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责任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计算标准

精神损害赔偿计算标准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因他人的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产生精神痛苦、心理创伤等精神损害,而依法应当由侵权人向受害人支付的一种经济赔偿。
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一直是法律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我国《侵权责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都有明确规定,下面将就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根据《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主要包括直接损害赔偿和间接损害赔偿两部分。
直接损害赔偿是指因侵权行为直接导致受害人产生的精神痛苦、心理创伤等精神损害所应获得的赔偿。
而间接损害赔偿则是指因精神损害所致的其他经济损失(如医疗费、护理费等)所应获得的赔偿。
根据受害人的实际情况,可以综合考虑直接损害赔偿和间接损害赔偿两部分进行赔偿。
其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应当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具体来说,应当考虑侵权行为的性质、侵权行为的过错程度、受害人的精神痛苦程度、受害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等因素。
在具体案件中,法院会根据以上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数额。
再次,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也需要考虑到司法实践中的特殊情况。
例如,对于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等特殊侵权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法院在确定赔偿数额时会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量。
同时,对于恶意侵权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法院也会酌情增加赔偿数额,以达到惩罚侵权人、保护受害人的目的。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是一个相对灵活的概念,具体的赔偿数额需要根据具体案件中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结合具体案件的情况,合理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
综上所述,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是一个复杂而又灵活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在实际操作中,法院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结合具体案件的情况,合理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以实现公平、公正的赔偿目的。
精神损害赔偿计算标准

精神损害赔偿计算标准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因他人侵权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受害人可以要求侵权人进行赔偿的一种民事赔偿方式。
精神损害赔偿计算标准是指在精神损害赔偿案件中,法院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对精神损害赔偿金额进行计算的标准。
那么,精神损害赔偿计算标准是如何确定的呢?首先,精神损害赔偿计算标准的确定需要考虑受害人所受到的精神损害程度。
法律上对精神损害分为轻微、一般、严重三个等级,对应的赔偿标准也有所不同。
轻微精神损害通常指的是一时的情绪波动、轻微的恐惧、焦虑等症状,一般精神损害是指受害人的情绪波动、焦虑等症状较为明显,而严重精神损害则是指受害人出现了明显的心理障碍、严重的抑郁、焦虑等症状。
根据受害人所受到的精神损害程度,法院会进行相应的赔偿计算。
其次,精神损害赔偿计算标准还需要考虑受害人所受到的影响及其持续时间。
精神损害可能会导致受害人的工作、学习、社交等方面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长期的心理治疗和康复。
在确定赔偿金额时,法院会综合考虑受害人所受到的影响及其持续时间,对赔偿金额进行合理的计算。
另外,精神损害赔偿计算标准还需要考虑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
如果侵权行为具有恶意、故意性质,导致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较为严重,法院在进行赔偿计算时可能会给予更高的赔偿金额。
而如果侵权行为是由于疏忽、过失造成的,导致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较轻,赔偿金额可能会相对较低。
最后,精神损害赔偿计算标准还需要考虑社会公平和公正。
在确定赔偿金额时,法院会综合考虑受害人的实际损失、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侵权人的经济能力等因素,对赔偿金额进行综合性的考量,以实现对受害人的公平赔偿。
总的来说,精神损害赔偿计算标准是一个综合考量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影响及其持续时间、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以及社会公平和公正等因素。
只有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合理的精神损害赔偿金额,实现对受害人的公平赔偿。
精神赔偿金标准

精神赔偿金标准
精神赔偿金是指在法律上对于因受到侵权行为而遭受精神损害的个人或者单位所进行的一种经济赔偿。
在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中,对精神赔偿金的标准有着明确的规定。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对于因侵权行为受到精神损害的,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金。
那么,精神赔偿金的标准是如何确定的呢?
首先,精神赔偿金的标准是根据受害人所受到的精神损害程度来确定的。
在确定精神损害程度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受害人所受到的侵权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后果;受害人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情况等个人情况;受害人的精神痛苦程度以及对其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根据这些方面的综合考量,可以确定受害人所受到的精神损害程度,从而确定精神赔偿金的标准。
其次,精神赔偿金的标准还需要根据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来确定。
如果侵权行为是故意的或者重大过失的,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损害,那么精神赔偿金的标准会相应地提高。
而如果侵权行为是轻微的或者是因为客观情况导致的,造成的精神损害较轻,那么精神赔偿金的标准会相应地降低。
此外,精神赔偿金的标准还需要考虑到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在确定精神赔偿金的标准时,需要考虑到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同时
也需要考虑到侵权行为人的经济状况和赔偿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适当地提高或者降低精神赔偿金的标准,以达到公平和公正的
目的。
总的来说,精神赔偿金的标准是根据受害人所受到的精神损害
程度、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以及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来确定的。
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从而确定合理的
精神赔偿金标准,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民法本位论侵权责任法中的损害赔偿

民法本位论侵权责任法中的损害赔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问题日益关注。
在侵权责任法中,损害赔偿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也是侵权行为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民法本位论中,损害赔偿被视为一种民事权利,需要依法进行赔偿。
本文将深入探讨侵权责任法中的损害赔偿问题。
一、损害赔偿的概念和意义损害赔偿是指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所致的损失需要由侵权人予以补偿的一种法律责任。
侵权行为是一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通过损害赔偿来恢复被侵权人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损害赔偿不仅可以强化侵权责任的法律约束力,还可以起到修复损失、惩戒侵权人的作用。
二、损害赔偿的分类与要素依据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损害后果,损害赔偿可以分为实际损失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两种形式。
实际损失赔偿是指侵权行为给被侵权人造成实际经济损失,侵权人需要对此承担责任。
实际损失赔偿的要素包括侵权行为的过错、实际损失的存在以及因果关系的存在。
依照民法本位论,实际损失赔偿应当全面补偿被侵权人的实际经济损失。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侵权行为给被侵权人造成的精神痛苦、心理伤害等难以用金钱衡量的损失,侵权人需要对此承担责任。
精神损害赔偿的要素包括侵权行为的过错、精神损害的存在以及因果关系的存在。
依照民法本位论,精神损害赔偿应当合理补偿被侵权人的精神痛苦。
三、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和限额损害赔偿的计算方法和限额在不同情况下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裁量。
对于实际损失赔偿,一般采用直接损失加间接损失的计算方式,将被侵权人的经济损失计算出来并予以赔偿。
如被侵权人的财产受到损害,侵权人应当赔偿修缮费用;如被侵权人由于损害而导致收入减少,侵权人应当对收入损失进行赔偿。
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由于难以进行具体计算,往往需要依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实践进行裁量。
同时,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了限额规定,以防止过高的索赔要求。
四、损害赔偿的倒置责任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侵权责任的倒置被引入到损害赔偿中。
国家精神损害赔偿之赔偿标准

国家精神损害赔偿之赔偿标准赔偿标准是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精神损害进行合理评估,并为受害人提供适当的赔偿。
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因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将就不同国家的精神损害赔偿标准进行探讨。
以下是几个国家的精神损害赔偿标准的简要介绍:一、中国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主要包括精神痛苦抚慰金和精神损害赔偿金两个方面。
对于一般的侵权行为,如隐私权、名誉权等,精神痛苦抚慰金通常在5000元至50000元之间;而对于严重的侵权行为,如人身伤害、死亡等,精神损害赔偿金可以超过100000元。
此外,根据侵权行为的严重性和受害人的实际情况,法院还可以增加相应的赔偿金额。
二、美国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在美国,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因各州法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根据普遍适用的原则,精神损害赔偿通常包括治疗费用、药物费用、心理咨询费用、失去收入等多个方面。
对于严重的精神损害,如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赔偿金额可以非常高。
根据过去的判例,精神损害赔偿金可以超过数十万美元。
三、德国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在德国,精神损害赔偿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估,即精神痛苦金和泉州数字抚慰金。
精神痛苦金是根据受害人所经历的精神伤痛程度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来进行评估的。
泉州数字抚慰金的金额则是根据精神损害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来决定的,通常在几千到几万欧元之间。
四、日本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在日本,精神损害赔偿主要包括慰问金和医疗费用。
慰问金的金额通常由法院根据受害人的痛苦程度和侵权行为的严重性来决定,一般在几十万日元到几百万日元之间。
医疗费用则是根据受害人的治疗需要和费用来决定的,可以全额赔偿。
综上所述,不同国家的精神损害赔偿标准各有不同,但都以受害人的实际情况和损害程度为基础进行评估。
无论何种标准,精神损害赔偿都旨在为受害人提供合理的经济赔偿,以弥补其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和损害。
然而,为了确保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公正性和合理性,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并加强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细则的规定。
民事纠纷中的侵权行为与精神损害赔偿

民事纠纷中的侵权行为与精神损害赔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纠纷事件。
而在民事纠纷中,侵权行为是一种常见的情况。
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了损失,包括了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害。
在面对侵权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时,受害人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本文将讨论民事纠纷中的侵权行为与精神损害赔偿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实务应用。
侵权行为是指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包括了侵犯他人人身权、财产权、名誉权等情形。
在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中,对侵权行为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依法对侵权行为进行认定和追究责任。
当一个人因为他的行为触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时,就构成了侵权行为。
而在侵权行为中,精神损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精神损害是指侵权行为造成受害人精神上的苦闷、痛苦和悲伤等状态。
在法律上,精神损害也是一种受法律保护的权益。
侵权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对受害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受害人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在民事纠纷中,对侵权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进行赔偿是一种常见的救济方式。
侵权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主要包括了精神抚慰金和精神损害赔偿金。
精神抚慰金是一种用来弥补受害人因精神损害而遭受的痛苦和折磨的补偿。
精神抚慰金的数额通常由法院酌情确定,要综合考虑造成精神损害的侵权行为的情节、受害人的损失程度等因素。
而精神损害赔偿金则是指针对受害人受到的具体精神损害而给予的赔偿,数额也是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对于侵权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受害人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法院会通过审理案件,查明事实,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依法判决精神损害赔偿。
在实际操作中,律师在代理案件时也需要注意充分收集证据,为受害人争取合理的精神损害赔偿。
总之,在民事纠纷中,侵权行为与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了精神上的伤害,因此受害人有权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法律对于侵权行为与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律师在代理案件时也需要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进行操作。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是我国侵权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该法律中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具体适用情况和问题。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于2009年12月26日通过,并于2010年1月1日正式生效。
该法共计七章六十九条,重点规定了在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权益受到侵害时的赔偿责任和赔偿方式。
其中,精神损害赔偿是侵权责任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及适用范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是指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心理上的痛苦、精神上的不安等后果,给予其一定的经济补偿。
而在行为人对他人权利的侵害中,可能产生精神损害的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人身侵权、知识产权侵权、名誉权侵权等。
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一般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依照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适用于大部分侵权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具有财产性损害,还导致了受害人的精神伤害。
其次,根据第四十八条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还适用于特殊侵权行为,如恶意诉讼、婚姻家庭关系纠纷等。
这些特殊的侵权行为往往会给受害人的精神健康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精神损害赔偿的量刑标准及计算方法精神损害赔偿的量刑标准由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裁定。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法院在对精神损害赔偿的量刑上应当参照以下因素进行考虑:受害人的具体情况、侵权行为的性质、侵权造成的后果以及侵权者的过错程度等。
在具体计算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上,法院一般会考虑如下因素:1.受害人的身份和地位;2. 侵权行为的严重程度;3. 侵权行为对受害人精神状态的影响;4. 受害人可能遭受的其他后果。
法院会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依法判决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数额。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对精神损害赔偿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精神损失费赔偿标准

精神损失费赔偿标准精神损失费是指因侵权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包括精神痛苦、精神苦闷、精神恐惧等,给受害人带来的心理伤害。
在我国法律中,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一直备受关注,也是法院判决中的重要一环。
那么,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是如何确定的呢?首先,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受害人的实际情况。
在确定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时,法院会综合考虑受害人的年龄、职业、家庭情况等因素,对于不同的受害人给予不同的赔偿标准。
例如,对于一位失去唯一经济来源的家庭主妇来说,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可能会更高,因为她的精神损害可能会对整个家庭产生更大的影响。
其次,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还应当考虑侵权行为的性质和情节。
如果侵权行为是故意的,或者是带有恶意的,那么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往往会更高。
因为这种情况下,受害人遭受的精神损害往往更为严重,需要更多的精神损失费来弥补其心理上的伤害。
再次,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还应当考虑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
如果侵权行为导致受害人长期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费用,那么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可能会相应增加。
因为受害人需要通过心理治疗等手段来缓解其心理上的痛苦,这需要一定的费用支出。
最后,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还应当考虑社会公平和公正。
在确定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时,法院会参考类似案件的判决情况,以保证赔偿标准的公平性和一致性。
这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法律公正和秩序。
综上所述,精神损失费的赔偿标准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问题,需要充分考虑受害人的实际情况、侵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以及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只有在这些因素全面考虑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合理的精神损失费赔偿标准,给予受害人应有的补偿,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权责任法中的精神损害赔偿
摘要:侵权责任法于2010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这是我国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在立法上的一大突破。
为此本文首先将首先简要介绍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的发展,以阐释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构成要件和适用范围,以及如何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
简历大全/html/jianli/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精神损害赔偿构成要件赔偿数额
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
精神损害赔偿是人身权利损害救济的一种重要方法,属于侵权损害赔偿的内容之一。
在1949至1986年我国还没有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从1986年《民法通则》第120条的第一次规定,到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再到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这些规定都体现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的重大进展。
因此对精神损害赔偿的研究和发展,对保护民事主体的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精神损害赔偿概念
(一)精神损害的概念
精神损害是指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损害。
关于精神损害概念的界定,理论上存在广义和狭义两种学说。
广义说认为,精神损害包括
精神痛苦与精神利益的损失。
精神痛苦主要指自然人因人格权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理、心理上的痛苦,导致公民的精神活动出现障碍,或使人产生愤怒、绝望、焦虑、不安、悲伤、抑郁等不良情绪。
精神利益的损失是指公民和法人的人身利益遭到侵害。
狭义说认为,精神损害就是指自然人因其人格权受到侵害而遭受的生理上、心理上的痛苦及其他不良情绪,即精神痛苦。
论文网
笔者赞同狭义说,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的规定,明确地将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排除在外。
因此,采用狭义说更符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
我国目前尚无一部法律明确地界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
但根据国内学者的解释。
主要有以下几种定义:
1.精神损害赔偿是受害人因人格利益或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者遭受精神痛苦而获得的金钱赔偿。
2.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因人身权益遭受侵害而产生严重精神损害时,被侵权人请求侵权人或者其他赔偿义务人承担的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的侵权责任。
3.所谓精神损害赔偿,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使被侵害人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的人格利益、特定的身份权利等遭受侵害时,赔偿义务人依法应承担的向赔偿权利人给付精神损害赔偿金的责任。
4.精神损害赔偿是民事主体因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等无形损害时,要求侵权人
通过财产形式的赔偿等方法,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
结合民法原理和相关法条规定,笔者认为,精神损害赔偿是指民事主体因其人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使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损害或遭受精神痛苦等无形损害,而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形式的赔偿等进行救济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
作文/zuowen/
精神损害赔偿是侵权民事责任的一个具体形式,是行为人实施相应侵权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它与人身和财产损害赔偿一起,构成了侵权责任的基本形式。
三、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根据该条规定,并结合相关的民法原理,笔者认为,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自然人或者法人以及其他组织违反法律规定,从而给被侵权人以及社会造成损害的行为。
基于对民事主体利益的损害,精神损害赔偿的实现就是赔偿义务的负担。
行为是连接赔偿义务人与需要赔偿的损害之间的唯一合理的因素。
因此认定存在精神损害赔偿,就要求行为存在违法行为而导致受害人的精神利益受到损害。
(二)损害事实
损害事实,也就是损害后果,即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事实。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8条第2款规定:“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因此从法条中可知造成精神损害的不是一般的损害结果,而是要求造成严重后果。
所谓严重后果,是指社会一般人在权利遭受侵害的情况下,都难以忍受和承受的精神痛苦和肉体痛苦。
至于何谓“严重后果”,还需要法院在司法实践中的进一步认定。
作文/zuowen/
(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指行为和结果之间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违法行为作为原因,损害事实作为结果,在它们之间存在的前者引起后果、后者被前者所引起的客观联系。
也就是说,违法的损害行为是损害结果的原因,损害是违法行为的结果。
只有侵权人的损害行为与被侵权人的严重精神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才能认定侵权人应当对受害人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四)过错
过错是指侵权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对于损害后果所持的主观心理状态。
包括故意和过失。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规定:“受害人对损害事实和损害后果的发生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其过错程度减轻或者免除侵权人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虽然侵权责任法中并无明文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是否要求侵权人有过
错,但是根据司法解释和民法原理,笔者认为,根据一般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的原则,精神损害赔偿并不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特殊侵权行为,因此应当要求侵权人有过错。
四、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
(一)现行法律、司法解释关于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
1.《民法通则》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 作文/zuowen/
2.《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22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