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

合集下载

都江堰工作原理

都江堰工作原理

都江堰工作原理
首先,都江堰的主要作用是灌溉和防洪。

它利用岷江水源,通过引水、分水、灌溉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将水资源合理分配到灌区,从而实现了农田的灌溉。

在防洪方面,都江堰能够有效地控制岷江的水位,减少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这种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引水和分水工程来实现的。

其次,都江堰的工作原理还涉及到水的调节和输送。

在干旱季节,都江堰可以根据需要调节水源,保证农田的灌溉需求;在雨季,它又可以通过排洪渠将多余的水排出,防止洪灾发生。

同时,都江堰还可以将水资源输送到远处的地区,满足更广泛的灌溉需求。

另外,都江堰的工作原理还涉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

它通过合理利用水资源,保证了下游地区的生态平衡,保护了植被和动物的生存环境。

同时,都江堰还能够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地质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总的来说,都江堰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科学的水利工程原理和技术手段,通过引水、分水、灌溉、排洪等工程措施,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从而实现了灌溉、防洪、水调节和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

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都江堰的工作原理不仅在古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至今仍然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都江堰的工作原理,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提起都江堰水利工程,那可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着一方百姓。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它的修建,源于古代蜀地人民与水患的长期斗争。

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江水常常泛滥成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这三大工程相互配合,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流特点,实现了自动分水、排沙和灌溉的功能。

先来说说鱼嘴分水堤。

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则用于引水灌溉。

鱼嘴的设计十分精妙,它的形状就像一条大鱼的嘴巴,前端尖尖地伸向江心。

由于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环流的原理,表层水流会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则流向凸岸。

这样,约六成的江水会自动流入内江,而剩下的四成则流向了外江,实现了按比例分水。

再看飞沙堰溢洪道。

这可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排沙设施。

当内江的水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多余的水就会通过飞沙堰溢到外江。

而且,飞沙堰还能利用水流的旋转离心力,将水中携带的泥沙和石块抛过飞沙堰,排入外江,有效地减少了内江的泥沙淤积。

宝瓶口进水口则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它是人工开凿的一个口子,其作用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宝瓶口的宽度和深度经过精心设计,既能保证足够的水量灌溉农田,又能防止洪水泛滥。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和工具的年代,他们凭借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艰苦的劳动,创造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奇迹。

都江堰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条件。

源源不断的岷江水通过内江引入成都平原,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

而且,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运行不依赖于外力,而是利用自然之力实现自我调节和管理,这在世界水利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历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但它始终屹立不倒,不断得到修缮和完善。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项传统的水利工程,它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这项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在审判都江堰的水资源的同时,保护鱼类的生态环境和加强对洪水的防御。

工程历史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当时的三星堆氏族首领李冰主持设计与建造,旨在解决当时的水灾问题。

工程采用了结合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工筑堤的策略,将水流自然分配到灌溉区域,并用活动堤坝与积淀池进行水库管理。

整个设计是非常科学且适应性强的,考虑到了长期运行过程中的考虑及自然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工程在这几千年的运行中保持了良好的运行状态。

在宋朝时期,为了提高水利设施的效率和质量,都江堰的上游和下游处加设了一个宝瓶口和蟹洲堰,进一步加强了工程的安全性,提高了效率。

同时工程的维护、疏通也逐渐成为周边的长江流域一个重要的维稳事务。

1975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0年6月28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工程结构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长度约50公里,主要可分为分水口、堰塞和灌溉沟渠三部分构成。

分水口分水口位于都江堰的主河道上,主要起到将成都平原数量庞大的水流分为两个分水系统的作用。

从这里分出的一部分水流被引至龙池,也就是上游积淀池,然后经过蟹洲口流出,供给成都平原地区进行灌溉用途。

另一部分水流则通过宝相口,也就是下游补库、补河口汇入大江口。

堰塞堰塞又被称作“公元前256年李冰堰”,总长约370米,紧贴着都江堰的下游,可视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核心设施”。

堰塞主要是由大量的石头与碎石拼成的石坝,与寿池相连,于此调节水位,使水流平稳。

堰塞两侧的石堤可随需调节水位,同时该堰塞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石坝建筑之一,至今仍保持完好。

除此之外,堰塞还有其他一些辅助设施,例如洩洪孔、进水口、倒导坎等。

这些设施主要是为了加强堰塞的稳定性与防御性,防止水位升高款型变形,将水库边坡处的坡面稀土拦截,提高了施工质量。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第一部分:都江堰的历史背景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古老而神奇的水利工程。

它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都江堰以其卓越的设计和巧妙的水利工程而闻名,如今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二部分:都江堰的重要性1. 自然灾害防控都江堰主要用来调节水利灌溉和防洪。

它利用自然地势,通过人工开凿渠道,将岷江和都江的水引入耕地和城市。

这种有效的水利系统不仅可以保证农田的灌溉需求,还能减少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危害,降低灾害风险。

2. 农业发展都江堰的建设使当地的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灌溉系统将水源带到农田,保证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和品质。

这对于满足当地居民的食物需求,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都江堰在文化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代表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和进步。

都江堰的建设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历史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并被广泛研究和传承。

第三部分:都江堰的建设与影响1. 建设过程都江堰的建设历时几十年,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当时的建设者经过细致的勘测和规划,借助人工开凿渠道,修建堤坝和分水口,将水源引导到各个农田和城市。

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2. 对当地生活的影响都江堰的建成使当地的居民生活得到改善。

农田得到正常的灌溉,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水利系统的建设还带来了灌溉设施、运输工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

3. 对水利工程的影响都江堰的成功建设推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

在都江堰之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水利工程的规模和技术不断提升,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国家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都江堰水利工程维护方案

都江堰水利工程维护方案

都江堰水利工程维护方案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都江堰水利工程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其在水资源利用、防洪抗旱、农田灌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建成以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当地乃至整个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农田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都江堰水利工程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然而,由于长期使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都江堰水利工程面临着种种挑战,如水质问题、结构老化、泥沙淤积等。

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维护措施,保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安全和持续利用。

二、都江堰水利工程维护的现状与问题1. 水质问题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所在地区的人口增加和工业化进程,水质污染日益严重,这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利用造成了严重威胁。

此外,洪水、地质灾害等自然因素也会对水质造成影响。

2. 结构老化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构件如堰堤、引水渠、分水闸等建筑物由于长期使用和自然风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影响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3. 泥沙淤积长期以来,由于上游水土流失的严重和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水库和河道淤积问题比较普遍。

泥沙淤积不仅影响了水域的利用,还对水利工程的安全和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

4. 虫害病害由于气候条件和环境特点,都江堰水利工程容易受到各类虫害和病害的影响,这对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和生态环境的维护造成了极大威胁。

例如,水生植被的大面积枯萎和藻类的过度生长都会对水利工程的安全和利用产生影响。

三、都江堰水利工程维护的主要内容针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面临的问题,维护工作主要需包括以下内容:1. 水质维护为了解决都江堰水利工程水质问题,必须加强污染源治理和水质监测工作,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消除水域污染物,确保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同时,要加强水域治理,增强水域自净能力,维护水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都江堰的功能

都江堰的功能

都江堰的功能都江堰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中国水利工程的奇迹。

它地处西南地区,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之一,集灌溉、水利、防洪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灌溉。

它修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6年之间,是世界上最古老且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通过引江入蓉、引水灌溉的方式,将岷江的水引入平原地区,为周边的农田提供充足的水源,解决了农业灌溉的难题,大大提高了农田的耕作效率,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定。

其次,都江堰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具有防洪和涵水的功能。

它通过岷江的中国特色的工程技术,将岷江的径流分成内、外两道水流,其中外水从摩岩山脉上奔涌而下,形成巨大的水压,可以有效地抵御洪水,起到了防洪的作用。

而内水顺流而下,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质和水量的稳定,给城市及周边地区提供清洁的饮用水。

此外,都江堰还具有水运的功能。

由于都江堰修建在交通干线上,它可以将运输船只从岷江引入大运河,为沧江、岷江两大水系之间的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物资的流通。

最后,都江堰还是一处重要的景点和旅游胜地。

都江堰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程技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古老的水利工程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到古代聪明智慧的结晶,体验到传统的农耕文化。

此外,都江堰还举办着各种相关的节庆活动,如灌溉节、防洪纪念日等,吸引着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庆祝。

总而言之,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具有灌溉、防洪、涵水、水运等多种功能。

它不仅解决了农业灌溉的难题,保障了农田的耕作效率,也为城市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同时还为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

此外,都江堰作为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

无论从实用还是观赏的角度来看,都江堰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价值。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一、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由邓至、李冰等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历时6年修建完成。

二、工程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引江入蜀,使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充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同时,工程还起到了排涝和防洪的作用,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三、工程规模1、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蜀江引水、岷江引水两个渠道。

2、蜀江引水渠长约60公里,自蜀江源头引水至郫县县城,最终流入都江堰。

3、岷江引水渠长约28公里,自岷江源头引水至都江堰。

4、都江堰工程总引水量为1730立方米每秒。

四、工程特点1、都江堰水利工程采取堰坝式引水方式,主要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2、堰坝由石坝和土坝组成,石坝采用了梯级式布置,以减少对水流的阻碍。

3、引水渠沿山脚修建,采用了凿石和开凿截梁两种方式,以适应地势的变化。

4、分水口处设置堰门和闸门,实现对引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五、社会影响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成都平原农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2、工程也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保护了成都平原的居民免受洪水灾害的侵害。

3、都江堰成为了蜀地经济的重要支撑,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附件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

2、相关的水位监测数据和工程实施报告。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以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为目的,对河流、湖泊和海洋进行开发、改造和利用的工程。

2、引水渠:指将水从水源引入目标区域的渠道。

3、分水口:指将引入的水按需分配的地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

历史都江堰知识点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一项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

建造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之间,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官方水利工程之一。

它以其精巧的设计和长久的实用价值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历史都江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建设背景都江堰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在干旱季节保证农田的灌溉,保证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在古代,成都平原雨水资源不足,夏季干旱,农作物生长不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蜀国政府决定修建都江堰,引水灌溉农田。

2. 主要功能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调水和灌溉农田。

它通过引水渠将岷江水引入都江堰,并通过堰坝的调节,分流一部分水贯彻到成都平原,滋润农田。

这不仅解决了农业的灌溉问题,也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 设计和布局都江堰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堰坝位于岷江与青城山之间的狮子山和龙王山之间,这个位置具备了引水的有利条件。

引水渠从堰坝的两侧往上游延伸,直至成都平原。

在途径青城山的地方设置了分水口,将水分为内江和外江两个渠道。

4. 工程特点都江堰以其独特的工程设计和优秀的建筑技术而闻名。

它采用了藏式石材拱坝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有效地分流水流,并防止水流过大冲击村庄和农田。

堰坝的石材采用了特殊的凿制技术,使其稳固耐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不倒。

5. 社会意义都江堰的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确保了成都平原农田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得到改善,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都江堰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周边的农村聚居点和商业中心。

6. 文化价值都江堰作为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是古代中国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重要遗产。

都江堰的建设和运营经验对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被誉为“水利文化的活化石”。

7. 旅游景点如今,都江堰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欣赏到它壮观的堰坝建筑、优美的水景和周边山水的美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论文关键词】都江堰水利岷江排沙洪灌溉【论文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都江堰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构造原理,浅析了修建都江堰的重大意义。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区以西的岷江上游。

是在战国末年,由时任秦国蜀郡郡守的李冰及其子主持建造的。

它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唯一以无坝引水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具有引水灌溉、防洪排沙以及水运、城市供水的多重效用。

整个工程可分为渠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渠首又由鱼嘴(分水堤坝)、飞沙堰(泄洪排沙道)和宝瓶口(引水口)等三项主体工程以及金刚堤、人字堤等附属建筑组成。

两千多年来,由于都江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

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

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合,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

”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

《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

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为什么要修宝瓶口?只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玉垒山山石坚硬,民工们用铁具凿、挖、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

后来,一个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暴裂,可以加快挖的速度。

实践证明这个办法非常有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40米高、80米长的口子,因形状很像瓶口,因此叫“宝瓶口”。

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这样,东部的农田得到了灌溉。

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室瓶口,怎样才能让水更多地往东流入宝瓶口呢?从而引出要修分水鱼嘴。

为什么要修分水鱼嘴?为了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

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在江心修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涌大,水流急速,筑成的堰提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

开始修筑分水堰时,他们采用往江心抛石块的办法,结果没有成功。

因为,抛下去的石块,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

怎么办?岷山一带盛产大竹,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来装东西的方法,使李冰大受启发。

他请来许多竹工,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往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大江底。

结果大竹笼在湍流的水中安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周围再用大石头加固,就这样分水大提终于建成。

由于大提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江水经大大小小的渠道,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

从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用竹笼装卵石来截流的办法也沿用至今。

为什么还要修飞沙堰?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同样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室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至此,都江堰工程基本完成。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具体地说,利用鱼嘴分水堤从岷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眠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

都江堰建于岷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

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

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

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

建堰时,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

历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三字经"、"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

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其工程结构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属工程和灌渠系统工程组成。

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附属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内江总干渠、沙黑总干渠、金马河干渠等组成。

建国后,为解决都江堰工程维修期间的城市供水问题,又特别设计增建了工业引水暗渠。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具体讲,以三维空间巧妙构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渠首“三大工程”,优化岷江特定区段的硬约束,形成不同流量条件下的主流走势、环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内、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势,优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关系,发展水利网络化,使其最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其三维空间的关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础、是前提;立面结构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历经千载,反复优化逐步形成的。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

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

1 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扩建和改造都江堰,将灌溉区域扩大到1000多万亩,范围扩展到龙泉山以东,使之成为目前世界上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

同时,也重新规划了灌溉沟渠,用混凝土加固河岸,并兴建了多座节制闸和外江枢纽闸,还在岷江上游建设了紫坪铺等多座大型水电站控制来水。

目前都江堰的运行方式与两千年前相比,已有着不小的差别。

汶川大地震对都江堰的影响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经受住2008年5月12日8级的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不仅危及震区人们的生命和生活,也严重威胁着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内的世界遗产地及1000多处文物的安全。

重灾地区都江堰水利工程完好,二王庙、青城山道观受损。

2000年底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青城山与都江堰地处此次地震发生的中心地带,四川省文物局有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当地余震不断,但处于岷江中的水利工程尚未有受损的迹象,目前,仅有报告称景区大门受到轻微损坏。

已知的消息是,处于岷江中的这几处设施,目前基本无恙,虽然近日余震不断,但因为其设计具有相当的防震性,相信鱼嘴、宝瓶口、飞沙堰这几处重要设施应无大碍。

这也是都江堰历经2000多年,仍能在今天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