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养生保健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养生保健理念(一)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看起来似乎非常玄妙,与普通人无关,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身是个小天地,人与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

中医养生保健学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强调人必须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顺应自然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它有两个含义:一是顺应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二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的影响。然而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保健的目的。

(二)形神共养

形即形体,神既神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与神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与西方现代的普遍认识不同,形神共养不仅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在具体应用上一是注重调节情志,《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的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以保持我们心情舒畅,精神愉快。二是用“德全”来调畅情志,也就是用道德之道使个人行为合于自然养生之道,使内心真正长期处于一种清心寡欲的状态,与他人融洽相处。三是调情志与健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避免过劳损害伤伐人体,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三)动静互涵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

1、静以养神

运动和静养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防病的重要原则。运动能锻炼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能促进新陈代谢以增强体质,能防止早衰。但并不表示运动越多越好,运动量越大越好。中医养生保健更强调静养的作用,认为躯体与思想的高度静止才是养生保健的根本大法,以静养生更符合人体生命的内在规律。静养主要强调的是心神宜静,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由于“神”有易动难静的特点,“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常处于易动难静的状态,故清静养神就显得特别重要。但静养并不是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是要求精神专一,摒除杂念,少私寡欲、调摄情志。

2、动以养形

形体的动静状态与精气神的生理功能状态有着密切关系,静而乏动则易导致精气郁滞、气血凝结,久即损寿。《寿世保元》说:“养生之道,不欲食后便卧及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则损寿”。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气血畅达,增强抗御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张子和强调“惟以血气流通为贵”。适当运动不仅能锻炼肌肉、四肢等形体组织,还可增强脾胃的健运功能,促进食物消化输布。华佗曰:“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脾胃健旺,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故健康长寿。运动形体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劳动、舞蹈、散步等,还有诸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运动方法,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

3、动静适宜

以动静来划分我国古代养生学派,老庄学派强调静以养生,重在养神;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一派,主张动以养生,重在养形。他们从各自不同的侧面,对古代养生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养生方法上虽然各有侧重,但本质上都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与神俱”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类经附翼·医易》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我国古代养生家们一直很重视动静适宜,主张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为健,静为康,动以养形,静以养气,柔动生精,精中生气,气中生精,是相辅相成的。实践证明,能将动和静,劳和逸,紧张和松弛,这些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处理得当,协调有方,则有利于养生。

从《内经》的“不妄作劳”,到孙思邈的“养性之道,常欲小劳”,都强调动静适度,从湖南马王堆出土竹简的导引图中的导引术,华佗的五禽戏,到后世的各种动功的特点,概括言之就是动中求静。动静适宜的原则,还突出了一个审时度势的辨证思想特点。总之,心神欲静,形体欲动,只有把形与神、动和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有益于强身防病。

(四)正气为本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早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正气的虚衰。正气的不足,是导致邪气损害人体,机体功能失调,产生疾病的原因;而正气旺盛,是人体阴阳协调,气血充盈,脏腑功能正常,能抵抗外邪免于生病的象征,是人体健壮的根本所在。养生保健学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认为延年益寿必须注意保养人体正气增强生命活力和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能力,如加强体育锻炼,调节饮食起居及精神活动等。由此可知,中医养生学所指的“正气”,实际上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它包括了人体卫外功能、免疫功能、调节功能以及各种代偿功能等。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任务。

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从人体生理功能特点来看,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阴阳的根本,与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也就是说,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都化生于脾胃,脾胃的强弱也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因此,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脾气健运,必借肾阳之温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补养。要想维护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养脾肾至关重要,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全身形、防早衰的重要途径。

(五)辨证施养

辨证施养是从辨证分析的角度,通过观察个体的反映状态和体质差异,充分考虑个体所在的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进行个体化的养生保健治疗。它很好地体现出中医养生保健的价值和特色。辨证施养的突出环节就是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制定相应的方法。

因时、因地制宜,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与“四时六气”以及地理环境的关系。因时制宜就是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保持自身阴阳的相对平衡来防病养身。例如:春夏季节,自然界阳气生发,万物生机勃勃,对人而言,就要顺应自然生发之机,充养体内阳气。而秋冬时节,万物收藏,摄生也应与之相应,以护养阴精为主,使人体阴精内藏,以抗病延年。至于因地制宜,是指由于地势高低、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各异,而采取相应的养生保健措施。

人的生命过程中,有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不同阶段,女性还有经期、孕期、哺乳期、更年期,因人制宜就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等来考虑不同的养生保健方法。这里说到的体质是指由于先天禀赋不同,人体素质有强弱与寒热之别,偏阴偏阳之异。了解体质偏颇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对养生保健有很大价值,对益寿延年很有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