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栖息地理论看风水与现代环境科学
(环境管理)风水学在现代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风水学与新农村居住环境建设风水学在现代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中的应用1、对新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与风水学的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历史阶段和工作载体,即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生活质量改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农村居住环境的建设,这对于农村特别是我国的农村,难免会考虑到风水对农村建设的影响。
我国农民千百年来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建房,通常请“风水先生”来定朝向以求达到居住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
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风水”理论对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的科学指导道路的发展。
同时,对科学实施城市规划理论也有一定的羁绊。
风水思想其实是我国一种独特的环境文化思想,它的文化前提源于“天人合一”的大地有机思考。
[1]众多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风水学是一门有关人居环境选择的学问,它指导人们通过对地质、日照、气候、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做出或优或劣的评价,进而选择适于长期居住的良好环境,并赋予其一定的文化内涵,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2]。
中国的风水学迷信的外壳包裹着合理内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把风水学的合理科学的成份提取出来,用来指导新农村的建设,对我国有着特别现实的意义。
2、风水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辞海》的定义是:“风水,也叫堪舆。
……旧中国的一种迷信。
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
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3]。
在风水学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分成两派即形势派与理气派。
形势派偏重地理形势,主要是以龙、穴、砂、水来论吉凶。
理气派主要是将地理方位与宅居或墓葬的主人与生俱来的生辰八字、姓氏名称等因素与星神、八卦、五行生克等因素相联系,更为复杂。
通过逐步实践,杨救贫等将风水的两派化为“地理五诀”,即“觅龙”、“察砂”、“观水”、“点穴”、“择向”,并且与风水中的“气”归纳为风水六法。
风水理论在居住区中的应用研究

风水理论在居住区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当中,“住”的好坏已成为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
每一个人都想有一个住得舒适、能够“财丁两旺”的家。
鉴于此,本人特意修读了左保国教授的《建筑风水》,并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了两个小区案例,进行了风水分析。
【关键词】风水理论;居住区选址;外部环境;天人合一1 基本风水理论早在晋代,大地理阴阳家郭璞就提出“气,乘风则散,界谁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执法,得水未上,藏风次之”的“寻气”理论,非常重视“藏风得水”、“形势”、“四灵碧”、“方位”等“寻气”的原则。
总得来说,中国风水文化所要求的是:一觅龙,二察砂,三观水,四点穴。
即:一要寻觅“龙脉之山”,也就是具有形态优美、植被丰富等条件的“靠山”。
二要细查“左青龙,右白虎”,也就是左右两侧的环抱地势地形,有动静相宜之感。
三要观“水”,即有无环绕住宅的左右流水,进口水是否大,出口水是否小?此外还有住宅是位于水之阳(水北)还是水之阴(水南),是处在吉位(水环抱)还是在凶位(水反弓)?四要确定“阳基”,即住宅的建造范围。
其最佳的位置为:“喜地势宽平,局面阔达,前不破碎,坐的方正,枕山襟水,或左山右水。
”[2]2 居住区选址风水讲“风”和“水”,所谓“风”即空气流动形成风;所谓“水”即山水。
看风水主要看山、水和气,选择住宅基址需要查看周围地形是否符合风水养生法则。
2.1 相形取胜:即选用山川河流、地形地势等自然景观方面的优胜之地。
风水中关于选址的最佳格局是背山、面水、向阳。
背山,可以阻挡冬天北来之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天南来之凉风;向阳,可以取得良好的日照。
按照这个原则选址,有利于形成优越的气候和灵性的生态循环,是一种理想的“风水宝地”。
2.2 相土尝水:住宅环境的水土质量与人体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土尝水是建筑选址中有关水土质量的一个基本原则,适宜的水土有利于健康长寿。
风水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风水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作者:王瀚宇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4年第9期王瀚宇(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吉林辽源 136201)摘要:自古以来,我国古代的建筑选址、设计和建设中都会考虑到风水因素,风水对于我国的环境艺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就中国风水和环境艺术的关系进行阐述,主要探讨风水对环境艺术的影响和风水与环境艺术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风水学;环境艺术;关系研究1前言“风水”这个名词已经有着千年的历史,它其实是一种传统文化。
风水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其居住的建筑空间和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发展。
这也是我们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经常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轻视环境正是今天我们人类破坏环境的重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后,一些国外的学者开始研究中国的风水学,当人类面对经济发展迅速,以及自然环境遭到不断破坏的大环境下,一些学者已经利用中国最传统的风水学和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加以反思,去探索未来的发展趋势。
他们发现中国风水中一些较为先进的思想,这种热潮也让中国的学者对我们曾经一度排斥的风水学慢慢重视起来。
风水学作为我国一门独特的文化分支,在千年的文化进程中,一直是我们国人对于理想环境追求的一个代名词。
风水理论非常关注人类与居住环境的关系,风水将人类纳入自然界中,将人与自然放置于一个有机的整体去看待。
风水最基本的原则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的是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统一。
古代风水的这种自然观造就了我们古代建筑和城市景观最独特的风格,也得到了近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的认可。
通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风水学中对于“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合理关系,最终得到有效利用和科学发挥。
2风水与环境的关系2.1 环境艺术的同构性风水营建从观天象物中总结出天地对应的太极模式,从整体山川水系盆地间隔重复中建立了环抱循环格局,从群落血缘关系中明确了家国同构的概念。
之后就可以看到,所有的环境选址、城市格局、建筑群落关系、建筑合院结构、装饰图案图式等都是以一条主线进行的。
基于风水的居住外部环境影响研究

基于风水的居住外部环境影响研究风水文化是我国从古至今对于建筑选址、规划、设计的重要理论,风水理论在建筑、规划、室内装饰领域中都得到了持久的应用。
本文主要就居住外部环境风水对居住者的影响提出一些建议。
标签:风水;居住外部环境;影响风水学说是我国一直从古代起就流传的关于建筑环境和规划设计的一门大学问。
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民间也是广为流行。
同时在这长达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各种流派。
一、居住外部环境的风水对人的影响居住环境的风水学是人们从居住风水的角度对生存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学问,是研究居住环境如何对生活以及劳作其内的人产生吉祥作用的科学。
这里笔者就要介绍一点,即选址也要参考风水,因为只有选择的地方好,才更有可能建出舒适的居住空间,否则周围灰烟蔽日、怪味浓浓、尖煞横冲、道路闭塞,建筑再好,居住者也不会感觉舒服,自然也就谈不上好风水了。
同时在居住选址的选择上面应考虑以下内容。
一是场地的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以及不良地理现象和地震基本烈度等;二是要考虑场地的岩石和土的均匀性、地层分布、地基承载力和场地其它的设计计算指标;三是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四是要考录场地的合理建筑范围以及合理的交通出人口;五是区域内气候的场地微气候等等。
要了解居住环境的风水到底对人有什么样的影响,首先就要了解一下什么是风水。
被誉为风水学鼻祖的晋代郭璞先生对风水有个至今认为较权威的定义,即:“气者,乘生气也。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用现代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通过山和水的拢聚,使居住环境产生一种气场,这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场环境,就称为风水。
那风水当然就有好有坏了。
古人认为,风水好坏是由气造成的。
如果气聚而不散,畅而不窒,行而不急,这种气显然有利于人们的生存、居住,具有这样气场的环境,便是好风水。
那么,这样的气场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是由形带来的。
人通过创造、改变建筑的形状、结构、门位、颜色,以及周围的河流、道路、树木等状况产生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气场,从而达到产生良好风水的目的。
浅析风水理论对当代生态居住的应用

浅析风水理论对当代生态居住的应用【摘要】通过对风水理论的分析概括,阐述其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提出在对风水理论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居住的概念。
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的理念正印证现代人们追求的生态居住观念,合乎人类发展的趋势。
历史变迁,人类的进步,风水学已不再是单纯的迷信,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使传统的风水思想得到科学的发展。
【关键词】风水生态居住环境生态居住风水理论是集地理学、星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和人体生命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理论[11]。
风水术语虽无“生态”一词,但其概念却由“风水”、“生气”等语所涵构。
风水理论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从自然界得到支持,让人们生活舒适。
风水的目的是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对现代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及城市规划有指导作用,有利于建筑及景观人性化、自然化。
一、风水的生态思想和生态实践(一)风水的生态思想 1.“大地”有机自然观古代风水把大地本身看成一个富有灵性的有机整体。
唐代的《宅经》也“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房屋为衣服,若得如斯,是事严雅,及为上吉。
”大地俨然一副人的模样。
这种朴素的自然观包含了深刻的生态思想。
其一,赋予自然以生命,肯定了自然的自身价值。
其二,认为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大的生态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彼此关联、相互作用,共同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3]。
2.“藏风聚气”的生态理念风水追求“藏风、聚气”的空间环境,实际是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态环境。
如风水中注重龙脉“生气”,“凡山紫气如盖,苍烟若浮,云蒸甘冽,土香而腻,石润而明,如是者,气方钟而未休。
”这里所提到的生态因子有围绕山体的烟霞之气、空中漂浮的云气、地表的崩落侵蚀情况、植被的长势、地上水和地下水的水质、土壤质地、岩石等等,显然是从小环境的综合自然地理状况水平来评价风水地的环境质量。
(二)风水在居住环境建设中的实践1.居住环境的生态因子评价风水对居住环境的生态评价(见图1),既包括对微地形、小气候、水土及植被资源与质量等等生态构成要素的微观评价,也包括仰观俯视、穷究地感应关系的“分野”和山川大势来龙去脉的宏观性评价。
风水思想在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应用

形成通道 , 通道集散 人流物流 , 形 成活 力与生 气。所以传统 的村 落 、 乡 镇、 城市均在大小河流的交汇处, 皆是此理 。 风水认 为河流环抱为吉 , 反 弓及 凶。河流环 抱的一边 土地平坦 . 水 流和 缓 , 耕种 、 饮水、 m行方便 . 居住 安全 ; 而 反弓 的一边 , 必 定地 少土 瘠. 水流湍急 , 出行不便 , 居住凶险 、 风水认 为, ¨前之水 . 平缓流淌为 吉. 水 急则凶 , 小流则腐 所 以村 落应选在河流缓流或池塘为活水的地方 , 人 门数量与水流大小相适应 . 让流水为居住者带走污物 . 送来清流 . 营造舒适 健康活 力。观水要看 水 质, 水质清澈甘甜为佳。 水质影响作物 与食品的品质 . 影 响人的健 康。 如 果河水塘水井水黑臭污秽 , 则不宜居住。
风水思想在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中的应用
■ 文 / 周 志 伟
摘要:
传统风水思想在新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中的应用意义与操作方法 , 将 风水学中天人合一 的思 想贯穿于村 落选址 、 规划与 建造 、 环 境与 公益设施 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 对 建设美丽 乡村 、 宜居 乡村 具有 良好的现实意义。
二、 新 村 落 的选 址
随着农业 现代化 的发 腱, 乡村一家一户散居 的格 局不 可避免的减 少甚至消失 , 集 中居住 的新村 落( 镇) 将成为农村普遍人居 形式 。那么 , 新 村落( 镇) 如何选址 呢? ( 一) 看 山 与 田 地 传统风水认为选择居住 地第一步是“ 觅龙” “ 觅龙” 即远观山脉 的 走向 、 形态 . 寻佗望势 , 知晓哪里有适合耕种 和居 住的平地 , 哪里是人流 物流的通道 ; 近察山体 构结 、 土质 , 知晓是否山体稳 定 , 是否长居 无害 , 知晓何处¨ J 林繁茂 , 土质肥厚 . 种养必能丰收 看风水第二步是“ 察砂” “ 察砂 ” 即考察近 处四周的小 …, “ 玄武垂 头, 朱雀翔舞 . 青尼蜿蜒 , 白虎驯俯” 则为最吉祥之地。 后 山玄武 高大 . 能 阻挡后背袭来的寒风 , “ 垂头” 却又不 至太 陡峭, 无山体滑坡和泥土流失 之忧 . “ 垂头” l h 形之下必有肥厚之土壤 前 1 l j 朱雀低矮且有翔舞之状 , 南风能徐徐拂来 , 再有青龙 门虎左右相辅 , 使居 住之 地冬暖夏凉 。风水 还讲究“ 明堂” 宽 广 。“ 明堂” 即 屋 前 的平 地 , “ 明堂” 开阔 , 才 有 方 便 耕 种 的土地 . 才能尽享冬天的阳光与夏天的凉风 . 才能让居住者眼亮心阔。
论风水学与当代环境设计的关系

“ 反 弓煞 ” ,这 种 格 局 是 对 自然 环 境 起 到 实 质 性 影 响 的 , 然 而 壤 植 被 ,乃至 到 人 的行 为 习惯 ,心 理活 动 ,都 在风 水 学 的研 究 范 还 有 很 多 格 局 ,布 置 下 去 实 则 对 环 境 并 无 影 响 , 但 却 也被 风 水 围之 内 , 目的是 利用 已有 的环 境条 件 ,创 造符 合 人类 生 存发 展 的 学 说 所 诟病 ,譬 如 “ 腰 斩煞 ” ,也就 是 说 ,床 的上 空过 横 梁 , 生 态 圈,从 而达 到天 人合 一 的至 高境 界 。 横 梁 像 一 把 刀 一 样 把 腰 斩 成 两 截 , 故 称 之 。类 似 的还 有 床 上 不 由于风 水 学是 一 门 古老 的学 问,其 先后 经 历 了原 始社 会 至封 能 挂 吊灯 : 床 前 不 能 摆 放 镜 子 等 等 忌 讳 ,类 似 这 样 的布 局 ,其 建 社会 中 各种 门类 思 想 的融合 ,显得 异 乎庞 杂 ,流 传 下来 的风 水 实 仔 细 想 想 , 无 非 是 针对 人 的 心理 活动 去 的 。床 上 横 梁 或 吊挂 学著 作 也是 分 门别 类 ,各 家 一词 ,很 难将 之 与 当代 环境 设 计进 行 灯 械 , 自然 会 对 人 的 心 理 造 成 一 定 的 影 响 , 从 而 影 响 睡 眠 质 直观 的对 接 。但 笔 者 认为 ,只 要 理性 地对 风 水 学 中的论 述 进行 辨 量 , 且 过梁 或 吊灯 在 上 方 也容 易累 积 灰 尘 ,对 身 体 健 康 也 无 益
一
分文 人 雅 士也 过上 了操 琴 、焚 香 、捧 书 、 品茶 的诗 意 生活 。大 到 面积 , 自然 也使得 居住 环境 岌 岌可 危 了 。 城 市 规划 ,小 至庭 院景 观 ,社 会整 体 人居 环 境 的设 计走 向也逐 步 地 往 传统 雅 致 、方 圆有 序 的方 向靠 拢 。风 水 学讲 究对 环 境 的综 合 性 考 察 ,具 体到 其 目标 营造 对 象所 处 的 区域气 候 , 山脉 水流 、 土 二 、风 水 学是 一 门关乎 环境 设 计 的心理 学 风 水 学 中 ,有 许 多 忌 讳 的 风 水 格 局 , 譬 如 上 文 所 提 到 的
传统风水理论对现代人居环境营造的启示

传统风水理论对现代人居环境营造的启示传统风水理论对现代人居环境营造的启示导读:中国的风水最早起源于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形成于汉晋,风水这个名称的由来,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的《葬书》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自古就是我国先民相地营造村舍民宅的重要依据,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苑囿﹑寺观﹑陵墓,以致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都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可以说,风水是古人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传统风水学的核心是“天地人合一”的思想,我们在选择人居环境和建筑营造中,要遵循这个原则,在应用过程中要注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虽然这两者各有侧重,但其共同关注的惟有一物,那就是“气”,即“生气”。
关键词:风水,人居环境,天地人合一,生气,相地中国的风水最早起源于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形成于汉晋,“风水”这个名称的由来,最早出现在晋代郭璞的《葬书》中:“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自古就是我国先民相地营造村舍民宅的重要依据,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苑囿﹑寺观﹑陵墓,以致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都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
可以说,风水是古人在选择人居环境时,对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等各种人居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在建筑营造中采用某些技术和避让种种禁忌的总概括。
但由于风水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长期被蒙上迷信和愚昧的面纱,多年来一直被当成文化糟粕,被学术界所摒弃,因此风水理论中所蕴含的科学成分也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等问题困扰着全世界,于是,学术思潮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重视人和自然的有机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栖息地理论看风水与现代环境科学
摘要:比较了栖息地理论和传统风水理论,结果表明,两者间有许多相似之处。
栖息地理论认为,不管是人还是动物都需要有利于躲避、逃跑或战斗活动的环境,一处环境若具有人类生活所需资源,危险性低,则此种环境会较受人类之喜爱,因为此环境有助于人类的生存、生活。
传统风水理论持同样观点。
应该以现代理论与知识作为风水的科学基础,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关键词:风水;栖息地理论;环境适应;环境偏爱
中图分类号: X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XX)10-0455-03
风水是人们在营建城市或坟墓时,从风向、向阳、交通等条件出发,挑选建筑地点的思想,是风水鉴定专家所持有的高雅智术[1-2]。
风水是人们数百年来基于对环境之观察与体验,发展出的一套与环境和谐互动以求生存的独特方式,人们认为,选择理想的居住地点不但能使人、建筑物及环境之间达到和谐,且能带给居住者健康与繁荣。
风水结合哲学、宗教、星象、数学、地理概念,强调“气”的概念。
风水鉴定专家认为,从气的角度看,人和自然是一样的,透过基地周围流动的气,能使住宅与环境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形成聚风纳水的理想住宅,通过气的媒介,使环境与人一体化,涉及物理、生态、空间、
时间、心理、宗教以及社会学等诸多学科。
风水的目的是达到人类间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平衡。
由于有些文献晦涩难懂以及一些风水师故弄玄虚(deliberately mystifyed),再加上大众对其缺乏了解以及系统研究,风水被许多人视为迷信,至少没有达到“科学”的标准。
对尚未全然了解之事物断然视之为迷信,此种作法并不符合科学原则,也并非探索真相的合理方式。
判断某项理论是科学还是迷信准则如下:第一,背后常常隐藏着1个参照物,那就是当代自然科学;第二,判定其科学或者迷信的依据还来自科学哲学的评判标准。
但是可能存在2个问题:首先,当代自然科学是否是评判所有知识的唯一标准;其次,当代科学哲学是否能够给出一个被所有科学家公认的评判标准。
对于前者,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后者,随着当代科学、当代哲学的不断发展,仍需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风水理论在海内外逐渐受到重视。
风水理论所追求的人类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与西方新兴的生态建筑学、景观建筑学所追求的目标一致,所以有的西方学者称风水为“宇宙生态学”(astroecology)[3]。
风水具有生态演进与适应的价值。
在风水良好的地方,可以找到特定的环境特征显示该地的可居住性[4]。
好的风水能确保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且大多数建筑师的设计感知与风水原则是契合的。
由此可知,风水学是人类在凶吉祸福并存的条件下,所领悟到的如何依据周围环境条件来选择理想栖息地的应用科学。
1 栖息地理论
生物进化论、栖息地选择(habitat selection)理论认为,人
类对环境的立即反应为偏好,因此偏好暗示某环境是否适合人类生存与繁衍。
人类偏好于特定的自然生物区。
由此提出以进化论为基础的环境偏好模式,该模式强调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感觉隐藏着人类与生倶来的生物本能,包括生存、探索欲望、安全感等。
早期人类为了生存寻找栖息地,适宜的居所应具备一些必需的条件,如食物、庇护所以及水源。
人们也藉由栖息地的相关线索,学习总结这些景观环境,这些习性也转变成本能。
英国地理学家Jay Appleton认为,人类的环境偏好行为是不断进化的。
当环境很辽阔时,不但方便人类猎获食物,及早发现危险;而且能避免人类被天敌捕食。
这类环境特征对于生物演化的生存竞争具有实质优势。
人类所偏好的环境必定有某些特征显示该地资源丰富且有助于人类生存与繁衍。
1.1 瞭望-庇护理论
1975年英国地理学家Jay Appleton提出了瞭望-庇护理论(prospect refuge theory)。
瞭望-庇护理论认为,依据环境提供不同的信息,人们的偏好也会因此而有所不同。
人们偏好于可以满足瞭望或是藏匿特性亦或是两者兼具的地方,即“能看到而不被看到”(seeing without being seen)的居所。
这样的地方不但方便生物获取食物,也可以及早发现危险;能隐藏自我的环境,可以避免被天敌捕食造成物种灭绝。
这类环境的特征,对于生物演化的生存竞争具有实质性的优势。
瞭望-庇护理论认为,人们偏爱有遮挡的空间。
最适合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是瞭望与庇护达到平衡,自然环境中,瞭望包括丘陵、高山、靠近开放环境的树木。
庇护包括密闭空间如山洞、
茂密的植被。
1.2 稀树草原偏爱理论
人们偏爱开阔的空间,相对而言不喜欢简单的自然环境,如沙漠、森林。
早期居住在大草原上的人类存活率比居住在其他环境里的人类高。
草原植物大多分布在离地面2 m范围内,可直接为人类及草食动物所利用。
平坦的草地有利于人类眺望猎物,发现敌踪,草地上散布的树木可作为人类躲避危险与遮挡阳光、风雨之用。
这种偏爱会变成遗传倾向,直到今日,人们还是偏爱大草原环境。
人们偏爱大草原,不喜欢视野受阻,这种偏爱超越年龄与文化界限。
不管人们文化背景如何,对类似大草原或公园的环境有着普遍的偏爱[5]。
2 风水择居理论
风水又名堪舆、地理、形法、向法、卜宅、相宅、相墓、相地、青乌、青囊、阴阳之术,自古以来风水就是中国人诠释人地关系的一套概念体系,也是上自帝王将相、下及庶民百姓普遍认同的行为法则[6]。
风水源于古代人们选择城市、居住地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评判。
风水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是江西派,也称形势派、峦头派;二是福建派,也称理气派、宗庙派。
一般来说江西派着重对地形、水文、植被、气候等环境因素进行实地分析,以求藏风得水并聚气;后者则注重则根据人的生辰八字,藉由罗盘找出适合人类居所的地点与方位。
峦头派出现比理气派要早,故常被视为风水理论的最初模式。
不论是峦头派还是理气派,它的全部理论和方法都是围绕聚气这个问题展开的。
风水强调人与人之
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中庸、平衡,要实现此目的,唯一的方法是保持气的充盈与平衡[7]。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或本体,气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8]。
风水理论认为,天地间有一股不可遏止的生气潜藏在大自然间。
这股生气凝而为点,是活力之泉源,风水家称之为“穴”。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自然界的“穴”与针灸学上的人体的“穴”视为同类。
“穴”不容易觅得,因为大自然用尽办法维护它生命的根泉,而峦头派的风水家所追求的就是要找到生气蓬勃的龙脉[9-10]。
风水理论中最佳的风水宝地位于山丘与流水环抱之处,因为其不但可以凝聚气,也可以避免气的流失。
基址背后有座山“来龙”,其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左右有低岭岗阜“青龙”“白虎”环抱围护,前有池塘或河流经过,水前有远山近丘的朝案呼应。
基址恰处于山水环抱中央,山林葱郁,河水清明(图1)[11]。
理想的风水宝地应有以下几项特征:风水宝地地形应呈马蹄状,北方、东方、西方均应有大小山体或高地围护,南面应临水,是开阔地。
穴前池塘或河流呈半月状或环抱状,起抱水的作用,被认为是可使基址之地生气凝聚而不散泄,故好的基址前必有水抱,如九曲水、玉带水等。
风水宝地应坐北朝南,形成非常清楚的南北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