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流派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流派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流派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说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首先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概念。

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称为民族学。

人类学的奠基者:拉菲托《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

古典进化论学派

这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第一个流派,是文化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盛行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成熟的标志在于E.B.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古典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进化的动力:心性一致,即人类心里一致说,人们都朝一个地方想。古典进化论学派很好地解释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它却把文化的差异性简单地解释为发展阶段的不同,从而为文化歧视甚至是种族歧视埋下了理论种子。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一,早期的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组织的建立;

二,殖民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人们研究异种族、异文化的需要,

也扩大了人们的研究视阈;

三,思想根源在于进化论理论的提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斯

宾塞社会进化论。

E.B.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第一个给文化和宗教下定义之人,第一个主张采用

统计法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人。《原始文化》、《论研究制度的方法:对婚姻和继承

法的应用》

进化论观点:人类社会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跟自然界一样,

是通过不断进化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文化发展的

各个阶段是相继相承的。

宗教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宗教:一切对于神灵的信仰;探讨了宗教的起源和产

生:万物有灵(全部宗教史的基础)。

婚姻家庭理论:“回避”习俗与居住模式:从妻居到从夫居;命名制度:亲从子

称;继嗣制度;产翁制:由母系向父系转变;婚俗:抢婚和外婚制。

人类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分类比较)、残存法(残留的风俗习惯)、统计法

摩尔根: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对易洛魁部落联盟的研究,首次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人类学,首创用亲属称谓来研究家族制度。《古代社会》、《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

亲制度》

原始社会分期理论:根据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确定:蒙昧时代,野蛮时代,

文明时代。

氏族制度的发现: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氏族、胞族、部落、

部落联盟是一次发展的几个阶段,最终形成民族。

家庭史的研究:首次从亲属称谓制度来研究家庭和家族制度;家庭发展:“血缘”

家庭,伙婚制家庭(普纳路亚),偶婚制家庭,父权制/母权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其他学者:德国人类学之父:巴斯蒂安:人类心里一致说

瑞士的巴霍芬:母权论,标志着家庭史研究的开始

英国的麦克伦南:内外婚姻制度:母权制先于外婚制

英国的卢伯克:第一个提出残存法思想;宗教阶段理论

英国的弗雷泽:首创“社会人类学”一词;《金枝》:关于人类智力发展连续性和

进步性的理论:人智力发展经历了巫术阶段、宗教阶段、科学阶段

传播论学派

产生于19世纪末的传播论学派认为人类文化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文化的传播与借用,而非独立创造,成为古典进化论学派的第一个对立面。

传播论学派可分为:德奥历史传播学派和英国极端传播学派。

拉策儿的人类地理学理论:

德国拉策儿《人类地理学》、《人类历史》

1、描绘人类的地面分布和文化发展总图集,认为文化要素是随着民族的迁徙而扩散的

2、提出“形式的评判标准”即文化的相似同源

3、“民族学对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民族建立是联系的证明

弗罗贝纽斯的文化神话学理论:

德国弗罗贝纽斯《非洲文化的起源》《原始民族的世界观》《非洲文化史》

1、第一次提出“文化圈”概念:每一个文化圈都有其独特的物质文化特征

2、文化是从自然条件中诞生的,地理环境相同的地方会产生相同的文化

3、人不是文化的创造者,只是文化的搬运工

4、“文化神话学”:将东西方文化特点简单地固化

格雷布内尔的“文化圈”理论

德国格雷布内尔《非洲文化的起源》《民族学方法论》

1、第一次阐述了“文化圈”理论

2、世界文化的历史是若干文化圈及其组合在世界范围内迁徙的历史

3、提出鉴别“文化亲缘关系”的两条原则:“形式标准”:事物的形式相似、“量的标准”:

相似事物量的增加

4、凡是不同地域出现的事物都是由于传播造成的

施密特的“文化圈进化论”

德国施密特《原始宗教与神话》《民族学文化历史方法》

1、补充鉴别“文化亲缘关系”的三条标准:性质标准:事物的性质相似、“连续标准”:两

个地区的文化同中间地区文化相似,这两个地区文化有联系、“关系程度标准”

2、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原始、初级、第二级和第三级,每一级中中包括几个文化圈

里弗斯的理论

英国里弗斯《亲属社会组织》《历史与民族学》第一个提出从“系谱”角度来研究家庭和氏族制度

极端传播理论(泛埃及主义):史密斯佩里

所有文化都起源于埃及,在历史发展中传播到其他地区

历史特殊论学派

盛行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界的历史特殊论学派是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又一对立派别,其代表人物有博厄斯及其弟子克鲁伯、萨皮尔、罗维等。他们反对古典进化论学派认为的文化是单线发展和文化发展存在有普遍规律的观点,批判了古典进化论认为的文化有高低之分以及所造成的种族歧视等现象。他们认为:1、文化人类学的一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想象的总和”来“构拟”人类文化史;2、文化史是与各民族所处的具体的环境决定的,每种文化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3、提倡采用历史的方法研究特定的民族文化史。因此,该学派又被称为“博厄斯学派”或者“文化历史学派”。

博厄斯文化相对主义理论:

博厄斯美国《普通人类学》、《原始艺术》、《种族、语言和文化》等

1、历史特殊论:每种文化发展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线索,不存在“单一进化模式”

2、文化区理论,强调的是文化间的共同的历史传统,而非形式上的相似。根据文化要素的

浓度划分出了文化中心、文化边区

3、古典物理学的归纳方法:强调客观地收集资料

克鲁伯文化形貌理论:

克鲁伯德国《人类学》、《文化的性质》、《文化成长的形貌》

1、文化“超有机体”性质:文化发展不受个人影响

2、“十八条宣言”:文化研究研究的是文化自身及其关系,即文化事实或人的创造物。文

化发展没有普遍法则,最多是一种趋势

3、文化形貌理论:认为文化要素的发展也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包括基本形貌和次级形貌,

次级形貌只有在基本形貌形成之后才能发展,但是克鲁伯更关注的是次级形貌的发展,因为他代表的是人类文化中的成就部分。

4、亲属称谓研究:把亲属称谓划分为把各类别,认为亲属称谓反映的是心理学状况

5、文化区理论:文化区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文化自身所决定的;文化区都有文化高峰:文

化特征最丰富的地方;各个文化区的界限很难确定

其他:

奥地利罗维《初民社会》世界文化发展的多元性

波兰萨皮尔《语言论》语言学中的博厄斯主义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理论核心语言结构制约着思维模式,因而也决定着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法国社会学学派

现代人类学的基础是迪尔凯姆和他的法国社会学派在19世纪90年代确立的。主要贡献者有:迪尔凯姆、莫斯、列维-布吕尔、赫尔兹等。

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自杀论》等,创《社会学年鉴》(一)社会学思想:1、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是社会合作的真正源泉;

2、强调社会是一个整体,这是社会学研究的基础;

3、提出“集体意识”概念,认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社会事实”(特点:外在性、强制性、普遍性)(二)宗教理论:《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

1、宗教定义:一整套与神圣的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活动;

2、宗教的本质:宗教产生的唯一来源就是社会,图腾崇拜的对象或者神圣

的事物都是社会力量的象征。

3、宗教的功能:对社会而言,唤醒集体意识,增强族群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对个人而言,能够增强个人的信心和勇气,使人更加自信

和坚强

(三)概念与范畴:感念和范畴来源于社会结构,但又作用与社会即促进社会结

合,且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

莫斯:《论礼物》:礼物的交换并不是为了拥有某种物品,其目的在于维系社会关系。礼物交换的习俗有三个环节构成:义务性送礼、义务性接受、义务性回报。

《原始分类》:主要探讨了人类理性发展中概念与范畴的起源

列维-布吕尔原始思维理论,代表作《初级社会的智力机能》:1、原始人的思维是一种非逻辑思维;2、构成原始思维的集体观念是受互渗律支配的

赫尔兹象征人类学研究,代表作《右手的优越》:1、系统地研究了人的左右手所象征的社会含义;2、提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解释

英国功能主义学派

人类学过去仅仅探求人类文化的起源,仅仅从历史的观点研究历史,甚至是臆构历史。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的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给人类学的发展又开辟了另外一个课题或者说是提供了另外一种研究视角,其产生的标志是两本著作的出现:拉德克里夫-布朗的《安达曼岛民》和马凌洛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而这两人也成为功能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拉德克里夫-布朗:

一、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与方法,如归纳法等;

二、强调共时性研究。共时性研究是与历时性研究相对的,它是将文化看成是一个整体

的系统,文化的每一个因素都具有某种功能;

三、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一个文化统一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

由“制度”支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变动不居的。

四、坚持社会进化论:进化手指与自然规律;进化过程是一种趋异的过程;进化是社会

整体的进化;进化是结构的复杂化而非进步。

五、图腾崇拜:图腾崇拜体现的是人们对崇拜对象价值的认识;由崇拜而产生的各种仪

式能够区分不同的社会类型;图腾崇拜反映的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六、亲属关系的研究:调侃关系和回避关系,他认为亲属关系反映的是一套稳定的社会

行为体系,维系着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

马凌洛夫斯基:

一、马凌洛夫斯基的功能主义强调个体的需要,即社会背后的“心理原则”

二、巫术与宗教:巫术不同与技术,它展现的是心理功能;而宗教是关于对灵魂的思想

和惧怕死亡的本能。

三、原始法的研究:法律的定义不在于特殊的法令系统,而是义务结构的特殊结果。

四、田野工作的贡献:田野工作重在对于生活的体验

埃文斯-普里查德关于努尔人的研究:

一、基于血缘的世系群原则于基于地缘的共居原则在历史上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共

存关系;

二、原始宗教中巫术、魔法的作用

三、田野工作三步走:描述文化、发现文化中的社会结构、比较不同的社会结构

福蒂斯祖先崇拜研究:

祖先崇拜的功能:使世系群体系结构化、维持社会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亲族关系具有绝对的约束、亲族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亲子关系的不可侵犯性,起着宪法的作用。

格拉克曼仪式冲突理论:

研究重点在于探讨社会如何通过有节制的冲突表现而获得平衡

弗斯对社会结构的研究:

社会结构是指在个人利益被社会组织、个人行为相互协调、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成体系的社会关系。

文化人类学的目标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理性分析”

美国的结构功能论者主要有沃纳和雷德菲尔德

沃纳:“扬基城”系列研究计划:将人类学的研究范围从原始社会扩展到现代社会中的社区文化,对后来的《街角社会》影响极大

雷德菲尔德:“文明的比较研究”计划:“部落-农村-乡镇-城市”

文化与人格学派

“文化与人格”学派又常常被称为“文化中的人格”、“心理人类学”、“心理文化分析”等,它强调的是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或由个人产生的心理事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重点研究的是依文化而变化的个人。

文化人类学中运用心理分析来研究个体人格具有四个特点:1、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分析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解决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的那些不明显的意义;2、适合对人进行生物角度和社会角度的研究;3、强化了研究中个人因素的重要性;4、纠正了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完全是被动的这种观点。

弗洛伊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

(一)宗教是人的固执型神经官能症:患者总是产生无法控制的、纠缠不已的念头、回忆、恐惧的总和,患者通常借助所谓防卫仪式来摆脱这些困扰,经

常强迫自己重复这种行为,最终使行为固化,完成这些行为可以带来心理

上的轻松感和慰藉感。

(二)图腾与禁忌:图腾的前提是俄狄浦斯情节,这也是宗教和外婚制产生的前提;禁忌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欲望,而这些欲望能够破坏

社会的团结统一,所以产生了禁忌,并认为违反了禁忌会受到严重的惩罚,

节制是遵守禁忌的基础。

阿伯兰.卡迪纳的基本人格结构:《他们研究了人》、《社会的心理界限》

1、反对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节,认为文化因素对人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2、认为基本人格是文化的基础,一个社会的秩序、凝聚力、认同感和稳定性来自具有某种

基本人格的社会成员。

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菊与刀》

(一)文化模式理论:1、文化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文化又具有不同价值体系的多

样性,但是每种文化都有一个主旋律:民族精神,这是区别于其

他文化的工具;

2、研究了三种文化模式:阿波罗型(日神型)、迪奥尼斯型(酒神型)、

妄想狂型,而这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是由文化造成的。

3、通过对个体与其所处社会文化关系的研究,提出每个社会应当尊

重个体的差异性

(二)《菊与刀》:日本的民族性研究:1、日本社会文化的基础是严密的等级制度;

2、日本人的社会结构不是基于人与人之间通过自由

意志的结合,而是基于人身或者统治服从的关系。

3、儿童的早期经验,造就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既

能赏菊,也能使刀

玛格丽特.米德:

“来自南海”的研究:《萨摩亚的成年》(标志文化与人格研究领域之开端的里程碑)、《新几

内亚儿童的成长》、《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这三部曲开创了

美国文化人类学新的研究模式,即针对一个问题区进行田野工作

(一)传统的观点认为青春期的各种问题是由遗传决定的生理因素

引起的,具有生物学上的普遍性,但是米德对于萨摩亚人的研

究发现,当地孩子的青春期可以很平稳的度过,这主要是由于

当地的文化决定的。

(二)传统的观点认为男女两性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是有各

自不同的生理结构决定的,具有生物学上的普遍性,但是米德

对新几内亚的三个原始部落的研究发现,两性人格的许多方面

极少与性别差异本身有关,用她的话说“文化总是煞费苦心、

千方百计地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使一个新生儿按一定的文化

形象成长”。

(三)米的通过对两性人格差异和各自的气质的进一步研究,指出一

个社会应该包容个体所表现出与自己性别相反的行为和习惯。

这对女权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

林顿的文化与人格研究:《人的研究》

(一)身份与角色理论:社会有个人组成,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一定的地位和扮演各自的角色,社会功能的发挥情况取决于个人对其身份和角色的准确适应。

(二)不同于米德的“文化决定论”,林顿认为心理类型形成是由文化、个体素质、社会经验等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婚姻家庭理论:认为最远古的家庭应该是配偶家庭的核心部分:不包括双方亲戚的夫妻双方及其子女构成的家庭,由于这种家庭使很多社会功能无法实现,很快让位于血亲家庭。婚姻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男女双方共同生活提供一个被社会承认的稳定基础。

(四)文化涵化的研究和对“本土主义运动”(以“我”为中心)类型的分析

克拉克洪的文化与价值研究:

(一)《文化:概念与定义的批判性回顾》:通过对文化的明确界说,阐述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和性质

(二)《人类之镜》:概述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实际用处

(三)主张传统的人类学研究应当运用于现代文明社会,应当与社会学、心理学合作,以跨学科的方式进行文化的比较研究。

许烺光的心理人类学研究: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人格是指个人的医生终于社会文化产生相互

作用的动态过程.《美国人与中国人》《有文字的文明的研究》

他的研究是国民性比较研究的继续。

研究方法:1、霍贝尔在《初民的法律》一书中提到的“前提原理”的理论与方法:一个社会存在一种行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前提”,它影响着一个社会中的文化习

俗,甚至文化模式

2、对亲属关系的分析:在亲属关系体系内,“主轴”决定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模式,

进而决定社会文化

关于国民性的比价研究:中国的主轴是父子:延续性,传宗接代,香火不灭;包容性,多子

多福,妻妾儿女统统可以包容;权威性,父权社会;非性性,

谈“性”色变

美国的主轴是夫妻:非连续性,夫妻关系最多一代为止;排他性,

夫妻间容不下第三者插足,甚至包括子女;平等性,夫妻间的

地位平等;性征性,突出性征

中国家庭:血缘是支配宗族的基本原则,印度家庭:等级是支配种

姓的基本原则,美国家庭:契约则是自由社团或俱乐部的主要

基础

文化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主张建立一种从社会、文化角度研究人格的理论:“同心圆模式”泛文化研究:“泛文化研究是指对全世界范围的所有已知文化、或所有已知原始文化的研究。

这种世界性的研究是将整个社会或者整个文化作为独立的事例或研究个案,去

这些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其目的是验证某些关于人类社会或文化的一般理

论,其方法是统计分析法。”(R.纳罗)泛文化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泰勒,即他的样

本收集与统计分析的方法。真正的泛文化研究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的,其

领导人物是默多克和怀亭,他们领导的研究计划即享誉世界的“人类关系趋于档

案”(HRAF),该档案的建立,可以是研究者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默多克的

《社会结构》与怀亭的《儿童教养与人格:泛文化的研究》就是利用HRAF完成

的。利用HRAF进行泛文化研究有以下优点:可以验证假设;可以进行量化;可以

在前研究的基础上积累成果;可以进行各种文化的比较。

默多克:首次提出“核心家庭”概念,指由父母及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的功能:满足性的需要;经济上的协作;生儿育女;教育下一代。

怀亭:研究重点:在一定的社会中,早期儿童的经验是如何影响某些医学观念的发展的。

新进化论学派

新进化论的进化论基础:人类文化史不断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一致性和单纯性,但是新在:不再向摩尔根一样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为划分阶段的标志,而是以人们能源的获取方式为标志,强调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有超有机性。代表人物有:莱斯利.怀特、斯图尔德、塞维斯、萨林斯等。

莱斯利.怀特:《文化的科学》、《文化的进化》

1、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符号,语言是符号表达的最重要形式,人具有以符号为特征的文化。

2、文化进化的标志是人类获取能量的增长,按照这个论断,他把人类文化进化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依靠自身体力活去能源阶段;通过培养谷物和驯养家畜阶段;“燃料革命”阶段;核能阶段。文化是人类生命过程得以延续的手段。他提出了一个文化发展的公式:C=ET或E ×T→C,其中C代表文化,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T代表开发能源的工具与技术的效率。这个公式是文化进化的基本规律。

3、技术发展是整个文化进化的基础。

4、文化决定发明与革新。

斯图尔德:《南美印第安人手册》、《文化变迁论》

1、多现进化理论:斯图尔德不同意古典进化论的单线进化理论,也反对历史特殊论学派所认为的文化相对主义理论,而提出了多线进化理论。多线进化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生态环境对文化的进化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它对人类开发技术或生产技术的进化的制约作用。

2、文化生态学理论:文化生态学要研究的是生态环境、生物有机体与文化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研究范围包括:生产技术或工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生产技术与人的行为方式的关系、行为方式对文化其他方面的影响。

3、文化类型理论:“社会文化整合水平”:对复杂程度不同的文化进行分类,能够为不同的文化比较提供条件。

塞维斯和萨林斯:塞维斯:《进化与文化》(合著),《文化进化论》,《国家与文明的起源》萨林斯:《石器时代经济学》,《文化与实践理性》

1、一般进化与特殊进化:特殊进化相当于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是指特定文化对其环境的适应、专门化、特殊化,从而沿着自身的规律衍生与发展;特殊进化相当于怀特的普遍进化,是指文化作为整体有一个阶段进化到另一个阶段。其中,特殊进化有一个极限机制,即“稳定性原则”

2、进化中的“二律背反”:第一个二律背反是指在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同时产生创造与保守两种特性;第二个二律背反是指文化进化是一个双向进化的过程,一方面是高级文化自身多样性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不同文化类型的同化而产生的文化同质性的不断增长。

3、进化潜力法则:一个物种或文化系统在既定的进化过程中越是专化和适应,那么其走向更高等级的潜力就越小,即特殊进化过程与一般进化过程是一种逆反关系。

4、早起国家和政治组织进化的一般模式:队群社会→部落社会→酋邦制社会→国家→工业社会。

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理论:《人类学理论的兴起》《文化唯物主义》

1、主位/客位的研究方法:走得进去出得来

2、基础结构决定论:生产方式、人的再生产方式决定家庭经济、政治经济,后者又决定上层建筑。

结构主义人类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旋起了一股结构主义浪潮,这股浪潮中心在法国,最先开始于文化人类学领域,进而波及其他领域。这股浪潮首倡者是当代文化人类学泰斗,“结构主义之父”:列维-斯特劳斯,其产生的标志是其著作《热带闲愁》的发表。

列维-斯特劳斯

(一)结构主义理论

1、结构主义的思想来源:现代语言学(索绪尔)、文化人类学(弗雷泽、巴斯蒂安)、心理学(弗洛伊德)

2、结构:由具体的外在现象到抽象的内在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结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组成他的个元素之间是严密地相互制约的,以致其中任何一个都不可能独自发生变化;

②如果一个结构中的某些元素发生了特定的变化,该结构就不复存在;③结构的意义在于可以直接地认识被观察到的一切事实。

3、结构主义研究方法:要求人们尽可能地找出各个现象的对立关系。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对整体、对总体的强调。

(二)亲属关系的研究

1、传统的亲属关系研究的缺陷:只看到亲属关系中单个的成分,未能看到这些成分间的内在联系;只从历史的演进来解释亲属关系的起源和形成,忽视了横向的结构研究。

2、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包括夫妻、舅甥、父子、兄弟姐妹,其余各种亲属关系都是这四对关系演变的,它包含了任何一种亲属关系结构必备的三种内在要素:血缘亲属关系、姻缘亲属关系、世系继嗣关系。

(三)神话的结构:神话是一个自足的符号系统,是人类心灵结构“外化”的最初形态

其功能在于解决原始人要克服的主要矛盾,调和文化与自然中存在的对立。“深化思想总是从认识对立关系逐步发展到解除这些对立”。

(四)野性的思维:图腾崇拜是一种准则,这种准则表明了社会的体系与自然的分类之间的一种相应关系,这种关系表达了对生物种类的经验的非连续性认识。

荷兰结构主义研究

德.荣格二元性研究:《骗子的起源》,坚持从社会结构中来寻找相对立的观念表现。

尼达姆的结构与感情:《结构与感情》,从个别社会研究出发,探求其社会的整个结构。范.巴尔的女性与互惠性:《互惠性与女性的地位》,在研究中,他强调了女性在社会活动中的意志,强调了女性在维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

象征人类学

对象征的兴趣及灌泛意义上的象征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文化人类学对象征的研究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

一、利奇的新结构主义人类学

(一)社会结构的动态研究:《缅甸高低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内部存在着矛盾,通过相互间的斗争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二)象征体系的结构分析:象征不可能在孤立的条件下得到理解,象征总是潜在的具有多种解释,只有当象征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与其它象征进行对比时,它们才产生意义。二、道格拉斯日常仪式的象征研究

(一)《洁净与危险》:该书是研究亵渎规定和食物禁忌的,认为干净与肮脏取决于分类体系祭祀舞在该体系中的位置。如鞋子本身不脏,只是放在桌子上就变成脏的了。

(二)群体与格栅:《自然象征》,研究中心放在象征类型与社会类型之间的某种一致上,更多地关注社会制度的特点,认为把社会结构分为“群体”(有明显界限的社会群体)和“格栅”(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准则,如角色、类别、范畴等),有助于仪式行为之间关系的认识。(三)只要有集体生活,便存在宗教仪式,这些仪式是社会秩序的某种象征。

三、特纳的仪式象征论

(一)象征的本质特征:象征具有两极性:一级是具有一种自然和生理特点的象征代表物;另一极是一类与社会组织的原则、与社会结构固有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有关。

(二)仪式过程的研究:仪式分为三个阶段:阈限前、阈限和阈限后,重点研究阈限阶段,尤其是阈限阶段的象征特征。整个阈限过程包括三个要素:圣事的交流、七拼怪凑的组合游戏、培养共同的情感。在特纳看来,阈限期代表着平等。

四、科恩的双向度人:现代社会中寻求宗教慰藉的人,也是由于理性并不能解决人的一切烦恼,也无法解释人类的所有问题。因此,人就生活在象征与权利的双向度中,成为具有二重性的人。

格尔茨解释人类学

(一)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渊源:

1、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为理论:社会学应当是一门想解释性理解社会行动,并借此

从过程和作用上对社会行动做出因果说明的科学。格尔茨注意到人文社会学科的

发展有脱离自然科学影响的趋势,而渐渐形成具有诠释性的理论类比。

2、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关注文化、人格与社会的整合。

3、赖尔“心的概念”:格尔茨承袭赖尔的思想,提出了“精神之外在的理论”

(二)民族之的性质:

1、它是进行解释的记述;

2、是指所解释的对象社会性对话的过程;

3、解释是在那种对话尚未消失之前试图将“所说的内容”保留下来,使其成为可阅

读的文本。

(三)文化与结构:文化系统对于社会系统来讲,主要起这协调、整合与心理支持的作用,而不是破坏、分解与心理扰乱的作用。文化系统与社会系统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两个系统。

(四)宗教文化论

1、应当将宗教看成是一种给人类生活带来意义的文化系统;

2、宗教人类学的研究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析构成宗教自身的象征当中包含的

意义系统,二是寻找那些系统与社会结构和心理过程的联系。

3、传统宗教向理性宗教转变的原因:社会秩序基础的变化是激发宗教理性化的力量、

宗教自身的发展。

(五)象征分析或戏剧类比:将文化比作某种生命情感的表现形式,具有游戏的、戏剧的、舞台的、文学的象征意义。如巴厘斗鸡:对巴厘人而言,斗鸡是生命意义的体现,是社会的地位等级的争斗。

教学理论 -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 -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的代表作有:苏联达尼洛夫等的《教学论》( 1957 )、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 1982 )和王策三的《教学论稿》( 1985 )。 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 1 )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 2 )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 3 )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 4 )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方式。优点与缺点:见 P182 )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因此,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其中以 B · F ·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 ( 1 )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概率变化的条件。他还认为人类与动物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前提性事件,也可能取决于结果性事件,所以我们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反应结果,以决定和预见有机体的行为。根据行为主义原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的特定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 1913---)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与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是相一致的。 ( 2 )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所谓相倚组织,就是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斯金纳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根据这一原理,形成了一种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做出了系统的安排。 包括五个阶段: ①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确定并明确目标,具体说明想要得到的行为结果,制定测量和记录行为的计划; ②评估行为:观察并记录行为的频率,如有必要,记录行为的性质和当时的情景; ③安排相倚关系:做出有关环境安排的决定,选择强化物和强化安排方式,确定最后的塑造行为的计划; ④实施方案:安排环境并告知学生具体要求; ⑤评价方案:测量所想到的行为反应,重现原来的条件,测量行为,然后再回到相倚安排中去。简单来看,行为主义者似乎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事实上,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设计程序,直接涉及到要教什么,不教什么,他们侧重的是行为,并要以一种可以观察、测量的形式来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 ( 3 )程序教学的方法。程序教学法是根据强化作用理论而来的。斯金纳认为,对有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流派夏建中精品文档10页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说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首先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概念。 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称为民族学。 人类学的奠基者:拉菲托《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 古典进化论学派 这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第一个流派,是文化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盛行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成熟的标志在于E.B.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古典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进化的动力:心性一致,即人类心里一致说,人们都朝一个地方想。古典进化论学派很好地解释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它却把文化的差异性简单地解释为发展阶段的不同,从而为文化歧视甚至是种族歧视埋下了理论种子。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一,早期的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组织的建立; 二,殖民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人们研究异种族、异文化的需要, 也扩大了人们的研究视阈; 三,思想根源在于进化论理论的提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斯 宾塞社会进化论。 E.B.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第一个给文化和宗教下定义之人,第一个主张采用 统计法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人。《原始文化》、《论研究制度的方法:对婚姻和继承 法的应用》 进化论观点:人类社会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跟自然界一样, 是通过不断进化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文化发展的 各个阶段是相继相承的。 宗教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宗教:一切对于神灵的信仰;探讨了宗教的起源和产 生:万物有灵(全部宗教史的基础)。 婚姻家庭理论:“回避”习俗与居住模式:从妻居到从夫居;命名制度:亲从子 称;继嗣制度;产翁制:由母系向父系转变;婚俗:抢婚和外婚制。 人类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分类比较)、残存法(残留的风俗习惯)、统计法 摩尔根: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对易洛魁部落联盟的研究,首次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人类学,首创用亲属称谓来研究家族制度。《古代社会》、《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 亲制度》 原始社会分期理论:根据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确定:蒙昧时代,野蛮时代, 文明时代。 氏族制度的发现: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氏族、胞族、部落、 部落联盟是一次发展的几个阶段,最终形成民族。 家庭史的研究:首次从亲属称谓制度来研究家庭和家族制度;家庭发展:“血缘” 家庭,伙婚制家庭(普纳路亚),偶婚制家庭,父权制/母权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其他学者:德国人类学之父:巴斯蒂安:人类心里一致说 瑞士的巴霍芬:母权论,标志着家庭史研究的开始 英国的麦克伦南:内外婚姻制度:母权制先于外婚制 英国的卢伯克:第一个提出残存法思想;宗教阶段理论 英国的弗雷泽:首创“社会人类学”一词;《金枝》:关于人类智力发展连续性和 进步性的理论:人智力发展经历了巫术阶段、宗教阶段、科学阶段 传播论学派

教育教学理论当代主要教育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错误!未定义书签。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的代表作有:苏联达尼洛夫等的《教学论》(1957 )、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1982 )和王策三的《教学论稿》( 1985 )。 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 1 )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 2 )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 3 )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 4 )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方式。优点与缺点:见 P182 )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0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1958)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因此,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其中以B· F ·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 ( 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概率变化的条件。他还认为人类与动物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前提性事件,也可能取决于结果性事件,所以我们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反应结果,以决定和预见有机体的行为。根据行为主义原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的特定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 B.S.Bloom , 1913---)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与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是相一致的。 ( 2 )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所谓相倚组织,就是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斯金纳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根据这一原理,形成了一种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做出了系统的安排。?包括五个阶段: ①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确定并明确目标,具体说明想要得到的行为结果,制定测量和记录行为的计划; ?②评估行为:观察并记录行为的频率,如有必要,记录行为的性质和当时的情景; ③安排相倚关系:做出有关环境安排的决定,选择强化物和强化安排方式,确定最后的塑造行为的计划; ④实施方案:安排环境并告知学生具体要求; ⑤评价方案:测量所想到的行为反应,重现原来的条件,测量行为,然后再回到相倚安排中去。简单来看,行为主义者似乎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事实上,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设计程序,直接涉及到要教什么,不教什么,他们侧重的是行为,并要以一种可以观察、测量的形式来具体说明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

学派介绍模板: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文化人类学——文化与人格学派 学派介绍 在历史特殊论学派的影响下,一些美国的人类学者结合德奥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和民俗心理学,开展了区域性的“文化与人格”(Culture and Personality)的研究。形成了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格”学派,又常被称为“文化中的人格”(Personality in Culture)、“心理人类学”、“心理文化分析”等等。 从心理学的传统来看,这个学派的形成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紧密联系的。精神分析心理学重视个体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决定作用,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人类学家开始对形成成年人典型人格的重要因素——婴幼儿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兴趣,并继而发展成为文化与人格研究的系统理论。 该学派重点研究的是依文化而变化的个人,如个人是如何必然受到特定社会文化或文化要素的影响,如何在该文化的范围内构筑自己的人格等等;强调文化因素与个人因素(或由个人产生的心理事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此外,在承认文化对人格的影响作用的同时,该学派某些代表人物(如林顿和卡迪纳)还十分强调人格对于文化的作用,如林顿写道:“在这种人格结构和个人所属的文化之间有一种密切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反过来,社会中的每个个人的人格又在与社会文化的持续不断的联系中发展着、活动着。人格影响着文化,文化也影响着人格。”1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其他有关的心理学研究为该学派作出了理论基础和方法实践上的贡献。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应用心理分析来研究个体人格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心理分析提供了一种有力地分析模式,借助这一理论模式,可以解决人类行为及其创造的那些不甚明显的意义。这种理论的潜力根植于心理分析对象及其解释的关注。(2)心理分析可以适合对人做两方面的研究,即生物角度和社会角度的研究,从而认识人身体所遇到的经历对人格的影响和人格通过社会制度表现自己的方式。(3)在人类学中利用心理分析要求人们认识到,文化研究中的心理分析强化了研究中个人因素的重要性,这一因素必然限制通过对同类现象的观察和研究来客观地验证其资料和结论。(4)这种研究也部分地纠正了一种流传甚广的观点,即认为个人对于社会的影响完全是被动的,或个人是一张白纸,文化可以在其上书写长久程序。2文化与人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艾布拉姆·卡迪纳(A. Kardiner)、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玛格丽特·米德(Margret Mead)和拉夫尔·林顿(Ralph Linton)等。本尼迪克特和米德对文化与人格相互关系的成功研究,标志着文化人类学界对心理学的把握已经脱离了简单的引用和验证阶段,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米德和本尼迪克特独立开展民族心理研究的同时,文化人类学家林顿与心理学家卡迪纳、杜波依思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结果就是《个人及其社会》、《社会的心理界限》、《阿罗人》等一批民族心理研究成果的正式出版。在这些著作中,研究者们提出了“基本人格结构”、“众趋人格”、“初级制度与次级制度”等概念,方 1林顿:《人的研究》,1936年英文版,P.464。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1997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158。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是自然史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种族的学问"。更简明地说,人类学可以称为"人的科学"。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自然人,第二部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来说,是研究社会人的科学。 人类学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狭义人类学是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他不仅是用"人类学"这个名词的第一个权威,而且在上古时期,对于人的研究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达到了顶点。他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创立了"生物阶梯"的思想。按照他的这一思想,一系列生物体的地位逐渐升高,呈阶梯状排列。亚里斯多德是绝对没有进化论思想的,但是他提出的生物以阶梯形式排列的原则对于后来18世纪进化论学说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亚里斯多德在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涉及人与动物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方面的论点。但是在对人手作用的评价上,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手是由于智慧所致,从而明显地表现出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地方性的知识"-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写了一本叫做《地方性知识》的书。这种"地方性知识",以区别于其它知识形态,特别是实证论者假定的"普遍性"知识形态。在格尔兹看来,知识的性质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因为人们生活所凭借的符号系统是特定的、地方化的、分殊性的,借助这些符号系统的作用,意义结构才得以形成、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甄别日常行为的意义和类别,地方性知识力图维持这些特定的意义系统,并根据它去组织行动。 4、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科学,包括研究过去和现代人体的一切发展和变异 5、赫胥黎-达尔文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博物学家,他在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许多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类的正确判断,并且重点探讨了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问题,在实践中发展了达尔文主义。赫胥黎在人类起源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的观点,向宗教神学提出勇敢的挑战。 6、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和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为代表的学派。该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种质选择论,强调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作用,因而是对达尔文选择原理的一个重要的说明。达尔文主张生物的渐变进化,而新达尔文主义者在广泛的实验中发现了自然界中的另一种进化方式---骤变进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对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另外,该学派还创立了基因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使进化论研究有可能深入到细胞实验的层次。但是,由于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实际上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该学派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代教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现代教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2011-03-10 12:46 从19世纪以来,教学论孕育出了众多的流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促使教学观念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这里,拟对八种影响比较大的现代教学理论流派进行简要分析介绍。 一、赫尔巴特主义教学论 赫尔巴特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的流派,常被人称为"传统教育"教学理论,创始人主要是赫尔巴特,发展者主要是他的学生齐勒(Ziller, J., 1817-1882)和赖因(Rein,W.,1847-1929),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教育目的他们坚持,教育的必要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教育的选择目的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和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前者的实质是人对现存制度的服从和迎合传统,后者的实质则是为了使儿童的发展与现实和未来社会分工就业匹配起来。 (二)关于教育目标他们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德性,较近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包括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六种兴趣。这样就在教学层面上,把其提出的有着内在矛盾的教育目的观念统一了起来。 (三)关于课程形态他们建构起来了规范化的"学科"课程与教学形态,追求古典人文学科与现代实科相结合。主要设置有自然(博物)、物理、化学、地理、数学、逻辑、文法、自然哲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古典语、现代外语、本国语、历史、政治、法律、神学等19个科目。 (四)关于课程横向结构面对分科导致的知识割裂问题,赫尔巴特主义提出并实践了科目主题中心整合法。赫尔巴特首先提出了统觉心理学的整合原理,齐勒继承了赫尔巴特的衣钵,建构起了以"历史、文学、宗教"为中心和以历史为核心的课程整合法。 (五)关于教学方法赫尔巴特认为,儿童要扩大观念就得依靠经验的积累,并主要地在教学中获得知识。立足于统觉心理学的基础,他将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后经其弟子引申发展,形成著名的"五段教学法",长期风行于欧美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之中。五段教学法包括:(1)"预备",即问题的提出,教学目的和目标的说明等;(2)"提示",即新材料的传授;(3)"比较",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使它们实现联合;(4)"总括",即在比较的基础上,知识还不系统,需要一种静止的审思活动,寻求结论和规律。(5)"应用"。 二、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开始,美国兴起的进步教育运动,对赫尔巴特主义教学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超越,进而建立和发展起了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儿童社会活动中心教学论,彻底否定各种以学科主题为中心的传统观点,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等为价值取向,以儿童社会活动为中心来研制课程和组织教学。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有杜威。其基本观点包括: (一)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杜威批判传统教育目的来自教育之外,是社会强加给教育的。他提出,教育在自身之外,是没有目的的。他主张"教育即发展(education as growth)",就是说,教育的自身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二)课程的实质是经验杜威以他的经验自然主义哲学思想作为手术刀,对强调一切从儿童出发的极端"儿童中心"论与强调一切从教学出发的"科目中心"论进行了解剖批判,指出它

人类学10大理论

杜尔克姆 尔干 杜尔凯姆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 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 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 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泰勒主张,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理论试题1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在当时地时代影响很大。该书的作者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异种文化,这种进化属于进化。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命名法为基础,请问以上相关文化因子结成的功能关系属于关系。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影响力在透过社会时,要经过该社会的 三重加工。在经过此三重加工时,因不同民族自身的特点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 2、原始文化 3、文化 4、索绪尔 三、简答题(共30分,10分/题;4道题中任选3题) 1、摩尔根认为人类的家庭是如何发展进化的? 2、怀特如何描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化? 3、为何往往落后民族反而超前,成了后起之秀? 4、民族与种族有哪些区别? 四、论述题(共40分,从两个题中任选一个完成) 1、结构功能主义其基本理论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理论有何利敝得失? 2、为什么说地理决定论是错误的?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 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补) 鲍亚士学派的理论基点为文化独立论,即文化是一个独立完整,不依赖地理、经济、社会而存在的自然实体。正因为文化是具体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 无法简单评论,所以必须一个一个地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该学派还提 出了文化平行发展论和“辐合论”。文化平行发展理论提出各民族文化不相连贯,只是相对独立的演进;“辐合论”说明表面相似的文化现象,其来源 可以截然不同。因此该学派重资料,轻推导,力图使资料搜集严密完整化, 使文化的内涵丰富化和多元化 该学派对民族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显著的有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区域论、文化模式和综合决定论。文化相对主义立足于文化具体观的系统认识,是反种族和民族歧视的利器,动摇了欧洲中心论民族学体系。文化区域论反对文化中心的形而上学推理。文化模式是文化分类研究的一种有益尝试,表明了民族分类研究的可能性,是当代文化谱系和族际关系研究的出发点。

教学理论-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

教学理论- 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baike./wiki/%E6%95%99%E5%AD%A6%E7%90%86%E8%AE%BA&prd=button_doc_entry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的传统。这种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形成人的道德,而道德又是通过知识积累自然形成的。为了实现道德目的,知识就成为教学的一切,依次便演绎出一种偏于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这种理论的代表作有:苏联达尼洛夫等的《教学论》(1957 )、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1982 )和王策三的《教学论稿》(1985 )。 这种理论的基本主张是: (1 )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2 )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3 )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 (4 )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基本方式。优点与缺点:见P182 )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1958 )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因此,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其中以B ·F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 (1 )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概率变化的条件。他还认为人类与动物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前提性事件,也可能取决于结果性事件,所以我们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反应结果,以决定和预见有机体的行为。根据行为主义原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的特定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 ,1913---)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与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是相一致的。 (2 )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所谓相倚组织,就是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斯金纳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根据这一原理,形成了一种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做出了系统的安排。 包括五个阶段: ①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确定并明确目标,具体说明想要得到的行为结果,制定测量和记录行为的计划; ②评估行为:观察并记录行为的频率,如有必要,记录行为的性质和当时的情景; ③安排相倚关系:做出有关环境安排的决定,选择强化物和强化安排方式,确定最后的塑造行为的计划; ④实施方案:安排环境并告知学生具体要求; ⑤评价方案:测量所想到的行为反应,重现原来的条件,测量行为,然后再回到相倚安排中去。简单来看,行为主义者似乎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么”。事实上,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设计程序,直接涉及到要教什么,不教什么,他们侧重的是行为,并要以一种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大纲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其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为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的。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过程,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具有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系统地借鉴生物进化理论阐述社会进化理论的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4、古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 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 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泰勒认为: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界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而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当然也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发展与进化是有其固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说明。 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释相同的现象。”泰勒进一步指出: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的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泰勒还划分了文化进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即原始末开化或狩猎采集阶段、野蛮的以动物驯化和种植植物为特征的阶段和文明开化的、以书写艺术为开端的阶段。

文化人类学概论

一、人类学研究定义、内涵、对象、结构 人类学定义:人类学是运用实地考察的手段比较研究各民族文化和社会的综合学科。广义的人类学涵盖了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等多种学科。 人类学目标:通过不同社会与文化的比较,以及通过人类文化变迁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人类行为的原理、原则及人类文化变迁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学的最高目标。 人类学一词来自于希腊文中的(人)和(科学)。人类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501年,当时专指人的体质方面的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下半叶,至今才100多年的时间。它被称为“在科学中历史最短、抱负最大”的“研究人类的科学”。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87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是人类学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人类学研究对象——文化的特质 文化是共享的,是外在的,可研究性;文化是可习得的;文化是象征的,建基于符号的;文化是整合的广义人类学四个主要的分支: 体质(生物)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或称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狭义人类学则仅指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民族学。 文化的结构(四层次说) a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 b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 c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称的习惯性定势构成。 d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熏陶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二、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学科观) (一)整体论也称整体观 局部与整体间有关系;局部与其他部分有关系,分三个维度理解: A是共时性维度,整体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各个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B是历时性维度 C是生理——心理学维度,研究人类学者与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文化相对论 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依据它所依赖的文化结构,以及它所属的价值系统的关系来判断和解释由于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只能按其自身的标准和价值观念来进行判断。 核心:衡量文化标准在该文化内部,不能以本文化的标准去衡量他文化 (三)文化普同观 人类学的核心命题是人性一致,人性需求一致,但解决此需求的手段具有多样性。可以称之为普同性。 我们特别强调整个人类是一个统一的物种,分享着一个世界,要解决相似的问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强调文化差异而忽视了这个道理。 (四)自观与他观(主位与客位) 自观又称“本位方法”或“文化主位研究方法”。主位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己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即用本地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的眼光来努力理解文化。 他观又称“非位方法”或“文化客位研究方法”。客位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即从学者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出发去研究文化。 三、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人类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整理

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确立的历史条件和背景 新大陆的发现,殖民统治扩张开阔了西方的民族志视野。2)启蒙运动,自然法、社会契约论讨论赋予了“野蛮人”新的认知价值: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化;人类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高尚的野蛮人——早期的民族学作品大都出自一些法理学家之手,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变革的合理性。3)生物进化论:人类文化的差异被理解成文化进化的差异,人类的多样性被赋予时间意义,具有了新的学术价值,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自己的优越性,解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为什么有不同的境遇。4)知识生产的制度化:学会、刊物、大学职业化。 进化论学派 基本论点:代表人物:巴斯蒂安、泰勒、摩尔根。1、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而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是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2、人类心智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化进化的普同性,能把文化推向相似的发展阶段。3、文化的异同所反映的不过是文化所处的进化阶段的的差异,进化速率上的差异。4、文化的异同被赋予了时间意义,人类的差异被理解成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差异。 缺点和局限:首先,他们在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时候,只考虑文化现象发展的顺序,不考虑文化现象的其他联系和规律。其次,进化论派大多数把欧洲文化当作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高阶段,而把其他民族的文化都冠以蒙昧、野蛮、落后的帽子,因而不免有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最后,进化论者把文化的相似性的根源看做是人类心理的一致性,显然忽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理与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 泰勒:1、英国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第一个在近代科学意义为文化下了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2、在《原始文化》中,泰勒主要研究的是原始民族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神话和传说的产生于发展。在此书中,泰勒透彻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思想,即全人类的思想是基本相同的。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他认为这两条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原理,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拿一些相同的原因解释相同的现象。”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和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和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他把各阶段的文化依次顺序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列,认为所有的社会都要经过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的三个基本阶段。3、泰勒的宗教理论:首先,他明确了什么是宗教,泰勒认为最好“把神灵信仰判定为宗教的基本定义”,这个定义是文化人类学史上关于宗教的第一个定义。其次,泰勒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与产生,提出了万物有灵论,认为宗教起源于梦、死亡的思考和解释,它是一个心理的、认知的解释。4、泰勒的婚姻家庭理论:首先,泰勒研究了“回避”习俗,认为居住模式与回避习俗两者之间存在着粘附,即妻子家庭对丈夫的回避是与同妻居联系在一起,反之,丈夫家庭对妻子的回避也是与同夫居想联系的。其次,泰勒讨论了父系继嗣、母系继嗣、双系继嗣问题,这些继嗣包括家族名称、财产、地位与权力的继承。在此,泰勒又一次提出了人类社会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发展转变的。第三,泰勒对还“产翁“习俗进行了研究,称这种行为为滑稽的行为,同意人类学家巴霍芬的观点,认为”产翁“习俗产生于亲子关系纽带出现转折的社会中。第四,泰勒还研究了抢婚习俗和外婚制,认为外婚制与亲属分类制度相联系。5、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比较法、残余法和统计法。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 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 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 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泰勒主张,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界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而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当然也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发展与进化是有其固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说明。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中文):文化人类学 (英文):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32 课程性质: 二、课程内容简介 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课程是社会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以及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等,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田野工作和相关的理论思想来分析特定的文化现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地位及研究意义,掌握跨文化比较方法;了解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理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掌握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的概念。 2.教学重点与难点: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学科概述:什么是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1课时)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的产生与发展;(1课时)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普同型,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1课时)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3课时) 1.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古典进化论、船舶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新进化论、法国社会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以及解释人类学各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的理论思想,理解各个理论流派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摩尔根、泰勒、博尔斯、迪尔凯姆、马林诺夫斯基、布朗、列维-斯特劳斯的观点。 2.教学重点与难点:整体分析理论 第一节历史建构理论:古典进化论(摩尔根、泰勒的理论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