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论文
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帮助读者更快地理解文章内容。
确定关键词是提取关键句的第一步,然后通过理解上下文来更好地把握关键句的含义。
排除无关信息可以帮助我们专注于核心内容,归纳总结则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
通过练习提高我们的抓住关键句能力。
总结抓住关键句的重要性,强调这一技能对于有效阅读和理解文章至关重要。
展望提高抓住关键句能力的方法,鼓励读者多多练习和实践,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通过掌握抓住关键句的方法,我们可以更快地理解文章,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抓住关键句、确定关键词、理解上下文、排除无关信息、归纳总结、练习提高、重要性、能力提升。
1. 引言1.1 介绍抓住关键句的方法在阅读文章或者文本的过程中,抓住关键句是非常重要的技能。
关键句往往包含了文章的主要信息或者核心观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理解文章内容。
要想准确地抓住关键句并理解其含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就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
确定关键词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关键词往往是文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或者是与文章主题密切相关的词语。
通过识别关键词,我们能够更快地找到关键句,从而抓住文章的主旨。
要理解上下文。
关键句往往是与其前后句子相关联的,所以要通过上下文来帮助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排除无关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可以通过对比和筛选,剔除掉与关键句无关的内容。
归纳总结是抓住关键句的重要步骤。
通过对关键句进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通过不断练习提高抓住关键句的能力,我们能够在阅读中更准确地抓住关键信息,提升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2. 正文2.1 确定关键词确定关键词是抓住关键句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阅读文章或段落时,我们需要仔细分析文本,确定哪些词或短语是最具有信息量和代表性的。
通常情况下,关键词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它们往往能够直接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
最新-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品析关键词句的答题技巧 精品

品析关键词句的答题技巧“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是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因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品析词句的答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一、品析关键词语。
对关键词语含义的品析,第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例如:2018年仙桃市的中考试题记叙文《父亲的自行车》阅读中,有这样的一道题:联系语境,品味下边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
’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联系前文,可以感知父亲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父亲这“淡淡”的一句,其实蕴涵着对儿子深沉的爱,让人从“淡淡的语气”中感受到“浓浓的爱意”。
第二,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断倾注作者感情的词语,是表示赞美、肯定的褒义词,还是带有贬斥、否定的贬义词?而这些充满感情色彩的词语在运用时又常常出现感情色彩变化的情况,或贬义褒用,或褒义贬用。
例如:《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品析句中“狡猾”一词的表达效果,首先必须明确“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再如:《藤野先生》中,在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时,有这样一段话:“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如何理解文段中“标致”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 作出准确理解:是反语,表示讽刺。
第三,要明确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可能是它的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
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掌握词语的基本意义,二是善于根据它所在的语境揣摩。
谈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的方法策略[5篇材料]
![谈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的方法策略[5篇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f7e8704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2.png)
谈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的方法策略[5篇材料]第一篇:谈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的方法策略谈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中考现代文阅读特别注重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和赏析的考查。
那么,如何去做这类题目呢?一、理解词语的含义考查词语的含义一般不会考词典上的意思,而是考查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具体的、动态的、有特指的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指代义,以及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临时义等。
它不同于词典义,又往往和词典义有某种联系。
理解这一类词语,首先需要对词语的表面义有一个大概了解,然后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解释词语含义的基本原则是词不离句(篇)。
分析词语所在句子上下文之间的组合关系,是正确理解词义的重要方法。
例如“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苏州园林》)句中“标本”一词的含义,如果答词典上的意思“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加工的样品”,在句中就讲不通。
如果结合语境(上下文)来推断,就会了解到“标本”指的是苏州园林在我国各地园林中的地位。
这样就不难得出答案:标本,指各地园林学习效仿的范例、样本。
典型考题:(2009年锦州卷)《云雀》第16题:说说句子“这便又使我们迷糊了”中画线词语的深刻含义。
如果只答“模糊不清”肯定不行。
结合语境,从上下文之间“我”和妹妹的表现来答,就会发现“迷糊”的深刻含义是:写出了“我”和妹妹对云雀的叫声充满了忧郁,感到困惑。
另外,还有一种理解词语指代义的考题也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典型考题:(2009年南京卷)《蔷薇几度花》第13题: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在文中找到这个词语的位置,认真阅读这个词语前后的句子,因为词语所指的内容一般就在它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
如“记忆”,我们从第⑤段的“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这段话中可得到答案:那个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
如“稀奇”,在本段的结尾有一句话:“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不难看出这里的“稀奇”就是指少见的正宗手工灶糖。
小学语文论文抓住关键词牵动整篇文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抓住关键词,牵动整篇文人教版新课标《课标》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每篇课文都是由字、词、句、段、篇组成的,要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要善于抓住那些主要的、关键的词语,以点带面,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本,是学习语文的一种策略,是语文教师值得探索的内容。
一、理解关键词,想象文本画面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生字新词时,我抓住“又窄又深船艄翘起船舱软软轻快灵活操纵自如左拐右拐高声谈笑哗笑告别”八个词。
首先提醒学生“艇、艄、舱”都是“舟”旁,再带学生书空“舱”字,提醒学生右边不要封口。
再点生词旁边的图片“小艇”,引导学生说出:威尼斯的小艇——船艄翘起,船舱——软软,看起来——又窄又深,划起来——轻快灵活。
通过读词语“操纵自如、左拐右拐”让学生体会船夫驾驶技术好;通过“高声谈笑、哗笑告别”读懂乘客们高兴的心情。
在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想象出画面后,又让学生齐读以上八个词语,听老师读,再次想象画面,谈感受。
再由学生的感受出发,引出课文“我们坐在船舱里,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
小艇穿过一座座形式不同的石桥,我们打开窗帘,望望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有说不完的情趣。
”接下来通过选择词意,理解“情趣”一词,再找出课文中体现情趣的句子。
在理解船夫驾驶技术好的句子时,又抓了关键词:“不管……总能”这个关联词。
二、抓住关键词,分析语言特点在教学《生命桥》时则重点抓了“奇迹”一词。
首先由普通桥引出生命桥,再引导学生质疑。
比如:生命桥用什么搭的?为什么叫生命桥?为什么课题上要加引号等。
然后进行初读课文。
老师重视生字词语的检查。
提醒学生“狩猎”的“狩”读第四声,让学生猜猜“狩猎”什么意思,然后给予正确的答案。
“蹬”与“瞪”读音不同。
通过比较偏旁,掌握“蹬”与“瞪”的字形。
“悬崖、山涧”与理解课文重点段有关,就通过简笔画在旁边注明。
重点解析如何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

重点解析如何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在题目中起到引导和限定作用,是阅读理解和写作的重要依据。
掌握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题目意思、切入主题以及组织文章结构。
本文将重点解析如何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
一、拆解关键词在处理题目中的关键词时,我们可以通过拆解关键词的语义和语法来深入理解其含义。
以题目“探索古代文明带给现代社会的影响”为例,我们可以将关键词拆解如下:1. 探索:了解、研究、探寻;2. 古代文明:古代的文化、知识、艺术;3. 现代社会:当下的社会、现代的发展和变化;4. 影响:对现代社会产生的作用、影响力。
二、关键词理解及阐释在对关键词进行拆解之后,我们需要对关键词进行理解和阐释,以展开文章的内容。
在理解关键词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展开:1. 词语释义:查阅词典或相关文献,了解关键词的具体含义和概念;2. 举例说明:通过举例子或事例来说明关键词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和涵义;3. 反义对比:通过对关键词的反义词进行对比,进一步理解关键词的含义。
三、关键词在文章中的运用在明确关键词的含义之后,我们需要将其运用到文章的具体写作中,以凸显关键词的重要性和保持文章的连贯性。
1. 引言部分:开头可以简要介绍关键词的概念、重要性以及研究意义,引起读者的兴趣。
2. 主体部分:在文章的主体段落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展开关键词的内容:a. 定义解释:对关键词进行准确的定义和解释,使读者对关键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b. 比较对照:将关键词与相关的概念或现象进行比较,以凸显其独特性;c.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案例、事例或数据来支持关键词在现实中的应用和影响;d. 理论分析:引用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e. 趋势预测:展望关键词在未来的发展和趋势,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总结部分: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可以总结关键词的重要性和研究发现,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四、注意事项在写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语言表达:文章要求语句通顺,表达流畅,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2. 结构安排:文章需要有明确的结构,段落之间要有过渡,整体呈现出层次清晰的思路;3. 条理清楚:文章的内容要有条理,逻辑严谨,避免内容混乱或重复;4. 篇幅控制:根据题目要求,控制好文章的字数,避免过长或过短。
突破高中语文的关键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突破高中语文的关键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提高学习效果和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正确运用关键词语的表达方式,对于提升语文水平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词语理解与表达角度探讨突破高中语文的关键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的方法与技巧。
一、深入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理解关键词语的内涵是突破高中语文的关键一步。
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写作表达,对于关键词语的准确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阅读理解时,我们应该注重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语境的配合,通过仔细品味推敲,找出关键词语的真正含义。
在写作表达中,我们要选择准确的关键词语,以达到精确表达的目的。
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深入理解,才能更好地阅读和写作。
二、灵活运用关键词语的词性和搭配关键词语的词性和搭配对于语文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起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当熟悉不同词性的关键词语,并且了解其常见的搭配用法。
在阅读理解中,掌握关键词语的词性和搭配,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在写作表达时,我们要根据句子结构和表达目的,选择合适的关键词语的词性和搭配方式,以使文章更加准确、连贯和有逻辑性。
三、丰富关键词语的表达方式和替换词语关键词语的表达方式丰富多样,我们应当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避免表达的单一和枯燥。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词汇和短语,提高对关键词语的多角度理解。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替换词语的方式,以达到表达的准确性和变化性。
合理地运用替换词语可以使文章更富有个性、灵活和富有变化,提高文章的审美价值和阅读体验。
四、在文章结构中合理运用关键词语关键词语不仅仅在单个句子中起作用,也在整个文章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写作时,我们应当合理安排关键词语的出现次序和位置,使其在文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将关键词语巧妙地融入到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使其成为文章思想的纽带和线索。
这样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紧凑、凝练,也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技巧

理解句子含义答题技巧理解句子含义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也是考试中经常考察的能力。
正确理解句子含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还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中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下面将介绍一些理解句子含义的答题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首先,理解句子含义的关键在于抓住关键词。
在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道题目时,我们要注意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比如,如果句子中出现了“但是”、“因为”、“所以”等词语,那么这些词语往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句子的含义。
其次,要善于利用上下文来理解句子含义。
有些句子在孤立的情况下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善于利用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就会更容易理解句子的意思。
因此,在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道题目时,我们要注意把握文章或者题目的整体语境,善于利用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另外,要注重理解句子的修辞手法。
有些句子可能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这些修辞手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一篇文章或者一道题目时,我们要注意抓住句子中的修辞手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最后,要多做练习,不断提高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理解句子含义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的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做题和阅读,我们才能够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因此,我们要多做一些阅读理解和写作的练习题,从而提高自己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总之,理解句子含义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也是我们在考试中经常需要用到的技能。
通过抓住关键词、善于利用上下文、注重理解句子的修辞手法以及多做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从而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上述答题技巧,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取得更好的成绩。
怎样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论文

怎样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不同主题单元有着具体的细致的要求。
比如,我们五年级第七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有这样一条要求:阅读本组课文,我们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为此,教材的编制者还专门在《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两篇精讲课文的课后作业里各设计了一道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的练习题。
下面,老师就以这两道题目为例,谈谈自己的些许感受和粗浅看法。
题目一:《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作业第二题。
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此题适合用“理解法”来作答。
何谓理解法呢?就是反复咀嚼加点的词语所包含的意思,然后用语言把这种意思表述出来。
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这个句子,不难发现加点的词语表达了圆明园的毁灭的损失是十分惨重的:首先从范围上来讲,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损失;其次从程度上来讲,到了没有办法来计算的程度。
这就充分说明损失实在是太重了,重到没有办法来弥补。
鉴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工具书上的参考答案了:带点词语的意思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很难估计到失去了多少。
从中体会到这的确是巨大的损失,我们以及任何人都无法补偿,我们决不能让这样的历史重演。
(2)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此题适合用“比较法”来理解作答。
何谓比较法呢?就是通过“换词”或者“省略加点的词语”来比较,从而找到加点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比如说,这道题就可以把“闯进”换成“走进”,以感受侵略者的蛮横;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省略,以感受侵略者的贪婪和无耻的丑恶嘴脸。
有了“比较法”的深入理解,就不难理解工具书上的参考答案了:带点的词语的意思是,在圆明园这一范围内的所有东西不是被带走就是被破坏、毁掉,一样东西也不留,真正做到毁尸灭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不同主题单元有着具体的细致的要求。
比如,我们五年级第七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有这样一条要求:阅读本组课文,我们要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为此,教材的编制者还专门在《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两篇精讲课文的课后作业里各设计了一道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含义的练习题。
下面,老师就以这两道题目为例,谈谈自己的些许感受和粗浅看法。
题目一:《圆明园的毁灭》课后作业第二题。
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和有关资料,说说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此题适合用“理解法”来作答。
何谓理解法呢?就是反复咀嚼加点的词语所包含的意思,然后用语言把这种意思表述出来。
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这个句子,不难发现加点的词语表达了圆明园的毁灭的损失是十分惨重的:首先从范围上来讲,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而且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损失;其次从程度上来讲,到了没有办法来计算的程度。
这就充分说明损失实在是太重了,重到没有办法来弥补。
鉴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工具书上的参考答案了:带点词语的意思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很难估计到失去了多少。
从中体会到这的确是巨大的损失,我们以及任何人都无法补偿,我们决不能让这样的历史重演。
(2)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此题适合用“比较法”来理解作答。
何谓比较法呢?就是通过“换词”或者“省略加点的词语”来比较,从而找到加点的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比如说,这道题就可以把“闯进”换成“走进”,以感受侵略者的蛮横;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省略,以感受侵略者的贪婪和无耻的丑恶嘴脸。
有了“比较法”的深入理解,就不难理解工具书上的参考答案了:带点的词语的意思是,在圆明园这一范围内的所有东西不是被带走就是被破坏、毁掉,一样
东西也不留,真正做到毁尸灭迹。
从中体会到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激起了我们的愤恨。
我们要牢记这段屈辱史,要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题目二:《狼牙山五壮士》课后作业第三题。
读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带点部分的意思,说说句子好在哪里。
(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驼走去。
此题目适合用“语境分析法”来理解解答。
何谓“语境分析法”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理解。
”我是这样理解的:斩钉截铁,能把钉子斩断,也能把钢铁截断。
比喻说话或做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班长马宝玉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联系上文),毫不犹豫地把敌人引上绝路,在这种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大我舍小我,为集体、为革命而牺牲自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斩钉截铁”四个字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了(联系下文和文章的中心)。
有了这种理解的过程,就不难理解工具书上的参考答案了。
“斩钉截铁”,是反映班长马宝玉,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坚决果断、毫不犹豫地向棋盘陀走去,引开敌人的精神。
(2)顿时,石头向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此题目适合用“品读感受法”来解答。
何谓品读感受法呢?就是通过反复品读关键词句,反复寻找阅读后的感受。
然后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以回答题目的要求。
我通过反复品读就感受到:石头像雹子一样,说明了什么呢?五位壮士在没有子弹的情况下,用石头当作武器来打击敌人。
石头像雹子一样,说明了五位壮士扔下的石头又多又快。
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把五位壮士的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把五位壮士对人民的爱、对敌人的恨的满腔热情,表达得生动具体、形象贴切了。
有了这样一个理解过程,对工具书上的参考答案就能非常轻松的理解了。
“石头像雹子一样”反映了五位壮士杀敌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用石头不断像敌人砸去。
同学们,怎样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的含义呢?通过上述几个例子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比较法”“理解法”“语境分析法”“品读感受法”等四种方法。
当然,方
法还有很多;而且同一道题目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总之,只要同学们开动脑筋,抓住关键词语充分理解原句的意思,并按照题目的要求来作答。
老师相信你也会发现和创造出更多更美的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