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饰色彩观概述
古代着装颜色等级划分

古代着装颜色等级划分咱们来聊聊古代人的着装打扮的等级吧。
你知道吗,在古代,衣服的颜色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身份地位。
上层贵族们最爱穿红色、紫色这些颜色鲜艳的衣服,显示自己的尊贵。
普通百姓就只能穿点土褐、白色这样的朴素颜色了,别想沾染上高贵色彩。
比如在中国的明朝时期,皇帝和王室成员就专门穿着明艳夺目的红色袍服,表示他们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平民百姓只能穿一些灰色、棕色这样的低调颜色,因为鲜艳的色彩都被视为皇家和贵族的专属。
在欧洲的中世纪,紫色被视为皇室和贵族的特权颜色,普通民众是绝对不能穿紫色的衣服的,否则会被视为僭越。
所以说,颜色在古代社会里确实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另外,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有不同的颜色有特殊的寓意和用途。
比如在古代中国,白色代表哀悼,所以喪葬时会穿白色。
而在日本,红色象征着喜庆,所以结婚时会穿红色的和服。
可见,颜色在不同文化中都承载了丰富的内涵和地位意义。
不过有时候,一些特殊场合下,即便是平民百姓,也能暂时"扮猪吃老虎",穿上富贵人家才能享有的红蓝色服饰。
比如在隆重的节日庆典中,普通百姓也能暂时穿上绣有金丝的喜庆服饰,在一天之中体验到身份的暂时转变。
又或者在某些礼仪仪式上,即使是平民百姓,也可以通过穿着体面的礼服,暂时扮演起贵族的角色,在其他人面前展现出不同于平日的形象。
这种"暂时穿越"的体验,不仅让普通百姓感受到了身份的提升,也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情趣,增添了节庆仪式的韵味。
虽然这种身份转变只是暂时的,但它也让这些平民百姓感受到了社会地位的流动性,体验到了生活的多样性。
比如说,在皇帝的大喜日子里,老百姓也能被允许穿上鲜艳的色彩。
不过一旦节日一过,他们还得老老实实地回到自己平常的土色衣裳里。
总之,古代人通过着装颜色的区分,把自己的等级分得清清楚楚的。
那个时代的服饰可真反映出了社会的分层和等级观念啊!。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服饰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社会地位、身份和文化传承的象征。
本文将从服饰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服饰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最早的服饰是由兽皮、树皮和植物叶子等天然材料制成的,用来保护人们免受自然环境的伤害。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饰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社会风貌和审美观念。
在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最早的时期是原始社会,人们主要穿着兽皮或树皮制成的衣物。
随着农业的兴起,人们开始使用植物纤维制作服装,如麻、蚕丝等。
到了商代和周代,服饰开始出现了丰富多样的变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封建社会时期,服饰成为了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贵族阶层穿着华丽、富丽堂皇的服饰,以彰显自己的高贵身份。
而平民百姓则穿着朴素、简单的服饰,以示与贵族的区别。
到了明清时期,服饰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款式,如汉服、唐装、襦裙等。
二、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中国古代服饰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色彩:中国古代服饰注重色彩的运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
例如,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白色代表纯洁和庄重,黄色代表皇家的尊贵。
2.讲究细节:中国古代服饰非常注重细节的处理,特别是在图案、刺绣和纽扣等方面。
这些细节的处理不仅增加了服饰的美观度,还彰显了制作工艺的精湛。
3.强调礼仪:中国古代服饰强调礼仪和仪式感,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穿着不同的服饰。
例如,在婚礼、葬礼、宴会等重要场合,人们会选择合适的服饰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4.倡导和谐:中国古代服饰追求和谐的美感,注重服饰的整体搭配和协调。
服饰的款式、颜色和配饰等都需要相互搭配,以达到整体的和谐效果。
三、中国古代服饰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服饰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的审美哲学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的审美哲学邹婧(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学院)摘要:服饰色彩作为一种象征符号,色彩服饰词语蕴涵着普通语言和行为不便或不能表达的意义,使自己变成一类特殊词语,与时代、社会、宗教、伦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蕴藏着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色彩审美哲学。
关键词:古代服饰色彩象征性审美意识Chinese clothes and ornaments the ancient times color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philosophy zoujingAbstract:Lifestyle. color has become a symbol, color costumes words implying an ordinary language and behavior. inconvenience or failed to express the significance of making themselves into a special kind of word, and it with the times, society, religion, ethics are inextricably Contact shows the different styles of different periods color aesthetic philosophy.Keywords: Ancient Dress color symbol Rheological Aesthetic Consciousness在中国古代璀璨的服饰文明中,服饰的象征性历来倍受统治者重视。
色彩作为一种无声的语言成为我国历朝历代尊卑等级的重要标志,虽然各朝代之间色彩代表的意义不尽相同,但用色合“礼”这一点上历朝历代无一例外。
色彩作为尊卑的象征,赋予理论内涵并与政治相联系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上则不多见。
中国古代用色文化

壹 贰 叁 肆 伍
中国古代用色流变 历代用色制度简介 色彩背后的文化意义 几种特殊的单色介绍 文化中国,在色彩之后。
中国古代用色流变
三代: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 春秋:楚地尚赤 战国:邹衍“五德轮转说”
中国古代用色流变
秦代:秦代周从水德,衣服旄旌皆上(尚)黑。 汉代:汉初尚黑,文帝时改尚黄,后汉光武 帝时正火德,色尚赤。
隋代以前黄色跟帝王的联系还不是那样密切,普通人 也可以穿戴黄色衣冠。 至唐,黄色成为皇室专用之色。宋王林《野客丛书· 禁 用黄》:“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遂 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佛教尚黄色:释迦牟尼捡拾黄裳为衣的典故。
几种特殊的单色介绍
【红色】 周口店“北京猿人”:用赤铁矿染红的石珠、在山顶 洞人的墓中还发现尸体的周围撒有红色赤铁矿粉末的 痕迹。 原始巫术的影响:红色代表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 魂的寄生处,具有不可抗拒的对生和死的控制力。 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青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 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
汉代拓展了佩绶制:“文帝后规定,乘舆黄赤绶,诸侯王 赤绶,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公、侯、将军紫绶,九卿 中两千石、两千石以上青绶,千石、六百石黑绶,四百石、 三百石、二百石黄绶。” 汉代的宫殿与官署建筑多用红色:“丹楹”、“朱网”、 “丹屏”、“彤轩紫柱”、“丹挥缥壁”、“绿柱朱穗” 汉代漆器用色:以红、黑两色为主。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璧礼 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磺礼北方。”
“五帝之牲,当用五色矣。” 孔颖达注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 也。”
色彩背后的文化意义
五方 五色 五行 五灵 八卦 五帝 四时 五神 星宿 天干
关于汉服色彩的知识

关于汉服色彩的知识:
汉代,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汉代影响巨大,因此汉代人崇尚“本质美”,也就是自然的颜色,因此多数汉代服饰都是单色的,且黑色居多。
在汉代人的思想当中,深色的服饰代表着尊贵,浅色的服饰代表着低俗。
所以汉代的流行色为玄色、赤色、绿色和白色,其中玄色被认为是最尊贵的一种颜色。
唐朝的流行色,众所周知,唐朝经济繁荣发展,服饰方面更是非常流行,思想的开放也影响了唐朝人的服饰风格。
从影视作品和文学资料上也能看得出来,唐朝的服饰是非常华丽的,而且色彩也很鲜明,明艳对比非常强烈,所以唐朝的流行色为绯红、明黄、绛紫、青绿,其中绯红色和青绿色经常搭配在一起,视觉对比非常明显,尤其是绯红色被称为贵族专用的颜色,高贵典雅且不落俗套。
宋代虽然是我国古代高度繁荣时期,但是服饰风格却与唐朝有很大的不同,宋代人内敛且含蓄,所以服饰的颜色也基本上都很内敛,浅色系比较多,更加追求恬静淡雅,就连红色也只会选择用淡红色。
所以宋代时期的流行色为淡红、珠白、淡蓝、浅黄。
不仅如此,宋代官员阶级制度也很明显,根据官员的品级不同,服装颜色也是不同的。
明代时期将五色与“德、仁、善”结合在了一切,定为正色,象征着尊卑和等级。
明代比较喜欢浓郁的颜色,比如大红色、宝蓝色、葡萄紫和草绿色,这几种颜色都是明代比较流行的颜色。
而且那个时期的穿着是非常讲究配色的,服饰风格大多数都华丽端庄的。
中国古代女子服饰之美春秋战国仕女服饰

中国古代女子服饰之美春秋战国仕女服饰中国古代女子服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美。
其中,春秋战国时期的仕女服饰以其独特的设计与细致的工艺,展现了古代女子服饰的高雅与优美。
本文将从服饰的整体特点、衣料的选择与制作、服饰配饰以及服饰在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仕女服饰的整体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仕女服饰以简洁、优雅、大方为主要特点。
相比其他时期的服饰,它们更加注重线条的流畅与整体的协调感。
服饰的颜色通常以柔和而不夸张的色彩为主,如淡雅的粉色、浅蓝色和柔和的绿色。
此外,服饰的款式也更加注重舒适度和穿着的便利性,注重体现妇女的柔美与温婉。
二、衣料的选择与制作在春秋战国时期,仕女服饰的衣料选择上以绸缎、丝织品和轻薄的纱类面料为主。
这些面料质地柔软,质感细腻,适合展现女性的娇嫩与温柔。
同时,仕女服饰的制作工艺也极为考究,常常运用刺绣、绣花和画工等技艺,使得服饰更加精致美观。
衣料的颜色与图案设计上则通常以花卉、鸟兽等自然界元素为主题,以展现女性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三、服饰配饰的重要性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仕女服饰中,配饰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首饰、发饰、披肩、鞋袜等都成为仕女服饰中的重要搭配元素。
首饰方面,常常使用金银器或玉石作为材质,以其光彩夺目的外观衬托女性的婉约与高贵。
发饰则多采用花状设计,通过精心的编排与搭配,增添服饰的整体美感。
而披肩、鞋袜则常常使用柔软细腻的面料,并配以绣花等细致工艺,使得服饰在穿着时更具层次感与细节之美。
四、仕女服饰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的仕女服饰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更是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联系的。
在那个时期,封建礼制非常严格,妇女受制于家族、父兄之命,不能多外出。
因此,仕女服饰以其独特的设计与制作工艺,成为妇女们表达自我个性与审美追求的重要途径。
其简约而优雅的服饰款式,不仅彰显了妇女的柔美与温婉,更体现了妇女们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邃。
总结:春秋战国时期的仕女服饰通过其整体特点、衣料的选择与制作、服饰配饰以及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关系等方面,展现了古代女子服饰的美丽与艺术性。
中国古代贵族服饰

中国古代贵族衣饰在中国古时候,贵族的衣饰就比较讲究,下边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贵族衣饰有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实用。
中国古代贵族衣饰一 .商周衣饰1.商周贵族衣饰这个期间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特别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余颜色更娇艳,浸透力也较强,因此持久不变并向来保留到现在。
商周期间的染织方法常常染绘并用,特别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以后,再用画笔添绘。
2.东周男子衣饰周朝衣饰大概沿袭商朝服制,不过略有变化。
衣服的款式比商朝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期间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
3.战国妇女衣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衣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样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自己的幅度大概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异,往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色以外,还有一显然的不一样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款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饰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侧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窄袖曲裾服,衣长略短,下配拖地长裙。
图为战国妇女的窄袖曲裾女服。
战国期间中山国妇女的衣饰,窄袖短衣、方格纹长裙衣着展现图。
三 .魏晋南北朝期间1.魏晋南北朝期间的男子衣饰大袖衫魏晋期间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北朝期间,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喜好,成为一时的风俗。
笼冠的形象与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图象略同,是北朝期间的主要冠式之一。
南北朝期间裤褶裤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饰,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
中国古风色系名称

中国古风色系名称
中国古风色系主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颜色,这些颜色通常与历史、文学、绘画等元素有关,给人以古典、典雅的感觉。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中国古风色系及其名称:
1.宫廷红:指的是深红色,又称朱红。
这是古代宫廷建筑中常用的一种颜色,代表着尊贵和庄重。
2.御青:一种深蓝色,古代宫廷服饰中常见,寓意着高贵和典雅。
3.嫣紫:一种深紫色,用于古代文人雅士的衣物和绘画中,给人一种淡雅、含蓄的感觉。
4.柳黄:浅黄色,又称淡黄,代表着清新、宁静,常见于古代诗词描写的山水风景。
5.花青:一种深绿色,通常用于古代文人的书法、绘画中,寓意清新、自然。
6.藕荷色:一种浅粉色,类似于荷花的颜色,常见于古代女性服饰和宫廷装潢,给人一种柔美、典雅的感觉。
7.褐色:代表着大地的颜色,古代常见于建筑、家具等,给人一种朴实、沉稳的感觉。
8.墨色:指的是深黑色,是古代书法、绘画中常用的颜色,代表着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
这些颜色在古代文人绘画、古建筑、服饰等方面都有广
泛应用,如今仍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保持着影响。
在现代设计中,这些色系也经常被用来打造具有中国古风特色的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服饰色彩观概述文学院08级李丹 1043408016对于色彩的变化,现代人是非常敏感的;对于色彩的迷恋,现代人也是十分关注的,然而对于色彩的关注,并非现代生活才有,中国古代社会就十分重视色彩。
在阶级社会中,色彩被赋予较多的政治色彩;而在历史记录和诗文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古代五彩缤纷的色彩意识给生活带来的美感。
而这政治意义与美感的交合点,在服饰上明显地得以体现。
关键词:色彩服饰政治美感一色彩崇尚与五行五行指水、火、木、土、金,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他们认为五行之中,相克相生。
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在稷下学派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德终始,循环相生的观点,用于解释朝代的发展,在运行中“递兴废,胜者用事”。
五德终始说对中国历史、哲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建立封建次序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朝代崇尚某一颜色的理论基础。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其现象发生无限变化的基础,在天上代表木、火、土、金、水的五个星辰的变化,对人而言就是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行参合,地分东、南、西、北、中五方,色分青、赤、白、黑、黄五色。
故而古天文中有四象:东方苍龙之象(东方属木,青色),南方朱雀之象(南方属火、红色),西方白虎之象(西方属金,白色)北方玄武之象(北方属水,黑色),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当然位居中央,所以中央代表着黄色,黄色就代表着皇帝,黄色派生出的寓意,使黄色最终成为一种崇高的颜色,董仲舒云:“五色莫贵于黄。
”汉代以降,黄色备受统治者青睐,渐渐成为皇帝专用服色。
五行演绎出五色,青、白、赤、黄、黑五色被视为正色,由五色掺和而生的其他颜色被视为间色,如紫、绿、蓝等。
正色被视为正统,间色为旁系,两者的关系类似于宗师之大宗、小宗,崇色与正色间色的划分,与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更替成其天命,讲究正统思想是一致的。
色彩崇尚最大的应用应该是服饰“表贵贱,辨等级”的功能,品官之服依据品级大小而定颜色。
颜色的贵贱作用一致持续到清王朝的结束。
大体上黄色为最高统治者专用,非特许不得擅用,朱紫之色为尊(“满朝朱紫贵,不是养蚕人。
”);青色为低级官员所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色、黑色为平民、小吏所用,因此百姓称为“白衣”,小吏称为“皂隶”等。
二中国历代色彩观色彩崇尚不是任意为之地,它包含着历史、文化的背景。
由色彩的崇尚、表现出各朝各代对颜色所体现的色彩官的形成。
在新石器时期,原始人就有了色彩意识。
山顶洞人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赤铁矿为颜料,将装饰品染成红色。
“所有的装饰品都相当精致,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微绿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成的,选择的砾石很周正,颇似现代妇女胸前带的鸡心……所有装饰品的穿孔,几乎都是红色的,好像是他们的穿着都用赤铁矿石染过。
”(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可以说,红色颜料的使用,明显地是由于装饰的要求。
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
”到了商代,人们已经能精细地制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用纹织机制造罗纱。
衣料用色厚重,除了使用丹砂等矿物颜料之外,许多野生植物如槐花、栀子和种植的兰草、茜草、紫草也已经做为燃料,为服饰材料和纹样提供了空前的物质条件,而奴隶,平民,一般穿本色麻、葛布衣或粗毛布衣。
当时的染色技术不仅可以进行媒染剂方法,而且创造出套染染色的新方法。
如“茜草用明矾为媒染剂可以染出红色,染几遍后,颜色就会由恰弄变成深红”。
所谓套染法比媒染法更先进,可以混用几种颜色进行染色。
“用兰草染了之后,再用黄色染料套染,就会染出绿色;染红之后,再用蓝色套染就染成紫色;染黄之后,再用红色套染就染出橙色。
”(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在商周时期,已经能够用红黄蓝三原色套染出多种颜色。
东周时期手工业发达,其中以齐鲁等国为最。
到了战国时期,丝织品已经有了多种色彩,如绛红、紫红、朱砂红、金黄、蓝、绿、白、黑等。
湖北江陵马山1号战国楚墓出土文物中有21件刺绣品,玄黄戮力,配色复杂,对比映衬得恰到好处。
这说明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可以对服饰进行几十种染色的技艺。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有着非常丰富的色彩的记录,如“绿衣绿兮,绿衣黄里。
……绿衣绿兮,绿衣黄裳”(《邶风绿衣》)“君子至止,黼衣绣裳”(《秦风终南》)《诗经》时代的人们不仅用色彩打扮自己,而且业善于用颜色表达爱情。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邶风静女》)。
与原始人不同,人们有了更加主动的追求美得意识。
又春秋战国至秦代,人们对色彩或者对某个颜色的偏爱,产生了对颜色的崇尚,秦人尚黑,汉代尚红。
“各个朝代对颜色的崇尚,有不是任意为之的,这与五行有关。
”(黄强《中国古代颜色崇尚略说》)汉代崇尚火德,表现在色彩上崇尚红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人们对色彩的需要也有了变化,由单一色彩4多样化发展。
色彩审美和色彩取向也在汉代形成体系。
如汉代的刘熙载《释名》中对一些主要色彩的解释:“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
”“黄,晃也,晃象日光色也。
”“缃,桑也,如桑叶初生之色也。
”古代色彩如此之丰富,正式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的象征。
不仅突刺,汉代的丝织品从纺、染、绣到花纹设计,都非常成熟。
许多产品花纹瑰丽色彩绚烂,称为古代染织艺术的珍品。
但是,尽管汉代纺织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色彩也很丰富,但是在服色穿戴上却有较为严格的规定,汉代法律规定,农民只许穿本色麻布衣,西汉后期服色限制有所松弛,允许用青、绿。
汉代以降,经历了汉末的战乱,社会生产力受到了破坏,经济处于恢复期,对色彩的提炼和运用也受到限制。
加之魏晋时期,老庄思想占据上风,在服饰审美文化现象形态上的具体表现,便是“不好着新衣”。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息,服装在交替中变化发展。
魏初,文帝定九品官位制,“以紫,绯,绿三色为了九品之别”。
魏晋以黑色为贵。
南京以染黑色而著称。
当时黑色丝绸质高价扬,多为有钱人享用。
南京河畔有一地名乌衣巷,当年便是穿黑衣而得名。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鼎盛时期,也是染织工艺及色彩美学观高度发达的时期。
隋代朝服尚赤,戎服尚黄,常服素色。
色彩尊贵依次为柘黄、红紫、蓝绿、黑褐,白色最贱,可见政治对审美的渗透。
唐太宗贞观四年定百官朝服颜色,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服色的规定使颜色具备了“明等级,别贵贱”的作用,对社会而言就是服色有了禁忌。
尽管如此,唐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生活富裕,人们对色彩的追求变得更直接,除了遵循颜色的禁忌之外,日常生活中的色彩是非常丰富的。
据说,唐代妇女就喜爱身着艳色衣裙。
“郁金香汗裛歌巾,山石榴花染舞裙,”十分艳丽。
从这些服饰色彩的搭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人的生活情趣,色彩借助了他们的想象力,构成了非常绚丽的画卷。
可以说,唐人是善于调色,善于用色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牧《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丰富的色彩,独特的色彩观,传递了唐人对缤纷世界的无限憧憬,以及对美的世界,美的生活的想了倾向。
宋初,国家初定,社会安定,红歌清袖,楚腰舞柳的室内乐舞,在上层社会上颇为流行。
“一曲细丝清脆,倚朱唇。
斟绿酒,掩红袖。
”(晏殊《风衔杯》)唐代边关的拼搏,气吞山河的豪情,建功立业平天下的壮志,被宋代的朱唇,绿酒,红袖的艳丽生活所代替。
色彩观的直接体现就是服饰的变化。
“香墨弯弯画,燕脂淡淡匀,揉蓝衫子杏黄裙。
”(秦观《南歌子》)指明了服饰的搭配原则,水蓝色衫子宜配杏黄色裙子。
说明宋初的色彩美观在服饰上已经强调色彩讲究组合,变化与统一。
北宋初年,服饰尚简,大中祥符以后,奢侈之风日盛。
表现之一就是大量用金。
宋代服饰用金名目就有销金、镂金、间金、圈金、捻金、明金、泥金等十八种之多。
白色在元代颇受推崇,风靡天下,帝王的旌旗、仪仗、帷幕、衣物多喜白。
元代延佑元年参酌蒙汉服制,对上下高官以及平民百姓的服色作出了统一规定,高级大官多采用鲜明彩织金锦,平民禁用龙凤纹样和金、彩,只许用暗色纻司,“凡乐工、娼妓、买卖酒的、当差的,不许穿好颜色衣。
”由于禁令限制,反而促使劳动人民因地取材创造了种种不同的褐色,多达四五十种,后来甚至还影响到帝王衣着破例采用褐色。
至明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外贸易交流的增多,颜色更加繁盛。
明人宋应星著作《天工开物》就记载了数十种颜色,在每一种主色调下,还有系列色,例如红色系列就有大红色、莲红、桃红、银红、水红等,黄色系列有赭黄色、鹅黄、金黄,青色系列有天青色、葡萄色、蛋青色。
,而且记录了染色的工艺。
明代的史料详细的记录了色彩的制造方法、而明代四大奇书更是用文学语言、手法记录明人生活中的色彩搭配,如《金瓶梅》,作者描写色彩可以说是不厌其烦,大红、银红、翠蓝、碧绿、金黄等色,构成了《金瓶梅》五彩斑斓色调艳丽的世界。
清代的色彩比明代又有增多。
景德镇的工匠,用化学方法调制出颜料釉,用于瓷器生产,其品种中主要有鲜红、宝石红、孔雀绿、茄皮紫等。
清代的色彩感在小说等文艺作品里更是大胆应用。
《红楼梦》集中体现了清人的色彩观和美学意识。
“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清代的《扬州画舫录》里则记录了江南染坊的染色技巧,如红有淮安红、桃红、银红、赤红、粉红、肉红;紫有大紫、玫瑰紫、茄花紫;白有漂白、月白、黄有嫩黄、杏黄、江黄、蛾黄;青有红青、金青;绿有官绿、油绿、葡萄绿、葱绿、鹦哥绿等,色彩极其丰富且涵盖面比较广。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生活中的色彩是非常丰富的,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强烈的追求美得意识,以及巧手营造美得生活的能力。
此外,色彩意识的增加和以色彩来营造美的生活的做法,也与国力强盛,生活安定有最直接的关系。
生产力的提高和手工业的发展是物质条件,生活安定后,人们有了闲情雅致,讲究生活的品味,这是意识的需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物质基础。
时代造就了色彩特点,文明推进了色彩体系的行成。
正如哲人所说:生活是美。
参考资料:黄强《中国服饰画史》贾兰坡《“北京人”的故居》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黄强《中国古代颜色崇尚略说》沈从文《<明锦>题记》徐仲杰《南京云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