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性质规模报酬不变还是规模报酬递增

合集下载

国经单选题复习

国经单选题复习

国经单选题复习————————————————————————————————作者:————————————————————————————————日期:ﻩ单选1、某国政府规定,2013年从中国进口布鞋不得超过150万双,这种限制措施属于( )。

A、关税配额B、国别配额C、自限配额D、全球配额2、非关税壁垒不包括()。

A、政府鼓励的“购买美国货”政策B、企业收入税C、以为国内产品创造有利条件为目的而制定的产品成分工业标准D、歧视国外生产商的政府合同竞标政策3、李斯特认为,处于农工阶段的国家应采取的贸易政策是:( )A、自由贸易政策B、保护贸易政策C、管理贸易政策D、超保护贸易政策4、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

A、保护幼稚工业B、保护成熟工业C、保护垄断工业 D、保护衰退工业5、当一国将所增的出口收入用于国内消费和进口时,对外贸易乘数的大小就取决于( )。

A、边际消费倾向B、边际储蓄倾向C、边际进口倾向D、边际投资倾向6、其他条件不变,贸易大国征收关税,将导致()。

A. 进口品世界价格提高B. 该国贸易条件改善C.该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D. 该国的社会福利水平降低7、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动因是()。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B.要素禀赋的差异C.产品品质的差异D.价格的差异8、根据重叠需求贸易理论相互贸易容易产生于( )。

A.产出水平相近的国家B.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C.投资水平相近的国家 D.储蓄水平相近的国家9、当一国政府对某种产品征收进口关税时,若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生产者与消费者承担关税的程度是()。

A.前者大于后者B.后者大于前者C.两者相等D.不确定10、成员国取消相互之间的进口关税和其他具有同等效力的贸易壁垒,建立共同对外关税,进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产品和服务以及资本、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式是( )。

A.自由贸易区B.关税同盟C.共同市场 D.经济联盟11、下述哪一种属于国际收支的事后调整交易项目()。

国经单选题复习【精选文档】

国经单选题复习【精选文档】

单选1、某国政府规定,2013年从中国进口布鞋不得超过150万双,这种限制措施属于( )。

A、关税配额B、国别配额C、自限配额D、全球配额2、非关税壁垒不包括( )。

A、政府鼓励的“购买美国货”政策B、企业收入税C、以为国内产品创造有利条件为目的而制定的产品成分工业标准D、歧视国外生产商的政府合同竞标政策3、李斯特认为,处于农工阶段的国家应采取的贸易政策是:( )A、自由贸易政策B、保护贸易政策C、管理贸易政策D、超保护贸易政策4、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 ).A、保护幼稚工业B、保护成熟工业C、保护垄断工业D、保护衰退工业5、当一国将所增的出口收入用于国内消费和进口时,对外贸易乘数的大小就取决于()。

A、边际消费倾向B、边际储蓄倾向C、边际进口倾向D、边际投资倾向6、其他条件不变,贸易大国征收关税,将导致( )。

A。

进口品世界价格提高 B。

该国贸易条件改善C. 该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D. 该国的社会福利水平降低7、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动因是( )。

A。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

要素禀赋的差异C。

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8、根据重叠需求贸易理论相互贸易容易产生于().A.产出水平相近的国家B.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C.投资水平相近的国家D.储蓄水平相近的国家9、当一国政府对某种产品征收进口关税时,若该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生产者与消费者承担关税的程度是()。

A.前者大于后者B.后者大于前者C.两者相等 D。

不确定10、成员国取消相互之间的进口关税和其他具有同等效力的贸易壁垒,建立共同对外关税,进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产品和服务以及资本、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形式是( )。

A.自由贸易区 B。

关税同盟 C。

共同市场 D.经济联盟11、下述哪一种属于国际收支的事后调整交易项目().A。

进出口 B.利息收支 C。

直接投资D。

特别提款权变动12、根据特定要素理论,国际贸易将导致()。

(完整版)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完整版)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摘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能够自动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

由于均衡增长率正好等于劳动增长率,在经济均衡增长时,人均产量将保持不变。

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储蓄率与降低人口增长率等,增加人均产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广化资本深化人均产量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第一,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为两部门经济。

第二,仅仅使用劳动与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产品,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则总量生产函数为:Q=F(L,K)(1)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第三,各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随着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它们的边际产量(MP L、MP K)递减。

第四,规模报酬不变,即:令k表示资本—劳动比率,即k=KL,可得:Q=L•f(k),或QL=f(k)(3)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

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不同,该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可以变动,因为人均产量(QL)就是人均资本量(k)的函数。

第五,每一时期的劳动(用L表示)按固定比率n增长,即:L t=L0e nt(4)第六,不存在资本折旧,则投资(用I表示)会增加资本存量,即:第七,储蓄函数采取长期的形式,即S=s(Y)。

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即s=SY,Y表示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同于Q。

第八,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在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就是投资等于储蓄,即:I=S(6)从上述假定条件,可以推导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9)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基本方程。

该方程表示,从长期来看,储蓄必然等于投资。

一个社会由人均储蓄sf(k)转化而来的新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nk)是为新增加的每个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量,称为“资本广化”;另一部分(dkdt)则用来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

劳动力就业、固定资产投入与中国工业增长

劳动力就业、固定资产投入与中国工业增长

劳动力就业、固定资产投入与中国工业增长摘要:对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判断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前提。

利用2009年中国分省区工业经济增长的数据,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工业增长的动力源进行判断,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二者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度为98%,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是外延式增长;同时,资本产出和劳动产出弹性之和为1.2,说明中国工业增长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性质。

因此,通过规模扩大促进经济增长仍应为当前经济增长方式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增长中要重视劳动的产出弹性增加,即人力资本是经济转型和增长的未来持续动力源。

关键词:工业总产值;工业固定资产;经济转型;人力资本中图分类号:f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009-03引言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方面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问题。

对经济增长源泉进行判断又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前提。

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gdp中主要的贡献来源于工业,因此,对工业产值的动力源进行探索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从理论上讲,迄今已有很多关于对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动力、增长方式、转型升级等理论上的研究。

如chow(1993)、borensztein 和ostry(1996)、krugman(1994)、young(2003)、李子联(2011)等,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常艳(2005)和刘晓红(2009)等学者通过计量方法对人力资本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彭国川(2002)和邱晓华等(2006)通过模型建立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源问题;尹子民、罗丽兮(1998)和未来10年我国工业增长的驱动力研究课题组(2011)则通过相应数据对中国工业的增长方式和速率进行了理论研究;陈勇、李小平(2007)、林毅夫(2008)、庞瑞芝(2009)和杜群阳等(2011)通过转型期间中国工业行业的新特征和出现的新理论对转型期间中国工业的经济增长进行了相关研究。

深大 宏观 习题答案 第3、4章 经济增长 答案

深大 宏观 习题答案 第3、4章 经济增长 答案

第三、四章经济增长答案一、判断√1、如果一个经济体系要取得经济增长,则要么要素投入数量有所增长,要么要素使用效率有所增加。

()×2、在索洛模型中,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使人均产出的增长率短期内上升。

()√3、在索洛模型中,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增加了总产出的稳态增长率。

()×4、资本自身的不断积累可以长期维持人均产出的增长。

()×5、一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该国的总储蓄率。

()√6、内生增长理论认为资本的边际产出不变。

()√7、根据索洛模型,具有相同储蓄率、相同人口增长率并具有相同技术的经济,其增长率最终将相等。

()×8、根据内生增长理论,储蓄率越高,产出增长率越低。

()二、单项选择B1、在生产函数中,全要素生产率是指()A.αB.AC.KD.NB2、新古典模型中,产生趋同的原因是()A.规模报酬不变B.要素的边际产出递减C.规模报酬递减D.要素的边际产出递增B 3、当经济处于稳定状态时(索洛模型中),储蓄率上升,则增长率()A.先下降,再升高到原来水平B.先升高,再下降到原来水平C.保持不变D.以上都不是A4、假设不存在技术进步,从长期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A.资本存量保持不变B.人均消费水平保持不变C.储蓄率保持不变D.人均产出保持不变A5、某国人民突然变得非常节俭,从长期看,以下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A.人均生活水平将增加B.人均资本占有将增加C.人均产出将增加D.总资本存量将增加D6、克鲁格曼认为东亚的经济增长是无法持久的,主要是因为()A.东亚国家普遍存在着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行为B.东亚国家普遍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C.东亚国家人民的教育程度不高D.东亚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中属于技术进步的成分太低C7、如果总量生产函数不再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的性质,那么索洛模型中稳定状态将()A.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最终还是能够达到新的稳态B.不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仍然保持原状态C.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是是否能达到新的稳态并不能确定D.以上说法都不对D8、在索洛模型中,不属于外生变量的是()A.技术进步速率B.储蓄率C.人口增长率D.资本劳动比率三、计算题1、假设索洛模型所描述的一个经济处于人口增长n为每年1%。

规模报酬不变还是递增?——来自中国以及五个OECD国家的实证分析

规模报酬不变还是递增?——来自中国以及五个OECD国家的实证分析
而在规模 报酬 递增 的假 定之 一基 础上分 析 的规 模 报酬不 变对实 际具 有 很 强 的解 释 能力 。 由于外 部 性 的存在 , 同的 国家 因积 累率不 同 , 态增长 率也 不 稳
析[ ; 5 王生喜采用希克斯 中性技术进步来分析纯要 素生 产 率 对 要 素 投 入 及 其 成 本 的 影 响L ; 长 革 6 于
(0 4 , 20 )马树才 、 孙长清 在规模 报酬不 变基础பைடு நூலகம்上对 中
收稿 日期 :o 7 6 2 2 o 一o — 8
不相同, 国的增长率可以存在持久 的差异L 各 9。 9 J
作者简介 : 军辉 (9 4 , , 王 1 7 一)男 北京人 , 博士生 , 研究 方 向: 财政理论与财政政策 ; 侯方玉 (9 5 , , 17 一)男 湖南郴州人 , 博士生 , 研究方 向: 财政理论与财政政策 。
其 隐含条 件是 1= £+ , 个性 质说 的是如 , 这 果各 投入要 素 的报 酬是 它们 各 自的边 际产 品 的话 ,
那么总工资报酬 厂L与总利润报酬f K的和等于总 L K 产出, 而两者 的分 配份额 之 和为 1 拉 尼斯 、 景汉 , ( 费 (0 5 ) 2 0 )E 引。
原 因之 一 。
关键词 : 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 报酬递增 ; 实证检验
中图分类号 :0 12 F 6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7 16 2 0 )6 0 8 5 10 —3 1(0 7 0 ~0 7 —0


引言及 文献 综述
国财政支 出规 模进 行 了分 析[ 。可 见 , 用 规模 报 采 酬不变是 许多 经济理 论与实 证分 析 的前 提之一 。究 其 主要原 因 : 一是 只 有 规模 报 酬 不变 的假设 前 提 其 才 能使经 济理论 与主 张有意 义 , 如“ 诸 由于美 国人均

要素贡献、规模报酬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基于panel data的实证分析

要素贡献、规模报酬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基于panel data的实证分析
推动经 济以前所未 有 的速 度增长 。 些实证 研究提供 一
式 () 1 中, 代表年份 , () 年 的实际产 出, Y t是t 即 实际 G P , t 的物 质资 本存 量 , D 值 K是 年 厶是t 的劳 动 年 力投 入 量 , 是t 的人 力 资 本 存 量 。 据 函 数 形 式 年 依
出增 长 J %; 为劳 动 的产 出 弹性 , 8 即当劳 动力 每增 长
增 长 核 算 是从 生 产 函数 开始 的 , 产 函数 是 一 生 种 用 数学 函数 关 系描述 生 产成果 产 出与 生产 要素 投
人之 间技术 关 系 的经济 模 型 。 般来 说 . 定 产 出量 一 决
都 是 C b — o ga ̄ 产 函数 , 这 也 是 本 文所 要 采 ob D uls E 而
用 的生产 函数 形式 。
YA = 哪 () 2
的关 注 。 中 国各 个 区域 内部 的产 出 弹性 系数及 生 但 产 的规模 报 酬 却 往往 被 忽 视 了 , 这直 接 关 系 到 生 而 产 要 素投 入 的效率 及未 来 中 国地 区经 济差 距 的变 化 趋势 , 因而值 得 特 别关 注 。
改革 开 放 以来 , 国的经 济得 到 了迅 速 的增 长 , 中
但 与此 同时 , 区之 间 的收 入 差距 问题 也 日益 受 到 地 人 们 的关 注 。 现有 的研 究来 看 , 中 国作 为一 个整 从 将 体 来对 中国 的要素 产 出弹性 系数 的分 析得 到 了广泛
现行 的增 长 核算 中 , 般 采 用 的生 产 函数形 式 一
研究 结论 与其 他 研 究 的结 论 能 够 进行 对 比分 析 , 以

模 型选 择 与文 献 回顾

中国经济增长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证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实证分析作者:李玄煜来源:《人民论坛》2015年第35期【摘要】文章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根据中国1980~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说明要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当前迫切需要从主要依靠资本驱动转变为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提高,从关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转变为对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视上来。

【关键词】经济增长实证分析中国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中国也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被称为“中国奇迹”、“中国之谜”。

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究中国经济增长的秘密,为政策调整提供参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最显著的成就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总量跃升世界第二。

从1978~2012年间中国GDP增长速度波动较大,但总体呈持续、高速增长态势。

大致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迅速加快,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助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二个高峰。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一项里程碑事件,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贸易扩张和深层次结构改革的支持。

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GDP从2683亿美元增长到83626亿美元,年均增长约9.85%,远远高于同时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2012年跃升至世界第二,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进入中等偏上国家行列。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取得较大成效。

图1表明,从1978年到2012年,伴随着中国经济30余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在GDP构成比中第一产业呈现持续、显著下降,第二产业基本稳定,第三产业稳定上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取得较大成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增长的性质:规模报酬不变,还是规模报酬递增?任保平魏婕(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增是经济增长研究的基本前提假设,前提假定不同将导致完全不同的分析。

本文通过对各种经济增长理论前提假设的梳理分析,在中国经济增长两部门经济结构假定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经济部门的规模报酬不变和现代经济部门的规模报酬递增。

依据中国现实建立了两部门经济结构的模型,并依据中国的数据进行了经验检验。

经过研究认为中国30年的经济增长中,传统部门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而现代经济部门是规模报酬递增的,正是由于现代经济部门的规模报酬递增,导致了30多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所以要维持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以知识和技术为主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加快现代经济部门改造传统经济部门的步伐。

关键词: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递增一、引言及其问题的提出中国经济增长持续近30年的高速增长,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如何解释“中国奇迹”的成因以及如何维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成为国内外经济增长研究的焦点问题。

如果想要有效解释“中国奇迹”,首先必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性质进行分析,也就是中国30年的高速增长是规模报酬不变,还是规模报酬递增?如果是规模报酬不变,按照新古典的经济增长理论,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那么中国30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是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的形成机制和源泉是什么?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经济增长性质,也就是分析中国30年的经济增长是规模报酬不变,还是规模报酬递增。

这一问题的研究对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形成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以及制定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批评西方经济学的内生增长模型产生之前,所有的经济增长模型基本上都是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假定下来进行的。

由拉姆塞(Ramsey,1928)所提出,经卡斯(Cass,1965)与库普曼斯(Koopmans,1965)所发展而形成的拉姆塞—卡斯—库普曼斯模型中的假定前提为规模报酬不变[1];以索洛(Solow,1956)为代表的著名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前提假定之一也是规模报酬不变,其基本模型的构造是在一个劳动和可再生资本上表现出规模报酬不变的加总生产函数;同样地,代蒙德所提出的世代交叠模型中的前提假定之一还是为规模报酬不变[2]。

琼斯—真野惠里模型(Jones and Manuelli,1990)也是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改变了新古典生产函数中资本对劳动替代弹性小于1的假设,研究了经济持续增长实现的条件。

雷贝洛(Rebelo,1991)发展的雷贝洛模型也是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假定条件下,从核心资本品入手研究了经济的持续增长[3]。

内生增长理论产生以后,内生增长模型才将经济增长研究的前提假设改为规模报酬递增,认为是技术和创新带来的资本和劳动力边际报酬稳定的增长。

阿罗(1962)提出了“边干边学”和“研究与开发”的思想,认为投资和生产活动本身会积累经验,提高生产技术,加上知识的溢出效应就会提高资本效率,抵消通常的资本报酬递减[4]。

罗默(Romer)在1986年发表的《递增规模与长期增长》的论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认为在长期经济增长中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现象。

认为规模报酬递增来源于知识的外部性,知识是非竞争性产品,具有外部效应,这种效应不仅使其自身形成收益递增,而且也使物质资本及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也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而且知识的外部性来源于厂商边学边干的无意识行为的结果。

罗默在1990年发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认为规模报酬递增来源于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来源于厂商有意识投资的结果[5]。

罗默模式的意义在于,它将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增长模型,并且认为知识积累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因素。

它把知识分解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一般知识可以产生规模效益,专业化知识可以产生要素的递增收益。

两种效应的结合不仅使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本身产生递增的收益,而且也使资本和劳动等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

卢卡斯(Lucas,1988)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规模报酬递增的,规模报酬递增来源于人力资本及其外部效应。

认为人力资本的外部效应—社会劳动力的平均人力资本水平——具有核心作用,并且这些效应会从一个人扩散到另一个人,因而会对所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都有贡献,从而使生产呈现出规模递增收益,而正是这种源于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递增收益使人力资本成为“增长的发动机”[6]。

阿格海恩(Aghion )和霍韦特(Howitt,1992)提出技术水平可以通过有目的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有目的的研究与开发活动是投资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活动提高技术进步,避免资本产生规模报酬递减。

总体来看,内生增长理论的主流思路认为,在长期增长的经济过程中收益递增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必需的;同时,即使在收益递增假设下也能得出竞争性均衡,或者说收益递增与完全竞争可以相容。

内生增长理论家将知识、人力资本等因素引入增长模型中,强调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并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

这就突破了传统增长理论关于要素收益递减或不变的假定,说明了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与动力。

国内关于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基础之上,舒元、沈坤荣(1997)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时,也是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假定基础上来进行的,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对参数估计的影响,可以假设规模报酬不变[7]。

钟学义(1996) 发展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提出了纯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并认为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唯一源泉。

在非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不能完全反映技术进步的作用,还必须考虑规模报酬对产出增长的损益,即规模弹性效应,但作者并未对非规模报酬不变情况下应该怎样进行经济增长的理论评价提出建议[8]。

徐瑛、杨开忠(2007)从研究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模型出发研究规模报酬,运用面板数据固定影响、随机影响模型和随机系数模型考察和验证我国经济增长规模报酬递增特质。

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走出了成本驱动的阶段,步入了内生性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进入了规模经济驱动的经济发展阶段,并随着经济发展报酬递增的幅度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

但是其模型中的γβα++没有约束,不坚持资本报酬递减的假定[9]。

规模报酬不变还是递增的前提假定,将导致完全不同的分析,特别是对各要素的贡献率方面分析影响甚大。

王军辉等人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在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将导致要素贡献份额估计有偏,即过高估计了资本的贡献份额,而对劳动的贡献份额估计出现过低现象[10]。

因此,对中国经济增长分析以及对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解释,不能笼统地采用规模报酬不变,或者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而是要从中国经济结构的实际状态出发。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两部门假定中国经济增长是一种转型增长,这种转型增长表现为经济体制转型背景下的增长,在内容上表现为传统产业结构向现代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的增长。

也就是整个国民经济是传统产业部门与现代产业部门同时并存,而且传统产业部门和现代产业部门是按照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进行的。

报酬递增的机制与报酬递减的机制并存于所有的产业中。

报酬递减在传统产业部门——加工行业起着支配作用。

报酬递增则统治着现代产业部门——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

现代经济因此分成为两个相互联系的商业世界,对应着两种类型的报酬。

中国经济目前经历着经济已经历了从规模物质生产到设计和使用技术、从加工处理资源到加工处理信息、从应用自然资源到运用知识和技术的转变。

随着这个转变的发生,决定经济行为的基础性机制从报酬递减转向报酬递增。

报酬递增是这样一种倾向:领先的会进一步领先,丧失优势的会进一步丧失优势。

从中国经济增长现实的两大部门假定出发,本文提出以下理论假定。

1、传统产业部门的规模报酬不变假定在传统产业部门中,经济的增长方式是按照规模扩大的思路来进行的,通过投资带动劳动力投入,从而带动产出增加的,传统经济部门的经济增长是在规模报酬不变基础上来实现经济增长的。

规模报酬不变的原因来自这么一个命题:“只要所有必需的投入能以相同的比例变化,所给定的一系列生产条件就会重复下去,生产过程的不可分割性会限制在某一产出水平上准确地重复这类条件。

”[11]传统产业部门中的规模报酬不变是由于要素在生产上的边际替代率不变造成的。

在传统产业部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并且没有技术进步和外部性存在时,资源的配置不可能通过重新组合来实现。

经济会达到稳态,即资本/劳动比例达至最佳后便稳定不变,人均产出和消费都不增长。

生产函数的一次齐次性恰好可以实现要素的价格=要素的边际产量,从而形成规模报酬不变。

但是传统产业部门中存在着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主要是由于一下四个方面的原因:(1)传统经济部门由于技术水平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扩大规模,由于经济规模足够大,并且完全竞争,以至于通过专业化获利的机会不存在,当经济规模扩大时,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不可能提高,从而导致产出的增加比要素的增加慢,产生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

(2)由于传统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是由投资带动实现增长的,在保持劳动力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只增加资本要素的投入,所得到的边际产出是递减的。

递减的原因是:经济增长是在投入产出过程中来进行的,当经济活动中的要素投入增加时,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资源使用的成本增加,导致产出虽然是增加的,但是其增量是逐步减少的。

(3)传统经济部门中主要使用资本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当这种比例关系不变时,就会形成规模报酬不变。

一旦这种比例关系得不到满足,数量较多的劳动要素的边际产出,就会在数量较少的资本要素的制约下,出现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

(4)传统产业部门的经济增长是资本积累和要素增加型技术进步所引起的,这种技术进步只能引起人均产出的增加,不会造成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而形成非结构性增长,非结构性经济增长只能带来边际报酬递减。

传统产业部门边际报酬递减的主要特征是当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同时增加时,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要素的变化比例。

造成边际报酬递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生产要素可得性的限制。

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由于地理位置、原材料供应、劳动力市场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可能会使厂商在生产中需要的要素投入不能得到满足。

其二是生产规模较大的厂商在管理上效率会下降,如内部的监督控制机制、信息传递等,容易错过有利的决策时机,使生产效率下降。

传统产业部门由于市场的完全竞争性,价格由市场竞争而形成,每一个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在传统产业部门只能通过扩大规模来实现增长;同时传统产业部门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的产业特征,为了保证规模报酬不变,也决定了只能通过扩大规模的方式来实现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