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 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 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 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岷江流域内先后建成有鱼子溪一、二级电站、映秀湾、太平驿和福堂坝引水式电站。但上述电站只有单一的 发电作用,没有供水功能,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岷江水利资源,缓解成都平原供水供电不足的矛盾,促进四川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全 国人大九届三次会议将其列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十大标志性工程;2000年12月,水利部批准工程初步设计报 告;2001年2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工程开工建设并将其列于岷江上游,都江堰市西北9公里处。岷江是长江一级支流,源于四川与甘肃接壤的岷山 南麓,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成都平原南部 ,在乐山接纳大渡河、青衣江,于宜宾汇入长江。
全长711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岷江上游水源丰富,径流主要有降雨形成,也有地下水和高山溶雪水补 给,流域汛期每年的6到9月。
枢纽建筑物主要由挡水大坝(大坝是钢筋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56米)、溢洪道、引水发电系统、 冲砂放空洞、1#泄洪排砂洞、2#泄洪排砂洞组成。水库总库容11.12亿立方米,具有不完全年调节功能,库区面 积18.
工程构成
鱼嘴分水堤 飞沙堰
宝瓶口 都江堰截流
鱼嘴分水堤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 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都江堰简介

杩槎
杩槎是用长丈余、直径三四 寸之圆木三根,以篾索捆绑 而成。杩槎推臵江中,使槎 脚开张如鼎足形,据需要数 洞连成一线(杩槎单位,一 座俗称为一洞)。杩槎腰间 横作木架,木架上用石笼镇 之,使其深固不摇。其杩槎 迎水一面,自腰以下,用木 条纵横遮拦,外复以疏密两 层蔑笆障水,然后搬运粘土, 沿槎脚筑成一条小路宽的简 易拦水堰,实现断江截流。
宝瓶口
分水鱼嘴
外江Biblioteka 内江飞沙堰(一)三大主体工程
•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 体工程,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平平常常、 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科学 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体力学等,在 今天仍然是处在当代科技的前沿,普遍受到推 祟和运用,然而这些科学原理,早在二干多年 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运用于实践了。 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这是我们炎黄子孙 的骄傲。
人字堤
人字堤,位于飞沙堰与离堆间,因堤形如“人” 字而得名。作用是护岸兼溢流,是内江的第三 道旁侧溢洪道,与宝瓶口、离堆和飞沙堰配合 运行,控制内江的洪水量。
卧铁
就地取材,维修费用低廉
• 都江堰岁修中,采用杩槎(用长丈余、直径三四寸之圆木 三根,以篾索捆绑而成)截江断流,采用笼石砌堰,工程 所需原料实行就地取材。 • 采用杩槎和竹笼维修好处 • (1)就地取材,节省资源与费用; • (2)技术简单,如搭积木,人人皆可操作; • (3)竹笼工程多为半透水结构,受水压力容易分散,故 能避免大的破坏,即使遭到一定破坏,也易于修复。
(二)其他附属设施
• 百丈堤 • 金刚堤
• 平水槽
• 人字堤
百丈堤
• 百丈堤,位于岷江左岸,上起观音岩,下至内江河口上游, 因长百丈而名。用竹笼装卵石筑成。百丈堤的作用是使鱼 嘴上游岷江左边的凹岸变成直岸,使江水顺流,以利鱼嘴 分水和排沙。洪水期,使主流指向外江,减轻洪水对鱼嘴 的冲力;枯水期,使主流指向内江,使内江取水量得到保 证。
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文500字

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文500字《神奇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级厉害的工程,那就是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在四川,那里可美啦!这个水利工程已经有好多年的历史了。
你们知道吗?以前那里经常发大水,老百姓的庄稼都被淹了,日子过得可苦啦。
但是后来有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就大不一样啦!
这个工程有一个像鱼嘴一样的地方,它能把江水巧妙地分开。
还有飞沙堰,能把多余的沙子和石头排出去。
宝瓶口呢,就像一个大嘴巴,把水乖乖地引到需要的地方去。
都江堰水利工程真是太神奇啦,它让人们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要好好保护它哟!
《了不起的都江堰》
小朋友们,我来给你们讲讲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四川的人们总是被洪水困扰,一到下雨天就担惊受怕。
后来呀,出现了一群特别聪明的人,他们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这个工程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魔法,把凶猛的江水变得乖乖听话。
工程里有一条长长的堤坝,就像一条巨龙卧在江面上。
江水冲过来的时候,巨龙就把水分成两半,一半流走,一半留下来灌溉农田。
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叫宝瓶口,水从这里流过,就像小朋友排队一样,整整齐齐的。
因为有了都江堰,农民伯伯种的粮食越来越多,大家都能吃得饱饱的。
我们要感谢那些修建都江堰的人,也要爱护这个了不起的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
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
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
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
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在此之后,历代政府对都江堰进 行了维护和修建,使其功能更加 完善
2
工程结构
工程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 三大主要部分组成: 鱼嘴分水堤、飞沙 堰溢洪道和宝瓶口
进水口
鱼嘴分水堤
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 上游的河口,因其形 状如同鱼嘴而得名。 它把岷江分为内外两 江,其中内江为主要 灌溉通道。在洪水期 ,鱼嘴分水堤能够有 效地将洪水导入外江 ,以防止内江的水位 过高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一工程 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 和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组成,科 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 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 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
1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都江堰的创建,可追溯至公元前 256年左右,那时秦国蜀郡太守李
穿其中
4
世界遗产地位
世界遗产地位
1998年灌溉遗产委员会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举行的 第20届会议上,都江堰被列入世界灌溉遗产名录
2018年4月,都江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 遗产委员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5
维护与保护
维护与保护
1 都江堰的维护和保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历代政府和民间组织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 力,确保都江堰的长久使用。其中包括定期 的清理河道、加固堤坝、维修闸门等措施, 以保证灌溉和防洪功能的正常发挥
工程结构
3
工程效益
工程效益
1
2
3
4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 创建,带来了巨大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一、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由邓至、李冰等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历时6年修建完成。
二、工程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引江入蜀,使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充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同时,工程还起到了排涝和防洪的作用,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三、工程规模1、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蜀江引水、岷江引水两个渠道。
2、蜀江引水渠长约60公里,自蜀江源头引水至郫县县城,最终流入都江堰。
3、岷江引水渠长约28公里,自岷江源头引水至都江堰。
4、都江堰工程总引水量为1730立方米每秒。
四、工程特点1、都江堰水利工程采取堰坝式引水方式,主要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2、堰坝由石坝和土坝组成,石坝采用了梯级式布置,以减少对水流的阻碍。
3、引水渠沿山脚修建,采用了凿石和开凿截梁两种方式,以适应地势的变化。
4、分水口处设置堰门和闸门,实现对引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五、社会影响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成都平原农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2、工程也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保护了成都平原的居民免受洪水灾害的侵害。
3、都江堰成为了蜀地经济的重要支撑,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附件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
2、相关的水位监测数据和工程实施报告。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以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为目的,对河流、湖泊和海洋进行开发、改造和利用的工程。
2、引水渠:指将水从水源引入目标区域的渠道。
3、分水口:指将引入的水按需分配的地点。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1、介绍1.1 工程概述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该工程由秦蜀两地之水,利用川西岷江的水源,经过分洪闸和引水渠将水引入成都平原,解决了该地区的水灾问题,同时为农田灌溉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1.2 工程历史都江堰水利工程始于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之一。
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如今的都江堰已成为世界遗产,被誉为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瑰宝。
2、工程原理2.1 水源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水源主要来自川西的岷江,通过引流和分洪使岷江的水进入成都平原。
2.2 分洪管理为了保证都江堰的长期稳定运行,工程设有分洪闸,用以分洪和调节水流。
当岷江水位过高时,分洪闸自动打开,将多余的水流引入成都平原的渠道。
2.3 引水渠道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有多条引水渠道,用以将岷江的水引入成都平原的农田和城市。
2.4 灌溉系统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灌溉系统,将引入渠道的水源分配到成都平原的农田,实现农田的灌溉和农作物的生长。
3、工程维护与保护3.1 维护措施为了保证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工程部门定期对工程进行巡视和检修,保障各个部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2 工程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相关部门加强对工程的保护工作,确保其文化和历史价值得以保留。
附件:-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平面图和剖面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建设、改造和管理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和河口海岸等水体的工程。
2、分洪闸:用以分洪和调节水流的水闸,主要用于确保水利工程不因水量过大而溃堤、淹没。
3、引水渠道:用以引导水流的人工水道,通常用于将水源从远处引入需要用水的地区。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卓越的水利工程原理闻名于世。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和防洪问题,也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古老而伟大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主要包括引水、分水和排水三个方面。
首先,引水是指将岷江水引入工程中,经过引水渠和分水堰,分别引入灌区和成都平原。
其次,分水是指在引水过程中,利用分水堰和分水闸,将岷江水分为主渠和副渠,分别用于不同用途。
最后,排水是指在灌溉过程中,将灌区的多余水排出,防止农田积水。
这三个原理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原理。
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最为重要的原理之一是引水原理。
这一原理主要是通过引水渠和分水堰,将岷江水引入工程中,然后分别引入灌区和成都平原。
引水渠是将岷江水引入工程的主要通道,它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保证了水流的顺畅和稳定。
分水堰则起到了分水的作用,将岷江水分为主渠和副渠,分别用于不同的灌溉和生活用水。
这一原理的实施,使得岷江水得以有效利用,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另外,分水原理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引水过程中,利用分水堰和分水闸,将岷江水分为主渠和副渠,分别用于不同用途。
主渠主要用于灌溉,而副渠则用于供水和排水。
这种分水的设计,使得岷江水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既满足了农田的灌溉需要,又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
分水原理的实施,使得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了一项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典范。
最后,排水原理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灌溉过程中,多余的水需要得到排出,以防止农田积水。
为此,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了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通过排水渠和排水闸,将多余的水排出到岷江中。
这一原理的实施,不仅保证了农田的排水畅通,还有效防止了因灌溉而引起的水患,保障了农田的正常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水利工程
1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2200多年来,至今仍在发挥它的巨大效益
Dujiangyan Dam was built in 256 B.C. amazingly it is still in operation after 2200 years
介绍来自网络资料: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修建过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
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
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
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
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
叫“离堆”。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分水鱼嘴的修建过程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
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
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
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3、飞沙堰的修建过程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
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
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
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
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2) 分水鱼嘴和飞沙堰溢洪道fish mouth and weir dam
3) 飞沙堰weir 4
5) 修筑材料building material
6
7
8
9
10
11) 分水鱼嘴fish mouth separating the water
12
13
14) 溢洪道Weir Dam
15
16
17) 宝瓶口"bottle neck"
18
19
20
21
22
23) 去的时候刚好是枯水期, 有幸看到了河床和石桩的全貌
lucky enough to see the river bed and the stone peg due to low water level when i had the visit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以下是都江堰的冬夏秋冬都江堰·春烟雨都江堰·夏幽流
都江堰·秋美叶
都江堰·冬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