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污水中杂质的净化过程)
7 污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

除N效果稳定 操作简单,易控制
溢出NH3,易造成二次污染 使用石灰易生成水垢 T影响脱N效率 回收NH3 采用NaOH作碱剂 空气预热
影响因素:
pH值
水温
布水负荷
气液比
三. 生物脱N
1. 原理: 好氧硝化厌氧反硝化
含氮化合物
氨化菌 好氧
亚硝酸菌
硝酸菌
… + NH3 好氧 NO2- 好氧
NO3-
反硝化菌 厌氧
(脱氮)
好氧反应器
(硝化吸收磷 去除BOD)
回流污泥(含磷污泥)
沉淀池 处理水
剩余污泥
厌氧池 进水
缺氧池
好氧池
进 气
管
沉淀池 出水
内回流
污泥回流
剩余污泥
MSBR脱氮除磷工艺
搅拌
原污水
混合液回流
搅拌
N2
厌氧反应器
缺氧反应器
好氧反应器
磷释放
脱氮
污泥回流
传统A2O工艺
BOD 去除、硝化 磷吸收
沉淀池 处理出水
pH 6.5~7.5
DO<0.5mg/L
T=20~40 oC 冬季低温季节,可考虑提高污泥龄、 降低负荷等措施
四.生物脱N工艺
1. 活性污泥脱N工艺
原废水 曝气池 去除BOD
沉淀池
Ⅰ
碱
硝化池 (硝化)
CH3OH N2
沉淀池
沉淀池
Ⅱ 反硝化 Ⅲ
反应器
处理
水
污泥回流
污泥回流
污泥回流
剩余污泥
剩余污泥
剩余污泥
本工艺流程复杂,运行管理困难
沉淀池I底部易形成缺氧状态,而产生释放磷的现象,因此 应及时排泥和回流
污水处理中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

污水处理中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污水处理和回用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虽然可以去除大部分污染物,但仍存在一些难以处理和去除的有机物、微量无机物和微生物。
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和有效利用资源,污水处理中的深度处理和回用技术应运而生。
深度处理是指在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对废水进行进一步处理,以去除更多的污染物。
常见的深度处理方法包括生物滤池、活性炭吸附、高级氧化等。
生物滤池通过生物膜的附着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一部分无机物。
活性炭吸附则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某些重金属离子。
高级氧化则是利用强氧化剂,如臭氧、过氧化氢等,将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无害物质。
这些深度处理技术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残留污染物,提高出水的质量,从而减轻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
污水处理中的回用技术,即将经过深度处理的废水进行再利用。
常见的回用方式包括工业用水回用、农业灌溉用水回用和环境水体补给。
工业用水回用可以将处理后的废水直接供应给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用水需求,减少对自然水资源的依赖。
农业灌溉用水回用则将处理后的废水用于农田的灌溉,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同时还能提高土壤质量。
环境水体补给是指将处理后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增加水体的补给量,维持水生态平衡。
这些回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减少了对自然水资源的压力,同时也降低了处理废水带来的环境风险。
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处理成本较高,包括设备投资和运维成本等,限制了技术的推广应用。
其次,深度处理技术对操作要求较高,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缺乏相关人才也是一个制约因素。
此外,回用技术的推广也需要充分考虑水质安全和卫生问题,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潜在的风险。
总之,污水处理中的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是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一、引言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污水处理工艺的有效性和效率变得尤其重要。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是一种高级处理工艺,可以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营养物和微生物等,以达到更高的水质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的标准格式。
二、工艺流程污水深度处理工艺通常包括预处理、生物处理和后处理三个阶段。
1. 预处理预处理阶段旨在去除污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和可溶性有机物。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包括格栅除渣和沉砂池。
格栅除渣通过物理方法去除大颗粒悬浮物,沉砂池则利用重力沉降原理去除细颗粒悬浮物。
2. 生物处理生物处理阶段是污水深度处理的核心部份,通过生物反应器中的微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
常见的生物处理方法包括活性污泥法和固定化生物膜法。
- 活性污泥法:该方法利用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
污水首先进入曝气池,在曝气过程中,微生物利用氧气降解有机物,并产生污泥。
然后,污水和污泥进入沉淀池,通过沉淀去除污泥,剩余的水再次进入曝气池进行处理。
- 固定化生物膜法:该方法将微生物固定在生物膜上,形成生物膜反应器。
污水通过生物膜时,微生物利用有机物进行降解。
相比于活性污泥法,固定化生物膜法具有更高的降解效率和更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3. 后处理后处理阶段旨在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和微生物。
常见的后处理方法包括沉淀池和消毒。
- 沉淀池:后处理过程中,污水进入沉淀池,通过重力沉降去除残存的悬浮物和污泥。
沉淀后的水质更为清澈。
- 消毒:消毒是为了杀灭污水中的病原微生物。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紫外线消毒和氯消毒。
三、数据分析为了评估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的效果,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采集了相关数据。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数据分析结果:1. COD(化学需氧量)去除率: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可以使COD去除率达到90%以上,有效去除有机物。
2. 氨氮去除率: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可以使氨氮去除率达到95%以上,有效去除营养物。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流程

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流程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是指对污水进行更加彻底的处理,以达到排放标准或再利用的要求。
在污水处理工艺中,深度处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它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微生物等有害物质,使污水得到彻底净化。
下面将介绍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的流程及相关技术。
首先,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的第一步是预处理。
预处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杂质、泥沙、油脂等物质,以保护后续处理设备的正常运行。
预处理过程包括格栅除污、沉砂池沉砂、调节池调节等步骤。
通过这些预处理工序,污水中的大颗粒物质将被有效去除,为后续的深度处理提供良好的条件。
其次,污水深度处理的第二步是生化处理。
生化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的过程,主要包括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两种方式。
在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通过曝气设备将氧气输送到生化池中,促进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而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则是在缺氧或无氧的条件下进行微生物降解。
通过生化处理,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得到有效去除,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接下来,污水深度处理的第三步是深度过滤。
深度过滤是利用过滤介质对污水进行深度过滤,去除微小颗粒物质和胶体物质的过程。
常用的深度过滤介质包括砂滤、活性炭、陶瓷膜等。
通过深度过滤,污水中的残余微小颗粒物质和有机物质将被有效去除,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最后,污水深度处理的最后一步是消毒处理。
消毒处理是为了去除污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确保排放水体的卫生安全。
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氯气消毒、次氯酸钠消毒、紫外线消毒等。
通过消毒处理,污水中的微生物将被有效灭活,从而达到排放标准或再利用的要求。
综上所述,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过滤和消毒处理四个步骤。
通过这些工艺步骤,污水将得到彻底净化,达到环境要求和再利用的标准。
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将在未来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

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是指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进行处理,将处理后的水再次利用的过程。
该过程可以有效地减少水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污水处理污水处理是指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去除和转化的过程,以达到排放标准或者再利用的要求。
污水处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预处理:通过格栅、沉砂池等设备去除废水中的大颗粒杂质和沉淀物。
2. 生化处理:将预处理后的废水引入生化池,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
3. 深度处理:通过沉淀池、过滤器等设备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和微生物。
4. 消毒处理:使用消毒剂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消毒,以杀灭病菌和病毒。
5. 出水处理:将处理后的废水排放到水体中,或者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实现中水回用。
二、中水回用中水回用是指将经过污水处理的水再次利用的过程。
中水可以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城市绿化等方面,以减少对淡水资源的依赖。
中水回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中水质量检测:对处理后的水进行质量检测,确保其符合回用要求。
2. 中水储存:将处理后的水储存起来,以备后续使用。
3. 中水处理:根据具体的回用需求,对中水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例如去除重金属、微生物等。
4. 中水供应:将处理后的中水供应给需要的领域,例如农田、工厂等。
5. 中水管理:建立中水回用管理机制,监测中水的使用情况,确保合理利用。
中水回用的优点在于可以减少对淡水资源的消耗,降低污水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中水回用也可以降低用水成本,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结起来,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对废水进行处理和再利用,可以减少水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的处理工艺和管理机制,确保处理效果和中水质量的稳定。
这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市政污水处理工艺与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

市政污水处理工艺与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市政污水处理工艺与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污水处理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市政污水处理工艺与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市政污水处理工艺是指将城市污水经过一系列处理过程,去除其中的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或再利用的水平。
常见的市政污水处理工艺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
物理处理是通过物理方法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杂质。
常用的物理处理工艺有格栅、沉砂池、沉淀池等。
格栅是在污水进入处理设施前设置的一种过滤装置,可以去除大颗粒的杂质。
沉砂池和沉淀池则可以利用沉降原理将悬浮物沉淀下来,从而清除污水中的悬浮物。
化学处理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使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常用的化学处理工艺有混凝、沉淀和加药等。
混凝是指在混合槽中添加混凝剂,使污水中的颗粒状物质凝聚成较大的团块,方便后续处理。
沉淀则是通过添加沉淀剂使凝聚后的物质沉淀下来,进一步净化污水。
加药则是在处理过程中添加药剂,达到去除有机物和无机盐的作用。
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
生物处理工艺可以分为厌氧处理和好氧处理两种。
厌氧处理是指在缺氧的环境下,微生物利用有机物进行代谢作用,产生甲烷气体。
而好氧处理则是在充氧的环境下,微生物通过氧化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
生物处理工艺在市政污水处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去除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使污水得到进一步净化。
除了常规的市政污水处理工艺,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也日益受到重视。
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是指对已经经过常规处理的污水再进行进一步净化处理,使其达到可以安全回用的标准,以缓解水资源紧张问题。
目前国内外较为常见的污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有净水特征滤池、反渗透和紫外线消毒等。
净水特征滤池是一种利用物理、生化及吸附多种作用机理综合作用的滤池系统,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微生物等。
污水的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

污水的深度处理及中水回用一、全球水资源形势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并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地球表面的2/3虽然被水覆盖,但其中97.5%是咸水,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又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
人类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26%,而这些淡水大部分是地下水。
实际上,人类可以从江河湖泊中取用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0.014%。
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汤匙,而这一汤匙水又遭到严重污染。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淡水消耗量自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约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
全球目前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食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
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缺水。
我国是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是联合国公布的12个贫水国之一。
水资源总量2812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115亿立方米,地下水8288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400多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
水的供需问题十分突出,城市水的问题更为突出。
我国663个建制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城市110个,年缺水量60多亿m3,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我国1949年城市人口5800万人,城市用水量6.3亿m3;1980年城市人口22000万人,城市用水量64.0亿m3;到2000年,城市人口达到30600万人,城市用水量已经达到168.0亿m3,仅半个世纪就增加了25倍多,比世界平均速度快1倍。
同时,90%以上的城市受到水环境污染的严重困扰。
中国的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在包括黄河和长江在内的几条主要河流流经的区域。
这些河流为中国大部分粮食生产提供了所需灌溉用水,还满足了不断增长的城市和工业用水需求。
由于中国从黄河抽取越来越多的水来满足其经济增长的各种需要,黄河在25年前就开始难以满足供水需求。
1972年黄河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导致黄河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第一次未能入海就干涸了。
污水处理中的深度处理与再利用

污水处理中的深度处理与再利用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污水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污水处理主要针对去除悬浮物、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以确保废水排放的安全性。
然而,随着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的要求不断提高,深度处理与再利用技术逐渐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深度处理技术1.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是指利用强氧化剂或光催化剂来降解难以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常见的高级氧化技术包括臭氧氧化、紫外光催化氧化和过氧化氢氧化等。
这些技术在污水处理过程中能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提高水质。
2.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是指利用生物膜生物反应器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进行深度处理的技术。
生物膜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悬浮污泥工艺更为高效稳定,能够适应更广泛的水质变化,同时还能较好地去除污水中的微污染物。
3.反渗透技术反渗透技术是利用半透膜对水进行过滤,将水中的溶解性物质和微生物截留下来,从而达到提纯的目的。
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中,不仅能去除污染物,还能回收水资源。
二、再利用技术1.灌溉用水经过深度处理后的污水可以用于农田灌溉,既能满足农业用水需求,又能有效补充土壤水分。
但需要注意的是,灌溉用水的处理标准要达到相应的要求,避免对农作物和土壤造成二次污染。
2.景观水体补给将深度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公园、绿化带、高尔夫球场等景观水体的补给,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提供循环水资源,降低自然水源的压力。
这种利用方式需要对水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测,确保水体的安全性。
3.工业用水某些工业生产过程对水质要求较低,经过深度处理后的污水可以作为工业用水进行再利用,减少对自然水源的依赖。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提前建立相应的处理工艺和监测系统,确保处理效果符合要求。
三、深度处理与再利用的意义1.资源回收深度处理与再利用技术能够从废水中回收出有用的物质,例如氮、磷等营养物质,用于农田施肥或生产化肥,实现资源的有效回收。
2.环境保护通过深度处理与再利用技术,可以减少对自然水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降低水资源的利用压力,保护环境生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D
CELeabharlann 四种炭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照片
B C D E
7.3.2 臭氧氧化处理 1、目的(二级出水回用) 去除残余有机物、脱出污水的色度、杀菌消毒。 2、去除有机物的特征 (1)能够氧化有机物,(蛋白质、氨基酸、木质素、腐殖酸); (2)氧化有机物并易形成中间产物(甲醛、酸等)可生化性好; (3)氧化效果与PH值有关,PH高,效果好,(OH-)羟基自由基由 臭氧分解产生 (4)臭氧化的副产物问题,溴酸盐上升,浊度上升,AOC升高。 3、脱色效果 砂滤前处理+臭氧脱色效果好 4、消毒效果 砂滤后+O3消毒效果好
亚硝化菌 硝化菌
NO2-+H2O+2H+-△(△F=278.42kj) NO-△F(△F=72.27kj )
NO3-+H2O+2H+-△F(△F=351kj)
(3)硝化菌的特点 ①硝化菌——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的统称; ②硝化菌属于——化能自养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可生芽孢的短
杆状细菌 .
(4)硝化反应的控制指标
2、过滤 (1)特点
①给水过滤技术不宜简单的直接应用于污水处理。 原因:a、滤池截留的污泥粘而易碎,污泥在滤池表面积聚 形成滤膜 b、如果加大水头,污泥又很容易穿透滤层 。
②过滤时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加药剂 胶体过滤难于去除,浊度上升,需投药剂 溶解性有机物——用活性炭吸附 ③反冲洗难度大,需水气同时冲洗 气:20l/m² .s; 水:10l/m² .s; ④滤料粒径适当放大。 (2)过滤作用 SS、BOD、重金属、细菌 ①去除各类污染物 化学絮凝产生的Al、Fe盐及石灰等沉淀物 去除化学除P时,水中不溶性P ②活性炭或离子交换:预处理设施,可以节省后续的活性炭费用; ③克服生物、和化学处理的不稳定性,提高回用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
(2)脱氮塔 脱氮塔技术的特点 除氮的效果稳定 操作简便,容易控制 NH3二次污染(可回 收) 使用CaO易结垢(改 用NaOH) 水温下降时,效果差
(3)脱氮塔工作影响因素与设计参数 ①PH值——PH升高到10.5以上,去除率增加缓慢 ②水温——水温升高,效率升高 ③布水状态——滴状下落最好,膜状下落,效果大减 ④布水负荷率——填料6m高以上时,其值不超过180m³ /m² .d ⑤气液比——填料6m高以上时,2200-2300以下为好。
(3)药剂 ①传统药剂:Al2(SO4)3,聚合氯化铝,及助凝剂(活化硅酸等) “七.五”开发药剂——聚合氯化铁(PFC),降低了铁盐的酸性 并清除了残余亚铁及色度. ②新型药剂 :对浊度、色度、除磷效果明显 天津大学:(PDM)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高效脱色、浊度低于5度 后来发展PDMMC(唯一达到4万个分子量); 中科院:AL13 纳米絮凝剂。 (4)工艺形式 ①沉淀池——平流、辐流、竖流、斜管 ②澄清池——上升流速较给水低,0.4-0.6mm/s 压力溶气气浮 DAF(Dissolves Air Hotation) 涡凹气浮 空气在分散于水中叶 ③气浮池— CAF(Cavitation Air Hotation) 片、轮盘等吸入 引气气浮 IAF(Induced Air Flotation) (5) 混凝机理
丹宁 二级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木质素 等难降解有机物 里腐酸 从技术、经验、工程实践中,活性炭和臭氧氧化法适应
7.3 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
7.3.1 活性炭吸附 1、活性炭吸附——由煤或木等材料经一次炭化制成,高温下, 用CO使其活化,使炭形成多孔结构。
2、活性炭技术指标 碘值、亚甲兰值、糖蜜值 3、活性炭孔的分布 大孔(100-1000nm)、过渡孔(100-2nm)、微孔〈2nm〉 4、活性炭吸附处理二级处理水的特点 (1)对分子量〈1500(道尔顿)的环状化合物,不饱和化合物效果 好;对分子量〈3000的直链化合物(糖类)效果好; (2)吸附时有微生物存在——提高处理效果(对有机物)但可能有生 物泄漏的问题(代谢产物有毒性)
对硝化反应抑制
高浓度NH4+—N,高浓度NOx-—N 有机物、络合物阳离子
2、反硝化反应 反硝化反应——指NO3—N和NO2—N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 还原成气态N2的过程。 (1)反硝化菌的特点 ①反硝化菌属于异养型兼性厌氧菌; ②以NO3—N为电子受体,以有机碳为电子供体,不能释放更 多的ATP,合成的细胞物质较少 。 (2)反应过程 (3)反硝化反应的控制指标 污水中的碳源,BOD5/T—N>3-5时,勿需外加 ①碳源 外加碳源,CH OH(反硝化速率高生成CO +H O), 3 2 2 当BOD5/T—N<3-5时 ②PH值 适当的PH值(6.5-7.5) ——主要的影响因素 PH>8,或PH<6,反硝化速率下降
7.5.3 生物脱氮原理
活性污泥法的传统功能——去除水中溶解性有机物 N、P只满足生理要求即可,因此对二者去除率低,仅为20-40%; 5-20% 1、氨化反应 与硝化反应 (1)氨化反应 RCHNH2COOH+O2
氨化菌
RCOOH+CO2+NH3
(2)硝化反应 NH4++3/2O2 NO2-+1/2O2 NH4++2O2
(4)进水特征 ①特征(※) a、 悬浮固体浓度(二级处理水中,SS:6-30mg/l)以浓度监测 过程 b、粒径大小:(双峰分布)(混合10d的活性污泥出水) c、絮体强度:与处理方法及操作方式有关 生物处理 化学沉淀 该值下降 泥龄长 但超过15d下降 d、双峰图
较小粒径:1-15μm 较大粒径:50-150μm 双峰分布——影响过滤机理——二级过滤
活性炭指标测定值
单位 摩擦系数 强度 表观密度 飘浮率 pH值 总灰分 水溶物 碘值 亚甲兰值 丁烷值 四氯化碳 wt% wt% g/l wt% -wt% wt% mg/g mg/g wt% wt% A 83.5 95.4 510 0.0 8.6 9.1 0.05 1001 262 24.2 62.19 B 89.3 99.5 520 1.4 9.2 7.2 0.09 997 259 24.2 62.19 C 85.5 97.9 500 0.0 8.9 11.8 0.08 938 227 23.4 60.14 D 90.2 99.7 520 0.0 9.1 8.7 0.03 958 256 23.7 60.91 E 88.9 98.4 540 0.0 8.9 10.5 0.06 860 207 20.3 52.17
(3)过滤机理 废水过滤——有机物絮体 区别:强度不一样,穿透滤料的性能不同 给水过滤—— 无机泥砂 对二沉池出水过滤——隔滤被认为是去除悬浮固体的主要机理
①隔滤 a、机械隔滤:粒径大于滤料孔径的颗粒被滤料滤去; b、偶然隔滤:粒径小于滤料孔径的颗粒由于偶然接触而被截获。 ②沉淀在滤料内部,颗粒可以沉淀在滤料上; ③碰撞:较重的颗粒不随水运动; ④截获:随水流运动的颗粒与滤料表面接触时被去除; ⑤粘附:当絮凝颗粒通过滤料时,它们就会附着在滤料表面 ⑥化学吸附: a、键吸附 b、化学的相互作用; a、静电作用 ⑦物理吸附: b、动电作用 c、范德华力对其吸附 ⑧絮凝:大颗粒与小颗粒接触时,形成更大颗粒; ⑨生物繁殖:生物滤池内繁殖可使滤料孔隙减少。
3、二级处理技术的局限性 ※合成代谢对氮磷的去处率低,水中氮磷过剩 nCxHyOz+nNH3+n(x+y/4-z/2-5)O2 (C5H7NO2)n+n(x-5)CO2+n/2(y-4)H2O
7.5.2 氮的吹脱去除
1、原理 (1)NH3+H2O NH4++OHPH=7时,以NH4+存在 PH=11时,90%NH3存在 PH升高,去除NH3上升 T上升,去除NH3上升
糖蜜值
单宁酸值 有效粒径 均匀系数 平均粒径 mm mm
158
34.3 0.60 1.88 1.068
153
30.0 1.44 1.12 1.585
152
33.2 1.48 1.15 1.652
148
46.5 1.44 1.15 1.618
145
61.3 1.49 1.15 1.668
五种活性炭的扫描电镜照片(×3000)
(5)深度处理滤池设计 ①预处理——生物处理和滤池之间,通常增设混凝沉淀(澄清或 气浮池) 对比试验 直接过滤:简单、但COD、TP去除率不高,运行复杂 微生物絮凝过滤:去除率高,但周期短,冬季2-4h 纪庄子 絮凝沉淀:过滤周期长,17h以上,全年水质合格 污水厂
②滤速(V)——重要参数,决定滤池面积 絮体强度:其值低时,滤速上升会使絮体颗粒遭受破 坏,污物穿 透滤池,使出水不能达标;生物絮体牢 固(4- 11m/h不影响),化 学絮体强度较弱。 双层滤料:5-10m/h 取决于滤池型式 单层滤料:4-6m/h 压力滤池:24m/h ③生物繁殖:滤池内生物繁殖可使滤料孔隙减少 ④水头损失——取决于滤速和滤料的截污能力,滤料的组成和尺 寸对水头损失影响大。 Ht=H0+∑(hi)t i=1--n Ht——t时间的总水头损失,m H0——开始过滤时,清水总水头损失(管道,闸门,仪表,弯 头,下部排水系统,滤料,构筑物),m (H0)t——滤层内第I滤料在时间t时的水头损失
※硝化菌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极为敏感
①溶解氧—— 氧是电子受体,DO不能低于1.0mg/l 硝化需氧量(NOD)——4.57g(氧)/g(N) ②碱度——7.1g碱度(以CaCO3计)/1g氨态氮(以N计),一 般碱度不低于50mg/l ③PH——对PH变化敏感(硝化菌),最佳值8.0-8.4,效率最高 ④温度——适应20-30℃,15℃时硝化速度下降,低于5℃完全停 止 ⑤有机物——BOD应低于15-20mg/l ⑥污泥龄(SRT)——微生物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θc) N>(θc)Nmin,硝化菌最小的世代时间(θc)Nmin ⑦重金属机有害物质 重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