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习俗]浅谈哈萨克族的驯鹰习俗

合集下载

哈萨克猎鹰人

哈萨克猎鹰人

哈萨克猎鹰人早在4000年前,哈萨克族的祖先就有养鹰驯鹰的习惯,现在草原上的哈萨克人,是世界上仅存能够坐在马背上使用金雕狩猎的民族,鹰猎可是新疆哈萨克等民族独特的狩猎方式。

每到冬季出猎时,强悍的哈萨克猎手,骑着矫健的天马,手举着凶猛的猎鹰。

在猎犬的伴随下,奔驰于山林草原中。

在西北辽阔的土地上,生活了很多很多的民族,其中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人都有饲养鹰的习俗,很多人都对这边的驯鹰文化感兴趣,那今天就介绍介绍,哈萨克族,是怎样驯养那些桀骜不驯的鹰的。

在哈萨克族的传说里,鹰是唯一能直视太阳而不被灼伤的神鸟,他们相信,不论捕食或飞行,鹰永远是蓝天中终极的猎手。

如今,在新疆的哈萨克牧民中还保留着驯雕的传统。

一头好的猎鹰,需要训鹰人投入全部心血,去精心地喂养和悉心地关照。

驯化雏鹰(当然也有驯化成年鹰)前,要先给鹰喂好吃的,让它尽快长出虚膘,等虚膘变成了肌肉鹰才会有力量。

驯鹰先要给鹰拉膘,不但不给进食,还要给它洗胃。

洗完胃再给鹰用热水洗澡,让它出汗。

用一个皮眼罩去蒙住鹰头,使它看不见东西,再用皮绊拴住鹰脚。

晚上就把它放在一根横吊在空中的粗绳子或木棍上,驯鹰人来回扯动这根吊着的绳子,使鹰无法站稳和睡觉。

连续数昼夜,鹰会被弄得神魂颠倒,疲乏到极点而摔倒在地。

这叫'熬鹰'。

此时要往鹰头上浇凉水,使其苏醒,然后给它饮点茶水或盐水,但不喂食物。

约半月之后,等鹰饿得只剩骨头,一点精神都没有的时候,鹰就逐渐得到了驯化。

此后再开始喂食。

喂食也有一套方法,驯鹰人把兔子、鸽子等动物肉放在手臂的皮护套上,让鹰过来啄食。

饿久的小鹰,见了肉便不顾一切地扑过来,驯鹰人则一次次把和鹰的距离拉远,而且每次都不给它吃饱。

这样反复进行,直到鹰能飞起来啄到驯鹰人手臂上的肉为止。

等小鹰消除了对人的恐惧和敌意后,室内的调驯也就结束了。

室外调驯,要先把鹰尾十六根用以调节飞翔的尾毛用线缠起来,让它无法高飞,只能在小范围内活动。

驯鹰人用拴在草地上的活兔,鸽子或捆着肉的狐狸皮作猎物,摘掉眼罩让它从空中练习俯冲叼食。

哈萨克族训鹰传统

哈萨克族训鹰传统

哈萨克族训鹰传统哈萨克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哈萨克人是世界上仅存的坐在马背上用金雕狩猎的民族。

训鹰成为他们代代相传的传统。

早在4000年前哈萨克族的祖先就有养鹰驯鹰的习惯。

公元前500年传到了亚洲其他地方,今天哈萨克斯坦依然被誉为“猎鹰故乡”。

中国新疆草原上的哈萨克民族以其训雕绝技享誉中外,是世界上仅存能够坐在马背上使用金雕狩猎的民族。

金雕捕猎的过程是金雕飞到空中帮马背上的主人寻找猎物。

金雕是地球上最大最凶悍的一种鹰,成鸟的翼展平均超过2.3米,体长则可达1米,体重2~7.2千克,最高飞行时速可达200千米每小时。

鹰是一种异常有灵性的动物,它是无法完全被驯服的。

通常来说驯化一只猎鹰需要3至4年时间,整个驯化过程只能由一个人完成。

年轻的驯鹰师必须对鹰抱着一种敬畏之心,善待及尊重自己的小伙伴,否则它很有可能飞走再也不回来。

在哈萨克族的传说里,鹰是唯一能直视太阳而不被灼伤的神鸟。

鹰所向披靡的猎杀能力使其成为哈萨克牧民崇拜的图腾。

他们相信不论捕食或飞行,鹰永远是蓝天中终极的猎手。

但要让桀骜不驯的鹰成为人类的挚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至今在草原上仍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匹好马难换一只好鹰。

哈萨克人的猎鹰,一般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捕、驯、猎四关才能培育出好的猎鹰。

一头好的猎鹰需要训鹰人投入全部心血去精心地驯化。

哈萨克牧民们用网、套等工具将山鹰捕获后,首先要做一皮面罩蒙住鹰头,使它看不见东西,然后把它放在一根横吊在空中的木棍上,来回扯动这根吊着的木棍,使鹰无法稳定地站立。

就这样连续数昼夜,鹰被弄得神魂颠倒,精疲力竭而摔倒在地,这叫“熬鹰”。

这时要往鹰头上浇凉水使其苏醒,然后给它喝点盐水或茶水,但不喂食物。

约半月之后鹰逐渐得以驯化再开始喂食。

喂食也有一套方法,驯鹰人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让其啄食,饥饿许久的猎鹰见了肉便不顾一切地扑过来,驯鹰人则一次次把距离拉远,而且每次都不给吃饱。

这样反复进行直到鹰能飞起来,啄到驯鹰人手臂上的肉为止。

寻找哈萨克族的末代驯鹰人

寻找哈萨克族的末代驯鹰人

寻找哈萨克族的末代驯鹰人寻找哈萨克族的末代驯鹰人如果说骏马是哈萨克族的翅膀,而猎鹰就是哈萨克族的眼睛。

驯鹰赛马,世代传承。

这是一个关于寻找与失去的故事。

寻找,是哈萨克族与金雕的一种关系。

猎人在峭壁上寻到雕巢,取得幼雕并将之训练成捕猎高手。

雕成年后,从千米高空向下俯视,可从数十位猎人中寻得主人的形容与声音。

哈萨克斯坦的驯鹰专家巴格达提汗 . 蒙铁克称,这种相互寻找的关系已经延续了三千余年。

失去,是目前我国哈萨克族驯鹰人的困境。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金雕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不允许私人驯养。

今年,阿勒泰地区驯养金雕最多的青河县,近三分之二的金雕被放归自然。

为此,我们来到青河县,觅得三位当地最有名望,也最为年长的哈萨克族驯鹰人。

三位老人的年纪加起来超过了两百岁,其中一位刚刚将驯养多年的金雕放归,另外两位正处于内心最为挣扎的阶段,放还是不放?是传统与法律的对抗,也包含着情感上的割舍。

哈萨克族驯鹰人的故事,是否会在他们这一辈划下句号?答案难以明确。

尽管鹰非金雕,但哈萨克语中,并没有驯雕人一说,而是统称为驯鹰人或猎鹰手。

本文中,我们将采用哈萨克族的称呼,以尊重这一流传千年的传统。

卡拉曼家的“阿纳”从高空俯冲而下,像阿尔泰山间的一颗子弹,准确地射向雪地里的一匹灰狼。

灰狼被铁链锁住脖颈,在直径两米的范围内躲闪。

对于天性迅猛的金雕而言,这次猎捕的难度并不太大。

但和“阿纳”一起瞄准这只狼的,还有其他九只金雕。

不是所有的金雕都以水滴的姿态,子弹的速度向灰狼飞去。

这是今年1月举行的第三届青河猎鹰比赛上的一幕。

在哈萨克语中,不同年龄的金雕有不同的名字,“阿纳”是七岁金雕的统称,母亲的意思。

这个岁数的金雕精力最为旺盛,是捕猎的好手。

哈萨克驯鹰人往往在金雕成为“阿纳”的当年或次年,将之放归自然,繁衍后代。

经过一个秋季的精减,卡拉曼家的“阿纳”体重从夏季的6公斤降至5公斤,羽翼丰满,双爪有力,正是最适合捕猎的体态。

猎鹰台前不见鹰

猎鹰台前不见鹰

2021年8月11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特克斯县喀拉峻景区猎鹰台不见猎人不见鹰猎鹰台是哈萨克族传统的训鹰场所。

哈萨克猎鹰人被誉为世界上最后的鹰猎人,擅长利用各种猛禽捕猎野兽和飞禽,例如用雄鹰(金雕)捕猎狼、狐狸,用游隼、苍鹰等中型猛禽捕猎天鹅、野鸡。

一代一代地传授给后代。

今天哈萨克族人忙于服务游客赚取金钱,哪还有闲情逸致去养鹰捕猎?更何况很多被捕猎的野生动物是国家保护动物,一旦捕杀,就是触犯刑法。

三级夷平面景点夷平面是一种特殊地理景观,主要由剥蚀和夷平作用产生,以截面形式横切所有在年龄上先于它的地层和构造,是一种地貌长期发展的终极产物经抬升破坏或埋藏的结果。

天山的南北坡广泛发育有沿东西方向展开的三级夷平面,一级级夷平面就是一个个台阶和观景台。

远看过去,库尔代森林大峡谷两岸夷平面上墨绿的雪岭云杉带与绿茸茸的草原马赛克似的交错分布,构成组合丰富多样的"花斑森林"带,东西延伸上百千米,草原连绵起伏,花草满坡,草原与森林交融,雪峰与河谷辉映,景相异常壮观。

我从猎鹰台出发,沿着木栈道往前方走,据说终点是库尔代森林大峡谷的一处悬崖,但还未看到悬崖,木栈道就结束了,前方无路可走。

好在可以看到库尔代森林大峡谷对面的山坡上,大片大片的花斑森林。

我在赛里木湖北岸见过花斑森林,两者比较,喀拉峻大草原的花斑森林明显森林面积更大,没有裸露的黄沙土,表明伊犁河谷比赛里木湖周边降水更多更湿润。

库尔代大森林峡谷发源于天山中部,总长度超过50公里,峡谷两端高差2300余米,平均谷深约350余米,呈"几"字形自东南向西北贯穿整个喀拉峻旅游区。

走进大峡谷,两侧山高崖陡,叠嶂起伏,雪岭云杉遍布,库尔代河奔流不息,常年不竭,辗转注入喀拉峻湖。

要想看到库尔代大峡谷的精华部分,必须要骑马去观景台,距离不短;我想加快步伐走去,但走错了方向,途中还有一段路完全不见人影,最终只好原路返回,实在无力也不愿骑马去找大峡谷,遗憾错过。

哈萨克族人是怎样驯鹰的 哈萨克族驯鹰术

哈萨克族人是怎样驯鹰的 哈萨克族驯鹰术

哈萨克族人是怎样驯鹰的哈萨克族驯鹰术>新疆哈萨克族是捕捉猎物的能手。

他们捕捉不用现代化的武器。

而是用传统的武器——鹰和猎狗。

鹰作为猎手的“空军”,狗则作为“陆军”,只要“空陆军”齐出动,猎手准会满载而归。

鹰是一种凶猛而灵敏的动物,要想捉住并驯服它,非得有一套适用的方法。

哈萨克族猎手都有一套独特而有趣的驯练方法,使鹰成为猎人的最好帮手。

哈萨克族牧民用网、夹子、套子等工具捉住大鹰,或是在高山中掏来小鹰之后,首先给其戴上皮制的面罩,使它什么也看不见。

若是雏鹰则要关在笼里喂养一段时间。

驯鹰的第一步首先是打掉它的威风,方法是让鹰站在一根木棍上,木棍的两头系上绳子,来回摇晃,使鹰站不稳。

经过昼夜不停的摇晃之后,鹰被弄得神魂颠倒,头晕目眩,久而久之,鹰便会晕倒在地。

这时,往鹰头上浇凉水,使其苏醒过来。

然后给饮盐水或是茶水,而不给食物。

原来威风凛凛的鹰,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变得有气无力。

经过半个月左右的“折磨”之后,鹰渐渐被驯化。

下一步开始喂食,喂食时不是将肉送到嘴边,而是驯鹰人员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子上,让鹰过来叼着吃。

这个时候鹰已被饿得快发疯了,见了肉就会不顾一切去叼,驯鹰员慢慢地将肉离鹰的距离越拉越远,使鹰由跑过来叼着吃,到飞过来叼着吃,每次都不能给吃饱。

用这种方法直到鹰飞起来,又飞到驯鹰员的手臂上叼肉吃,说明已驯化得差不多了,不过这些驯化活动都是在室内。

更重要的是在室外的驯练,在室外驯鹰时,先要把鹰尾部掌握平衡和升降的16根羽毛用线缝起来,使鹰飞不高,也飞不远,只在小范围内活动。

驯练它捕捉猎物时,不再用肉,而是把活兔子捉来拴在草地上或在狐狸皮上捆上肉,让鹰去叼着吃,等这种训练差不多时,则要把尾部的缝线拆掉,但要在腿上拴一根长长的绳子,像放风筝似的让它去捕捉“猎物”,等熟练之后,可以将手中的绳子松开,但还不能将腿上的绳子取掉,即便是它飞跑了,绳子还会吊在空中,骑马很容易追回来。

哈萨克族的驯鹰方法十分严格,而又符合科学道理,所以他们的成功率很高。

哈萨克族驯鹰术的传承研究

哈萨克族驯鹰术的传承研究

哈萨克族驯鹰术的传承研究作者:斯坦里帕·白克吐鲁松陈学刚 PermakhanKuralay来源:《武术研究》2018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日益提高,对哈萨克族驯鹰文化的国内研究极少,文章通过对则克台镇驯鹰术传承基地进行调研,研究哈萨克族传统独特文化之一驯鹰艺术的传承现状,因为哈萨克族驯鹰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更是对培养少数民族精神文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S哈萨克驯鹰术则克台镇驯鹰术研究基地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 10-0127—051 引言1.1 研究背景和意义哈萨克族是生活在中亚一带的跨国民族,目前分布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土耳其,伊朗等20多个国家,其中中国境内的哈萨克人口175万左右。

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历史时期以游牧生活为主,哈萨克族发展历史较为远长,一直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石器时代,那时候就有哈萨克人祖先的活动身影了。

“至于哈萨克一名的起源,众说纷纭,现在各种书上说的最多的是认为哈萨克一名是“逃避者”,“脱离者”的意思。

哈萨克斯坦学者,历史学家Maкжa H.ЖYм a б a йO B(M.朱馬拜诺夫)和文学家,历史学家Ca 6йT.M¥кa H(C.穆哈诺夫)认为:哈萨克一词由“哈斯”和“萨克”两个词组成,哈斯是“真正,确实”的意思,萨克是古代在中亚西亚地区生活的游牧部落。

根据他们的推断,哈萨克一词就是“真正的萨克”,“确实的萨克”的意思。

哈萨克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游牧民族草原文化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中训鹰术文化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通掌握驯鹰术的人被称为猎鹰专家,哈萨克族称其为“库斯别克”他们能够从羽毛、翅膀、体型等外貌特征,辨认出老鹰的力气大小、是否善于狩猎等特点,还能够在老鹰受伤、生病期间,为其提供治疗。

哈萨克族驯鹰活动的发展研究

哈萨克族驯鹰活动的发展研究

哈萨克族驯鹰活动的发展研究作者:刘玮琛,庞辉,冯伟强来源:《武术研究》 2017年第4期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相当一部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面临严重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以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发展日益重要。

作为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之一的哈萨克族驯鹰活动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更是对在观赏和培养少数民族精神文化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哈萨克族驯鹰的起源、现状、发展面临问题等方面进行研旨在为哈萨克族驯鹰运动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为其他少数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哈萨克族驯鹰活动发展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4—0108—0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以少数民族群体为参与主体,以传统体育项目为根本,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域随其它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新疆哈萨克族驯鹰术在过去的历史中,仍能看到辉煌发展的痕迹,从古至今,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哈萨克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160万,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他们过着游牧生活,性格豪爽、热情好客。

每个哈萨克族人都是狩猎高手,他们使用传统的武器——金雕,进行狩猎活动。

金雕是一种鹰,最早可以追溯至中国元朝时期,哈萨克猎人通过驯养金雕来捕杀野狼,金雕所向披靡的猎杀能力,使其成为哈萨克族人崇拜的图腾。

哈萨克族人民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就包括了有关驯鹰的学问,较为精通、掌握驯鹰经验的人被称为库斯别克,也被叫做猎鹰专家。

他们能够从羽毛、翅膀、体形等外貌特征,辨认出金雕的力气大小、是否善于狩猎等特点;他们还能够在金雕受伤、生病期间,为其提供治疗。

正是因为库斯别克将有关驯养金雕的知识、经验,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保留了下来,世人才能够了解哈萨克族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驯鹰术。

猎鹰与鹰猎:哈萨克族游牧民关于鹰的本土知识

猎鹰与鹰猎:哈萨克族游牧民关于鹰的本土知识
人及其社会和文化之 间的关系。
对 猎 鹰 习性 的认 识
掌握猎鹰 习性是 草原上的哈萨克族游牧 民关 于鹰的本土知识与社会文化 的重 要 内容 , 是猎 手们 必备 的基础知 识, 也 是捕 鹰 、 驯鹰 和鹰猎 活动的前提 。它 主要涉及对 鹰的生长环境 、 生长 周期和鹰的行为方式的观察 和认识 。 鹰一般会生长 、 生活在崇 山峻岭 之中 , 这些地方海 拔通常在 l 5 0 0— 3 0 0 0米 , l 0月后半月 至次年 4月前半 月是 这些地带气候寒冷 、 积雪深厚 的时段 。每年 3月份 , 尽管 附近的河谷 、 丘陵 和戈壁平 原地带会人 春 , 积雪 开始融 化 ,
小 草开始发芽 , 但这个时段 的高 山区域地 面还盖着一层厚厚 的“ 白雪被褥” , 这正是鹰交尾 的时 间。据 猎手讲 , 鹰一
般会在 3月初开始交 尾至月底。它对交尾地非常讲 究 , 不会 随时随 地进行 , 会选 择无积 雪地 带或在 山峰无雪 的平 面大石块上进行 交尾 , 之后 大概 3个 月后才下蛋。据介绍 , 下蛋之前雌鹰会在巢 里垫放一些 非常柔 软的草类植 物 ,
时它会 从山峰取冰块或雪来垫 放在腹部降温0这是雌鹰 最痛 苦的时期 , 有 时 因受 不 了热 度 , 不时会 发出一种 惨 叫 声 。腹 部的热量会随着下蛋而逐渐 消失 , 之后 , 雌鹰会等待小鹰 的破壳 出生 。等小鹰破壳 出生后 , 雌鹰会捡来 树枝
称 草原 雄鹰的哈萨克人 , 他们的信仰体系 中虽然没有关 于鹰的信仰 , 但是它很 受哈萨 克人 的爱戴 , 在 他们心 目中具
有神圣 的地位 。这种神圣性在 哈萨克人 日常生活 、 社会 关系 、 男性气 概 的表达等 方面都 有所 表现。如古 代妇女 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哈萨克族的驯鹰习俗
12 月中旬,冒着零下30 多度的严寒,我们访问了阿勒泰市切尔齐克乡克孜勒乌元克村哈萨克族的一位萨雅齐。

他家在冬牧场,离阿勒泰有70 多公里。

大雪过后,这里已是一片白茫茫的冰雪世界,四野静寂,了无人迹。

沿着崎岖不平的雪路,我们的汽车停在一排孤零零的土木结构的房子面前,门前的几头奶牛身披雪霜,黑色牧羊犬的脸面也挂满白胡子。

这位名叫巴依达吾列提俄德尔希的哈萨克族萨雅齐,个头不高,虎背熊腰,十分结实。

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他进到另一间房里把他心爱的老鹰请到了我们面前。

从来没和老鹰这么近距离地面对面过,天空中翱翔的小黑点,一下子变成眼前这个庞然大物,让我顿时心惊肉跳。

鹰高80多厘米,体重约 7 千克,双翼展开据说能达2米。

鹰最厉害的身体部位爪,三趾向前,一趾朝后,铁钩般锋利。

抓取猎物时,鹰爪像尖刀样地深深扎进猎物要害,撕裂皮肉,扯破血管,扭断脖子,猎物顷刻毙命。

展开后犹如大氅的巨大双翼是老鹰的另一有力武器,当它以时速200 公里以上的速度向下俯冲时,宛如一架小型飞机,任何活物撞上,都只有倒地不起的命运。

哈萨克族萨雅齐的老鹰站在一个木墩上,头上蒙了一个黑皮眼罩。

几分钟后,主人动作轻柔、缓慢地摘下了老鹰的眼罩。

我们的眼前像突然摆放了两颗黑漆漆的夜明珠,熠熠生辉。

老鹰神情严肃,用它锐利的眼神睃视了下四周,然后目光冷冷地落在我们身上,仿佛是在审查我们这些陌生人。

阿勒泰的鹰多住在悬崖峭壁上,每对巢区大约相距 10 公里。

3 月上旬是老鹰们的恋爱季,它们成双成对地在空中盘旋追逐。

4 月中旬产卵;巢多置于悬岩凹处,距地高20 多米,一般人很难接近鹰巢。

鹰巢很大,直径一米多,中间凹下去,铺树枝、树叶、枯草和羽毛等,鹰巢要用很多年,每年都进行修补和增加新的巢材,使用年限长的鹰巢会更大。

鹰每次产蛋的数量不多,一般每窝产蛋 1 到 3枚。

蛋的大小和鹅蛋差不多,青灰白色,上有红褐色斑点和斑纹,第一枚蛋产出后即孵蛋,公母鹰轮流孵蛋,孵化期 40 多天,80 天左右鹰雏即可离巢。

一窝如果孵出三只小鹰,由于食物不足,最弱的小鹰,就会被哥哥或者姐姐欺负,甚至被啄死吃掉。

所以,通常情况下,一窝只能孵出两只鹰。

那么,他们怎么捉到鹰呢?我非常好奇。

鹰巢那么高,鹰又是常年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展翅飞翔。

真是想象不出驯鹰人是怎么做到把空中霸主变成身边的工作伙伴的。

俄德尔希告诉我,捉鹰方法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野兽多么凶猛,却都逃不出狡猾的猎人精心设下的圈套。

方法一:在鹰经常飞行的地方,摆一只死兔子在地面,然后绑一只活乌鸦在死兔子身上,乌鸦不停乱动,好像正在吃兔子,再支一个20多平方的大网在地面之上,就可以张网待鹰了。

俄德尔希告诉我们,鹰很聪明,也很懂感情,但同时非常凶猛、狂妄。

刚捉到时,不给吃喝,脖子上栓根绳子,并用眼罩罩住鹰眼,把它放在悬挂在半空的木棍或木墩上,昼夜不停地来回摇晃,使鹰无法入睡或休息。

在俄德尔希家里,他们三个人轮流值班,白天晚上不停地摇晃,使鹰无法稳稳站立。

在这样被摇上三天左右后,鹰被弄晕过去,精疲力竭地摔到地上。

鹰只吃新鲜的生肉,如,羊肉、牛肉、马肉、骆驼肉、鸡肉和野生禽类,吃时不煮熟,不放盐。

不吃馕和米饭,不吃病死牲畜和山羊的肉。

5月份时,还要捉蛇给鹰吃,鹰吃蛇肉,可以防病、治病和强壮身体。

鹰养熟后,就要放飞。

在室外驯鹰时,先要把鹰尾部掌握平衡和升降的 12 根羽毛绑起来,使鹰飞不高,飞不远,只能在小范围内活动。

训练它捕捉猎物时,把活兔子捉来拴在草地上或在狐狸皮上捆上肉,让鹰去捕捉;等这种训练告一段落后,则把尾部线绳拆掉,在腿上拴一根长长的绳子,像放风筝似的放飞它;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将手中的绳子松开,但还不能将绳子从腿上取掉,这样,即便它飞跑了,绳子会吊在地面,萨雅齐骑马就能追回。

驯养一两个月后,鹰就可以出去狩猎了。

狩猎多在冬季,大雪过后,先骑马去查看猎物脚印,了解猎物活动范围,然后才带鹰出发。

鹰在捕猎前,既不能被喂得过饱,也不能喂得过少,否则会影响鹰的积极性。

狩猎前几天,先要用水浸泡和洗净肉,使肉中没一丝血腥味,以刺激鹰对血腥味的欲望。

另外,如果鹰过于肥胖会影响到鹰的敏捷度和灵活性,就必须减肥。

减肥方法是将小冰块塞进鹰嘴,再让鹰在冰上站一夜,因大量消耗热能,鹰会迅速消瘦。

另一种方法是将羊毛、毛蜡等物塞进鹰嘴,鹰呕吐不止,直到胃中的食物被清空,体重减轻。

驯鹰和狩猎是门学问,包含了哈萨克族世世代代积累的经验,是哈萨克族为民族文化宝库留下的宝贵遗产。

这种独具特色的古老民俗对于研究草原文化,民俗活动以及少数民族狩猎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许多牧民放弃了驯鹰的习俗。

老一辈驯养猎鹰的传承人已经纷纷去世,现在,像巴依达吾列提俄德尔希这样的萨雅齐寥寥无几,年龄偏大,因此,哈萨克族的驯鹰文化急需要保护和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