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文化

合集下载

土家文化

土家文化

浓郁的土家文化制作人:心净自然凉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家文化的乐园①简介②历史由来③服饰④居民习俗⑤文化⑥饮食习惯简介•族名“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

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土家族织锦以其色彩、斑斓、织工精巧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历史由来•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历史上封建领主经济从五代(907~979年)起就有一定发展,直至清朝雍正(1723~1735)年间“改土归流”时,逐渐过渡到地主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社会经济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社会改革,与苗族联合建立了2个自治州。

•2 0 0 0 多年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宋代以后,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土家服饰•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

居民习俗•“女儿会”被誉为“历史悠久的东方情人节”。

•女儿会原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谈情说爱的日子,农历五月初三在大山顶的响板溪,七月十二在石灰窑举行。

旧时,土家女儿平素不得出门,唯七月初九这天云集于会,故称“女儿会”。

为心上人献上情歌!土家族的建筑文化•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

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文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主要流传在鄂、湘、渝 交界的酉水河流域,以重庆市秀山县、酉阳县、湖北恩施 自治州的来凤、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为主要传承 地,共有四节。 • 摆手舞它分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小摆手,土家语叫 “Sevbax(舍巴)”或“Sevbaxbax(舍巴巴)”。大 摆手,土家语称为Yevtixhhex(叶梯黑)。它集舞蹈艺术 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 • 摆手舞反映土家人的生产生活。如狩猎舞表现狩猎活动和 摹拟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猴子”、“拖野鸡尾巴”、 “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十多个动作。 列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
建筑
饮食
感想
• 不同的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 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 家族服饰虽历经变革,但仍然保留了本民 族传统的特点。 •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妇女穿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 比较宽大,下面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 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但是并没 有苗族那样的银头饰、银项圈。
• 合渣,又名“懒豆渣”、“懒豆腐”。是湖北省宜昌、恩施等地家常菜,广 泛分布于鄂西南地区的土家族、汉族混居地区,当地人称合渣为“懒豆腐”。 鄂西南地区的土家族流传有“辣椒当盐,合渣过年”的民谚。宜昌、恩施等 地的餐馆更是把它当成一道地方菜。
• 土家酱香饼,又称土家香酱饼,湖北酱香饼,恩施酱香 饼,武汉酱香饼,简称酱香饼或香酱饼。此饼以香、甜、 辣、脆为主要特点,它香中有香,甜中带绵,辣而不燥, 外脆里软。它是湖北恩施长阳土家族一种特有的小吃。 2009年春在湖北开始流行。
• 油茶汤是恩施土家族特有的一种传统美食,很受当地人的 喜爱,其中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属来凤县的 油茶汤最为著名。当地有话曰:家无油茶汤,顿顿都不香。 正宗的土家人里户户都备有一个黑锅专用来打油茶汤,而 且从来都不洗锅,而是让锅的表面时时都有一层油汤浸着, 当地人认为只有这样打出来的汤才会越来越醇香。 • •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 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 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 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 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

土家族的四大礼仪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土家族的文化底蕴丰厚,其中礼仪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土家族人民重视礼仪,注重人际关系,为了传承和弘扬土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土家族形成了独特的四大礼仪。

一、过大年礼仪过大年是土家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展示土家族礼仪文化的重要时刻。

在土家族的过大年仪式中,民众会穿上盛装,参加康巴夜市的活动。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家户户会以羊肉、鸡鸭、鱼虾等丰盛的食物招待亲友和远方来访的客人。

同时,民众还会挑选出一位品德高尚、声望较高的长者来主持这个仪式,称为“仆什”(土家语),他会带领大家进行祈福仪式,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吉祥如意。

二、结婚礼仪土家族的结婚仪式历时三天三夜,吸引了村里的人们来观礼。

婚礼前,新郎需要探望新娘家,送上婚礼必备的“彩礼”(嫁妆)。

而后,新娘和新郎会穿上传统的土家族服装,进行盛大的婚礼。

新娘会穿着白色的汗衫、红色的法腰和土家寨的特色婚饰。

在仪式中,新娘会从新郎家接回一个装满“爱心和智慧”的“婚筐”,象征着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同时,新郎新娘还会参加“抢红”,这是一项新娘亲友要拦截新郎的仪式,以展示新娘家庭的力量和新郎的决心。

结婚仪式结束后,亲友还会开展传统的婚宴,以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和祈福。

三、葬礼礼仪土家族对待死者的葬礼十分重视,他们认为葬礼是人生最后的重要仪式。

在土家族的葬礼仪式中,亲友和村民会穿上黑色的衣服,披麻戴孝。

葬礼一般由父母或兄弟姐妹主持,他们会为死者叩头、哭丧、烧纸钱,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缅怀之情。

葬礼期间,亲友还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亡者安葬祥和、魂灵得到安宁。

四、过年庙礼仪每年农历春节期间,土家族会举行特殊的过年庙礼仪,这是土家族人们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敬仰之情的方式。

在这个仪式中,村民们会穿上汗衫、法腰等传统服饰,以身份识别分层。

村长或族长会带领村民们前往土家族的祖庙或祠堂,供奉祖先。

在祭祀过程中,村民们会献上酒、食品和鲜花,同时进行祈福仪式,祈求祖先保佑土家族人们来年平安幸福、风调雨顺。

土家族文化.ppt

土家族文化.ppt
土家族文化
一、土家族来历






景 区
二、土家族“两计”
一、土家族来历
•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和四川省。 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早在 2000多年前,他们就定居于今天的湘西、 鄂西一带,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称为 “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 土家族单独被称为“土丁”、“土民” 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 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
二、土家族“两计”
土家族“两计”分别为“婴儿烫
脚计”和“成人流浪计”。
• 1、婴儿烫脚计:
• 当土家族婴儿刚出生时,用竹片盛油烧开涂抹在婴儿 脚上,天天如此,年年如此,直到脚皮变厚,不再喊 “疼”为止。
• 原:脚皮变厚,在山林里走路就不容易把脚磨烂。 • 2、成人流浪计: • 土家族男子在18岁时,会只带斧头自己去山林里。三
谢谢大家!
个月后,如果男子能活着回来,这个村就接受他;反 之,就不接受他。
• 原因:可以磨练人的意志。
三、土家族风景区
• 1、老司城“露天博物馆: • 老司城是土司王朝800年统治的古都,
有祖师殿、彭氏宗祠、古墓群、石坊、 石碑等数百处。 • 2、猛洞河风景区: • 集山势、山色、洞景和珍稀动物于一地, 汇古镇风貌、民族风俗、山野情趣于一 体的旅游胜地。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民族民俗文化
贵州土家族是贵州省的主要民族之一,其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特点。

1. 居住建筑:土家族的居住建筑多为木结构的三层或四层土楼,土楼是土家族建筑的代表性建筑物,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2. 饮食文化:土家族饮食以米饭为主,尤以米酒和酸辣口味的菜肴为特色。

土家族有“米攒主食,辣办佐餐”之说,米酒是土家族最重要的饮品之一,制作工艺独特。

3. 舞蹈音乐:土家族舞蹈以“鼓舞”为主,其舞蹈形式独特,舞者身着传统服装,手持鼓棒,伴随着鼓乐和歌声,展示出土家族豪放的舞姿和民族精神。

4. 头饰文化:土家族女性婚礼时戴有特色的头饰,如“鸡冠帽”、“英雄帽”等,这些头饰多由精美的花朵、蝴蝶等装饰品组成,
体现了土家族女性的美丽和独特性格。

5. 节日活动:土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朝阳节、马拉龙节等。

其中,芦笙节是土家族最为知名的节日之一,节日期间有芦笙演奏、民俗表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6. 绣花文化:土家族女性擅长绣花,土家绣以其别致的纹样和绣工技法而闻名,多用于装饰服饰、床品等。

7. 婚俗习惯:土家族的婚礼活动独特丰富,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婚礼“抢亲”环节,新郎要在众人对新娘提出质疑后表演武艺,征服众人,才能娶到新娘。

贵州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是贵州地区独有的文化宝藏,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四川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文化传统代代相传,至今仍然在土家族人中保持着活力。

本文将为您介绍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包括土家族的民俗、服饰、饮食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一、土家族的民俗土家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土家族的婚俗和葬礼。

结婚在土家族中被视为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婚礼上有着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比如抬新娘时要进行抢新娘的游戏,新郎要通过挑战来证明自己的爱意。

而土家族的葬礼则注重守孝和守殡,丧亲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家人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二、土家族的服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非常独特美丽,能够反映出土家族人民的审美观和生活习惯。

土家族女性的传统服装是以蓝色和黑色为主色调,绣有各种各样的图案。

而男性则穿着短襦和长裤,通常配有马褂、袍子等。

土家族的服饰十分色彩斑斓,绣花、刺绣等工艺技巧使其更加精美。

三、土家族的饮食土家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米饭为主食,同时也有一些特色小吃和饮品。

土家族人民喜欢吃辣椒,将辣椒加入各种菜肴中,使得菜肴更加有特色。

此外,土家族的美食还有螺蛳粉、杂碎、油茶等,这些美食无论是口感还是味道都非常独特,深受人们喜爱。

四、土家族的民间艺术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其中著名的有歌舞和木偶戏。

土家族的歌舞以独具特色的舞蹈和悠扬动人的歌声为主,代表作品有《木板假歌舞》、《小苗土娃》等。

而土家族的木偶戏则是通过木偶的表演和配乐来展现故事情节,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欢乐和艺术享受。

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正逐渐受到一些挑战和冲击。

然而,土家族人民依然传承和尊重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努力保护和传承土家族的独特文化遗产。

同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土家族的村庄,感受土家族的传统文化魅力,这也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

总结起来,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包含了民俗、服饰、饮食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简介

土家族女性服饰特点:
头包1.5米-2米青布帕,戴金银耳环,挂银 圈、银牌、银铃、玉珠等,行走时发出叮叮响声。 (1)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无领,滚边, 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不镶花边。
(2)银钓,此衣为矮领,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袖口镶青边,
袖口青边后再扣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 则用打线绣花。
3、饮食文化 a.特色饮食——土家十大碗
其中骂媒人颇有趣: 背时媒人是条狗,那头吃了这头走 娘家来吹女婿好,婆家去夸嫁妆多 树上麻雀哄得来,岩上猴子骗得走 豌豆开花角对角,媒人吃了烂嘴角 铁树开花八寸长,媒人吃了烂大肠


哭嫁
新娘的姑嫂姐妹都要在婚前一个月,聚居 在闺房里陪新娘哭嫁,唱“哭嫁歌”。外人 对此不可理解的是:结婚是喜事,为何要哭 呢?其实不然,听其音是哭,究其谱是唱,琢 其义是劝教,是一种较文明有意义的活动。
织锦
竹编
剪纸
五.土家族的特色景点
世外桃源的土家酉阳 沿河滩古镇 · 湘西州凤凰古城 利川腾龙洞 小南海地质公园 · 猛洞河风景区 · 武陵奇观--红石林 · 吊脚楼群——彭家寨 ·
凤凰古城
梵净山 宣恩风光
第一碗:农家贺菜 第二碗:千张贺菜 第三碗:木耳土鸡 第四碗:海带炖猪脚 第五碗:粉蒸肉 第六碗:土家扣肉 第七碗:米辣子扣小河鱼 第八碗:黄豆炖老鸭 第九碗:四季长青 第十碗:土家和欢
b.茶俗品茗

土家族因地理位臵盛产茶叶,品种多 样有土家山寨罐罐茶、恩施玉露、土家 族“阴米茶” 、恩施藤茶、梵净山翠 峰茶、土家神茶、杜仲茶等等而且有着 自己独特的茶文化。
4、婚俗


婚嫁习俗
土家族的婚姻不论是旧婚还是 新婚都要经过求婚、认亲、拜年、 送日子、娶亲五个阶段 土家族婚俗,一般与汉族大同 小异其中“取骨种”(姑家女必嫁 给舅家子)和“填房”(兄亡弟娶 嫂),最为特殊。 此外,在结婚时,新娘的“哭 嫁” 别有情趣。新娘的姑嫂姐妹 都要在婚前一个月,聚居在闺房里 陪新娘哭嫁,唱“哭嫁歌"。

土家族的文化

土家族的文化

土家族的文化解析一、文化的内涵民族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的地域环境,一定的人类种群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维过程的反映。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边区 ,其土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山地农耕文化,是土家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精神财富 ,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现在国内有关土家文化旅游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 ,主要是集中在湘鄂渝黔地区,也存在着上述民族文化旅游的问题。

民族文化是群体意识 ,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很多约定俗成民族文化形式 , 不论婚俗民俗,还是饮食民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族传承性土家族的文化。

土家族通过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表现出民族成员所特有的共同心理素质 ,成为与其他民族群体相区分的标志之一。

它是土家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 ,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

它集中表现了土家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并成为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之中的“主心骨” ,而土家族文化则是土家族精神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1]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是土家民族的根基和标志 ,虽然土家文化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思想、言语和气质,也可以说成是人的外化。

民族文化犹如一条历史的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还要流向未来 ,处于不停顿的发展之中。

土家文化的流失纵观历史,在清朝时期是对土家文化流失有很大的影响:清政府对土家族地区的开发并不局限在经济领域 ,而且还渗透到文化方面。

他们对土族文化进行改造和变革 ,同时向土家族地区广泛推行汉族文化。

禁止摆手舞,禁止土家族传统信仰崇拜,改变土家族服饰,改变土家族传统交际方式,改变土家族婚姻习俗等,在一定程度上,土家族文化的某些要素受到破坏。

清政府向土家族地区大量输入汉族文化 ,在促进土家族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积极成分受破坏 ,如自由恋爱方式、自由交往方式、民族信仰等受到限制;土家族语言在汉族文化强烈冲击下 ,消失不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一、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特征1、土家族历史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酉水河畔。

巴人、賨人(板蓝蛮)与土家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茅古斯人”。

秦灭巴后,幸存者中的大多数巴人返回武陵山下、酉溪及其他江流两岸。

这以后,巴人没了,是回到了自己的同祖兄弟——“本土人”的群体里。

根据土家王朝悠久的历史推算,再根据土家人分布及居住的状况看看,土家祖先为了生存,沿酉水上下曾有分迁的历史,巴人和賨人该是分迁到上游四川的茅古斯人的后裔。

当巴人回到武陵时期,这里的茅古斯人已经发展成了本土人。

而巴人所有的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当巴人归宗后,自然习惯土家的一切生存习俗和贤德的教养。

战国时期,也有不少的賨人迁回酉水、武陵山一带安居乐业,其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很快与同祖的本土人融为一体。

五代后梁开平年后,江西酋豪彭瑊(jian)归楚为溪州刺史,最先安家于辰州(沅陵)。

不久,彭瑊先后派族人沿酉水而上,相继打入酉水禾撮賨领地,以至夺取了整个永顺及酉岸南渭州以下的土王领地,成了土著王族外来的一个土王家族。

综上所述,土家族是由茅古斯人的后裔本土人与茅古斯人的后裔迁回武陵脚下的巴人、賨人以及江西迁来人融合而成的一个顽强勇敢的民族。

2、土家族民族文化特征人神共存,虚实相衬是土家民族文化主要特征之一。

比如:土家《梯玛神歌》,就是说唱土家始祖神以及借神人的威力驱逐邪恶的精神治疗法,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信仰。

土家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具有原生态性、兼容性、多元性等多种特征。

比如,土家《茅古斯舞》、《摆手舞》,就是典型的人类原生态舞蹈;“土家山歌”、“土家建筑”,具兼容性和多元性情形。

其种类繁多,包括民族建筑,民族工艺,民族古迹及特色民俗等,都具有自我的特征。

二、土家文化发展现状、处境及其发展成果1、土家文化发展的现状一是土家摆手舞等六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代表龙山县的文化资源汇聚了商周文化,龙山遗址文化,土家文化之精华,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文化历史所形成的结晶。

二是土家族一批优秀剧、节目在全国获过大奖,有的还走出国门。

土家文化乡土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俗性、原生态特征。

三是土家族都能歌善舞,无论在田间地头、茶余饭后还是民族节日里,男女老少都能对山歌,都能跳土家摆手舞,土家山歌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四是土家族重点文物古迹开发比较早、保护比较好。

刚挖掘的民族文化出名比较晚,但资源丰富。

待开发的、以独特的文化资源被列入政府的工作之中。

2、土家民族文化发展的处境一是土家族文化丰富多彩,但开发力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就土家民族文化,其本族后人没几个人懂得多少,更没几个后人热爱。

二是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于是,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

很多民族文化古迹、民族文化精髓遭到严重损坏,有的荡然无存。

三是商业性开发、挖掘民族文化的意识很浓,使之,没法避免将本民族特色文化“生枝发丫”的多,严重破坏了民族文化所固有的特性以及真实性。

再说,如果损坏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为代价,只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大势破坏文化生态,那是因小而失大。

3、土家民族文化发展成果土家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民间文化资源丰富。

有土家摆手舞、打绕棺、土家语言、土家山歌、土家转角楼、民间故事、土家西南卡普、蜡染、绘画、雕刻、传统节日以及民间习俗等文化瑰宝。

其中具代表性的有,土家摆手舞,土家西南卡普、土家转角楼、土家山歌。

三,就繁荣土家民族文化的思考和一点建议1、一点思考土家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民间文化资源丰富。

土家文化有自己的优势,《茅古斯舞》、《摆手舞》是土家文化的品牌优势,土家儿女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群众参与性强积极性高的优势。

但是,土家文化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底子较薄。

加上,土家族几乎都生活在武陵山区,其地势偏僻险恶、交通不便、贫穷落后,挖掘、开发土家民间文化难度大、力度不够,只能借鉴发达地区发展文化的成熟作法和经验,使我们少走弯路。

为此,我们要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大好形势,发挥后发优势,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来。

2、几点建议:(1)积极提高保护与弘扬民族文化的思想意思。

土家先民千百年生产、生活实践中,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的总结及结晶,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加快土家文化的发展,是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贡献。

保护弘扬民族文化,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需要社会各家各户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2)加大深度开发。

民间工艺品的开发;地方特色饮食的开发;民间建筑的开发;民间工艺品的开发,有西南卡普、银铜器具、蜡染、竹制品等等。

特色饮食开发,有土家腊肉、土家豆制品、土家酸菜、土家糖晌(糯米做成的大圆团食物)等等。

民间建筑开发,主要以土家转角群落集中体现为主,即壮观气派又典雅别致。

(3)可持续性地发展。

在对土家文化资源进行开发时,应该多注意对其合理利用,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建立良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

要挖掘、开发出原始原样、活能活现的原生态的民族特色文化出来,保护好原始的奇妙趣味,才能达到今人弘扬优良品格、取长补短的目的,从而推动社会稳步发展。

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所具有的代表东西,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

让土家文化走进语文学习摘要:土家文化是一种民族、地方文化。

把它作为一种语文课程资源,有助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渠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营造土家文化教育氛围、提供教育读本、实施课堂渗透、落实综合性学习、开展文学社活动都是有效的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我校地处鄂西南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这里是巴人故里,土家先民的聚居地。

勤劳勇敢、富有聪明才智的土家人在清江两岸生息繁衍,酝酿出醇香的土家文化。

这里有古朴的民俗风情,优美的土家传说,富有哲理的土家谜语、俗谚、对联、笑话,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特别是老一辈长阳文化名人在挖掘、整理土家文化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一部部土家文化著作闪耀着土家人智慧的光芒。

这些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是宝贵的语文课程资源,让它走进语文教学,必将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

几年来,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一、大力营造以土家文化为题材的语文教育氛围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学习。

我们也深知,人才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文化氛围中熏陶出来的。

因此,我们着力营造以土家文化为题材的语文教育氛围。

每学期各班以土家文化教育为主题办一二期黑板报。

在办报、赏报的过程中,土家族优秀的文化也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我们在校报《清江石》上开辟“土家文化”专版,发表学生以土家文化为题材的习作,采风收集的土家谚语、谜语、格言、对联、诗歌,以及老师们在土家文化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

我们看到,每当《清江石》征稿时,收到稿件最多的是“土家文化”专版:每当《清江石》发下来时,学生先睹为快的是“土家文化”专版:课余,学生津津乐道的还是“土家文化”专版上的内容。

我们在红领巾广播中专设“我说土家文化”栏目。

播音内容由清江石文学社成员选定。

每当广播响起,我们见到的是一个个凝神静听的学生,以及那被播出文章的学生脸上洋溢的自豪和幸福。

广播的声音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土家文化的魅力感染着校园的每一位师生。

二、编辑“土家文化教育读本”,为学生提供优质阅读材料《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六年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145万字。

可是,学生手中没有一本可由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为此,我们编辑了一套命名为《清江清,长阳长》、《我的家乡盛开着鸽子花》、《泡米花茶》的“土家文化教育”读本,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方便。

三本读本紧扣“土家文化”这一主题,精选了土家族作家创作的作品以及写长阳写土家族的文章113篇,内容丰富,特色突出,深得学生的喜爱。

一位学生曾以“土家文化读本就是棒,读了一遍舍不得放”这样一句广告语表达了同学们的心声。

为了促使“读本”的使用,我们每年还组织全校学生参加的“土家文化教育读本朗读比赛”,在全校掀起了读“读本”、读土家文化书籍的一股股浪潮。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土家文化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是课堂,因此,老师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自觉地融进土家文化,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巧妙地运用“土家文化教育读本”,把教材只是作为一个“例子”,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向了多元,走向了开放,走向了厚重。

如在教学《谜语》后,老师们往往又以“土家文化教育读本”上谜语课的内容予以拓展,然后鼓励学生把自己在课外收集到的土家谜语进行交流;学习《拔苗助长》后,组织学生再读土家族寓言大师萧国松的《龟兔再次赛跑》,帮助学生深化对课文寓意的理解;学习《海滨小城》后,以学生优秀习作《游叹气沟》、《游观音阁》拓展阅读;学习《索溪峪的“野”》后,让学生畅谈家乡的美景,并仿写习作。

四、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为我们的土家文化走进语文教学指出了新的途径。

开展“土家文化”采风活动。

开学后,每人上交一份采风作业。

翻看这一本本作业,我们读到的是孩子们满心的喜悦。

满载的收获。

开展“土家族风俗民情作文大赛”活动。

为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我们先是请长阳文化名人来校作土家文化专题讲座。

组织“我心中的土家名人”习作竞赛。

土家名人,是一种鲜活的语文课程资源。

我们围绕土家名人多次开展了习作竞赛活动。

孩子们洋洋洒洒挥就文章,盛赞家乡名人建设家乡、报效人民的拳拳之心,感叹成就事业所必备的锲而不舍、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并立志学习名人,做成功之人。

组织广告语比赛。

有了感性的认识,生动的范例,老师再讲创作的方法,学生会了,一条条广告语闪现脑中,跃然纸上。

因此,便有了这令人叫绝的千余条广告语。

开展“土家文化手抄报、剪贴报”办报活动。

办手抄报、剪贴报是很多学生喜欢的一种语文学习活动。

以土家文化为主题办报,资料丰富,随处可得,学生更乐意。

在办报的过程中,学生无意间接受了土家文化的熏陶,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语文能力。

五、开展文学社活动,拓展语文学习阵地我校的清江石文学社以“激写作兴趣,辟发表园地,展土家精品,育文学幼苗”为宗旨。

文学社建有社团章程,有固定的活动时间,有指导教师。

社员400多人,他们经常深入社会、深入群众采风,收集整理土家故事、谚语、歌谣;聘请土家文化名人来校讲课,传承民间文化,创作民族习作;编辑社刊《清江石》,写稿、改稿、绘图、校稿一丝不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