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

合集下载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提起都江堰水利工程,那可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着一方百姓。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它的修建,源于古代蜀地人民与水患的长期斗争。

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江水常常泛滥成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这三大工程相互配合,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流特点,实现了自动分水、排沙和灌溉的功能。

先来说说鱼嘴分水堤。

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则用于引水灌溉。

鱼嘴的设计十分精妙,它的形状就像一条大鱼的嘴巴,前端尖尖地伸向江心。

由于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环流的原理,表层水流会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则流向凸岸。

这样,约六成的江水会自动流入内江,而剩下的四成则流向了外江,实现了按比例分水。

再看飞沙堰溢洪道。

这可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排沙设施。

当内江的水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多余的水就会通过飞沙堰溢到外江。

而且,飞沙堰还能利用水流的旋转离心力,将水中携带的泥沙和石块抛过飞沙堰,排入外江,有效地减少了内江的泥沙淤积。

宝瓶口进水口则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它是人工开凿的一个口子,其作用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宝瓶口的宽度和深度经过精心设计,既能保证足够的水量灌溉农田,又能防止洪水泛滥。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和工具的年代,他们凭借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艰苦的劳动,创造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奇迹。

都江堰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条件。

源源不断的岷江水通过内江引入成都平原,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

而且,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运行不依赖于外力,而是利用自然之力实现自我调节和管理,这在世界水利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历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但它始终屹立不倒,不断得到修缮和完善。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飞沙堰(14张)
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 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 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 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岷江流域内先后建成有鱼子溪一、二级电站、映秀湾、太平驿和福堂坝引水式电站。但上述电站只有单一的 发电作用,没有供水功能,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岷江水利资源,缓解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矛盾,促进四川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全 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将其列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2000年12月,水利部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报 告;2001年2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工程开工建设并将其列于岷江上游,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岷江是长江一级支流,源于四川与甘肃接壤的岷山 南麓,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成都平原南部 ,在乐山接纳大渡河、青衣江,于宜宾汇入长江。
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岷江上游水源丰富,径流主要有降雨形成,也有地下水和高山溶雪水补 给,流域汛期每年的6到9月。
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挡水大坝(大坝是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6米)、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 冲砂放空洞、1#泄洪排砂洞、2#泄洪排砂洞组成。水库总库容11.12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功能,库区面 积18.
工程构成
鱼嘴分水堤 飞沙堰
宝瓶口 都江堰截流
鱼嘴分水堤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 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研究报告范文

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研究报告范文

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

朋友们!今天咱们就来唠唠都江堰这个超厉害的水利工程。

你想啊,在古代那时候科技啥的都不发达,可咱老祖宗就弄出这么一个神奇的水利工程,到现在还在用,这得多牛啊!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

# (一)地理位置。

都江堰就在四川成都平原的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

岷江这伙计啊,水量那是相当的大,就像个脾气暴躁的大汉,一到雨季就容易发大水,可是到了旱季呢,又变得抠抠搜搜的,水不够用。

# (二)工程构成。

1. 鱼嘴分水堤。

这鱼嘴就像个超级大的分水神器。

它把岷江分成了内江和外江。

外江呢,主要就是用来排洪的,就像家里的下水道一样,洪水来了就从这儿走。

内江呢,则是负责把水引进成都平原,灌溉农田。

鱼嘴这个设计特别巧妙,它是根据岷江的地势和水流特点来建的。

在枯水期,内江的水就会多一些,能保证农田有水灌溉;到了洪水期,大部分水就会被分到外江,这样就不会把成都平原给淹了。

2. 飞沙堰溢洪道。

飞沙堰就像是个保镖,守在内江的旁边。

它的作用可大了,不但能在洪水来的时候让多余的水溢出去,保证内江的水量不会太多,而且还能把水里的泥沙排出去。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就跟它的形状和水流的速度有关啦。

当洪水冲过来的时候,由于飞沙堰这里的坡度比较陡,水流速度加快,水里的泥沙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被甩到外江去了,这样就不会让内江的河道被泥沙堵住。

3. 宝瓶口进水口。

宝瓶口就像是一个控制水流的阀门。

它的形状就像个瓶口一样,窄窄的。

这宝瓶口可重要了,它把内江的水进一步控制住,按照成都平原的需求来放水。

就好比水龙头一样,需要多少水就放多少水。

而且它还能挡住那些大石头啥的,不让它们进入灌溉的河道。

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历史意义。

# (一)农业方面。

在古代,农业可是国家的命脉啊。

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从一个经常被洪水和干旱折磨的地方,变成了一个超级肥沃的大粮仓。

有了充足的水源,农民伯伯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种庄稼了,什么水稻啊、小麦啊都长得特别好。

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文500字

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文500字

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文500字《神奇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级厉害的工程,那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在四川,那里可美啦!这个水利工程已经有好多年的历史了。

你们知道吗?以前那里经常发大水,老百姓的庄稼都被淹了,日子过得可苦啦。

但是后来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就大不一样啦!
这个工程有一个像鱼嘴一样的地方,它能把江水巧妙地分开。

还有飞沙堰,能把多余的沙子和石头排出去。

宝瓶口呢,就像一个大嘴巴,把水乖乖地引到需要的地方去。

都江堰水利工程真是太神奇啦,它让人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要好好保护它哟!
《了不起的都江堰》
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讲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四川的人们总是被洪水困扰,一到下雨天就担惊受怕。

后来呀,出现了一群特别聪明的人,他们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这个工程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魔法,把凶猛的江水变得乖乖听话。

工程里有一条长长的堤坝,就像一条巨龙卧在江面上。

江水冲过来的时候,巨龙就把水分成两半,一半流走,一半留下来灌溉农田。

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叫宝瓶口,水从这里流过,就像小朋友排队一样,整整齐齐的。

因为有了都江堰,农民伯伯种的粮食越来越多,大家都能吃得饱饱的。

我们要感谢那些修建都江堰的人,也要爱护这个了不起的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项传统的水利工程,它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

这项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在审判都江堰的水资源的同时,保护鱼类的生态环境和加强对洪水的防御。

工程历史都江堰水利工程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由当时的三星堆氏族首领李冰主持设计与建造,旨在解决当时的水灾问题。

工程采用了结合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工筑堤的策略,将水流自然分配到灌溉区域,并用活动堤坝与积淀池进行水库管理。

整个设计是非常科学且适应性强的,考虑到了长期运行过程中的考虑及自然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都江堰工程在这几千年的运行中保持了良好的运行状态。

在宋朝时期,为了提高水利设施的效率和质量,都江堰的上游和下游处加设了一个宝瓶口和蟹洲堰,进一步加强了工程的安全性,提高了效率。

同时工程的维护、疏通也逐渐成为周边的长江流域一个重要的维稳事务。

1975年,都江堰水利工程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0年6月28日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工程结构都江堰水利工程总长度约50公里,主要可分为分水口、堰塞和灌溉沟渠三部分构成。

分水口分水口位于都江堰的主河道上,主要起到将成都平原数量庞大的水流分为两个分水系统的作用。

从这里分出的一部分水流被引至龙池,也就是上游积淀池,然后经过蟹洲口流出,供给成都平原地区进行灌溉用途。

另一部分水流则通过宝相口,也就是下游补库、补河口汇入大江口。

堰塞堰塞又被称作“公元前256年李冰堰”,总长约370米,紧贴着都江堰的下游,可视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核心设施”。

堰塞主要是由大量的石头与碎石拼成的石坝,与寿池相连,于此调节水位,使水流平稳。

堰塞两侧的石堤可随需调节水位,同时该堰塞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石坝建筑之一,至今仍保持完好。

除此之外,堰塞还有其他一些辅助设施,例如洩洪孔、进水口、倒导坎等。

这些设施主要是为了加强堰塞的稳定性与防御性,防止水位升高款型变形,将水库边坡处的坡面稀土拦截,提高了施工质量。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冰率万余民工修建而成
在此之后,历代政府对都江堰进 行了维护和修建,使其功能更加 完善
2
工程结构
工程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 三大主要部分组成: 鱼嘴分水堤、飞沙 堰溢洪道和宝瓶口
进水口
鱼嘴分水堤
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 上游的河口,因其形 状如同鱼嘴而得名。 它把岷江分为内外两 江,其中内江为主要 灌溉通道。在洪水期 ,鱼嘴分水堤能够有 效地将洪水导入外江 ,以防止内江的水位 过高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一工程 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 和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组成,科 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 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 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
1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都江堰的创建,可追溯至公元前 256年左右,那时秦国蜀郡太守李
穿其中
4
世界遗产地位
世界遗产地位
1998年灌溉遗产委员会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举行的 第20届会议上,都江堰被列入世界灌溉遗产名录
2018年4月,都江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 遗产委员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5
维护与保护
维护与保护
1 都江堰的维护和保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历代政府和民间组织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 力,确保都江堰的长久使用。其中包括定期 的清理河道、加固堤坝、维修闸门等措施, 以保证灌溉和防洪功能的正常发挥
工程结构
3
工程效益
工程效益
1
2
3
4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 创建,带来了巨大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一、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由邓至、李冰等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历时6年修建完成。

二、工程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引江入蜀,使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充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同时,工程还起到了排涝和防洪的作用,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三、工程规模1、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蜀江引水、岷江引水两个渠道。

2、蜀江引水渠长约60公里,自蜀江源头引水至郫县县城,最终流入都江堰。

3、岷江引水渠长约28公里,自岷江源头引水至都江堰。

4、都江堰工程总引水量为1730立方米每秒。

四、工程特点1、都江堰水利工程采取堰坝式引水方式,主要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2、堰坝由石坝和土坝组成,石坝采用了梯级式布置,以减少对水流的阻碍。

3、引水渠沿山脚修建,采用了凿石和开凿截梁两种方式,以适应地势的变化。

4、分水口处设置堰门和闸门,实现对引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五、社会影响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成都平原农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2、工程也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保护了成都平原的居民免受洪水灾害的侵害。

3、都江堰成为了蜀地经济的重要支撑,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附件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

2、相关的水位监测数据和工程实施报告。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以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为目的,对河流、湖泊和海洋进行开发、改造和利用的工程。

2、引水渠:指将水从水源引入目标区域的渠道。

3、分水口:指将引入的水按需分配的地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目前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1998年超过一千万亩。

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

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涨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

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让人们知道“枯水(低水位)不淹足,洪水(高水位)不过肩”。

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游人,其中有些是水利专家。

有的水利专有他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

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

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
鱼嘴分水工程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鱼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

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灌溉,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潦灾害。

在二王庙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经》中说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指鱼嘴这一天然调节分流比例的功能。

我们的祖先十分聪明,在流量小、用水紧张时,为了不让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费,采用杩搓截流的办法,把外江水截入内江,整就使内江灌区春耕用水更加可靠。

1974年,在鱼嘴西岸的外江河口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电动制闸,代替过去临时杩搓工程,截流排洪,更加灵活可靠。

“飞沙堰”溢洪道
在鱼嘴以下的长堤,即分内、外二江的堤叫金刚堤。

堤下段与内江左岸虎头岸相对的地方,有一低平的地段,这里春、秋、冬、三季是人们往返于离堆公园与索桥之间的行道的坦途,洪水季节这里浪花飞溅,是内江的泄洪道。

泄洪道,唐朝名“侍郎堰”、“金提”,后又名“减水河”,它固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飞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难,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确保内江通畅,确有鬼斧神功之妙。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

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到好处,
才能保证灌区用水。

低作堰就是说飞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进水多,低了进水少,都不合适。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
宝瓶口,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宝瓶口宽度和底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取名“水则”,那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

《宋史》就有“则盈一尺,至十而止;水及六则、流始足用。

”《元史》有“以尺画之、比十有一。

水及其九,其民喜,过则忧,没有则困”的记载。

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通过干渠经仰天窝节制闸,把江水一分为二。

再经蒲柏、走江闸二分为四,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倾斜,一分再分,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

及绵阳、射洪、简阳、资阳、仁寿、青神等市县近一万平方公里,一千余万亩农田。

离堆上有祭祀李冰的神庙伏龙观。

宝瓶口右侧过去有一个末凿去的岩柱与其相连,形如大象鼻子,故名“象鼻子”。

象鼻子因长期水流冲刷、漂木撞击,已于1947年被洪水冲毁培塌。

宝瓶口岩基,干百年为飞流急湍的江水冲击,出现了极大的悬空洞穴。

毛泽东1958年视察都江堰时说一千年一万年后将如何!为了加固岩基,1970年冬,灌区人民第一次堵口截流,抽干深潭,从两岸基础起,共浇注混凝土8100多立方米,给离堆、宝瓶口筑起了铜墙铁壁,使这个自动控制内江水量的瓶口,更加坚实可靠。

在离堆右侧,还有一段低平河道,河道底下有一条人工暗渠,那是为保障成都工业用水的暗渠。

那段低平河道,当洪水超过警戒线时,它又自动将多余水量排入外江,使流入内江水位,始终保持安全水准,这就便成都平原,有灌溉之利,而无水涝之思。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这个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在今天仍然是处在当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祟和运用,然而这些科学原理,早在二干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运用于实践了。

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