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脂药物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降低高血脂的化学药物与中药研究与临床应用

降低高血脂的化学药物与中药研究与临床应用

降低高血脂的化学药物与中药研究与临床应用血脂升高主要是指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

因此,对降低高血脂的药物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标签:高血脂;化学药物;中药;临床应用导致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若能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那么就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进而降低死亡率。

当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抑制小肠吸收胆固醇、抑制血浆蛋白转化等方式来降低血脂。

复方中药在降血脂过程中都是以中药理念为主,并将其当作解释,但是作用部位却不能得到满意解释,进而限制了复方中药的推广。

1 化学降脂药物应用进展1.1 常用的化学降脂药物1.1.1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此类药物能够阻碍小肠吸收食物和胆汁中的胆固醇,然而却不能抑制吸收脂溶性维生素和甘油三酯。

当前,市场上唯一上市的药物为”ezetimibe”,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该药能够抑制肠道吸收胆固醇,降低幅度高于50%,但是不会影响其对总胆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这种药物能够和其他类降脂药物产生互补作用,联用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疗效。

植物淄醇由于化学结构与胆固醇相似,但是比总胆固醇早肠道内的吸收弱,而且吸收之后不容易发生代谢进而排入胆汁。

如果能够利用植物淄醇降低胆固醇,那么其必定会成为降低高血脂的首选药物。

1.1.2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该类药物主要是指他汀化合物,其能够对胆固醇生物合成限速酶产生抑制作。

截至目前,此类药物已经发展到第三代。

其中,洛伐他汀是第一代代表性药物,其是通过生物发酵获取的;阿托伐他汀是第二代代表药物,其是半合成化合物;第三代药物代表为氟伐他汀,这类药物是全合成化合物。

从作用方式来看,又可以将他汀类药物分为活性药和前体药,其中活性药物主要有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前体药物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

需要注意的是,前体药物必须要在体内水解后才能将作用发挥出来。

他汀类药物能够对内源性胆固醇合成进行抑制,进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總胆固醇水平。

中药降脂研究进展

中药降脂研究进展

综述中药降脂研究进展王宇辉 周超凡(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研究所 北京100700)摘要 目的:介绍近年来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及中医对它的认识。

方法:以查阅近几年国内文献资料为主,并进行统计、排列和汇总。

结果与结论:许多中药有很好降低血脂的作用,而在药效上各有侧重,作用机理和途径也有所不同,多途径起综合疗效的中药往往是较好的降脂药。

可见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中药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并且中医对其病因病机及治则已形成系统的认识。

关键词 高脂血症 中药治疗 药理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如不及时防治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降脂疗法是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之一。

经过广大医药科技人员的实验研究,已证实中药有很好的降低血脂作用,与西药相比毒副反应相对较小。

现将降脂中药的药效、作用机理以及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概述如下:1 降脂中药药效的研究经过近20多年的研究,发现有降脂作用的中草药有几十种。

从效果看,降血脂作用主要表现在降低胆固醇,有降甘油三酯作用的中药相对少一些。

1.1 降胆固醇为主的中药这类中药有:蒲黄、泽泻、人参、刺五加叶、灵芝、当归、川芎、山楂、沙棘、荷叶、薤白、大豆、陈皮、半夏、怀牛膝、柴胡、漏芦等。

最近报道沙棘油能够降低老年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 C)、甘油三酯(T G)、低密度脂蛋白(L DL-C)含量,以降低T C效果更为突出,同时具有升高高密度脂蛋白(L DL-C)的趋势[1]。

利用荷叶生物碱制剂饲喂高脂血症小鼠,其血清T C含量有明显的降低[2]。

以长梗薤白提取物为主要成分的脉净胶囊治疗高脂血症,血清T C、动脉硬化指数(A I)下降和临床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而T G、高密度脂蛋白(HDL-C)无显著性变化[3]。

半夏水煎液给大鼠灌胃,正常动物T C略降低,对给予高脂饲料动物能预防和延缓T C增高,并能降低高脂动物血清T C含量,而对T G的作用不明显[4]。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DOI:10.16096/ki.nmgyxzz.2021.53.05.014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李玲(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临河015000)[摘要]他汀类降血脂药物是临床常用药物类型,常用的有阿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其临床治疗涉及多种机制,通过作用于不同的组织而发挥作用,临床研究也证实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可以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可用于预防治疗一二级心脑血管事件,对改善高血脂纤溶活性有不错的价值,从而减少心脑血管梗死等不良事件。

此外,将该类药物应用在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中,也可保护肾脏细胞,对肿瘤细胞增殖也有抑制作用,甚至有抗骨质疏松与抗癌的增敏等效果。

为了进一步探究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的临床治疗进展,以便为临床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本文进行了相关综述。

[关键词]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心脑血管疾病[中图分类号]R972[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4-0951(2021)05-0558-03血脂指标异常是高血脂、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主要病因,而血脂指标异常主要指的是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正常范围或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正常水平。

高血脂在临床上多指的是总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研究⑴发现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及其所致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原因之一,且高血脂所致老年高血压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

高血脂除了是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还是心肌梗死的主要诱因,同时还可能加重糖尿病、肝硬化、胰腺炎等疾病进展⑵。

为此,针对高血脂应积极治疗,选择有效的药物干预,尽早纠正血脂异常现象。

临床上可用于降血脂的药物较多,比如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等,但疗效不一。

1976年有学者从菌代谢产物提取首个他汀类分子Meuasbatin,自此标志着他汀类降血脂药物问世,成为高血脂治疗的一个新进展⑶。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临床应用已有数十年,随着不断发展与创新,出现了多种药物,因其作用机制的多样性,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展。

青藏高原降血脂药物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降血脂药物研究进展
() 排 土 场 、矸 石 堆 场 面积 约 02 k ,大致 呈 3 .6 m
导致 心 、脑 、血 管疾 病 ,引起 严 重后 果 ,因此 积极 治
疗 高血脂症 ,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降 脂 疗 法 是 预 防 和 治 疗 这类 疾 病 重 要 而有 效 的 手 段 之


露 天开 采 的主要 固体废 弃 污染 物 为煤 矸石 和 剥 离 岩 土 。该矿 年 排 放 煤 矸 石 为 3万 t 矸 石 与 剥离 岩 ,煤 土部分 用 于修 筑道路 路 基 、挡 墙 、护 坡等 。后期 大 量
坚持 “ 开 采 ,边保 护治 理 ” 的原则 ,坚 持 ‘ 边 依靠 科 技进 步 ,发 展循 环经 济 ,建设 绿 色矿 业 ’的原 则 ,做 好矿 山环境 保 护与综 合治 理 。
在露 天 采坑 区段 、排土 场 和煤 矸石 堆 场周 围设 计 排 水沟 ,将 山坡 汇水 和雨水 排 至 自然 沟道 ;生产 和 生
活 污水 经处 理后排 入 天然沟 道 ;排水 沟设 置伸 缩缝 。
() 挡 土墙工 程方 案 2 在 排 土 场 和煤 矸 石 堆 场 周 围修 建 重 力 式 挡 土 墙 , 截 面采 用直 立 式 。墙 体 砌筑 材 料采 用 浆砌 块 石 ,石 料 标 号不 低于 3 MP ,墙 体设 置伸 缩缝 和排水 管 。 0 a
参考文献 :
的剥离岩土与煤矸石先集中堆放在矿区排土场和煤矸 石堆场内 ,等到该矿业活动结束时再统一 回填。
()采场 及排 岩场 不稳 定边坡 削 方 4
【 中国标 准 出版社. ZT2 3 2 0 1 】 D / 2 - 0 7中华人 民共和 国矿产产业
()废渣 清运 治理 5 该 治理 项 目主要 是 对矿 山无序 堆放 的土 岩进 行 清

调节血脂药物的研究进展

调节血脂药物的研究进展
2 调 节 血脂 药 的 制 剂 研 究
21 调节血脂 药的提取方法 . ①超声提取法 。武新安等在大黄粉末 中蒽醌类成分提 取 方法 比较 中分别 使用超 声提 取法 和热 回流 提取 法 , 以 9 %的乙醇为溶煤 ,考察 了药材粒度及提取时 间对大黄葸 5 醌类成分提取率 的影 响 , 比较 了两种方法 的提取率 。考察 了超声法提取时药材粒度 对提取率 的影响及提取率 随提取 次数不同而变化 的规律。 ②微波萃取法。银杏具有抗氧化 、 清除 自由基的作用 , 从而达到降血糖 、 降血脂 。一定量的银杏 叶粉末 , 加一定量 的相应 浓度 乙醇溶液浸泡 , 在微波炉 中加热提取 相应的时 间 , 最 佳 提 取 工 艺 条 件 : 取 时 间 1 . i, 料 比 2 ., 得 提 7 mn液 9 07 乙醇浓度 6 .%, 03 此时黄酮提取率为 2 8 . %。 6 22 降血脂药 的成型技术 . 22 脂质 体制备技 术 。孙萍 6等 的研究 中用 聚乙二 醇 .1
水平 , 但也有一定 的降低 L L水 平的作用 , D 尤其 是应用较 大剂量 时。以血清 T G水平升高为主者首选贝特类。
参考文献 【 杨诗 洁, 1 ] 苏汝好 , 项岚。降血脂 药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 J 医药论坛杂志 ,0 6 2 (0 :0 ] 2 0 ,7 1 )9 . [ 黄敬文 , 剑文 , 2 】 段 秦书芝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作用机理 研究进展f. J中国现代 实用医学杂志 ,0 6 5 8 :0 ] 2 0 ,( )3 .
H —o MG C A还原酶的活性 , 有效地减少体 内胆固醇的合成 ,
使 血浆 和组织细胞内的胆 固醇浓度降低 。 AA C T抑制剂 。该类药 物主要通过抑 制 A A C T的活必 来 达到降低胆 固醇 的作用 。抑制 A A C T有利 于降低 T C水 平, 减少病变 中的 C 从 而阻止动脉硬化的生成 , 表药 物 E, 代

降血脂药物的研究进展

降血脂药物的研究进展

降血脂药物的研究进展标签:降血脂;药物;研究进展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TC升高),高甘油三脂血症(TG升高)或二者兼有。

高脂血症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常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威胁人类健康。

因此,寻找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降血脂药一直是医药工作者长期研究的课题。

1、目前临床应用的降血脂药物1.1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这类化合物主要是指他汀类,该类化合物主要是通过选择性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限速酶一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还原酶)起作用。

该酶受到体内胆固醇代谢的调节,若细胞内胆固醇排空可致该酶活性增加,而使体内胆固醇合成加速;相反,细胞内胆固醇量增多,该酶活性下降,胆固醇在体内合成减慢。

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使体内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减少,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来源。

同时,该类药物增加或激活肝细胞表面的LDL受体表达的水平而减少血液中LDL的含量。

因此,他汀类药物具有选择性好,疗效高的特点,副作用较少,可明显降低由高胆固醇血症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目前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药物。

迄今为止他汀类药物已经发展了三代。

第一代以发酵方法从微生物中获得的天然化合物,如洛伐他汀;第二代是半合成物,如阿托伐他汀;第三代是全合成的药物,如氟伐他汀;最新上市的他汀类(rosuv-astatin)以及在开发研究中的pitavastatin。

从化学结构分析,他汀类分为前药和活性体两类。

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为活性药物,易溶于水,在体内直接发挥作用。

洛伐他汀、辛伐他汀为内酯,无活性,在体内水解后发挥作用。

1.2贝特类药物该类化合物属于贝特类,是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最有效的药物,对于LDL-c 疗效较差。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有环丙贝特、苯扎贝特、非诺贝特以及吉非贝齐,环丙贝特副作用大,临床应用少。

该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改变编码控制脂蛋白代谢的基因,激活过氧化物酶增生因子活化受体(PPARs)转录因子,借助PPAR,贝特类药物降低脂蛋白的产生,导致肝脏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及分泌减少,增加脂蛋白酶的酶解活性,加速甘油三酯的分解代谢。

降血脂中药研究新进展

降血脂中药研究新进展

降血脂中药研究新进展孟爱君泰安市中医医院药学部,山东泰安271000[摘要]近年来,临床血脂异常发生率明显增加,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危害,还会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更有甚者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

基于此,降血脂中药研究成为热点。

中药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降血脂效果,还可减轻对患者身体机能尤其是肝肾脏的负担。

本文对降血脂中药研究新进展按降脂中药最基本的功效不同分类进行综述,旨在为中医药调节血脂异常提供新思路,为中药及中药复方开发调血脂药物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降血脂;中药;新进展[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07(a)-0195-04New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Lowering Blood LipidsMENG AijunDepartment of Pharmacy, Tai'a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ai'an, Shandong Province, 271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clinical dyslipidemia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ausing great harm to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patients, inducing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d even endanger⁃ing the life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Based on this, the study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lowering blood lipids has become a hot spot. Chinese medicine can not only play a good effect of lowering blood lipids, but also reduce the burden on the patient's body function, especially the liver and kidney. In this paper, the new research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lowering blood lipids was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basic effect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regulating blood lipids, aiming to provide a new idea for Chinese medicine to regulate blood lipids, and provide a strong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for regulating blood lipids. [Key words] Lowering blood lipids; Chinese medicine; New progress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 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降低是血脂异常的典型表现。

调血脂药物研究进展

调血脂药物研究进展

调血脂药物研究进展第一部分概述调血脂药又称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是指能调节血脂的含量,纠正脂代谢紊乱,是预防和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改善冠心病、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症状,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关键,因此,调血脂药被看作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药物。

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当机体的脂质代谢紊乱、血脂长期升高后,血脂及其分解产物将逐渐沉积于动脉血管壁上,继而血管内膜纤维组织增生,形成斑块,使血管局部增厚,通道变窄,弹性减小,最后导致血管堵塞。

动脉粥样硬化可损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风、肾衰等疾病。

血脂的组成:血脂是指血浆或血清中的脂质,包括游离胆固醇(CH)、胆固醇酯(CE)、甘油三酯(TG)、磷脂等。

体内的血脂有两个来源:一是外源性的,由食物中摄取经消化吸收后进入血液;二是内源性的,由肝细胞、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合成后释放到血液中。

由于脂类难溶于水,所以它们通常与载脂蛋白结合,以各种水溶性脂蛋白的形式存在。

血浆中的脂蛋白根据其体积、电荷及密度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等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

迄今从血浆中分离出的载脂蛋白有18种之多,主要包括载脂蛋白A、B、C、D及E五种,不同的脂蛋白所含的载脂蛋白不同。

血浆中各种脂质和脂蛋白需有基本恒定的浓度以维持相互间的平衡,当血中过量脂质存在时,会造成高血脂症,主要是VLDL和LDL增多,而血浆中HDL则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当血浆中胆固醇高于230mg/100ml,甘油三酯高于140mg/100ml,即可称为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是指原因不明的高血脂症,可能与遗传有关,可用降血脂药物治疗;后者是指由肾脏疾病、糖尿病、酒精中毒、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引起的高血脂症。

高血脂症在饮食、生活方式改变6周以上,血脂水平仍然异常时,应考虑用药物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血脂研究进展摘要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降血脂类药物的研究成为热点。

本文就从药物作用途径降血脂、降血脂药物分类对其进行系统介绍。

关键词:降血脂;药物作用途径;药物分类1.前言血脂是指正常人体内血液脂质的含量,血液脂质成分主要包括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另外还包括磷脂、游离脂肪酸等。

目前国内以成年人空腹血清TC超过5.72mmol/L,TG超过1.70 mmol/L,即诊断为高脂血。

脂质难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在血液循环中运转,因此血液中脂蛋白(LPa)含量也是血脂是否升高的重要体现,较为重要的脂蛋白包括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诱因之一[1]。

研究发现血脂过高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组织器官供血不足,由此引发冠心病、脑中风、肾衰竭等。

此外,高血脂还与高血压、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2]。

目前降脂药物主要从以下三个途径发挥降脂作用,即外源性脂质的吸收、内源性脂质的合成、体内脂质的代谢、转运、和排泄。

2.从药物作用途径降血脂2.1抑制外源性脂质的吸收2.1.1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小肠组织对胆固醇的吸收能力可显著影响血液中胆固醇水平[3]。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主要减少肠道内胆固醇的吸收发挥作用。

依折麦布是新型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闫丰等[4]对慢性肾脏疾病2期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进行联合治疗观察。

研究中对比了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脂及肾小球过滤率(GFR)变化情况。

结果发现氟伐他汀对患者各个观察指标无显著治疗作用,加用依折麦布治疗则可显著降低LDL-c水平,降幅达15.4%。

2.1.2胆酸盐螯合剂胆固醇为胆汁酸的唯一前体,在正常的消化过程中,胆汁酸分泌至肠道,大量胆汁酸从肠道吸收后重新进入肝脏。

胆汁酸结合树脂可与肠道中的胆汁酸结合,阻断其重吸收,从而使血液中的LDL和TC的含量减少[5]。

已上市的药物有考来烯胺、盐酸考来维仑、考来替兰等。

田哲[6]对辛伐他汀联合考来烯胺治疗混合性高脂血症的临床进行评价。

研究发现,经过辛伐他汀治疗后,TC、LDL-c、TG三项达标者为19.7%,辛伐他汀考来烯胺联合治疗后TC、LDL-c、TG进一步降低,且HDL-c明显提高,达标率为36.2%。

2.2抑制内源性脂质的合成2.2.1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HMG-CoA还原酶是肝内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

他汀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它能竞争性地与HMG-CoA还原酶结合,从而有效减少或阻断体内胆固醇的合成。

2.2.2 角鲨烯合成酶抑制剂角鲨烯合成酶体内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另一种重要酶,它与体内胆固醇合成密切相关,已成为调脂药物开发的一个新兴靶点[7]。

目前已经报道的角鲨烯合成酶抑制剂主要来源于微生物代谢产物,包括Zara gozic Acid族化合物、Schizostatin 类等[8]。

2.3.作用于脂质的代谢、转运和排泄过程2.3.1促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表达PPARs在脂代谢及糖代谢中起关键作用。

PPARs有3种亚型PPARs α、PPARs β/δ及PPARs γ。

其中,PPARs α与心血管系统的研究最为深入,其降脂作用已被广泛关注。

近来研究发现PPARs γ 的激活可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再灌注及心衰过程中的炎症反应[9]。

贝特类调节血脂药是一类人工合成的PPARs α的配体,是降TG的最有效药物,同时具有升高HDL-c的作用[10]。

牛秀明等[11]对非诺贝特的调脂机制进行研究。

将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高脂组、非诺贝特组(低、高剂量)。

实验中测定血清及肝脏TC和TG水平、PPAR α mRNA表达情况。

结果表明:与高脂组比,非诺贝特可降低血清及肝脏TG、TC水平、升高肝脏PPAR α mRNA表达。

2.3.2促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表达体内绝大部分胆固醇结合LDL中进行转运和代谢。

LDLR对LDL的吞噬和清除是LDL代谢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血液中75%以上的LDL经过肝细胞表面的LDLR清除[12]。

2.3.3乙酰辅酶A转移酶(ACAT)抑制剂ACAT是已知的细胞内唯一一个催化胆固醇与长链脂肪酸连接生成胆固醇酯的关键酶。

ACAT有两种同工酶,即ACAT1和ACAT2。

ACAT1几乎在各种组织和细胞中都有表达,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内胆固醇的代谢平衡;ACAT2则只在肝脏和小肠细胞中表达,主要参与胆固醇的吸收和脂蛋白的装配。

ACAT在肝细胞中的作用是保护细胞免受多余胆固醇的损害,ACAT抑制剂将成为调节血脂药物研究的热点,目前已知的ACAT抑制剂有阿伐麦布等[13]。

2.3.4提高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活性LCAT由肝脏分泌并释放入血液,其活性是催化HDL生成胆固醇酯,从而促进胆固醇的逆转运、降低血浆胆固醇水平[14]。

2.3.5微粒体三酰甘油转运蛋白(MTP)抑制剂MTP可催化胆固醇、TG和磷脂酰胆碱的跨膜转运,抑制MTP可减少肝VLDL的分泌和小肠CM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浆VLDL、LDL和TG水平[15]。

2.3.6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抑制剂CETP是HDL中CE与LDL和VLDL三酰甘油交换过程中的重要调节因子。

CETP活性的增强,可增加HDL中CE转移到其他脂蛋白(如LDL和VLDL),从而使血浆HDL-c降低[16]。

鉴于HDL-c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因此通过抑制CETP活性来可以提高HDL-c水平,从而发挥降脂作用,正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2.3.7提高胆固醇7a-羟化酶(CYP7a-1)活性药物CYP7a-1是胆固醇代谢转化为胆汁酸途径的主要限速酶,这是机体清除胆固醇的主要途径,大约占日常分泌(外排)胆固醇的50%。

2.3.8脂蛋白脂酶(LPL)激动剂LPL是脂蛋白代谢的关键酶,其可促进TG的水解,这一代谢过程提供了HDL-c成熟过程的关键前体。

大量研究表明LPL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

因此LPC已成为降脂药物研发热点[17]。

2.3.9肝脂酶(HL)调节血浆中脂蛋白的浓度HL由肝实质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是肝实质细胞合成的具有多种脂酶活性的脂蛋白代谢关键酶,在肝素的作用下释放入血。

目前认为HL可继续LPL 的工作,直接参与HDL-c的逆转运和HDL-c残粒的分解代谢,促进肝细胞摄取HDL中的胆固醇或LDL残粒,调节血浆中脂蛋白的浓度,故进一步催化水解CM和VLDL残骸颗粒中的TG。

3.降血脂药物分类3.1按药理作用不同分类目前临床所用西药降血指药物种类繁多、专属性强,且不良反应也多,因此,临床对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多会进行血脂化验检查,待分清患者属于哪一类型高血脂后,再给予对症降血脂药物进行治疗。

临床将高血脂症分为三种类型,所对症的降血脂药物便也分为三类。

3.1.1降低甘油三酯类药物若检查甘油三酯>160 mg/dL,则可诊断为甘油三酯型高血脂症。

治疗此类高血脂的药物主要有深海鱼油ω3脂肪酸、贝特类、烟酸类降血脂药物。

此类药物的药物作用为:降低脂类合成与释放,加快脂类的代谢与排出。

药物在应用过程中,也会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例如,深海鱼油ω3脂肪酸长期服用,易导致视力下降、出血;贝特类降血脂药包括非诺贝特、吉非贝齐、苯扎贝特等,应用易出现肝肾功能改变、消化道反应等不良症状;烟酸类降血脂药物常见有阿西莫司、烟酸肌醇脂等,应用时易出现消化道反应,个别患者还会出现皮肤瘙痒、皮肤潮红等不良反应[18]。

3.1.2 降低胆固醇类药物检查患者的总胆固醇>230 mg/dL,则可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临床所用降胆固醇药物主要有胆汁酸螯合剂、他汀类降血脂药物。

胆汁酸螯合剂如考来替泊、考来稀胺等,此类药物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但在服用时也有可能出现消化道反应、刺激性臭味等不良反应;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多见氟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可起到抑制胆固醇合成的作用,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小,个别患者用药后会出现肌肉疼痛症状。

3.1.3降低混合型高脂血症类药物混合型高脂血症是指患者同时出现胆固醇升高与甘油三酯升高现象,基于两种血脂指标均有升高,在降血脂时所用西医药物也需联合应用。

例如,将辛伐他汀、洛伐他汀与吉非贝齐、烟酸联用,联合用药时应该严格根据患者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的比例选择相应的剂量,同时注意配伍禁忌、不良反应,遵循小剂量用药原则。

对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在联合用药治疗期,需定期检查肌酐激酶、血清丙谷转氨酶等指标,根据指标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剂量,以便于降低不良反应。

3.2按药物品种不同分类根据西医降血脂药物的种类进行划分,可临床上常用的降血脂药物分为他汀类、烟酸类、贝特类、胆酸螯合剂类。

3.2.1他汀类降血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又称作羟戊二酰辅酶A还原抑制剂,也是目前临床应用最普遍,疗效理想的一类降血脂药物。

该药物作用于高脂血症患者时,主要是通过抑制患者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阶段的限速酶HMG-CoA,阻断胆固醇合成,从而降低细胞内游离的胆固醇,反馈性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表达,促进细胞内LDL受体数量增加,活性增强,进一步加快循环血液中LDL、VLDL、IDL的清除。

市面上最常见的他汀类药物有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等,其中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是近年才出的新药,而匹伐他汀是潜在的“超级他汀”。

目前形势来看,医学界对于降血脂他汀类药物的“me-too、me-better”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后面三种药物上[19]。

3.2.2烟酸类降血脂药物烟酸类降血脂药物属于B族维生素,是一种代谢过程中的辅助因子,在药理剂量时,可起到理想的降血脂作用。

临床用于调脂的烟酸类药物主要为烟酸肌醇酯、VE烟酸酯等,作用机制是:降低血浆内LDL-C与TG浓度,肝内VLDP 合成,同时升高HDL-C。

临床多在应用其他降血脂药物治疗甘油三酯血症不理想的情况下应用烟酸类药物。

烟酸类药物也是西医降血脂药物中最廉价的,且在治疗高脂血症的同时还可起到降低心血管病的作用。

3.2.3贝特类降血脂药物贝特类降血脂药物属于一类过氧化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的配体,也是目前甘油三酯降低治疗比较常用的药物,其不仅能起到降低TG的作用,还可以升高HDL,同时也能起到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效果,因此也较受临床青睐。

临床常用的贝特类药物有氯贝丁酯、吉非罗齐、非诺贝特、环贝特等。

贝特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药物作用患者体内后,可激活核膜上PPARα,诱导脂蛋白酶表达,同时促进富含TG的脂蛋白颗粒中TG的水解;还可诱导肝细胞特异性脂脉酸转运蛋白与乙酰辅酶A合成酶的表达,抑制肝脏合成TG,促进肝脏摄取脂肪酸,诱导肝细胞ApoAⅠ与Ⅱ的表达,促进胆固醇逆转运、增加HDL 合成[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