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宋代官职详解
《水浒传》中的各种官职,提辖、制使、教头、知寨、节级、都监、团练、管营等是什么官?

《水浒传》中的各种官职,提辖、制使、教头、知寨、节级、都监、团练、管营等是什么官?【你知道吗?都头、提辖、教头、团练使都是啥级别的官员?】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研究文章,严禁抄袭剽窃。
北宋军制有禁军、厢军、乡兵、蕃兵,禁军就是中央军,厢军就是地方军,乡兵就是预备役民兵,蕃兵就是少数民族军队。
北宋的基本作战单位是“营”,相当于今天的团级编制,禁军标准的骑步营有500人;厢军不标准的步兵营有300人,厢军不标准的骑兵营150人。
根据《宋史·兵四》记载:500人正规营设正副指挥使2名,100人为都、设正副都头2名,节级四名;每10人设十将1名,5人设军头1名。
若干个营组成一个军旅,相当于今天的师级单位。
殿前司禁军值班十军(旅),马军十军(旅)、步军十军(旅),水军虎翼一军,在京增广勇一军(旅),共32400人,各军旅的总管叫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
驻扎外省的禁军,各军总管设置可以考察的:统制、统领(都统制)、正将、副将、准备将。
禁军、厢军的统制,相当于今天的正师级,北宋给予的军衔是准备将,相当大校军衔。
统领(都统制)、副统领(副都统),相当于今天的正副军级,北宋给予的军衔是正将、副将,相当于今天的少将军校。
【节级】北宋军中的“节级”,是比较低级的军官,相当于今天的连排长。
《宋史·兵四》:“凡军头、十將、节級转补,謂之「排连」,有司按籍阅试,如列校转员法。
”地方官职中的节级,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官,连九品都算不上。
像押牢节级杨雄、蔡庆、蔡福,就是监狱里的刽子手,虽然不算个官,但是是正式的警员编制,平时看管监狱,遇到执行死刑出红差。
江州押牢小节级李逵,就是江州监狱的辅警,还没有正式的编制,就是个临时工。
【都头】都头在军队中管辖100官兵,是正连级或者副营级的军官。
都头在地方衙门里,管辖一队衙役警察,是一个正科级的官职,副都头就是副科级。
武松在阳谷县当都头,没有说是正的还是副的,相当于县公安局治安大队长,是一个正科级的官职。
宋朝时候的军衔

宋朝时候的军衔宋代的军制太复杂了,武装力量主要由禁军、厢军、乡兵、蕃兵构成,此外,还有土军和弓手。
着里我们只谈中央军(禁军)。
禁军是中央军,分别隶属三衙,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其编制为厢、军、营(指挥)、都4级。
厢辖10军,军辖5营,营辖5都。
每都100人。
各级统兵官分别为:厢正、副指挥命及都虞侯;军正、副指挥及都虞侯,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马军称军使)、副都头(马军称副兵马使),都以下有军头、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
这些都是正真的军职不是表示官员等级、确定品位和俸禄而无实际职掌的虚衔,如太尉、通侍大夫、忠训郎等宋朝实行“以文制武”,枢密院使和枢密院副使多由文人担任,真宗以后,以文官任统兵官,督率武将,渐成惯例;安抚使、经略安抚使由文官担任,武将担任都部署(都总管)、副都部署、部署(总管)、副部署、钤辖、巡检、都监,号为将官,领兵马,受指挥。
宋朝的建国兵力部署“守内虚外”,但在熙宁年后首都驻军减少。
================================北宋的官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最混乱、最让人难以琢磨的一套官制系统,难住了多少票英雄汉已不计其数。
其军官名目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在下不才,仅凭一知半解小议一下,见笑诸君。
北宋开国,鉴于五代战乱相寻、武将夺权、藩镇割据蔚然成风。
那时侯,节度使就是半个皇帝,弄好了称帝,弄不好也能称王,实在弄得太糟了被人兼并了那是你没能耐。
宋朝开国后,决策层就致力于结束这种混乱局面。
于是,先通过一系列手段将节度使的权力化为乌有,再将禁军里有威望的大将派到地方当节度使。
将地方精锐收归中央,建立起一支强大精锐的禁军,直接由皇帝统辖。
地方只有老弱残兵供官府差使,称为厢军。
这么一来,节度使成了空壳子,厢军都是老弱病残,地方上闹不起来了。
禁军归皇帝统辖,轮流驻防京师,将领也要轮换,“山转水也转”,京城也闹不起来了。
水浒传官职和现代对照表

水浒传官职和现代对照表水浒传官职-现代对照表
【相应官职】【对应现代】
总兵头——总参谋部长
头头——部长
马步兵头——参谋长
舍子——副部长
兵头——副参谋长
护卫头——政委
护卫舍子——政治副官
使头——教官
使舍子——副教官
大都督及其官职——大部长司马——局长
副司马——副局长
司马师——处长
副司马师——副处长
司令——厅长
副司令——副厅长
司令军官——处处长
使吏——部官
使用——官员
太师——秘书长
副太师——副秘书长
大理大夫——法律顾问
理学士——顾问
掾遣侍郎——办公室主任橐掾侍郎——办公室副主任侍郎——办事员
相应簿——文书
正千事——书记。
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官职有多大?宋朝的武官又有哪些品级呢?

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官职有多大?宋朝的武官又有哪些品级
呢?
水浒传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梁山排名第六的“豹子头”林冲原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后被高俅陷害,逼上梁山。
林冲本是有官身的,他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是多大的官呢?为什么可以随便收拾他呢?
这就要从宋朝的军队制度说起了,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把全国军队分为禁军与厢军。
禁军是军队中的精壮者抽调组成,装备精良,训练严谨,禁军主要驻扎在以京师汴梁为中心的北方,而驻扎在外地的厢军成员都是选禁军制下的,素质差,很少训练,主要从事各种工役、杂役,故又叫“役兵”,战斗力比禁军差得多。
到了宋神宗时,八十万禁军主掌训练的军职人员依次有:巡教使臣、都教头、教头。
其中巡教使臣属九品低级武官,都教头、教头都是没有品级的。
按照军制,每2000人左右设置一名都教头,选拔的标准就是武艺高强者,让他们去训练士兵。
而教头,则是范仲淹设置,让士兵以10~20:1选取出来,作为教习武艺的教头。
教头作为武术教官也可以同时兼任行政职权。
但林冲只是八十万枪棒教头,没有担任其他官职。
然而教头只是临时性的练武标兵类岗位,没有正式编制。
虽然教头没有正式编制,但是手下的人也是挺多的,不过他们没有调动士兵的权利,只负责教习他们武术、骑马、射箭等项目,算是士兵的老师。
这个所谓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其实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名军事训练干部,换到今天来讲,撑死也就是一个“正营级或副团级技术干部”,还没有实权。
而八十万禁军教头听起来很威风,但是实际上禁军教头有很多,最高时甚至有上千人,林冲只能算是个低级军官,而高俅则官至太尉,武官之首,正二品,想要收拾林冲,还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林冲、武松、鲁达3人都曾在大宋朝廷为官,论官职,哪个更厉害?

林冲、武松、鲁达3人都曾在大宋朝廷为官,论官职,哪个更厉害?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独辟蹊径,首次以歌颂农民起义的模式,洗去了封建统治者在对农民起义者残酷压迫下,泼在他们头上的脏水。
施耐庵在对人物角色的个性以及故事的生动诠释,使得每位起义者都在“官逼民反”的情境下被塑造成大忠大义的英雄豪杰式人物,其中,“豹子头”林冲,“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这三位,成为人们但凡谈论《水浒传》被提及频次更高的对象。
《水浒传》:梁山聚义,替天行道且论这三人,在《水浒传》梁山聚义的故事中,落草为寇之前,他们皆在大宋朝廷办差,而且皆属于武艺高强之人,被“逼上梁山”后,他们又凭着一腔赤胆忠心,热血心肠,跟随梁山一大帮义勇兄弟,一路南征北战,建功无数,且所发挥作用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从人们对他们的评价,如“马上林冲,马下武松”,以及“鲁达是上上人物”等便可看出。
同是梁山好汉中出类拔萃的精英人物,有人止不住好奇,林冲、武松、鲁达这三人,他们在被“逼上梁山”之前,在大宋朝任职时,其官职角色中,他们谁更为厉害一些呢?准确来说,《水浒传》中,他们三人尚在宋朝为官时,林冲的官家头衔为“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武松的头衔为“阳谷县步兵都头”,而鲁达则为“渭州经略提辖”。
如果单从字面意思来看,可能会给人这么一种错觉:《水浒传》:林冲、武松、鲁达人们似乎会觉着,应该是林冲在宋朝官府的社会地位比较高吧!毕竟林冲那“八十万禁军”的名号听着还是蛮令众人顿生敬畏之感的。
而武松无非一个“都头”,也没说下属能“都”多少人,鲁达也只是个“提辖”,更没说能下“辖”多少众。
然而,更多人对此表示不理解,因为既然林冲的官职与“八十万禁军”紧密挂钩,缘何他会在遇到太尉高俅百般刁难和欺侮陷害时,所做出的反应竟是那么的隐忍和无助?其实,宋朝的官职大小,尤其是《水浒传》中的这“特色”三人,我们绝对不能仅从职位的字面意思去解读他们实际社会地位的高低,而真相,也往往会令我们十分惊讶!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无奈《水浒传》中的林冲,有着万夫不当之勇,常自诩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不仅自己是个禁军教头,就连他的岳父也是一位禁军教头,可在读《水浒传》的过程中,让不少人十分不能理解的是,在一个家族之内,有着两位威名赫赫的教头背景,为何林冲还会在面对当朝太尉高俅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自己的娘子后,所发出的百般刁难选择无限制隐忍?直到被逼得走投无路上了梁山落草为寇?林冲:绰号“豹子头”这在常人看来,林冲人生所遭遇的极大不幸,最关键的因素,是除了太尉高俅的奸邪霸道外,便是与林冲本人忍辱求全的个性严格相关。
水浒传中的北宋官职简介

水浒传中的北宋官职简介《水浒》中常提到的一些官职(如提辖、禁军教头、押司、都头等),到底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务(级别)呢?为了方便阅读,对全书加深了解,我们不妨做一次古今官职对照。
施耐庵先生生于元末明初,此时离北宋已过去了几百年,我们看到施先生在安排《水浒》人物中的官职时,也不是很准确,或者说与北宋真实情况有较大出入。
所以我们在讨论梁山好汉的官职时,既要考虑北宋官职的真实品级分化,又要考虑书中的情节背景。
宋朝的干部从正一品至从九品,分成18个级别。
宋朝的公职人员分后两种,一种称作“官”,一种称作“吏”,所谓官吏其实就是公职人员的泛称。
归纳的讲,“官”属高级公职人员,“吏”则属低级的公职人员。
比如说宋江的押司就属“吏”,故而宋押司在各种场合一再自称为郓城小吏。
宋朝一向重文轻武,这从开国皇帝赵匡胤那可以就遗留下的传统,老赵就是后周武将早年,“陈桥兵变”搞的皇帝,所以他对武官有著特别的警惕心,“杯酒释兵权”以后,武将的地位整体上一直高于文官。
比如说太尉高俅属正二品,这已经就是武官的最高级别了,从一品、正一品则没武官职位。
下面我们对梁山好汉曾担任过的官职做一次“古今对照”——禁军教头(王进、林冲出任过的职务):名列禁军都教头之后,相等于现在的正营级或副团级。
提辖(鲁智深、孙立担任过的职务):一个州(路)提辖官的编制大约在30人上下,相当于现在的排长或连长。
押司(宋江出任过的职务):属“吏员”,一个县治最多entitled6个押司,职能基本相等于现在的县政府筹办秘书,搞出案件的则相等于县级法院的审判厅长,副科级或正股级。
都头(武松、李云、朱仝、雷横担任过的职务):一个县治一般有两个都头,职位略高于押司,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刑侦科长,正科级。
节级(戴宗出任过的职务):略相等于副监狱长,团级或副营级。
知寨(花荣担任过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镇长。
庄长(晁盖出任过的职务):村长。
孔目(裴宣担任过的职务):法院审判庭长,副科级。
《水浒传》里宋代武官职级排列

《水浒传》里宋代武官职级排列
按照职级由高到低的排列为:
都教头,教头,提辖,节级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曾有过官职的地位都很低,大多属于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封官位最高的宋江也只得了个“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按现代的说法,充其量仅是个“独立团团长”。
教头宋时“教头”地位很低,位列“都教头”之后,“都教头”仅为中下级军官。
教头略相当于现在的营级干部。
职位大概为中校至少校。
提辖宋时一路或一州所置武职中提辖兵甲者的简称,编制在30人上下,应相当于现在的排长或武警中队长。
押司宋代官衙中的吏员,负责办理案牍等事务,为低级事务人员。
都头指挥使之下的下级军官,略相当于现在的连职。
制使原意是皇帝所派出的使者。
杨志谓制使,可理解是朝廷派出办理公务的官员。
节级日行千里的神行太保戴宗居此官职,为低级武职人员,相当于副排职。
知寨小李广花荣司清风知寨,相当于镇长。
保正晁盖谓“保正”,大体相当于村长。
巡检大刀关胜曾任蒲东巡检,职位略与都监相当。
水浒中的提辖,虞候,教头,都监,都头,押司等官职相当于现在什么职务?

水浒中的提辖,虞候,教头,都监,都头,押司等官职相当于
现在什么职务?
展开全文
提辖——相当于现在的排长或连长。
一个州(路)提辖官的编制大约在30人上下,代表人物,鲁提辖,鲁智深。
宋代一路或一州所置的武官,为“提辖兵甲盗贼公事”的简称。
主管本区军队训练,督捕盗贼等职务。
虞候——少校正营职参谋。
示例人物,陆谦,陆虞候。
宋代的军事编制单位“都”一级,设置将虞候—职,地位较低,属于节级。
教头——国防部士兵训练局中校教官(副团级)。
代表人物,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
林冲的职位就是在东京城禁军里教授武艺的一个枪棒教练,地位其实并不算高。
都监——大约相当于正团级。
代表人物,血溅鸳鸯楼的张都监。
宋代设有路“都监”,掌管本路禁军的屯戍、训练和边防事务。
有州府“都监”,掌管本城厢军的屯驻、训练、军器和差役等事务。
资历浅的武官担任“都监”职务时,称“押监”。
都头——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刑侦科长,正科级。
代表人物,武松。
一都差不多100人,都一级统兵官,马兵是军使和副兵马使,步兵是都头和副都头,在副兵马使和副都头之下,尚有军头、十将、将虞候、承局和押官。
押司——县政府办秘书,搞案件的则相当于县级法院的审判厅长,副科级或正股级。
宋官署名吏员职称,经办案牍等事。
《宋史·职官志》所载群牧司与临安府吏员皆有押司官,其名为官而实为吏。
例如:在《水浒传》经常提到宋江,当地百姓都称呼宋江为”宋押司“,因为宋江在郓城县县衙当文书一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浒传》中宋代官职详解
押司是个什么官?
确切地说,押司根本就不是官,而是吏。
我国最早的字书《說文解字》对官与吏有不同的解释:官,吏事君也;吏,治人者也。
若论地位,可以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我国古代长期将政府官员的级别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阶,一至九品共有正从十八个品阶。
最低一级的官员如县尉、主簿等为从九品,相当于现今的科级干部。
按照历朝惯例,有品级的官员由朝廷任命、考核,按照任职年限、个人能力和工作实绩等定期述职,择优升迁(这是正常程序,不包括买官卖官)。
我们所说的仕途,也就是进入到有品级的官员阶层,踏上漫漫的职务升迁之路。
比从九品还要低的干部就不是官,而是吏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笔者刚参加工作时有“以工代干”的说法。
干部职数不足,只能招一些不是干部的人作辅助性工作。
所谓吏,大致就是这种有职事没品级的职位。
我们说过,吏,治人者也。
吏员是沟通政府与百姓之间的桥梁,政府的所有政令,包括政府运转、征收赋税、地方治安、诉讼治狱等等,都要靠这些基层工作人员去具体贯彻执行。
基层工作事务繁杂,且耗时费力,朝廷拿不出那么多银子养活庞大的官员队伍,于是便由地方政府招募、雇佣具有一定才能的人员为吏,如师爷、衙役、书办、狱吏、捕快、里正等等。
虽然吏员也有考评、升迁、罢黜制度,但是由于官僚机制、个人素质、工作性质等多方面的因素,吏员想要升任官员踏入仕途,难度是相当大的。
绝大多数的吏员,要靠自己的一技之长终老一生。
所以古代平民阶层要想混个一官半职,绝大多数要走科举一途(可见科举并非一无是处)。
除非有高官延聘入僚,担任职位比较高的吏员,一有机会便前程可待。
否则,只有实在没有办法的人(尤其是读书人),才会放下架子去做吏员。
押司就是一种吏员。
押司的职责范围,从职位名称上就可看出点端倪。
押司就是“司押”,“押”就是在文书、契约上签名或做记号的意思。
从字面理解,押司就是专司文字方面工作的吏员。
我们阅读有关宋代的文献、小说,似乎押司的出现的确大多与文案有关。
但是如果我们据此认为押司就是纯粹的书办,即相当于现代的文书、书记员,那就大错特错了。
还有人认为押司是专管诉讼、治安、赋税方面事务的胥吏,相当于派出所、治安队、税务所等机构的负责人,我认为这也是不准确的。
押司是文吏之首,其本职工作是协助县令处理政务,担负着秘书兼幕僚的工作。
其既要负责替县令起草公文,监督具体事务的落实情况,同时还要拾遗补缺,为县令出谋划策。
可以说,押司的工作性质面向基层,但是对上是直接对主官负责。
虽然位卑但是权重,因而押司在众吏员中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据史料记载,宋代一县可以有八个押司(这个数量可能并不固定,八人应为上限),受办事能力、文字功底以及主官信任等因素的影响,这些押司的地位是不同的。
《警世通言》第十三卷“三现身包龙图断怨”描写:大孙押司是奉符县第一名押司,受人尊敬。
被忘恩负义的小孙押司谋财害命之后,小孙押司升任第一名押司,不仅谋取了他的妻子、财产,还升任第一名押司。
可见同为押司,排名有先有后,大概头名押司更有机会晋级为官吧。
那么,押司是怎样工作的呢?我想,不可能一群押司整天乱哄哄地围在县令身边,他们的具体职责可
能会有所侧重,日常工作采取轮值坐班制。
何以见得?《水浒全传》第十八回这样描写,缉捕使臣(也是吏员,相当于特警队长)观察使何涛奉令到山东郓城县捉拿晁盖等人,适逢早衙刚散,何涛便问茶馆的茶博士:“今日县里不知是哪个押司值日?”何涛也是吏员,而且是上司衙门派下来的办事人员,要见知县也要通过当值押司来安排。
这说明在县一级机关里,押司的位置很关键、很重要。
第二十六回宋江杀惜后,县令时文彬与宋江交好而有心开脱他。
阎婆惜的相好,当值押司张文远取了有关人员的证词后(这是文案工作),三番五次向县令进言,要求立即派人缉捕宋江(这就超出文案的业务范围了),县令不得不从。
可知押司的职权绝不仅仅是文案,对上司有出谋划策、拾遗补缺的职责。
因为他们进言往往依据法律条文,上官亦不得不加以考虑。
从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判断押司不是什么人都干得来的。
《水浒全传》记载宋江“刀笔精通,吏道纯熟”,也就是文字功底好,精通政府基层部门事务(应该包括治安、诉讼、赋税等等)。
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记载,押司要“选谙吏道者充”(挑选熟谙吏道的人充任),必须是多面手。
对押司的素质要求,要远远高于普通的衙役、捕快。
莽汉武松仅仅是因为打死了一只老虎,县令一句话便参他做了都头。
而挑选押司,是断然不能这样做的。
作为吏员的押司,因其选任权在地方官手里,虽位卑权重,政治上却基本没有什么前途。
这种特殊环境,就养成了押司这个群体对上媚、对下贪,舞文弄墨、践踏法律的特点(想一想及时雨宋江的行事风格,何尝不是如此?)。
他们往往以地方官为靠山,勾结黑白两道,欺压良善、包揽诉讼、横征暴敛、盘剥百姓,可以说是一群社会的蛀虫。
正因如此,古代有功名在身的人宁愿一次次落第,头悬梁锥刺股地在家里苦读,也耻于以刀笔吏出身而侧身官场,这大概与刀笔吏自古以来的恶名有关吧。
所以说,押司是“好汉不愿做,赖汉做不来”的营生。
作为领导身边的重要助手,他要帮助领导把该办的事情办好,减轻领导的工作负担和行政风险。
同时还要把不该办的事情也办好,给领导也给自己谋取利益。
领导升了大官,自己也许能混个小官;领导挣了大钱,自己也能捞点小钱。
在这个过程中,押司承担了巨大的政治风险。
施耐庵在《水浒》第二十二回言道:原来宋时,为官容易,为吏最难。
皆因那时朝廷奸臣当道,谗佞专权,非亲不用,非财不取。
做押司的但犯罪责,轻则刺配远恶军州,重则抄扎家产,结果了残生性命。
吏员毕竟是小人物,终究逃脱不了被上司玩弄于鼓掌之中的命运。
这就是官场,这就是宋押司们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