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歌曲论文

合集下载

浅析湖北土家族民歌《黄四姐》

浅析湖北土家族民歌《黄四姐》

浅析湖北土家族民歌《黄四姐》[摘要]土家族情歌是当今土家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大部分是以老百姓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的内容形式。

土家族的人们在没有其他媒介的情况下,通过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并通过歌词来体现土家族人们对现实生活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因为彼此相爱而激发出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

《黄四姐》这首情歌作为土家族民歌的重要代表,有着许多土家族音乐的特点。

本文以产生于土家族的《黄四姐》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赞美情歌《黄四姐》的内容进一步地分析“黄四姐”的起源和它的相关历史背景,最后再全面地分析它所具有的音乐特点,以此来传达这首歌曲所带有的抒情性以及赞美性。

[关键词]黄四姐创作背景音乐特点目录引言 (1)一、《黄四姐》的历史渊源与创作背景 (2)(一)土家族民歌介绍 (2)(二)歌曲《黄四姐》的创作背景 (2)二、歌曲《黄四姐》的音乐特点分析 (3)(一)歌曲《黄四姐》音乐结构分析 (3)(二)歌曲《黄四姐》旋律分析 (4)(三) 歌曲《黄四姐》的歌词特点 (5)三、歌曲《黄四姐》演唱的方法 (6)结语 (8)致谢语 (9)参考文献 (10)引言《黄四姐》是出自土家族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经典民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物。

歌曲《黄四姐》将土家人民热情、积极、淳朴的感情表现了出来,交流的演唱方式是表现在男女自由对答的表演形式。

它所涵盖的的音乐形式以及内容对土家族人民的世代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勾勒出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爱情带有美好憧憬的朴实性格。

《黄四姐》这首音乐作品节奏欢快、活泼,曲式朗朗上口,多次被文艺者改编,它是一个让我们可以很好地去理解土家族民歌的重要媒介,此外,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也是我们理解整个人类文化现象的一把钥匙。

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主要在于通过深入研究和探析《黄四姐》这首音乐作品,综合了解与它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这对今后学习和解决相关的音乐理论以及音乐美学问题,传承土家族民歌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土家族音乐

湖南省龙山县皇仓中学高中教学论文 土家族音乐

数千年的历史沉淀,五十六个民族的璀璨,共同铸就多元的中国民族音乐之光。

中国民族音乐是特色的,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在文明的传承中形成;中国民族音乐是多元的,扎根于各民族劳动与生活,是不同地域文化创造的共同的音乐财富;中国民族音乐是魅力的,文化与音符合并,底蕴与乐曲融汇,多姿多彩,隽永流长。

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如此多元特色的民族音乐着实足以震惊世界,在中国的各个角落,民族音乐都在闪耀着光芒。

辽阔高原上,音乐也辽阔也高亢嘹亮,旋律优美、婉转动听,喇嘛吟诵的无词的曲调更是增添一份神秘和魅力,这是藏族高原雪山上的民族音乐;浑浑响起的马头琴回荡在一无遮拦的空旷草原,聆听的时候你最好喝一碗烈酒,不能太醉也不能一点不醉,朦胧中竟可感动到落泪,还有那拉长的唱腔来回味,这是蒙古族碧绿草原上的民族音乐;仿佛又听见男女青年或话或唱,也许他们一生唱歌的时间真的比说话还长,对歌便是交流,音乐便是生活,这是壮族刘三姐故乡的民族音乐;你又听见葫芦丝和象脚鼓编织的旋律,独特的婉约柔美中一听便是孔雀之乡的印迹,甚至还有泼水节中撒下的音符点点滴滴,这是傣族悠扬韵味的民族音乐;弹起冬不拉,拍起手鼓,甚至还有可以在马背上弹奏的独特乐器,能歌善舞的民族打造韵味十足的音乐,只是听到一个节奏便是得到一种享受,这是维吾尔族风格显著的民族音乐……而在这里,你又会听到另一种声音,体会另一种魅力:和着泥土的气息,掺入山水的碧绿,一切旋律都天然而成、自然而生,一切曲调舞蹈都以最原始的面貌流传至今。

古老,历史的底蕴更赋予它魅力;新颖,卓然的独特又让它拥有无限生命力。

山路十八弯让这里的音乐越加质朴幽婉,水路九连环让这里的音乐也越加空灵悠扬。

暮色渲染,不落的是这里土家族音乐的光芒。

土家族历史久远,它的魅力不仅在于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尤其歌舞文化中的绚丽多彩、灿然可观更是独特的风景,其表现形式有摆手歌、哭嫁歌、薅草锣鼓歌、织锦歌、丧鼓歌、情歌、号子等民间歌曲,还有摆手舞、跳丧舞、穿花、毛古斯、撒尔嗬、花灯舞、摇八宝等民间舞蹈,以及由民间歌舞演化而成的傩戏、阳戏、秀山花灯戏、土戏等民间戏剧。

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

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

恩施土家族民歌研究恩施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土家族的民歌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歌可以深入了解土家族的传统、习俗和价值观。

本文将对恩施土家族民歌进行研究,以探讨其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恩施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人民创造的歌曲形式,流传于恩施地区的土家族村落。

恩施土家族民歌的特点之一是情感真挚,歌词中融入了土家族人民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寄托。

这些歌曲反映了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爱情、自然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简洁明了,让人们能够很容易地理解和传唱。

恩施土家族民歌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

土家族是居住在巴蜀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的民歌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恩施土家族人民创造了许多优秀的民歌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和精神追求。

在贫苦的农田劳作中,土家族人民通过唱歌来宣泄情感、表达对自然界的感激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因此,恩施土家族民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土家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土家族民歌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媒介,更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在土家族的传统中,民歌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通过歌曲的方式来教育后代,传承和传播土家族的传统价值观。

在土家族家庭中,通过唱歌的方式,父辈把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递给下一代,使他们承受住艰苦的生活并养成坚韧的品质。

恩施土家族民歌中,融入了很多的教诲和传统智慧,使人们能够在歌曲中找到灵感和力量。

恩施土家族民歌的研究对于了解土家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恩施土家族民歌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土家族的传统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以及宗教信仰。

此外,恩施土家族民歌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为他们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通过挖掘和保护土家族的民歌,可以促进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吸引更多的人们关注和了解土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总而言之,恩施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人民世代流传的一种文化形式,通过歌曲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湘西土家族民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

它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社会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

可是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湘西土家族民歌这一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遭遇巨大挑战。

因此,本文探讨了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湘西土家族民歌是一种简单易于传唱、富有节奏感的音乐艺术形式,它通常描写人们的生产生活、情感生活、社会经历和历史传说等,因而具有深刻的生活感、时代感与文化底蕴。

这种民歌旋律婉转、优美,歌词朴实、质朴,表达出土家族人民的真情实感和生命力。

民歌的形式各异,有行板、连板、双板、三板等多种,歌唱时一般由一人带领其他人群唱或调唱。

歌曲讲究整体和个体的和谐配合,承载着土家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

1、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心灵相通的方式,孩子从儿时起就在家庭中听到歌声,成年后加入歌唱集体,习得歌曲。

而歌曲中的内容大多与土家族人的生产生活、社会习俗、文化传统等有直接联系,知识的传承也是贯穿其中的,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也都会在民歌中有所体现。

2、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湘西土家族民歌在1997年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与保护,同时也吸引了众多文化领域的学者、研究人员前来研究、保护和传承。

因此,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应共同参与,加强监管和保护,之后,合理地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直播、影视展示、舞台演出等形式,传达湘西土家族民歌的精髓,让广大群众分享到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传统的皆大欢喜的群唱形式,到现代的个唱和配乐创新,湘西土家族民歌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中保持着独特性和丰富性。

在目前社会的多元化、开放化和交流化中,民歌也在不断地转型升级,演唱内容也不限于枯燥无味的表演,而是更多地弘扬先进文化,借助新时代的新媒体,将民歌的魅力、文化价值以及音乐性质传递给更多人。

湖北土家族民歌《龙船调》衬词的文化性内涵

湖北土家族民歌《龙船调》衬词的文化性内涵

湖北土家族民歌《龙船调》衬词的文化性内涵湖北恩施土家族民歌《龙船调》不仅是湖北民歌中的靓丽名片,而且是中国民歌乃至世界民歌中的经典,曾被评为世界最流行的歌曲之一。

本文将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以田野调查法和历史研究法探讨《龙船调》衬词的文化性内涵,旨在为新时代民歌创作和民俗文化传承作出绵薄之力。

标签:龙船调;衬词;文化内涵《龙船调》是湖北恩施利川一带流传的《种瓜调》演化而来,歌词是以歌唱种瓜这一农事活动为主的,经改编成为《龙船调》后不断发展,最终走出了土家,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龙船调》的衬词较丰富,整个衬词部分占歌曲三分之一篇幅,十分有特色,几乎每句都有衬词的烘托,在我国各族民歌中,能这么大篇幅的使用衬词,并把衬词连用形成一种独特气势的确实少有。

1.地域语言文化在《龙船调》歌词中,我们可以发现,衬词运用十分广泛并具有独特的风格,如:“依哟喂”“哇”“儿”“嘛”等等,这些衬词作为语言成份表达实义是有限的,大多是作为语气助词使用,它们与曲调结合后有很强的表情作用,这是土家族民歌特有的风格。

在鄂西土家族聚居之地,不同的片区,方言有一定的出入,故衬词的用法,也不太一样,但大多数都是方言中日常惯用语和口头语,这些地方语言形成了土家族的特色风格。

土家族民歌更多注重曲调和民族语言相结合,有时仅凭民歌的衬词用法可以判断是属于哪一个片区的。

由于湖北利川市地域上靠近四川和重庆,《龙船调》在演唱“我”“金银”“娃”等字的时候,后面依据当地的语言习惯加上尾韵,如:“我嘛”“金儿银儿”“妹娃儿”,这样的尾韵明显受到以川渝为代表的西南片区语言环境的影响,尾韵让歌曲更具有乡土特色,也让歌曲正词韵律更加生动活泼。

土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本族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字。

清朝之前,土家族人以土家语为沟通媒介,清朝实施“改土归流”后,土家族和汉族的进行融合,这对土家族语言及习俗有很大的冲击,文化被严重同化。

谈焱焱在“论土家族民歌的衬词”一文说到“土家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历来使用汉字,因此,民歌中常有土汉混杂的现象,有的句子是土语汉字,有的句子是汉语汉字,或者纯粹把土语当衬词用”[1]。

论土家族民歌《峡江情歌》的特色与演唱分析

论土家族民歌《峡江情歌》的特色与演唱分析

论土家族民歌《峡江情歌》的特色与演唱分析
《峡江情歌》是一首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文化中的珍贵资产之一。

这首歌以描绘峡江美景和平民生活为主题,以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歌词表达了土家族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态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特色方面,首先是旋律的感染力。

歌曲以独特的音调转调,以及深情的歌词,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真挚的情感。

其次,歌曲富有地方特色。

歌中描述的峡江山水和土家族生活方式等元素,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引人入胜。

最后,歌曲的语言文字也显得极为醇厚、亲切。

歌词表达了土家族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细腻的情感,在听歌时亦能深刻感受到。

演唱方面,一般来说,《峡江情歌》的演唱的大多数具有民族色彩,并在音乐中渗入了大量的土家族音乐特色。

其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无论是男女独唱或重唱,或是群唱,都能展现出这首歌的魅力。

而演唱时的手势舞蹈,也体现了土家族文化的独特风格。

综上所述,土家族民歌《峡江情歌》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歌词,以及深情浓郁的表现方式,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杰出代表,抒发了土家族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态度,不仅成为了这一地区人民的家庭经久不衰的民俗文艺精品,也被传承至今,成为了中国民族文化瑰宝之一。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论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湘西土家族民歌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人民创作演唱的民族音乐形式,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歌词和表演形式,展示了土家族人民丰富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被誉为中国民歌宝库。

在湘西土家族社会中,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民歌经过世代传承,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曲调和唱腔。

每当有重要的节日、婚礼、葬礼等庆典之时,土家族人民都会以民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祝福。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创作和传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民歌的创作源于土家族人民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

土家族人民生活在湘西山区,劳作繁忙,生活艰辛。

他们的民歌多以劳动、生活、爱情等为主题,以真实、朴实的语言和旋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景。

民歌的传承依靠口传和师徒传授。

在土家族社区,老一辈的人们会通过口述的方式将民歌传给后人,同时会与年轻人进行有意识的音乐教育和训练,使他们能够准确地掌握民歌的旋律和歌词。

民歌的发展得益于各种演出和比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土家族民歌逐渐走出湘西山区,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欣赏。

土家族人民会参加各种歌唱比赛和演出,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民族文化,同时也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民歌交流,吸收各地的音乐元素,丰富和发展民歌的创作和表演形式。

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文化政策和资金支持。

湘西土家族自治州通过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和投入资金,鼓励土家族人民保存和发展自己的民歌艺术。

他们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和培训班,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使更多的青年人能够接受民歌教育和培训,保护和发展土家族民歌的传统。

湘西土家族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和政策等方方面面。

只有通过不断加强保护和发展,才能使土家族民歌在未来得以持续传承和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的音乐享受和文化体验。

浅析湖北土家族民歌《黄四姐》

浅析湖北土家族民歌《黄四姐》

浅析湖北土家族民歌《黄四姐》[摘要]土家族情歌是当今土家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大部分是以老百姓的社会生活为主要的内容形式。

土家族的人们在没有其他媒介的情况下,通过音乐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并通过歌词来体现土家族人们对现实生活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因为彼此相爱而激发出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

《黄四姐》这首情歌作为土家族民歌的重要代表,有着许多土家族音乐的特点。

本文以产生于土家族的《黄四姐》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赞美情歌《黄四姐》的内容进一步地分析“黄四姐”的起源和它的相关历史背景,最后再全面地分析它所具有的音乐特点,以此来传达这首歌曲所带有的抒情性以及赞美性。

[关键词]黄四姐创作背景音乐特点目录引言 (1)一、《黄四姐》的历史渊源与创作背景 (2)(一)土家族民歌介绍 (2)(二)歌曲《黄四姐》的创作背景 (2)二、歌曲《黄四姐》的音乐特点分析 (3)(一)歌曲《黄四姐》音乐结构分析 (3)(二)歌曲《黄四姐》旋律分析 (4)(三) 歌曲《黄四姐》的歌词特点 (5)三、歌曲《黄四姐》演唱的方法 (6)结语 (8)致谢语 (9)参考文献 (10)引言《黄四姐》是出自土家族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经典民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物。

歌曲《黄四姐》将土家人民热情、积极、淳朴的感情表现了出来,交流的演唱方式是表现在男女自由对答的表演形式。

它所涵盖的的音乐形式以及内容对土家族人民的世代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勾勒出土家族人民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爱情带有美好憧憬的朴实性格。

《黄四姐》这首音乐作品节奏欢快、活泼,曲式朗朗上口,多次被文艺者改编,它是一个让我们可以很好地去理解土家族民歌的重要媒介,此外,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也是我们理解整个人类文化现象的一把钥匙。

本文的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主要在于通过深入研究和探析《黄四姐》这首音乐作品,综合了解与它相关的艺术表现手法,这对今后学习和解决相关的音乐理论以及音乐美学问题,传承土家族民歌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趣酣畅的恩施土家民歌
陈文燕20134062010
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名曲“下里巴人”就盛传于巴山楚水。

“伐鼓以祭祀,叫啸以兴哀”的“踏啼之歌”后,巴人歌韵分别以唐宋“竹枝词”、现代“五句子”为载体,逐步凝聚成土家人的哭嫁歌、丧鼓歌、薅草歌、上梁歌、情歌、穿号子等。

土家民歌是沸沸扬扬的生命大容器,是惊世骇俗的人性审美资源。

清新凄艳、幽眇哀怨,乡土风俗、儿女情长,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

土家族音乐是一种富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民族音乐,它与歌词及演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旋律、节奏、调式、歌唱、歌词、衬词等是由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因素所决定,并体现出土家族独特的音乐风格。

土家族音乐也是一种具象的观念乐思,它不以实验、形式逻辑与大型曲式结构为标志,而是以社会伦理、自然音响、直觉感受、整体辨证、乐种功能、传播方式与线的艺术为标志,不似西方传统音乐所体现的数理逻辑的平衡、对比、和谐、一律的乐音运动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

在土家族音乐中主体活动方式及对象并非“乐理”所类比型归、条分缕析的认知对象,而是提倡天人合一、心物一体、情景交融以及掘井及泉的感受,体验土家音乐美的智慧结晶。

土家族音乐艺术从各个乐种的音乐旋律、节奏、演唱、表演中所体现的粗犷豪放、雄伟壮丽、肃穆凝重、慷慨悲歌、古朴严谨、欢快跳跃、风趣诙谐、抒情优美等的音乐个性,在内容与形式上的高度统
一中所表现出的具有共同性的、相对稳定性的艺术特色。

它是土家族风土人情、礼仪习俗、民风、民族风格的展现,是土家族音乐艺术之生命。

风格作为土家族音乐艺术中所体现的审美范畴,是从音乐艺术整体上所呈现出具有代表性的特点而被人们感知的,是土家人民在歌唱其民歌的主观心态特征和表现其音乐内容与形式的物质外壳的特
征相统一而形成的难以说明却又能感受的艺术特质。

作为一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其特质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在土家族群居的社会群体中逐渐形成的。

在土家族山歌中,一定特点的音调的成音与该地的语音音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要真正体现审美意义上音乐风格的能力却是语言所不能及的。

如土家族地区湘、鄂之比,鄂西利川的口音与四川相近,但和湘西的口音比较却有很大的区别,而在音乐上也有近似与差别之处,其共性是都采用五声性音阶,而不同点则是旋律进行中音程上的区别。

《龙船调》原名为《种瓜调》,最早是流传在湖北省恩施州利川柏杨镇一带的划采莲船的唱腔,共有12段,积累了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经过反复推敲锤炼,词义更加精炼,旋律更是极其流畅、优美动人,集中而风情万种地表现了土家么妹儿的娇羞、妩媚,秀才的酸腐、挑逗以及驼背艄公的幽默、野性,从而完成了从形式到内容的重大飞跃。

《龙船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1年10月公布的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

被广为传唱的龙船调>是湖北恩施州士家族民歌的典范,浸透了
浓郁的土家风情和山野气息。

土家民歌是沸沸扬扬的生命大容器,是惊世骇俗的人性审美资源。

清新凄艳、幽眇哀怨,乡土风俗、儿女情长,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

《柑子树》是代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

“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

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

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

”《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黄四姐》是流行于建始县境内的民间花鼓小调,是一首自娱性很强的群众娱乐歌曲,表演者为一男一女或二男二女,演唱时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

歌曲以风趣诙谐的表演腔调和表演动作表现了土家人对恋爱与婚姻的开明态度。

《黄四姐》歌词歌曲质朴,演唱形式简单,为当地人喜闻乐见,很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只要通过简单的化妆,演唱双方就各拿蒲扇或扫把作道具,在堂屋中间以明快欢乐的节奏唱跳即可。

这些花鼓调大多是他们自己创作,虽词句简单,但却反映了土家儿女们的情和爱。

恩施人唱出的《清江河》,表现出了对清江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是人们由衷的心声,所以《清江河》是一首历史的歌、人民的歌。

众多音乐院校将其作为声乐教材,凸现了《清江河》显赫的地位和60年在国内外传唱的历史。

这首歌在如此宽泛的时空中流转,恩施民歌的传统音调赋予她音乐的灵魂等等,但其中很重要的还是她意境悠远的词和清新流畅的曲。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经典情歌《六口茶》是男女对唱:形象地描写了一个年轻的士家小伙,为了找到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意的时机,借喝茶为由,逐一打探姑娘家人的去向。

湖北恩施州素来是“歌舞之乡”,《盼红军》这首民歌是湖北恩施民歌,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人们为表达对红军的爱戴和盼望红军早日到来,为他们解脱苦难,推翻黑暗的统治,解放家乡的心情,他们在原曲调上重新填了词,并将原来的歌名《采花》改为《盼红军》。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地区,是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各民族的独特风格,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

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民情风俗,而且,几乎每一个民情风俗中都孕育着音乐或舞蹈。

土家族姑娘从十岁到出嫁以前,都喜挑花、刺绣,为出嫁作准备。

她们心灵手巧,绣着各种自然物象和香花秀草,一幅幅都勾挑得栩栩如生《绣香袋》。

土家族流传着许多以《绣香袋》、《绣荷包》、《十绣》等反映土家姑娘刺绣、挑花、彩织方面的歌曲,曲调优美抒情,歌词唱出了土家姑娘对幸福生活、美满婚姻的憧憬。

恩施州不少地方素称山民歌之乡,其歌有高亢激越的咏叹调,有行云流水的宣泄曲,有迂徐舒缓的通俗唱法,也有狂吼疾呼的摇滚乐。

“下里巴人”的遗风、“竹枝词”的流韵、“五句子”的格律、优美衬词的烘托,男女对唱的方式,唱白夹杂、歌舞并举的“路数”,洒脱泼辣的抒怀,爱情婚姻的主题等,构成了恩施民歌独特的地域民族
特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