量迅速增加。
用水量包括城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随着经济的不
断发展,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大。
同时,人口迅速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用水量量大幅提高。
到2020年,都江堰市城市用水量将增加60%。
12.都江堰市农业是用水最大的产业,农业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60%。
造成水资源紧缺造
成影响。
部分农业灌溉方式落后,管理粗放,主要采用浸灌方式,既不利于节约用水,又不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护。
造成水量渗透蒸发掉50%,造成水资源白白浪费。
13.都江堰市境内河流均属岷江水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岷江及其在市境内的支流等常年性
自然河;都江堰灌溉渠等人工河;山溪等季节性自然河。
14.都江堰的灌溉河,属人工开凿河道,通过内江引水入闸,呈扇形进入市区。
市区仰天窝
跨越四江之上,这四条江均系人工河,自北向南依次是: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
这些人工河穿越市境,分别灌注入新都、郫县、温江,最后汇入金堂的沱江和成都的府河。
15.四川盆地水源来自青藏高原东部的岷山等山脉,径流量较大,补给类型以雨水为主,有
夏汛期,无结冰期,水能资源丰富。
16.四川省境内河流除川西北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黑河、白河属黄河水系外,其余均
属长江水系,中主要河流有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及长江干流等。
17.四川全省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1229条,500km2以上河流325条,1000 km2
以上的146条,10000 km2以上的17条。
18.四川东部盆地区主要河流有岷江、青衣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西部高山高原
区主要河流有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
19.季风环流和复杂地形地貌的综合作用,四川省总的降水特征是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空
间上东部盆地和川西南山地多于西部高原,盆周山地多于盆地丘陵。
时间上全年70%以上降水量集中在5~9月,而12月至次年3月的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10%左右。
20.四川浅层地下水的补给:降雨量、农灌用水量、河渠渗漏量都是平原地下水的主要补给
源。
降水入渗补给量是山丘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
21.四川省的地下水资源量相对应我国北方来说较丰富,但是由于受降水、岩性及地质构造
等因素的制约,地下水分布不均,盆地内部红层丘陵低山地区是我省干旱缺水最严重的地区。
22.《水利部关于印发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2016年)的通知》中将全国618处饮用水
源地纳入名录管理。
四川有50处水源地上榜,总量位居全国前列。
23.你知道么?我们校区的生活用水部分来自储量大,质量好,富含微量元素的都江堰地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