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家谱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二十四姓家谱”(一)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二十四姓家谱”(一)
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帝王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序号书名作者今本卷数1史记西汉·司马迁1302汉书东汉·班固1003后汉书南朝·范晔1204三国志西晋·陈寿655晋书唐·房玄龄等1306宋书梁·沈约1007南齐书梁·萧子显598梁书唐·姚思廉569陈书唐·姚思廉3610魏书北齐·魏收11411北齐书唐·李百药50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5013隋书唐·魏徵等8514南史唐·李延寿8015北史唐·李延寿100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200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225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150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7420宋史元·脱脱等49621辽史元·脱脱等11622金史元·脱脱等13523元史明·宋濂、王袆等21024明史清·张廷玉等332。
谷氏家谱字辈排行汇编

谷氏家谱字辈排行汇编从18世—到67世如下:“长守传家训,年来占吉祥,兴联增绪广,富贵庆繁昌,建新令钦体,德高源永春,法宏芳承兆,学忠玉应存,天远认云动,地厚平奇升”以上是山东菏泽谷氏字辈。
一.谷姓起源参考之一黄帝的后裔,传至舜的时候,被赐姓为嬴。
嬴氏的后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于秦谷,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在今天的湖北省襄樊市谷城县),秦为公爵,谷是伯爵。
春秋时谷国的后代开始以谷为氏。
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
谷姓来源有四:1、出自嬴姓,伯益之后。
据《通志氏族略》和《谷郎碑》所载,伯益之后非子(号秦嬴,为秦国之始封之祖),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一说在今陕西泾阳西北),其后以地为氏。
2、战国时,齐公子尾孙,封于夹谷,其后有谷姓。
3、他姓改姓而来。
据《鼠璞》所载,古代谷姓去掉邑旁为谷姓。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代北鲜卑复姓谷会氏,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谷;据《唐书》所载,唐时东夷人谷那氏,后改单姓谷;今彝、土家、满、蒙古、回、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伯益。
一作伯翳、大费。
颛顼玄孙,父亲为皋陶,系夏朝东夷族首领。
长于畜牧、狩猎。
舜时被任为虞(掌管山泽之官)。
后又助禹治水,立下大功,因功赐姓嬴。
后被选为禹的继位人。
禹死后,在夺权斗争中,被启攻杀。
西周时,其裔孙非子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地(今甘肃清水东北),因非子最先住的地方叫秦谷,所以他的子孙中,有一支就以地为氏,称谷姓。
并尊伯益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谷姓发祥于今陕甘一带,其得姓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繁衍于关中之地。
秦统一天下后不久亡于汉,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陕地之谷姓因仕宦、游学、谋生等原因进入该地者甚多。
两汉之际,谷姓还播迁到了其它地方,除北方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外,连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带,也从汉末开始,有了谷姓人家。
谱牒文化

谱牒文化近十几年来在学习研究、探讨姓氏历史文化的过程中,读史、学史,特别是在河洛地区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接触并拜读过不少姓氏的家(族)谱和谱牒研究方面的一些资料。
本世纪之初,由上海图书馆牵头编纂《中国家谱总目》工程启动后,本人又积极主动与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联系,将陆续收集到散藏于民间的家谱127种,涉及姓氏43个,按要求填好《著录表》通过省图书馆或直接寄往上海图书馆编目组。
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谱牒及谱牒文化方面的一些认识,如有不妥敬请指正。
一谱牒,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又称统谱、世谱、宗谱、房谱、支谱等,各地叫法不同,但本质内容一样。
《辞海》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
它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内的人际关系网;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的族源、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正史”即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等资料,“谱牒”则是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
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族一家的具体情况。
正史不足才修方志;家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
从史料的角度看,“家谱犹国史也。
”由于家谱资料内容极为丰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中国的谱牒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甲骨专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
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
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诸侯之氏姓、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界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
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等方面注重门第,强调血缘关系的尊卑,修谱之风十分盛行。
家谱部分名词解释

家谱部分名词解释家庭形式——长辈高寿,子孙满堂是中国古代理想的家庭形式。
但是越人丁兴旺的大门大户,家庭关系越是复杂。
所以。
古人立下了种种规矩,控制家庭成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形成了男尊女卑,长幼有序的家庭次序,并逐渐与儒家的[忠、孝、仁、义]互相交融,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家庭理论观念。
家训——一个家庭为了维护必要的宗法制度,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族训中最早起源,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
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仰慕的治家良策。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次序的力量。
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的家训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注重家法、国法;( 2)和睦家族乡里。
( 3)孝顺父母,敬长辈。
(4)合乎礼教,正名份。
(5)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家谱——家谱或族谱,系对诸如家乘、家喋、宗谱、世谱、房谱、支谱等的泛称。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任务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
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任务传记及地方史的资料。
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咖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图腾——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做本氏族的标志。
图腾是古代氏族的族徽。
字辈——字辈是为区分一族众人之间的在长幼、尊卑,记录族里世系、血缘顺序,专门选用全族共行的辈分文字,它是一个家庭传代的字凭,是族的核心。
字辈,起源于宋朝,是人们按伦理道德取名的一个规则往往能为家族立派、续派起依据作用,也有皇帝赐封的。
行传——行是排列,按照辈分,以出生时间先后编排同代人的长幼次序,辈分用[字]代表,代表辈分的字母就是排行字母,长幼次序用序数固定。
这种代字与数序就是排行号码,人的名讳往往有雷同情况,排行号码绝不会与他人重复:因此排行号码就为人的专用名,往后则是子孙对祖先的代称。
西汉宗室简介

西汉宗室简介
高皇帝八男:吕后生孝惠帝,曹夫人生齐悼惠王肥,薄姬生孝文帝,戚夫人生赵隐王如意,赵姬生淮南厉王长,诸姬生赵幽王友、赵共王恢、燕灵王建。
孝文皇帝四男:窦皇后生孝景帝、梁孝王武,诸姬生代孝王参、梁怀王揖。
孝景皇帝十四男。
王皇后生孝武皇帝。
栗姬生临江闵王荣、河间献王德、临江哀王阏。
程姬生鲁共王馀、江都易王非、胶西于王端。
贾夫人生赵敬肃王彭祖、中山靖王胜。
唐姬生长沙定王发。
王夫人生广川惠王越、胶东康王寄、清河哀王乘、常山宪王舜。
孝武皇帝六男。
卫皇后生戾太子,赵婕妤生孝昭帝,王夫人生齐怀王闳,李姬生燕刺王旦、广陵厉王胥,李夫人生昌邑哀王髆。
孝昭帝武帝曾孙,戾太子孙也史皇孙子
孝宣皇帝五男。
许皇后生孝元帝,张婕妤生淮阳宪王钦,卫婕妤生楚孝王嚣,公孙婕妤生东平思王宇,戎婕妤生中山哀王竟。
孝元皇帝三男。
王皇后生孝成帝,傅昭仪生定陶共王康,冯昭仪生中山孝王兴。
孝成皇帝
孝哀皇帝定陶恭王子
孝平皇帝中山孝王子。
范阳世家的来历

范阳世家的来历范阳世家,又称范阳门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宗族。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其兴盛则始于西汉。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范阳世家以其显赫的家族成员和卓越的贡献著称。
本文将为您介绍范阳世家的来历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范阳世家的起源范阳世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赵国。
据史书记载,范阳世家的祖先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范氏后裔。
当时,晋国被分裂成三个分支,其中之一是范阳分支。
范阳分支后来迁徙至赵国,成为赵国重要的宗族之一。
二、范阳世家在西汉时期的崛起范阳世家在中国历史上真正显赫的时期是在西汉时期。
当时,范阳世家拥有众多杰出的家族成员,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西汉朝廷的重要官员。
范阳世家的成员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范阳世家的名人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范增。
范增是西汉初年的一位重要官员,他以忠诚和智慧著称。
范增的谏言被西汉景帝所重视,他的政治智慧和卓越才干为西汉的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此外,范阳世家的其他成员也都是才华横溢、声名远扬的人物。
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为中国历史增添了光彩。
三、范阳世家的辉煌时期范阳世家在西汉之后的历史时期也表现出了强大的影响力。
他们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等时期都有家族成员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他们通过世袭官职、聚财兴业等手段,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权势和财富。
范阳世家在文化领域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在音乐、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范阳世家的衰落范阳世家在民国时期逐渐走向衰落。
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和社会变革的进程,范阳世家逐渐失去了其昔日的优势和权势。
许多家族成员逐渐远离政治舞台,苦心经营家族的产业和学问。
五、范阳世家的影响及其传承尽管范阳世家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逐渐消退,但他们的贡献和影响力在中国历史上永远不能被忘记。
他们的家族文化、艺术成就和家族价值观的传承,至今依然在中国社会中有所影响。
家谱序言40篇范文欣赏

家谱序言40篇范文欣赏(上)转华夏谱志联盟网来源: 未知作者:未知陈氏家谱旧序(朱熹撰写)家法之建,仿于诸侯别子,而士庶之宗,则惟其所始焉。
或姓或氏,或地域或谥,爵则称宗,宗之于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缀食以系群情,孙之于祖也,有植祫以省大事,有齐衰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
上溯夏殷,何莫不然,故其迹泯(未混),末季七族九宗,犹资周王封国之重,及王辙东,世臣沦丧,乐却降在皂隶(穿黑衣的官差衙役),从五皆为圭筚,宗法始荡然也。
所赖以维持者,独周官莫繁世(一作独国官系世系),辨昭穆之制存焉尔,此谱帙所从出也。
谱存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
颖川陈氏,出先妫姓侯爵(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陶王,能利器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诸陈,使奉虞祀(祭),满谥胡,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敦读书,说礼乐,绶若若而印累累,匪朝伊夕矣。
但世历既久,从迁不定,或移家于八闽,或筑室于三吴,或寄迹于浙东,或寓居于古歙,椒聊远条,几不知有原本矣,然千流万派,归一原,叶茂枝蘩,不离一本。
其名之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实(即东汉陈实)其子元方、季方,世称二雄,凤毛麟角,岂虚岂虚语哉,元方子群美才懿,历仕魏帝,清节驰声。
传霸先,梁祚下移,生民涂炭,相机观变,应天顺人,非择而取之也。
厥后王(一作伯宣)为海内文宗,奉公为教子令范,天下已任。
擅著作之奇才者,非古灵先生欤!与义河目海口,所赋梅诗,徽宗有见晚之叹。
建(见)炎人恭大政,其出处气节,翰墨文章,为中与大臣之冠。
协赞大议,社稷之勋臣者,非鲁公、文正公康伯欤,盖一世芳躅,千古播扬,一叶云礽,景行靡替。
但人情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经疏(流)远,视若途人。
然昭穆既明,本原自辨,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无忘厥祖,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怠,庶兴前业矣。
陈氏族谱源流序--王阳明自五宗九族之礼不行于天下,后世凡通能都大邑之间,号称巨室(族),而能仅谱其家者,不多得矣,若进而能谱其族者,则尤鲜焉!况推及天下同源异流者哉!能推及天下同源异游流,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徤、而学问之充博也。
孔氏家族家谱

孔子子孔鲤孙孔伋曾孙孔白玄孙孔求六代孙孔箕七代孙孔穿八代孙孔谦九代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十代孙孔忠十一代孙孔武十二代孙孔延年十三代孙孔霸,汉元帝封为“褒成侯”,赐食邑八百户。
十四代孙孔福,汉成帝绥和元年封为“殷绍嘉侯”十五代孙孔房,褒成侯十六代孙孔均,褒成侯十七代孙孔志,褒成侯十八代孙孔损,褒亭侯十九代孙孔曜,奉圣亭侯二十代孙孔完、孔赞,褒成侯二十一代孙孔羡,宗圣侯二十二代孙孔震,奉圣亭侯二十三代孙孔嶷,奉圣亭侯二十四代孙孔抚,奉圣亭侯二十五代孙孔懿,奉圣亭侯二十六代孙孔鲜,奉圣亭侯二十七代孙孔乘,崇圣大夫二十八代孙孔灵珍,崇圣侯二十九代孙孔文泰,崇圣侯三十代孙孔渠,崇圣侯三十一代孙孔长孙,恭圣侯三十二代孙孔嗣悊,绍圣侯三十三代孙孔德伦,褒圣侯三十四代孙孔崇基,褒圣侯三十五代孙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三十六代孙孔萱,文宣公三十七代孙孔齐卿,文宣公三十八代孙孔惟晊,文宣公三十九代孙孔策,文宣公四十代孙孔振,文宣公四十一代孙孔昭俭,文宣公四十二代孙孔光嗣,泗水主簿四十三代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四十四代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四十五代孙孔延世,文宣公兼曲阜县令历代衍圣公:第46代衍圣公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孔宗愿,宋仁宗改称孔子嫡长孙为衍圣公,第47代衍圣公孔若虚、孔若愚、孔若蒙第48代衍圣公孔端立、孔端操、孔端友(南宗) 第49代衍圣公孔琥、孔璠、孔玠(南宗) 第50代衍圣公孔拂、孔摠、孔晋、孔拯第51代衍圣公孔元用、孔元孝、孔文远(南宗)、孔元措、孔元纮第52代衍圣公孔之厚、孔之全、孔万春、孔之周第53代衍圣公孔浣、孔治、孔贞、孔洙(南宗) 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孔思诚、孔思许(南宗) 第55代衍圣公孔克坚、孔克忠(南宗)第56代衍圣公孔希学、孔希路(南宗)第57代衍圣公孔讷、孔议(南宗)第58代衍圣公孔公鉴、孔公诚(南宗) 第59代衍圣公孔彦缙、孔彦绳(南宗) 第60代衍圣公孔承庆、孔承美(南宗) 第61代衍圣公孔宏绪、孔宏泰(字永实)、孔弘章(南宗) 第62代衍圣公孔闻韶)、孔闻音(南宗) 第63代衍圣公孔贞干、孔贞宁)、孔贞运(南宗) 第64代衍圣公孔尚贤、孔尚干(南宗)第65代衍圣公孔衍植、孔衍桢(南宗)第66代衍圣公孔兴燮、孔兴燫(南宗) 第67代衍圣公孔毓圻、孔毓垣(南宗)第68代衍圣公孔传铎、孔传锦(南宗) 第69代衍圣公孔继濩、孔继涛(南宗) 第70代衍圣公孔广棨)、孔广杓(南宗) 第71代衍圣公孔昭焕)、孔昭烜(南宗) 第72代衍圣公孔宪培、孔宪坤(南宗) 第73代衍圣公孔庆镕、孔庆仪(南宗) 第74代衍圣公孔繁灏、孔繁豪(南宗) 第75代衍圣公孔祥珂、孔祥楷(南宗) 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时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