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导论 习题

新闻学导论 习题
新闻学导论 习题

绪论

一、选择题

1.我国学者自著的最早的新闻理论是著作是()

A.徐宝璜的《新闻学》B.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C.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D.艾丰的《新闻采访方法论》

2.中国的新闻学初步形成的时期是()

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D.20世纪40年代

二、名词解释

1.新闻学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

三、简答题

1.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2.简述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关系?

第一章新闻活动

一、选择题

1.新闻活动是()

A.人类传播新闻的活动B.人类接受新闻的活动

C.人类传播新闻和接受新闻的活动D.人类相互交往的活动

2.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的特点()

A.新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B.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复杂

C.传递新闻的手段更加多样D.产生了专门从事采集、传递新闻(情报)的专职人员

3.新闻活动的渠道有()

A.亲身传播B.小众传播C.大众传播D.群体传播

二、名词解释

1.新闻

2.新闻活动

三、简答题

1.人类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原因是什么?

2.简述新闻活动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3.简述人们获取新闻、交流信息的不同渠道的特点。

4.简述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新闻传播活动演进的特点。

第二章新闻

一、选择题

1.新闻吸引受众归根结底是依靠()

A.真实B.新奇C.新鲜D.迅捷

2.新闻界对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是()

A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B事实与新闻都是第一性 C事实与新闻都是第二性的 D新闻第一性,事实第二性

3.新闻活动的渠道有()

A.亲身传播B.小众传播C.大众传播D.群体传播

4.以新闻内容来划分,可分出()

A.政法新闻和经济新闻 B.硬新闻和软新闻

C.突发性新闻和延缓性新闻 D.国际新闻和地方新闻

二、名词解释

1.新闻要素

2.新闻来源

三、简答题

1.新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简述记者如何寻找新闻?

3.简述新闻的本源与来源、起源的区别。

4.简述明确新闻五要素的作用。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

一、判断题

1.信息不等于新闻,新闻是对信息有选择的报道。()

2.用新闻所提供的事实单元来计算,在同样的篇幅内,新闻所提供的事实单元越多,信息量越大。()

3.决定新闻信息量大小的主要方式有事物变动的影响力、事物变动的规模和空间、事物变动的速度和事物变动的可能性概率。()

4.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两层意思: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和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事实和意见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

二、名词解释

1.广义信息

2.一般信息

3.狭义信息

三、简答题

1.简述信息的特点。

2.简述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3.简述对信息量的两种计算方法。

4.简述信息概念向新闻工作者提出的一系列要求。

第四章新闻与宣传

一、选择题

1.在具体认识宣传和新闻的关系时,学术界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A.同一论B.并行论C.交叉论D.包含论

2.“宣传,从最广泛的涵义来说,就是以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动的技巧。”这一定义的作者是()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列宁C.毛泽东D.希特勒

3.宣传的三大元素是()

A.事实B.情绪C.感情D.道理

二、名词解释

1.宣传

2.宣传者

3.宣传方法

三、简答题

1.宣传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简述宣传与新闻的联系与区别。

3.简述宣传与学术研究的区别。

4.简述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四、论述题:

1.试述认识新闻宣传属性的意义。

第五章新闻与舆论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舆论的特点是()

A.公开性和引导性 B.公众性和隐匿性 C.急迫性和公众性 D.广泛性和评价性2.下列对舆论形成的量化标准表述正确的是()

A.四分之一的人持有一种意见,则舆论形成

B.三分之一的人持有一种意见,则舆论形成

C.三分之一的人持有某种意见,则舆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D.三分之二的人持有某种意见,则舆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3.我国当前舆论引导的总目标是()

A.表达民意

B.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C.显示民众的力量

D.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

二、名词解释

1.舆论

三、简答题

1.舆论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简述舆论的控制作用。

3.简述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

4.简述正确的舆论引导的要求。

5.简述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述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一、判断题

1.最著名的信号媒介是古代的烽火台()

2.新闻事业的主体是个人,而不是职业的新闻机构。()

3.新闻事业不同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活动从原始社会开始就古已有之,而新闻事业的出现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才出现的。()

4.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有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是社会对新闻的需求程度,二是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技术进步所能提供的物质手段。()

5.报纸的产生大致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新闻书、手抄新闻、周报和日报。()6.不仅新闻事业的具体形式及其传播手段的发展依靠了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的进步,而且整个新闻事业,从拥有的规模,影响的范围,到产生的作用也都依赖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的进步。()

7.邸报基本上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这是邸报和近代报纸的根本区别。()

二、名词解释

1.新闻事业

2.报纸

三、简答题

1.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共同点是什么?

2.简述西方报纸产生的条件。

3.简述大众化报纸的特点。

4.简述新闻事业成立的几个因素。

第七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一、判断题

1.世界上第一种新闻事业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2.新闻教育事业最早出现在美国。1878年,密苏里大学英语系开设新闻专业课。1908年和1912年,密苏里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分别成立新闻学院。()3.不同的新闻体制是由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所决定的。()

4.新闻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政治、经济体制决定新闻体制,生产力水平决定新闻事业的发展水平。

5.互联网拥有超文本、大容量、开放性的传播内容。()

6.通讯社开始是向报社提供新闻稿,现在也向广播、电视台提供新闻稿。但通讯社只能满足各新闻单位的共同需要,各新闻单位的特殊需要还要靠各新闻媒体自己去采访。()

7.世界上最著名的五大通讯社分别: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路透社、法新社、新华社。

二、名词解释

1、新闻体制

2、通讯社

三、简答题

1.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2.简述报纸媒介的特点。

3.简述广播媒介的特点。

4.简述电视媒介的特点。

5.美国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主要分成哪几种?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判断题

1.新闻事业(或媒介)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因此新闻事业是一种“专政工具”。()

2.新闻媒介的个性是它们在内容选择、行文风格两方面的与众不同之处。()3.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是指新闻事业既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又具有信息产业的属性。()

4.新闻媒介是迅速及时地(与事实发生同时)反映现实变动的,并面向社会大众,这使它与书籍、杂志、书信、内容简报,军事情报等相比较没有区别。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不但是一支强大的精神上,道义上的力量,而且还是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

6.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是:新闻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

7.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极大地激活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积极变化,对新闻事业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名词解释

1.新闻媒介

2.新闻媒介的共性

三、简答题

1.新闻媒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2.简述新闻媒介的特性。

3.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市场经济对新闻媒介的负面影响?

4.简述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

5.新闻事业的产业特征及经济属性通常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6.简述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第九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一、判断题

1.除了发表新闻和表达意见外,美国人普遍重视新闻媒介的广告载体和娱乐作用,因此与拉斯韦尔等人观点有所不同的“四功能说”成为一种代表性理论。()2.大众传播学者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了著名的大众传播三功能说,即(1)环境监视;(2)联系社会;(3)传播文化。()

3.美国学者唐纳德?肖和米切尔?毕晓普提出报纸的职能包括报道新闻、发表评论、供给娱乐。()

4.新闻媒介功能定位的基本排列组合有以下四种:信息+宣传+赢利型、信息+赢利型的新闻媒介、消闲+服务+赢利型、知识+赢利型。

5.我国新闻媒介的基本任务就是江泽民于1994年1月24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6.模式示范论认为,大众传播能够描述模式化的行为。受众与媒介内容的接触,为自己提供了一种学习的对象,可以从中学得一系列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人们处理反复出现的问题的永久性方式的一部分。()

二、名词解释

1.新闻事业的功能

2.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

三、简答题

1.新闻事业一般功能是什么?

2.简述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3.简述西方传播学关于传播效果的理论经历的三个时期形成的三种重要思潮。

4.简述选择性理论的主要观点。

5.简述议题设置理论主要观点。

6.简述我国新闻事业的具体任务。

第十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一、判断题

1.新闻媒介受众的特征主要有广泛性、混杂性、公开性。()

2.受众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在国家的社会生活中,在法律意义上,受众又是公民,享有作为公民在法定范围内应当享有的一切权利。()

3.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频率,受众可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

4.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受众可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

5.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方面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不论是媒介整体还是其分设栏目、频道,受众定位的总体指导原则都是同一的,即宽窄适应,范围适中。()

6.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知的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如出生情况、亲生父母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

7.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

二、名词解释

1.受众

2.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三、简答题

1.受众对于新闻媒介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和群体信息需求变化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在核心受众确立过程中,主要要考虑哪些方面的要素?

4.简述受众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的主要内容。

5.受众的权利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十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

一、判断题

1.中国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主要有:坚持新闻真实性、指导性、群众性、战斗性和党性原则。()

2.新闻指导性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迅速地在受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立刻收到明显的效果;另一种是潜移默化地长期影响。这两种效果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我们应该区别对待。()

3.不同历史时期,新闻指导性的操作要求是不变的。()

4.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新闻指导性应该重点要在“解释”上下功夫。围绕着形势新变化,对党和国家每一项新措施的出台进行分析阐释,帮助受众弄清发展趋势,权衡利弊得失,保持新闻指导性宏观上的舆论一律和微观上的多元表达。()5.新闻事业的战斗性是指为捍卫党和人民利益而无所畏惧地斗争,为传播真理而不惜地探讨。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新闻媒介的战斗性就是新闻媒介的揭露、批评报道,实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

6.各级党的组织和每个党员,对于新闻媒介所进行的事实调查,有责任给以诚实的答复,但不要求迅速给予答复。()

7.坚持党性原则和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姓是一致的。()

二、名词解释

1.新闻真实性

2.新闻指导性

三、简答题

1.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

3.简述新闻事业的战斗性的具体内涵。

4.简述新闻事业的群众性的具体内涵。

5.“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这一工作原则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6.简述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

7.简述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性。

8.我国的新闻事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做好群众工作、广泛吸引群众参加新闻工作的有效方式有哪些?

9.在贯彻党性原则中,需要处理好哪些方面的关系?

第十二章新闻选择

一、判断题

1.选择事实是新闻工作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新闻的基本任务就是从大干世界每日每时变动的无穷事实中挑选事实。()

2.对任何新闻媒介来说,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是新闻选择的四项主要标准。()

3.由于新闻媒介的背景不同、性质不同、办报(台)的方向不同,宣传价值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利益取向(国家或民族利益、团体利益)和价值取向。()4.新闻价值和新闻法规、宣传价值之间,既有相辅相成的一面,又有相互制约的一面。()

5.新闻选择的标准不一定要和各新闻媒介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6.新闻价值考虑的仅仅是新闻是否能引起受众共同兴趣的问题,它并不考虑新闻的社会效果问题,比如鼓舞作用、激励作用、教育作用等等。新闻的价值是由宣传价值和新闻法规这两个概念来解决的。所以不能把新闻价值等同于新闻的价值。()7.新闻选择是对新闻工作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新闻素质全面、综合的检测,反映出他们对党的国家方针、政策熟悉的程度,对时局认识、把握的能力,对实际工作、对受众理解的程度。()

二、名词解释

1.新闻选择

2.新闻价值

3.宣传价值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

2.简述新闻价值的素质要素。

3.为什么新闻选择的标准要和各新闻媒介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4.简述宣传价值的素质要素。

5.简述新闻选择的过程

第十三章新闻媒介的经营与管理

一、判断题

1.新闻媒介的管理与新闻媒介的经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宏观层面讲,管理高于经营,经营不等于管理;从微观层面讲,经营包含了管理,管理是经营的有效运作。()

2.社会主义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报纸、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重要条件。()

3.新闻媒介的经营目的有二:一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满足受众的需要,树立新闻媒介的信誉;二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新闻媒介的生存、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坚持政治家办报,倡导企业家经营,是社会主义主流媒体从事经营的正确方向。()

5.无论采取哪种形式,新闻法规所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保护新闻自由,同时必须防止滥用新闻自由,从而在确保国家利益、公众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鼓励新闻媒介满足公众需要,促进国家发展。()

6.研究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不需考虑新闻媒介产品及其经营的特殊性。()

7.新闻媒介经营的具体范围主要有:报刊的发行和节目播出;广告业务;多种经营;设备和物资供应。()

二、名词解释

1.新闻媒介经营管理

三、简答题

1.新闻媒介产品及其经营的特殊性是什么?

2.简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3.社会主义主流媒体从事经营的正确方向是什么?

4.简述世界各国的新闻法规的主要形式。

5.世界新闻媒介的运行体制主要有哪几种?

6.简述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的特点。

7.新闻媒介集团化在经营方面的优长主要表现在哪里?

第十四章新闻工作者的修养与职业道德

一、判断题

1.新闻职业道德包括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责任等三个方面。()

2.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这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纪律要求。()

二、简答题

1.中国新闻事业对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的内涵。

3.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态度的内涵。

4.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纪律的内涵。

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二、名词解释

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讨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是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3)指导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理论和时间经验

(4)指导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2.答案要点:

新闻学给从事新闻工作一种思维方式和基本的技能、技巧。但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的综合运用。对于立志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除了学好新闻学,还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到新闻实践中去磨练自己,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BC 3.ACD

二、名词解释

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活动是人类传播新闻和接受新闻的活动。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

人类社会的联系必须通过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传播的量变道质变的过程是从自在的传播到自为的传播。

2、答案要点

1、生存需求激发新闻传播行为

新闻起源要回答新闻传播活动发生与发展的最早动因。原始人类在与自然灾害、野兽、外族入侵的斗争中,必须进行信息的传播与交流,新闻传播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2、在新闻起源问题上对群居说与好奇说的批判。

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是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为了生存与发展,人类才群居在一起,以沟通交流。人类的群居与好奇是新闻传播行为发生的间接原因,不是直接原因。

3.答案要点

(1)亲身传播

是个人对个人的传播。主要包括:文字传播、体态语传播、信号传播。

(2)大众传播

中国习惯上只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三种,西方还包括杂志、书籍、电影、网络七种。

(3)群体传播

是一个人对一群人所进行的传播。常见的有群众集会、新闻发布会、座谈会、各种讲座、报告会、小组讨论会。

4.答案要点

(1)原始社会的新闻传播活动

原始社人的采集食物、狩猎和战争从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是许多人一起协同行动,需要相互通报信息。

(2)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奴隶社会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机器;出现了社会分工:农业与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商业、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为了运转国家机器和交换产品,需要大量的信息。产生了专门从事采集、传递新闻(情报)的专职人员。

(3)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封建社会中央极权制的建立,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战争,农民人身自由权的扩大,统治阶级思想的统治,社会分工的更加明确,城镇的出现,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加频繁和广泛,速度更快。表现在:

(1)新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2)新闻内容更加丰富复杂;

(3)传递新闻的手段更加多样。

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D 2.A 3.ACD 4.A

二、名词解释

1.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须材料。包括发生新闻的主角、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在国际上又称为新闻的五W。

2.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又称新闻出处。

三、简答题

1.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由此延生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

2.记者不仅要从事实出发找新闻,而且必须从事实的变动中着手找新闻。因为,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记者寻找获取新闻途径一般有:记者采访他人,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查阅有关资料或信函。

3.新闻本源是指新闻是从哪儿生出来的?或者说是指记者从哪里去发现新闻?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是新闻界对新闻本源的普遍表述。新闻来源是指新闻从何处获得,又称新闻出处。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途径:记者采访他人,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查阅有关资料或信函。

4.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每一个事实的要点;有助于记者迅速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能作到全面、简洁。

习题答案

一、判断题

1.√ 2.√3.√4.×

二、名词解释

1.广义信息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2.一般信息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觉得相关的知识积累。

3.狭义信息是指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的东西。在新闻学里,用狭义信息这一概念。

三、简答题

1.信息最基本的特点: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除此之外,信息还具备以下特点: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2.(1)事实是新闻的来源,即信息是新闻的来源。

(2)报道新鲜事实即传播新的信息。

(3)信息不等于新闻,新闻是对信息有选择的报道。

3.按版面上的新闻稿的条数来计算,条数越多,信息量越大;用新闻所提供的事实单元来计算,在同样的篇幅内,新闻所提供的事实单元越多,信息量越大。

4.(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3)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一系列要求: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加强深度报道、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和加强全方位报道。

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BCD 2.A 3.ACD

二、名词解释

1.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2.宣传者不但指某一个人,也包括一个团体或宣传机构。宣传者不但是宣传活动的组织者,是一切宣传的信源,宣传者的自身形象是决定宣传成败的信任度。

3.宣传方法包括所采用的媒介、途径和宣传的手段、技巧。

三、简答题

1.宣传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宣达功能

(2)导向功能

(3)论战功能

2.宣传与新闻被一部分人视为同义语,这至少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其联系表现为:第一,宣传与新闻都属于传播的范畴。传播过程可简化为:A向B传递信息X。第二,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第三,新闻事业脱胎于宣传活动。宣传与新闻无论在内容、方法,还是在目标上都有若干不同点:宣传与新闻最基本的区别是两者的基本职能不同: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由基本职能的不同,产生了出发点、归宿点、传播方式、传播要求的不同。

3.宣传与学术研究有密切关系,许多学术研究的成果被有关机构采纳,变成宣传内容,而宣传却使学术研究成果广为人知。但宣传与学术研究还是有明显的区别:1、要求不同。学术研究要求标新立异,宣传却要讲求统一;2、对工作人员的约束不同。学术研究要有自由风气,需要百家争鸣,宣传必须讲纪律,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最高决策机关的布置;3、评价标准不同。学术研究评价的标准是是否有科学性,宣传的衡量标准首先是对谁有利,为哪个阶级服务,这就是阶级性和现实性的标准;4、运用材料的方式不同。学术研究是从材料到观点,宣传则是从已有的观点出发,依照观点寻找材料,找出最有说服力的材料来说明观点。

4.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主要有:

1)宣传者——谁来宣传(who)

2)被宣传者——向谁作宣传(whom)

3)宣传内容——宣传什么(what)

4)宣传场合——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什么地方作宣传(where)

5)宣传时机——在什么样的时机作宣传(when)

6)宣传动力——为什么要宣传,要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why)

7)宣传方法——怎样宣传(how)

把握这7个环节,6W1H,7个环节也就决定了宣传效益的7个因素。

四、论述题:

1.新闻媒介要发挥好宣传作用,要取得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要赢得群众的欢迎与信任,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宣传与新闻的关系,要坚持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的结合与统一,努力实现新闻与宣传的双重价值;要讲究宣传艺术,属于用事实说话;要坚持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结合与统一。

(1)努力实现新闻与宣传的双重价值。一般情况下,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在是否含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上,大体可以组合成以下几种情况:a.既有新闻价值,又有宣传价值。 b.有新闻价值,但有无宣传价值尚难断定 C.有新闻价值,但与宣传方针相抵触。D.有新闻价值,但没有宣传价值。e.有宣传价值,但没有新闻价值。

(2)讲究宣传艺术,善于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传媒与新闻工作者应当掌握的一项重要的宣传艺术和传播技巧。

(3)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结合。新闻媒介作为一种舆论机关,既要替上面——领导机关作好宣传,又要注意替下面——人民群众作好宣传。

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D 2.ACD 3.B

二、名词解释

1.舆论是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或:舆论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三、简答题

1.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

(1)舆论的主体——公众(发表意见的人)

(2)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意见的针对对象)

(3)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意见本身)

(4)舆论的载体(渠道)——公开的传播活动(传播意见的工具)

2.舆论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1)决策过程,2)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3)决策和执行人员的行为;一是对公众行为的鼓舞和约束,包括: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鼓舞公众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3.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包括:

(1)公众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受教育程度

(2)公众获取信息的真实,全面和充分程度

(3)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可能性和充分性

4.正确的舆论引导的要求包括:1)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心理震荡。2)注意对新闻信息的过滤、综合和解析工作,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平衡,寻找共同支点。3)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弘扬正气,协助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4)注意贴近群众,发现并协助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沟通情况。

5.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特点是:1)具有公开性。这种公开性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2)具有广泛性。社会各个团体、层次的人物,都可参与新闻舆论监督;3)具有及时性。新闻媒体以最快的速度对新闻事实曝光,传播到社会各界各地区,这种及时性使新闻舆论监督比其他监督形式更直接,更迅速地反映问题,能够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4)具有强大威力。有人说:“不怕上告,就怕上报”。一些问题一旦经新闻媒介曝光,公之于众,就会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就可能很快解决问

题。在我国,这种威力尤其明显。因为有较大影响的新闻机构都是党委直接领导下的,因而这些新闻媒介的批评往往具有权威性。

四、论述题:

1.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主要有:

(1)新闻舆论监督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要服从全党和全国工作的大局

(2)新闻舆论监督要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

(3)新闻舆论监督要讲求实事求是

(4)新闻舆论监督要依法进行:首先,舆论监督的基本方向不能违背宪法和法律,不能以舆论监督的形式反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其次,新闻舆论监督要在不侵害公民合法权利和国家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新闻舆论不得随意解释法律条文和含义。第四,对新闻舆论监督活动中的侵权行为必须依法做出赔偿,接受法律惩处。

习题答案

一、判断题

1.√2.×3.×4.√5.×6.√7.√

二、名词解释

1.新闻事业是指人类运用已往形成一定规模和系统的新闻媒介有组织地采集、报道、评述和传播新闻以影响舆论、服务社会的经常活动或:新闻事业是新闻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总称

2.报纸是指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三、简答题

1.1)古代社会始终没有停止过新闻活动,但没有产生过以收集和公开向社会发布新闻为职业的机构。2)古代社会的新闻活动规模小,新闻基本上是定向传播,以口头、书信为主要手段的新闻传递,基本上是在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的。新闻活动和情报活动很难区别开来。3)古代社会的新闻活动基本是由统治阶级所垄断。

2.1)自然经济被打破,社会规模扩大,使人们关心各地新闻的需求增加;2)受众队伍激增,专职人员产生;3)教育发展,培养了一定文化水平的读者群;4)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城市人口激增;5)交通工具、道路的迅速发展;6)印刷、纸张工具的日趋发展;7)资本的加速集中,刊登广告的需求,使报纸成为有利可图的企业。

3.大众化报纸有以下特点:1)以社会中下层的平民大众为对象;2)售价低廉(一便士、一美分);(又称廉价报纸,便士报、一分钱报);3)内容上注重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以及各种消闲性趣味性的软新闻;4)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5)经营上完全商品化,大量刊登广告(以此降低售价,扩大发行,进而赢得更多的广告)。

4.新闻事业成立包括以下几个因素:1)新闻事业的主体是职业的新闻机构,而不是个人;2)新闻事业的内容是采集、报道、评述和传播新闻;3)新闻事业的功能是影响舆论,服务社会;4)新闻事业的属性是有组织的经常性的社会活动。

习题答案

一、判断题

1.×2.√3.√4.√5.√6.√7.×

二、名词解释

1.新闻体制指的是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2.通讯社并不直接向大众发布新闻,它仅仅向各新闻单位提供新闻稿或称新闻原坯,经各新闻单位采用才公诸于世。

三、简答题

1.当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特点是:新闻事业体制呈现多样化,新闻从业人员逐步实现职业化、专业化,新闻教育趋于普及。

2.报纸是以印刷文字作为媒介。这就决定了报纸媒介的长处:1)记录性好,便于读者反复阅读,深入研究,并作为资料长期保存;2)选择性强,便于读者自由安排时间、反复挑选内容来读;3)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纵横数万里,上下数千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的描绘到本质的揭示,从人的外表到人的内心的活动,都可以跃然纸上。短处:1)报纸工作程序多而繁杂,故而新闻时效性差;2)阅读报纸

受文化水平限制,群众基础不如电视、广播广泛;3)文字不及声音、图像那样真切、逼真、有感染力。

3.广播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这就决定了广播的长处:1)传播迅速,时效性强。电波的速度为每秒钟30万公里,这使广播可以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作同步报道;2)渗透性好。电波不受空间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可以无限发行;3、对象广泛,群众性强;4)感染力强。广播的语言和音响生动活泼,具有文字无法代替的感染力。广播媒介的不足:1)一瞬即过,受众难以进行仔细地研究和推敲,难以一边收听一边思考,受众的注意力只能被迫跟随广播;2)受众必须按电台安排的节目顺序收听,不能自由选择。

4.电视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图象和声音为媒介。这就决定了电视媒介的长处:除具备广播媒介的一切优点外,还有以下独特的长处:1)强烈的现场感;2)亲切感;3)简洁明了。除具有广播所具有的缺陷外,还有以下突出的不足:1)长于报道外在的看得见的动态新闻,而对复杂的题材作深度报道比较困难;2)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还受发射距离和收看设备的限制。

5.美国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主要分成以下几种:(1)纯新闻——又称客观报道,迅速地报道在一个短时间发生了什么向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纯粹事实。一般用倒金字塔结构来写。(2)解释性新闻——又称新闻分析。它集中回答新闻事件中的“为什么”,即围绕一个读者有疑问、社会有争论的事件或社会问题,提供大量的背景材料,来揭示事件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比较隐蔽地表达记者的观点或倾向。(3)调查性报道——有些称“揭丑报道”。它用大量的事实揭露一件丑闻或秘密交易,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或倾向。(4)特稿——捕捉读者的爱好,抓住新闻事件的特征、细节,用优雅的、幽默的笔调加以详细的描述。

习题答案

一、判断题

1.×2.×3.√4.×5.√6.√7.√

二、名词解释

1.新闻媒介是以采集和公开向社会提供新闻为主的传播机构。

2.新闻媒介的共性指整个新闻事业的所共有的基本特点,包括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各个阶级、各种类型的所有新闻媒介的共同特点。

三、简答题

1.新闻媒介的共同特点包括:首先,新闻媒介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它的活动首先是一种社会政治活动,对既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发挥着巩固或动摇的作用。其次,新闻媒介作为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机构,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又是有区别的,和上层建筑的其他部门也是有区别的。

2.新闻媒介的特性是分层次展现的。新闻媒介特性的主要方面有:1)从所有制方面看,有三类:私营、公营、国营。2)与政府和执政党的关系看,有三类:独立的新闻媒介、官方新闻媒介、半官方新闻媒介。3)从阶级性方面看,主要有两类:无产阶级新闻媒介、资产阶级新闻媒介。4)从办报方针看,主要有三类:商业性、政治性、政企合一型。5)从媒介的内容上看,主要有两类:严肃的高级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化的通俗报纸(电台、电视台)。

3.如何采取,消除市场经济对新闻媒介的负面影响的有效措施主要有:1、要有一个新闻法,以及与之配套的有关法规;2、要恪守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规范;3、对新闻工作的进行普遍的人格教育和职业操守教育;4、健全对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者的社会性的监督机制。

4.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属性——社会文化事业。新闻事业的这种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属性。新闻事业的这种社会文化属性,使它成为社会间人们进行新闻信息传播和思想文化交流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物质手段。

(2)政治属性——阶级舆论工具。新闻事业作为一种社会事业产生以后,很快便成为一定阶级、政党及社会集团发展经济生产和从事政治斗争的舆论工具,成为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服务的舆论工具。服务于政治,服务于一定的阶级,这是阶级社

会中新闻事业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新闻事业的这种政治属性是同其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属相相联系的。

(3)经济属性——信息产业实体。从新闻事业作为一种信息传媒生产和经营的角度看,它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属性,它属于信息产业中的一部分,是一种具有各种生产要素的经营实体。在新闻事业的上述三个属性中,社会属性是最基本的属性,它体现的是新闻事业作为一种信息传媒和文化事业的特征;政治属性是最重要的属性,它体现的是新闻事业作为一种阶级舆论工具的特征;经济属性是最排他的属性(单纯的经济属性只讲赢利,不顾其它),它体现的是新闻事业作为一种信息产业经济实体的特征。这三个属性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

5.按照对一般企业产业特征的认识,新闻事业的产业特征及经济属性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媒介产品具有生产特征,可以进行大批量生产。二是媒介受众具有消费者特征,可以通过提高新闻信息产品质量吸引其消费行为。三是媒介经营具有企业特征,可以借助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改善经营,增加效益。四是生产相同或相关产品的媒介企业,在同一市场上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业务或竞争关系。五是媒介运作具有市场化特征,可以运用市场手段组织生产。

6.由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有:1)宗旨: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四化建设服务。2)政治要求: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无条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3)工作路线:全党办报,群众办报。4)格局:以党报为核心的多品种、多层次媒介并存。5)形成制性质:国有资产,全民所有。6)运行模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因此,在宣传报道上严格按党性原则进行;在经营上,各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

习题答案

一、判断题

1.√2.√3.×4.×5.√6.√

二、名词解释

1.新闻事业的功能是指新闻事业所具有的有效作用,即新闻事业满足社会需要的有利作用和效能。

2.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指的是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三、简答题

1.新闻事业一般功能包括以下五点: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进行宣传,整合社会;实施舆论监督;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作为企业,赢得利润。

2.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是矛盾而又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新闻媒介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人们面前,但新闻失实、信息污染干扰误导受众;新闻媒介连接了世界,却淡漠了人际关系;丰富了知识,却降低了思考力;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却诱发了个人无限的欲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却污染了社会空气。

3.(1)第一阶段——早期的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枪弹论又称“魔弹论”、“银弹论”、“皮下注射针论”,或曰“机械的刺激——反应论”等。这些名称从不同方面显示了这种效果观的主旨:大众传播威力无穷,大众媒介效果显著,受众只要受到信息洪流的冲击,便土崩瓦解,全线溃败,便即刻毫无差别地一致出现传者所预期的反应,如改变某种态度,认同某种思想,表现某种行为等。

(2)第二阶段——中期的弱效果理论(40~60年代)。这个理论集成于三大经典性的传播学著述中——一是拉扎斯菲尔德与罗伯特?默顿的《大众传播、流行趣味和组织化的社会行为》(1948),二是卡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的《个人影响》(1956),三是克拉珀的《大众传播的效果》(1960)。依照有限效果论的模式,大众媒介并不具有洪水猛兽般的冲击力,而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传播的效果其实大受限制。他们认为,大众传播非但不像枪弹论所言的“魔力无边”、“不可抵御”,相反,却是效力有限,甚至十分有限。

(3)第三阶段——适度效果理论、强效果理论(从70年代开始)。首倡这一模式的是西德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她的《重返大众媒介的强力观》一文,被奉为这一新潮流的先声。她认为,媒介具有强大的效力,只是由于研究上的失误或局限,

过去一直未曾科学地揭示它们。为此她主张,应在实验室之外多做长期的考察。她本人也利用多种方式广泛研究,进而概括出媒介效果的三个特征——累积性、普遍性和一致性,并认为它们是制约舆论的三个重要因素。在大众传播显示其累积性、普遍性和一致性的情况下,效果绝非有限,而是强大的。

4.选择性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受众心理倾向性势必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的选择。首先是有选择地接触,即受众习惯接触与他的观点、兴趣和态度相一致的大众传播内容,并有意无意地避免与其观念相左的信息。其次是选择性理解,即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所接触的信息作出独特的个人结实,使其与原由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再次是选择性记忆,即受众在接触和理解信息的两个过程完成后,往往只是记住自己所赞同的内容,而忘记不赞同的内容。

5.议题设置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这种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三个:1)在当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2)大众媒介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3)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赖以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6.我国新闻事业的具体的任务有以下几项:1)向人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2)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法律、法令,保证政令畅通,并以此来指导人民的工作。3)监督党和国家的各级工作人员,促进党的各级组织和国家政权机关的建设4)成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提供各方面有关的信息。5)传播知识,做好服务工作。做好对外报道和国际宣传。

习题答案

一、判断题

1.×2.√3.√4.×5.√6.√

二、名词解释

1.受众是个特定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概念,它由原始的演讲的听众、戏剧的观众一词演化而来,在传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2.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方面的特定受众定位两部分内容。

三、简答题

1.受众对于新闻媒介决定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2.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和群体信息需求变化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信急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尤为强烈。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考性信息的需求增加。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多元与分化。

3.在核心受众确立过程中,主要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素:1)受众区域定位;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3)受众的年龄定位;4)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4.简述受众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具体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受众通过和借助新闻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公共领域内的部门和各项活动依法行使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即受众借助媒介行使的舆论监督权。这部分权利与媒介享有的新闻自由权是重合的,也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组成部分之一。第二,是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我国宪法中明确保障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的批评建议和监督权,针对我国新闻媒介的特有属性,公众自然有权依法监督其活动是否符合衬会公共利益。

5.受众的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情权,又称获知权、知晓权、知悉权、知的权利等,是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具体可包括政治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和个人信息知情权(如出生情况、亲生父母等)。在新闻传播领域,特指受众通过媒介获取上述信息特别是公共生活信息的权利。2)表达权,从一般意义上说,表达权又称表达自由,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

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著作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等”。在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对于受众而言,则进一步细化为受众在媒介上的表达权。3)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包括受众通过和借助新闻媒介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公共领域内的部门和各项活动依法行使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和受众借助媒介行使的舆论监督权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

习题答案

一、判断题

1.√2.×3.×4.√5.√6.×7.√

二、名词解释

1.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 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

2.新闻指导性就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

三、简答题

1.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忠实地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描写事实,做到事实的完全真实。首先,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要真实无误。其次,新闻报道概括的事实必须真实。第二,从事实的联系、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全面地反映事实。每条新闻中的事实要真实无误,这仅仅是新闻真实性的一个方面,是对新闻真实最起码的要求。另一方面,新闻真实性还要求新闻报道从事实的联系、事实的总和中把握事实,全面地反映事实。第三,深刻地反映事实,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刻,就是从全局出发认识新闻事实的意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真实性原则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第四,精彩地报道事实。新闻通过选择典型的材料,以语言为媒介,报道事实的真相。报道时,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和简练。

2.坚持新闻真实性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1)坚持真实,才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2)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着共产党走。3)只有坚持其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 4)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

3.新闻事业的战斗性具体地说,它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揭露、打击一切敌对阶级分子妄图颠覆人民政权的阴谋和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毒害人民等等不法行为。第二,大胆揭露在党政机关、司法部门、经济部门内极少数人利用职权贪污盗窃、索贿行贿、失职渎职、为非作歹的种种腐败行为以及这些腐败行为给国家、人民造成的巨大损失;大胆揭露社会上少数不法之徒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和社会治安的种种劣迹。第三,及时地发觉和批评在党政机关,在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以及思想理论界的错误倾向和错误思潮。第四,鲜明、及时地提出和解决人民内部的各种问题,如社会大众迷惑不解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干部工作中焦虑不安的问题、社会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从而催人猛醒,发人深思,引起社会各方重视并着手研究、解决。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新闻媒介的战斗性就是新闻媒介的揭露、批评报道,实行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

4.新闻事业的群众性应该包括三层含义。(1)在内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2)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3)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5.“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这一工作原则的作用和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从组织上保证和加强了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第二,群众参加新闻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新闻事业同群众的联系。第三,推动了新闻事业同实际的联系。

6.开展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1)从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坚持正确的揭露批评; 2)实事求是是保证揭露批评报道成功的基础;3)适时、适量、适宜,这是批评报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4)保护批评者的合法权利,保

留彼批评者的申诉权利;5)既要有独立负责的精神,又要自觉接受党委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

7.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的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1、坚持党性原则是使党的新闻事业永不变质的保证;2、坚持党性原则才能使党的新闻事业保持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和立场;3、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新闻事业的积极作用;4、坚持党性原则才能划清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界限;5、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推动、指导我国的各项改革(包括新闻改革)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8.我国的新闻事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做好群众工作、广泛吸引群众参加新闻工作的有效方式主要有:1、建立以通讯员为主的群众性新闻工作网络;2、处理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3、收集和研究来自群众的反馈信息;4、联络各行各业的专家和有代表性的人士,组织他们发表真知灼见;群众内容,群众形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6、举办各种各样的社会公益活动和有益于群众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

9.在贯彻党性原则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1、坚持鲜明的倾向性和其实性的统一;2、坚持维护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统一;3、坚持宣传党的原则和掌握灵活的宣传策略的统一;4、坚持严肃的态度和生动活泼的文风的统一。

2020-2021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

2020-2021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硕)考研参考书、招生目录、考研经验、复试分数线汇总 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吴老师对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考研进行解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板块:浙江传媒学院的介绍,学院专业的介绍,考研科目介绍,考研参考书目,近三年录取情况分析,及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浙江传媒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是目前全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素有“北有北广,南有浙广”之称。2010年,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省部共建高校。建校40多年来,学校为中央和地方传媒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新闻与传播学院是浙江传媒学院历史最为悠久的二级学院,始建于1986年的新闻专业,2010年更名为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学校共生长的历史,造就了新闻与传播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现有新闻系、传播系、编辑出版系3个系,有广播电视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学、传播学、数字出版学5个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00人。2012年开始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广播电视新闻学和新媒体传播两个方向全日制在校研究生70人。 一、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考研招生目录

招生专业:055200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 招生人数:103人 研究方向:01(全日制)广播电视新闻(含话语与传播、影视传播)02(全日制)新媒体传播 03(全日制)新闻与媒体管理 04(全日制)播音与主持 05(全日制)广告与品牌传播 考试科目: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 英语二 ③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 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学制:2年 备注:同等学历加试两门主干课程 二、浙江传媒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334新闻与传播业务综合能力 《网络传播学》彭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闻采访与写作》丁柏铨 《新媒体概论》石磊 《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 《媒介管理学概论》邵培仁

新闻学热门名词解释全集

1、公共新闻学(Public Journalism) 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公共新闻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公共利益和民主。即媒体必须承认并把维护公众利益臵于自己工作的首位,而不是把谋求媒体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媒体要唤起公众对自身利益的关注,积极投身到社区的民主协商中去。 优点:鼓励公众的参与,让公众自己达成共识,寻求问题的解决 缺点:①动摇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②低估了社区共识的复杂性,社区成员复杂,很多问题根本不可能达成共识。③往往成为报纸提高发行量的幌子。 2、公民新闻学(Civic Journalism) 在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批判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民生新闻过于琐碎,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这不利于公众利益的真正实现。公民新闻学指出要把市民当成公民,关注公共利益。 3、民生新闻 最早从《南京零距离》推出的一种新闻形式。民生新闻以给百姓排忧解难为目的,把平民在生活、生存中遇到的疾苦报道出来,为平民摆脱困境的一种新闻。 意义:①关注平民的日常生活,强调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媒介的人文关怀。 ②提高了媒介的社会责任感。③帮助平民摆脱困境,让平民获得生存权,维护他们的公民权。 4、新闻策划 新闻媒介的一种运作方法,媒介从新闻事实出发,进行创造性地筹划和安排,合理地调动和利用新闻资源,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5、新闻炒作 媒介对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大肆报道,或着力渲染、放大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为自己谋取利益。 6、新闻评议制度 最早由英国发起,后来得到很多西方国家的仿效。通过由新闻界、法律界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评议会,依据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对有争议的新闻传播行为进行民间评议,令新闻界履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新闻学重点[1]

新闻学重点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陆定一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大众传媒的基本职能:瓦耶纳:主要的报道职能;随意的辩论职能;附带的娱乐职能。 3、联合国两个与新闻自由相关的文件:《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4、新闻法规范的主要权利:公众对权力组织的“知晓权”,维护公民的“隐私权”,为新闻来源保密的“隐匿权”,“更正与答辩权”。 5、“三色宣传法”:“白色宣传——公开表明信息来源;灰色宣传——不说明消息来源;黑色宣传——故意隐蔽真实消息来源。 6、耳目喉舌论的最早提出者:梁启超。 7、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社会挫折感取决哪两个基本要素:社会动员、经济发展。 二、名词解释:(共15分。) 1、宣传: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点,以影响人们的态度、控制人们行为的一种社会性传播活动。宣传的归宿是“传者扬其理”。 2、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把党性原则的总要求和新闻工作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形成了党的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在新闻活动中充分体现政党的政治主张、思想意识和组织原则。第一,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第二,在政治上,坚持新闻宣传工作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第三,在组织上,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并且自觉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党的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 3、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它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新闻敏感是指新闻传播者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迅速而敏捷地判别和捕捉生活变动的信息并衡量信息含有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 4、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及其外在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事业不但是一支强大的精神上的、道义上的力量,而且是一支强大的经济力量。新闻媒体不但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而且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形成新闻媒体具有双重性的新认识,即新闻媒体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属性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外在表现形式。 三、问答题(15分)(二选一) 1、客观性原则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当前新闻实践中的意义。 一、新闻客观性原则的两个层面:理念层面和操作层面。二、理念层面的含义:指新闻从业者对新闻职业的认识和观念。客观性理念是对“事实”的信奉和对“价值”的不信任,并且在报道中努力把两者分开。具体要求: 1、诚实。 2、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 3、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 4、不牵扯个人利益。 5、只相信事实,怀疑出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两者分开。 2、如何理解“反新闻价值理论”? 新闻价值是一种效用,就是使用价值;新闻价值是一种即时性的价值;新闻价值具有多样性;新闻价值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一种本能的感觉。因此,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它对媒体来说是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对事实的选择标准,对读者来说是使用价值。新闻价值的共性与具体传媒选择事实的轻重安排,知识性、激励性、娱乐性的事实也可以成为事实,这就是反新闻价值理论。由于传媒的受众构成不同,对同一个事实,不同传媒在版面编排或广电新闻的排序,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传媒服务的对象不同,同一个事实在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教版)笔记 绪论 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第一.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第二.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第三.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第四.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第一章新闻活动 第一节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第二节新闻活动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1.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 结论: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2.在奴隶社会,社会条件有了很大变化: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出现了社会分工。社会关系比原始社会复杂。 人们不但需要了解自然界变动,还必须了解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变动。 这就使奴隶社会的的新闻活动比原始社会频繁得多,规模大得多。 3.在封建社会,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人们联系更加密切,社会对新闻需求量更大。 第一.国家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第二.常有战争和武装起义,需要新闻(情报)传递工作。 第三.农民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第四.地主阶级需要用精神麻醉品奴化农民。 第五.分工明确,城镇出现,城乡、城镇内各行业之间联系频繁,需要有更多的新闻活动。 4.从奴隶到封建社会,新闻活动有两点共同: 第一.从事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第二.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是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5.从奴隶到封建社会,新闻活动的发展: 1活动规模越来越大2内容大大丰富、复杂了3传递手段多样了 6.结论: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 第三节新闻活动的渠道 1.亲身传播:对象明确。针对性强,反馈快,互动快,不同方法交替使用。但传播面窄,速度慢,保真度差。 2.大众传播:无明确对象。速度快,传播面广,保真度好。但是反馈慢,互动性差。 3.群体传播:既是定向又是无定向传播。 第二章新闻 第一节新闻的基本特点 1.新闻与生俱来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这两电视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 2.新闻的基本特点并非人为规定,而是出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 3.从原始人到现代人,人类传播新闻的手段日趋丰富、复杂,但新闻的真实、迅速的特点并没改变,改变的仅仅是人们对新闻真实、迅速要求的程度不同。 4.在现代社会,真实、迅速决定新闻工作的方向,塑造新闻工作者的品格,决定媒介的形式和技术的采用。 1 新闻归根到底是依靠真实和迅捷吸引受众。 2 人类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归根到底是由新闻特性决定。 3 真实和迅速的要求还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首先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 第二节两种新闻定义 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新闻学导论》复习笔记

《新闻学导论》(修订版) 李良荣著 复习承诺书 我,承诺在____年__月__日前完成《新闻学导论》整理、背诵__遍任务!!! 签名: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 复习时间表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第___遍:____年__月__日————____年__月__日

绪论 一、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三、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个部分。 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只要是新闻媒体)的基本规律。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新闻史:评论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媒体产生、发展的历史。 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报刊发行等。 新闻学这三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四、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五、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第一、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第二、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第三、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第四、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第一章新闻活动 第一节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总称新闻媒体,在传播学称为大众传播媒介(简称大众传媒)。 第二节新闻活动是人类社会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 一、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 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人类的新闻传播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新闻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 结论:客观世界的变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人类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需要; 人类从事新闻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二、奴隶社会的新闻活动 在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相比,社会条件有了很大变化:①、产生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出现了日益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②、出现了社会分工。 人们不但需要了解自然界变动,还必须了解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变动。这就使奴隶社会的的新闻活动比原始社会频繁得多,规模大得多。 三、封建社会的新闻活动 1、在封建社会,社会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人们联系更加密切,社会对新闻需求量更大。 第一、国家形式更加完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第二、常有战争和武装起义,需要新闻(情报)传递工作。 第三、农民需要了解一定的情况来维持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第四、地主阶级需要用精神麻醉品奴化农民。 第五、分工明确,城镇出现,城乡、城镇内各行业之间联系频繁,需要有更多的新闻活动。 2、从奴隶到封建社会,社会条件改变了,但和奴隶社会相比,新闻活动有两点没有改变:

19考研mjc笔记之精神交往理论

19考研mjc笔记之精神交往理论 《新闻学导论》是新闻传播学考研的参考书目之一,它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及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领域中的主要理论问题进行较为的阐述、分析和梳理。本书内容比较多,知识点比较散,因此在冲刺阶段的复习拥有一本复习笔记是很必要的,下面是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学好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这么说的原因(基于几种现实需要): 第一,在我国.传播学是主从西方尤其美国引进的。其中不乏精华。但也有不少唯心主义的糟粕。为使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我们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重新建构传播学理论体系。 第二,传播学属于一门社会科学。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同样必须从科学的传播观出发。

第三,研究传播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理顺我国社会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传播学研究的指导。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交往”的概念 “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 关系; “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 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马克思、恩格斯是把交往作为与生产力和分工同等重要的范畴来看待的;交往与生产,从人类诞生那 一天起就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工产生于生产的需要,而交往则是实现生产 和分工的保障。

李良荣 新闻学导论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提纲)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提纲) 第一章新闻活动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1、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相比有哪些相同点和发展。 2、新闻活动的渠道有哪些,各自采用的方式、特点、优缺点是什么? 第二章新闻 一、名词解释 1、突发性新闻。 2、延缓性新闻。 3、硬新闻。 4、软新闻。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1、信息的特点。 2、信息概念对新闻工作的新要求。 3、客观性报道的操作方法。 第四章新闻与宣传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1、宣传和新闻的区别。 2、宣传的基本特点和定义。 3、决定宣传效益的因素 第五章新闻与舆论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1、舆论的基本要素。 2、舆论的定义。 3、舆论的个性特点。 4、舆论的主要社会功能。 5、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 6、舆论形成过程。 7、新闻媒介与舆论的联系。 8、新闻媒介如何正确引导舆论。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产生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1、西方报纸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产物。 第七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体制。 二、简答题 1、从所有制性质来看,新闻媒介所有制性质是新闻体制的核心。 2、生产力水平如何影响新闻事业发展水平。 3、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 规律一:各国新闻体制都是从具体国情出发,由政治、经济体制决定,受文化传统影响。规律二:生产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新闻事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大小。 规律三:每一种传播工具,每一个新闻单位为了自己求得发展,不被淘汰,需要扬长避短,尽量发挥自己优势。 规律四:不断适应读者的需要。 规律五:以最省的精力让读者获取最多的信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使读者受到最大的影响。规律六:新闻教育适应新闻事业而产生、发展。 第八章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1、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 2、中国确立新闻媒介双重属性,给新闻媒介带来的新变化。 3、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 4、认识到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属性,对我国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意义。 5、以商品原则指导办报(台)的消极因素。 6、中国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第九章新闻事业的功能与效果 一、名词解释 二、简答题 1、新闻事业的一般功能。 2、新闻媒介的正效应与负效应。 3、媒介功能定位的基本排列组合。 4、我国新闻媒介的具体任务。 第十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二、简答题 1、新闻媒介受众的特点。 2、当代中国受众群体和群体信息需求变化。 3、受众对新闻媒介的决定性影响。

西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谈

西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经验谈 报考建议 什么样的同学适合报考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意味着什么? 1.就业:处在重庆地带,西南地区的院校,也是211院校,总体来说就业在重庆很好的(仅次于重庆大学,今年因为就业很好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其中农业偏向科研类。 2.导师资源:学院师资队伍学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性强。现有教职工44人(含退休1人),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9人;获博士学位者17人,在读博士6人,具有博士后经历4人;现有博导4人,硕导14人,教育部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1人,重庆市名师1人,重庆市学术带头人2人,全国专业学会副会长2人。 3.学院资源:学院彰显“开放·融合·实践”的办学特色,已成为西部新闻传媒教育重镇。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写作》)、全国大学生精品通识课程1门(《写作》);新闻传播学学科获批重庆市重点学科,新闻学专业获批重庆市特色专业,新闻采写教学团队被评为重庆市市级教学团队。学院教师先后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专业教材40余部,建有新闻传播研究中心、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大后方电影研究中心、影视传播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 学院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化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院先后与美国俄勒冈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英国格林姆斯比学院等多所大学和科研结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学生互换关系,先后聘请美国俄勒冈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 Tim Gleason教授、加拿大西蒙菲莎大学赵月枝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张振华教授、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北京大学龙协涛教授、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四川大学蒋晓丽教授等30余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先后支持8名专业教师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访学。 自2005年以来,学院共有46名学生赴国外(境外)名校交流和实习,占学生总人数的6.5%;有67人赴国(境)外知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继续深造,占毕业总人数的9.5%;学院先后接收来自尼日利亚、泰国、越南、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20余人。 4.考题分析:西南大学的题目基础和提高占比大概是7:3,所以需要同学们既然要牢牢把握住基础同时,对一些相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进一步提升学习,同时,新闻业务考察内容相对比较多,所以复习的同时需要提高对新闻业务的锤炼。 学科评估排名 参考书目 参考书学硕专硕通用

新闻学导论复习要点

1.新闻的两种定义及其内涵 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定义二: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报道是对可以查证的事实的客观叙述 分析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对事实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所作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所作的预测 判断是对某一事件得与弊、是与非、对与错、得与失、善与恶、荣与辱所作的结论,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有鲜明的价值取向。 新闻既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那么,它就应该尽可能多地向人们提供可以查证的事实,如果要做些分析,也应尽可能避免下判断,更不要以判断来代替事实。 2.新闻要素 新闻要素指的是构成新闻所必须的材料 Who(人物)What(事件)When(时间)Where(地点)Why (原因) 3.新闻常见类别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娱乐、科学、教育、社会 发生地:国际、国内、地方 时间性: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与读者的关系:硬新闻--决策、行动;软新闻--娱乐、消遣

4.信息的特点,新闻工作者如何运用这些特点 1)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 这是媒体传播赖以生存的前提,无限传播。这是信息与物质的显著区别。 新闻机构一经发布一条消息,可以使亿万受众同时享受。 2)扩缩性 根据编辑部、受众的需要来决定扩缩的程度,而不是内容决定文章的长短。 从这一消息可以扩展到几万字、几十万字,甚至上百万字。 3)组合性 两个以及两个以上信息的有机组合,可以产生新的信息来。 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 事实是多棱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信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5)相对性 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选择性注意密切相关。 相对性要求新闻工作者了解、熟悉受众的需要。 5.客观性报道的操作方式 1)完整(或称全面)。要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给读者完整的印 象,不能有意隐瞒某些材料。 2)平衡(或称对等)。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者双方当事 人发生争执,报道应该让各种见解或让双方有同等的表达机会,不能在版面上偏袒一方。 3)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客观性报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再进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苏州大学的新闻传播学是个很有前途的专业,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它的师资力量和院系设置,以及传说中的,与凤凰卫视合作,所以对于这个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就业率和文凭的认可度有了一定的含金量了,所以不必怀疑它不够好,除非你是对自己要求特别高,非复旦、人大、中传这类的学校不考了。其次是考研就有了难度,毕竟是研究生嘛,从字面意思上,就不会很容易的,你细想一下,苏大好歹也是211的,(*^__^*) 嘻嘻……所以尽量未雨绸缪,做好准备。至于你从自己的程度出发,不妨问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你的英语能力如何,考研英语和四六级不同,不是一个层次上的 2、你对于新闻是不是由衷的喜欢,真的对这个专业很热爱,那么对于这样的专业,你的基础是怎样 3、新闻在考研中,还是比较大热的专业,每年跨专业考的人很多,在这点上自己是否做好了和本专业就是新闻的同学较量 4、你是二本的学生,那么基本的个人能力不会太差的,每年还有那么多三本的学生考研都成功了,所以对自己要有信心。 5、英语分数线,苏大是A区,跟着国家线走的,不会有排外的事情,但是个人实力是硬道理,建议尽量考到60分左右,这样就相对保险点。专业课的复习,确实只有两本书,但是知识是融会贯通的,不仅仅只是这两本书掌握就可以了,所以,如果你决定考了,就做好以下几块的复习:(专业课) 1.基础知识:(新闻与传播基础) (1)参考书。学校指定的初试参考书有两本《新闻学概论》和《大众传播学》。这两本书在卓越上就有的卖,还有折扣的。至于复试的参考书,我不建议现在就买,等初试过了之后再买就不迟。因为复试很灵活,基本不按书出题。

《新闻学导论》(李良荣)强化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 新闻与舆论

《新闻学导论》(李良荣)强化习题及答案第五章新闻与舆论 第五章新闻与舆论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舆论的特点是() A.公开性和引导性 B.公众性和隐匿性 C.急迫性和公众性 D.广泛性和评价性 2.下列对舆论形成的量化标准表述正确的是() A.四分之一的人持有一种意见,则舆论形成 B.三分之一的人持有一种意见,则舆论形成 C.三分之一的人持有某种意见,则舆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D.三分之二的人持有某种意见,则舆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3.我国当前舆论引导的总目标是() A.表达民意 B.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C.显示民众的力量 D.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 二、名词解释 1.舆论 三、简答题 1.舆论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简述舆论的控制作用。 3.简述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 4.简述正确的舆论引导的要求。 5.简述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述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 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D 2.ACD 3.B 二、名词解释 1.舆论是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或:舆论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三、简答题 1.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 (1)舆论的主体——公众(发表意见的人) (2)舆论的客体——某个特定的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公共事务(意见的针对对象) (3)舆论的本体——人们大致相同的意见或态度的总和(意见本身) (4)舆论的载体(渠道)——公开的传播活动(传播意见的工具) 2.舆论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1)决策过程,2)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3)决策和执行人员的行为;一是对公众行为的鼓舞和约束,包括:鼓舞公众成员合乎社会公德的行为,约束、制止损害公德的行为发生;鼓舞公众成员符合职业道德的行为,约束和制止公众成员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 3.决定舆论质量的因素包括: (1)公众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受教育程度 (2)公众获取信息的真实,全面和充分程度 (3)公众自由表达意见的可能性和充分性 4.正确的舆论引导的要求包括:1)提供真实、充分的信息,避免造成舆论误区和社会心理震荡。2)注意对新闻信息的过滤、综合和解析工作,为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平衡,寻找共同支点。3)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念,弘扬正气,协助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4)注意贴近群众,发现并协助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沟通情况。 5.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特点是:1)具有公开性。这种公开性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2)具有广泛性。社会各个团体、层次的人

新闻学导论考试复习题(小抄版)

新闻学复习题 绪论 1》新闻学的定义:是研究一切新闻现象,新闻活动及其基本特点和客观规律的科学。 2》新闻学的内容:新闻理论(理论新闻学)、新闻史(历史新闻学)、新闻业务(应用新闻学)三部分。 3》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三本著作构筑了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 4》世界新闻理论概括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四种。 5》世界上主导性的新闻理论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理论、 客观主义理论、党报理论、公共新闻学。 6》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 1.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2.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 3.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4.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第一、二章 7》新闻的定义: 定义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定义二: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报道8》新闻的四个基本特点:真实性(新闻的底线)、新鲜性(新闻的灵魂)、及时性(新闻的要求)、公开性(新闻的方式)。而其中的真实、新鲜又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本质的特性,是新闻存在的内在因素。 (1)为什么说真实和新鲜是新闻最基本的特点? 答:这是新闻最基本的,最核心的要求和规律。新闻的本质是事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真实就谈不上新闻;新鲜是新闻的存在价值,新闻是“易碎品”,如果过时了就是旧闻了,所以,新闻要求时间近,事实新。(2)如何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答:新闻事实原则的全部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新闻事实与客观事实的统一{准确}(基本要求);二是个体真实与总体真实的统一{全面};三是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相统一{深刻}(最高要求)。 所以具体要求就是:新闻要素要准确,新闻事实的情节和细节要准确,新闻背景要准确,先确认个体真实,然后进行实事求是的组合实现整体真实;站在新的高度上反应事物发展的新趋势,统揽全局,视角广阔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以敏锐的洞察力透过现象看本质。 9》新闻的本源: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 10》新闻的来源: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信函。 11》传统的新闻五要素是指:发生新闻的主角(谁)、发生的事情(什么)、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新闻五要素又被简称为新闻五W : who (谁)、what(什么)、 when(时间)、where(地点)、 why(原因)。 12》新闻五要素的作用 A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B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能做到全面、简洁。 13》新闻的七要素: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为何、如何、与读者有什么关系。 14》新闻的分类:从新闻与读者的关系来分,新闻可分为软新闻与硬新闻。硬新闻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考试科目、参考书目—新祥旭考研

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专业指导 本课程适用于报考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所有考生,该专业考研的基本情况是: 【1】本专业考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2】本专业考研报考录取情况为: 2011年报考人数34,录取人数为,17,报录比为50% 2012年报考人数58,录取人数30,报录比约52% 2013年报考人数86,录取人数34,报录比约40% 2014年报考人数147,录取人数43,报录比约30% 2015年报考人数127,录取人数33,报录比约26% (以上均不含该专业历年推免人数) 【3】本专业考研考试特点:

政治、英语二及新闻传播专业基础为统考科目,全国统一考试。新闻传播综合能力科目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自主命题。 历年考试真题难度适中,包含了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察,考题答题方法有规律可循。 参考书目 核心参考书目: 1.《新闻学导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复旦大学出版社 4.《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塞弗林等郭镇之译华夏出版社 5.《当代新闻编辑学》张子让复旦大学出版社 6.《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7.《媒介经营与管理》严三九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8.《新媒体概论》严三九化学工业出版社 9.《网络传播概论》严三九化学工业出版社 10.《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严三九、王虎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1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媒介管理学》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 13.《网络媒体概论》严三九化学工业出版社

新闻学概论重点总结

1. 新闻学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 从内容看新闻学分为:理论,历史,应用 3.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原则是:)报刊独立自主 不受政府的干涉。)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对事实的信念。 4. 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基本要求:)对每日的事件给以真实、全面,理智的报道,并将他们至于能显示 其意义的特定的前后关系之中)报刊要成为“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报刊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报刊要提出和澄清社会目标和价值观)报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信息” 5. 新闻要素:是构成新闻的必须材料,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因五要素的英文开头字母都 是,故也称“五个”。 6.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 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7. 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无 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8. 宣传与新闻的区别?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具体区别出发点不同:宣传的出发点是出于宣 传自身的需要,新闻的出发点是出于受众的需要归宿点不同:宣传者的目的是要人们理解一定的观念并接受它、支持它;新闻发布者是任凭新闻接受者自己去分析判断传播的方式不同:新闻需要新,宣传需要不断地重复传播的要求不同:信息沟通要求定量的准确,具体要求是,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准确。而宣传要求定性的准确,即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9. 新闻媒介对舆论导向的作用?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新闻媒介与舆论构成了一种天然,密切的关系。 1)反映并代表舆论: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新闻媒介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2)引发舆论:舆论形成必须要有意见指向—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事务)。 3)引导舆论: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10. 媒体融合:概念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 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而广义的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甚至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11. 报纸定义及特点: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特点:) 记录性好,便于思考;) 选择性强,读者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和内容来读;) 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深度报道;) 制作程序多而繁杂,新闻时效差;) 受文化水平限制大,受众基础不如广播、电视广泛;) 不如图像和声音逼真有感染力。 12. 广播定义及特点: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特点:) 迅速及时,时 效性强;) 无远弗届,渗透性强;) 对象广泛,群众性强;) 一瞬即过,不易保存;) 顺序接受,选择性差 13. 电视定义及特点:以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特点:) 现场 感) 亲切感;) 简洁明了;) 长于动态新闻,短于深度报道;) 电视新闻的采访、制作、传播、接收有较高的物质技术要求。 14. 新闻媒介的共性?新闻媒介的共性可以说是新闻媒介的一般性质。新闻媒介的共性指的是包括各个时 代、各个国家、各个阶级、各种类型的所有新闻媒介的共同特点。包括:) 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它仅仅是舆论机构,没有立法、司法、行政那样的强制性和指挥权。) 新闻媒介作为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机构,和其他传播意识形态的机构、载体的区别在于:新闻媒介是反映现实变动的,区别于历史作品和教科书。是用真实的事实反映现实变动的,区别于文学作品。是迅速及时反映现实变动的,区别于书

新闻学考题有答案

选择+填空: 国人自传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新闻学》,徐宝璜著。 新闻活动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劳动实践,特别是信息交往。 中国发布官方信息从秦朝皇帝的40字的诏书开始。 新闻传播渠道(方式):亲身传播、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 新闻发布会属于群体传播。 新闻的定义普遍采用陆定一的说法,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最基本的两个特点:真实性和新鲜性。 报纸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手抄新闻、新闻小册子和近代印刷报纸。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周报是1609年德国的《报道与新闻报》。 世界上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报纸(无产阶级报刊):《新莱茵报》。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在美国,1920年。 英国广播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正式播出新闻节目。 首次创建网上报刊的是美国,1987年。 新闻事业的属性:社会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属性决定着公共 利益至上;意识形态属性决定着新闻事业在内容上是观念形态的信息产品。 新闻产业特殊的赢利方式——“二次交换”。 构成新闻价值的具体要素:新鲜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冲突 性和人情味。 最早提出“党性原则”的人是列宁。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毛泽东提出的。 媒体融合的方式:1.媒介在形式或内容上借鉴其它媒介;2.传统媒介利用新媒 体平台传播内容;3.跨媒介资源整合;4.新的复合式媒介的出现;5.媒介组织 结构的融合。 受众的特点:广泛性、分散性和混杂性、匿名性和隐蔽性、易变性。 新闻机构的运营方式: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受众的权利:知情权、表达权、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存在。 名词解释: 二次交换:是新闻产业特殊的赢利方式。在第一次交换中,新闻媒介低于成本价将新闻商品卖给受众,收回一定的成本,但主要目的是获得受众 的注意力资源;第二次交换中,新闻媒介将获得的受众注意力资源 以高价卖给广告商,获得巨额利润。 新闻敏感:是一种迅速发现新闻和善于选择事实的本领。其主要内涵是:1政治敏感:即政治洞察力。2对受众需求、社会热点的判断能力。3对 现象和本质、一般和典型的敏锐判别能力。4预见事物发展趋势的 能力,见微知著的能力。 媒介:是传播过程当中传受双方的中介物,是信息符号的物质载体或传媒机构。 广义的媒介指大众传媒和人际传播中使用的符号,狭义指大众传媒。 社会责任论: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社会责任论主张有限制的新闻自由、承认政府对新闻业干预和控制的一种新闻观念,它的基础仍 然是传统新闻自由理论。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西方新闻媒介和公 众、政府的矛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新闻媒介和社会大众的 对立。 新闻法规:一种立法形式,是对新闻的宏观控制。即新闻的选择必须将危害国家或者人民的利益的新闻卡下,不许公开传播。 受众:是新闻媒介信息的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其中最主要的,是指四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和使用互联网的网民。 受众是新闻媒介的积极参与者。 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及新闻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应用新闻学。 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包含的能引起社会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素质的级数越高,新闻价值越大。新闻价值的具体要素有新鲜性、重要性、接 近性、显著性、趣味性、冲突性、人情味。

新闻学导论复习大纲

新闻学导论复习大纲 第一章: 1.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媒体传播 第二章新闻 1.新闻基本特点:真实、新鲜、时效 2.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种定义表达出新闻的形式;新闻是新近事 实变动的信息,这种定义表达出新闻的实质。 3.新闻本源: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4.新闻来源:是指具体的某一条新闻从何处获得,又称新闻出处。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途 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信函。 5.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须的材料,是指主角(谁who)、发生的事情(what 什么)、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where)、发生的原因(why),简称新闻五W。 6.新闻的类别: a)以新闻内容来分类:政法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文教卫生新闻、 体育新闻、社会新闻。 b)以新闻发生地来分类: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地方新闻。 c)以新闻的时间性来分类:突发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d)以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类:硬新闻、软新闻 第三章新闻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 a)广义定义: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 b)一般定义: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c)狭义定义: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的特点:共享性或称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相对性。 3.信息量: 决定新闻信息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有:事实变动的影响力(成正比),事物变动的规模和空间(成正比),事物变动的速度(成反比),事物变动的可能性概率(成反比)。 4.信息与新闻工作: a)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 b)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 c)信息对新闻业务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加 强深度报道,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加强全方位报道。 5.信息与客观性报道 客观性报道的含义: a)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 b)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实之外。 c)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 供意见。 客观性报道的操作方法: a)完整(或称全面) b)平衡(或称对等)

新闻专业必看的100本书(老师推荐的)

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必读的一百本书 1.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 2.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新华出版社,1980 3.余家宏、宁树藩、徐培汀、谭启泰,《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 4.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5.童兵,《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6.成美、童兵,《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 7.陈崇山、孙五三,《媒介?人?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新华出版社,1998 9.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0.黄瑚,《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1.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12.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3.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4.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5.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7.卜卫,《媒介与性别》,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8.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19.卜卫,《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新华出版社,2002 20.柯惠新、祝建华、孙江华,《传播统计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1.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2.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23.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三联书店,1955 24.[英]密尔顿,《论出版自由》,商务印书馆,1958 25.[英]约翰?密尔,《论自由》,商务印书馆,1959 26.[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 27.[美]威尔伯?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新华出版社,1980 28.《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29.[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1981 30.[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1.[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1990 32.[美]巴顿?卡特等,《大众传播法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3.[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 34.[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又译《媒介通论》),商务印书馆,2000 35.[美]埃默里父子,展江译,《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2001 36.[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 37.[新加坡]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8.[美]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9.[美]希伦?A?洛厄里等,《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