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土家族文化起源的认识
土族

土族土族,又称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等省份。
土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以下将从土族的起源、生活习俗、传统节日、音乐舞蹈、民间传说等方面进行探讨。
土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骑夫部落,后来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土家族群。
土族的祖先是古代的南方蛮夷,他们善于耕作和狩猎,具有良好的社会组织和合作精神。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土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土族人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和薯类作物。
他们注重保护土地和环境,崇尚自然,对于土地的利用有着独特的智慧和方法。
他们善于利用山地、林地和水域资源,同时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土族人的生活方式朴实而充实,他们讲究节俭和勤劳,注重家庭生活和家族关系。
土族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其中最有名的是“土龙舞”。
土龙舞是土族人在每年农历九月十五庆祝中秋节时进行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
在节日当天,土族人会戴上花冠,身着盛装,载歌载舞地欢庆佳节。
这是土族人祈福丰收和团圆的时刻,也是展示他们独特文化的机会。
土族音乐舞蹈是土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族人民间流传着许多动听的民歌和舞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兴歌”。
兴歌以其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闻名,是土族婚礼、喜庆和庆典中常见的舞蹈形式。
土族人跳兴歌时,手牵手、肩并肩,簇拥着在中央跳舞的领舞者,共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土族人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土秧和土抱的民间传说。
土秧被视为土族人的精神图腾,代表着土族人民对土地的崇拜和依赖。
土抱则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秘生物,被认为是土地的守护者,能为土族人带来好运和祝福。
这些传说不仅在土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为后代的土族人传承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土族的文化和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之一。
土族人民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保持着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土家族的调查报告

土家族的调查报告土家族的调查报告一、引言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的湖南、湖北、重庆、贵州等地。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土家族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土家族的生活、文化和发展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
二、土家族的历史与传统土家族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土家族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土家族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善于利用山水资源,发展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传统技艺。
三、土家族的生活方式土家族的生活方式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
他们居住在山区,依靠农耕为生。
土家族人民勤劳朴实,他们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并饲养家禽家畜。
土家族人民重视家庭和睦,尊重长辈,注重家族的传承和延续。
此外,土家族还保留了许多独特的节日和习俗,如“赶山会”、“送亲会”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
四、土家族的文化特色土家族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他们以歌舞、乐器演奏和民间艺术为代表的文化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土家族的歌舞表演充满激情和活力,歌曲中融入了对自然、家庭和爱情的赞美。
土家族的乐器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如三弦、芦笙等。
此外,土家族的传统民居建筑也具有独特的风格,以“吊脚楼”为代表,其建筑形式既能适应山区的地理环境,又能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
五、土家族的发展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土家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使土家族的农业生产更加高效,提高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旅游业的兴起也为土家族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这为土家族人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
六、土家族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尽管土家族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失去了传承的土壤,年轻一代对土家族的认同感下降,这给土家族的文化传承带来了困难。
土家文化

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一、土家族历史及其民族文化特征1、土家族历史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酉水河畔。
巴人、賨人(板蓝蛮)与土家人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茅古斯人”。
秦灭巴后,幸存者中的大多数巴人返回武陵山下、酉溪及其他江流两岸。
这以后,巴人没了,是回到了自己的同祖兄弟——“本土人”的群体里。
根据土家王朝悠久的历史推算,再根据土家人分布及居住的状况看看,土家祖先为了生存,沿酉水上下曾有分迁的历史,巴人和賨人该是分迁到上游四川的茅古斯人的后裔。
当巴人回到武陵时期,这里的茅古斯人已经发展成了本土人。
而巴人所有的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当巴人归宗后,自然习惯土家的一切生存习俗和贤德的教养。
战国时期,也有不少的賨人迁回酉水、武陵山一带安居乐业,其习作与武陵“本土人”相差无几,很快与同祖的本土人融为一体。
五代后梁开平年后,江西酋豪彭瑊(jian)归楚为溪州刺史,最先安家于辰州(沅陵)。
不久,彭瑊先后派族人沿酉水而上,相继打入酉水禾撮賨领地,以至夺取了整个永顺及酉岸南渭州以下的土王领地,成了土著王族外来的一个土王家族。
综上所述,土家族是由茅古斯人的后裔本土人与茅古斯人的后裔迁回武陵脚下的巴人、賨人以及江西迁来人融合而成的一个顽强勇敢的民族。
2、土家族民族文化特征人神共存,虚实相衬是土家民族文化主要特征之一。
比如:土家《梯玛神歌》,就是说唱土家始祖神以及借神人的威力驱逐邪恶的精神治疗法,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信仰。
土家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具有原生态性、兼容性、多元性等多种特征。
比如,土家《茅古斯舞》、《摆手舞》,就是典型的人类原生态舞蹈;“土家山歌”、“土家建筑”,具兼容性和多元性情形。
其种类繁多,包括民族建筑,民族工艺,民族古迹及特色民俗等,都具有自我的特征。
二、土家文化发展现状、处境及其发展成果1、土家文化发展的现状一是土家摆手舞等六项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代表龙山县的文化资源汇聚了商周文化,龙山遗址文化,土家文化之精华,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几千年文化历史所形成的结晶。
土家族的起源来自哪里?

土家族的起源来自哪里?土家族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为巴人后裔;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甚至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还有人认为是汉人戍边将士和土著女子的后代。
根据复旦大学对土家族父系基因抽查结果显示,土家族父系血统以阿尔泰血统为最,约占28%(大致为匈奴和鲜卑等民族);其次为百越25%;作为土家语言文化主体来源的藏日缅反而在三大来源中位居第三,占21%(羌氐);除此之外还有汉14%、苗瑶7%以及印欧5%(应当为五胡中的羯族和月氏人)。
通过史籍记载(土家族于唐朝后期才正式出现于史籍中)、语言学研究(土家语中的阿尔泰元素)、此次的父系基因结果以及土家族自身史诗记载,大致上可知,土家族是五胡与武陵山区的原住民百越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以五胡中的羌氐为主导,掺杂阿尔泰、百越文化元素的混血民族,在唐朝后期基本成型。
尽管如此,土家族仍然是藏缅民族,藏缅文化才是毕基文化的核心,与和族、缅甸族(缅族)、藏族、彝族、曼尼普尔族、克伦族、若开族、景颇族(克钦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珞巴族、纳西族、羌族、拉祜族、普米族、基诺族、门巴族等均为兄弟民族,较早来到东亚的藏日缅民族一员,从而否定了以上各假说。
作为一个土家族人,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在我们老家基本都是土家族的,都不怎么奇怪。
直到离开家乡和别人不经意交谈,才发现貌似自己真的是“少数民族”,刚好要发历史类的文章就去查阅了下相关资料。
我老家翻过一座山就是重庆,而且语言和重庆话四川话差不多。
具体也不知道哪种说法更接近。
只不过我感觉我们已经被汉化的很严重了,土家族的服饰基本不穿(或者说很少穿),土家族的摆手舞也只有上初中才会教。
歌曲什么的,也就那么几首,其他的也只有老人会唱。
年轻人只对流行歌曲感兴趣- -。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

土家族是指哪个民族?土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湖南、湖北、贵州等地。
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土家族的起源、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土家族的起源1.土家族是彝族的分支在古代,土家族与彝族是同源的。
据考古学研究发现,土家族起源于古代的巴蜀地区,与彝族同属于古代的滇池文化和双塔文化,后来逐渐迁移至现今的四川、重庆等地。
2.与汉族的融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家族与汉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
土家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与汉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土家族的文化也带有一定的汉族文化特色。
二、土家族的文化特点1.语言文字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土家语属于汉藏语系,与汉语、藏语等有一定的关联。
土家族历史悠久,土家语以其独特的音韵特点和词汇表达在当地广泛使用。
2.服饰土家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男性常穿着黑色长袍、白色裤子和黑色腰带,女性则喜欢穿着色彩斑斓的长衫和裙子。
土家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样式和刺绣工艺而闻名。
3.音乐舞蹈土家族的音乐舞蹈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家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包括歌舞、器乐等。
土家族的舞蹈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动作为特点,展现了土家族人民豪放、热情的性格。
4.民俗习惯土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如婚俗、葬礼等。
土家族人民重视家庭和社群,崇尚和睦、团结的家风,注重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道的传承。
三、土家族的传统习俗1.火把节火把节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人们手持火把,燃起篝火,围绕火堆跳舞、歌唱,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2.木偶戏土家族的木偶戏是土家人民喜爱的传统表演形式。
通过木偶的操纵,讲述土家族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传递着土家族的文化和智慧。
3.丧葬习俗土家族的丧葬习俗以其独特而庄重的仪式而闻名。
人们会为逝者举办盛大的葬礼,包括燃放鞭炮、布置白布等,以表达对逝者的追思和怀念之情。
土家族的文化

土家族的文化解析一、文化的内涵民族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一定的地域环境,一定的人类种群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维过程的反映。
土家族主要分布于湘鄂渝黔边区 ,其土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属于山地农耕文化,是土家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精神财富 ,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
现在国内有关土家文化旅游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 ,主要是集中在湘鄂渝黔地区,也存在着上述民族文化旅游的问题。
民族文化是群体意识 ,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很多约定俗成民族文化形式 , 不论婚俗民俗,还是饮食民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族传承性土家族的文化。
土家族通过语言、文学艺术、社会风尚、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表现出民族成员所特有的共同心理素质 ,成为与其他民族群体相区分的标志之一。
它是土家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 ,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
它集中表现了土家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并成为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之中的“主心骨” ,而土家族文化则是土家族精神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1]土家族的传统文化是土家民族的根基和标志 ,虽然土家文化不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 ,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思想、言语和气质,也可以说成是人的外化。
民族文化犹如一条历史的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还要流向未来 ,处于不停顿的发展之中。
土家文化的流失纵观历史,在清朝时期是对土家文化流失有很大的影响:清政府对土家族地区的开发并不局限在经济领域 ,而且还渗透到文化方面。
他们对土族文化进行改造和变革 ,同时向土家族地区广泛推行汉族文化。
禁止摆手舞,禁止土家族传统信仰崇拜,改变土家族服饰,改变土家族传统交际方式,改变土家族婚姻习俗等,在一定程度上,土家族文化的某些要素受到破坏。
清政府向土家族地区大量输入汉族文化 ,在促进土家族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家族文化。
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积极成分受破坏 ,如自由恋爱方式、自由交往方式、民族信仰等受到限制;土家族语言在汉族文化强烈冲击下 ,消失不少。
土家族文化

•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 襟上衣,缠青丝头帕。 • 妇女穿着左襟大褂, 滚两三道花边,衣袖 比较宽大,下面镶边 筒裤或八幅罗裙,喜 欢佩戴各种金、银、 玉质饰物。
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 案完全采用“挑花”法,也就是在布 上用针刺上连贯的“小十字”,以之 联成线条或方块,再组合成花鸟鱼虫 等图案。在构图中,运用色彩变换, 体现出律动感觉。用色彩绿、红、黄 或为黄、绿、红,这种形同色异,不 换形而换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单 一连续的纹样丰富起来,艳丽多姿, 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精巧的服饰, 可说是土家人的智慧,是民族服饰的
•
土家人吃食主要为杂粮, 如苞谷、小米、荞麦、红苕 等,吃大米较少。喜腥膻, 好饮酒。以大块大砣肉待客 为至诚,若切剁太细,就会 被讥为小气、吝啬。喝酒用 土碗豪饮。对于五味,尤喜 辛辣、每餐不离辣椒,另有 喝油茶的习惯。即“土家人 以油炸黄豆、苞谷、米花、 豆乳、芝麻、绿豆诸物,取 水和油,贡茶叶作汤泡之, 饷客致敬。”旧时还有咂酒 习俗。
吊脚楼为土家 族人居住生活 的场所,多依 山就势而建, 呈虎坐形,以 “左青龙,右 白虎,前朱雀, 后玄武”为最 佳屋场,后来 讲究朝向,或 坐西向东,或 坐东向西。
பைடு நூலகம்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 层,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 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 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 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 井大院。
四说是来自江西彭氏的后裔。认
为唐末五代初年,由彭王咸率领 的江西彭氏子孙及百艺工匠入主 湘西后,披荆斩棘,开拓疆土, 统治湘西,在此繁衍生息起了巨 大作用。
以上诸说虽不完全一致,但有 一点认识是统一的,这就是发展到 唐代末五代后,土家族已逐步形成 为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 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 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形成为一 个单一的民族。
土家族介绍

婚姻礼仪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土家族婚俗女子出嫁前,有“哭嫁”的风俗。为了准备哭嫁,女孩稍懂事,就要学习哭
嫁。观摩、学习如何哭,很小时就陪哭。在哭嫁时,口中念念有词,叫做“送嫁饭”。哭嫁时,同村亲友的女孩 都来陪哭。陪哭的人,哭得越伤心,越动听,越感人越好。在出嫁前,姑娘如果不会哭嫁,就会受到歧视和讥笑。 男方必须送粑粑到女方家,参加哭嫁的人多、范围广,而且有专门的哭嫁歌。在婚前哭嫁的时间短则五、六天, 长则一二个月。要与家人、亲戚、朋友之间哭。哭的内容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媒人”、 “满堂哭”、“表姐妹哭”、“堂姐妹哭”等等。解放后哭嫁已逐渐淡化,仅在深山僻野居住的部分土家人中还 有遗风遗俗。 丧葬礼仪 丧葬基本是土葬,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司祭
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
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
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
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遵义的凤 冈等县。
土家族有民族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白辣椒等食品,此外还有:合菜,土家族逢年过节最常吃的菜, 时常同包谷烧酒一起上桌;团馓,土家族风味小吃,用糯米饭加工后炸制而成,常用来泡水当茶为客人洗 尘;绿豆粉(米粉),用大米绿豆等原料制成;油炸粑,又名油香或“灯盏窝”,是以大米、黄豆为主要 原料炸制而成。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 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 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 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 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土家族文化起源的认识姓名:江凯学号:2011160138学院:医学院班级:20111601班摘要这是一篇我通过查阅关于土家族文化以及土家族的相关书籍还有这三个星期老师的讲解写的关于土家族风俗文化起源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婚俗、宗教、习俗、禁忌等方面内容。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文章有条理,主次分明。
关键词:土家族、历史、文化正文一、土家族历史土家族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文化。
早在二千多年前,在湘西、鄂西就出现了他们的身影。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土家族以起勤劳和智慧,铸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
称汉族为“客家”。
二千年以前,他们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那时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
关于土家族的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古代巴人的后裔;一说是古代由贵州迁入湘西的乌蛮的一部;一说是唐末至五代的初年(一九一零年前后),由彭咸率领的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
这些说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有一点可以断定。
即大约自五代以后,湘鄂西地区土家族这一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开始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土家族约有五百七十万人(一九九零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为主要聚居区,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
土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
土家族所居住的湘鄂西区丘陵地带,海拔多在四百至一千五百米之间,境内山岭重迭,岗峦密布,武陵山脉横贯期间,酉水、澧水、清江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条件。
山区森林密布,梯田满岗,种植水稻、玉米、薯类、麦类等;经济作物有甜菜、苎麻、棉花、油桐、油茶、茶叶等,其中油桐、油茶是土家族地区多种经营中的主要项目,在土家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经济林木有松、杉、楠、柏等。
此外,贵重的药材、水产与地下矿藏也很丰富,特产娃娃鱼是闻名中外的珍贵动物。
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土家族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郡县制时期(秦至隋)——羁縻州县制时期(唐宋时期)——土司制度时期(元明至清初)——改土归流时期(清代中晚)。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土家族没有确定的族称,不过由于其历史渊源、居住地、白虎图腾等,被人们称呼为“廪君种”、“巴郡南郡蛮”、“白虎夷”等,从中也可见古代汉人对土家族的偏见。
到了明末清楚,大量汉人迁入土家族地区,为了区别于汉族,才出现了土家族这个族称。
在1956年10月,土家族被国务院正式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土家族野得以正式成为56个少数民族的一员。
二、土家族文化1、跳丧舞土家族跳丧舞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是巴人在两千年前传承下来的民间歌舞。
老人逝世,停灵枢于堂前数日,亲属邻里前往吊唁。
入夜,“打鼓踏歌”,通宵达旦,以增热烈气氛,谓为亡人人解寂,慰新属节哀。
土家人热爱跳丧舞,“听到鼓声响,脚板就发痒”。
跳丧舞的特点基本与土家族摆手舞相似,手脚同边,舞净豪放,动作平委、舒缓们着节奏强烈的打示波器乐,舞者边跳边唱,唱腔多用假嗓,近似喊歌。
适合男女老幼齐跳,舞蹈词汇健康,一般以歌颂死者生平事迹、歌唱抚育以及生产劳动方面的内容为主。
土家跳丧舞集歌、舞、吹、打于一体,是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跳丧舞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表现了土家人对祖抚的崇拜。
2、白虎崇拜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可见白虎在其心目中的地位。
故老相传,土家五姓部落首领巴务——廪君带领族人乘船到达盐阳,杀死邪恶的盐水女神,让族人在此安居乐业。
廪君去世后,灵魂化为白虎升天。
此后土家族奉白虎为祖神,家家都需常年供奉。
除了虔诚的宗教式敬祭,白虎的影子出现在土家族生活的每一个地方。
土家族先民在战争中所持武器均有白虎花纹。
现今土家族也用白虎来驱邪、避灾。
3、民歌薅秧、锄草、薅草,放牛、相爱、出嫁、死人、石工、扛工、土工、船工等,在土家族都有相应的民歌或者号子。
土家人有自己的语言。
“他们自称“毕兹卡”,用“舍巴”指摆手舞。
他们语言丰富:父亲称为爹(读“的”),母亲称为“奶子”,岳父、岳母称作老丈(读“灶”)、老丈母等。
4、板凳龙板凳龙是土家族以板凳作“龙灯”的舞蹈形成。
两人、三人均可,两人舞是一前一后,三人舞是前二后一。
舞蹈动作有“河鹰展翅”、“雪花盖顶”、“黄龙缠腰”、“猛虎下山”等。
活动时间多在农历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五。
喜庆节日亦有之。
5、灯戏灯戏是流行武陵山区民间的地方戏种。
其特点有四:一是服装简单,一件官衣、一顶纱帽、三副口条、一把剑足矣;二是人物少、生、旦、丑三行,出台常为一男一女,最多不超过4人;三是器乐不多,文场只需1人用“大筒子”伴奏,武场增加鼓、锣……,四是不择演出场所,院坝、广场皆可。
灯戏因演出意义不同而名称各异新春宵,欢度佳节,称“贺新灯”,清明祭祀,称“清明灯”,寿诞祝寿,称“寿灯”,男婚女嫁、抱子添孙,称“公灯”。
灯戏剧目肯60多个。
6、“毛古斯”舞“毛古斯”,是老公公的意思。
它是用来纪念先辈辛勤创业的舞蹈。
风格,古朴、别致。
每逢过年节都要跳这种舞蹈。
跳“毛古斯”舞,一般需要十五六人,为首的叫“拔步长”,其他为小辈儿孙,用来组成一个家庭。
所有成员浑身都用稻草、茅草、树叶等包扎,头上要扎五条大棕叶瓣子,四根稍弯等。
演至《接亲》时,要把稻草的男性生殖器夹在两腿中。
观看者会为其真实的演出所赞叹。
7、女儿会女儿会原是土家族(苗族也有)青年谈情说爱的传统习俗节日,农历五月实三、七月十二举行,男女青年穿戴一新,前往赶会。
旧时,女孩平素不得出门,唯这天去集于会,故称“女儿会”。
欲择夫婿的女孩儿,着衣多层,内长外短,以让所有好衣裳都能被人看到。
赶会时,稍带一些土产山货,佯装赶集售物。
欲觅对象的男子则身背空背篓,佯装购物,相中那位姑娘,便近前“购物”。
在一场风趣的“计价还价”中各显聪明才智,进行互相了解。
如物价看涨,表明姑娘不答应,不伙子应知趣走开,否则便会挨骂。
反之,即表示姑娘默许,双方退出闹市,找一僻静处自订终生大事。
8、薅草锣鼓土家人谓水稻中耕为薅秧,玉米中耕为薅草。
此两项农事,均值盛夏时节,难免疲劳困倦,为振作精神,调节心身,即伴以锣鼓助兴,故谓薅草罗鼓。
薅草锣鼓一般是一锣一鼓,自敲自唱,唱词多为祝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类,也有说唱历史故事的,此外,说唱人还时常即兴发挥,开玩笑逗趣,起鼓劲加油的作用。
9、注米年肉土家族人为祝愿年吉庆有余:有米有肉,特以上好腊肉拌糯小米蒸制成菜,供“团年”时合家品评,以米、肉为题讲四言八句求吉利。
10、南剧南剧取施南府之“南”字而名。
又因其音乐系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似“秦腔”)三大声腔组成,又与公傩戏、灯戏、本地山歌及祭祀音乐等汇融,故成为一种得具特色的剧种。
南剧音乐由锣鼓谱和曲牌乐组成,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文武兼备,文戏武唱,气功武术杂于其中。
剧种多为传奇戏和历史故事剧,传统剧目近千。
11、傩戏傩戏是在民间习俗的酬神还愿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曲。
以戴面具表演为特征;傩戏分“正八出”和“外八出”两种,“正八出”统属巫教仪式,“外八出”是有情节的折子戏和连台大戏。
角色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花鼓腔、山歌腔。
傩戏以古朴、简单、生活化而受乡村人民喜欢。
乡民逢酬神祭祖、祝寿、添子、婚丧、荣升、金榜题名、迎神赛会以及消灾求福、冲难去邪,皆演傩戏。
12、陪十姊妹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
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十姊妹转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告结束。
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哭骂媒人。
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
13、过赶年土家人更重视过月半,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
本来是农历七月十五为月半节,但因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姑娘,这在时间上就有“婆家过月半走不脱,娘家过月半必须去”的矛盾,于是订七月初一至十五,均为过月半。
过月半的主要活动是祭祖,以纸钱封包,写已故亲长名字,焚于户外,扬声呼名哀悼,以示敬送银钱,并以香、烛遍插小径,谓之路烛,化钱于野外,施给孤魂游鬼。
14、冬科喹冬科喹是流行在土家族青年男女中的一种小乐器,它的制作是简单,只要用三四寸长的小毛竹一节,凿四个小孔,内装一个小活舌,即可吹奏。
土家族青年男女都吹冬冬喹,一般在劳作间歇或闲暇时,或蹲在古树下,或立在小溪边、竹林中,或三、五人齐奏,或一人独奏,他们眼望长空,吹奏着自己的心曲,那种古想方设法悠扬的曲调,令人陶醉。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土家族有个妇女叫冬冬,她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常常帮助另人织土花被面,织蛇皮花带,做鞋,缝衣,因此土家人都喜爱冬冬。
后来冬冬的丈夫被抓去给土王爷相等王宫,冬冬的丈夫临走时说:“在桃花开的时候,我就要回来的。
”到了春天,冬冬坐在桃树下,望着桃花开,等候丈夫回来,等得苦闷,她随手折了根毛竹,凿了小眼,留了活舌。
对着桃花吹奏起来,以寄托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桃花开了,桃花落了,丈夫还没有回来。
第二年也如此,第三年冬冬正吹小竹管时,飞来一只小喜鹊歇在桃枝上,对冬冬报信说:“不要吹了,丈夫死了,不要吹了,丈夫死了。
”原来冬冬的丈夫被折磨死了。
冬冬听得恶讯,也在桃树下活活哭死了。
冬冬死后,每当桃花盛开的时节,在夜静更深的夜里,还可听到这悠扬凄楚的声音。
土家族人民为民思念冬冬,也照冬冬生前做的小竹管吹奏,同时把这小乐器取名叫做“冬冬喹”,“喹”是“吹”字的变音。
南方人过春节多叫“过年”,而土家人的春节叫“过赶年”。
赶年是土家人的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所谓“赶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提前一天或两天(即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过年,对此土家人有自己的传说解释。
相传在明朝嘉靖年间,土家族先民随胡宗宪将军征计倭寇,一年,春节将至,倭寇未除。
远离家乡的土家人在腊月二十九那天就提前过了年,总帅大犒将士,激厣斗志。
将士们在丰盛的庆贺之后,养精蓄锐,军心大振。
第二天(除夕)乘倭寇没有防备之时,发起进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为了纪念祖先,土家族从此总是提前过年,并称之为过赶年,以此为每年最盛大的节日。
土家人过年,还要杀年猪、春糍粑、做点心。
特别是这个年糍粑,很有特色。
打糍粑多在腊月二十七这天,而且常常是左邻右舍几家人合在一起打,洋溢着欢笑与和谐。
方法是:把糯米蒸熟后,用特制的粑槽、粑槌打糅,然后再压成扁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