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编修

家谱编修
家谱编修

家谱编修【之一】——序言

盛世修谱,家谱族谱作为与国家史志、地方史志并称为重要历史载体,编修的意义极为重大: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外?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着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本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本族由来。你要知道老、新派别,可查老新语录。你想给自己的子女取个好名字,你想了解本族先人在各个历史朝代的功绩和对社会的贡献,一套谱书在手,家族情况都有。

三、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不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本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不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今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本族、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纂修族谱意义如此重大,古时祖先将其高度概括为“敬宗收族”。“敬宗”当然是尊敬祖宗,“收族”,除有不遗漏每一个族人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体族人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团结全体族人,使大家处于同一价值观念之下。

家谱编修的时间间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族谱宜三十年一修。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组织,二、经费,三、编辑,四、制作。

下面,分别从上述四个方面加一叙述,但愿对大家能有一点点启发。需要指出的是,我觉得现在缺少一部修谱专论,特别是结合新时代现实的可具操作性的专论。再者,近年来,我接触了不少新修的族谱,其中存在很多问题,也使我感觉到有必要写一篇专论,以期规范。当然其中也借鉴了一些来自互联网的资料,但可以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完善,所以,欢迎大家参与评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家谱编修实务【之二】——组织(上)

组织,实际上是组织者和组织实施的统称,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解放前,组织修谱的是家族。为着说明家族的概念,我在这里要多费一点篇幅讲讲家族。

家族是一个泛指,也同时特指这个家族的权力机关,或曰宗族,或曰祠堂。这个权力机关不一个是一个常设机构,它也许是一个议事机构,以祠堂作为议事地点(办公地点),由族长召集,各房份代表和知名人士参加的一个非常设议事机构。

家族一般都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固定资产一般是田产、林产、塘产和房产。而流动资金的来源则是固定资产所产生的收益(如田租、房租)以及族人的捐献。所以,家族是有一定经济来源和收入的。它的支出主要是办公费用(维持宗族祠堂的正常运转)、祭祀、修谱、资助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子弟上学等等。

家族的职责是处理和协调全族之内的宗族事务,族长的权威是很高的。家族的权力很大,有时甚至兼具司法机关的一些职能,对族人的不良行为有处置权,最严厉的甚至可以处其死刑,如沉潭、火焚、窖闭等都是很严厉和残酷的。行政司法机关对此亦不干预,因为家族的这些行为维护的是封建的等级制和伦理道德,而这些伦理道德在当时是主流的意识形态,它对维护社会稳定,提倡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家族所奉行的毕竟是封建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它扼杀了人的创造性,岐视妇女,从根本上维护妇女对男人的从属性质。对于这些,无论政治家还是文学家早有足够的评论,我则不必多言。

修谱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不外是召开各房份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印刷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大摆宴席进行庆祝,全族人参加,称之“做谱酒”。

应该指出的是,旧时修一次谱,花费是非常巨大的,有些家族就是因为修了一次谱而倾尽族产,甚至举债。

上面说的是往事。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反对宗族主义,也为着社会安定,更因为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变化,宗族和修谱一直是被政府严禁的,不但不能修谱,旧的家谱还在抄、烧之列。很多人为保存一部家谱,费的心思,担的风险已非现在的年轻人可以想象。

重起修谱风潮是台湾开放老兵赴大陆探亲政策之后,台湾人回来后,很重视家谱,也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这就使修谱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政府在政治上的不断开明,学术界以族谱作为研究资料等因素,亦造成了政府对修谱“不提倡,不反对”的局面,于是,各族修谱之风潮骤起,这一时间,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达到顶峰。

家谱编修实务【之三】——组织(下)

新的时代必然有新的特点,现在,宗族已无实存的机构,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

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的人提议。我粗略作了一个总结,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

既然已经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参加筹备会议的人员一定要具有代表性,首先是各房各份要有代表,其次是各地要有代表,再次是注意吸收各届的知名人士,尤以政、经为重。

筹备会议要产生的成果应该是二项:第一,统一思想,确定族谱一定要修;第二,成立纂修族谱委员会(理事会),选举负责人。这个委员会(理事会)就是此次修谱的组织者。

委员会(理事会)的负责人,或曰主任,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这里一般有二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这位长者本身工作能力就比较强,那么,由他负责班子的工作是很适宜的。还有一种情况,这位长者虽然辈份高,全族人也很尊敬他,也非得选他为主任(理事长)不可,但他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平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很强的执行主任(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这样,既照顾到了情绪,工作也有人抓了。

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必然是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了。主要的任务有以下几项:第一,确定以主编为首的编辑班子;第二,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第三,组织协调普查工作;第四,组织审查族谱草稿;第五,印刷;第六,发谱,并组织庆祝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寻根不顺利,如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二件事:首先是筹款,因为这是修谱的基础和最重要的保证,这一点,我会在下一部分有详细论述;其次是协调,因为修谱委员会(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各个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全族的应修人员认识水平也不一,这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然后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会善始善终。

修谱的最终成果是编纂出族谱。所以,组织者最关注的莫过于编辑,为此,组织者要尽全力支持和配合编辑的工作,尊重编辑,不干涉他们的工作,尽量为编辑们特别是主编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家谱编修实务【之四】——经费收支

之所以先说开支,是因为大家要清楚修一次谱大概要花多少钱,据此来做一个预算,从而为筹措经费提供依据。

经费问题含有三重意思:经费的筹措、经费的开支、经费的管理。

一、经费开支。

修谱当然要花钱,开支的范围大致有以下几项:

1、印刷费。主要是印刷族谱的费用,这是修谱中最大的一项开支。

2、办公费。包括修谱委员会(理事会)日常开支、打印费、宣传费、通讯费、水电费等。

3、差旅费。主要是外调人员赴外调查族人基本情况和编辑出外查询资料所发生的费用。

4、伙食费。主要是倡议修谱、集中议事和发谱、祭祖时聚餐的开支。

5、人员工资。这项开支可有可无,主要是看大家议事时怎样决定,如果大家认为为修谱是对宗族尽爱心,无需报酬,这项费用即可不支出。它主要包括支付给修谱委员会(理事会)成员、编辑、普查员等的报酬。

6、其他。

二、经费来源

经费从哪里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1、捐助。这是修谱的最大经济来源。捐助者当然大都是本族中经济比较富裕的。各族修谱总会有少数几个热心的族人首先站出来捐款,组织者要注意对这种行为给予足够的表扬和鼓励,树其为榜样,大力宣传。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全体族人的经济状况进行摸底,这个底一般是好摸的,因为修谱委员会(理事会)的成员本就是各地、各房份的代表组成的,他们当然会熟悉本地、本房份族人的经济状况。拟出

一份经济状况较好的族人名单,然后发请柬召集他们开会,鼓励他们为宗族献爱心,为此次修谱伸出热忱的双手。开这样的会,要注意策略和方法。首先,受邀请者一般都是经济比较富裕,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族人,所以,接待要热情、周到,但不能奢华;其次,会前要与几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受邀者充分沟通,请他们作一些宣传,多讲鼓动的话,而且,要求他们捐款的数目尽量大一点,以此来带动全体受邀者;再次是要大力宣传和赞扬捐款的族人的善举,人家给了你钱,你要尽量给人家以名。

2、人丁费。委员会(理事会)可以开会议一个标准,规定凡为入谱对象的族人每人缴纳一定的费用。标准不宜高,以每人5-20元为妥,也可以分出男丁、女丁不同的标准,如果捐款的数目比较大,足以支付修谱的开支,这项收费当然可以不收。

3、售谱收入。即向族人征订族谱,拟定一个价格出售。应该注意的是要鼓励各家各户都拥着族谱,所以,价格要大大低于印刷的成本价。也同样,如果捐款的数目比较大,则可改为每户免费发放。

三、经费管理、

从上述的收支来看,经费的筹措应本着度支量收的原则。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上,一定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财务纪律,完善开支计划、经手、审核、审批几道程序,定期公开明细帐目,让全体族人和捐款者放心。有些地方的修谱就是因为发生了收入不入帐、不按规定开支、不公开帐目等行为,从而导致族人有意见,以至修族中途夭折的事情发生。

修谱结束之后,通过决算,经费一般都有盈余。这批钱数量不一,各族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大致如下:

1、设立“助学基金”、“敬老基金”、“济贫基金”等;

2、修祠堂、修祖坟、祭祖;

3、追加修谱人员报酬。

家谱编修实务【之五】——体例和格式

族谱大致有二种体例:欧体和苏体。

二种体例,并无原则上的区别,只是齿录编排上有所不同。

欧体适合于房份较多,人口较多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五世一提”,具体做法是,在齿录前画出世系图,以备检索。然后在编排齿录时,根据房份支派,将某房的某一支派五代安排为一个段落,编完了这一支,再编另一支的五代,编写了这五代,再编下一个五代,以此类推。

苏体适合于房份不多,人口较少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一辈一辈”。具体做法是:从第一世起,将所有同一字辈的人先后排列,再第二世、第三世……以此类推。

二种体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欧体,使人对自己的近亲的了解比较明了,苏体对自己的同辈的了解比较明了。我曾经作了比较,认为现在修谱,采用苏体为宜,但在采用苏体的同时,也应注意吸收欧体的长处,可以在齿录编排时详细注明房份支系,可以起到合二为一,优势互补的效果。

无论欧体还是苏体,强化检索系统是关键。编辑应在族谱的目录、书眉等地方详加标注,使阅读者能顺利地找到他所需要的资料。

2、格式

族谱的格式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要求。

首先在印刷上,可采用简化字横排,当然,如需照顾海外特别是台港澳族人的习惯,经过众族商议同意,也可采用竖排、繁体字,其次,语言、语法、标点符号也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当然,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也可以采用两种版本并行,甚至再加上电子版三种版本通用,都已经成为可能。

其次还有版式和印刷方法的问题,我比较倾向于用宣纸线装,但对现代印刷的样式同样不予排斥。

家谱编修实务【之六】——编辑步骤

一次修谱,重点是编辑,关键也是编辑。

编辑应该是有一个班子的:主编一人,副主编若干,编辑若干。担任编辑,特别是担任主编的人,应该在古汉语、文笔、民间习俗方面有一定的基础。

主编是编辑的核心,他应该负责全盘编辑工作,对各位编辑作出分工,对整本谱要构思一个整体思路,制定一个完整的计划和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步骤。

1、通读老谱。首先要对老谱,特别是上一届老谱要仔细地阅读,摸清楚老谱的格式、风格,对本族的历史源流和支派世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绘制世系图。也就是将上一届老谱上所载的人员按辈份全部画到纸上,一辈一辈用线连起来。这项工作比较浩繁,但也很重要。因为你只有画完了世系图你才可能对老谱所载人员的房份、辈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你在普查时不会遗漏人员。

画图用的是一卷很大的绘图纸,画很多横线分若干格(老谱有多少辈就分多少格),每格(横行)都写上这样的字辈;小方框中左边的字表示谱名,如“传森”、“家俊”;右边是字或名,比如“家俊”,字“彦堂”;方框后括号内的“传森3”,表示“家俊”是“普蕃”的第三子。把这些名字连结起来,就是一辈一辈。画好了整个图后,在普查现有人口时,心中就很清晰了,比如你要求普查员去家俊家……以后在编排齿录时,也不会发生次序上的颠倒。

3、普查。普查就是将上一次修谱还在世的族人、上次修谱后到本次修谱时出生的族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普查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是我设计的一张普查表格(点击阅读):

长丰林氏族谱编修人口信息表

普查中,不是每项内容都是必填的,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行的“谱名”,普查对象如果是老谱已载人员,当然应该填写,如果是老谱之后出生的人员,就不能填写,谱名待普查结束后统一安取。

4、整理普查资料。根据每一份普查表,撰写每位族人的条文。

在整理普查资料时,要注意为族人安取谱名。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字辈,同一辈份的人取一个相同的字以示标志。这些作为辈份的字,连起来一般都是一首诗或格言警句。依照字辈取的名字,叫做“谱名”。

每个人出生之后,父母都会为你取一个名字,或乳名,或长大以后的学名,这个名字也是你在日常工作当中的标志。每个人的名字或体现了父母的意志和审美观,或体现了自己的审美观,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如果仅仅根据这些名字,你无法判断同族中人的辈份,所以,谱名便应运而生了。具体的做法是:同一辈份取这个相同的字,另用一个不同字组成谱名,他日常使用的名字作为名或字。

谱名应由主编统一安取,这样就不会发生重复的现象。当然,有些人向主编提出他希望取一个什么样的谱名,只要不重名,不发生冲突,一般主编是可以满足他的这种要求的。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有些人出生后取的名字,本就是依据字辈来取,那么,取的人多了,就会发生重名的现象。比如我族“家”字辈,取“家有”的有十几个人,他们也没有别的名字。在修谱时,你又不能改他的名字,那怎么办呢?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就要采用同音字替代,替代的原则是老谱已取的不改,改动修老谱时还未出生的,同样都是在修老谱之后自取同一名字的,改年轻的,不改年长的,以此类推。

5、确定老谱内容的取舍范围。解放前的老谱一般有序言、历次修谱序言、历次修谱人员名单、家规家训、坟山图、祠堂图、祀仪祀规、历史资料、艺文、跋、后记、世系(即人口资料)等等,各族各次修谱不尽相同,但大致如此。老谱的这些内容可以不全部录入新谱,孰留孰舍,主编要有一个基本态度,然后提交修谱委员会(理事会)讨论决定。

6、整理老谱内容。老谱内各篇文章,全部是竖排、繁体字,没有标点符号,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我们要将决定留下来的所有文章进行整理:繁变简,加注标点符号,改正其中的错别字、异体字。

7、搜集资料,撰写源流考。每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系源流,主编应根据老谱所载源流,搜集和参考近代本氏源流的研究成果,尽量将本族的世系源流考证详细和清楚,可单独成文,亦可列入序言之中。

8、撰写《序言》。每次修谱都有一篇序言,序言很重要,它几乎是一部谱的象征和门面,它反映了该次修谱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序言撰写者一般是主编,但也可以请本族德高望重或学识渊博的人士撰写。

9、编定所有内容,初成文稿。编排的次序名不相同,但大致如下:序言(这是一定要放在最前面的),历次修谱序言,源流考证,本次及历史修谱人员名单和基本情况,捐款人名单及金额,凡例,历史资料、字辈排行、齿录、艺文、跋、后记、附注。

10、审稿。审稿一般由修谱委员会(理事会)召集组织,邀请相关人员对草稿进行审核,一旦审核通过,即可定稿。

11、印刷发谱。

上述是编辑的基本工作流程及内容。当然,各族都有自己不尽相同的情况,当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工作顺序及内容。上述的工作步骤也可同时进行,次序也可颠倒,并无成规。

家谱编修实务【之七】——世系编录

世系本来是一个书面语言,在有些族谱中也叫“齿录”,在族谱中,指的是人口资料。

世系是族谱的核心,我们修谱就是要记录每一位族人的基本情况。那么齿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撰写格式应该是怎样的呢?以我的家世举例说明:

例一:

十三世

玉云三子

传森字养和。民国十五年(公元1927年)八月十七日寅时生,一九七二年(乙卯)十二月十八日亥时殁。葬林家大湾祖茔甲山庚向。

配李家美罗塘乡李大公女。民国十六年(公元1928年)九月二十日吉时生,一九九一年)六月初六日未时殁。合葬林家大湾祖茔甲山庚向。

子三:家传、家昌、家俊

女二:家华,适罗塘乡岳岗村姚继全,生二子兴林、兴军,女一兴芹;家珍,适义井乡义井村葛子清,生子一玉锁,女二德霞、德群。

这是家父的世系。第一栏“十三世”是“传”字辈编号;第二栏“玉云三子”表示传森是玉云的第三个儿子,说明“身之所出”;第三栏“传森”是他本人的谱名;第四栏是基本情况,其中包括他的字(实际上就是日常大家称呼他的名字)、生卒时间、葬所志向,关于生卒时间的纪年方法,有庙号、公元、干支,老谱中只有庙号和干支,我们现在一定要加上公元,三种纪年方法可以一并使用,以便相互对照。

第二行,是家母的齿录。第二栏“配”,表示这是传森的妻子。应该注意,不是所有的妻子都称“配”,“配”只指那些已经去世且没有改嫁的妻子,如果修谱时妻子还在世,叫“娶”,已经改嫁或离婚、出走的也叫“娶”;

第三栏是家母的姓名,叫李家美;

第四栏,首先是家母的基本情况,与男丁不同的是,外娶媳妇首先要注明她的父亲姓名和娘家所在地,以示根源和尊敬,然后同样是生卒时间、葬所志向。其次,在妻子之后,列出子女。比如家父和家母育有三子两女。因为男丁还要在后面列举世系,这里从简,然后是女儿,首先要写清楚女儿的名字,然后是注明她出嫁给了谁?生了几个孩子,叫什么。

上述例子,基本上说明了世系的撰写原则、格式、内容。综合一下,用文字表达于下:

1、谱名之左,用小字标明“某人第几子”,说明身之所出;

2、谱名用黑体字标明,另行小字说明如下内容:①字、号,②毕业院校、学历、职称、职务、简历,③生、殁时间,④葬所向志;

3、配偶之左,用小字标明“配”、“娶”,说明婚姻状况,配偶姓名用黑体字标明,与夫并列。另行小字说明如下内容:①某地某公之女,②毕业院校、学历、职称、职务、简历,③生、殁时间,④葬所向志。如果已离婚或改嫁,亦说明清楚;

4、于母之后,注明子女。如某人有数偶,并各有子女,则子女各随母后。子女“夭”或“殇”,在其后加括号注明,不再撰写其齿录。子女出继,则在此子女之后加括号注明“出为XX嗣”,子女受继于人,亦在此子女之后加括号注明“抚XX第几子为嗣”;

5、无子,以女儿入赘外姓为嗣,符合现行《婚姻法》之规定,应视为本族之人,在其谱名之左,注明“XX赘婿”,下仍用小字注明其原本姓名、籍贯。其子女,如随母姓,理属我族,如随父姓,亦在其母之后注明其姓名,但不另撰其齿录。

家谱编修实务【之八】——女儿能否入谱

这是一个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家谱编修的问题。

女儿能否入谱,并不是指女儿可不可以修入族谱(历代修谱,女儿本就记录在内了),而是指女儿能不能够作为本族的传承之人。

之所以说这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一个问题,因为这在以前并不成为问题。某人无子只有女儿,他当然算是“绝代”了,但这种情况不多,因为过去生育子女不受限制,而且,一定继续生,到生了儿子为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不要以为这个无后是没有后代,它特指没有儿子。

没有儿子,意味着断了香火,不能以子传子,子子孙孙了。

从1970年代,特别是1980年代,政府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强制推行,特别是在城市,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这样独女户的情况就多了起来。我本人就只有一个女儿,估计这辈子也不准备要儿子了。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特别是只有女儿的人就提出,女儿也可以作为传承之人。

我的看法是,尽管无奈,尽管可以理解,但还是不能一概而论。我的意思是说,要看族人的反应和其本人的意愿,这一点要在凡例中说明清楚,作为一条制度规定下来,要行都行,一视同仁。我们林氏家族在修编族谱时采用的办法是:在女儿的齿录中载明女婿的相关信息,再载入所生子女的姓名、性别等信息,对其第二代以下暂不延伸登载,广大族人普遍接受。

族谱说到底,是父亲氏族的一个产物,在过去,它有它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但并不一定只能是以子传子,子子孙孙。这倒不是歧视妇女、男女不平等的问题,而是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只能如此。反过来如果现在是母系社会,你也只能采取以女传女的标准,不然的话就会乱。我曾经研读过一本《韩氏女谱》就是如此,也就是说,你只能采用一个标准。

打个比方,某人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当然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但在一些家族,谱名只能随父姓。她长大以后要结婚,结婚之后要生孩子。如果这个人坚持要将女儿、女婿、外孙修入自己的族谱,那他的这个外甥是不是应该改姓?你要求改姓,他的爸爸、爷爷会同意吗?再如果到时候女婿的家族也要修谱,那她的女婿和外孙修不修?

所以,女儿入谱的问题不是没有办法。有一种情况就是可以变通的。那就是如果女儿、女婿育有二子,他同意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或者虽只有一个儿子,但他们同意随母亲姓,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入赘的方式叙其齿录了。但如果计划生育政策不放松,这种情况也会很少出现。换句话说,过去出现过继或领养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就是采取了这种方法处理的,比如李鸿章原本应该姓许,但他的祖父改为李姓,他自然也就不再姓许了。

组织、经费、编辑只是修谱的三个不同侧面,其实紧密相连,合为一体的,不应人为割裂。我从这三个方面分而论之,是为了思路更清晰。

家谱编修实务【之九】——旧谱价值的发掘

老谱资料的利用要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经考证、比较和多方论证后才能定夺。蓝本不一定毫无差错,但它相对于其他旧谱的可信度大,且其缺憾,可据他谱补正,使之完善后达到可信。这种补正了的可信蓝本谱,则可定为修新谱的依据范本。范本的确立,其最大优越性在于可避免修谱过程中出现一系多说的“多中心”弊端。如有不慎,这种“多中心”会毁了宗谱“一脉相承”的根本原则。评论谱牒编修质量的优劣、价值之高低,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读谱的序文,且要读懂、读明白,谱序可称之谓整部谱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文字精华,它起到承上启后的引导纽带作用,更是对组成谱系脉络精髓的画龙点睛。

确定谱系编纂的质量、体例规范与否,其首要标准,是谱内必须要有创谱之序和随后历次续修的谱序,且基本完整。这是评定某谱价值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2、如何识别谱序的真伪

新谱或创谱的成谱年代,皆在谱序中得到反映。故对序文的年代(朝代)与撰文者的身份头衔(职位、职称、学位),及其古代籍贯(地名)等是否符合史实;该序文是独创原文,还是移花接木式的,或经人修改过的,甚至是伪托的“假货”等情况,务必考证澄清。

3、谱序和谱系(主要是世系)是否一致世系是宗谱最重要的内容,检查序文所述族源与始迁祖的关系、从何地迁到何地的过程、迁徙原因等情况,是否清晰明白,还是含糊搪塞一带而过,是检验“序谱合一”与否的首要一环。序谱合者,是“真货”;反之,则可称“冒牌货”。还要检查世系主要人物的姓名、头衔和籍贯等是否符合史实。

4、无序文的谱牒,既不符规范,也不合基本要求,存疑不可信;只见挂线图(表),而无人物生卒年月和事迹相对应的文字记载的谱,不可信;祖源不明的谱和迄至明代中叶甚或清初,在查考最早家谱无着落情况下匆促创编的谱(占相当比例),不可尽信;既无序文又无文字记述的谱,更难置信。

5、牢牢把握住“年代、朝代、血缘世序”三关不松手这三关,是互为制约的关系。如考某谱世系排列次序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其年代、朝代、世序三者对应关系是否合理或基本合理,三者对应合理,则正确;反之,则完全错误或基本错误。

6、抓住“三十年为一世”(《说文解字》)这个年限准则。世系中若超过两世(两代)以上均相差50年以上或不到20年者,必有蹊跷,这就要花大力气考证,以确定该谱的真实性了。

7、掌握创谱年代距始迁祖入迁之年的年差规律族人刚迁徙到某地定居时,以立足于生活稳定为主,是不会考虑修谱的。一般情况下,只有当族人繁衍五代或五代以上百年以后,并有人取得一定的业绩时,才会考虑建宗祠和编修家谱。所以,始迁祖一代是不可能修谱的,迁徙当年更不可能修谱。

总之,年代久远且规范可信的家谱,其价值就高;虽年代久但不可靠、不可信者,当无价值。故价值之高低,全在谱牒真伪与规范可信度之高低。而且这种价值和可信度,往往取决于文字谱的序文真伪和世系次序正确与否还有如世系中常见的攀附盛名或自行遵奉心理现象导致的错接祖源或祖孙次序错乱等等情况,亦应及时识别考辨后加以修正,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家谱编修实务【之十】——排版和制作

宗谱是很严肃、规范的纸质载体,目前续修新谱均采用宣纸印刷和竖式排版装订法。在这一形式上,基本与古谱无太大差别,较好地保留了古谱的传统格局和庄重、质朴、典雅的谱碟外观印象。这对谱牒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谱牒印前设计过程中问题较多,严重影响了新谱质量和降低了新谱的文化内涵,甚为可惜。由于工作关系,笔者鉴赏过周边地区不少续修的新谱,认为在印前设计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需引起各续修新谱宗族的充分关注和重视,这对提高本宗族新谱质量有百利而无一弊。

一、谱籍尺寸的确定

宗谱既为严肃、规范的宗族历史典籍,因此在其尺寸的确定上应遵循严肃、庄重的原则,把握好书高和书宽的最佳比例,即所谓的“黄金分割线”,达到最为适宜、舒服的视觉效果,而目前有一部分宗

谱在书高和书宽的比例上、随意性较大,造成两种情况,一是书宽尺寸过窄,印制成长条形,二是书宽太阔,近似于正方形,这两种情形只适宜于休闲读物,其随意无妨,但对宗谱来说是不严肃、不庄重的外观表现。

二、谱牒牌记的印刷

古籍古谱一般在封面以下第一页(即扉页)正面印书名,反面印牌记。牌记内容为本书的出书地点,印刷单位,印制时间等。看过牌记即对本书除内容以外的情况一目了然,有利于以后对该版本的鉴别,并有利于该书收藏传世的登记。但在现有续修新谱中大部分没有扉页牌记的印刷安排。甚至全谱中找不到该谱的成谱日期,只能从“序文”的落款日期来推算,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三、版口、版心的设计和运用

版口、版心、鱼尾、四周单边、双边等是古籍印前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籍的主要特征之一。一般古籍印制单位对此设计较为规范和统一,但也有为数不多的现有续修新谱在这方面设计得似像非像,有的甚至图省事而不印制版口或版心,造成内容查找的困难和排列的混乱,有的版面页码和内文页码不一致,张冠李戴,错码乱页,很不严肃。

四、字体的应用和排版

一部宗谱一般要运用到四到五种字体和六种左右字号,用于区别、分隔从谱名到内容、谱序到谱文、标题到落款等,从而达到大小有别、前后有隔、虚实有分、起止有序的要求,使人观之有赏心悦目的整体效果。但现有大部分续修宗谱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一是字体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谱序文字的应用上。谱序是谱之精髓和灵魂,最好采用毛笔手写行楷、行草。正楷字体,通过影印版的形式印刷,如没有这方面条件而采用电脑字库,则用大标宋、正楷、隶书为标题,以仿宋、行楷、行草、正楷为序文较妥。而目前有的谱序通篇用魏碑、新魏、隶体作为全文字体,有的甚至使用大黑体为序文全文的字体,黑压压、沉甸甸的一大片,蛮重压抑之感顿负双肩,完全失去使用宣纸的意义,失去了谱牒古籍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是排版的不规范。出现天齐地不整,标点在额首,字距不统一,疏密无定律的凌乱幅面,有的甚至出现半句话后,下半行空格另起行和中间开天窗的严重失误,三是在字号大小的安排上,出现字体的题小文大,承小继大、上款小下款大的无序无规现象。

家谱编修实务【之十一】——装订和排序

目前各宗族在续修的新谱中,均将资助修谱全无较大者的个人和其家属、企业等照片印制成彩页,并装订在谱首,照片的形式有个人照、办公照、全家福、生活照、休闲照、企业照、产品照等。笔者认为,资助修谱功德无量,当予表彰并存照传后,但男女老少、压在历届修谱谱序和先祖像赞前,似乎不妥。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建议可将资助者照和其家属照、企业照、编修委成员照,修谱过程中各次活动场景照(筹备会、汇报会等)、颁谱仪式、祭祖仪式等重大活动照,配上适当文字后,单独装订成一册。同时还可将本宗族文人的书法、画、篆刻、诗文、楹联等作品照片印制在内,图文并茂,一定能起到为正谱增色之效果,同时避免了照片压主、压祖之现象。以上这些问题在宗谱中出现,降低了整部谱的质量、品位和文化内涵。

当然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宗谱印刷单位在印前设计上的错误,而作为续修编委会,未能在样谱中发现问题,或者未曾认真审校、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也是造成这些问题在谱中产生的原因之一。一部续修的家谱,承载着这本宗族全体族人对祖先的敬仰与缅怀,承载着对后人的希冀与期望。其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全体续修委成员几年的心血和努力。大量的经费,少则几万,多则十余万,甚至几十万。努力和投入终于修成正果,而仅在印前设计的要求上,在对样谱的核审过程中未能严格把关、造成

无法弥补之暇疵,真可谓是永久的遗憾。

家谱编修实务【之十二】——校对与修改

当前,修谱事业如雨后春笋,欣欣向荣。修谱者多数是退休人员,半路出家,不懂谱事,晚年奉献,“老来学皮匠,一学就像样”,任劳任怨,精神可嘉,功不可没。但是,成绩的后面还存在一些错误缺点,值得注意。特别是校对失误与繁简字体互换,有些谱改繁为简,有些谱改简为繁,错讹百出,不可卒读。兹据2003年出版的三部新谱为例,文字错讹,举例如下:

一、属于繁简字体互换造成错误的。如“西瀛裏”、“八潭裏”,此处“里”为地名,与里程、里弄、里社、几里路之“里”,原本如此,读音平声。翻成“裏”(裡)外之“裏”,可简化为“里”,假借,读仄声。地名“里”,不能翻成“裏”。

如“岁次辛醜”,地支“子丑寅卯”之“丑”,原本如此,无繁简之别,今某谱以“醜”代“丑”,“牛头不对马嘴”,但“醜”可以简化为“丑”。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原本如此,不应更改。以“醜”为“丑”,以“晨”为“辰”,以“伸”为“申”,以“炳”为“丙”,以“赓”为“庚”,错到爪哇国里去了。天干地支只有形似误写:“戊、戌、戍”,“己巳已”。

如“某公云”,“云”指“说”,无繁简之别,今某谱改“云”为“雲”,错了。而“雲”可简化为“云”。“理发”误翻成“理發”;“元宵”误翻成“元霄”;赵松雪之“松”误翻成“鬆”;“青出于蓝”之“蓝”误翻成“兰花”之“兰”。如此等等,弄巧成拙,真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凡旧谱除个别字确有错讹应予校正外,千万别把繁简字体互翻,令人啼笑皆非。修谱者多数为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退休教师或干部,从此点可见我国学校教育忽视文字知识教学的程度令人吃惊!

二、属于校对失误的甚多,如“録”误为“禄”,“颛顼”误为“颛项”,“嬴”为“赢”,“坝”误为“埧”,“瓯北”误为“鸥北”,“诏曰”误为“若曰”,“英国牛津大学”误为“美国牛津大学”,校对失误之多,不可轻视。

为此,建议新谱重新校对一遍,列出勘误表,印发领谱者,粘附谱内,供今后修谱时改正。正在修纂的繁简字体互换千万慎重,特别是人名、地名不要随意改动,避免出现“西瀛裏”、“赵鬆雪”之类的笑话。繁简字体互换有疑义的应多多请教内行,不耻下问,别自作聪明,贻误后代。

家谱编修实务【之十三】——结构及内容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

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

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七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 老照片

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 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

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

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 风水图(祠堂图、墓图)

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

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 故居/村庄图

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家谱编修实务【之十四】——版面与版式版面指每页上印版所占范围。

版框版面四周的粗线,也叫边栏。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分别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有的印页版框上下栏单线,两旁双线,被称为“左右双边”或“左右双栏”。

行格版面之内,用直线分成若干行,每行有若干字,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页计算,叫做“半页×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版心每页版面正中的位置,又叫节口。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有的还印有书名、卷数、页码及本页字数,明代以前,版心下方往往还印有刻工姓名。

鱼尾版心中间用作折页基准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只有一个鱼尾的称为单鱼尾,上下各有一个对称的鱼尾,称双鱼尾(图2)。

白口、黑口宋代以后,书籍装订均在版心处对称,然后粘连或订线,对折的准绳主要是鱼尾,有时也在鱼尾上下各印一条黑线作为标线,叫做象鼻。凡加印黑线的书,装订成包背或线装之后,书口处就显出暗黑色,所以被称为黑口,其中粗线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线叫小黑口或细黑口。不加线的叫白口。

书耳版框左栏外上方,有时刻出一个小方格,里面题写篇名,叫做书耳或耳格。主要见于宋代蝴蝶装版面上。

朱丝栏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图1 图2

家谱编修实务【之十五】——编纂模式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

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四家训

家训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传统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采。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等。

简言之,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族规家训。家谱中较为常见者,大致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注重家法、国法 (二)、和睦宗族、乡里 (三)、孝顺父母、敬长辈

(四)、合乎礼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五家传

要想深入了解世系表中族人的历史功绩,那就得看家传了。

家传,是用来记述家族中有名望、有功绩人的事迹的文体,是一种正式的传记,明朝之前,传与谱是分开来记的。

“传记”记述了一个人一生的功绩品德,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贡献,到对地方、家族做的每一件业绩,如:出资修建词堂、祖墓等,全部记述在内,以作为后人学习之榜样,并荣耀家族。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传记中多配有该人的画像或关于该人的故事图画,让后代读起来倍感生动形象。

家传之用词以真实平朴为重,最忌溢美之词。这也是评价一部“家传”水平高低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自六朝起,就有将家族中名人的著作录入家谱的惯例,尤其是到了明朝,此风更盛,这部分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涉及史学、文化、经济、宗教等许多领域,在形式上甚至堪于”经典史料“相媲美。

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艺文著述是家族先人的心血结晶,其中的大量珍贵史料文献,有着非常珍贵的参考和欣赏价值。但是,由于艺文著述的种类、内容繁多,而又良不齐,所以还需后人用心整理,方能使家族中的艺文精品得以流传和利用。

同时,我们在续补家谱现代艺文著述时,更需精心挑选,慎重录入,把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文献传给后代。

七家谱图像

家谱之体现,能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

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

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 老照片

家中存有的古老黑白照片、一家人的合照等,都有其历史价值,也是见证家谱的最原始材料。

2) 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

中国历代以来多有大量之人物画及肖像画,其中有大部分是为了纪念先人,或表达对圣贤亲人的追慕。

也有些家谱将家族先人中显达之人,画出其仪容,置于卷首,以求达到光大族望,启迪后人的目的,有些也刊载一些先人手泽遗墨。

3) 风水图(祠堂图、墓图)

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物版图、描绘实状,有些更是附刊墓图,有些甚至详记地理方位。

人们相信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埋葬的地点有很深的关系,这些都蕴涵着丰富的“风水”内容,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4) 故居/村庄图

明清族谱中不但记述居址迁徙,很多富家所修的谱书中,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他们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家谱编修实务【之十六】——加工成册

家谱加工工艺分为线装书加工和书函加工两部分。

线装书加工工艺流程如下:

理料——折页——配页——检查理齐——压平——齐栏打眼穿纸钉——粘封面——配本册、切书——包角——复口——打眼穿线订书——粘签条——印书根字。

理料。即将印刷页一张一张地揭开、挑选、分类,再逐张按栏脚和图框将其撞理整齐,这种操作叫“捐书”。页张理齐后,用单面切纸机把书页裁切成所需的大小。

折页。线装书折页是以中缝前日为标准,将单面印的书页的白面向里,图文朝外对折,折缝就是前口,一般书页折缝处印有“鱼尾”标记,作为中缝折叠标记,称为“黑日子折”,把版框作为中缝折页的标准线的,称为“白口子折”。折页后书帖栏线整齐,鱼尾栏宽度一致,折缝压实无卷帖。

配页。线装书的配页操作与平装书的配页基本相同,线装书页薄,纸质软,除用一般平订的拣配方法外,还常用撒配。

撒配时,按页码顺序将同一页码的书帖排列成梯形后,将其叠放在一起,然后从一头抽出书帖,就是一本配好的书册。配好后的书册版面排列整齐,无错帖、无卷帖,撞理整齐。

齐栏。将理齐后的书页散开成扇形状,并逐张将书页前口折缝上的鱼尾栏整齐的操作称为齐栏。齐栏前应先将书帖前四折边刮平服整齐,防止齐栏时书页拱翘。齐栏后的书册,栏线垂直、不乱栏、顺序正确。

打眼穿纸针。配页齐栏后的书册,经理齐检查无误后,进行打眼穿纸钉,以保证书页不移动,并栏线整齐。

纸针眼打两个,上下位置在书册长各1/3处,距书脊6~9mm。打眼垂直、无扎裂、扎豁书册,针眼直径以能入针穿线为准。

纸打用料与所订书册纸质相同,并用竖纹。纸针要挺括、牢固、直径与针眼相符合。

切书。将粘好封面、封底、配好页的整套书册沿口子闯齐、放到三面切书机的切书台上,对准上下规矩线切书。切好的书册应刀口光滑、平整美观,压书的力量应适当,以免裁切后本册表面出现压痕。

包角。为保护书角,使其不散。不折、坚固耐用,在穿线前将书背上下两角用缤或绢包住称为包角。包角的位置在书册最上和最下第一针眼处,并与线痕、切口呈垂直状。包角用料为细软织品,用适当粘剂,折角整齐,包角平整牢固、自然干燥。

复口。将封面三边(或前口一边)的勒口与衬页粘接,将勒口盖住,以增加封面的挺括和牢固性,保持外观的整齐。

穿线订书。线针眼一般为四个,上下位置根据订缝形式定,与书脊距离为13~18mm。

用线为60或42支纱6股蜡光白线或相同规格的丝、麻线穿过眼孔,将书页订牢。

穿线用双线,依不同的穿线方法,入线要正确,拉线紧度适当。书册穿线后平整牢固,双股线并列排齐,无扭线、交叉、重叠、分离线,线结不外露

贴签条。在封面上贴书名签,签条的位置对书籍的造型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是粘在封面的左上角,离天头和前口各约8~12mm。

印书根。线装书通常是平放在书架上,为了便于查找,还要在地脚的右边印上书名和卷次。

家谱版式体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338718479.html,/cpz/proview.asp?id=51 版式体例 传统版式:欧阳修、苏询从谱学理论上进行探讨,提出了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编的规范。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欧式、苏式两种基本格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图),用起来非常方便。欧式中,每人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最大优点是父子兄弟世系关系清晰。 样式组合:欧式(单页/筒子页)—(有/无)照片——(有/无另提)共12种 欧式单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单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欧式筒子页无世系线有照片行传欧式筒子页有世系线有照片行传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询创立。苏氏行传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以行号排序,由右向左排列,主要强调宗法关系。最大优点是同一代人之间大小关系清晰。苏式行传家谱必配世系图,于是也有人将世系图称为欧式,后来就有欧苏同体的说法,也就是欧式和苏式同在一套家谱中,不过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样式组合:(单页/筒子业)——(有/无)照片——(单栏/双栏)——(有/无承前项)共16种 苏式单页双栏无承前项行传苏式单页有照片行传 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苏式筒子页有照片行传 ●宝塔式:宝塔式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其特点是将

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子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齐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牒记式: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 一个相关的简介。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宝塔式牒记式 传统版世系图:

最新家谱修编倡议书4篇

家谱修编倡议书4篇 我们知道,编修家谱并不单单是指编写这个过程,还包括其他各方面的准备工作。那么如何写好倡议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倡议书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家谱修编倡议书篇1各位宗亲: 盖我孙氏家族,自凤阳定远县遇仙公以来,到凉州公定居常州以来,孙氏家族为常州大族,自一九四六年修谱至今约六十八年,因各种原因,未能续修,有违祖训,二十五年须一续,当今太平盛世,孙氏原裔,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我们肩负着因宗统族,续修家谱的使命。 国家建史籍,地区修方志,家族续谱牒。这是繁华盛世意识形态的自然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明支柱,是炎黄子孙最优良的文化传统,家谱即家族档案,是立家之本。它是一户家族发展的文明史,它记录着家族的繁衍脉络和生命血统的延续,它联系着每一户家族成员的根基。从微观上,家谱标志着一户家族发展的文明程度及社会影响,反映其家族综合实力和家族成员的总体素质,从宏观上,家谱可透视出社会变迁的痕迹与历史人文变革等相关信息,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们续谱一句《孙氏家谱》的条例,结合当今时代的潮流,热情诚邀我孙氏族亲,举族同心,完成修谱任务,面对现实,困难重重。首先族亲对续谱的存在极大差异,其次,没有了祠堂的经济后盾。其三、由于坂上、灵台、塘洋、居地分散,还有迁徙远走,时间跨度大,

还须立传作赞等,事项繁琐,因此续修家谱是一项艰辛,细致浩繁复杂的文字工程。 面对现实,续修家谱就要所有宗亲、统一认识、义不容辞、责无旁贷、慷慨解囊、踊跃参与、热情协助、由衷支持,在全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把《孙子家谱》续修起来,修好撰就成册,以慰先祖,告知后裔。 最后,祝一脉宗亲,与世促进,兴旺发达,永世昌盛! 家谱修编倡议书篇2尊敬的各位宗亲: 为弘扬中华姓氏文化,秉承先祖精神,让张氏后裔勿忘吾祖。特倡议培建三溪口张氏祠堂!宗祠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宗祠不仅是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而且是宗族组织开展活动的地方,更是宣传姓氏文化的重要场所。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则宗庙残颓,香火断绝。古代宗祠被视为高于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祠堂成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征。 我三溪口张姓(包括17村赵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欣逢盛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我们富而思源,思祖敬宗。鉴于众多姓氏都在其祖地相继修建或培建了规模宏大的宗祠,我三溪口张氏古往今来对国家对社会有着卓越贡献,有着厚重传统美德、家族昌盛,又岂能落后于他姓?为此我们倡议集我张氏一族之力,重新培建张氏祠堂(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对历史上各个时期作出突出贡献的张氏先祖建祠纪念,可谓既顺应了时代潮流,又符合广大宗族人的心愿。鉴于培建宗祠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祠堂培建工程投资巨大,希望全

家谱编修

家谱编修【之一】——序言 盛世修谱,家谱族谱作为与国家史志、地方史志并称为重要历史载体,编修的意义极为重大: 一、寻根、留本。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几十年,但总要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死了,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连祖先是谁都不知道,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孩子也就是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外?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着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周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二、清缘、备查。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有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庭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望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祖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有着他自己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谱,只要有了谱书,凡与族人有关的人和事,谱上都有记载,比如,你要知道本族来由、远祖世系,可查本族由来。你要知道老、新派别,可查老新语录。你想给自己的子女取个好名字,你想了解本族先人在各个历史朝代的功绩和对社会的贡献,一套谱书在手,家族情况都有。 三、增知、育人。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几十年来由于对自己子女缺乏家族观念的教育,导致现在有很多人没有家庭观念和人伦的教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嫖娼有余,赌不竭力,吃喝玩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馋奢无底,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中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规范了本族后人的言行。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不如,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舞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四、血肉联情。俗话说:“亲不亲,故乡情。”“多个朋友多条路。”在大流通的社会中,在国际一体化世代,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这是今后人子孙必行之路,通过联宗族谱,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一个人走在外,路人(路上随意向隅的人)不如乡人(自己家乡的人),乡人怎与血肉之情相比。经济开发中的往来,生死祸福的降临,人与人之间自然也非常必要相互提携、帮助,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相见恨晚,血肉亲情一定更好、更深厚。 五、承前启后。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辈,先人千心万苦创业,育人,为本族、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能从我们这一代丢掉,必须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精神,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对后人来说,我们应该给他们留点什么?是金钱?房屋?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美如玉。”先人只能留给后人知识,精神财富,思想财富,留给他们祖宗的品德,儿孙们才有生财之道,才能发迹万贯,这些都溶聚在我们的谱书之中,只有把这些留给他们,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纂修族谱意义如此重大,古时祖先将其高度概括为“敬宗收族”。“敬宗”当然是尊敬祖宗,“收族”,除有不遗漏每一个族人的意思外,更重要的是要在全体族人之中形成一股向心力,团结全体族人,使大家处于同一价值观念之下。 家谱编修的时间间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族谱宜三十年一修。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有四个方面的工作必须做好:一、组织,二、经费,三、编辑,四、制作。

修谱不是随便修: 家谱宗谱编修的用字规则

修谱不是随便修:家谱、宗谱编修的用字规则 一、名、字、号 1、名:宗谱中一般都有名(即谱名,宗谱的字辈通过谱名 来体现)。现在修谱,一般不再搞谱名,名字即为谱名。旧 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只呼其字而不叫其名,即所谓避讳,直呼其名是对这个人的不尊重。2、字:即平时称呼。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平时见面只呼其为“孟德”、“玄德”,而不叫其曹操,刘备,就是避讳,表示尊重。现代人很少用字。 3、号:号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旧谱中的号一般是 年长者或有一定功名的人出于一种成就感,或出于某种因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所以不能把几岁孩子的小名称为号,那是对号的一种误解。 说明:古人有姓、名、字、号,字通常由长辈来命名,男子可在成年后由父亲取字。今修谱时,如族内形成共识按字辈定新录入成员的谱名,拟将原名书为“一名××”或“字××”。同时,不能把旧谱中的名随意去掉,也不能把旧谱中名、字随意调换。如有曾用名,可用“又名××”加以弥补。 二、配、娶、继配、聘 4、配:宗谱中的配是男子结婚的专用词,配即元配。即对 方为未婚,也称处子,书“配某地某姓某公女”。

5、娶:娶则指对方为再婚女子,也称醮妇。书“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6、继配:继配指前任妻子已死亡或离异,又与后任妻子结婚。再配为处子则书“继配某地某姓某公女”;再配为醮妇则书“续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7、聘:聘指男子定亲,双方夫妻关系已经确立,但未完婚。旧社会对定亲非常重视,一旦定亲,女方即为夫家人。故有“未婚卒,葬某地”之记载。 说明:在配和娶两字并用于一宗谱时,配和娶用词含义是有区别的,一字之差,意义不一样。所以不要随便把旧谱的配改为娶,个别宗谱只写娶而不写配,这种情况另当别论。另外,现在修谱,一般不写聘,而以结婚为准,年近五十未结婚者,可写“未娶”。 三、适、字、未字、待字 8、适:该女子已出嫁结婚书“适”。 9、字:旧时女子通常在出嫁前才由父母或婆家取字。该女子已定亲尚未出嫁曰“字”,与男方的聘相对应。 10、未字:该女子尚未定亲曰“未字”。 11、待字:该女子已介绍对象,但尚未举行定亲仪式曰待字。因称女子待嫁为“待字”。 说明:宗谱中“适”为女子结婚的专用词,因此现在修谱,不要惟恐别人看不懂。就把适改成嫁,这就与历次修谱

编修家谱的一般步骤

编修家谱的一般步骤 1、成立“修谱机构”及确定“修谱主持人” 凡一个家族准备新修或续修家谱,首要的工作就是成立“修谱机构”。“修谱机构”通常称为“×氏家族修谱理事会”(或委员会等)。其次,就需要确定“修谱主持人”,由“修谱主持人”全面负责,并组织有关人员开展修谱工作。 2、“登记入谱”的准备工作 “登记入谱”是决定修家谱之后就要开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此项工作按以下要求办理: ①分发“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必须使用专门设计、统一印刷而成的,与《家谱》配套使用的专用底稿纸:“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将每一房人、每个家庭的成员全部正确的进行填表登记。 ②确定始祖 ③确定修谱的范围 3.整理、审定“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使每个入谱人员的填写情况都正确无误后,即可正式填表修谱了。 4、填表修谱前的准备工作 ①确定填写谱册的人

由于《家谱》填表方法简明易懂,填写人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即可,只要认真细心、书写工整、责任感强就可以胜任。 ②墨水最好使用炭素墨水,以保证字迹永不褪色。 ③所有文字资料已准备好“家族成员入谱登记表”已全部收回并经整理审核无误。由修谱主持人组织人员拟定序、凡例、先世考、个人传记…有关文字资料已定稿。 ④将已定稿的基本文字部分,以及家族成员的生平传记,和家族大事记等文字记叙部分抄写在“谱序、源流、凡例…”和“生平传记”、“家族大事记”、“家族荣誉册”等表式中。将家族成员个人情况、血缘关系情况分别填入“家族名册”、“世系表”等表式中。 ⑤如家族人口多,分支多所需要的谱册套数较多时,则可以依照已修好的第一套“家谱”作样本,可由一人或数人填写复制所需要的套数。 ⑥如所需谱册不只一套时,必须在每一套谱册的内封页右上角空白方框内填上每一套谱册的编号,并将每套谱册内的“第几次修谱套分存情况表”分别填好。 ⑦将修好的谱册,分发给每一位收藏“家谱”的持有人,妥为保存。至此,采用《家谱》修谱这一工作即告完成。

编修家谱小议2

编修族谱小议 当前,各地在编纂地方志的同时,民间正在自发地悄然兴起一股编修族谱的热潮。那么对当今的族谱热,应如何看待,作为地方修志机构的县(市)地方志办公室又该如何做呢?现就这些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与同行商讨。 一、应肯定编修族谱有其积极作用 编史、修志、续族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过去,一般家族都有族谱。而且每间隔5年、10年、多数则在30年(称“进谱”)再在原有基础上重修、增修和续修。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存的旧族谱多是二、三十年代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富而思宗,再加上受各地都在修志的影响,民间又渐渐兴起编修族谱的热潮。这股热潮,就笔者看来,其作用有: 1、可以加强宗族的亲和力,并避免重名现象发生。编修族谱的目的,按一些旧族谱上的说法,是“为了尊祖敬宗,昭穆不乱,使后代子孙知其木有本,水有源”。这种说法虽然不够全面,但也确是编修族谱的主要原因。如上所述,各地现存的族谱,最后的续修多在二、三十年代,这几十年来已繁衍了两三代人,沦海桑田,同族中已有不少人散居天南地北。迁徒出去之人,特别是在外地出生的一代,虽知祖居何地,但已不知先祖何人,更不明族中情况,就不能不“数典忘祖”了。同时,由于不明族中情况,孩子出生时各父母凭自己兴趣为孩子命名,致使不少重名的现象发生,给招生、招工、户口管理、邮电通讯等带来不少麻烦。编修了族谱,便可使人知道其宗族史源,知道同宗之中各支各房情况,可明已之辈份,同宗一家亲,这对增强家族的亲和力,避免重名的现象发生,是有利的。 2、有利于“教化”。族谱是“一家之史”(章学诚语),是某一家族的历史书。每本族谱几乎都记载有各代的杰出人物,载有他们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事迹,也载有他们清正廉洁、公而忘私的高尚品格和大义凛然、报效国家民族的高风亮节。在族谱的续修中,毫无疑问也会记载族中当代蛟蛟者创造的业绩及奉献精神。我们知道,在同一家族中,人虽同宗,但却良翡不齐。族谱的编修则可以使良者受到鼓舞,继续再接再励,使秀者受到鞭策,使其去恶从善,舍邪就正,弃懒从勤,奋发向上。这对“教化”是有积极作用的。 3、有利于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我们国家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大家庭,多种民族杂居的现象比较普遍。本来不同民族之间通婚,是很正常的现象,

家谱的编写36格式

家谱的编写格式 家谱格式虽有详略之别,然而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内容应不外乎以下36项: 1、谱名: 顾名思义即家谱的名称。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可谓名目繁多。家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题辞 不是每部家谱都有的,大多是皇帝、高官或名人为本家族家谱写的题辞,放在显著位置,目的是光耀门楣。 3、恩荣 集中记载历代皇帝对本家族或某些成员的褒奖,包括各种勅书、诰命、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有的还包括皇帝或地方官员为本家族题写的各种匾额。目的是通过重君恩来彰明祖德,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4、目录 “目”指篇名或书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前人把

“目”与“录”编在一起,谓之“目录”。按照一定次序编排,记录图书的书名、作者、出版、内容与收藏等情况,或列出书刊的篇章等目次,以供读者检索之用的工具。 5、谱序。 即序言。序,亦称“叙”、“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等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6、谱例。 即凡例。亦称例言、发凡,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主要是介绍本谱的编写体例,收录范围,结构特点,各种著录规则,本谱中各类目的立类理由,适用范围,各种可入谱和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以及诸如如何避讳等行文要求。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7、宗规家训 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训、家箴、家条、

修编家谱的作用

修编家谱的作用 一、绪论:家谱的源流 在中华民族连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家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由此延伸的姓氏学,是一门科学,是鲜活的社会发展史。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世谱、家史等;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脉源流、世系人物等多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其内容主要有历代祖宗像、谱序、族渊来历、发展历史、优良传统、迁徒情况、字派、世系图录、人物事迹、艺文华章……等。家谱不仅名目众多,而且种类丰富,根据家谱传承记载方式不同,可分为结绳家谱、口述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书本家谱等。其中书本家谱(即书写抄录、打印印刷在纸上的家谱,又分古籍和现代印刷家谱。)又是我国目前存世的最主要的家谱形式,数量在五万种左右。中国家谱由来悠远,从夏代到今天编修家谱绵亘数千年,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史,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来,我国家谱的内容、体例和功能经过了不断丰富、逐步发展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家谱萌芽。甲骨、金文中已有家族世系的记载,具备了家谱的基本要素,但较简单。周代的《世本》记载了远古帝至春秋时期诸候大夫的氏姓、世系、迁居、名号等,是中国家谱的开山之作。 汉魏晋南北朝:家谱兴盛,此时已出现谱牒之名。尤其在南北朝,门阀势力极度膨胀,官之升迁,只辨姓氏高下,不考人才优劣,于是“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国家设谱局,出现审查机构,并出现谱学专家。 唐代:家谱发展,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打击门阀势力,提高李氏皇族地位,专门组织官员编纂《氏族志》,计293姓,651家,分成9等,李氏一等,外戚二等,原来显赫的士族,列为三等,武则天掌权时,又组织人编《姓氏录》,将武姓列为一等,再次打击旧有的士族势力。 宋代:转折时期。家谱功能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功能,变为“尊祖,敬宗,睦族”的伦理道德功能,编修方式由官修发展为私修;内容更加丰富,体例因欧阳修编《欧阳氏谱图》、苏洵编《苏氏族谱》,创立新体例,人称欧苏体,成为后世修谱的基本体例格局,为家谱进一步发展、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编修家谱必备模板

XXX家谱 祖屋地址 公元XXX年岁次XXX年 春

序言(范文) 时代轮转,人口日多,社会变革,事物日繁,兼新陈代谢定律,人欲知以往事,无不赖文字记载,传绵稽查,故国家有国史,籍改历史盛衰和人文概况。 编辑人:XXX 审查人:XXX 公元XXX年岁次XXX年春

X氏族谱章程草案(范文) 一、宗旨:坚决遵守党纪国法,加强团结、创新、和谐、发展,弘扬中国文化传统(清明) 节。 二、族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严谨文明、勤奋朴实、尊老爱幼、共同发展。 三、制度: (1)各支族选举成立代表会,代表3-5人,并由支族代表选举成立龙氏联族代表会,设常务理事组13-15人,分工为名誉理事1人,副理事3-5人,顾问、文书、 财会、组织、宣传、监查、青年、妇女等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各支族代表、联 族理事,均实行2-3年改选和义务职责,廉洁奉公,为民服务。 (2)开会学习,每年2-3次,年终总结,表彰先进。 (3)每年逢清明节,祭祖扫墓,费用自筹,帐目公布。 四、族规: (1)坚决遵守党和政府方针、政策、法令,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学习交流和合作,创建平安和谐社会。 (2)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搞阴谋诡计。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社会主义道路。 (3)要创新、和谐、发展,方能兴家、富民、强国。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和气能生财,人和万事兴,互相尊重,不侵犯、不干涉、不斗殴,公平公正,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4)要五讲四美、讲法纪、讲道德、讲文明、讲伦理,按辈伦起名字、称呼人,坐席分上下,赶船、乘车让位,不能混乱。 (5)要尊老爱幼,孝顺老人,把衣食住行切实做好,供养好老人,不能断食、绝医、

家谱字辈

家谱字辈 家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为区分一族众人之间的长幼、尊卑,表白宗族里世系血统顺序,专门选用全族共行的辈份文字,这就是字辈谱。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它是一个家族传代的字凭,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更多资料:百姓通谱 字辈命名是我国重要的一种取名方式,也是我国姓名文化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根据初步研究,我国以字辈命名的文化现象起源很早。东晋南北朝时,一些文化优越的大族子弟就竟相以字辈命名。当时的命名方式,有些是兄弟共享某些汉字作为名字的偏旁,有些是同辈人中分别使用某些相近的字作为辈份的标志。显然,这些都已具备了字辈的性质。当时所用的字辈不太严格,还没有形成像后来那样严格按照「字辈诗」命名的习俗。但是,作为我国字辈取名习俗的发端,其历史是应该一直追溯到这里的。 如毛主席的名字就是按传统的字辈谱命名的。“毛”是姓,“泽”是辈派,“东”才是属于名。《毛氏族谱》里字辈是“立显荣朝士,文方运济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救圣学,风雅列章”。“泽”是第十四代辈字。 字辈的形成。字辈,表示家族辈份的字,俗称派。其意均为修身齐农。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起源于宋朝,《谱牒学研究》中记载:宋太宗赵匡胤立了13个“范字”——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加上“匡”共14字。这恐怕是我国最早的辈字,字辈,是人们按伦理道德取名的一个规则。多在职入学时家长请先生按辈字给孩子改个学名,即大名。中国古老的姓氏字辈的规矩真的很有用,散落五湖四海的家乡人一旦论起字辈来,关系可以丝毫不乱。字辈,它是各族祠堂的产物,或集体创作;或名人所笔,族门出个相公、举人什么的,往往为家族立派、续派;也有皇帝赐封的,孔族字辈就是明清两朝皇帝赐定。那是当今全国统一得最好的字辈。?? 我国较为严格和系统的字辈取名习俗大概完善于宗族制度高度发达的宋元以后。由于宗族制度高度发达,各地同姓人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密切。为了便于区分长幼尊军和在交往时便于称呼,一些家族率先在修谱时采用了编定一首寓意深刻的五言诗或七言诗,族人命名时按辈份高低依次选用一字的「字辈诗」命名方式。由于这种方式的确可以起到以上所述的作用,因此使迅速流传开来,成为我国流传最广的取名方式。 家谱字辈是一个家族的简单而比较系统的证明,字辈,或四言、或五言、七言,可长可短:长则五六十字,短则十多字,一般为二三十字。它虽说带封建宗族色彩,然而从文学角度来看,却是绚丽多姿的诗篇。各族姓氏,有不同的族谱,辈字就是族谱的确良核心和纽带带。同一个姓氏,有不同的族谱,或字节辈。 我国古代使用字辈谱的家族和姓氏十分普遍。因此,一些影响较大的家族或家族中出过名人的家族所使用的字辈谱也就随其家族的声誉而广泛传播。古代人按字辈取名时所用的字辈谱,一般是由祖宗或饱学之士选定的,大多数谱系都含有忠孝传家、宁国安邦、克勤克俭、光大家业等内容,也有一些字辈谱是按阴阳五行编定的。 近现代以来,由于人们取名的手段越来越丰富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采用字辈取名的人除在较为落后的农村以外,大部分姓氏和家族都不再使用了。只是在近年来,随着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人归国寻根热的兴起,一些地方的姓氏也编修了新家谱,修或续了新的字辈谱。这些在新形势下编定的字辈谱,尽管采用了传统的形式和方法,但在内容上突出了「振兴中华」、

【亲族修谱常识】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 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 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 11.世系考。 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元定论,不过至迟已在南宋时出现,因此很可能也是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

宗祠编修网络家谱建议书

宗祠编修网络家谱建议书 尊敬的宗长: 宗祠是家族祭祖联宗、议决宗族事务、办理红白喜事、上灯修谱、表彰功德、惩戒罪恶等精神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它集祭祖、崇拜、管理及行使族权于一身,神圣而庄严,集中体现着人的精神要求。因此作为家族的门面和标志,它往往是村落或集镇中最宏大、最庄严的建筑。人们之所以倾尽合族之力,在乡土上营构这种富丽堂皇的圣殿,正因为这里将安歇先人的在天之灵。确切的说,祖先是居住在人们的心灵中,而祠堂则是一个宗族心灵的外化。 谱牒又称宗谱、族谱或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是宗族的生命史、家族百科全书、家族文化教科书、传承家族文化的工具书,每个家族成员都应该知晓,家规家训应融入每个人的骨血。普及家谱,是传承祖德文化和家教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对子女进行尊老、伦理意识、睦族亲邻、培养亲情、推进和谐、德礼教育等,都具有特定的作用和意义,是家族的传家宝典。 传家宝典的核心在于传,传什么?谁来传?传给谁? 生命有限,家族血脉生生不息,家风家训是先辈传承下来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好家谱应更加突出家风、家训的教化功能。 国人的道德教育启蒙于家庭教育,每一个国人在婴儿、幼儿、少年、青年、成年这五个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和众多家庭组合的家族教育。这是人生享有的最亲密的教育,也是最易生效的教育。与时俱进为家庭教育编制好家族特色的道德教育方案,为国家培养人才履行责任和义务,让族中更多子女成年后,都能成为合格的国民。 据抽样调查,编了家谱并配有家规的家族,家谱普及率都在20%以下,有谱之家视其为“宝”而保,优良家风没办法普及到户。 家谱——重在教育,应在传承中改革、俱进中创新。利用先进的科研技术,应用到传统家谱,使家谱带着古老气息,却不呆滞落后,发挥传家宝典的真正作用,服务每一个族员。

家谱的写法

家谱的写法 今年我族准备新修家谱,我将要参与其中的一部分工作,为了做好工作,本人查阅了一部分史料,考究了几部比较完整的家谱,积累了一点书写家谱的小知识,现总结并共享出来,错误难免,以期抛砖引玉、共同进步! 家谱(或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一、家谱的结构 家谱的结构千差万别,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哪些老的繁琐的框架结构,应该有所取舍,作为一个现代家谱,我觉得有以下六部分就够了。 (一)序 序言很重要,每次修谱都有一篇序言,它几乎是一部谱的象征和门面,它反映了该次修谱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序言撰写者一般是主编,但也可以请本族德高望重或学识渊博的人士撰写。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本次修谱的族史背景;此次编码的依据;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变迁、当前分布及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 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述。 (三)、人物志 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图片、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

修家谱致辞

修家谱致辞 篇一:重修族谱仪式致辞 重修族谱仪式致辞 各位来宾、各位长辈、各位族亲: 大家好! 今天,我们举行盛大仪式,祭告皇天厚土、列祖列宗,为XXXX支脉重修族谱。 人之有祖,正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水流千里不舍其源,树高万丈不离其根。我XXX氏家族源远流长,历史上出了不少成功人士。饮水思源,叶落归根,寻根访祖,承继发扬祖业,是我XXXX氏后裔之传统美德。修族谱、立排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正本清源,尊祖敬宗,使长幼有序、尊卑有份;是为了追念先人创业之艰辛,弘扬先人优秀文化和精神传承,加强道德教育,建设和谐家园;是为了加强族人间的联系沟通,增进情谊,增强团结,共同发展;更是为了使我XXX 氏家族更加兴旺发达、枝繁叶茂!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我自己,向倡导发起重修族谱事宜并付出辛勤劳动的会长XXX,副会长XXX、XXX、XXX及理事会各成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对社会贤达及各位师傅的指导帮助,表示真诚的感谢!向关心理解和大力支持这项工作的各位族亲表示忠心的感谢!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一个家族的传家宝,是子子孙孙的根系所在,是维系家族和睦的纽带。本次我族重修族谱,凝聚了大家的智慧和心血,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大团圆、大聚会,能在思想、精神和感情上进一步唇齿相依、水乳交融,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加强交流,促进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心同德,精诚协作,续写我族的绵绣篇章,共创XXX氏后裔的现代辉煌。我坚信,全体族亲有志气、有信心、有智慧、有能力,必将大有作为! 在此,我们祈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祈愿我们XXX 氏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祈愿各族亲全家幸福、万事如意!谢谢!篇二:家族家谱会议上的讲话稿 家谱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炎黄同心,华夏一脉;血浓于水,叶落归根。 家谱,亿万炎黄子孙的根系所在;家谱,所有华夏儿女的精神故乡。没有了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了家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 我们的根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我们的根,纪录在家谱中,我们的根,凝聚在中华文化里。寻根问祖,是人类的天然意识;追根溯源,是人类的自愿索求。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

家谱编修基础

家谱编修基础 现代家谱编纂者的素养 当代中国,不少家族正在编修家谱或已编纂成了家谱。但是,很多已编纂成的家谱大都出自乡村或小巷素养不高者手中,质量普遍不高,存在着许多毛病。如观念陈旧、格调老化、立意浅薄、体例混乱、用语芜杂、修辞浅陋、错讹百出,考证马虎,校对不严等。不客气地说,有的家谱,不过是收集的资料无序地堆积在那里。这样的家谱,其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必须重视家谱编纂者的素养。这里说的素养,指品德、思想、文化等各个相关方面。 编修家谱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涉及面宽,劳动量大,是集体的配合劳动而非个人的劳动,所以往往编修家谱都要成立一个组织,叫“家谱编修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若干人组成,分几个小组。 参与编修家谱的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 要具备必要的文化基础。文化愈高愈好。历史家、文学家编修出的家谱,质量自然是很高的。欧阳修和苏东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然,一般的人都达不到欧阳修和苏东坡的水平,但编修家谱的基础文化必须具备。要懂得一些历史常识,要大致能读懂古人编纂的家谱,要有辨别真伪、是非的能力。

要对编修家谱这件事有兴趣。没有兴趣就谈不上爱好和热情。兴趣来源于对家谱文化的喜爱和关注,也就是家谱文化意识。认识家谱的意义和作用,文化意识是一个前提。 要有奉献的精神。编修家谱是本家族的“公益事业”,是文化行为而不是商业行为。家谱图书不是一般的图书可以拿到市场上卖出赚钱,基本上是收藏的文本,是传家之宝。所谓奉献,一是有钱的要出钱,有力的要出力,既出钱又出力的那就更好了。参与家谱编修的人员,不应有贪图利益的思想。 作为编修家谱的牵头者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如经费的筹集、人员的分工以及整个过程中重要问题的讨论与决定。 对编纂家谱的具体执笔人,要有特殊的要求。如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政治以及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要有概括和构架的能力。没有这个能力,就谋不好篇,布不好局。这个能力实际上是“学”与“识”在发挥作用,具体的过程就是综合与分析。涉及到的问题有指导思想的定位、编纂方针的确立、板块内容的划分以及对复杂材料的取舍等。家谱反映的内容虽然是客观的,笔法是写实的。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反映到家谱上,应有弃有取、有重点和非重点。在这个过程中,无形中体现了编纂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修养不高的人,编纂出的家谱恐怕水平不会很高。 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大众化的文风。编纂者不能故意在遣词用字玩弄高深和晦涩,以显示自己的“水平”。文风要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