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代谢异常及降脂药物作用机制
降脂灵胶囊的功能主治

降脂灵胶囊的功能主治副标题:胶囊简介降脂灵胶囊是一种用于降低血脂的药物,采用中药材配方制成的胶囊。
降脂灵胶囊主要通过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脂浓度来达到降脂的效果。
下面将详细介绍降脂灵胶囊的功能主治。
副标题:功能作用降脂灵胶囊具有以下功能作用:1. 降低血脂浓度降脂灵胶囊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能够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有效改善血脂异常。
2. 调节血脂代谢降脂灵胶囊中的成分具有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可以促进脂肪酸氧化和胆固醇合成的平衡,从而维持正常的血脂代谢。
3.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脂灵胶囊中的成分具有抗氧化和抗血栓作用,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健康状况。
副标题:主治适应症降脂灵胶囊主要适用于以下症状和疾病:1. 血脂异常降脂灵胶囊是一种常用的治疗高血脂的药物,适用于血脂异常导致的各种症状和疾病,如血脂升高、血脂异常性肝病等。
2. 动脉粥样硬化降脂灵胶囊中的成分有助于预防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 心血管疾病降脂灵胶囊中的成分具有保护心血管健康的作用,适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4. 肥胖降脂灵胶囊中的成分能够调节脂肪代谢,适用于肥胖症患者,有助于减轻体重、改善体脂肪分布。
5. 肝功能异常降脂灵胶囊中的成分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适用于肝脏功能异常以及因血脂异常引起的肝病。
副标题:用法用量根据医生的指导,一般成人每次口服2-4粒,一日3次。
具体用法用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调整,可根据病情改变剂量和用药频次。
副标题:不良反应降脂灵胶囊一般耐受性较好,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轻微或过敏反应,如恶心、胃痛、腹泻等。
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副标题:禁忌症降脂灵胶囊禁用于以下情况:•对本品过敏者禁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青少年患者谨慎使用。
副标题:注意事项在使用降脂灵胶囊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增减剂量;2.使用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3.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患者慎用;4.如果同时使用其他药物,应告知医生,以避免药物相互作用;5.本品只能经医生指导使用,不可用于他用;6.所有药物必须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
高血脂的药物治疗和血脂调控计划

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建立信任关系
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使患者能更好地理解病情并配合治疗。
增进病情了解
医患沟通可以帮助患者全面了解病情,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治疗选择。
促进治疗效果
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利于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定期复查的必要性
定期监测血脂水平
高血脂是一个慢性、潜在的健康隐患。定期监测血脂水平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3
注意饮食控制
在服药期间应保持健康饮食习惯,适当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
4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坚持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作息,有助于提高药物疗效。
血脂调控的整体方案
全面诊断
通过检查血脂指标、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全面评估高血脂的潜在原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奠定基础。
饮食调理
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低脂、高纤维、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膳食计划,控制饱和脂肪、反式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
减少副作用
适当调整药物剂量,能够降低单一药物的副作用风险,提高患者耐受性。
协同作用
某些药物联合使用可产生协同效应,促进降脂效果,提升治疗效果。
长期用药的注意事项
1
定期监测指标
需要定期检查血脂指标、肝肾功能等,及时发现并处理用药副作用。
2
合理调整剂量
根据个人实际反应情况,与医生商议适当调整药物剂量,确保疗效与安全性。
饮食调理的具体建议
1
平衡饮食
包括富含纤维的谷物、蔬菜和
2
控制饮食
合理安排进食时间和量,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控制卡路里和糖分摄入。
3
注重烹饪方式
尽量采用蒸、煮或烘烤等较为健康的烹饪方式,减少油炸等高温高脂的烹饪方法。
血脂代谢与降脂药物

TC≥6.19mmol/L 或 LDL-C ≥4.14mmol/L
低危 低危
中危 高危
低危
高血压且其他危险因 素≥1 高血压,或其他危险因素 ≥3 冠心病及其等危症
中危
高危 极高危
极高危:缺血性心血管病合并:糖尿病,急性冠脉综合征
血脂异常患者开始治疗标准值及治疗目标 值mg/dl(mmol/L)
危险等级
脂蛋白的结构
胆固醇 磷 脂
载脂蛋白
C 胆固醇酯 甘油三酯
E
B-100
血脂异常的原因 原发性血脂异常 继发性血脂异常
药物性 β阻滞剂 利尿剂 糖皮质 激素
遗传 因素
饮食 因素
生活 方式 不良
糖 尿病
甲状腺 机能 减低
肾病
肝胆疾病 胰腺炎 长期 过量饮酒
血脂异常的分类
高胆固醇血症: 血清总胆固醇(TC) 水平增高 混合型高脂血症: 血清总胆固醇(TC)与甘油三酯(TG)水平增高 高甘油三酯血症: 血清甘油三酯 (TG) 水平增高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血清HDL-C水平减低
现有他汀降低 LDL-C 水平 30%- 40% 所需剂量(标准剂量)*
药物 剂量(mg/d) LDL-C降低(%)
阿托伐他汀
洛伐他汀 普伐他汀 辛伐他汀 氟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10
40 40 20-40 40-80 5-10
39
31 34 35-41 25-35 39-45
* 估计LDL-C降低数据来自各药说明书
贝特类 烟酸及其衍生物
降胆固醇药物
他汀类(1)
作用机制:竞争性抑制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HMG-COA还原酶),使肝脏内源性 胆固醇合成减少。 降脂效果:主要降低TC、LDL-C,兼降TG,轻度 升高HDL-C 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 现代中药血脂康(主要成分为洛伐他汀)
血脂异常及血脂调节药物

乳糜微粒(CM)
E
D
C
B
A
F
应用超速离心法将脂蛋白分为六大类:
脂蛋白分类
02
脂蛋白的临床意义
血脂异常的WHO分型法
WHO以临检表型为基础,根据血浆中各类脂蛋白的含量不同,建议将血脂异常分为五个表型,其中Ⅱ型又分为Ⅱa和Ⅱb两个亚型。
血脂异常的WHO分型法
WHO以临检表型为基础,根据血浆中各类脂蛋白的含量不同,建议将血脂异常分为五个表型,其中Ⅱ型又分为Ⅱa和Ⅱb两个亚型。
04
他汀类--代谢与排泄
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包括Ⅲ型高脂蛋白血症
继发于肾病、糖尿病的高胆固醇血症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C
B
A
他汀类药物是降低LDL-C的首选药,其适应证为:
他汀类--适应证
02
他汀类--不良反应
肌病
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一种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是横纹肌溶解*。患者肌肉组织受到破坏,释放出大量的肌红蛋白,血肌酸,磷酸激酶(CPK)含量明显升高(高于正常值的10倍),肌红蛋白经肾脏排出体外,严重情况下,导致肾衰竭甚至死亡。
血脂异常及血脂调节药物
左利伟
2022 - 2023
心血管疾病(CVD),其中最主要的是冠心病(CHD)和缺血性卒中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血中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甘油三酯水平的增高是CVD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我国队列研究,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1
2
他汀类--不良反应
对内分泌的影响
胆固醇合成的抑制可以减少体内类固醇激素的分泌。但使用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西立伐他汀时,均没有使类固醇激素,雄激素,雌激素等有明显改变。但在使用影响激素水平的药品时,应谨慎使用他汀类药物,因为它们有潜在的影响激素水平的危险。
现代脂质三联治疗

现代脂质三联治疗涉及的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特别是与抗凝药物、降压药物等。因此,在治疗前应详细 询问患者的用药史,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注意事项
在使用脂质三联治疗时,需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同时 ,患者应定期监测血脂、肝功能等指标,以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
副作用识别与处理建议
脂质三联治疗的核心策略是针对不同患者的脂质代谢异常类型和程度,制定个体 化的治疗方案,旨在实现脂质代谢的全面优化和心血管健康的长期保障。
脂质代谢与疾病关系
01
脂质代谢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
脂质代谢异常,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动
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降脂治疗可以降低LDL-C水平,
03
现代脂质三联治疗药物介绍
他汀类药物
药物作用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降脂药物,主 要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 减少胆固醇合成,从而降低血清
胆固醇水平。
常用药物
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适应症
主要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冠心 病等心血管疾病。
贝特类药物
药物作用
贝特类药物是一类降脂药物,主要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 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促进脂肪酸氧化和胆固醇 排泄,从而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
现代脂质三联治疗
• 引言 • 脂质三联治疗原理及作用机制 • 现代脂质三联治疗药物介绍 • 临床应用及适应症分析 • 安全性评估与副作用管理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脂质三联治疗概述
脂质三联治疗是指通过联合应用降脂药物、改善脂质代谢的药物以及针对脂质代 谢异常相关疾病的特异性治疗,达到全面调控脂质代谢、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 目的。
降血脂的药什么原理

降血脂的药什么原理降血脂的药物是指用于降低人体血液中脂质水平的药物。
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通常指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高。
长期高脂血症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控制血脂水平对于维护健康至关重要。
降血脂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胆固醇合成:胆固醇合成是体内胆固醇来源的主要途径,CYP7A1和HMG-CoA还原酶是促进胆固醇生物合成的两个关键酶。
那些能够抑制上述两个酶的药物就可以减少体内胆固醇合成。
常用的降血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如辛伐他汀、罗伐他汀)、福泮类药物等,它们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合成。
2. 增加胆酸排泄:胆酸是胆固醇的代谢产物,它通过与胆固醇结合形成胆汁酸盐,进入肠道后帮助消化脂肪和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肝脏合成和分泌的胆酸在肠道被重吸收。
某些药物如胆酸螯合剂(如乙酰水杨酸、胺硫酮)可以与胆酸结合形成不被吸收的复合物,然后通过粪便排泄,从而降低体内胆酸水平,刺激肝脏合成新的胆酸,消耗胆固醇,降低血脂。
3. 促进脂质氧化和酯化:脂质氧化酶可以将甘油三酯氧化为酯,然后通过酯化酶的作用形成磷脂。
而一些药物如维生素C和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阻止脂质的氧化过程,从而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水平。
4. 促进甘油三酯水解:肝脏中的细胞脂酶是一种重要的甘油三酯水解酶,它能够将甘油三酯水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
一些药物如贝特类药物可以激活细胞脂酶的活性,促进甘油三酯的水解,减少脂肪积累,从而降低血脂。
5. 抑制胆固醇吸收:肠道是体内胆固醇吸收最主要的地方,胆固醇主要通过NPC1L1转运蛋白进入肠细胞,然后再通过ABCG5/8转运蛋白被排泄到粪便中。
一些药物如克来碘酸、伏立康等可以抑制NPC1L1转运蛋白的活性,减少胆固醇的吸收,从而降低血脂。
降血脂药物的应用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包括血脂水平、肝肾功能、血糖水平等因素进行选择。
高血脂治疗药物选择及依折麦布、依洛尤单抗、非诺贝特、阿昔莫司等新型降脂药理机制、药代动力学和注意事项

血脂对心脑血管影响、高血脂治疗药物选择及依折麦布、依洛尤单抗、非诺贝特、阿昔莫司等新型降脂药物药理机制、药代动力学和注意事项血脂对心脑血管影响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为主心血管疾病是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ASCVD 的致病危险因素。
患者的胆固醇水平与其发生心梗、脑梗的风险密切相关,胆固醇越高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越大。
高血脂治疗药物选择总胆固醇超过 7.2 mmol/L 或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 4.9 mmol/L,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病风险明显增高,并且指出要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到 2.6 mmol/L 以下。
治疗药物首选中等强度他汀,胆固醇不能达标时可联合应用依折麦布或者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等。
有糖尿病、高血压或者已经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需更积极降治疗。
当他汀类药物不能使患者LDL-C 达标时,可以联合使用非他汀类降脂药物,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或PCSK9 抑制剂。
对超高危患者,当基线LDL-C 较高,预计他汀类药物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不能使患者LDL-C 达标时,可考虑直接采用他汀类药物联合PCSK9 抑制剂,以保证患者LDL-C 早期快速达标。
新型降脂药比较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代表:依折麦布①药理机制主要通过抑制小肠对胆固醇吸收来减少血液中胆固醇的水平。
依折麦布的分子靶点为甾醇载体 Niemann-Pick C1-like 1,这种载体与胆固醇和植物甾醇的肠内吸收有关。
依折麦布附着在小肠绒毛上皮的刷状缘,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从而减少小肠中胆固醇向肝脏转运,使得肝脏胆固醇贮量降低从而增加血液中胆固醇的清除。
②药代动力学依折麦布及依折麦布-葡萄糖苷酸结合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 99.7% 及 88%~92% 。
依折麦布主要在小肠和肝脏与葡萄糖苷酸结合,并随后由胆汁及肾脏排出。
从粪便和尿液中分别约可回收服用放射性的 78% 和 11% 。
③使用注意事项轻度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用药剂量,不推荐用于中度和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
降脂药的种类及作用原理

降脂药的种类及作用原理1.他汀类药物又称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常用的有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崛起的一类降血脂药物。
作用原理: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减少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反馈性上调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表达,加速了循环中极低密度脂蛋白残粒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血浆浓度。
同时也中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和降低甘油三酯血浆浓度。
主要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对轻、中度高甘油三酯血症也有疗效。
2.贝特类药物又称氯贝丁酯类和苯氧乙酸类和纤维酸类,常用的有氯贝丁酯、苯扎贝特、非诺贝特、吉非贝齐等。
作用原理:这类药物增加脂蛋白活力,使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分解代谢加速。
主要适用于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
3.烟酸及烟酸衍生物类药物属B族维生素,有烟酸、阿昔莫司等。
烟酸毒性和不良反应很大,原为二类药物已被降为三类药物。
而阿昔莫司,其结构和作用与烟酸类似,但无烟酸的不良反应,而降脂作用比烟酸强20倍。
作用原理:这类药物可能与抑制脂肪组织的分解和减少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可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
烟酸还可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机制不清。
4.胆酸螯合树脂类药物又称胆酸隔置剂,有考来烯胺(消胆胺)、考来替泊、降胆灵、降胆葡胺等,为国外较早使用的降血脂药物,但是由于其较多的不良反应,在国内市场不多见。
作用原理:这类药物通过阻滞胆酸或胆固醇从肠道吸收,使其随粪便排出,使肝细胞内游离胆固醇含量减少。
通过肝细胞自身调节机制加速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分解代谢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
仅适用于单纯高胆固醇血症。
5.鱼油制剂Omeg a-3脂肪酸,有二十五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作用原理:这类药物可能通过抑制肝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起作用,有轻度降低甘油三酯和开高高密度脂蛋白作用,主要适用于轻度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对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无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汀类(2)
不良反应:
大多数人对他汀类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副作用通常 较轻且短暂。
常见不良反应有:头痛、失眠、抑郁、以及消化不 良、腹泻、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 0.5%-2%的病例发生肝脏转氨酶升高。 严重不良反应: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
禁忌症: 胆汁郁积和活动性肝病,妊娠。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依折麦布(Ezetimibe)
调脂药的主要作用机制
阻止胆酸或胆固醇的吸收,促进从粪便排出。 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促进胆固醇的转化。 促进LDL受体表达,加速脂蛋白分解。 激活脂蛋白代谢酶类,促进甘油三酯水解。 阻止其他脂质的合成,促进其他脂质的代谢。
调脂药的分类
降TC/降TC及兼降TG
✓ 他汀类(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 ✓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 ✓ 树脂(胆酸螯合物) ✓ 普罗布考
他汀类药物常用剂量和最大剂量
阿托伐他汀 辛伐他汀 洛伐他汀 普伐他汀 氟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常用剂量
(mg/日) 10 最大剂量* 80
(mg/日)
20
20 10-20 40
5-10
80
80
40
80
20
国产血脂康:1.2g/日(含洛伐他汀10mg) *根据我国SFDA批准的各产品说明书
他汀类药物降低TC和LDL-C的作用虽与药物剂量有相关性, 但不是呈直线相关关系。当他汀类药物的剂量增大1倍时, 其降低TC的幅度仅增加5%,降低LDL-C的幅度增加7%。
唯一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单药治疗(10mg/d) LDL-C约降低
18%
与他汀类合用对LDL-C, HDL-C
和TG 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未见有临床意义的药物间药代动
力学的相互作用
安全、耐受性良好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他汀类
VLDL
IDL
LDL
LDL-R
Synthesis
胆系排泄
50% 31%
食物胆固醇
副反应:
潮红,瘙痒,皮肤干燥,十二指肠溃疡,痛风,
空腹 血 糖升高, ALT/AST 升高,高黑棘皮病,
作用: 少,
脲类,他汀类
抗脂肪分解,VLDL合成减少,肝胆固醇合成减 药物相互作用:ß-阻滞剂,非甾体类镇痛药, 磺
联合用药: 树脂类,贝特类
研究:
CDP, CLAS, FATS
烟酸衍生物——乐脂平(无初效反应,可改善糖耐受性,不引
--中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现有他汀降低 LDL-C 水平 30%- 40% 所需剂量(标准剂量)*
药物
阿托伐他汀 洛伐他汀 普伐他汀 辛伐他汀 氟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剂量(mg/d) LDL-C降低(%)
10
39
40
31
40
34
20-40
35-41
40-80 5-10
25-35 39-45
* 估计LDL-C降低数据来自各药说明书
烟酸(Niacin)
药物:
烟酸 (100,500mg), 缓释剂 (SR)
剂量:
1.5~3g/日, 分 2-4剂;缓释剂1~2g/日
目标: 15~35%
适应症:
TG 20~50% ,LDL-C5~25%, HDL-C
IV
除 I 型外的所有高脂血症
禁忌证:
慢性肝病,痛风, 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溃疡病
甘 油
脂和脂肪
三
脂肪组织
甘油三酯分解转 变为甘油和脂肪 酸
的消化吸 收
酯
肝脏
极低密度将甘油和脂肪酸
脂蛋白 重新合成甘油三
酯;糖类物质转
化成甘油三酯
血液中甘油三脂的去路
血管壁细胞
甘油三酯水 解为甘油和 游离脂肪酸
组织细胞
甘油和脂肪 酸氧化分解 释放能量
血管
乳糜 微粒
甘 油 三 酯
极低密 度脂蛋 白
肝脏
血脂代谢异常及 降脂药物的作用
机制
LOGO
【影响脂蛋白代谢的因素】
基因饮食肥胖运动激素年龄
血脂异常的原因
原发性血脂异常
继发性血脂异常
遗传 因素
饮食 因素
生活 方式 不良
糖 尿病
甲状腺 机能 减低
肾病
肝胆疾病 胰腺炎
长期 过量饮酒
药物性 β阻滞剂 利尿剂 糖皮质
药物:
吉非罗齐(300, 500mg), 非诺贝特(100, 200mg), 苯扎贝特 (200, 400mg), 环丙贝特 (100mg),
剂量:
吉非罗齐(1.2g/日,分两剂);非诺贝特100mg tid
400mg qd;
(或 200mg 微粒化 qd);苯扎贝特200mg tid或
环丙贝特 100mg/日;氯贝特2g/日
将甘油和脂 肪酸转化成 糖类物质
血液中胆固醇的来源
外源性
小肠 食物中胆固 醇的吸收 300~500mg
血管 胆 固 醇
内源性
肝脏
自身合成胆 固醇
小肠细胞
自身合成胆 固醇
血液中胆固醇的去路
血管
组织细胞
胆 固
利用胆固醇合
醇
成生物膜、部 低密度
分激素、维生 脂蛋白
素D3等
高密度 脂蛋白
肝脏
胆固醇被加 工成胆汁酸 排出体外
起尿酸代谢变化)
其它
▪ ω-3脂肪酸:主要降低TG和轻度升高
HDL-C, 有深海鱼油、多烯康、 脉络康、鱼油烯康
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应考虑的问题
▪ 治疗目标
- 纠正脂蛋白异常;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 并发症
▪ 药物作用机制 ▪ 药物的其他作用 ▪ 联合治疗
【天然药物类】
燕 麦 片
荞 麦 片
山 楂 丸
丙丁酚 (250mg) 1 g/日, 分 2剂
LDL-C, 可能 HDL-C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腹泻,软便,QT间期延长 抑制LDL合成,促进LDL分解,
药物相互作用:ß-阻滞剂, 贝特类
联合用药: 烟酸 (他汀类)
研究:
PQRST
▪ 主要降TG,兼降TC
贝特类(纤维酸衍生物)Fibrates
激素
血脂异常的分类 高胆固醇血症: 血清总胆固醇(TC) 水平增高 混合型高脂血症: 血清总胆固醇(TC)与甘油三酯(TG)水 平增高
高甘油三酯血症:
血清甘油三酯 (TG) 水平增高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血清HDL-C水平减低
血液中甘油三脂的来源
外源性
血管
内源性
小肠 乳糜微粒
食物中油 经淋巴循环
目标:
TG20~50%,LDL-C 5~20% ,HDL-C10~20%
适应症:
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或混合性高脂血症
禁忌证:
严重肾病或肝病
副反应:
胃肠道不适,肌痛,胆石,CK升高
作用:
激活脂蛋白脂酶, 粪固醇分泌 , 肝VLDL合成/分泌 , 激素敏感脂酶 活性增加
药物相互作用:华法令,口服避孕药,他汀类
亚 油 酸
橡 胶 种 子 油
蚕 蛹 油
月 见 草 油
藻 酸 双 酯 钠
绞 股 兰 总 甙 片
主要降TG,兼降TC
✓ 贝特类 ✓ 烟酸及其衍生物
▪ 降胆固醇药物
他汀类(1)
作用机制:竞争性抑制三羟基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HMG-COA还原酶),使肝脏内源性 胆固醇合成减少。
降脂效果:主要降低TC、LDL-C,兼降TG,轻度 升高HDL-C。
种类: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 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 现代中药血脂康(主要成分为洛伐他汀)
联合用药: 树脂,烟酸,他汀
研究:
CDP, WHO, HHS, BECAIT, VA-HIT
贝特类特点
特点:
✓ 降低TG ✓ 增加有保护作用的HDL-C ✓ 将小而密的LDL转变为大的更有浮力的颗
粒,可有效降低LDL-C ✓ 降低餐后血糖 ✓ 降低纤维蛋白原 ✓ 增加抗凝剂的效力 ✓ 降低血尿酸
19%
INTESTINE
吸收
50% 50%
排泄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依折麦布
胆酸鳌合物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血浆
正常
LDL LDL
LDL
乙酰辅酶A
肝细胞
胆固醇 胆酸
肠
胆酸树脂
LDL LDL
乙酰辅酶A
胆固醇 胆酸
丙丁酚(Probucol)——抗氧化剂普罗布考
药物: 剂量: 目标: 适应症: 副反应: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