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合集下载

国学的经典感悟(通用12篇)

国学的经典感悟(通用12篇)

国学的经典感悟(通用12篇)国学的经典感悟篇1国学,你是沙漠中的绿洲,给了我期望;国学,你是黑夜中的明灯,给了我光明;国学,你是阳光雨露,沐浴我茁壮成长。

国学,是我的最爱。

此刻,我已经跨入了国学的大门,准备去这浩瀚的知识海洋畅游。

国学,能让我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与经典通行,与贤为友;国学能让我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让我学习做人的道理。

让我们做国学的好伙伴,国学的读者吧!《论语》教我们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视仁德;《弟子规》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规范;《孔记》告诉我们修身做人的准则;而《大学》教导我们要格物致和……说实在的,我觉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时候就有这么一套叫你怎没做人的书,使自我不断改善。

“德”是《弟子规》主要讲的资料,他教会你如何尊重长辈,爱护小辈,孝敬父母教师,关心兄弟姐妹。

时时刻刻都要以“德”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为重,真正的做到尊师重道、尊老爱幼。

学习《弟子规》之后,我感触异常深刻,因为自我平日里的一些举动,使自我对《弟子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当我读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自我,脑子里浮现出了一幅画面:在学习的太少太少了!时间抓得不紧;在处事做人上还有很大差距。

记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会神、津津有味的看着电视,忽然听到奶奶叫我:“吃饭了彤彤!”而我对着电视机跟奶奶说:“明白了,一会就来。

”之后又埋头看电视,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来吃饭,这是多么不应当啊!国学的经典感悟篇2多读书,读好书是市委的倡导,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行为习惯。

因为读书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而书是最好的老师。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级。

我认为可以将这五种需求简而言之为物质和精神层面需求,人在物质需求得以基本满足后,更多追求的是精神的满足,精神越富足满足感越强,而这一满足离不开读书。

国学经典励志文章

国学经典励志文章

国学经典励志文章国学中包含着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那么国学经典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赶紧跟一起来看看为您整理的国学经典励志文章吧。

北宋理学家程颢有一首著名的《秋日偶成》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首诗抒发了一位历经世故、学问洞达的哲人“胸怀宽敞、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生生不息的人文话题,在今天也是常谈常新的话题。

唐人诗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古往今来,只要人类还存在,人生境界就是无法规避的问题。

不是吗?面对今天中国触目惊心的价值荒芜与人文缺失,我们依然要时时对人生境界论作出探索与回应。

谈到人生境界中的“境界”一词,在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比如我们批评一个人道德水平低,往往说他(她)境界低;说这个人道德高尚,则称赞他境界高。

“境界”这个词横贯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国维写过一本名著《人间词话》,其中的主要范畴是“境界”,王国维在这本书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是写不好诗词的。

从王国维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生问题,而人生境界则是中国传统学术孜孜以求的人文情怀。

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大体上有着这几方面的内容:人生境界论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人格的学说。

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

西方人比较强调人格的表演性,认为人的内在想法与外在的表现可以有两面性,不一定要做到内外统一,他们比较重视人的隐私性,大约也是出于这一点;而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

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与此相关的“格”的概念早已有之,儒家经典《礼记;缁衣》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国学经典: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2)

国学经典: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2)

国学经典: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2)人生境界论的第三个方面,还指胸襟器度。

古人常用“胸次”、“胸怀”、“怀抱”来形容之,认为是一个人道德层次与人生修养的显现。

今天我们评价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往往从这方面着眼。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人生的历练,当人经历了许多沧桑,往往对于人情世故有些看穿,胸次超然。

宋人讲理学修养,往往从这外方面去体悟,比如北宋理学家程颢有一首著名的《秋日偶成》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首诗抒发了一位历经世故、学问洞达的哲人“胸怀宽敞、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尤其是最后的一句“男儿到此是豪雄”,写出了中国文化中人格境界与洞穿世事,回归自我,胸次超然的特点。

同时,古人一再强调,做学问如果没有胸襟器度,肯定是做不成大学问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说:“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则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也提出,古来成大事业者,做大学问者,一定要有很高的心胸境界。

人生境界论的第四个方面,指人生品味与趣味。

比如魏晋六朝是一个追求“雅人深致”的时代,所谓“雅人深致”,是指一个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与门弟血统。

而这些最直接的显示便是一个人的趣味,也是人生境界高低的分水岭。

同是“竹林七贤”中的王戎,被阮籍骂作“俗物”,就是因为他斤斤计较。

北宋黄庭坚说过:“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他认为人不妨生活在俗世中,但心灵境界万不可俗,俗便无可救药,庸俗乃士大夫和读书人之大忌。

梁启超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其中举了《世说新语》中两个名士的轶事来说明。

一个叫祖约的人喜欢钱,一个叫阮孚的人喜欢屐(一种木制的拖鞋),人们对他们的喜好不能分其高低。

但有一天,客人造访祖约,祖约正在数他的财宝与钱物,一时收藏不尽,还剩两小筐钱,见客人来赶忙放在背后,生怕给客人看见,其鄙俗之“趣”可见一斑。

感悟国学经典感悟(优秀8篇)

感悟国学经典感悟(优秀8篇)

感悟国学经典感悟(优秀8篇)感悟国学经典感悟篇1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

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

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

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

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俭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

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此刻是再适合可是了。

节俭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此刻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俭的好办法。

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1、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

2、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

3、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齐,做成了一个新本子。

怎样样这些节俭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此刻开始行动吧!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

“天地之性,人为贵。

”这句话选自于,《孝经。

圣治章》。

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

但仅有人最为尊贵。

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优点,都有自我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我没有发挥出来罢了。

我就把自我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1、我把字写得很好。

2、我的作文常被教师称赞。

3、我的舞蹈跳得很不错哦,还获得了证书。

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必须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

“知者创物”。

这是《周礼。

冬官。

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

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头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

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

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诵读经典诗文心得体会

诵读经典诗文心得体会

诵读经典诗文心得体会当我们积累了新的体会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诵读经典诗文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诵读经典诗文心得体会1最近,校园里正在开展一项活动,叫做“国学经典诵读”,大家都非常积极地参与。

国学经典包括很多,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复杂的还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等。

其实,在我五岁时,妈妈就给我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全套书和碟子。

妈妈说,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希望我背诵一些。

当时我不懂,就摇头晃脑地跟着背诵。

有一次,幼儿园搞儿童人气小明星选拔,我因为会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而被评为了人气小明星,照片还在光荣榜上放了好长一段时间呢!现在回想起来真有趣!现在,我们学校也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

在诵读时,大部分同学都很认真,只有极少数人心不在焉。

我们一定要认真诵读国学经典,这是一项有趣的活动,而且对于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们国家对外开放多年了,一些人就迷失了祖国的优良传统。

现在,国家在小学阶段就安排我们学习国学经典,就是为了让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深入我们的骨髓,永远不会忘记。

这样,在我们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在接受外界文化的同时,不会忘了我们的“根”。

让我们大家都来诵读国学经典吧!诵读经典诗文心得体会2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教学,我走进了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

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虽然看上去年纪一大吧,其实火力旺盛的很。

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天天挂在我口中。

那就是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师。

这句让我收益非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

传统文化励志句子

传统文化励志句子

传统文化励志句子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韩非子》译:任何成功,都是厚积薄发,多年苦修换来的,不怕走得慢,只怕不开始。

2、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幽窗小记》译:走在奋斗的路上,不要过分在意一些荣辱,平常心便好。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译:心思澄澈,安定有力,摒除诱惑,才可成就大事业。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译:努力,终会有所收获,皇天不负有心人。

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译:前进的路上,要不断反思、关照自己的不足,学习更多东西,更进一步。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译:现代社会,有很多人,钻进钱眼,不惜违法乱纪;做人,穷,也要穷的有骨气!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译:想干成大事,除了勤于修炼才华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坚持下来。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译:心中有理想,脚下的路再远,也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9、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左传》译:任何事业,学业的基础,都要从自身品德的修炼为根基。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译:财富如浮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真正留下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贡献。

11、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三国演义》译:英雄气概,威压八万里,体恤弱小,善德加身。

1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译:老去的只是身体,心灵可以永远保持丰盛。

1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译:做领导,要能体恤下属,一味打压,尽失民心。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演讲稿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演讲稿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演讲稿国学经典伴我成长演讲稿1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这首诗的寓意是:要想思想清明澄澈,就要不断读书,充实自己。

历史像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请大家跟随我沿着历史文化的长河,作一次美的巡礼。

先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诗经》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惜别之情,溢于言表,悲伤之意,融于景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思念之意,深邃悠远。

“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礼尚往来,温文尔雅。

《楚辞》是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掩面痛哭,为国为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虽漫长,执着追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历经挫折,永不后悔。

春秋战国,狼烟四起,一些有志之士为了国家的安定,为了百姓的幸福,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主张法治。

这些思想犹如一粒粒的明珠,至今依然闪烁着动人的光芒。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魏晋名士,浩如繁星。

曹操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告诉我们,只要想努力,什么时候都不算迟。

曹植才高八斗,七步成诗,呼唤手足深情的回归。

嵇康玉树临风,性情率真,为了反对司马氏专权,他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但在临刑前,却将儿子托付给山涛,从容微笑,弹奏一曲《广陵散》含笑九泉。

山涛将嵇康的儿子视如己出。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辞官归隐,体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躬耕生活,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6篇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6篇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6篇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篇1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

“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

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

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

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

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

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

“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

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

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生生不息的人生境界论
北宋理学家程颢有一首著名的《秋日偶成》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这首诗抒发了一位历经世故、学问洞达的哲人“胸怀宽敞、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亘古长存,生生不息的人文话题,在今天也是常谈常新的话题。

唐人诗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古往今来,只要人类还存在,人生境界就是无法规避的问题。

不是吗?面对今天中国触目惊心的价值荒芜与人文缺失,我们依然要时时对人生境界论作出探索与回应。

谈到人生境界中的“境界”一词,在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用,比如我们批评一个人道德水平低,往往说他(她)境界低;说这个人道德高尚,则称赞他境界高。

“境界”这个词横贯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王国维写过一本名著《人间词话》,其中的主要范畴是“境界”,王国维在这本书中强调人生境界是文学境界
的前提,没有人生境界是写不好诗词的。

从王国维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生问题,而人生境界则是中国传统学术孜孜以求的人文情怀。

我以为,中国文化视野中的人生境界论是理想与现实、永恒性与当下性的统一,大体上有着这几方面的内容:
人生境界论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人格的学说。

在传统文化中,人生境界与人格境界直接相关。

西方人比较强调人格的表演性,认为人的内在想法与外在的表现可以有两面性,不一定要做到内外统一,他们比较重视人的隐私性,大约也是出于这一点;而中国人自古至今,较多地从道德的层面上去看待人格现象。

中国古代虽没有人格这个名词,但与此相关的“格”的概念早已有之,儒家经典《礼记·缁衣》中有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这里所说的“格”也就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从孔子到思孟学派的《中庸》、《大学》,推崇的是内心的真诚无伪,慎独养心,直到今天,我们中国人最恨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两面派。

所谓人格,更多的是指内外合一的道德境界。

这种道德境界的高低,建立在人生观的基础之上。

中国古代的思想学说,大部分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学说,当然也就涉及人格境界的问题。

中国古代推崇的人格境界,就是一种有着自我体认的道德精神与坚定意志能力,达到了与天地并流,与宇宙合一的超越境界。

《易传》上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这种坚毅厚重人格境界的写照,一直到今天依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训条。

同时,人生境界还与一个人的基本道德相联系,它并不玄虚,不管时代如何发展,这些道德底线是不会改变的。

在2016年5.12汶川大地震之中,一所学校的房屋倒塌了,一位老师全身趴在桌子上面,牺牲自己的生命,救下了桌子下面的四名学生。

而在同时的另外一个地方,有一个教师则在地震时扔下学生自己首先逃走,事后还恬不知耻地在一群“后现代”的鼓噪下自我炒作,但两相对照,人生境界有天壤之别,这是不争的事实。

人生境界论第二个方面指心灵境界。

没有心灵火光的照亮,也就达不到人格境界的高尚。

按丁福宝主编的《佛学大辞典》的解释,“心之所攀援游履者谓之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心灵所攀登游历所达到的层次叫做“境”,即境界,它是指对于世俗利益的解脱之后,达到的心灵修养境致。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认为道德的境界有三种,第一种是了解与知道,第
二种是喜好,第三种才是乐以为之。

这分明说的是三种道德境界的依次攀登升华。

孟子在论述人格境界时曾经说过:“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这种人格境界的划分依据其实就是尽心而知天,具有心灵体验意义,接近宗教信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