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研究》(1:角度、原则与存在的问题)

合集下载

史记历史调研报告

史记历史调研报告

史记历史调研报告史记历史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对《史记》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作者司马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史记》在中国古代历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了查阅文献、网络搜索以及访谈专家学者的方法。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史记》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古代历史学的现实意义。

三、调研结果1.《史记》简介《史记》是中国古代官修正史的典范之作,作者为司马迁,成书于公元前91年至前87年间。

《史记》以中国历史为主要内容,共计130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

司马迁通过这种结构,系统地叙述了自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以及一些列传人物的事迹。

2. 司马迁及《史记》的影响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文学家,也是《史记》的作者。

他在《史记》中注重事实真实性的记述,追求史书的客观性与真相,避免了其他古代历史书籍中的讳诫以及美化历史的倾向。

同时,他也是第一位进行大规模史书编纂工作的历史学家,为后世史学家们树立了榜样。

3.《史记》的影响和意义《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奠基之作,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首先,司马迁运用了纪实的手法,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研究,确立了中国古代史书的规范,为后世历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其次,《史记》中所记载的历史,丰富多样,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文献之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史记》还对后世历史书写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历史书写更加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

四、调研心得通过对《史记》的调研,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史记》对中国古代历史学的重要性和影响。

司马迁作为中国古代历史学家的先驱,他坚持真实性、客观性的史书写作风格被后世历史学家所推崇。

他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在查阅文献和网络搜索的过程中,我们对于《史记》的某些学术争议存在一定的盲点,例如有关司马迁的史书写作原则的学术争议。

史记文学史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史记文学史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史记文学史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摘要:司马迁是以文学笔法担当历史叙述的,是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承担博大精深的历史哲学观的。

在以文学的笔法叙述历史时,司马迁重点关注的对象是人,是强调人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在《史记》人物传记叙述时,司马迁有意识地建立了“通古今之变”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之间的关系。

司马迁在叙述“天人之际,承敝通变”(《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过程中,始终扣住人物的言行,用以小见大的叙述方式揭示一个王朝之所以被另一个王朝取代,是因为社会运动中有“敝”的存在。

司马迁在表述其通变思想时还吸收了孔子的文质思想。

为了把文质互变的理念贯穿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叙述中,司马迁别开生面地采用议论的方式,将人物活动放到社会历史变化的大背景下。

司马迁以六经为最高范本有两层含义,一是六经是撰写《史记》的思想原则,一是六经是《史记》文学叙述的最高范本。

司马迁撰写《史记》为人物立传及评判是非的标准也是以六经为原则的。

史官揭开了中国历史叙述的序幕,生动形象的记录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学的风貌。

司马迁通过反省记言、记事的局限性,通过为人物立传以文学笔法提出了新史学追求的文化目标。

司马迁建立的新史学秩序,大大地改变了先秦史学旧有的结构。

这一改变主要是在历史叙述真实性的基础上,选择典型事件、典型细节,用充满了文学气息的笔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关注他们在历史中的价值。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文学史料;历史哲学;六经长期以来,人们大都是从史学和文学的角度来认识和评价《史记》的。

认为《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通史,《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认为《史记》是一部伟大的纪传体作品,有很强的文学性,是一部前无古人的传记文学。

这种认识自然是正确的。

然而,这样做无疑是忽略了司马迁自身的期许,忽略了司马迁以文学笔法书写史学著作的基本原则,忽略了史官的文化使命和历史担当。

这种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我们对《史记》的正确解读,同时也有降低司马迁及《史记》文学及文化品质的倾向。

《史记》叙事学研究

《史记》叙事学研究

《史记》叙事学研究《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历史内容深受学界好评。

本文将从《史记》的叙事学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其历史叙事、春秋战国时期和人物传记等方面的特点。

一、《史记》的历史叙事《史记》是一部具有丰富历史叙事性的史书,其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为读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与其他史书相比,《史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将历史叙事纳入了完整的体系。

《史记》的叙事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作者司马迁在撰写史书时,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倒叙、插叙等,使得历史事件和人物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史记》的叙事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表现力,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气息。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叙事特点《史记》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时期,各种政治势力相互角逐,社会矛盾加剧。

《史记》通过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

在这一时期,《史记》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对各种政治势力的均衡描述。

作者司马迁通过对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合纵连横等事件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此外,《史记》还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思想传播等事件的描述,表现了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

三、人物传记的叙事方式《史记》中的人物传记是其叙事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这些传记通过对各类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元面貌。

在人物传记方面,《史记》的叙事方式和手法十分独特。

首先,《史记》的人物传记具有完整性。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丰满,传记的各个部分相互连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背景以及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

其次,《史记》善于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和行为。

作者司马迁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述,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例如,在《项羽本纪》中,项羽自杀前奋力搏杀的场景被生动地描绘出来,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项羽的悲壮与英勇。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

古代经典《史记》探究性研读史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由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迁撰写,完成于西汉初年。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卓尔不凡,更在史学研究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探究性研读的角度探讨古代经典《史记》的特点和意义。

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著作的代表之一。

它以“纪事本末”、“序纪承闻”、“论语录事”、“志林广记”、“表暂考”五篇内容构成,总共一百三十篇,记述了自黄帝到西汉武帝一百三十五年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一部最早、最丰富和最完整的史书。

《史记》的主要特点有:第一,以文辞雄浑、气势磅礴,深刻展现了我国古代史学艺术的高超水平。

第二,它运用了雄辩法,不拘字数地展现了优美的文辞风格。

它在史学理论上也有独到之处,提出了许多关于史学的思想和原则,影响深远。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其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都是不可忽视的。

史记对中国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的创作,不仅对后世的史学有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因为其权威地位,影响了后世诸多史学家的研究方向和思想观念。

古代的史学研究借助史记的理论和方法,使得中国史学得以长足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史学体系和理论。

史记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史记》凝聚了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后世学者的广泛研究和传承。

史记阐述了丰富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使得中国文化传承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对后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史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史记历史真实性研究

史记历史真实性研究

史记历史真实性研究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创作于公元前1世纪。

它记录了从上古到前2世纪的几千年历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之一。

然而,由于史记的时代久远和作者主观立场的存在,其历史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史记的历史真实性进行研究。

一、历史背景与编纂史记是在秦朝末年和西汉初年编写的,这时正处在战国末年到秦末汉初的历史过渡时期。

史记的创作目的并非客观还原历史事实,而是借助历史事件来述说人物的品德和政治观点。

史记被司马迁触犯宦官而受到贬斥,这也影响到其对历史的选择和刻画。

因此,史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个带有明显立场倾向的文学作品。

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史记中所记载的历史事件在真实性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时代的漫长和信息传递的不完善,历史事件的记载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

比如,史记中描述的上古时期的人物和事件,由于时代久远,很难找到确凿的证据来验证其真实性。

此外,史记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可能受到作者立场的影响,存在夸大和缩减之嫌。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史记中,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形象进行了深入塑造。

他通过描述人物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和政治才能,以及附带的评价,描绘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然而,由于作者立场的存在,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可能存在夸张和片面的情况。

比如,诸如刘邦、项羽等人被赞扬为英雄角色,而秦始皇则被贬低为独裁者。

四、多元史料的参考在研究史记历史真实性时,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一部作品的记载。

可以借鉴其他历史文献,如其他古代史书、石刻、金石铭等多元史料来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多样的史料,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并对史记中的片面或夸大表述进行合理纠正。

这样的研究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史记的历史可信度。

五、历史学家的解读对史记的历史真实性进行研究还需要依靠历史学家的解读和分析。

历史学家通过对史记的文本和历史背景的细致研究,从不同角度剖析其中的历史真实性。

他们可以通过比对多个史料、考察历史事件的连贯性和合理性等方式,对史记中的历史事实进行评估和鉴别。

史记的编纂原则与方法论

史记的编纂原则与方法论

史记的编纂原则与方法论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史学史上的奠基之作。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史记的编纂原则与方法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史记的编纂原则史记的编纂原则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真实性、客观性和立意性。

首先,真实性是史记编纂的基本原则之一。

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力求真实客观地反映历史事实,他通过广泛收集历史资料,采取多种考证手段,力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明确表示:“史者,本无常文,然自古受经传者,多取文辞,故书之,以为可观也。

”可见,史记的编纂立足于历史的真实性,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其次,客观性是史记编纂的重要原则。

史记以纪传体的形式展现历史,既有纪事的记载,又有人物的传记,力求客观地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性。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描述了各个历史事件的经过,还注重描绘历史人物的性格和行为,使读者能够客观地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历史人物的特点。

最后,立意性是史记编纂的重要原则之一。

史记的编纂目的在于“为太史公立传”,司马迁希望通过史记的编纂,为后人提供一个学习历史、治理国家的范本。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表示:“愿为之宏述,使治世之君,知古今之变革,务得自用心焉。

”史记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著作,它通过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经验,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教训。

二、史记的编纂方法论史记的编纂方法论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多方收集资料、多种考证手段和注重人物性格描写。

首先,多方收集资料是史记编纂的基本方法之一。

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广泛收集了各种历史资料,包括史书、家谱、国家档案等,力求全面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称:“受之东方朔、左思之属,及司马彪、班固之徒,皆以为言者,是故多取辞色,以为可观。

”可见,史记的编纂方法之一就是多方收集资料,力求全面了解历史。

其次,多种考证手段是史记编纂的重要方法之一。

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采取了多种考证手段,包括查阅史书、考证古籍、查证实物等。

赵生群《史记》研究分析

赵生群《史记》研究分析

赵生群《史记》研究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南京师范大学赵生群教授长期从事《史记》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至今已逾30 年。

30 年来,赵先生在《史记》文献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在《史记》疑案考订、《史记》编纂学等诸多方面的论断已为学界所普遍接受。

2013 年,他主持整理的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修订本已经出版,反响热烈。

2015 年,中国史记研究会即将成立15 周年。

《墨子》云: “年踰十五,则聪明心虑无不徇通矣。

”( 《史记·五帝本纪》徐广注引) 在研究会走向成熟的重要节点,回顾当代《史记》研究的重要学人,总结他们的学术成就,显得尤为必要,也一定能推动《史记》研究在新的起点上走向更宽广的明天。

本文总结赵生群教授30 多年来的《史记》文献整理与研究的成就,即怀抱上述信心与期望。

一、太史公研究( 一) 司马谈作史赵生群教授的《史记》研究始自对《史记》作者的考证,其第一篇公开发表的《史记》研究论文即《司马谈作史考》( 《南京师院学报》1982 年第2期) 。

其后二年又发表《论司马谈创〈史记〉五体》( 《南京师大学报》1984 年第 2 期) 。

后来作者将以上两篇文章合纂为《司马谈作史考述》一文,收入《太史公书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及《〈史记〉文献学丛稿》(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二书,反映出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持续探索。

“司马谈作史”是《史记》研究的疑案之一。

这一疑案不仅关涉《史记》的作者与成书,还牵涉太史公的经历与交游、司马迁生年、《史记》断限、《史记》的真伪补窜乃至中国文学史研究。

这一疑案也是其他研究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因此自古及今均有人提出并研究。

《隋书·经籍志二》云: “( 司马) 谈乃据《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

史记中的历史研究解析

史记中的历史研究解析

史记中的历史研究解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通史著作,由司马迁所著,成书于西汉初年。

作为中国古代史书的巅峰之作,史记被誉为“左氏春秋”之后的“第二十二史”。

本文将对史记中的历史研究进行解析。

一、史记文体与结构史记以纪传体为主,分为十二本,共130篇。

每一本都以一个史书的名字命名,并依次编排纪传体文章。

其中,纪传体是指考据记载人物事迹,传记则是记录个别人物的生平和成就。

这种文体结构的运用使得史记既有大方向的叙述,又有细节和个人特色的描述,形成了一部统一而完整的历史著作。

二、史记的主题与意义史记主要关注中央的政治史和重大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起伏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记录与阐释作用。

史记以“纪事本末”为目标,将各种事件纪录到,力图展现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同时,史记也注重人物的塑造,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凸显他们的功过得失,强调道德标准和忠诚精神。

三、史记的历史研究方法史记的研究方法以实证主义为基础,追求客观公正的历史记录。

在史记中,司马迁遵循了“实录实事”的原则,凭借他自身的学问和研究能力,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并主张对史料的真伪进行辨析。

他以笔者的力量,对错误的地方进行补正,丰富和完善史书的内容。

史记在历史研究中,可谓开创性地运用了甄别史料的方法,为后来的历史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史记的学术价值与局限性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在涉及权威性和证据性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为今后的历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同时,史记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过分关注个别人物,忽视社会结构和经济状况,没有较为全面地反映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

五、史记对后世影响的分析史记不仅在古代影响重大,对后世的历史学研究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史记开创性地提出了辨析史料真伪的方法,奠定了历史学研究的基础。

同时,史记对后世史学家的史料选择、史料收集和史料整理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后世历史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陈寅恪:“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
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究问题,则为此时代学 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 之预流。 …… 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 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
者也。”
– 陈寅恪:“夫义理词章之学及八股之文,与史学本不同物, 而治其业者,又别为一类之人,可不取与共论。独清代之 经学与史学,俱为考据之学,故治其学者,亦并号为朴学 之徒。所差异者,史学之材料大都完整而较备具,其解释 也有所限制,非可人执一说,无从判决其当否也。经学则 不然,其材料往往残缺而寡少,其解释尤不确定,以谨愿 之人,而治经学,则但能依据文句各别解释,而不能综合 贯通,成一有系统之论述。以夸诞之人,而治经学,则不 甘以片段之论述为满足,因其材料残缺寡少及解释无定之 故,转可利用一二细微疑似之单证,以附会其广泛难征之 结论。 ”
西汉后期张禹的《张侯论》在《论语》的结集史 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合并鲁、齐两种本子,还可 能采取了《古论》的分篇。
东汉前期或中期,某一周姓学者又据《鲁论》对
《张侯论》进行校定改编。 后期的郑玄又在周氏本的基础据《鲁论》、《齐 论》再度改编——至此,《论语》的结集基本定 型。
–《鲁论》把其中的“易”字读作“亦”,上述孔
伯可謂至徳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余
讀《春秋》古文,乃知中國之虞與荆蠻、句吳兄弟 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 嗚呼,又何其閎覽博物君子也!”
司马迁所载人物之语能否视为迁之思想
《史记·貨殖列傳》中载计然语:“積著之理,務
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
無敢居貴。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貴上極則反 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財 幣欲其行如流水。”
– 《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豈非天哉?豈非天哉? 非大聖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
司马贞《索隱》注:“高祖起布衣,卒傳之天位,
實所謂大聖。”
–《論語·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謂至
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何宴《論語集解》注:“泰伯,周大王之長子,次 弟仲雍,少弟季歴。季歴賢,又生聖子文王昌。昌 必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讓於王季,其讓隱故無 得而稱,言之者所以為至德也。”
子的话就变成了“加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 無大過矣。”
–今 本 《 论 语 · 阳 货 》 中 载 : “ 子 曰 : ‘ 予 欲 無 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 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 哉!’” –在《鲁论》中,这个“天”字作“夫”字:“子 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 何述焉?’子曰:‘夫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 焉。夫何言哉!’”
本门课程注重的原则与方法
注重元典细读
–细读(close reading);The New Criticism –主张认真、审慎、反复、仔细地研读原文,从词、词 组、词意及其关系中把握和解释原文及其意义,反对 以一种先验的意识和理论介入作品而使词意等得不到 文学性的展式。布鲁克斯和R. P. 沃伦所著的《怎样读 诗》(Understanding Poetry , 1935 ),是细读批评的代 表作。
《史记》研究
——
视角、原则与问题
研究《史记》的三个视角
历史学角度:史实的清理与考证
文学角度:艺术手法的探究 学术思想史角度:跨学科的解读
历史学角度:史实的清理与考证
–史实:物质事实与精神事实 –史观:司马迁对史实的观念 –对司马迁所载史实与史观的再研究
– 【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我们承认有两 种历史:一种是一度发生在过去实实在在的一系列 事件,另一种是我们所肯定的并且保持在记忆中的 意识上的一系列事件。第一种是绝对的和不变的, 不管我们对它怎样做法和说法;第二种是相对的,
– 《吳太伯世家》:“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 太姜生少子季歴。季歴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 有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 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歴以傳昌,乃二人亡 如荆蠻,文身斷髪,以讓季歴。”
司马迁对材料的看法即可视为其思想
《史记·吳太伯世家》:“太史公曰:孔子言‘太
老是跟着知识的增加或精炼而变化。”
– 【英】哲学家、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历史的知
识是关于心灵在过去曾经做过什么事的知识,同 时它也是在重做这件事,过去的永存性就活动在 现在之中。”
–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一切真正的历史都
是当代史。”
– 【英】 哲学家卡尔 · 波普:“不可能有一部‘真
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的解释, 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人有 权利去做出自己的解释……历史虽然没有目的,但 我们能把这些目的加在历史上面;历史虽然没有意
– 郭沫若1958年5月16日说:“资产阶级史学家
只偏重史料…… 不能把他作为不可企及的高峰。 实际上我们需要超过他。就如我们今天在钢铁 生产等方面15年内要超过英国一样,在史学研 究方面,我们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就在资料占
有上也要超过陈寅恪。这话我就当到陈寅恪的
面也可以说。”
抱“了解之同情”的态度
避免对司马迁的美化 避免对司马迁的现代化
应区分司马迁的思想与其所载之人的思想
–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载:“司馬遷據《左 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 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其言秦漢,詳矣。至於 采經摭傳,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亦
其渉獵者廣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
斯以勤矣。”
–《史记·周本紀》载:“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 氏女,曰姜嫄。姜嫄為帝嚳元妃。姜嫄出野,見巨人 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 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 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氷上,飛
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嫄以為神,遂收飬長之。初欲棄
之,因名曰棄。”
《史記·赵奢传》:“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 不?’對曰:‘道逺、險、狹,難救。’又召樂 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 曰:‘其道逺險狹,譬之猶两鼠鬬於穴中,将勇 者勝。’王乃令趙奢将救之兵。”
《史記·留侯世家》载:“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滎陽, 漢王恐憂,與酈食其謀橈楚權。食其曰:‘昔湯伐桀, 封其後於杞;武王伐紂,封其後於宋。今秦失徳棄義,
– 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的审查报 告中说:“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者,其对于古人之 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所谓真了 解,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同
情。”
《史记》研究中应避免的问题
应区分司马迁的思想与其所载之人的思想
注重材料证据
– 王国维《古史新证》:“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 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
以补正纸上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
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 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虽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 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可 断言也。”
义,但我们能给它一种意义 。”
历史
历史本体
历史认识
历史
(历史本体)
历史事实
历史叙事
(历史学)
(思辨的历史哲学)
历史事实的哲学
(分析的历史哲学)
历史观念的哲学
文学角度:艺术手法的探究
–宋代的苏洵首先指出了《史记》的“互见法”:“遷之傳亷 頗也,議救閼與之失不載焉,見之趙奢傳;傳酈食其也,謀 撓楚權之謬不載焉,見之留侯傳。夫頗、食其皆功十而過一 者也,苟列一以疵十,後之庸人必曰:‘智如亷頗,辯如酈 食其,而十功不能贖一過。’則將苦其難而怠矣。是故本傳 晦之,而他傳發之,則其與善也,不亦隱而彰乎!”(《苏 老泉先生全集》卷九)
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後,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
復立六國後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 徳,莫不鄉風慕義,願為臣妾。徳義已行,陛下南鄉稱
覇,楚必斂衽而朝漢。’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
行佩之矣。’食其未行,張良從外來謁。
– 清代吴见思《史记论文·高祖本纪》:“先精辟项羽 一纪,接手又写高祖一纪,一节事分两处写,安得不 同?乃《项羽》中字字是写项羽,《高祖》中字字是 写高祖。两篇对看,始见其妙。” – 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 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
避免对司马迁的美化
– 对司马迁的美化主要出现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说司马迁有民族平等的思想
说司马迁是“人民的歌手” 说《史记》“充满了人民性,处处从人民立场上来 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
避免对司马迁的现代化
– 司马迁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有其突出贡献。钱钟书
先生《管锥编》指出:“当世法国史家深非史之
西汉时《论语》有三种传抄本:《鲁论》、《齐论》 和《古论》 –刘 向 《 别 录 》 谓 : “ 鲁 人 所 学 , 谓 之 《 鲁
论》”;“齐人所学,谓之《齐论》”;“孔壁
所得,谓之《古论》”。
– 班固《漢書·景十三王傳》:“恭王初好治 宫室,壊孔子舊宅以廣其宫,聞鐘磬琴瑟之 聲,遂不敢復壊,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 《彖》《繫》《象》《說卦》《文言》,讀《易》, 韋編三絶。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扵《易》則
彬彬矣。’”
“十翼”:《彖传》(上下)、《象传》(上 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 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今本《论语·述而》载孔子说:“加我數年,五 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为‘大事纪’体者,专载朝政军事,而忽诸民生 日用。司马迁传《游侠》,已属破格,然尚以传
人为主,此篇则全非‘大事纪’、‘人物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