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

合集下载

警察与赞美诗解析

警察与赞美诗解析
警察+赞美诗=?
——解读《警察和赞美诗》
【美】欧 ·亨利
背景: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 警察: 维护生活秩序的社会安定的国
家机器。
赞美诗: 宗教音乐 净化心灵 升华境界。
警察+ 赞美诗= ?
明确:一个国家在生活方面拥有维护正常秩序 和社会安定的警察队伍,而在精神方面拥有净 化人的灵魂的宗教音乐。从逻辑上讲,应很完 美,甚至是“人间天堂”。 出人意料的结局告诉我们美国社会并非“天 堂”,而是“地狱”。
2.多年来,好客的布莱克威尔岛监狱就一直是他的冬季寓所。
“好客”是反语、拟人,嘲讽了美国的监狱里关了很多囚犯,而在监 狱外面的流浪汉冬天里的处境反而不如在监狱中──幽默中包含了多少辛 酸!
1-2节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 境,为苏比营造了生活窘迫的氛围。
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
合作探究一
1.朗读课文第一、二节,这两节是属于 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
2、作者在第一节描写环境时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小说发生在什么季节 ?
3、作者为什么要写“海豹皮大衣”的女 人?还两次写了苏比在长凳上“辗转 反侧”?
“每当……,每当……,每当……”此句用了
排比的修辞手法 ,描写了当时的 自然环境,为小说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描绘哪些景物?
?2.苏比怎样的心情?
?3.这种意境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管风琴庄严而甜美的音调使 他内心起了一场革命”?
?熟读145页课文39-43 语段,思考以下问题:
?1.描绘哪些景物?(月光、街道、灯光、赞美诗 音乐)
?2.苏比怎样的心情?(灵魂里起了奇妙的变化)
?3.这种意境有什么作用?(为人物内心服务,突 出苏比灵魂净化的过程)

19.警察与赞美诗

19.警察与赞美诗

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 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 然被捕。 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骗食未遂
警察不知
等级森严 贫富悬殊
砸窗无事
饱餐挨揍 调戏女人 扰乱治安 偷盗绸伞
警察不信
警察不理 警察不管 警察不究 警察不暇
警察武断 是非不分
不愿招惹警察 社会道德风气差 执法者玩忽职守
盗贼遍地 社会道德风气差
苏比六次犯罪,干了许多破坏的勾当,希望落 入法网,非常“巧合”,却都没有得逞。通过 “巧合”,作者想要表达出什么?
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人民生活 的艰难和精神的痛苦, 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的虚 伪本质。
二、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三、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四、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欧亨利式的结尾
幽默
苏比听到赞美诗,心灵发生转变,准备重新做人的时候, 却被送进了监狱,这个结局给人怎样的感觉?结局与前面 的情节有何关系?这样的结局有何用意? 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与前面的情节形 成对比。 揭示:1、现实生活的黑白颠倒,贫富悬殊。 2、下层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根源。 3、美国法律的虚伪。 4、增强了小说的社会意义。
为什么苏比不愿去慈善机构接受救济, 而宁可去监狱过冬呢?他为什么会产生这个想法? 从第5节找答案
本性善良,又严守精神上的尊严。
诵读40-43段: 宁谧空灵 哪些景物?特点?
苏比在干什么?如何刻画苏比? 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苏比心理活动的句子,
并分析苏比心理活动的层次。
1、过去的生活-有爱(善良)
2、对现在生活的憎厌
诵读1-2段:赏析语言特色。 这段话属于哪种表达方式? 哪些景物?特点?文章开头环境的用意? 第2段中运用了哪些修辞?
①大雁的鸣叫、飘落的枯叶等景物,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是流浪汉 ②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暗示苏比生活的 窘迫。 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 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 由。 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痛苦生活。

《警察与赞美诗》随笔

《警察与赞美诗》随笔

《警察与赞美诗》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 作品背景介绍 (3)2. 作者及创作动因分析 (3)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4)1. 主角艾默利.布莱克 (6)a. 身份背景 (7)b. 人物性格特点 (7)c. 人物成长轨迹 (8)2. 副角索尔.古德温 (9)a. 身份背景 (10)b. 人物性格特点 (11)c. 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 (12)3. 其他重要人物 (13)a. 艾默利的朋友和家人 (14)b. 警察局的相关人员 (15)三、故事情节梳理 (16)1. 事件起因 (17)2. 情节发展 (18)3. 高潮迭起 (19)四、主题思想探讨 (21)1. 对正义与邪恶的探讨 (22)2. 对人性善恶的剖析 (23)3.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24)4.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25)五、文学手法与语言特色分析 (26)1. 叙事结构 (27)2. 人物描绘 (29)3. 情感表达 (30)4. 语言风格 (31)六、结论 (32)1. 对作品的评价 (32)2. 对自己阅读体验的总结 (33)3. 对未来阅读需求的展望 (34)一、内容描述《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个名为索尔奥克纳的罪犯在寻求救赎的过程中,与一位教堂执事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小说通过索尔奥克纳的经历,探讨了罪恶、救赎、希望与失望等主题。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方式,通过索尔奥克纳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海明威运用简洁、有力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角色的内心挣扎和情感波动。

索尔奥克纳是一个犯罪团伙的成员,他因为偷窃、诈骗等罪名被捕入狱。

他遇到了那位教堂执事,这位执事对他进行了道德上的拯救和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索尔奥克纳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罪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救赎,他对社会和他人仍然构成了威胁。

在这个过程中,索尔奥克纳经历了一系列的冲突和矛盾。

他既想要摆脱过去的罪行,又无法割舍与犯罪团伙的联系;他既渴望得到救赎,又无法面对现实的残酷。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

警察与赞美诗读后感《警察与赞美诗》是一本由美国作家约瑟夫·韦姆巴姆所著的小说。

这本小说以警察为主要角色,描写了他们在执行公务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以及他们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贡献。

小说的主题深刻而感人,让人不仅对警察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也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主人公警察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警察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他们不仅要应对各种犯罪行为,还要应对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人际关系。

在这样的环境下,警察们需要保持冷静、果断和勇敢,以确保社会的安宁和秩序。

他们的工作不仅需要技术和智慧,更需要坚定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

通过作者的描写,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警察们的辛苦和不易,以及他们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和责任担当。

除了对警察的工作和责任的描写,小说还通过警察的个人经历和情感生活,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在小说中,警察们也有着自己的家庭和爱人,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烦恼和困扰。

然而,即使在个人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职责和信念,不辱使命,不负责任。

这种坚韧和坚持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对警察们的品格和品质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警察的工作经历和对正义的追求,表达了对警察的赞美和敬意。

警察们在工作中所展现出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以及对社会的无私奉献和保护,都让人深感敬佩。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作者的描写,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警察们的伟大和可贵,以及他们对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阅读《警察与赞美诗》,我对警察的工作和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他们不仅需要面对各种危险和挑战,还需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他们的工作不仅需要技术和智慧,更需要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意志。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社会的保护,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这本书,我对警察们的伟大和可贵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敬意,也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悟。

警察和赞美诗(包括作者经历学习目标)

警察和赞美诗(包括作者经历学习目标)

【解析】选B。A项“淖”读nào;C 项“弋”读yì ;D项“茄”读jiā。
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
情节安排,欣赏“欧· 亨利 手法”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分析苏贝的人 物形象。 3.欣赏小说幽默风趣的风 格,体味“含泪的微笑” 的艺术风格。 4.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欧·亨利的大部分作品都以美国下层小人物的生活内容为题材, 这与他个人的成长道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会变 成沉淀在他脑海中的各种记忆,在适宜的时刻以各种形式通过潜意识 或无意识而表达出来。欧·亨利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1862年出 生于美国南部的一个普通医师家庭,3岁时,因母亲去世、父亲无力 抚养而被送至外祖母家寄养。寄人篱下的忧伤情绪随着岁月的流逝和 年龄的增长常常袭扰着欧·亨利的心灵。15岁时,欧·亨利开始自谋 出路,他当过学徒、记者、制图员、编辑、专栏作家、会计员和银行 出纳员。1896年,因“盗用公款”受到指控,为避免受审,欧·亨利 逃到了拉丁美洲。1897年,欧·亨利的妻子病故,他冒险回国,并被 捕入狱。在狱中,欧·亨利开始创作,并在刑满出狱后专门从事文学 写作。1910年,由于长年写作的劳累使身体受到严重损伤,再加之经 历了第二次婚姻失败的打击。欧·亨利的不幸遭遇和流浪汉般的生活, 使他尝遍了人世间的疾苦,也接触到了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物,而且 有机会听到他们的情感故事和不幸遭遇,这些不但使他对生活有了深 刻的理解,也成为他小说情节构思的源泉,同时他的性格和苦中求乐 的大众自嘲似的幽默成为他写作风格的特有亮色。
1.生活贫困,一无所有。 2.性格:好逸恶劳。 精神上的尊严,灵魂上的高傲。
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贝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 么样? 1.走进豪华饭店想饱餐一顿,想白吃让侍者把他交 到警察手里, 因裤子破被推倒行人道上连门都没 进去。 2.用石块砸窗玻璃想让巡警抓住, 警察追赶搭车的 人,连旁证都算不上。 3.想进普通餐馆白吃一顿, 想让店侍者叫警察挨顿 揍,被“叉”在行人道上。 4.装流氓调戏女子, 想让女子找警察, 被妓女纠缠, 撒腿就走。 5.扮醉鬼大吵大闹, 想以“扰乱治安”罪被捕 ,被 误以为是大学生,警察不管。 6.偷雨伞, 想让主人叫警察 ,被误以为是伞的主人。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

《警察和赞美诗》(整理版) (1)
当苏比决心重新做人时,按常理应该有一个好的结局, 然而作品却安排苏比被判入狱。这样的结局便是欧亨· 利式的结尾,谈谈你对这种结尾的认识。(4分) 震撼人心。 反映社会冷酷现实,具有真实感。 悲剧的审美效应。 情节大起大落,曲折,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课堂小结
《警察与赞美诗》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短 篇小说的代表作,作者以辛酸讽刺的笔调,从一个 流浪汉的悲惨遭遇提出了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 尖锐的问题——何为幸福和苦难,什么是恶行和善 良?课文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是非颠倒、黑 白混淆的客观现实。
3.砸玻璃、大吵大闹都让警察看到了,但是都宽容了他, 说明了什么?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4.随着情节的发展,苏贝的品行越来越恶劣,说明了 什么?
苏贝的自尊一次又一次丧失,品行越来越恶劣。小说让 我们看到的深渊。
分析第三部分(39-47)
逮捕(dài)
憎恶 (zēng wù ) 泥淖(nào )
别墅(shù)
咫尺(zhĭ)
摇曳(yè)
堆砌(qì)
潜移(qián )
2.改正下列的错别字
迫不急待 及
不明一钱 名 旁证博引 征
泻露真相 泄 心恢意冷 灰 潜移墨化 默
震聋发聩 振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流浪汉苏贝在冬天来临之 前,想方设法到监狱过冬,他 六次犯事,为非作歹,可是却 没有如愿,正当他听到教堂赞 美诗,决定重新做人时,却被 莫名其妙逮捕了。
2、在赞美诗的感召下,“他决定把自己拔出泥沼,重
新做人”,说明苏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苏比是一个能够自知的人,早年有良好的品德和操行,性 格高傲,只是在被生存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决定 去当 “法律的客人”,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在赞美诗的感 召下,从善意识被唤醒。好逸恶劳而又“自尊”的无业游民, 迷途知返而又改过自新的“向善”青年。

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与赞美诗伟大的警察,
你们今天又在做什么?
守卫良心的护卫
勇敢的保护社会的安全。

跟小偷斗智斗勇
连围追堵逮捕
贴心营造安全的美好家园。

爱而不见,担忧祖国安宁
以巨大的力量,服务人民安宁。

英勇无畏,真诚坚强
高举正义,唤起社会之力。

有你在,这里不再惊恐
把平安关反正,做探颜知心人。

伟大的警察,是你们奉献
用爱心弥补任何缺陷
用勤劳备受德报
奉献仁慈,以延续和平。

更衣室里,云淡风清
义愤填膺,金榜题名。

外面的雨,风雪无情
持之以恒,勇挑重担中,走天涯。

危险伴着,守夜待命
保护大众,平凡之中有惊世之英雄!。

警察与赞美诗

警察与赞美诗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社会。
分析第三部分
4、小说结构别出心裁,结局让人惊讶, 这样的结构是否符合逻辑?好处是什么?
完全符合。这样写突出了苏比的愿望和现实矛盾, 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黑暗 现实。
5、你对文章题目“警察与赞美诗”是如 何理解的?
警察——监狱 赞美诗——自新 “警察”与“赞美诗”都是苏比所追求的,可他 们又相互矛盾。苏比在幡然醒悟之后却被警察莫须有 地逮捕了,这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思考(阅读3—6段)
1、苏比的冬居计划是什么? 2、苏比瞧不起慈善事业名下对地方上穷人所 作的布施,说明索比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3、苏比所认为的布莱客威尔岛真的是天堂吗?
1、布莱克威尔岛的监狱 2、着重表现苏比高傲的性格。说明他是被“生存 危机”逼得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采取当“法律的客 人”.他的高傲的性格也不可以完全非议的,但与社 会格格不入是不可取的。 3、在苏比看来,那是一个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没 有北风老儿摧残和警察老爷的纠缠不清。但是,我们 仍可以感觉到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监狱的冷酷,严 厉的管制、失去自由的痛苦,却成了苏比的天堂。
2、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什么作用? 3、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第一部分 比喻

本体
喻体
枯叶、 名片
广场、 露天公寓
北风 门公佬
借代 拟人
杰克弗洛斯特借代寒霜 老住户、房客们借代流浪汉 客气 打招呼 递给
思考:“客气”“招 呼”“递给”这些词语有何 作用? 写出了寒风霜冻的有情有
义,衬托出社会人情冷漠的 现实。
警察与赞美诗
欧· 亨利〖美〗
作者简介
欧· 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出 生于美国南部一个乡镇医师家里。 他3岁丧母,父亲无力抚养子女, 亨利童年时只得寄人篱下。他当过 牧童、学徒,以后又做过办事员、 制图员、会计、出纳等各种工作, 饱受歧视,遍尝艰辛。1898年他被 控挪用银行公款,判刑5年。他在 狱中因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师(后 来提前2年获释),因而有机会听 到犯人讲的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故 事,这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段二: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 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 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 ,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 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 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二、探讨环境描写的作用
1、请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语段
课文开头写麦迪逊广场的环境;
结尾写教堂周围的环境。
思路:①此处环境有何特点? ②于情节的展开有何作用? ③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 ④于主题的表现有何用用?
《警察与赞美诗》课后习题4 问:说说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语段一: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辗转反侧。每当雁群在夜空引吭 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跟丈夫亲热起来,每当苏比躺在街心公园长凳上 辗转反侧,这时候,你就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 一张枯叶飘落在苏比的膝头。这是杰克· 弗洛斯特的名片。杰克对麦迪生广场 的老住户很客气,每年光临之前,总要先打个招呼。他在十字街头把名片递给“露 天公寓”的门公佬“北风”,好让房客们有所准备。
语段二: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地段,苏比停住了脚步。这时有一座古 老的教堂,建筑古雅,不很规整,是有山墙的那种房子。柔和的灯光透过淡紫 色花玻璃窗子映射出来,风琴师为了练熟星期天的赞美诗,在键盘上按过来按 过去。动人的乐音飘进苏比的耳朵,吸引了他,把他胶着在螺旋形的铁栏杆上。 明月悬在中天,光辉、静穆;车辆与行人都很稀少;檐下的冻雀睡梦中啁 啾了几声——这境界一时之间使人想起乡村教堂边上的墓地。风琴师奏出的赞 美诗使铁栏杆前的苏比入定了,因为当他在生活中有母爱、玫瑰、雄心、朋友 以及洁白无瑕的思想与衣领时,赞美诗对他来说是很熟悉的。 苏比这时敏感的心情和老教堂的潜移默化会合在一起,使他灵魂里突然起 了奇妙的变化。他猛然对他所落入的泥坑感到憎厌。那堕落的时光,低俗的欲 望,心灰意懒,才能衰退,动机不良——这一切现在都构成了他的生活内容。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 境描写,表现作品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明人生态度, 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体裁特点概括
环境 人物
主题
情节
一、探讨小说情节的作用
方法指导: 情节的特点 与人物的关系(刻画人物性格) 与主题的关系(表现主旨、深化主题)
关于小说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 基本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 人物 、 情节 、 环境 ,其中 情节、 人物 是小说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塑造人物形象 来反映社会生活。(在小说人物的探讨上最终要 小说要通过 归结到小说的主题探讨)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小说的环境包括 和 。社会环境具有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揭示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等作用;自然环境具有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 等作用。
比较:

语段一:描写了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景象,渲染了热闹 忙碌的气氛。“阴暗”“乱成一团糟”等词表现了作者对这 种气氛的压抑和反感。同时,也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 突,预示了下文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语段二:再一次写“祝福”的景象,照应前文,将祥林嫂的 寂然死去与富人们的欢乐祝福的景象形成对比,衬托出祥林 嫂惨死的悲凉,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反封 建主题。
答: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清、寒冷的环境;这样的 自然环境的描写暗合了苏比生活的窘迫;也为他的“冬居计 划”打下伏笔,暗示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从侧面刻画了人 物,点明苏比刻意犯罪的缘由;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 和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
1、(环境特点)凄清、寒冷的氛围 2、(和情节的关系)推动情节发展 3、(和人物形象的关系)点明人物的身份 4、(和主题)世态炎凉和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
《警察与纲:
文学作品欣赏: (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1、分析基本篇目的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基本篇目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领会基本篇目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欣赏 精彩 的语言表达艺术。 4、欣赏基本篇目中的艺术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 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5、对基本篇目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 评价。
答:作者极力渲染了宁静而空灵的气氛,并且紧紧扣住 题目中的“赞美诗”,衬托了人物此时的心境,展示了 人物的心理变化。
三、探讨人物塑造的作用
1、说说人物形象:
苏比是美国社会底层的流浪汉。他平时游手好闲,欲望低 俗,但在赞美诗的感召下,能幡然悔悟,表明他良知未泯, 有向善的一面。
2、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主题。
(四)、课堂练习:《祝福》环境描写
语段一: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 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 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 “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 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 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 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问:(1)苏比六次犯罪,但都非常“巧合”地没有得 逞,请说说“巧合”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作者设计这样的结尾 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1)答:这一次次巧合渲染了苏比为入狱而作的努力,显 示了入狱的不易;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充分表现了小说 的主题,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 和精神的痛苦,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的虚伪本 质。 (2)答:这样的结局出人意料,与前面的情节形成对比, 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说明现实生活就是这样的黑白颠倒、贫 富悬殊,揭示了苏比等下等人民艰辛的社会根源,以及资 本主义社会制度下法律的虚伪,从而增强小说的社会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