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惠帝新论——兼论司马迁的错乱之笔之二

合集下载

论司马迁的乐治思想

论司马迁的乐治思想

纪念学报创刊40周年:‘史记“专题研究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21.01.004论司马迁的乐治思想孙雪英(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摘 要:在汉武帝大一统政治建设的背景下,司马迁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运用先秦音乐史料,建构了自己的乐治思想㊂有别于武帝当时 外儒内法 的政治思想,司马迁引 上古明王举乐为治 的事实,提出了乐治的观点,其思想是以 乐 为中心,以八书为构架而展开,概而言之:礼乐之道与天地通,上可以事宗庙,下可以变化黎庶;礼乐是古代明王为治的关键因素,其发生作用的次序是音和 人和 政和,故能和民心者可得天下,不能和民心者则亡国殒身㊂关键词:‘史记“;天人感应;乐治理想O S I D :中图分类号:K 2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21)01-0020-06 ‘史记“保存了丰富的先秦音乐史料,除作为典章专述的‘礼书“‘乐书“2篇外,还散见于其他篇目中㊂结合‘史记“成书之际天人感应思想的盛行和大一统政治的背景,我们认为这些音乐史料超越了 记乐之义 的资料汇编,寄寓着司马迁 上以事宗庙,下可以变化黎庶 [1]1236的乐治理想,是 究天人之际㊁通古今之变 的宏大叙事中的重要内容㊂一㊁问题的提出比较而言,在司马迁研究中,对其礼乐思想的研究相对属于冷门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专门论述者只有20来篇论文㊂学者多从礼乐㊁诗乐或音乐的角度切入,探讨司马迁关于 乐 之思想的渊源及其意义,对深化司马迁思想研究甚有裨益㊂从礼乐方面切入者以徐日辉为代表,他认为司马迁的礼乐制度,是在汉武帝统治后期,针对当时严重的社会矛盾和政治问题,以黄老思想为指导而提出的治世良药[2]㊂从诗乐方面切入者以张强为代表,他认为司马迁接受先秦乐学传统观念,将乐视作治道之途径[3]㊂蔡仲德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㊁音乐与人和社会的关系以及 天人感应 三个方面探讨了‘史记“的音乐美学思想,认为其主要以阴阳家思想为其基本架构,但承袭了以‘乐记“为主的儒家思想,虽然偶有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一类突破儒家 平和 审美观的观点,但总体上创新不多[4]377㊂另外尚有余嘉锡‘太史公亡书考“[5]㊁张大可‘史记残缺与补窜考辨“[6]㊁杨合林‘从书写方式推测<史记㊃乐书>的来源 兼说<乐记>成书的时代“[7],从文献版本等角度探讨‘乐书“之来源,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礼乐思想有着正本清源的意义㊂但是以上这些观点很少把司马迁的礼乐思想放到其史学的宏观视野中去考察,以致虽然能知其流变而不能识其轻重㊂我们认为,只有把司马迁的发愤著述 放在汉武帝大一统政治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把司马迁在礼乐方面的论述上升到政治思想的层面,从其 究天人之际㊁通古今之变 的宏大叙事的视野中去认识,才能真正理解其 乐治 思想㊂这可以从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思潮㊁‘史记“的结构㊁礼乐思想及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诸方面进行探讨㊂二㊁司马迁乐治思想的近因与远源司马迁推崇礼乐,实质上是其重视建立以礼乐为核心的社会规范㊂这既有来自三代礼乐传统的远源潜润,也受到当时天人思潮的近因启发㊂(一)天人感应理论对司马迁乐治思想的促成我们知道,周王朝自幽王㊁厉王以来,礼乐衰微,其名虽存,但是其精神早已不如旧时㊂ 诸侯僭天子礼 之事频频发生,而能够约束整个社会的新规范还没有建立,因而有了春秋242年间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1]3297这样残酷的结果㊂收稿日期:2020-09-28;收修日期:2020-11-18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7Y J A Z H 129)作者简介:孙雪英(1975 ),女,山东梁山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与古典文献㊂㊃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第41卷 第1期 2021年1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41N o .1J a n .2021绵延至汉武帝时代,虽然在近70年黄老之治的休养生息之下,经济得到了复苏,甚至进入了 文景之治 的盛世,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社会规范㊂在政治模式上,汉承秦制㊂在朝廷中,三公九卿集中于皇帝乾纲独断;在地方上,郡县制和诸侯国并存㊂这种模式潜藏着极大的政治隐患,以至于从刘邦本人开始就不断地消减地方诸侯的势力㊂晁错的‘削藩策“㊁主父偃的 推恩令 ,就是为限制地方势力的过分发展而提出的重要措施㊂而如何强化朝廷的权威性,仅仅像秦始皇那样赤裸裸地专权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更有包容性的理论来包装自己,这就是武帝时期文化大一统的背景㊂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上 天人三策 [8],武帝采其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㊂与其说是董仲舒以礼乐教化治天下的天人感应之言说服了汉武帝,毋宁说是汉武帝从天人之说中找到了专权的柔性包装更为恰切㊂这也就是汉宣帝所说的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后来被李泽厚概括为 儒法互用 ㊂李泽厚认为,董仲舒把儒家的基本理论与战国以来风行的阴阳家五行宇宙论,具体地配置安排起来,从而使儒家的伦理政治纲领有了系统论的宇宙图式作为基石,这就是汉代的天人感应理论[9]㊂这一演化进程,始于‘吕氏春秋“,以儒家为主融合诸家,完成于汉武帝时代㊂政治和文化上的大一统奠定了汉代以后两千年的社会规范㊂司马迁的乐治思想是对建立新社会规范的另一方向上的呼应㊂这是司马迁构建其史学理想的社会和思想文化背景㊂司马迁的乐治思想是在汉代天人感应思想模式下生发的,体现在‘史记“的书写体例中㊂(二)三代礼乐传统对司马迁的潜润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提到 礼乐 六艺 ,通过对这些和礼乐相关事件的评价和判断,来阐发自己的乐治思想㊂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文字材料: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㊂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㊂[1]1936-1947(‘孔子世家“)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㊂[1]2121(‘伯夷列传“)六艺于治一也㊂‘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㊂[1]3197(‘滑稽列传“)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修起‘礼“‘乐“㊂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㊂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㊂[1]3115(‘儒林列传“)这些文字材料至少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礼乐与王道的关系;二是礼乐与孔子的关系㊂司马迁认为礼乐是成就王道的关键,引文第一则中的 备王道,成六艺 ,备与成同义,意思是说礼乐是成就王道㊁修成六艺的核心㊂第四则引文则说 王路 (于上则之王道同义)废与诗书礼乐之间的关联㊂第三则言包括礼乐在内的六艺,其核心是 治 ,即 为政 ㊂而孔子是周公之后对礼乐传统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所谓 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 ,所谓 雅颂各得其所 ,代表着孔子对礼乐建设的贡献㊂司马迁对礼乐的评价(包括对孔子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父亲司马谈㊂‘太史公自序“云: 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㊂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1]3296周公和孔子正是礼乐文化发展的两个关键人物,司马谈期望其子能立足于诗书礼乐,继承‘春秋“精神,发扬太平盛世㊂而司马迁 小子何敢让焉 的表态,也表明其继承儒家礼乐思想体系,嗣孔子,构建新礼乐体系的自觉与勇气㊂三、司马迁乐治思想隐而不显之因但是,在探讨司马迁礼乐思想的时候,一些论者或直接以‘乐记“为‘乐书“,或忽略了‘史记“中礼乐与天道的密切关系,往往不能得其要领,以致使司马迁的乐治思想在‘史记“中处于隐而不显的地位㊂(一)以‘乐记“补‘乐书“致使后人混淆二者之区别我们知道,‘史记“篇目有亡缺,‘乐书“恰属其一,后人以‘乐记“补其阙㊂然而,一些现代学者不辨源流,径直以‘乐记“思想为司马迁的礼乐思想㊂司马迁的礼乐思想的确受到儒家礼乐的深厚影响,但是毕竟不能把二者等量齐观㊂只有把司马迁自身的礼乐思想和‘乐记“思想甄别清楚,才能真正探讨其乐治思想㊂在开始探讨乐治思想之前,有必要借助前贤成果,对‘史记“篇目残缺情况进行辨析,以确认何者属司马迁思想,何者属于后人掺入㊂班固‘司马迁传“言‘太史公书“ 十篇缺,有录无书 ,又于‘艺文志“ 太史公书百三十篇 条下附注 十篇有录无书 [8]2723㊂曹魏张晏在其‘汉书音释“中列出亡佚的十篇书目,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引用张说,谓 迁殁之后,亡‘景纪“‘武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蒯列传“,元㊁成之间,褚先生补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列传“,言辞鄙陋,非迁本意 [1]3321㊂但其说尚有可疑之处,故后来㊃㊃孙雪英.论司马迁的乐治思想学者或信而证成其说,或疑而别出新说㊂张大可认为 张晏所列十篇亡书目录,实际亡缺四篇,即‘武纪“‘礼书“‘乐书“‘兵书“ 且‘礼“‘乐“‘律“三书篇首之‘序“我们认为是补缺者所搜求的‘太史公书“亡篇之逸文,也可以说这三篇均是残而非全亡㊂‘将相表“因‘序“亡而‘表“存,也可以说残㊂因此张晏所列十篇亡书目录,即可云亡四存六,亦可云亡一残四存五 [6]175㊂我们认为张说立足于‘史记“本证,综核各家所考,按之以‘史记“原书本证,于诸说中最长,故采其说,以‘乐书“中太史公曰一段为司马迁所说,而其后的与‘乐记“相同者为后人抄入㊂认为‘乐书“中自 太史公曰: 余每读虞书 至 秋歌西暤,冬歌玄冥㊂世多有,故不论㊂ 一段和最后一段 太史公曰: 夫上古明王举乐者 为司马迁所作,中间与‘乐记“的内容相同者为后人抄入[6]175㊂这个判断有助于我们厘清司马迁的乐治思想㊂我们将以此为基础,来寻绎司马迁乐治理想的主要内涵㊂(二)乐治隐于其天人思想之下司马迁以 创为全史 作为创作‘史记“的宏观构造,以 究天人之际㊁通古今之变 为全书宗旨㊂礼乐既是天道人道交会之所在,也是古今嬗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㊂‘史记“在结构和内容两方面都体现出了礼乐与天道之间的一致性,礼乐关乎天道,礼乐思想也隐藏于其天人思想之中㊂‘史记“以十二 本纪 ㊁十 表 ㊁八 书 ㊁三十 世家 ㊁七十 列传 结构全书,本纪依时间为序纵向编年叙述, 本纪 在于 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举凡天下之轶闻,国家之大事,王朝之兴衰,条理分明,主在揭橥历史发展的统绪㊂ 并时异世,年差不明 者列表以明之,与纪传互为经纬;世家略同本纪编年,唯所述者为 辅拂股肱之臣 ,非必如后世学者所论之开国承家㊁世代相传之诸侯[10]14㊂ 扶义倜傥,立功名于天下 者入列传㊂而礼乐律历,以至兵权山川鬼神,皆入于 书 ,自其改易损益㊁承敝通变之中,探究天人之际[1]3319㊂司马贞‘索隐“注言: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㊂此之 八书 ,记国家大体㊂ [1]1157 书 在纪传军国大事㊁人物外,备载典章制度,记录社会情状, 创为全史 ,毕见其历史视野㊂概言之,其宗旨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㊂历代学者多认为‘史记“篇数乃是有意识地与岁时历法相配合,如‘史记“所附张守节‘史记正义“‘论史例“篇所言,太史公 作本纪十二,象岁十二月也㊂作表十,象天之刚柔十日,以记封建世代终始也㊂作书八,象一岁八节,以记天地日月山川礼乐也㊂作世家三十,象一月三十日,三十辐共一毂,以记世禄之家㊁辅弼股肱之臣忠孝得失也 [1]13㊂这种解释,反映了儒家的天道观㊂如果说,这样的解释仅仅是从外在的相似性进行比拟的话,那么,我们认为,礼乐思想与天道是一贯的,二者有着高度的内在一致性㊂十二 本纪 ㊁十 表 ㊁八 书 ㊁三十 世家 ㊁七十 列传 的结构,历代学者多认为是有意与岁时历法相配合,如上文张守节‘史记正义“‘论史例“篇所论㊂另一方面,礼乐作为巫术文化理性化㊁系统化的结果[11]94,是天道人道交会之所在,代表了中华文明的高度㊂礼乐三代相因,发挥了文化的社会功能,即 下以变化黎庶 ,所以司马迁有 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 之说;而巫术能沟通天人鬼神的特征,也一直保存在礼乐中,成为 上以事宗庙 的部分㊂这在八书中有着明显的体现㊂八书 在纪传所载军国大事㊁人物之外,还详细地记载典章制度,记录社会情状,毕见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的历史视野㊂而其中贯穿两重观念,一是重视天道,二是重视礼乐㊂ 八书 所述天道观念又和乐理紧密联系在一起㊂除‘河渠书“‘平准书“外,其余六书或多或少都涉及乐理㊂‘律书“言 六律为万事根本 ,于兵械尤所重,故有 闻声效胜负 之说,又有 武王伐纣,吹律听声 [1]1239-1240的记载㊂‘历书“以乐律与节气对应, 今日顺夏至,黄钟为宫,林钟为徵,太蔟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㊂自是以书阙乐弛后,气复正,羽声复清,名复正变,以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 ㊂乐律节气相应则天道行,反之, 书阙乐弛 则政亦怠㊂所以武帝在招唐都㊁洛下闳修历的诏书中有 书阙乐弛,朕甚闵也 [1]1260之言㊂封禅既是朝廷大典,又是象征神民和睦㊁国运兴隆的国之大礼大乐,所以在‘封禅书“中,司马迁欲言封禅的合理性,先引用 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 的‘传“言,又言: 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㊂ [1]1355‘礼书“序称: 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哉 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㊂ 礼,向上沟通的是 宰制万物,役使群众 超越人力的天道,向下沟通的则是人情人性,这是司马迁探究礼之源起时所论㊂在‘乐书“中又有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 的论述,这可代表司马迁对礼乐的基本观念㊂概言之, 八书 以明究天人之际为宗旨,而天道人事之间,只有礼乐能贯通之!简单地说,礼乐是天人感应的中介㊂这是司马迁乐治思想的理论支撑㊂㊃㊃第41卷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1月四、司马迁乐治思想的核心礼乐能贯通天人,所以古代明王之治首重礼乐,这是司马迁乐治思想的核心,通过‘乐书“序论,集中表述了出来㊂序云:传曰 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㊂海内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乐者益异㊂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㊂凡作乐者,所以节乐㊂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㊂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㊂[1]1175其中大旨,一是 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一是 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㊂篇末之论与其呼应: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㊂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㊂ 故乐所以内辅正心而外异贵贱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㊂[1]1236围绕明王举乐为治的中心观点,司马迁从不同层面概括 乐 的功能㊂这两段论述虽然分别置于‘乐书“的开篇和结尾处,前后悬隔,但是其思想却一脉相承㊂ 内辅正心 即‘乐记“所谓 乐和同 , 外异贵贱 即 礼别异 ; 上以事宗庙 即 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 下以变化黎庶 即 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㊂因此,我们循着这两方面探讨司马迁的乐治思想㊂(一)治定功成,礼乐乃兴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是就礼乐之政治功能而言,即‘乐记㊃乐礼篇“所说的 功成作乐,治定制礼 [12]569的意思㊂司马迁继承儒家的观念,认为王者的兴起是顺应天道的结果㊂因而在‘五帝本纪“中,记载位列五帝之首的黄帝时说他能够 顺天地之纪 法天则地 ,其后的颛顼㊁帝喾㊁帝尧㊁帝舜 四圣尊序,各成法度 [1]3301㊂ 治定功成 意味着王者因为上体天道,使其政权具有了最高的合法性从而能使政权确立㊂礼乐乃兴 则强调的是礼乐上彰祖宗功德㊁下谐社会秩序的规范性㊂‘史记“把王者 功成作乐,治定制礼 的事件最早追述到了帝舜时代,司马迁认为天下的明善之德都是从虞舜时期开始的㊂‘五帝本纪“记载帝舜时期,四海之内的人士都推戴其功德,大禹 兴九招之乐 ,招致异常祥瑞,有凤凰来翔[1]43㊂‘夏本纪“记载,帝舜对大禹说: 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 ,又记载舜德大明,夔行乐, 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 [1]79-82㊂‘周本纪“记载,成王时 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1]133㊂汉代有三件制礼作乐的大事:第一件是‘孝文本纪“所载的景帝为孝文皇帝祭祀礼乐所下之诏书: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㊂ [1]436后二件是‘乐书“序所述之高祖过沛所作诗‘三侯之章“㊁武帝所作十九章乐曲[1]1177,这是汉家作乐的重要之举㊂‘乐书“在之后的篇章中还记载了汉代祭祀之景: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㊂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㊂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㊂春歌‘青阳“,夏歌‘朱明“,秋歌‘西嵘“,冬歌‘玄冥“㊂ 汉代制礼作乐的根本在于回归周代的礼制乐治传统㊂礼乐制度成为汉代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这和汉代 大一统 政治文化建设是同步的㊂直到汉武帝时代 书阙乐弛 之时,诗书礼乐代表的文化规范缺位,使武帝迫切地关注礼乐,在承袭三代礼乐精神的基础上,进行礼乐制作和创新㊂正如‘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所说: 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㊂ [1]878这与‘乐记“ 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 [12]570的思想是一致的,不是墨守礼乐传统的教条,而是积极创新㊂太初元年武帝下诏,批驳儒士泥古观念, 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㊂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 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于后云 [1]1161㊂ 受命而王 正是遵天道, 因民而作 乃是重人情㊂所谓 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 正是 彰显祖宗功德,建太本之基,为后世法 的需要㊂正如班固所言: 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 [8]456㊂(二)补短移化,助流政教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是就礼乐之社会功能而言,强调礼乐对社会风俗潜移默化的作用㊂这是儒家的基本观念之一㊂先秦时期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对此都有所论述,如孔子就有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之言;孟子则有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之论㊂而荀子之‘乐论“则为先秦乐教之集大成者,他一再强调礼乐感人之深㊁化人之速: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㊂ 乐者,圣王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 [13]254㊂司马迁一再强调作乐以正风俗,正是继承了先秦儒家的礼乐思想而发扬之㊂在‘太史公自序“里,他言 述来古之乐 是对礼乐传统的整理,而作‘乐书“的目的则在于现实中 移风易俗 的效用: 乐者,所以移风易俗也㊂自雅颂声兴,则已好郑卫之音,郑㊃㊃孙雪英.论司马迁的乐治思想卫之音所从来久矣㊂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㊂ [1]3305郑卫之音是历史上的亡国之音,其靡靡之音极易让人沉溺其中,不思进取,荒废正业㊂所以受到儒家的批判㊂但是在这里司马迁所谓的郑卫之音另有所指㊂有学者认为司马迁所指为汉代当时的声色男女之乐和不协于钟律的歌诗,因为其内容上未有祖宗之事[14]㊂我们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司马迁的乐治思想和汉朝所进行的礼乐建设不能等而同之㊂汉王朝的礼乐更强调国家层面的宏大仪式性,礼乐为其表,专治为其实㊂而司马迁则更注重礼乐代表的传统文化对整个社会的规范作用,所以他强调 作乐,即是节乐 的观点,主张要节制享乐,防止淫佚,应博采风俗,有益于政教, 君子以谦退为礼,以损减为乐,乐其如此也㊂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1]1175㊂乐之所以能够助流教化,移易风俗,是因为其善感人心,使尊卑长幼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㊂但乐对社会风俗的易移,依赖于其 节乐 功能㊂这是从正面进行阐述和引导㊂司马迁还从反面批判礼乐失范从而导致社会风俗衰乱的现象,指出人如果不 节乐 ,极易导致 大乱之道 ㊂‘乐书“序批评春秋以降国君 流沔沉佚,遂往不返 ,以至于 灭身丧宗,并国于秦 ㊂秦二世恣意享乐,顷刻灭亡㊂而 故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 [1]1176,明显继承了孔子 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15]198的儒家观念,其希望以雅正之音来移易郑卫之风,遵循的正是儒家 礼乐与政通矣 的原则㊂在‘殷本纪“里司马迁则批判了帝纣因为好酒淫乐,嬖于妇人,同时把 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音 作为其政治过失来看待[1]105㊂对新乐的批判,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泰誓“,这是武王伐纣时所公开宣布的殷商君王帝辛的严重罪状之一: 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㊂ [1]121变乱正声也许只是武王送给对手的一个策略性的政治罪名,但是正声雅乐在以后的历史中却由此而取得了至高的地位㊂五㊁从‘史记“事件中看司马迁的乐治思想礼乐能够发挥 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的社会功能,在于其对个体精神的涵养作用㊂‘太史公自序“一再强调: 乐所以立,故长于和 ; 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 [1]3297㊂ 乐 的最高境界是 和 ,这个观念最早在巫术时代已经形成,后来被儒家继承,集中记录在‘乐记“之中: 乐者敦和 乐和民声 大乐与天地同和 , 乐以发和 不但是构成司马迁乐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也是他考察评判历史事件时的准则㊂‘五帝本纪“记载舜对夔说: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㊂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㊂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㊂ [1]39舜希望 胄子 通过习乐,成为率直而温和㊁宽容而严谨㊁刚正而不暴虐的典范人格,达到 八音克谐 神人以和 的理想境界㊂这一段史料,即使不是来自上古典籍,但至少也发生在周公制礼作乐之先㊂之后, 乐 所具有的实现社会㊁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功用,更是被周公以及志在继承周公的孔子及其后学所重视,也是不争的事实㊂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5]132㊂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㊂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㊁动静㊁性术之变尽事矣 [13]252㊂ 乐 关乎儒者修身立命成德,关乎为人之道㊂乐的本质在于 和 ,由乐理层面的 八音克谐 到心理个体层面的 乐者敦和 再到社会层面的 神人以和 ,司马迁继承了传统的礼乐观念并做了进一步的阐发㊂司马迁以此为标准来批判自己笔下所传的历史人物㊂在‘李斯列传“中,司马迁批评李斯 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 [1]2563㊂六艺之旨归,即以礼乐节人㊁发和㊂在‘蒙恬列传“中,蒙恬认为自己兄弟遇诛,在于为秦筑长城,通直道,堑山堙谷,必断地脉,从而归罪于天道,而太史公则直接指出,蒙氏所为 固轻百姓力矣 ㊂在初灭诸侯之后,秦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天下之心未定㊁痍伤者未瘳,而蒙恬作为名将,当时却不能强谏始皇,以赈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反而阿附皇帝之意以大兴民功,故而兄弟遇诛,实为必然之事[1]2570㊂在‘项羽本纪“中,太史公批判了项羽 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的观点,认为项羽之所以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是因为他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以力征经营天下而自以为霸业可就,结果上有王侯相叛,下不能得民和,卒然以亡[1]339㊂‘萧相国世家“则记载了萧何因得关中民心而引起刘邦猜忌㊁差点被灭族的事件,在刘邦出征,萧何想要捐助军费时,门下之客提醒他说: 君灭族不久矣㊂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皆附君,常复孜孜得民和㊂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㊂ 萧何幡然醒悟,听从其计,这样才让刘邦放下心来,龙颜大悦[1]2018㊂另外,在‘田敬仲完世家“中,司马迁记载道,邹忌以鼓琴而得见齐威王,并为之说治国之道,最后提出了 琴音调而天下治㊂夫㊃㊃第41卷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1月。

2021届天津市蓟县城关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天津市蓟县城关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天津市蓟县城关第二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麦季袁省梅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

”我不吭声,自顾耷着眉眼吃饭。

爸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地心疼。

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

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

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

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

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

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

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

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

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

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

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

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竟是老王头。

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

”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

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

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

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

2021年深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深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深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19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全国各地都在深耕产业兴旺这篇“大文章”,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的区域特色产业正推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

科技支撑农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产业形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装备不断升级,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得到大力发展。

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6%以上,全国大中型拖拉机670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7%。

这些年,随着科技创新发展在农业领域运用的不断深耕,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我们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都更为丰富、健康、多元。

“当前,农村产业发展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如田园综合体、农业特色小镇、农业产业互联网等。

这些都是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也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必然选择。

”省农科院农信所党支部书记田建民认为,传统的农业已经不能适应三产融合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出相应调整,从生产、加工、流通、产业融合模式、营销方式、管理运行机制等各个方面,适应新格局,支撑新格局,引领新格局。

(摘编自“央视网”2019年11月24日)材料二:资料社科院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材料三:来自湖北秭归的脐橙、甘肃礼县的苹果……数据显示,“双lI”当天阿里巴巴全平台农产品交易额超45亿元。

产自东北的五常大米仅用10秒钟便卖了1 00万斤,四川的平武蜂蜜,更是在售罄后预售到明年9月。

火爆的销售,让这些农产品走出田间地头,走向全国各地。

撑起这些数据离不开买家的热,更离不开网络等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逐渐普及。

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的是,由于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依然突出。

2020届江阴市石庄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2020届江阴市石庄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2020届江阴市石庄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我的语文老师于丹①回望我羞涩沉默的少年时代,几乎所有光荣与梦想的记忆都和语文课相关。

我的偏科几乎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除了交上去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在班上念之外,别的科目差不多一无所长。

进入中学之前,我一直是个不大被鼓励的学生,直到初二的时候,一位特别欣赏我的老师让我做了语文课代表。

②我在一所非常普通的中学里遇见了这位不寻常的老师。

他个子小小的,秃顶,教了二十年的书还是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指间总是夹着一只红色有机玻璃的小烟嘴,进课堂前才扔烟头,然后指间换上粉笔,在黑板上留下一大片气象豪奢华美的板书。

③王老师读书的时候就是一个大才子,据说要留在北大中文系的,毕业前到中学实习,正好赶上文革开始,北大就没有留校教师这一说了。

于是他就一直在实习的这个学校教下去,直到我懵懵懂懂地进到他的班上。

④我上了初三后,他会给我带很多很多补充材料。

我在那一年里几乎天天读古文,大量地背诵,并且一次次地在课堂上发言。

王老师把我带到他的家里,在南锣鼓巷那个大杂院一间低矮的小平房中,我看见中药房药柜似的资料柜贴着斑驳的墙壁,那一柜子卡片,在小小抽屉里一张张挤在一起。

斜阳很温柔地照进来,逼仄的小屋一端是美丽的师母安祥地缝被子,另一端是老师给我讲怎么做学术卡片……王老师说他有个梦想,就是从自己的手里送出去个中文系的大学生,他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念成大学,所以老师就特别在意每一届班上语文好的苗子。

⑤高中,我考进北京四中。

妈妈去给我办手续,回来告诉我,王老师流着眼泪跟她说:“我的梦又碎了,这孩子不能从我手里进中文系了,我等了多少年啊……四中是好学校,让孩子去吧。

”⑥真的读了中文系以后,老师很高兴,那时候他更苍老了,还是那样神采飞扬地跟我聊古文,只不过常常被一阵阵剧烈的咳嗽打断。

⑦到大三的时候,我几乎决定报考文艺学的研究生,就在这时候,传来王老师住院的消息——肺癌晚期。

2021年洛阳市第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洛阳市第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洛阳市第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白湖荡余显斌六月,湖里绿了一片,绿的是苇草,是荷叶,是其它水草。

水草下当然有鱼,有虾。

水面有菱角,青嫩嫩的,随手捞起一个,洗一洗就可以生吃,味道青鲜鲜的。

水下呢,还有嫩嫩的藕。

这儿的湖泥很软,提一根荷梗,轻轻地扯起来,就带出一根藕来,白嫩嫩的。

用水一洗,吃上一口,满嘴都是莲藕的香味。

棒子捞了几个菱角,还有几个嫩藕,不是自己吃,是给小王叔叔的。

每次等待小王叔叔时,棒子都会这么做。

等到芦苇那边传来两声鸟鸣,小王叔叔就会出现,来时,骑着匹大白马。

小王叔叔吃着菱角,还有嫩藕。

棒子就跑过去,羡慕地摸着大白马的鬃毛。

小王叔叔笑道,想骑?棒子点点头,当然。

小王叔叔就老气横秋地说,小鬼,太矮了,脑袋高过马背时,才能骑。

棒子噘着嘴,暗地里和白马比比,头刚刚挨着马背。

他想,再过一年就高过马背了,就可以了。

可是,离开后,小王叔叔却再没有来过。

那天,棒子撑着一只小划子,藏在苇草里,等着小王叔叔送信来。

没有等到,几声鸟鸣后,他等来的是一个陌生人,是张叔叔。

棒子忙问,小王叔叔呢?张叔叔红了眼圈,轻声告诉他,小王叔叔遭遇了小鬼子,牺牲了。

棒子眼睛顿时模糊了,远处的天,近处的水,还有苇草、荷叶、荷花,都一片朦胧。

他喃喃地道,怎么会?小王叔叔有大白马,又高又大,跑起来飞快。

张叔叔叹息,小鬼子的东洋马比新四军的马更高更大,跑起来比小王叔叔的大白马快多了。

棒子咬着牙,狠狠地道,东洋马,真可恨!张叔叔也点点头咬着牙说,我们要报仇。

报仇的机会就在眼前。

原来,张叔叔这次来,是传达上级命令的,最近,一支新四军骑兵营要经过这儿,准备和湖东新四军二团会合,端掉小鬼子的碉堡。

张叔叔告诉棒子,骑兵营来时,希望棒子能给带路。

棒子高兴极了,说声是。

张叔叔拍拍棒子的肩膀叮嘱,小鬼,注意安全啊。

棒子点点头,送走了张叔叔,撑着小划子,出没在密密的苇丛里,等着骑兵营的到来。

康德2023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三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历史试题

康德2023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三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历史试题

高三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 2023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历史测试卷共4页。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华文明与世界上诸多文明不同,“中土素无国教矣”。

老子、孔子等先秦诸子“辩析名理,察于人文”,由是“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

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

这表明,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之一是 A .重视现实生活实际B .农工商政和谐共存C .崇尚天人合而为一D .思想文化兼容并包2.《史记·本纪》共十二篇,迄至秦朝分设了五帝、夏、殷、周、秦本纪以及秦始皇本纪共六篇。

对于《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之置,后世有学者批评司马迁“自乱其例”,更多的则认为它体现了史家的“卓越见识”。

司马迁的这一历史书写,重在A .厘清王朝更替的世系C .阐述成王败寇的道理B .凸显历史变局的大势D .探寻秦亡汉兴的缘由3.唐代选官,五品以上由皇帝敕授,六品以下经由吏部考询后奏授,侍御史、监察御史等多为敕授;唐代一般官员,一任须经四考方可迁转,而御史三考即可升迁,一般御史迁到尚书省即为员外郎等清要官职。

这表明唐代A .官员考选体系严密C .科举取士有待完善B .监察官员地位显要D .官僚政治趋于成熟4.我国的传统农具到宋元时期已基本完备。

据元人王祯所撰的《农书》记载,宋元时期全国有农具105种,其中有许多是宋元时期改造创新、广泛应用的新式农具。

以下农具图示左为戽斗图,右为秧马图。

这两种农具的使用A .极大降低了劳动强度C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B .促进了玉米推广种植D .推动了稻作农业发展秧马图戽斗图5.明洪武六年(1373),“以五帝、三王及汉、唐、宋创业之君,俱宜于京师立庙致祭”,营建“历代帝王庙”祭祀历史上18位重要的开国君主。

清朝的历代帝王庙享祀帝王达到188位,包括了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王朝的绝大多数帝王,并以历代名臣、功臣从祠。

提高题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解析

提高题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解析

提高题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及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书面语有文言与白话之分。

一般而言,文言与白话的区别,主要在于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

大部分汉语史研究者认为,先秦时期的书面语与口语基本一致,汉魏以后二者出现分离现象,即口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新变化,而书面语仍然以先秦典籍中的词汇、语法、句法等为标准,这就形成了文言。

白话相对于文言而言,与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大约萌芽于汉魏之际。

魏晋以后,尤其到了唐代,文白分野渐趋明显。

古白话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累,至宋代有了质的飞跃。

主要有两个表现:其一,口语向书面语领域的“渗透”加速,同时代的口语大量出现在书面语中;其二,口语进入书面语,涉及的文体进一步扩展,文学作品之外,以文言为主要载体的儒学及史学著作中也出现了白话。

由此而始,古白话突破了文言的藩篱,渐渐登上大雅之堂。

大量口语词、方言词进入文学语言,是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之一。

经过文学作品的传播,这些词汇与原有的普通词语渐渐取得并存的地位,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显示出不同的生命力。

这一特点在宋代的诗、词、文中都有所表现。

人论宋诗,皆曰“以文为诗”,而口语入诗正是其重要表现之一。

词在宋代的繁荣,也使口语进入书面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宋代文学的各种文体,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口语化的特色。

除了文学作品,更值得重视的是,受禅宗语录影响而产生的宋儒语录以及史学著作等非文学作品,也开始大量使用白话,形成对正统文言语体的重大突破。

文言何以成为正统?就在它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它是儒家原典本有的语体,继而成为儒家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宋儒语录与史著中出现白话,无疑大大动摇了文言的正统地位。

白话书面语在宋代多种文体中大量涌现的同时,相关的语言理论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说明这种语言现象带有“自觉”意识。

书面语脱离口语毕竟不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人为地制造了阅读的障碍。

早在文言势力强大的汉代,王充就针对书面语脱离口语的状况,倡导“文字与言同趋”,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言文一致”。

2021年洛阳佳林学校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洛阳佳林学校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年洛阳佳林学校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官宴青霉素窗外大雨如注,袁子卿在书房里来回踱着脚步,不时看一眼窗外的黑夜,身影被烛光拉得长长短短。

一道闪电,雨夜被扯开一道缝隙,袁子卿就看到了远处的翼云阁,似乎还看到翼云阁飞檐下的风铃在雨中摇晃。

“河堤那边……没来人?”袁子卿看着窗外,问立在一边的夫人,同样的话他已问过多次。

夫人趋前半步,轻声回道“老爷宽心,师爷已带人去巡查,今夜没人来就是太平。

”袁子卿没有接夫人的话,立在窗前喃喃自语:“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窗外只有远远近近的风声雨声。

蜡烛将燃尽时,窗外有了曙光,风雨已停。

夫人看了一眼伏案入睡的袁子卿,熄了蜡烛,轻推房门来到庭院。

满院充斥着雨后的清凉,石榴树上几只麻雀叽叽喳喳,树下有掉落的几枚青涩的小石榴,夫人弯腰拾起一枚,不觉叹了一口气。

“经不住风雨,自然成不了气候。

”袁子卿站在夫人身后说道。

夫人看了一眼袁子卿,说:“这场百年未遇的大雨,河堤竟也无恙,老爷两次清淤修堤已见成效,现在三年任期已满,可安心离去了。

”“是啊,我们可以安心走了,只是走时我还要设一次官宴。

”袁子卿说。

夫人一脸疑惑,问:“还设官宴?你已经设过两次官宴了,第一次官宴用尽了头年的年俸,第二次官宴又让次年的年俸覆水东流,现在又要……”袁子卿看着夫人,只笑,不语。

第一次在县衙里大摆酒宴,是袁子卿刚来邾城不久。

数排八仙桌摆满大堂,满桌子都是笑脸。

能被新任县太爷请来赴宴,邾城的士绅和各店铺的老板倍感荣幸,没有被请到的,托人送礼也想得到一张请柬。

邾城最好的厨师都请来了。

衙门口很多人围观,闻到香味儿也是福气。

酒过三巡,袁子卿起身向各位深施一礼:“感谢各位应邀,作为新任知县,我多次到河堤查看,薛河绕邾城而过,给邾城带来通达和繁荣,但每年的汛期就是悬在我们邾城人头上的一把剑,水流从上游夹杂着泥沙,绕城而过时泥沙淤积,不彻底清淤固堤,邾城人头上的这把剑迟早就会落下来!”众人相互看一眼,又一起看县太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惠帝新论——兼论司马迁的错乱之笔(之
二)
五、惠帝何时立太子?
吕后四年五月废杀皇帝另立新帝。

关于此事,卷九的记载,即“宣平侯女为孝惠皇后时……以太后制天下事也”,有三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是谁杀了皇帝之母?亦即帝言中之“后”指“孝惠皇后”或“太后”?
二、司马迁既引述帝言“我未壮”,为何又记载“帝壮”?两者似相矛盾。

三、这位皇帝何时被立为太子?
关于第一个问题,《汉书·五行志上》与《外戚传上》的相关记载都明指“太后”。

这是可信的。

因为,此时“太后制天下事也”;张皇后当时应极年轻,岂有权力杀太子之母?而且,司马迁特别指出她在十二年后株连甚广的诛吕政变中“唯独”幸免于难,证明她先前未曾犯下这个罪行。

(注:卷四九《外戚世家》载:“高后崩……卒灭吕氏。

唯独置孝惠皇后居北宫。

”)因此,此处的含混记述显然是有意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韩兆琦注曰:“张文虎曰:‘壮字疑衍。

’(《校勘纪》)按:张说是。

后文有帝曰:‘我未壮,壮即为变。

’可知此时帝犹未壮也。

”(注:韩兆琦:《史记选注》,台北里仁书局1994年版,第176页。

)或许基于相同理由,《汉书·外戚传上》的同一记述删除了“帝壮”二字。

然而,这个删改正确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解答第三个问题。

首先,郭嵩焘认为《史记》的记述不可信。

他指出张皇后取惠帝后宫
之子为子时应在惠帝五、六年;这个小孩即位为皇帝时应只二三岁,被杀时也只不过六七岁。

吕后当时大权在握,怎么会因他一两句话而害怕呢?他又是吕后的亲子孙,吕后怎么会如此狠毒呢?(注:郭嵩焘:《史记札记》卷一,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假定惠帝立太子在立张皇后之后,则郭氏的推论便是合理的,“帝壮”的“壮”字就如张文虎等所指的是衍文,那么班固删掉这两字就是正确的。

问题是,这个假定是不成立的。

因为,惠帝立太子应在他即位之初而不在立张皇后之后。

司马迁以错乱之笔在卷八《高祖本纪》记载了这件事:
丙寅,葬。

己巳,立太子。

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上尊号为高皇帝。

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

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

梁玉绳指出,这段记述有三个错乱。

一、“高祖”称谓错乱,“此时群臣方议尊号,何得先称‘高祖’?《汉书》作‘帝’,是也”。

二、“丙寅”前应加“五月”二字。

三、同卷最后孤悬无依的“葬长陵”三字应移至“丙寅”之后并删除一“葬”字。

(注:梁玉绳:《史记志疑》卷六。

)笔者认为,这些应是司马迁暗示此段记述有隐情的错乱提示。

这个隐情就是历来众说纷纭的“己巳,立太子”五字。

这五字班固改写为“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

张守节认为这个改写错误,原文应指“丙寅葬后四日,至己巳即立太子为帝”。

《资治通鉴》作“五月丙寅,葬高帝于长陵……己巳,太子即皇帝位”,近似张氏之说。

梁玉绳则认同班固的改写,认为“‘巳’乃‘已’字之
重,‘立’乃‘下’字之误”,而不同意张氏之说,认为此说与原文的“太子袭号为皇帝”重复。

刘辰翁认为“立”字可能是多余的,“‘己巳太子至太上皇庙’甚顺”。

王孝廉认为“‘立太子’当是‘皇太子’之伪”。

王叔岷指出,前引诸说“梁说较胜”(注:本段引文均见王叔岷《史记斠证》第二册,第351—352页。

)。

笔者认为,这些说法均未得其解。

“己巳,立太子”当指刘盈在高帝葬日“丙寅”即位、袭号为皇帝后第三日“己巳”就立太子。

首先,太子刘盈应在高帝葬日即位为帝并谒祖庙。

下列三事可以为证:一、卷九载惠帝死后,“九月辛丑,葬。

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

二、文帝被拥立时,“辛亥,皇帝即阼,谒高庙”。

三、文帝葬后,“太子即位于高庙”(注:两句引文均见卷一○《孝文本纪》。

)。

此处惠帝所谒者为“太上皇庙”而非高庙是由于此时高帝初崩尚未立庙,“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可证。

因此,司马迁将“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十一字载于“己巳”日之后,时序错乱。

其次,惠帝即位之初很可能以亲身经历就接受群臣的建请而立太子。

刘邦在汉王二年彭城大败逃难时巧得刘盈后就立他为太子;当年他只有五岁。

(注:事见卷八《高祖本纪》。

)这也说明刘邦早已认识立太子的重要性。

而且,如前所述,他临终前由于坚信确立皇位继承人的重要性而放弃废吕后的念头,因此也应会交代惠帝即位后就立太子。

此外,年轻的代王在被拥立为皇帝后,群臣也在第四个月就为他立太子。

(注:卷一○《孝文本纪》载文帝元年正月立太子。

)这些事实与叔孙通谏诤太子不能废之言——“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