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给我们的启示,社会学例文.doc
国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在当今社会,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我对国学有了更深的感悟。
以下是我对国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国学之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
修身,即个人修养,要求人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道德素养。
齐家,即家庭和谐,强调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
治国,即国家治理,要求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平天下,即世界和平,倡导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共同发展。
1. 修身:国学教导我们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做到诚实守信、仁爱宽容、勤劳节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慎独”。
修身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关系到家庭的和谐与社会的稳定。
2. 齐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
国学强调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倡导孝道、慈爱、诚信等美德。
在家庭中,我们要学会承担责任,关心家人,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3. 治国:治国是国学的重要思想之一。
国学认为,国家的兴衰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息息相关。
在治国理念上,国学主张仁政、德治,强调君臣之间、官民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今天,我们仍需借鉴国学的治国智慧,推动社会进步。
4. 平天下:国学倡导和平、友好、合作的精神,强调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在当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国学的和平理念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学之智慧: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国学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
这些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处理问题的方法论。
1.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五行构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把握阴阳五行的平衡,做到“中庸之道”。
阴阳五行的智慧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事业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2.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读传统国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便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传统文化似乎逐渐被边缘化。
然而,在阅读了传统国学经典之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启示。
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国学精神的传承国学,顾名思义,即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它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学派,以及诗词、书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
在阅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国学精神的传承。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仁爱的精神。
在《大学》中,则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现路径。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统治者应减少干预,让人民自由发展。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具有启示作用。
3. 佛家思想佛家思想强调“慈悲为怀”,提倡“因果报应”和“轮回”等观念。
在《金刚经》中,佛陀教导人们放下执着,追求心灵的解脱。
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和精神修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国学智慧的启示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这些智慧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 修身养性国学经典强调修身养性,提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生活的高标准,却忽略了心灵的修养。
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学会如何调整心态,培养良好的品德。
2. 处世之道国学经典中的处世之道,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菜根谭》中提到的“知足常乐”、“宽以待人”等观点,都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3. 知行合一国学经典强调“知行合一”,即知识与行动相结合。
解读“国学”大热之现状.doc

解读“国学”大热之现状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老子的“道德善”等,这些本就是中国人血脉传承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在被淡忘了许久以后,终于重新焕发了生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几乎被奉为治国圭臬。
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向上的观念及理论,让人们找到了精神寄托,并且开始反思,开始追捧。
“孔子要活到今天,绝对霸占电视台。
胡适、鲁迅活到今天,坦然上电视。
”画家陈丹青的这句话正说出了国学大热的现状。
上个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设立了“文史哲综合试验班”,但那时候的国学只是一种少数人参与的研究。
跨入新世纪后,“国学热”开始蔓延,波及的范围更广。
从季羡林、王蒙等人发表《甲申文化宣言》,到北京、厦门等城市举办面对中学生的“国学夏令营”;从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到多个城市的孩童背诵《三字经》《论语》等经典原本;从现代私塾的悄然萌芽到孔子学院的风行;从国学博客圈的开通到国学大师的评选……一场国学的旋风刮了很久,丝毫没有要停歇的意思。
大热的结果虽不一定是大兴,但至少是大幸。
国学博客之幸,国学短信之幸,当代国学大师之幸,国学班之幸……于丹之幸,据说一本《于丹〈庄子〉心得》印了百万册仍是卖到脱销;《百家讲坛》之幸,一档与当初电大函授课程无甚区别的节目,不但以极低的成本博得了极高的收视率,而且更使其在坊间赢得了“国学殿堂”的称谓;孔子、孟子、庄子、老子等先贤之幸,倘若他们可以收取版税的话,今年诸贤的收入就算不能富可敌国,但至少已经可以抵过王朔、小四这些大户了。
尽管诸贤的著作被买来不是为读的,而是用来做在书架上衬托于丹读后感的装饰。
在电视里一档貌似学术的节目里,看了几次白话《聊斋》,就是国学启蒙?或者听了数次郭德纲的传统段子,就是国学复苏?再或者发短信支持了《红楼梦》选秀,就当是国学重又回到了顶峰?罢了,罢了,对于这些内核就是评书、笑话、说唱的艺术,却主动或是被动地披上了国学的外衣,不知是笑着哭好些,还是哭着笑好些。
关于国学热的作文

关于国学热的作文
《国学热,热起来啦!》
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最近国学可真是超级火呀!就好像一阵风一样,呼呼地就刮遍了我们的生活。
前几天我去参加了一个国学讲座,哇塞,那场面可热闹啦!好多小朋友和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在那儿。
讲座的老师穿着一身古色古香的衣服,讲起那些古老的故事来,可有意思啦!他就像一个会魔法的人,把我们都带进了那个充满智慧的国学世界。
“你们知道吗,国学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老师大声地说,“里面有好多好多宝贝等着我们去发现呢!”我就在心里想:宝藏?那得有多好玩呀!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班上组织了一场国学知识竞赛。
哎呀呀,那可真是激烈呀!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就好像在抢宝贝一样。
“这个我知道!”“那个我也知道!”大家都不甘示弱。
我当时紧张得手心都出汗啦,心里想着可一定要为我们小组争光呀!
还有啊,现在电视上也有好多国学类的节目呢。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看的时候,他们也会给我讲很多他们小时候学习国学的故事。
爸爸说:“国学可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你们可得好好学呀!”妈妈也在旁边点头附和。
国学热,这不是一阵风刮过就没了的,它就像阳光一样,会一直照耀着我们。
它让我们了解到了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让我们变得更加有智慧,更加有礼貌。
我们不应该只是跟着热闹,而要真正地去学习、去体会国学的魅力呀!
我觉得国学热是一件超级棒的事情!它让我们这些小朋友也能感受到国学的神奇和有趣。
我们要好好抓住这个机会,让国学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大家一起加油吧!。
国学精彩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国学”这一概念,它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众多思想流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国学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深入学习和研究国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心得。
一、国学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思想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理念强调了个人修养、家庭和谐、国家治理和社会安宁的重要性。
在学习国学过程中,我明白了以下几点:1. 修身:个人修养是国学思想的基础。
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品德高尚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仁爱宽厚、谦逊礼让等。
2. 齐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道家认为,家庭和谐需要遵循自然规律,追求阴阳平衡。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力求实现家庭和睦。
3. 治国:国家治理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
儒家认为,治国需要贤能的君主和忠诚的臣子。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关注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平天下:社会和谐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
佛家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善恶有报。
我们要秉持慈悲为怀,关爱他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国学智慧: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国学智慧博大精深,其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是两大重要思想。
1.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概念,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种对立的元素构成,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了五种不同的属性。
在学习阴阳五行时,我明白了以下几点:(1)平衡和谐:阴阳五行强调事物之间的平衡和谐,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阴阳五行的相互作用所致。
(2)变化规律:阴阳五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指导。
(3)实用价值:阴阳五行在农业、医学、风水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国学经典对社会的影响作文(2)

国学经典对社会的影响作文(2)国学经典对社会的影响作文篇二何谓国学?本人认为国学就是自华夏民族产生以来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作出来的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文学。
中国历史号称上下五千年,自原始社会,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华夏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产生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而国学就是这其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要了解国学,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
国学的记载最早应出现在竹简、帛或器物上,中国较早的文学著作有《诗经》、《楚辞》,谋略类的书籍有《素书》、《鬼谷子》等,这些先秦时代的书籍历经千年而不衰,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研习吗?秦朝前期由于焚书坑儒、春秋大一统,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百家争鸣时期产生的许多文化著作付于一炬,这是国学的巨大损失,但还是有一些国学经典保存了下来。
秦汉时期是中国的大一统时期,这时候出现了赋文辞藻华丽,语句流畅,显示了盛世的文学特点。
这时候的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
后来东汉时期政治凋敝,文人士大夫们片面追求语句的工整对称,而内容空洞,文学创作走向了下坡。
到建安时期,中国北方地区一统,生产生活避免了战乱的干扰,因而文学创作走向高峰,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首的文人们写出了大量的诗篇,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抒发了其虽已晚年仍将统一天下为己任的志向,成为了千古名句。
随后又进入南北朝时期,这时期国学发展较慢。
到了隋唐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但文化领域的不良风气已严重影响了国学发展,于是韩愈率先发起古文运动,肃清文化之风气,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和作品,如《师说》、《将进酒》等。
宋元以后,国学进入缓慢发展时期。
以上是国学发展历史的概况。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的国学经久而不衰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看,国学的存在符合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例如在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占据主导,因而法家学说盛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商鞅。
而在和平时期,儒家的“仁、礼”学说受到统治者推崇,汉武帝采取”天下合归儒“的主张,太学生曾达到三万之众。
国学热现象引发的思考

国学热现象引发的思考引言近年来,国学热现象在中国社会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国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逐渐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
然而,国学热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本文将通过对国学热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国学热的背景国学热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当时中国经历了反思和重新认识自己文化身份的浪潮。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被重新发掘和重视。
此后,国学热持续升温,在特定时期和背景下表现出明显的热度。
国学热的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认同与自信随着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人们开始反思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给予了人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因此,国学热可以看作是文化自觉意识的表现。
2. 教育改革与传统知识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人们对传统知识的价值开始重新认识。
国学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
因此,国学热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知识的回归和重新评估。
3. 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学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对于国家的软实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热可以被视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交流的一种方式。
通过传播国学,中国可以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和独特的精神风貌。
国学热的影响国学热现象在中国社会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产业的兴起国学热推动了相关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例如国学教育、国学出版等。
许多人看到了在国学热中商机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2. 价值观的引领与影响国学热对于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念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影响作用。
国学所强调的传统美德、道德与伦理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3. 文化自豪感的增强国学热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以此为傲,并愿意主动传承和传播国学,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国学热的启示

伴随着港台地区的新儒学现象,大陆出现了“国学热”。
对于“国学热”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如今我们为何要重提国学,国学到底为何物?中华传统文化的“二分”倾向能否解决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成为需要讨论的中心。
儒学是否仍然具有主导文化潮流的能力和价值成为其复兴可能的主要依据。
简单说来,只要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就是国学。
但是纵观20世纪所谈国学观点,范围很广。
总的来说,国学是中国古代学说当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的思想,代表有诸子百家,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所以,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把儒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等同。
两者差异仍然很大,单单是儒学一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我以为不妥。
佛家在文化如敦煌文明等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佛家意蕴,而中国哲学史则贯穿了道统意识。
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生存力,也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结合。
根据很多学者提出的儒学复兴的观点来看,多数是认为儒学所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保守性、虚伪性。
我认为这种观念大大忽略了儒学当中体现人性的方面,而仅仅是肯定其过于教条化的一方面。
因而“二分”倾向是必须得到认可的。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的“二分”倾向,是指在多元化的现代文化冲击下,文化必然面临选择,我们应把传统文化分裂,一边用于新文化的建立和新思想的形成,另一边则抛弃。
各种文明的冲突和选择是具有必然性的,所以传统文化也必然面临生存性的危机。
儒家文化必须赋予新时代的特点才能够解答当前中国文化问题。
中国文明似乎走到一个转型期,有一个三岔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的问题。
“国学热”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就是中华文明的复兴必须从古代的文化中发起,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解救现代文化危机。
道德、伦理的衰退需要一个新的出路,在西方就有学者称“儒家思想是21世纪的解药”。
文化交融是儒家发展的趋势,从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儒家在不同时期吸收了佛教、道教的重要思想。
到了当代,儒家思想会不会继续发展,扩大其思维范畴,我们不得而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热”给我们的启示,社会学- “国学热”给我们的启示
字数:1227
伴随着港台地区的新儒学现象,大陆出现了“国学热”。
对于“国学热”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如今我们为何要重提国学,国学到底为何物?中华传统文化的“二分”倾向能否解决继承和发展的问题,成为需要讨论的中心。
儒学是否仍然具有主导文化潮流的能力和价值成为其复兴可能的主要依据。
简单说来,只要是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就是国学。
但是纵观20世纪所谈国学观点,范围很广。
总的来说,国学是中国古代学说当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的思想,代表有诸子百家,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
所以,在一般情形下,我们不能把儒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等同。
两者差异仍然很大,单单是儒学一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我以为不妥。
佛家在文化如敦煌文明等等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佛家意蕴,而中国哲学史则贯穿了道统意识。
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生存力,也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密切结合。
根据很多学者提出的儒学复兴的观点来看,多数是认为儒学所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保守性、虚伪性。
我认为这种观念大大忽略了儒学当中体现人性的方面,而仅仅是肯定其过于教条化的一方面。
因而“二分”倾向是必须得到认可的。
所谓中华传统文化的“二分”倾向,是指在多元化的现代文化冲击下,文化必然面临
选择,我们应把传统文化分裂,一边用于新文化的建立和新思想的形成,另一边则抛弃。
各种文明的冲突和选择是具有必然性的,所以传统文化也必然面临生存性的危机。
儒家文化必须赋予新时代的特点才能够解答当前中国文化问题。
中国文明似乎走到一个转型期,有一个三岔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的问题。
“国学热”给了我们新的启示,就是中华文明的复兴必须从古代的文化中发起,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解救现代文化危机。
道德、伦理的衰退需要一个新的出路,在西方就有学者称“儒家思想是21世纪的解药”。
文化交融是儒家发展的趋势,从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我们看到了,儒家在不同时期吸收了佛教、道教的重要思想。
到了当代,儒家思想会不会继续发展,扩大其思维范畴,我们不得而知。
但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我们已经看到了文明之间的对话与碰撞。
儒家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就是解决全球化的公共伦理问题、人权问题、正义问题、种族歧视、女性解放、动物权利、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我想我们虽不能对儒家思想有解释一切的期望,但是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其对现代全球性的文化发展也应当有所回应。
儒学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自我解释和学术探究的层面。
儒学的复兴之路仍然还远,在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当中,其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
只有摆脱了文化的保守状态,将各种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优势结合起来,这样才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同文明有其不同优势,只有善于吸收和借鉴才能发扬儒家文化,才能够实现文化的振兴,而不是在做文化的“圈地行为”。
“和、美、静、雅”的心得体会作文范文_心
得体会范文
谦和之品格,和平之环境;优美之仪态,美好之;之心态,静婉之秉性;幽雅之风度,雅致之内涵。
“礼之用,和为贵”。
主张谦和的人说“谦虚忍让不仅是好修养,更是大智慧。
”反对的人说“谦让早已过时,竞争就该当仁不让。
”优先考虑个人利益不仅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生存的本能。
但是,谦让是一种胸怀,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养。
我们要拥有谦让的精神,这个时代也呼吁谦让的精神。
所以,谦让不过时。
《孔融让梨》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孔融的谦让精神实在难能可贵,又觉得自愧不如。
又如家喻户晓的《六尺巷》:“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有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多么伟大的胸襟,多么慷慨的品格!心放宽了,道路自然开阔。
“美”是外在与内在的结合。
外在之美得体的衣着,需要大方的姿态,更需要良好的言行举止。
校园里,整齐洁净的装束,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感觉;严格的规章制度,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优美动听的语言,代表了整体的形象。
当你卸下华丽的外衣,内在之美更能打动人心。
这是自然的、发自肺腑的。
不需要言语的修饰,不需要言行的刻意,不需要与人攀比。
内在之美是无价的,是独一无二的,是带有自愿性的。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对待一切。
拥有平静的心态穿越枪林弹雨,可以挑战崇山峻岭,可以跨过翻腾江河。
鲁莽行事只会“欲速则不达”。
学会在平静中生活,平静的看待生活中的现象。
拥有平静的心态,在看待事物和工作学习时也会起到不小的作用。
面对生活的挫折,着急之态往往无济于事,反之,镇静的状态会让你扭转命运。
面对学习的压力,唯有平静如水的心境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谈优雅,首先想到的是华贵礼服和婀娜的身姿。
但也可以从谈吐和举止来看。
那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落落大方,是一种内在的涵养,是一种美妙绝伦的意境,是一种绝非刻意的真情流露。
优雅不仅仅是上流社会的专属标签,在平凡的的生活中,处处都能真切的感受到优雅的存在。
让“和、美、静、雅”成为我们一生的追求,一生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