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研究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动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变动研究

自改革开放 以来 ,东西部地 区之 间的国内 生产总值,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均呈 不断扩大之势,年均增长速度东部地区较之西部 地区高 1 个百允 , 4 1 1 总量差距平均每年扩大 8 14 7 2 亿元; 财政收入的总量差距平均每年扩大 3 1 亿 元; 18 人均 国内生产 总值 平 均每 年扩 大 3 0 3元; 51 人均财政收入平均每年扩大 1 1 元; 03 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扩大 5 3 7元。 1 无论是从 山东的东、西部之间的地 区发展表现在经济总量 上的差异还是表现在经济增长幅度的差异来看, 山东地区经济差异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日 。 2区域差异因素分析 2 . 1自然与历史条件因 自然环境 的差异是形成经济发展水平不平 衡的重要基础, 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区位和资源 上东部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矿 产资源丰富且易 开采, 滩涂浅海资源潜力 巨大, 多数地市气 温和降 水条件适合农业发展海岸线长而曲折, 良港发育, 处子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区位条件十分优越而西 部 内陆地区位置偏远,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地形虽 以平原为主, 但待开发和难利用的国土面积较大, 资源开发的配套条件也较差, 较效益高的产业性 比

聊城 、 德州、 滨州、 菏泽四市设市城市个数仅 占全 首先 ,据统计由于西部地区的资源条件 、 地 省比 重的 1. , 4 %仅相当于东部的 2 %城市密度仅 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等造成的基础差距占目前差距 6 8, 相当于东部的四分之一且 城市化水平比全省平均 的 1. %。因此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起点低。对 82 4

山东省位于我 国东部沿海地区, 地处黄河下 游, 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大省之一。 从经济经济发展 程度来看 , 东西差距较大, 是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 个缩影 , 严重影响了山东省 由 经济大省向经济 强省 、 经济富省跨越 的步伐 。在我国经济蓬勃发 展的前提下 , 研究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变 动及其决定因素 , 合理有效地解决区域差异现状 , 有利 于山东省 国民经济快速、 健康 、 稳定 、 协调发 展, 对于山东省“ 和谐社会” 的构建和科学发展观 的落实以及早 日迈向经济强省 , 具有深远的意义目 。 l山东省 区域发展差距现状分析 1 从经济发展水平 . 1 根据有关专家选取的经济规模类 、 产业结构 类、 经济效益类 、 经济外 向程度类 、 城市化水平类 等指标综合评估山东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可划 分为三部分’ 其中高梯度包括青岛、 济南、 淄博 、 烟 台、 威海 、 潍坊、 东营, 中梯度包括泰安、 枣庄 、 济宁、 莱芜 、 照, 日 低梯度包括I沂 、 临 德州、 滨州 、 、 聊城 菏 泽。以下简称高梯度 、 中梯度、 低梯度m 。 表 12 0 0 0年山东省 1 7地市相关经济指标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3)02-000-02摘要本文以1978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定量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

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山东省的产业结构正处在向高级演进的过程中,产业结构转化较为合理。

1990年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增长率已明显高于全国,产业竞争力有所提升,但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靠第二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进偏离—份额分析山东省产业结构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与组合形式,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重要载体[1]。

本文以1978—2010年的面板数据为依据,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力图科学的总结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特征,为调整山东省产业结构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一、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分析1.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趋势图1 1978-2010年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动态过程从图1可以看出,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1983年,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上升,1983年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高的部门;第三产业也有了迅速发展。

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却持续下降。

这一阶段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转变为“一、二、三”。

第二阶段为1984年至1990年,此阶段受居民旺盛的消费需求、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山东省基础设施及轻工业发展、等多方力量的推动和影响,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第三产业稳步上升,第二产业曲折上升,所占比重42.8%,居各产业之首,为主导产业。

第三阶段为1991年至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以及我国开始倡导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科学理念,山东省适时进一步优化产业。

到 2010年底,第一产业继续稳步下降;第二产业则站上新的更高的起点,在经历快速发展后趋于稳定;第三产业则呈现平稳上升态势。

从“梯度推进”到“点区辐射”——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

从“梯度推进”到“点区辐射”——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
进” 的 非 均 衡 发 展 战 略 进 行 调 整 。 调 整 的 主 要 方 向
里木 盆 地 、 准 葛 尔 盆地 、 四川 盆地 等 地 区 , 海 拔 一 般 为 1 0 0 0 -2 0 0 0米 , 惟 四川盆 地 海 拔 较低 , 在 5 O 0米 以下 。第 三级 最 低 阶梯 为 大 兴安 岭—— 太行 山——
开放 之后 , 在 邓 小 平 同 志 的倡 导 下 , 我 国 又 迅 速 确 立 了由东 到西 的“ 梯度 推进 ” 的 非 均 衡 发 展 战 略 。 经 过 二 十多 年 的 发展 , 中 国的东 、 西 部 差距 不 断 拉 大 , 出
仑 山脉 、 祁 连 山脉 , 东 与横 断 山 脉 同第 二 阶 梯相 连 , 地势 从 海 拔 4 0 0 0米 以 上 急 剧 下 降 到 海 拔 1 0 O 0 — 2 0 0 0米 的下一 级高 原 、 盆地 。第二 级 阶梯 介 于 青 藏
J u 1 .2 0 1 3
, 一 /
第l 5卷 第 4期
V o 1 . 1 5 N o . 4 ( U 1
从“ 梯 度推进" 到“ 点 区辐 射 "
论 我 国改革 开放 以来 区域 经 济发 展 战略 的 变迁
周兴茂 , 肖 英
( 重庆邮 电大学 思想政治教研部 , 重庆 4 0 0 0 6 5 )
2 0 1 3年 7月
东 南大 学 学报 ( 哲 学社 会 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e a s t U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划分的探讨

对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划分的探讨
本文引入 2 0 年山东省各地市经济发展状况 的多 01 项基本指标的人均值数据 ,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并运用统计软件 S S 1.进行处理 ,对 山东省 内经 P S0 0 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划分作 出了界定 。 1 问题的提出 由于历史的原 因,中国经济 的发展呈现 出明显 的不均衡性 ,并以东西部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为最大
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比重和位次相对较低 。 区域经济差异作为经济发展过程 中出现的一个 普遍性问题具有明显 的负面效应 ,直接影响着社会
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一前提下 , 明确山东
省 内发达地 区和落后地区的区间格局 ,对于进一步 的研究和分析 山东省 内各 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状况并
生活水平 。本文采用 因子分析 和聚类分析相结合 的方法 , 山东 省的具体情况将总体分为发达地 区 、 结合 相
对 落后地 区和异常地 区三类。 关键词 : 经济差异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区域 划分

Dic sino src vd n f o o i v l p e t v l s u so n Ditit Di i i go n m cDe eo m n e Ec Le o h n o gPr vn e f a d n o ic S
Ke r s Dv mi f c n mis F co n ls , i lr isa ay i De raino go ywod : ie t o o o e, atr ay i Smi ie n lss y e a s at , mac t fe in o r
因为多方面原因 ,山东省 内部经济发展水平 的 东西部差异一直是存 在的, 区域划分状况如何 呢? 其
C nt co o, t. hn lOl idP t ce cl o Ld D nyn2 7 0 ) o su tnC . d, eg iFe e ohmi . t+ o gi 5 0 0 r i L S i l r aC ,

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

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效果及驱动机制研究注:2009年,山东省还提出了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鲁南临港产业带等发展战略,已被纳入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当中成为“一区三带”中的“两带”(另一“带”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带),因此本表暂不列出。

第30卷第10期经济地理Vol.30,No.10 上海城市跨江发展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 2010年10月ECONOMIC GEOGRAPHY Oct.,2010如果说“三个亮点”,从产业角度梳理山东经济,制定山东经济的发展目标。

那么,“三个突破”无疑是张高丽发展山东经济的又一得意之作,这次张高丽是从区域角度来对经济重新梳理。

所谓“三个突破”,就是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而其中又以“突破菏泽”为重点。

和全国区域经济格局相似,山东区域经济也呈现明显的阶梯状特征。

在过去多年中,菏泽市的经济发展速度比全省平均低2个百分点。

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代表的半岛地区将以菏泽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甩得越来越远,菏泽的落后成为制约山东经济增长的巨大障碍。

为实现山东“西部大开发”,2004年,山东省作出了“突破菏泽”的部署,并采取了“百个项目进菏泽”、“西接东输”(东部发达地区接收西部劳动力转移)工程,要求全省8个经济强市对口扶持菏泽的全部8个县区。

今年的山东“两会”传出这样的消息:菏泽市2004年经济发展速度超越了全省平均水平。

这是自1990年以来的15年中,菏泽市经济发展速度第一次超过全省平均数。

东部突破的烟台市200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最早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中,已经从第七位跃升至第一位。

突破战略开始取得成效。

山东省政府发言人张德宽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三个突破”战略,在促进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将为解决全国东西差距问题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zsyz/2005-05-23/60350.html自2004年开始,山东省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的“三个突破”以及“促强扶弱带中间”的“双30”工程,几年来已显现成效。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判定、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判定、形成机理及对策研究

年侨

● 东西部GP . D ̄ 比+
( 山东师范大学人I・ = 资源与环境学院, I 山东 济南 201) 504
[ 要] 从 G P差异、 摘 D 产业结构、 城市化水平以 及投资四个方面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东西部地区区 域经济差异逐渐扩大的现状, 并根据波特教授的 钻石因素模型” “ 分析了东西部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差异, 进一步阐
大区域差异。当区域 差异过大时, 反过来又会影 响 区域经济总体增长, 缩小差异的均衡发展战略就应 居于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以来 , 山东省重点发展基 础雄厚 、 条件优越、 增长潜力大的东部地区, 如济南 、
) 人均 G P D。
20 年山东省 国内生产总值为 1 9.3 04 5 07 亿元 , 4 其中东部地区 8 占 6%。 市 4 西部地 区所 占比例不足 3%。从纵向比较上看 , 6 自改革开放以来, 山东省东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由表 1 可知,98 1 年东西部 人均 G P之差 为 276 , 7 D 7 . 元 到 2O 年 , 一 差 值 为 1 3 . O4 这 6 5 4元,6年 间增 加 了 7 2 l 5 .元 6 78 扩大 了 5 . 倍。东西部 G P之 比也由 4 93 D 18 7 9 年的 17 扩大到 2 4 . 倍, 0 年的 17 倍 。从图 l 0 .8 可以看出, 山东省东西部 G P之比从 1 8 D 9 年到 1 2 7 9 8 年呈迅速下降趋势, 8 年到 1 3 1年间缓慢持 12 9 9 年 0 9
经济学认为: 区域经济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 , 先 扩大后缩小。在经济水平较低时 由于受 区域资源 、
山东省西部地 区, 占全省 陆地总面积 的 5 .%, 34 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编制和实施地区国土开发整治规划阶段,二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编制和实施经济协作区区域规划阶段,三是20世纪90年代编制和实施大经济区区域规划阶段,四是2000年至今编制和实施不同层级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衔接的区域规划阶段。

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和演变彰显了区域规划在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区域政策体系、促进生产力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因此,总结区域规划工作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教训,能够为今后更好地完善区域规划的编制和更有效地发挥区域规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提供参考借鉴。

标签:区域规划;区域政策;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区域规划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标志,是国家和地区调控区域发展的一种手段。

①1956—1960年,我国早期的区域规划工作开始起步,其后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受政治形势的影响,区域规划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总体计划,我国借鉴国外国土整治规划的经验,开始编制包括国土规划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区域规划。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整个国民经济管理朝着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放开搞活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对其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区域发展规划以崭新的面目、丰富的内涵和较强的适应性去指导市场经济的发展,②区域规划工作由此得到蓬勃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工作的历史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20世纪80年代初:编制和实施地区国土开发整治规划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发生重大转变,即从片面追求平衡发展方针开始逐步转向扬长避短、发挥各地区的经济优势、搞好地区间的分工协作,促进国民经济更快发展的方针。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以东西部和南北方为例张旭扬摘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㊂1990年以后,东西部的经济差距呈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且出现了南北区域分化等新问题㊂因此,为了充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必须合理调整现行区域政策㊂关键词:区域经济;东西差距;南北区域分化一㊁引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变成发展不平衡与不足之间以及人民对更好生活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㊂文章基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各省区的GDP数据,分析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对中国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㊂二㊁东西差距呈现缩小趋势文章的东部区域包括北京㊁天津㊁河北㊁辽宁㊁上海㊁江苏㊁浙江㊁福建㊁山东㊁广东㊁海南;中部区域包括山西㊁内蒙古㊁吉林㊁黑龙江㊁安徽㊁江西㊁河南㊁湖北㊁湖南;西部区域包括四川㊁重庆㊁贵州㊁云南㊁西藏㊁陕西㊁甘肃㊁青海㊁宁夏㊁新疆㊁广西㊂文章按照中国东部㊁中部㊁西部各省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来测度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㊂(一)1995 2002年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差距呈现扩大趋势㊂关于东西差距的大小和具体时间有不同的看法㊂(二)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2003 2018年)区域差距的扩大将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积极性以及东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㊂2003 2018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中间有波动㊂先从2003年的59.57%上升到2006年的59.67%,而后缓慢下降至2011年的56.30%,2013年回升至58.18%,最后回落至2018年的55.35%㊂2003 2018年,中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呈现缓慢回升的趋势,中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25.12%上升至26.39%;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5.30%上升至18.26%㊂这个时期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时期㊂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强现阶段对西部和西部地区的开放是国家的政策,有效地发挥了西部的资源优势,重工业优势,促进了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快速发展㊂三㊁南北差距呈现扩大趋势(一)南北差距微幅缩小(1995 2013年)1995 2013年,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北方地区的开放程度加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㊁振兴东北地区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南北差距保持了稳中微降㊂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1995年的59.41%下降到2013年的57.00%㊂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40.58%微升至2013年的41.76%㊂(二)南北差距急剧扩大(2014 2018年)2014 2018年,南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出现了急剧扩大的趋势㊂2016年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首次超过60%,达60.3%;2018年南方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达61.52%㊂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体制改革中南北差异是两个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盛来运等,2018)㊂四㊁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思考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尽管中国东西方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发展差距仍然很大,还存在区域差异等新问题㊂尽管北部和南部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但仍低于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属于中等范围㊂(一)区域差距具有客观性和长期性区域差距是长期的㊁绝对的,区域之间自然地理㊁经济基础㊁要素禀赋等不同,这必然会各区域之间存在差距㊂区域作为具有较强自组织能力的城市及其影响范围(安虎森,2004),存在资源㊁劳动力㊁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分布不均衡性(魏后凯,2011),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区域经济差距存在的客观条件㊂研究表明,东部地区通过产业转出也能够促进自身的产业升级,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产业转出地的经济增长(孙慧文,2017),也有效带动了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地区的经济发展㊂(二)区域协调发展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差距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陈栋生,1988),但区域差距过大必然会阻碍整体发展,如果不加以干涉,先发展地区就会通过累积因果过程,自身发展能力加强,后发展地区的发展优势被削弱,形成马太效应(Myrdal,1957)因此,既不能放任区域差距扩大,也不能通过政府的强制性措施来消除区域差距(吴强等,2004),这就需要各地结合历史文化㊁经济基础等条件,调整区域政策,有计划地使区域差距缩小到合理的范围㊂五㊁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要全面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必须客观认识区域经济差距,及时调整现有区域政策㊂1.加强宏观区域政策的针对性;2.加大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持;3.建立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4.建立完善的区域发展政策体系㊂参考文献:[1]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2]魏后凯,刘楷.我国地区差异变动趋势分析与预测[J].中国工业经济,1994(4).[3]魏后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变动趋势及其预测[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6).作者简介:张旭扬,湘潭大学㊂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演变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实施了具有明显成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使山东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更加合理化。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开发开放战略(1978年一1984年)
进人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政策由沿海向内地的时序展开。

这一阶段属于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实验阶段,发展战略上一方面努力清除经济社会生活中长期存在的左的影响,一方面深化农村改革,着手推动各项经济改革逐步开展。

省委按照中央部署进行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处理了大批历史遗留问题,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在发展战略的设计上,把农村改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菏泽、德州、聊城等地放宽经济政策,率先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使农村改革由西向东发展起来。

农村改革带动了城市改革,以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改革初步展开,为长期封闭的经济注人了生机和活力。

1983年省委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实现提前翻番、富民兴鲁的20世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不久,国务院确定青岛、烟台作为对外开放城市,把山东推向对外开放最前沿。

省委、省政府迅速对发展战略作出调整,要求积极扩大出口贸易,加快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形成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结构。

这一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两位数以上,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进出口增长迅猛,外商直接投资开始涌入,山东的发展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二、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战略(1985年1991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山东省各地经济普遍繁荣发展,到1984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区域间差距扩大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

1984年2月,政府部署开展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对区域差距扩大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并逐步形成一系列决策。

1984年11月,启动沂蒙山建设计划;1986年10月,展开区域经济开发,在东平县召开现场办公会上首次提出东西结合,共同发展的战略;1988年,把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确定为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强调优势互补,相对平衡发展,形成总体优势,参与国内外大市场竞争。

一是搞好点片开发。

从1984年开始,对沿海滩涂、海岛、渤海湾岸线、东平湖、南四湖、黄淮海平原和黄河三角洲等,有计划地组织开发建设。

二是实行横向联合。

1988年7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地区横向经济联合促进全省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见》,开始谋划全省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工作思路。

三是调整区域布局。

1988年作出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的决定,提出油洲加绿洲,生态加发展的目标要求。

1991年,制定建设海上山东战略,致力于发展蓝色产业聚集带。

四是加强省际合作。

提出四门大开,南联、北靠、西进全方位联合,积极推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大合唱和沿黄7省市经济协作带搞黄河大合唱。

这一时期,全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生产总值和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开放性经济发展较快,利用外商投资突飞猛进,山东的改革开放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三、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度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战略(1992年2002年)
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为标志,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同时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

1992年4月,召开了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实施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战略。

其基本要点:一是优化区域布局。

以青岛为龙头,以半岛为依托,沿青、烟、威环海公路和胶济线,自东向西,梯次推进,努力形成全省东中西互促互动的整体格局。

二是实行分类指导。

东中西各有侧重,东部用足用好政策,实现率先突破,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中西部发挥资源优势,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开发三位一体,抓两头带中间,积极推进区域协调平衡。

三是加快城镇化步伐。

适应
区域发展的新形势,九五计划明确提出建设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四个层次的现代化城镇体系,形成胶济、新石、德东、京九四条产业聚集带,发展胶东沿海、鲁中南山区、鲁西北平原三个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区,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和海上山东建设两大跨世纪工程。

这10年间,在正确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山东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增长了2.7倍,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4倍,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5.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7倍,实现了20世纪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部战略目标。

四、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战略(2003年2007年)
2003年6月召开的山东省委工作会议,对深入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出进一步部署,提出了一个龙头,三个突破,东西发展的工作思路,并认真组织实施。

一是发挥青岛龙头作用。

要求青岛站在高起点、瞄准大目标、实现新跨越,建设成为我国区域性经济中心、对外开放重要基地、世界知名城市,以青岛带半岛,以半岛带全省。

二是推动三个突破。

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明确各自定位,加强跨地区协作,促进东中西联动。

三是规划建设一群一圈一带。

四是实施双30工程。

重点支持30个强县和帮扶30个欠发达县,抓两头带中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一个东中西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2007年5月,省八届十五次全委会议做出了打造山东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海洋经济强省五大板块的形象概况,为山东省下一阶段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党代会后省委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五大板块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思考,提出了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和海洋经济战略。

一体两翼区域发展和海洋经济战略,一改过去主要从东中西横向坐标考虑全省区域发展的思维框架,侧重于从北中南纵向坐标观察和思考问题,深刻地揭示了各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总体思路和工作布局上,把五大板块连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新的角度对指导和推动区域发展作出新的概括,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为全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启了新的思路,找到了重要抓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