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文化人类学》课件

跨文化沟通技巧
培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技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 果与效率。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念,培养 具有全球视野和包容心态的人才。
教育内容与方法
将多元文化教育融入课程设置、教材 编写和教育方法中,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谢谢聆听
和作用。
03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
总结词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直接观 察和体验当地文化。
详细描述
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长期居住在研究地区, 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 方式、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以及这些文 化元素如何影响当地人的行为和思想。通过 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的信 仰、习俗、社会组织、艺术、科技等 方面,涵盖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
详细描述
文化人类学不仅研究不同文化的特点 和差异,还关注文化与环境、社会结 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文 化如何传承和发展。
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具有综合性、比较性、跨学科性和实地调查等特点。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文化进化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现代的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化、环境问题、技术发展等新议题的涌现,文化人类学将更加关注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化变迁与适应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等领域。
文化人类学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面对全球化、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复杂局面,文化人类学需要应对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如何理解不 同文化之间的互动等挑战。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一门学科,它以揭示文化的本质、结构和演化过程为目标。
在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核心概念和理论,对于深入理解和分析人类社会和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文化被定义为人类共同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观念和技术知识的总和。
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一种社会共享的符号系统。
文化具有多样性、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演变。
二、文化相对主义理论文化相对主义是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对性,认为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
文化相对主义反对对其他文化进行主观评价,强调尊重和理解他人的文化。
三、社会结构与功能理论社会结构与功能理论认为文化是社会结构和机制的产物,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社会维持和运行具有重要的功能。
社会结构与功能理论研究文化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探索文化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
四、象征解码与文化符号理论象征解码与文化符号理论强调文化符号和象征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象征符号的使用和解读,可以揭示出不同文化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这种理论帮助我们理解文化表达和传播的方式,并将其与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联系起来。
五、人类生态学理论人类生态学理论将人类视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强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它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如何适应和变化以适应环境的特定条件。
人类生态学理论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视角,将文化置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背景下,促进了对人类在生态环境中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六、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是文化人类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它通过采集和分析现实世界的数据,来验证和检验理论假设。
实证研究方法可以通过田野调查、访谈、观察和文献研究等手段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和定性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
总结起来,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包括文化定义与特点、文化相对主义、社会结构与功能、象征解码与文化符号、人类生态学以及实证研究方法等。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理论与概念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理论与概念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不同社会和文化中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和动力。
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有一些核心理论和概念被广泛应用和探讨。
本文将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几个核心理论和概念,并分析它们在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文化被认为是文化人类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文化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社会群体共享的知识、信仰、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物质产品的综合体。
它是社会共同生活的载体,包括语言、宗教、艺术、制度和技术等各个方面。
文化的特征有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是学习和传递的,它可以通过社会化和教育等方式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
其次,文化是象征的,通过符号和意义的体系来表达和传达信息。
再次,文化是共享的,它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中被广泛接受和认同。
最后,文化是动态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和变化。
二、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
它主张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并且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其他文化。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一种多样性表现,不同文化的存在并存是一种自然现象。
文化相对主义对于消除文化冲突和促进跨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提醒人们要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断加深对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然而,过度的文化相对主义也可能导致对某些文化中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的忽视。
三、视觉人类学视觉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视觉媒体的运用来研究和展示不同文化中的观念、实践和认同。
视觉人类学以摄影、电影、绘画等视觉媒体为工具,通过图像的展示和解读来揭示文化的内涵和丰富性。
视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不同文化的表达方式和视觉符号。
它能够帮助我们超越语言的限制,直观地捕捉和传达文化中的某些特征和情感。
视觉人类学在学术界和社会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应用前景。
四、文化认知理论文化认知理论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探讨了文化对人类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文化研究知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文化研究知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文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人类进化学等学科交叉的重要领域,其中文化人类学是研究文化这一现象的重要学科之一。
文化人类学通过文化的观察和研究,希望能够探究人类社会的本质,解释人类行为现象的根源和意义。
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是人类共同遵循和认同的一种模式和规范,这种共同性的来源在于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经验的共同理解和体验。
因此,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任何人类社会和其内部的文化规范、符号、语言和礼仪等。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
其中最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首先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方法,这是文化人类学的经典理论和方法之一。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结构系统,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一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就像机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一样。
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对文化的各种部分和现象进行描绘和分解,来研究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可以研究家庭、村落、社群、语言、信仰等文化细节,来理解文化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其次是符号学理论和方法,符号学是由法国人民学派发展而来的一个重要分支。
该理论认为,文化是通过符号和符码来表达和传递的。
符号学通过对符号的分析和解码,来探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和功能。
例如,可以研究语言、绘画、肢体动作、礼仪、创造性和象征性行为等符号化的文化表达,来理解文化传递的意义和力量。
第三是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和方法,它认为文化是不同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相对差异和多元性。
文化相对主义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和对比,来理解文化多样性和相对性。
例如,可以研究不同社会的信仰、婚姻、家庭、形式艺术等文化实践,来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除此之外,还有实践理论和方法、后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民族志学和人类学等理论和方法,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也都有重要的应用。
总体来讲,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外部对文化进行观察和解读,这主要是通过对文化细节和符号进行观察和解码,来理解文化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二是从内部对文化进行理解和分析,这主要是通过对人类当事者的经验和实践进行访谈和参与,来理解文化的知识和价值。
文化人类学 第二章 理论流派

什么叫“功能”? (1)“功能”就是“满足需要”,就 是事物与制度的“作用”。 (2)一切文化和社会现象都有其存在 的现实意义和不可缺少的作用,一个民 族的文化中的每一个现象,都像生物肌 体的每一个器官一样具有一定的“功 能”。
1、马林诺夫斯基
代表著作: 《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俗》 《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 《科学的文化理论》 《文化论》等。
四、心理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
(20世纪40年代)
代表人物:
拉尔夫〃林顿 (Ralph Linton) 马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 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1、林顿的重要观点:
(1)人格是个人的 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 的有组织的集合。
(2)每一文化的成员都有一系列共同具
2、政治观念的发展
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基本细胞. 一切文明民族的最初氏族都是母权制。
3、家族观念的发展
(1)群婚制: 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 (2)对偶婚制 (3)一夫一妻制
4、财产观念的发展
社会分工、私有财产和社
会不平等现象的相继发生,是
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产生的根
本原因。
“摩尔根在美洲,以他自己的方式,重 新发现了四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 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野蛮 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 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 家的起源》)
三、历史特殊论(20世纪初) 弗朗兹〃博厄斯 Franz Boas, (1858-1942)——美国“民族学之父”
代表作:
《种族、语言和文化》、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研究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涉及到语言、社会组织、符号、仪式等内容。
它通过对人类行为和文化系统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文化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涵盖了一组人类创造的、对其生活有意义的知识、信仰、价值观、规范、符号和物质产品。
文化是一种被共享的模式和理念,它不仅反映了特定社会的认知和行为方式,还具有社会共同性和历史延续性。
文化的特征有几个方面:1. 文化是学习获得的:人类通过社会化和教育过程来习得文化,在社会中学会特定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2. 文化是主观和客观的:文化不仅是人类的思考方式和表达形式,也是物质产品和技术的表现。
它既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也存在于物质世界中。
3. 文化是动态的:文化是不断变化和演化的,它受到历史、环境和人类创造力的影响。
文化的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文化人类学采用多种理论框架来解释和理解人类文化。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理论框架:1.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和文化功能之间的关联。
它认为文化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和维持社会秩序而存在的。
2. 符号学:符号学研究人类文化的符号系统和意义产生的机制。
它认为人类使用符号来表示和传递意义,并通过符号在社会中建立联系和理解世界。
3.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将文化和社会的变迁看作是经济和政治力量的结果。
它认为文化和社会结构是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反映。
4.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关注文化的多义性和相对性。
它认为文化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多重解读和内在矛盾的。
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通过具体的研究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数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在特定社会中生活一段时间来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理论 二

对结构主义的批评:
❖ 1、否认主观个体在社会和文化过程中的作用 ❖ 2、否认历史的影响 ❖ 3、质疑宏大理论的建构——后结构主义
三、象征主义
❖ 无论任何物体、行为、事件、语言,成为某种意义 之媒介物的就是象征符号。主要观点:
❖ 1、人是由其自身编织的意义之网所支撑着的动物, 而文化就是这种意义之网。文化就是一个象征符号 构成的意义体系。
❖ 5)文化研究不是“科学”的探求,而与被研究的 文化一样,是一种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社会得以 绵延传续,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得以表述的 话语途径。
❖ 2、特纳(1920-1983),英国人类学家,受英国结 构功能学派影响较大,后到美国发展。代表作《符 号森林》(1967)、《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 (1969)。
中产生; ❖ 质疑价值中立,凸现政治问题的存在; ❖ 提倡相对主义,质疑宏大叙事,兴起小叙事。
❖ 1、反思人类学: ❖ 第一,对田野工作的认识论的反思;
❖ 第二,对人类学研ຫໍສະໝຸດ 中政治、意识形态无意识的批 评;❖ 第三,民族志写法的反思: ❖ 全观性叙事结构; ❖ 用被研究者的共性掩盖个性; ❖ 让作品表现出科学性; ❖ 通过田野工作的交代显示其权威性; ❖ 否认对研究对象的描写渗透着自己的观点; ❖ 轻视当地人的观点; ❖ 术语的润饰,专业化术语与地方性话语的两面性。
❖ 40年代,莱斯利·怀特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深 入研究。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符合,使用符 号是人与其他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
代表人物
❖ 1、格尔兹(1926——),美国人类学家, 代表作《文化的解释》(1973)和《地方性 知识》(1983)。
❖ 主要观点:
❖ 1)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由历史传递的、体 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它是由各种象 征形式表达的概念系统。人们借助这些系统 来交流、维持并发展有关生活的知识及对待 生活的态度。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笔记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1. 定义:文化人类学,又称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它通过比较不同社会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旨在理解人类文化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 研究内容:- 物质文化:研究人类生产和使用的物品,如工具、建筑、工艺品等,以及这些物品在文化中的意义。
- 精神文化:探讨信仰、价值观、世界观、艺术、文学、语言等非物质文化元素。
- 社会文化:分析家庭结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法律规范、教育体系等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
- 经济文化:研究生产方式、交换模式、消费习惯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文化现象。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早期的人类学研究多集中在欧洲殖民时期对“异文化”的描述和比较。
- 代表人物如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和刘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等,他们提出了文化进化论的观点。
2.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中期):- 功能主义: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和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等人发展,强调文化功能和社会结构。
- 结构主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提出,关注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和文化符号系统。
3. 当代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价值,不应以某一文化标准评价其他文化。
- 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元化和差异性。
- 全球化研究:关注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和跨文化交流。
三、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1. 进化论:- 泰勒和摩尔根等人的文化进化论,认为文化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人类文化是分阶段逐步前进的。 4.社会制度和文化现象一般都有其心理学的根据,
并可根据个人的心理本质推导文化现象发展的规 律。
4
三、社会进化的基本阶段
1.摩尔根的划分 (1)蒙昧时期
(2)野蛮时期 (3)文明时期
低级:以野果和坚果为食物 中级:食用鱼类并使用火 高级:发明了弓箭 低级:制陶技术的产生 中级:东-动物饲养,西-灌溉、建筑 高级:冶铁技术、铁器的使用
2.社会进化论尽管看到了文化传播现象,但是却 很少注重文化传播对人类社会文化演进的影响。
3.在研究方法上,社会进化论将处于不同文化进 化阶段上的文化现象拿来进行比较,本身是不具 可比性的。
8
第二节
传播学派
(Diffusionist)
9
一、德国传播学派
( German-Austrian School )
1.代表人物
(1)格雷布雷尔(Robert Fritz Graebner,1877-1934) 《大洋洲的文化圈及文化层》(1905) 《美拉尼西亚的弓文化》(1909)
(2)施密特(Wilhelm Schmidt,1868-1954) 《神的观念的起源》 (1912) 《南美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13)
14
三、美国传播学派
2.主要观点
(1)创造“文化区”(culture area)的概念,意 思是指具有共同文化特质的人们分布的区域,以 此概念,他在美洲划分出了不同的文化区;
(2)指出文化区与不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创了 “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适应关系”的研究路
15 线。
四、对传播学派的评价
肯定评价:
文字的使用
5
三、社会进化的基本阶段
2.萨瑟兰(Alexander Sutherland)的划分
①蒙昧时期的野蛮人(savages) ②野蛮时期的半开化人(barbarians) ③文明时期的文明人(civilized man) ④文化发达时期的文化人(cultured man)
6
四、社会进化论学派的研究方法
《古代社会》(1877)、《易洛魁联盟》(1851)、《人 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65)
3.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
《社会学原理》(1876-1896)、《伦理学原理》(18791893)、 《社会静力学》(1850)
3
二、社会进化论的基本原则
1.强调人类心理本质的一致性和由此产生的人类 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强调传播的作用,修正了早期进化论的某些缺陷。
否定评价: 1.过分强调传播的作用,而忽视了每一民族都有其独立创造性
的一面。
2.传播学派自诩为“文化历史学派”,但事实上,英、德传播
学派在应用传播论来解释某一问题时往往忽视了历史的限制;
3.理论缺乏足够的解释力,往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是凭空推
想,对于很多重要问题无法解释。
3. 高登威塞(Alexander Goldenweiser,18801940)
《早期文明》(1921)
18
二、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
10
一、德国传播学派
2.基本观点 (1)不同民族文化相似性可以用文化接触而产生的传播来解 释,否则,就是起源于同一源头。 (2)寻觅传播痕迹的方法:分析文化之间的类似点,分析的 两个标准:质的标准和量的标准 。
文化圈理论(culture circle):凡是相同的文化现象,无论 在何地,都属于某一文化圈,起源于某一中心,人类的每一 种文化最初都起源于某一个文化中心,从该中心传播到世界 各地。(Leo Frobenius 首先提出此概念 ) (3)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 11
《早期文化的变迁》(1915)、《古埃及人》(1911)
(3)佩 里(William James Perry,1887-1949)
《太阳之子》(1923)、《印度尼西亚的巨石文化》(1918)
12
二、英国传播学派
2.主要观点 (1)强调历史的复原; (2)强调“借用”(borrowing); (3) “泛埃及论”l School)
17
一、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
1.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
《原始艺术》(1927)、《人类学及现代生活》(1928)
2. 罗维(Robert Harry Lowie,1883-1957)
《原始社会》(1921)、 《原始宗教》(1924)、《文化人 类学入门》(1934)
二、英国传播学派
( British School )
1.代表人物
(1)利维斯(William Halse Rivers Rivers,1864-1922)
《美拉尼西亚社会史》(1914)、《亲属制度与社会组织》 (1914)、《社会组织》(1924)
(2)史密斯(Grafton Elliot Smith,1871-1937)
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1
第一节
早期进化论学派
(Social Evolutionist)
2
一、早期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1.泰 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
《原始文化》(1871)、《人类早期历史研究》(1865)
2.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1818-1881)
13
三、美国传播学派
(American School)
1.代表人物
(1)威斯勒(Clark David Wissler,1870-1947) 《北美平原印第安人》(1912)、《美洲印第
安人》(1917) (2)克罗伯(Alfred Louis Kroeber,1876-1960)
《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的宗教》(1907)、 《文化人类学》(1948)、 《文化:概念与定义的辨 析》(1952)
1.田野调查和比较法:利用民族志资料进行跨 文化比较研究。
2.残存法:运用“遗物”(survivals)的观念, 从考古遗物可以看出各民族发展有不同阶段。
7
五、社会进化论学派评述
1.社会进化论的许多学术观点被后来的学术研究 证明是错误的。如有关物质环境是文化的性质与 发展的决定因素、文化的“并行说”、文化单线 渐进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