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农业生产现状和特点及发展对策
河北省保定市的发展优势

河北省保定市发展优势加快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保定市委、市政府致力以求的目标。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唱响“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的要求,市委、市政府精心谋划,全面部署,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拼搏进取,努力加快保定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由于其在环渤海和环京津经济圈中的特殊地位,进入21世纪,保定市的发展优势更加明显。
根据波特的钻石理论分析保定具有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生产要素方面1、自然资源保定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550毫米。
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地貌分山区和平原两大类,各约占1/2。
境内群山西峙,沃野东坦。
境内河流主要为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流经东北部边界。
境内有西大洋、王快、安格庄、龙门4大水库。
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2、地理位置保定市地理位置优越,区域交通优势明显。
她位于河北省中西部,西依太行山,东抱白洋淀,与京、津呈三足鼎立。
历来为军事重镇,曾北控三关,南通九省,宣化、大同为之屏障,倒马、紫荆、龙泉三关为之阻隘,联络表里,翊卫京师。
清代以来至公元1968年前,近300年为直隶和河北省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25公里,直接可达首都机场、正定机场及天津、秦皇岛、黄骅等海港。
京广铁路、京昆高速公路、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保津高速公路、滨保高速公路、保沧高速公路、张石高速公路使保定拥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更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3、科技文化3.1历史文化保定市地处河北省中部,是一座有23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元明以来,历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
保定是1986年国务院命名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多少年来,这片土地滋养出大批的文学家、诗人、创作家、表演艺术家、书画家和多种文化工艺人才,曾获得“戏剧之乡”、“中国民间音乐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雕刻之乡”等多种称号。
保定各县发展情况汇报

保定各县发展情况汇报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河北省的副省级城市,也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保定市下辖12个县,各县的发展情况对于整个市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将对保定各县的发展情况进行汇报。
1. 定州市。
定州市位于保定市东南部,是河北省的县级市。
该市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农业资源,是保定市的重要能源基地和农业生产基地。
近年来,定州市加大了对工业和农业的投入,积极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同时,该市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广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2. 涿州市。
涿州市位于保定市西北部,是河北省的县级市。
该市地处京津冀经济圈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
涿州市以制造业为主导,拥有一批大型的制造企业,如钢铁、机械、化工等行业。
同时,该市也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领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3. 安国市。
安国市位于保定市南部,是河北省的县级市。
该市地处京津冀经济圈的南缘,交通便利,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
安国市以农业为主导,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加工产业。
近年来,该市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推广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4. 高碑店市。
高碑店市位于保定市北部,是河北省的县级市。
该市地处京津冀经济圈的北缘,交通便利,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
高碑店市以制造业为主导,拥有一批大型的制造企业,如汽车、电子、纺织等行业。
同时,该市也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领域,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5. 涞源县。
涞源县位于保定市西部,是河北省的县级行政区。
该县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是保定市的重要生态屏障。
近年来,涞源县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同时,该县也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如林下经济、旅游业等,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保定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数量较 少 。
、
( 五 )营销方式相对 滞后 。近年来 ,尽 管保定 市 以农 业 专业协 会 、大 中型超市为依托在无公 害农 产品 的产销衔 接上 做 了大量工作 ,全力打造产销平 台 ,但是就总体而 言 ,绝大 部 分靠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批发 市场销售 ,相对应 的产地经 纪人 、营销大户数量较少 ,特别是远 距离集 团化运输 能力不 强 。 因此 出现 了 “ 生产 经营者 找不 到卖 的地方 ,而在 市场 终端的消费者找不到买的地方”这种怪现象 。
青年与社会
2 0 1 4 年2 月上 第4 期 总第5 5 0 期
保定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冯晓平
【 摘
李永红
保定 0 7 1 0 0 0)
( 保 定 市委 党校 ,河 北
要】 文章介 绍 了保定 市无公 害农产品发展取得 的成效 ,分析 了发展 中存在 的 问题 ,并针 对存在 的问题提 出保 定市
三 、发 展 对 策 ( 一 )积 极宣 传无 公 害农产 品,加 强领 导 ,增加 投入 。 做好对无公害农产 品的宣传 ,是全面推进无公 害农 产品生产 发展 的前提 。通过宣传 ,提高消费者和生产者对无 公害农产 品的认识 ,推广 当地特 色无 公害农产 品品牌 ,提高品牌影响 力, 扩大特色农产品品牌辐射面来推动无公害农产 品的发展 。 ( 二 )加 强 农 产 品 质 量 安 全 执 法 检 查 和 专 项 督 查 的力 度 。 加强监管力度 ,首 先要抓好无公害农产 品生产技术培训 ,这 是实施无公 害标准 化生产 、推进无公 害农 产品生产发展 的一 项基础性 工作 。加 强无公害农产 品生 产基 地建设 ,做好农业 投入 品 的监 管 ,防止有 毒有害 化学物质 进人 生产经 营环节 , 确保生产 出安全合格 的农产 品。 ( 三 ). t  ̄t r 检测 检疫 的财 政投 入 ,健 全检 测检 验体 系 , 提 高检验 能力 。针对 当前保定 市检测 检疫体 系存在 的问题 , 政府方 面应该进一步加大财政预算 ,逐步完善农产 品检 测检 疫体 系 ,这是 保证把合格安全 的无公 害农 产品送上市场 ,送 到消 费者 菜篮子里 的基本保 障 ,也是让人 民吃到放心菜 、买 到放 心肉 、喝到放心奶的基本屏障 。 (四 )积极 引导 和发展农 民专业合作 社为无公 害农 产品
保定市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保定市是蔬菜种植较早的传统产区之一,其面积和产量在全国闻名。
近几年,保定市蔬菜产业的发展处于瓶颈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对在保定蔬菜重点产区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保定市;蔬菜;产业;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8-0037-02保定市是河北乃至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目前蔬菜种植总面积22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05万亩,总产近900万吨,年产值近90亿元,已成为种植业中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十二五”期间是保定市蔬菜生产发展最快的阶段,尤其是设施蔬菜高速增长。
据统计,2010年全市蔬菜(含瓜果)播种面积207.45万亩、平均亩产3 457公斤、总产量717.2万吨,2015年全市蔬菜(含瓜果)播种面积223.31万亩、平均亩产3 981公斤、总产量889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加15.86万亩、524公斤/亩、171.8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7.6%、15.1%、23.9%。
本文根据对保定市蔬菜主产区的实地调查,总结归纳了当前保定市蔬菜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为保定市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1.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制定出台了《保定市蔬菜发展指导规划(2010―2015)》,确定了“稳步增加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优型设施蔬菜比重,努力开拓京津及外埠市场”的蔬菜产业发展目标,提出了“一线、三区、十大蔬菜基地”的重点发展区域,每个县抓一个500~1 000亩的成方连片蔬菜标准园。
目前,全市建成环京津的涿州、定兴和涞水3个省级蔬菜示范县,累计建成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基地18个,省级蔬菜标准园9个。
201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23.3万亩,总产889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16.2万亩,蔬菜产业已成为全市种植业的支柱产业。
保定市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保定市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保定市地处河北省中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城市,也是河北省的重要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
近年来,保定市中药材种植业蓬勃发展,各地区都有自己的种植特色和优势。
本文将围绕保定市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从业者和政府部门提供参考。
一、种植现状1.1总体概况保定市中药材种植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种植体系。
目前,市内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数十万亩,涉及人口数百万。
保定市中药材种植以地黄、川芎、当归等为主,种植规模逐渐扩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1.2主要品种保定市中药材种植以地黄、川芎、当归、人参、黄芪、白术、黄连等药材为主。
地黄主要分布在涞源、安新、曲阳等县,川芎主要分布在蠡县、曲阳、顺平等县,当归主要分布在满城、徐水、唐县等地,人参主要分布在涞源、顺平、博野等县,黄芪主要分布在满城、唐县、安新等县,白术主要分布在定兴、徐水、雄县等地,黄连主要分布在易县、博野、蠡县等县。
1.3技术水平保定市中药材种植业技术水平较高,得益于多年的实践积累和科研支撑。
各地区都建立了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了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当地农民得到了相关培训,种植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保定市中药材种植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二、区域比较优势2.1地理环境保定市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四季分明。
这种地理环境对中药材种植非常有利。
保定市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为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2土壤条件保定市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适合中药材的生长。
不同地区的土壤成分略有差异,但都适合特定的中药材种植。
地黄适合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长,川芎适合在肥沃、疏松、湿润的土壤上生长,当归适合在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土壤上生长,各地区的土壤条件都能满足不同中药材的种植需求。
2.3品种选择保定市各地区虽然都在种植中药材,但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各地区的中药材种植品种有所不同。
保定市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保定市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我国著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
保定市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产量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
本文将对保定市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区域比较优势进行分析。
一、保定市中药材种植现状1. 种植面积广保定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广泛,包括了常见的中药材种植,如白芍、黄芪、当归、川芎、茯苓等,也有些特色的地方品种,如涞源鸡冠木、高阳地黄等。
据统计,保定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30%,种植规模宏大。
2. 产量丰富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保定市中药材产量丰富。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种植方式和不同的品种都能获得丰收。
保定市中药材以优质、高产、原产地味浓、品质高等特点而闻名于世。
3. 品种多样保定市中药材品种多样,涵盖了中药材的主要种类,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还有一些特色的地方品种,如涞源地道的鸡冠木、高阳出产的地黄等,四季有花有果,适应性广、成本低、效益高。
二、区域比较优势分析1. 地理优势保定市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地理位置优越,紧邻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交通便利。
保定市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适宜于中药材的生长。
2. 土壤优势保定市土壤肥沃,适宜中药材的生长。
保定市盛产果蔬,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农产品,为中药材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
3. 气候优势保定市气候条件适宜,四季分明,不仅适宜于中药材的生长,而且利于植物成分的积累。
夏季光照充足,适宜药材植物养分积累;秋季温度适宜,利于植物有效成分的积累;冬季寒冷,有助于提高植物对外界条件的适应能力。
三、发展对策1. 科技引领保定市中药材种植应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加强中药材新品种培育和栽培技术研究,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种植成本。
2. 品牌建设保定市中药材品种多样,优质品种众多,应通过品牌建设,提升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打造具有特色和优势的中药材品牌。
保定市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保定市中药材种植现状及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是中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之一。
保定市的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区域比较优势分析如下:一、中药材种植现状:1.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保定市中药材种植规模逐年增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保定市拥有广阔的农田资源,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适合多种中药材的种植。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发展中药材种植业,促进了种植规模的扩大。
2. 品种多样化:保定市中药材种植的品种丰富多样。
保定市根据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了适合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如人参、黄芪、当归、川芎、制何首乌等。
这些中药材品种品质优良,产量稳定,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
3. 加强科学种植管理:保定市注重科学种植管理,提高中药材的质量和产量。
通过加强土地利用和改良,改善土壤肥力,保证中药材的营养需求。
保定市积极推广种植技术,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性。
二、区域比较优势:1. 地理位置优越:保定市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地理位置优越。
保定市紧邻首都北京,交通便利,市场需求旺盛。
保定市处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有利于中药材的种植。
2. 丰富的农田资源:保定市拥有广阔的农田资源,适合中药材种植。
农田面积大,为中药材的种植提供了充足的土地条件。
保定市政府也积极推动土地整治和农田保护工作,保障了中药材种植的土地资源。
3. 农民种植意识高:保定市农民种植意识强,乐于种植中药材。
保定市农民具有丰富的种植经验和技术,能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
保定市还建立了中药材种植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了种植业的规范化和集约化发展。
保定市中药材种植现状良好,具有较强的区域比较优势。
政府的支持政策、优质的土地资源、丰富的农田面积和农民的种植意识都为保定市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进一步加强科学种植管理,提高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有助于提升保定市中药材种植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保定市无公害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到 ,0 7年 的 9 65万 t 20 0. ,年均 增 长 58 。20 . % 0 0年 蔬 菜 总 产 值
5. 元 . 20 69亿 到 0 7年 发 展 到 8 . 元 , 均 增 长 9 1 蔬 菜 总 1 9亿 年 .%. 产 值 已 连续 7年 居种 植 业 首 位 无 公 害 蔬 菜 产业 已经 成 为全 市 种 植 业 中 农 民 劳 动 力 投 入 较 多 、 济 效益 较 高 、 盖 范 围较 大 、 经 覆 发 展 速 度较 快 的 支 柱 产业 、 2 无公 害 蔬 菜产 业 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21 蔬 菜 生产 的质 量 安 全意 识 有 待提 高 .
的 2 % . 市 蔬 菜 加 工 企业 出 口创 汇 总额 为 3 0 1 全 2 7万 元 。 营销 方 式 相对 滞 后 . 目前 全 市 蔬菜 销 售 . 大 部 分靠 专业 蔬 菜 批 发 市 场 绝 和 产地 蔬 菜 批 发 市场 销 售 .相 对 产地 经 纪 人 、营销 大 户 数 量 较 少 . 别 是 远距 离 集 团 化 运输 能 力 不 强 。 全市 已注 册 的蔬 菜 品 特 在
一
牌 当 中 . 正 能够 做 到 严格 按标 准 组 织 产供 销 的并 不 多 。 在 一 真 这 定程 度 上 影 响 了蔬 菜 产 业 化 水 平 的进 一 步 提 高 。
3 保 定 市发 展 无 公 害 蔬 菜产 业 的 优 势
31 资 源 区位 优 势 .
是在 蔬 菜 生 产 中存 在 安 全生 产 、 品质 量 的 意识 不 强 . 产 生
中 图分 类 号 :34 X 8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 章 编 号 : o — 9 72 0 )2 0 0 - 1 l 7 0 0 (0 90 — 16 0 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定市农业生产现状和特点及发展对策
——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一、保定市农业生产现状
(一).保定市农业生产条件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保定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形态分为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两大类型,属北半球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业和林牧业生产。
水资源由地下水和地表水两部分组成,地表水资源主要产生在西部山区,山前平原区及东部洼地,径流量为14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年开采量约27.6亿立方米。
土壤类型繁多,全市共分十三个大类,28个亚类,118个土属,301个土种,褐土是最主要土壤类型,其次为潮土。
多种地形和多种土壤类型,适合多种生物的生长繁育,交通十分便利,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京广107国道纵贯全市,另有三条地方铁路,50余条交通主干线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即将动工兴建的朔黄铁路、保霸铁路和津保高速公路横跨东西,并连通京大、京九、津沪三大铁路干线,并直通天津新港,黄骅港、唐山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二).保定市农业生产现状
全市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380.6万亩、优质玉米548.7万亩、优质杂粮101.1万亩油料由54.47万亩增加到117.61万亩;瓜菜由49.46万亩增加到244.43万亩;中药材由2.33万亩增加到16.53万亩。
种植业产值大大提高,由1978年的7.172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208.74亿元,耕地亩产值由57.69元提高到2007年的181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2.5元提高到3974元,农业种植效益和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3. 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2006年末,全市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11.75万户,全市共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582个。
4. 农业从业人员。
2006年末,全市农业从业人员301.19万人,其中,男性占38.9%,女性占61.1%。
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4.7%,21-30岁占17.9%,31-40岁占21.7%,41-50岁占24.9%,51岁以上占30.8%;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3.8%,小学占32.8%,初中占58.7 %,高中占4.4%,大专及以上占0.2%。
5.农业技术人员。
2006年末,全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0.46万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0.17万人。
按职称分,初、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0.18万人、0.23
万人和0.05万人。
6.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8
7.0%,比1996年提高
8.7个百分点;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84.0%,比1996年提高3.5个百分点。
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74.4%,比1996年提高了28.9个百分点;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37.8%,比1996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
7.设施农业。
全市温室面积0.76千公顷,大棚面积9.45千公顷,中小棚面积6.94千公顷。
二.保定市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保定市幅员较大,有山区、丘陵、平原、洼淀等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1、耕地减少现象严重,人地矛盾突出。
据动态监测结果表明,保定市从1990年至1996年末六年中共计减少耕地3.25万公顷(48.75万亩),平均每年减少0.54万公顷(8.1万亩)耕地。
随着人口的增加,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今后土地的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2、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生态环境较差。
平原地区果园侵占良田现象严重,有70%以上的果园占用了耕地;山区林木发展较慢,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占全市总面积的51%的丘陵山区土质瘠薄,不利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
3、土地资源粗放经营现象严重。
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点用地严重超标,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高达167.5平方米,超过国家标准近40%;砖瓦窑占去了大片良田,许多废砖瓦窑取土坑未充分利用;四个县级市(涿州、安国、定州、高碑店)人均用地指标超过136平方米,市区容积率仅为0.35左右;17个县城人均占地面积高达150平方米。
容积率均在0.3以下;独立工矿占用面积大、设备差、产出低,有些甚至于长年闲置。
(二).雨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保定市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90)长年降水量的81%。
降水量年间变化大,丰水年和枯水年交替发生,70年代以前丰水年段为主,70年代到80年代前期降水量丰枯交替频繁,总的接近枯水年段80年代后期至今以枯水年段为主。
保定市农业用水量从90年代中后期大幅度增加而有效降水量减少。
用于农业生产的水资源包括直接利用的雨水资源和通过灌溉补充的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目前,保定市对自己用于农业生产的雨水资源尚未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雨水资源利用工程技术措施尚不完备,这种情况造成了雨水资源的浪费。
上述造成保定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三).在知识经济浪潮冲击下,保定市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农业技术落后,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用知识武装农业,制定相关策略去实现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定市农业生产发展对策
(一).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要:
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精神。
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农业用地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在保护生态环境条件下、适度开发宜农末利用土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增加园林用地,搞好山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使土地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我市的土地开发整治本着“先易后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确定:
1. 东部平原地区。
以废弃砖瓦窑、沟渠、道路的复星,空心村的整治,平坟造地为主,并注重培肥地力,改造中低产田。
提高土地利用率、集约化经营强度和提高耕地复种指数。
2.西部山丘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原则下,适度开发宜农荒地,合并小村庄,对坡度>25度的耕地退耕还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二)针对雨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平原以覆盖抑制蒸发利用和雨水富集叠加利用为主的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措施,山区以就地拦蓄入渗利用和雨水富集叠加利用为主的雨水高效利用措施。
(三)针对知识经济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增加支农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农业科技手段,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带动全市农业经济发展.。
2.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工厂化育苗。
3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构建和完善农业网络系统,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生产技术。
4,努力促进人地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保定市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但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农业生产的政策方针,科技创新,“科教兴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河北农村统计年鉴》(2008)《河北经济年鉴》(2008年)《河北农村统计年鉴》(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