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体会作者

合集下载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
张莉,医师(河北省怀来县医院邮编
075400)。

脾胃虚弱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引起的眩晕。

半夏、白术、天麻各10克,陈皮、茯苓、党参各12克,黄芪15克,泽泻、黄柏各9克,麦芽、生姜各6克。

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煮15~20分钟取汁200~300毫升,分2次服,日1剂。

伴有肝郁气滞、气郁上冲者加柴胡12克、香附、白芍、钩藤、菊花各10克;伴心下停水的腹胀、肢肿小便不畅者加桂枝、猪苓、苍术各10克;伴虚寒症加附子5克、桂枝9克。

共治46例患者,治愈(服药9~12剂后,头晕消失,兼症消失)12例;好转(服药9~12剂后,头晕减轻,兼症减轻)30例;无效(服药后头晕仍存在,兼症减轻)4例。

眩晕又称头晕,冒眩、眩冒等。

其原因不外气、血、津液的异常。

其中脾胃虚弱,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引起的眩晕可见于多种疾病中,如平衡感障碍,美尼尔氏综合症等病,治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中陈皮、半夏、茯苓燥湿祛痰;党参、白术、黄芪健脾和胃、天麻熄风而治眩晕,是标本兼顾之法;泽泻、黄柏化痰泄热。

全方配伍合理,使痰湿去,脾胃健,眩晕自除。

注意平时饮食宜清淡,忌食肥腻酒食,忌辛辣,戒躁怒,适当增加体力劳动,锻炼身体。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

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半夏天麻白术汤

半夏天麻白术汤

对岳美中教授所谈专病专方的体验(节选)作者/房定亚著名中医岳美中教授在抱病住院期间,几位研究生和我,一边学习岳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一边给他老人家治病。

三年多的时间,他将毕生学术精粹源源不断地口传心授,让我们受益不少。

现就岳老所提倡的专病专方的思想,略谈学习后的体验。

半夏天麻白术汤治眩晕案戈某,男,68岁,1981年11月3日初诊。

患者体胖,平素咳嗽气喘,吐白痰,易外感,偶因饮食不适而晕厥。

近日头昏眩晕,卧则安,起则头眩,动则天倾地旋,身不支而行走艰难,故邀余到家诊视。

诊见:语音不扬,气短喘嘘,头倾不欲睁眼,脉虚大而数,舌体胖,苔白。

血压80/40毫米汞柱。

诊为眩晕,证属气虚挟痰。

治宜补气健脾化痰,拟予岳老治低血压眩晕方,即半夏天麻白术汤:半夏10克,天麻10克,苍、白术各10克,炒麦芽10克,神曲12克,党参10克,黄芪15克,陈皮6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黄柏10克,干姜5克。

6剂,水煎服。

11月10日复诊,头晕消失,精神转佳,饮食增进,吐痰明显减少,咳嗽气喘也有所减,乘车外出工作也不觉眩晕。

因年近七旬,肾气虚衰,针对年高肾虚体质给以肾气丸,活血通脉片常服,以温阳益肾、补气活血巩固疗效。

随访8个月眩晕未见复发。

按:岳老传授半夏天麻白术汤(东垣方)既能治高血压眩晕,又能治低血压眩晕,为双向调治方剂。

本病例几经数医给镇静、调节神经中枢、扩血管药治疗,收效甚缓,而用岳老治低血压眩晕专方确收捷效。

岳老在住院期间,有时血压突然升高至200/90mmHg,出现头晕目眩,闭目不敢睁,怕见光亮,恶闻噪声,稍有转侧,则呕吐食物,甚或绿水,身出大汗。

两脉弦缓,舌质暗红,苔薄白。

遂予半夏天麻白术汤原方,服药2剂,诸症皆平。

岳老自身非一次验证,住院三年多,屡发屡用,每获效如桴鼓之应。

可见该方治低血压或高血压眩晕,都是经得起重复验证的。

芡实合剂治肾病型蛋白尿案郭某,男,45岁,1980年5月11日初诊。

患肾病已三年,经常浮肿,腰酸腿软。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临证论文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临证论文
*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槐树关中心卫生院( 723304) 2011 年 11 月 30 日收稿
红花 10g、地龙 12g、全虫 10g、蜈蚣六条、天麻 15g、乌梢蛇 15g、 姜虫 15g、钩藤 15g、半夏 12g,冷水取汁 150ml,7 天一疗程,停药 3 天后,再服 7 天,共二疗程,或为粉碎粉面,早晚各一勺,白温 开水送下,共服二疗程 14 天。 2 治疗结果
* 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 721001) 2011 年 11 月 3 日收稿
骨生髓,脑为髓海,肾 精 亏 虚,髓 海 失 充,亦 可 发 为 眩 晕。 从 西 医方面来讲,眩晕其发生机制有多种因素,可因病因不同而异, 主要由迷路神经、前庭神经、脑干及小脑病变引起,亦可由于其 他系统或全身性疾病引起。临床上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及眩 晕的性质,可分类为: ①系统性眩晕: 包括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 眩晕; 周围性眩晕( 真性眩晕) 也叫耳源性眩晕,是由内耳前庭 至 前 庭 神 经 经 颅 外 段 之 间 病 变 引 起 的 眩 晕,见 于 梅 尼 埃 综 合 征、迷路炎、内耳 药 物 中 毒、前 庭 神 经 元 炎、晕 动 病 等。 中 枢 性 眩晕( 假性眩晕) 是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及其纤维联 系、小脑、大脑等所引起的眩晕,见于高血压病、低血压、脑动脉 硬化、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小脑及大脑的病变等。②非系 统性眩晕: 是由前庭系统以外的全身系统疾病引起,如心血管 疾病、血液病、眼源性、头部颈椎损伤甚至包括精神源性和原因 不明的病因。位置性眩晕: 由于病人头处于一定位置时出现眩 晕和眼球震颤,多不伴耳鸣及听力减退,见于迷路及中枢病变。 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症者,均可参考本症辨证论治。治疗当化 痰息风、健脾祛 湿 为 大 法。依 据 以 上 理 论 和 特 点,笔 者 临 床 应 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 10 余例,收到显著效果。方剂: 半 夏 10. 0g、天麻 12. 0g、云苓 12. 0g、陈皮 10. 0g、白术 12. 0g、生草 6. 0g、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 300ml,一日一剂,早晚分服。 1 案例分析

刘向哲教授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病经验

刘向哲教授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病经验

刘向哲教授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病经验李雅新;刘向哲【摘要】分析眩晕病病因病机,提出眩晕病主要从风痰上扰进行辨证治疗;其次为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方药解析,列举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病医案;最后总结眩晕病凡属风痰上扰者皆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9(017)004【总页数】2页(P634-635)【关键词】眩晕病;风痰上扰;半夏白术天麻汤【作者】李雅新;刘向哲【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450000;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289.5刘向哲教授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研工作近30载,师从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院士,尤其擅长利用中医中药防治脑血管疾病,善于从“痰”“瘀”角度辨病辨证论治且疗效确切,笔者有幸跟师坐诊学习,获益匪浅。

现将吾师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病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眩晕病病因病机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事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眩晕也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学中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梅尼埃病等。

病因病机复杂,古代文献多有记载,《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目,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

《丹溪心法·头眩》:“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

无痰则不作眩”。

《景岳全书·眩运》:“余则曰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标”。

《医学正传·眩运》:“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而兼补气之药”。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针刺丰隆治疗痰浊上扰型眩晕1例心得体会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针刺丰隆治疗痰浊上扰型眩晕1例心得体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眩晕” 是临床 上较为 常见 的一 种病 症 , 好发 于 中老年人 , 其 表现为 自觉头晕 眼花、 视 物旋 转 , 轻则 闭 目即止 , 重 者 昏昏欲
仆、 难 以站立 , 且常伴 随恶 心、 呕吐 、 汗 出等症 状 , 严重 妨碍正 常
作眩 、 无火不发晕 ” 的论证 。明 ・ 戴思恭 以为 : “ 因气成积 。积气 成痰 , 痰饮 既 聚, 辗 转 传变 , 发 为 眩晕 ” 。龚 廷 贤云 : “ 大 凡头 眩 者, 痰也” ( 《 万病 回春》 ) 。而且历代医家也对于此类眩晕的治法
不作眩者是也 , 治宜 以痰为主 。 ” 《 丹溪心法 ・ 头眩》 指出“ 无痰不
作 眩, 治痰 为先 ” , “ 痰挟气虚并火上行. 以治痰为主”【 1 ] 。
足; 瘀血 内阻等证型 , 其中痰浊上 扰型眩 晕在 中老年人 中发病 最 为多见 , 而能有效治疗本病 的的方法并不是很多 。
足三里 ( 双) 、 太 冲( 双) 等辅穴 联合 治疗。进针 直刺 穴位 1 . 0—
配伍 , 祛湿化痰 , 止 眩之功 益佳 ; 白茯苓 健脾渗 湿 , 与 白术相 合 , 为治生痰之本 ; 橘红 理气 化痰 , 配 以苍 术、 泽 泻 同取 燥湿化 痰之
效; 姜枣调 和脾 胃, 温化痰饮 ; 使 以甘草和 中兼调和诸药。 丰 隆穴 出 目《 灵枢 ・ 根结》 ] , 为足阳明经 络穴 , 功能化痰 降

6 6一
E 中医杂志 2 0 1 3年 8月第 3 5卷第 8 期
加 味半 夏 白术 天 麻 汤 配 合 针 刺 丰 隆 治 疗 痰 浊 上 扰 型 眩 晕 1 N, b得体 会
贺 涛, 周冰

痰浊头晕——半夏白术天麻汤

痰浊头晕——半夏白术天麻汤

痰浊头晕——半夏白术天麻汤何健,中医硕士研究生,国家执业中药师,实战派中医,曾就读于暨南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酷爱中医,矢志岐黄,耽玩中医十余载,理论功底扎实,熟读中医四大经典,旁通各家学说,博采诸家,融合伤寒与温病,推崇经方,不薄时方,勤于笔耕,已撰写公众号文章百余篇,私淑李东垣,临证重视脾胃,主张针灸和中药结合使用,临证处方用药精简,专注于中医经典理论以及历代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研究,擅用历代经典名方治疗内科、妇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半夏白术天麻汤有2个,一个出自金元医家李东垣的《脾胃论》,另一个出自清代医家程钟龄的《医学心悟》,两个方子组成不同,今天要聊的是后者。

程氏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是化痰息风的代表方,临床使用频率很高,说明本方的运用价值较大。

这个方子是专门治疗眩晕的,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头晕。

引起头晕的病因较多,如血瘀、气血不足、肝阳上亢等,而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的是其中一种类型,叫作痰浊眩晕。

所谓浊,就是浑浊、不干净、不清爽,痰就是浊的,有时候也称痰湿,痰和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痰是稠的,而湿是指干燥程度,是一种弥漫的状态,湿可以转化成痰,湿聚为水,水聚成饮,饮凝为痰,湿变成痰,中间还要经过水和饮,水、湿、痰、饮,这四个病理产物来源相同,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就像水,有液态叫做水,气态叫做水蒸气,固态叫做冰,一个道理。

半夏白术天麻汤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白术、天麻、生姜、大枣8味药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此4味药实际上就是二陈汤,二陈汤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化痰的祖方。

白术是健脾要药,能健脾祛湿,白术配茯苓为健脾祛湿的最佳拍档,都可以健脾,也可以祛湿,但两者的祛湿的原理不同,白术的祛湿是苦温燥湿,而茯苓的祛湿是淡渗利湿。

天麻又名定风草,能把风给定住的一种草药,可见,它治疗风邪的作用是很强大的,当然,天麻并不是草类,而是根茎。

天麻的功效是平肝息风,通络,常用于头晕、头痛。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痰浊上扰型眩晕16例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痰浊上扰型眩晕16例

龙源期刊网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痰浊上扰型眩晕16例
作者:曲新艳王媞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23期
笔者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16例痰浊上扰型眩晕症,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6例,女10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58岁;疗程最短7 d最长2年。

临床表现:头晕昏沉,头重如蒙,心烦而悸,胸闷脘痞,或时吐痰涎,少时多寐,舌胖,苔浊腻,或白厚而滑,脉玄滑。

辩证均属于痰浊上扰症。

2 治疗方法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药用天麻20 g、半夏15 g、白术 15 g、泽泻20 g、茯苓20 g、
陈皮12 g、枳壳 12 g、竹茹 6 g、甘草 3 g佩兰 12 g、羌活10 g蔓荆子12 g。

若眩晕较甚,呕吐痰涎者加代赭石20 g,1剂/d,水煎服,7 d为一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治愈眩晕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好转: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每次发作时间缩短;无效:眩晕及其他症状无明缓解。

3.2 治疗结果 16例中,治疗时间最短一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经6个月到1年随访:治愈12例,好转3例,无效一例,总有效率:93.8%。

4 体会
本病病机为痰浊上扰阻遏清阳,故治以化湿祛痰,升清降浊,健脾和胃为主,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祛湿,化痰熄风。

泽泻利水消饮,佩兰化湿和中,枳壳宽中下气,竹茹和中降逆,羌活祛风化湿,蔓荆子清利头目。

诸药合用共奏化湿祛痰,升清降浊之效。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体会_姜英彬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体会_姜英彬

2009 NO.10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中 医 中 药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

引起眩晕的原因比较多,临床上多见于颈椎病、美尼尔综合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中医理论认为,此病的发生属于虚证者多,如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

其中,痰浊中阻导致眩晕的病症: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

笔者采用健脾和胃、祛痰止眩为主的方法治疗眩晕,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26~65岁,病程1~15年,高血压病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1例,颈椎病5例,脑动脉硬化2例,高脂血症6例。

全部病例的中医诊断以中医内科教材(第5版)的眩晕为诊断标准,临床表现为视物旋转,如坐车船,或恶心、呕吐、出汗,甚则昏倒,兼见头重如蒙,苔自腻,脉濡滑。

临床分型为痰浊中阻型。

1.2 治疗方法自术30g,天麻15g,半夏10g,茯苓10g,泽泻10g,木香10g,砂仁6g,炒扁豆15g,苡仁10g,橘红10g。

随证加减:若兼气血不足,加熟地20g,当归20g,阿胶10g;若兼肝肾亏虚,加枣皮l0g,枸杞子6g,上方水煎服,取汁300mL,分3次口服,7剂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实施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病的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好转:症状、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痊愈l3例,占43.3%;好转12例,占40.0%;无效5例,占16.7%;总有效率为83.3%。

3 典型病例谢某,男,46岁,阵发性眩晕已5年。

2007年5月3日因间断头昏l0d就诊,症见:头晕目眩,胸闷泛恶,周身困重,昏昏欲睡,转动头部则眩晕加重,食少多寐,舌淡苔自腻,脉濡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体会作者
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体会作者:赵涛
【摘要】眩晕症状在中医作为一种诊断,西医见于多种疾病如内耳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等,通过中医辨证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结合西医诊断及现代药理研究结果,颈椎病加用葛根、川芎,高血压加用钩藤、丹参、葛根、泽泻,内耳性眩晕加用石菖蒲、生葱治疗,通过这种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医辨证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取得良好疗效,就这一方法可在多种疾病中进行探索。

【关键词】眩晕;中医辨证;半夏白术天麻汤;中西结合治疗
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多伴有恶心,欲吐或呕吐汗出,甚则昏倒。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头眩》辨证则偏于痰,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
方法,半夏白术天麻汤以二陈汤化湿祛痰,白术健脾和胃,天麻熄风定眩,半夏兼具降逆止吐之功。

该方切中病机,用之临床,每获显效,在治疗过程中,结合西医诊断,加减用药更是有事半功倍之效。

眩晕病在现代医学中,有耳源性眩晕,颈椎病引起眩晕以及高血压病、贫血、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低血糖等疾病引起的眩晕,最多见的是内耳性眩晕、颈性眩晕和高血压病所致的眩晕。

1 内耳性眩晕
内耳性眩晕是由迷路水肿导致的,眩晕同时多伴有耳鸣、耳闭症状,上呼吸道感染可诱发,检查多有眼球水平振颤,治疗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加用泽泻、车前子、石菖蒲、生葱,每获良效。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散寒通阳。

《本草从新》载“通上下阳气”。

石菖蒲,辛苦温,归心、胃经,开窍宁神、化湿和胃,开心窍、祛湿浊、醒神志,为其所长。

《本经》载“主风
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

菖蒲与葱白合用,起到通窍、通阳作用,加强化痰之功。

泽泻、车前子,利湿、利尿使痰湿有出处,与西医用脱水剂、利尿剂有异曲同工之妙。

病案举例:患者,女,36岁,初诊,2005年10月15日。

患者既往有类似发作,曾在我院五官科住院治疗,排除颈椎病、高血压等疾病,诊断为内耳性眩晕,出院后多次反复发作,门诊输液,甘露醇、VitB6等能缓解,因头晕,视物昏花、旋转,不能视物,恶心、呕吐,呕吐为胃内容物及清水痰涎,4 h就诊。

诊见:体胖、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查体生命体征正常,血压100/60 mm Hg,眼球有水平振颤,中医诊断:眩晕;西医诊断:内耳性眩晕。

拟方:法半夏10 g,白术10 g,天麻15 g,陈皮10 g,茯苓25 g,甘草6 g,石菖蒲15 g,葱白10 g(自加),泽泻12 g,车前草15 g,二付水煎服,症状痊愈。

去葱白、车前草加丹参15 g十付续服,随访1年未复发。

2 颈性眩晕
颈椎病所致眩晕由颈椎压迫导致脑供血不足,共济失调所致,经X线或CT、磁共振等检查可发现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膨出等病变,多伴有颈部不适或疼痛,发病多与头部位置忽然改变有关,治疗多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加用粉葛、川芎治疗。

粉葛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生津止渴,可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本经》注:“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阳气,解诸毒。

”现代药理研究,葛根能扩张血管,能较好缓解项紧症状,川芎能行血中之气,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还能旁通络脉,用之于颈性眩晕,可取得更好良效。

病案举例:患者,男,62岁,初诊,2004年5月3日,于行走途中忽然发作头晕,目眩,视物旋转,恶心,欲吐,继而昏倒在路边,神志清楚,但不敢活动,扶行入院,眼闭不敢视物,颈项强,不敢转动,诊见:舌苔厚腻微黄,脉滑。

检查:生命体征平稳,血压130/86 mm Hg,无眼
球水平振颤及耳鸣,予卧床休息,西药对症支持治疗,中药:半夏10 g,白术10 g,茯苓25 g,甘草6 g,黄柏10 g,天麻15 g,陈皮10 g,石菖蒲10 g,一付水煎服,5月4日,症状缓解,但仍不能转动头部,颈部不适,活动仍有恶心、欲呕,颈椎CT示:C4~5、C5~6椎体骨质增生,C4~5椎间盘膨出、硬膜囊受压,于前方中加粉葛50 g,川芎10 g,续服五剂,停止输液治疗,住院5天,症状痊愈出院,出院后续服十剂,随访1年未复发。

3 高血压病所致眩晕
高血压病部分患者以眩晕为主症,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高血压患者多体胖、痰湿较重、痰湿蒙蔽清窍引起眩晕,仍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加用钩藤、丹参、粉葛、泽泻治疗,对缓解症状,降低血压有较好的效果。

钩藤甘微寒,归肺,心包经,息风止痉,清热平肝,又能平阳,《本草纲目》用于“大人头旋目眩”,现代药性研究,钩藤有降压作用,粉葛、丹参具有扩血管、降血压作用,泽泻有利尿作用,与半夏白术天麻汤切
中病机治疗相结合。

病案举例:患者,男,58岁,初诊,2007年12月14日,有高血压病史5年,起始无症状,逐步有头昏、睡眠欠佳症状出现,长期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马米酸依拉普利、丹参片,血压一般能保持在(130~150)/(80~90)mm Hg,但近半月来血压控制不理想,时高时低,最近已达180/110 mm Hg,于12月13日出现头晕目眩症状,伴恶心,欲呕,但未呕出,检查:血压170/110 mm Hg,神清合作,面红耳赤,形体肥胖,心(-),肺(-),眼球无水平振颤,舌质暗红,苔厚腻,脉弦滑,拟中药:法半夏10 g,茯苓25 g,生苡仁20 g,泽泻15 g,天麻15 g,白术10 g,钩藤20 g,丹参20 g,葛根20 g,枣仁18 g,三付水煎服,二诊,症状消失,血压140/90 mm Hg,续服二十付,血压一直保持正常,后改为粉剂吞服,随访1年,血压稳定,无类似发作,降压药已减至2天1次。

4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提高,对健康的要求更高,往往要求明确自己的疾病(诊断),又要迅速改善症状,减轻痛苦,现代医学的各种先进检查设备给我们明确诊断提供了条件,现代的药理研究(这里主要是指对中药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而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几千年来致力于解除人民疾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完善的理论体系,用之临床有很好的疗效,如何将这些资源整合,取得更好的疗效,我们通过对眩晕病的治疗,尝试这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医辨证与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首先把具有相同病机的疾病,拟定一基本方(如本文痰浊上犯蒙蔽清窍为共同病机,拟定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本方),结合辨病(如内耳性眩晕、颈椎病、高血压),紧扣病机,选择加减用药,同时结合该药的现代药理研究的作用,紧扣疾病用药(如内耳性眩晕,选择石菖蒲、生葱、泽泻、车前子,颈椎病选择葛根、川芎,高血压选择葛根、钩藤、泽泻、丹参),这样有机结合的结果,最终是提高了疗效,较快地解除了病人的疾苦,这种形势的中西医结合可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做更广泛的探
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