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

合集下载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全文)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全文)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一、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原则1.要坚持以人为本。

传统的进展观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财富的增加、速度增长等方面,以经济增长为中心。

无疑,经济增长是重要的,但是,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进展,为了提高RM的生活水平。

进展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连续的过程,进展是多元的,既包括经济增长,又包括社会、科技、生态环境的建设与进展,它们互相促进,互相联系。

这是新世纪以人为本的现代进展观。

评价和谐社会建设进程情况的指标体系,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2.坚持易操作性。

指标的本质在于给具体的事物以明确的规定性。

度量和谐社会的指标体系,应尽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尽量多的内容,同时便于收集和计算分析。

构建和谐社会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模糊的和谐社会变为可以度量、计算、比较的数字,以便为制定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提供定量化的依据。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会使指标体系十分繁杂,不便操作,甚至操作失灵。

因此,合理地、正确地选择有代表性、可比性、独立性、信息量大的指标是构建高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

3.要具有可比性。

构建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既要符合国情,能反映ZG和谐社会进展的实际,也要考虑能进行地区之间的和谐社会水平的比较,既可以纵向测算一个地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又可以横向比较不同地区和谐社会水平的差异。

4.要具有系统性。

和谐社会是一个综合体系。

它包括从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工业,从农村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从不太完善的民主社会过渡到较发达的民主社会;从传统文明过渡到现代文明。

不仅强调经济因素,也要强调社会转型、民主化进程的提高和文明层次的提升。

因此,和谐社会是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

和谐社会建设中和谐度指标体系研究

和谐社会建设中和谐度指标体系研究

10 8
社会安全: ( 1)治安案件发生率 (逆指标 ); ( 2) 刑事案件立案 率 (逆指标 ); ( 3)每万人拥有律师数; ( 4)每 10万人交通事故 死亡人数 (逆指标 ); 社会公平: ( 1)城乡收入水平差别; ( 2)贫 困人口比重; ( 3)基尼系数。社会机制: ( 1)决策监督率; ( 2)廉 政率; ( 3)社会矛盾化解率。
评价指标, 由 22个三级指标构成。这一层次是和谐社会评价指 标体系的基础层次。各指标经过精心挑选, 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和独立性, 同时又较易从现行统计系统取得权威数据。
3 和谐社会建设中和谐度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下列原则: ( 1)科学、 全面性原则。科学是指指标的选取是否科学, 直接关系到评价 结果的合理性。评价指标的选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客 观如实地反映社会的和谐性。整个指标体系应能充分反应社会
标及权重的确定、指标的数据采集和处 理七个方面, 展现 了 我国和谐社会建设 中和 谐度 评价指 标体 系建立 的全 过程。 这一体系由 3个层次、6个分系 统、22 个具体指 标构成。 这 些信息构成了反映社会和谐状况所需信息的整个系统。 关键词 : 和谐社会 建设; 和谐度; 指标体 系 中图分 类号: B03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001- 490X ( 2011) 1- 108- 02 作 者: 段学芬, 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院长, 教授, 硕士生 导师; 李翠玲, 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生; 天津, 300191 基金项 目: 天津哲 学社会科学 规划基金 重点项目, T JSR 07
2 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设计 任何指标体系的建立都必须先有一个具体指标所赖以附 着的基本框架。这个基本框架实际上就是对应于特定对象而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朱庆芳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社会形势基本稳定。

这可在我们构建的由38项重要指标组成的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的历年增长速度比较中可以得到反映(见表1)。

表1 历年社会和谐度各子系统递增速度的比较发展速度(%)平均每年递增(%)2005年为1978年的2005年为1990年的2005年为2004年的1979-2005年 1991-2005年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1-4项398.0 226.7 104.2 5.2 5.6 1-6项280.8 181.) 104.7 3.9 4.11.社会结构指数259.6 151.4 103.82.83.82.人口素质指数505.3 253.0 106.2 6.2 6.43.经济效益指数361.8 270.3 101.94.9 6.94.生活质量指数413.4 203.1 106.15.4 4.85.社会秩序指数68.0 83.6 110.7 -1.4 -1.26.社会稳定指数75.5 67.0 100.8 -1.1 -3.0从表1看,改革开放27年来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为负增长外,其他四项社会经济指数都有较大增长,社会秩序的负增长在2005年已大有好转,由于警力的加强,安全事故死亡率、刑事案件立案率及贪污受贿受案率均比上年下降,使社会秩序指数首次扭转了下降趋势。

2005年社会稳定指数也比上年度增长了0.8%。

综合指数比上年增长4.2%,27年年均递增5.2%,1991年以来15年年均递增 5.6%,其中以经济效益指数年均递增最快,其次是人口素质指数、生活质量指数递增与社会结构指数递增。

从主要指标看,2005年与1990年比较,增长最快的是每万人口大学生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分别递增13.5%和11.5%;增长8%-10%的是人均财政收入、人均GDP、社会劳动生产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了7.5%(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及其综合评判研究(一)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及其综合评判研究(一)

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及其综合评判研究(一)摘要]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是指一个特定区域范围内报告期分配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所结成的相互联系、相互适应、协调运行的良好状态关系的程度。

社会分配和谐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随地都在运动变化着的。

构造社会分配和谐度的综合评判体系,应当以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层际分配和谐度四个层面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和推进路径。

关键词]公平分配;效率分配;和谐度;综合评判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又很难解决的一对矛盾。

这一矛盾的双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其所内生的问题也是不同的。

从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历史进程来看,改革开放之初,人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我们高度重视生产力的发展,高度重视经济效率的提高,这是具有重要的战略眼光的。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一系列社会问题由此引发。

这就迫切需要我们从公平与效率的内在逻辑关系中,进一步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社会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矛盾问题,尽快提升社会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的和谐水平。

否则,经济效率就不可能在整体上得以持续提高。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社会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是否和谐?社会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和谐程度性态怎样?以往人们大多只是根据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或基尼系数水平来进行判断,没有将经济效率与价值分配进行匹配比较和关联分析,既缺乏科学性,又缺乏判断操作上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其判断结果的置信度和说服力极低。

本文试图以产出与分配增长协调度、劳动效率与收入分配协调度、生产要素报酬和谐度、层际分配和谐度四个层面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和推进路径,就社会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和谐程度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深度探讨。

1.社会收入分配和谐度的涵义和特征1.1稳定与发展是当今中国最大的政治,也是公平与效率的集中体现。

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是社会收入分配这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社会活力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创新力、适应力、合作力等方面的特征。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社会活力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将社会活力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化的评估,从而得出一个全局的评价结果。

社会活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人口结构、经济水平、科技创新、文化创意、政治体制、社会风气、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指标。

下面我们将从这些方面进行一一分析。

1. 人口结构方面:人口结构是反映一个社会各种因素的重要基础,它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劳动力结构等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对人口结构的评估来了解社会的发展阶段,人口的劳动力及教育程度等情况。

2. 经济水平方面:经济水平是社会活力最基本的方面之一。

其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收入、就业率、物价水平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收入水平、效率、生产力等方面的特点。

3. 科技创新方面: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具备竞争力的关键。

科技创新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科技研发经费、专利申请数量、高科技产品出口额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社会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等方面的特点。

4. 文化创意方面:文化创意是一个社会文化活力的重要体现。

其指标主要包括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品出口额、知识产权登记量等。

这些指标反映了社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成员对于文化自主创作的分享与认知程度。

5. 政治体制方面:政治体制是一个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其稳定性和法制成熟程度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整体稳定性和发展性。

政治体制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政治领导层的稳定性、政治和平指数、组织和政治现代化水平等,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政治稳定性及法制保障程度。

8. 公共服务方面:公共服务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依托于社会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社会成员所共同享有的服务性质的集合。

公共服务方面的指标主要包括教育水平、医疗保健水平、公共交通设施完善度等,这些指标反映了社会成员对于公共服务资源的需求和享受程度。

新疆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分析

新疆和谐社会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分析

谐 社会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以评 价 和 监 测 新 疆 和 谐 社
会 发 展 的状 况 。该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以人 为 核 心 , 力 求充分揭示人 、 会 、 社 自然 之 间 的 协 调 发 展 状 况 。
该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包 括 人 口、 济 、 会 、 境 等 4 经 社 环
经 过 反 复 比 较 和 充 分 筛 选 , 计 了 一 套 由 4个 一 设 级 指 标 、 2+ - 级 指 标 、 4 个 具 体 指 标 组 成 的 和 I - - 4
3 .% , 均 增 长 3 % , 高 于 全 国 平 均 水 平 59 年 .1 略 (4 1 ) 3 .% 。 从 人 口素 质 看 , 村 劳 动 力 不 识 字 或 识 字 很 少 农 的人 口 占 总 人 口 的 比 重 逐 年 下 降 , 2 0 年 的 由 00 9 1 下 降到 20 .% 0 9年 的 4 3 % , 是 大 专 以 上 文 化 .8 但 程 度 的农 村 劳 动 力 占 总 人 口 的 比 重 一 直 比 较 低 , 到
从 人 口规 模 看 , 2 0 与 0 0年 相 比 , 然 2 0 虽 0 9年 新
展 产 生 不 利 影 响 。 正 是 在 这 种 背 景 下 本 研 究 紧 密 围 绕 党 的执政 精 神 , 图构 建 一 套 既 能 反 映 “ 谐 社 力 和 会 ” 学 内涵 , 符 合 新 疆 经 济 社 会 发展 实 际 的评 科 又
发展。
关 键 词 和 谐社 会
指 标 体 系 综合 评 价


新 疆和谐 社会评 价指标 体 系的构建
二 、 疆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进 程 的 现 状 分 析 新 根 据 表 I的 数 据 , 新 疆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进 程 现 对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分类研究

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分类研究

统计教育2007年第7期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时期提出的事关发展全局的新的战略任务,本文在学习领会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指标体系与以往评价体系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仅提出完整的评价体系,更将指标分为超前、同步、滞后三类,从而建立起更为完善的实时评价体系。

关键字: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和谐社会超前指数和谐社会这一命题提出以来,我国统计学界对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从无到有,并日趋深入和细化,但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仅仅将眼光局限在指标体系建立本身的讨论上。

而指标体系的作用不仅仅应只表现在对事物的评价上,还应表现在对事物发展过程的监测和事前预测上。

正如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实时监测和评价一样,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对其进行监测,以便我们能及时修正偏差,使我们能更加顺利的完成这一“新时期的长征”。

一、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这九大目标确立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未来方向,归纳起来为以下5个目标层次45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二、和谐社会指标体系分类及评价方法(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我们所构建指标体系除了具有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评价作用之外,还应具备在对事物发展过程的监测和事前预测的作用。

以便及时修正偏差,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为此,我们将纳入指标体系的指标分为三类:超前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

1、超前指标。

超前指标是指在经济运行中和社会建设中先于其他指标变动的指标,这类指标可以作为我们检测整个指标体系运行的指示器和警报器。

在我们的指标体系中,下列指标可以作为超前指标:在经济建设子系统中,可以作为超前指标的有:教育占文/吴诣民陈涛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分类研究一级指标(A)二级指标(B)三级指标(C)经济建设(A1)经济发展水平(B1)人均GDP(C1)恩格尔系数(C2)经济协调发展(B2)第三产业占GDP比重(C3)区域发展差异系数(C4)城乡经济增长差异系数(C5)就业水平(B3)城镇登记失业率(C6)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增长率(C7)医疗、教育发展水平(B4)大学生毛入学率(C8)教育占财政支出比例(C9)每千人拥有医生数(C10)医疗占财政支出比例(C11)环境保护(B5)万元GDP能耗(C12)森林覆盖达标率(实际与计划之比)(C13)环保支出占GDP比例(C14)三废排放量(C15)城镇人均绿地面积(C16)制度建设(A2)司法法律建设(B6)公民参与选举率(C17)每年新颁布法律法规数(C18)每万人拥有律师数(C19)诉讼赔偿执行率(C20)公共财政(B7)财政支出占GDP比重(C21)农村公共财政支出(C2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C23)收入分配(B8)城乡居民收入差异(C24)城镇基尼系数(C25)农村基尼系数(C26)社会保障(B9)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C27)医疗保险覆盖率(C28)住房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C29)精神文明建设(A3)文化建设(B10)图书出版增长率(C30)文化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C31)文明典型(B11)文明单位、社区、村镇比例(C32)诚信建设(B12)个人不良贷款比例(C33)政治文明建设(A4)政府、社会组织建设(B13)非政府机构增加数(C34)社会治安(B14)犯罪率(C35)万人安全事故死亡人数(C36)万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C37)应急预案每年启动次数(C38)国防建设(B15)国防支出占GDP比重(C39)社会活力(A5)社会创造力(B16)R&D经费占GDP比重(C40)万人专利授权数(C41)人口流动率(C42)外部环境(B17)年入境人数增长率(C43)涉外旅游收入增长率(C44)吸引外国投资增长率(C45)表1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8・总第94期统计新论财政支出比例(C9)、医疗占财政支出比例(C11)、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增长率(C7)、万元GDP能耗(C12)、环保支出占GDP比例(C14)。

江西社会和谐发展的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

江西社会和谐发展的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

江西社会和谐发展的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社会和谐是建设和谐平安江西的重要内容。

文章根据和谐社会的内涵,构建江西社会和谐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从2000年到2008年江西社会和谐发展进程进行评价,得到的结论是江西一直朝着社会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文章还对如何推动江西社会和谐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社会和谐是民众所向往的一种美好的社会生活状态,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自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大重要任务之一以来,社会和谐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江西省2006年提出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平安江西”;2009年又强调要“抓好工业、扩大内需、推进绿色生态江西建设、实施民生工程,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在此宏观背景下,江西社会是否和谐发展既是全省民众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值得重点研究的问题。

一、构建江西社会和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关社会和谐指标体系,已有比较多的研究。

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将社会和谐指数分解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6个分层指标,以及25个具体指标在内的和谐社会监测评价的理论指标体系。

①李锋、张德存、朱孔来等亦构建了各自的和谐指标体系,用以评判社会的和谐程度。

②其中,李锋使用1997年-2007年的数据对我国社会和谐程度进行实证,得出我国社会的和谐进程呈现波浪形,和谐程度有降低的趋势。

综合已有研究,本文将江西省社会和谐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社会经济、社会安定、社会团结、社会活力、人与自然五个方面(即五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又分解为若干个具体指标(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指标本身的代表性,故选取的指标较少),构建如下指标体系。

指标权重采用平均赋权法。

(一)社会经济社会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财富比较富足,社会产业结构合理,城乡结构合理,人们生活水平较高。

主要考察恩格尔系数、第三产业比重、城乡居民收入比、人均GDP这四项具体指标来评价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和谐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和分析(1978~2006)朱庆芳*摘要:本文根据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理念,从宏观面选择有代表性的38项重要指标,建立了一套全面反映社会和谐度的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了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社会稳定六个子系统。

本文运用1978-2006中国的有关数据,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度,同时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况。

关键词:社会和谐社会指标和谐度评价中共十七大重申了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要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目前,促进社会和谐已取得全国人民的共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已深入人心,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社会形势基本稳定。

本文根据和谐社会的理念,建立一套全面概括的社会和谐度指标体系,从宏观面选择有代表性的6类38项重要指标组成,它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度,同时也反映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不和谐状况,现将改革开发以来的综合指数和分类指数的增长情况和问题,简要分析如下:表1 历年社会和谐度各子系统递增速度的比较单位:%发展速度 平均每年递增2006年为1978年的2006年为1990年的2006年为2005年的1979~2006年 1991~2006年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1-4项)441.9 233.0 105.7 5.5 5.4 (1-6项) 332.6 187.2 105.0 4.4 4.01. 社会结构指数 282.3 162.5 103.9 3.8 3.12. 人口素质指数 582.7 285.0 106.7 6.5 6.83. 经济效益指数 463.0 282.9 107.6 5.6 6.74. 生活质量指数 447.6 218.9 105.3 5.5 5.05. 社会秩序指数 67.4 86.0 106.5 -1.4 -0.96. 社会稳定指数 88.1 74.9 100.5 -0.5 -1.8注:上表是根据38项指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详见附表1)。

2006年数据主要是根据《2007中国统计年鉴》 和各部委提供的数据加工整理。

从表1看,改革开放28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年均递增5.5%。

6类指数中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指数为负增长外,其他四项社会经济指数都*朱庆芳,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有较大增长。

其中,以人口素质增长6.5%为最快,经济效益和生活质量均增长5%以上,社会结构指数递增 3.8%;但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状况有所恶化,其指数一直处于负增长。

从主要指标看,2006年与1990年比较,年均递增最快的是:每万人口大学生和人均生活用电量,分别递增13.3%和11.7%,人均财政收入、人均GDP、社会劳动生产率均递增9~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递增7.9%,居民消费水平递增了7.7%(速度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2006年人均GDP已达16084元,人均财政收入达295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这些主要指标16年来年均递增幅度在10-5%之间; 城镇人口比重已由1978年的17.9%上升为43.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2.2%上升为32.2%,出口占GDP的比重由4.6%上升为36.8%。

和2005年相比,2006年社会和谐度综合指数增长了5%,经济效益和人口素质指数增速最快,分别增长了7.6%和6.7%;社会秩序也有明显的好转,其指数增长了6.5%;社会稳定状况变化不大,比上年仅增长了0.5%。

2006年对社会和谐度30多项指标进行了地区评价,用综合评分法计算的结果是:(1)社会和谐度较高的、得分居前10位的大多为东部沿海地区,最高是北京、上海达69和65分,依次是天津、浙江、辽宁、广东、吉林、江苏、山东、湖北, 得分在59-48分之间,前10位中沿海占8个,中西部地区居后的10位中,西部占8个。

分子系统看,在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四个方面,北京均居第一位;经济效益指数的榜首为上海,社会秩序指标河北位居第一位(31个省市得分排序详见附表二)。

(2)居前列的10个地区,一般情况是各子系统的得分都较高,如社会结构、经济效益、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都较高,比较协调,得分大多超过了全国平均数。

但其中各子系统不够协调的是,辽宁、吉林、山东、湖北四省总分虽均居前10位,但经济效益得分均低于平均水平; 居前的沿海各省市,虽经济效益、社会结构、人口素质都居于前列,但社会秩序得分均低于平均水平而居于后列,如浙江、江苏、上海、广东、北京、天津得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各省市区如果能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就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以上数字反映了社会和谐度的增强,各类指数和主要指标均呈现了高速增长,社会结构已趋向合理、经济实力增强、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均有较大提高,各子系统的指数是基本协调的、和谐的。

根据国际社会发展经验:在人均GDP从1000美元至3000美元,这一阶段是社会结构快速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的特殊时期,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由于有的地区没有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经济,仍盲目追求 GDP的高速度,忽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亟需用和谐社会的理念,使矛盾得到化解,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的发展。

下面通过各种指标的比较中分析原因,提出解决矛盾的对策建议,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我们从社会和谐度指标体系的各指标的分析比较中,亟需关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简要分析如下:一 社会发展总支出在GDP总量中的比例偏低国家财政和企业用于文教科卫、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支出,统称为社会发展总支出,也可称为公共消费品和公共服务事业的总支出,它的发展直接影响人口素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民生问题,也是增强居民生活安全感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

它包括社会文教卫生科研的事业费和基建投资、社会保障补助、社会福利救济、在岗职工的五项社会保险费、离退休人员的保险福利费等,但不包括个人和集体用于上述支出的费用。

2006年以上各项实际支出共计26564亿元,占GDP12.6%,比1978年的5.9%提高了6.7个百分点,比1990年的7.6%提高5.0个百分点,详见下表:表2 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和财政支出的比例单位:亿元,%1978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 2006年GDP3645186686079499215183085210871财政支出 112230846824158873393040423社会发展总支出 14104272105502238026564其中:1. 社会文教费 147738175743858953107352. 社会保险(在职) 1528772386540164773. 离退休保险福利费5046515223041549263204. 社会福利、救济优抚19551162137169085. 社会保障补助52618182124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的比重 5.97.6710.612.212.6第1、4、5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14.825.727.432.333.934.1从表2看,社会发展总支出比例和绝对额均有较大提高,但按人口平均水平过低,2006年社会发展总支出人均只有2026元,其中社会保障、福利支出为15829亿元,占60%,人均为 1207元,社会文教科卫支出10735亿元,占GDP5.1%,人均仅819元。

2005年预算内教育经费为4666亿元,2006年估算为5400亿元,两年分别占GDP2.5%和2.6%,人均只有412元。

距1993年政府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到200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要达到占GDP 4.0%的目标,至今还有相当的差距。

教育经费在城乡间、地区间,分配极不公平,机会不均等。

城镇人口中高中、中专、大学学历者分别为农村的3.4倍、6.1倍和44倍; 全民族的文化程度不高、文盲率过高,据2006年0.9%的人口抽样调查,在总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4.5%。

15岁及以上未上过学文盲率仍高达9.3%,女性高达13.7%,且主要集中在农村。

中西部地区学校危房多,贫困生多,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经费缺口仍很大,农村师资力量薄弱。

卫生经费的投入也很少,2006年卫生事业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只有2089亿元,只占GDP1.0%,人均仅159元。

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城乡间严重不公平,约有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长期没有改变,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的情况仍较普遍。

据卫生部调查,医疗费15年来上涨了9倍,个人医疗费的支出增长了10多倍,在卫生总费用中,财政投入仅占16%左右,远低于国际50%左右的水平;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不仅影响了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由于劳动力因病、损伤和早亡,对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文化经费投入更少,2006年财政支出用于文化、体育、广播、出版、文娱的事业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只有1797亿元,占GDP只有0.85%,人均为137元。

公共图书馆的人均购书费不足1元,人均图书出版量只有5册,文化事业的发展滞后,远远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全社会用于研究与发展经费2006年为3003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7.6倍,占GDP的比例从1995年的0.57%上升至1.4%,发展很快,比例已居国际前列,但我国科研发展水平与国际比较仍有较大差距,主要是创新能力仍比较薄弱,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数量少且质量不高。

城乡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2006年有15829亿元,占GDP 7.5%,它主要用于城镇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农民基本上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不仅工资水平低,大部分都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据统计,在一亿多农民工中享受工伤保险的只有2537万人。

用全社会从业人员和离退休人员计算的社会保障覆盖面仅为32%,其中城镇覆盖面为66%,农村只有11%;而且大部分人员保障水平较低,如企业的离退休人员、尤其是退休较早的退休人员退休费过低,2005年平均只有 8500多元,低于机关和事业单位一半左右,与机关事业单位差别过大,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2006年虽增加了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但仍远低于事业机关的增幅,造成企业离退休人员的不满。

2005年全国离退休人员的人均离退休金(包括医疗费),为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的55%,比80年代初的90%左右下降30多个百分点,上海仅为34.5%,为各省市的最低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