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报告.doc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光电效应实验实验目的:1. 观察光电效应现象,了解其基本规律。
2. 通过实验了解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的关系。
3. 学会使用光电效应测量入射光强度的方法。
实验器材:1. 光源(可见光光源,如LED灯)2. 光电管(光电效应实验仪中的组件)3. 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源(如红光、蓝光、绿光等)4. 光电效应测量装置(包括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头、开关等)5. 遮光罩(用于控制入射光的强度)6. 实验数据记录表实验步骤:1. 打开光源和电源,关闭所有开关。
2. 将遮光罩置于光电管上,调整光源和光电管的距离,确保光线能够照射到光电管上。
3. 记录初始条件下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这些读数将作为参考值。
4. 依次使用不同波长的单色光源照射光电管,每次照射后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
5.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波长下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的变化规律。
6.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讨论。
实验结果:以下为部分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序号| 入射光波长(nm)| 电流表读数(mA)| 电压表读数(V)| 光电子最大初动能(电子伏特)|| --- | --- | --- | --- | --- || 1 | 650 | 15.2 | 6.5 | -0.35 || 2 | 450 | 17.8 | 4.8 | -0.75 || 3 | 550 | 16.5 | 5.7 | -0.65 || ... | ... | ... | ... | ...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随着入射光波长的增加,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
这意味着入射光的频率对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的影响逐渐减弱。
这一现象与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相符。
此外,我们还发现不同波长的入射光照射光电管时,电流表的读数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这进一步证明了光电效应的存在。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光电效应现象,并了解了其基本规律。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1.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质量、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1. 质量可调的滑块。
2. 弹簧测力计。
3. 不同质量的物体。
4. 细线。
5. 支架。
6. 砝码。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滑块、细线、砝码等放置在支架上。
2. 将质量可调的滑块放置在滑板上,调整滑块的质量,使其满足实验要求。
3.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砝码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4. 用细线将滑块和砝码连接起来,确保连接稳定。
5. 打开弹簧测力计,使砝码缓慢下落,滑块随之运动,观察实验现象。
6. 改变滑块的质量,重复实验步骤5,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
7. 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
实验结果:1. 当砝码下落时,滑块开始运动,且运动速度与砝码的质量成正比。
这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 当改变滑块的质量时,滑块的加速度也会随之改变,且变化趋势与理论值相符。
这表明实验结果与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论预测一致。
3.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滑块的加速度与作用力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这可能与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因素有关。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质量对运动的影响,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质量、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一致,证明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此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我们还学到了许多关于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提高了我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除了本次实验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物理演示实验来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例如,光的衍射和干涉实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波动性质;静电实验可以让我们了解静电场和电荷的性质;热力学实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温度、热传递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原理。
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物理原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牛顿环测量曲率半径实验报告.doc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实验报告牛顿环测量曲率半径实验土木21班2120702008崔天龙实验名称:牛顿环测量曲率半径实验1.实验目的:1 观察等厚干涉现象,理解等厚干涉的原理和特点2 学习用牛顿环测定透镜曲率半径3 正确使用读数显微镜,学习用逐差法处理数据2.实验仪器:读数显微镜,钠光灯,牛顿环,入射光调节架3.实验原理图1如图所示,在平板玻璃面DCF上放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ACB,C点为接触点,这样在ACB和DCF之间,形成一层厚度不均匀的空气薄膜,单色光从上方垂直入射到透镜上,透过透镜,近似垂直地入射于空气膜。
分别从膜的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条光线来自同一条入射光线,它们满足相干条件并在膜的上表面相遇而产生干涉,干涉后的强度由相遇的两条光线的光程差决定,由图可见,二者的光程差等于膜厚度e的两倍,即此外,当光在空气膜的上表面反射时,是从光密媒质射向光疏媒质,反射光不发生相位突变,而在下表面反射时,则会发生相位突变,即在反射点处,反射光的相位与入射光的相位之间相差π,与之对应的光程差为λ/2 ,所以相干的两条光线还具有λ/2的附加光程差,总的光程差为(1)当∆满足条件(2)时,发生相长干涉,出现第K级亮纹,而当(3)时,发生相消干涉,出现第k级暗纹。
因为同一级条纹对应着相同的膜厚,所以干涉条纹是一组等厚度线。
可以想见,干涉条纹是一组以C点为中心的同心圆,这就是所谓的牛顿环。
如图所示,设第k级条纹的半径为,对应的膜厚度为,则(4)在实验中,R的大小为几米到十几米,而的数量级为毫米,所以R >> e k,e k 2相对于2Rek是一个小量,可以忽略,所以上式可以简化为(5)如果r k是第k级暗条纹的半径,由式(1)和(3)可得(6)代入式(5)得透镜曲率半径的计算公式(7)对给定的装置,R为常数,暗纹半径(8)和级数k的平方根成正比,即随着k的增大,条纹越来越细。
同理,如果r k是第k级明纹,则由式(1)和(2)得(9)代入式(5),可以算出(10)由式(8)和(10)可见,只要测出暗纹半径(或明纹半径),数出对应的级数k,即可算出R。
大学物理实验密度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密度测量实验日期:2023年11月实验地点:物理实验室实验者:[姓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姓名]一、实验目的1. 掌握使用物理天平、量筒、密度瓶等仪器测量物体密度的方法。
2. 了解流体静力称衡法和比重瓶法测量固体密度的原理。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表示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其计算公式为:ρ = m/V,其中ρ为密度,m为质量,V为体积。
本实验采用以下两种方法测量固体密度:1. 流体静力称衡法:将被测物体放入已知密度的液体中,通过测量物体在空气中和液体中的质量,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出物体的体积,从而求出密度。
2. 比重瓶法:将已知体积的液体倒入比重瓶中,将待测物体放入比重瓶中,通过测量液体体积的变化,计算物体的体积,进而求出密度。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物理天平(感量0.1g)2. 量筒(100ml)3. 密度瓶(100ml)4. 烧杯(450ml)5. 待测固体(如金属块、石蜡块等)6. 水和酒精7. 细线四、实验步骤1. 流体静力称衡法(1)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上,记录其质量m1。
(2)将待测物体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记录物体在空气中的质量m2。
(3)将待测物体取出,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称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3。
(4)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体积V = (m1 - m2) / ρ水,其中ρ水为水的密度。
(5)根据公式ρ = m1 / V,计算物体密度。
2. 比重瓶法(1)将已知体积的液体倒入比重瓶中,记录液体体积V0。
(2)将待测物体放入比重瓶中,用滴管调整液体体积,使比重瓶中的液体体积恢复到V0。
(3)将比重瓶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记录液体体积V1。
(4)根据公式ρ = (V0 - V1) / V0 ρ液体,计算物体密度,其中ρ液体为液体密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流体静力称衡法实验数据如下:m1 = 50.0gm2 = 45.0gρ水= 1.0g/cm³计算得:V = (50.0g - 45.0g) / 1.0g/cm³ = 5.0cm³ρ = 50.0g / 5.0cm³ = 10.0g/cm³2. 比重瓶法实验数据如下:V0 = 100.0mlV1 = 95.0mlρ酒精= 0.8g/cm³计算得:ρ = (100.0ml - 95.0ml) / 100.0ml 0.8g/cm³ = 0.16g/cm³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成功测量了待测物体的密度,掌握了流体静力称衡法和比重瓶法测量固体密度的原理和方法。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a4手写版)(一)2024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a4手写版)(一)引言概述- 本实验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大学物理实验的结果和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和加深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 在该实验报告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所用仪器和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关键数据和结果。
- 通过这个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大学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和基本原理。
正文内容一、引力实验1. 确定使用的实验装置和仪器2. 记录实验中所用的材料和物体的质量3. 通过测量高度和时间来计算实验物体的加速度4. 分析测量数据并绘制相关的图表5. 讨论实验结果和原理,以及与预期结果的比较二、光学实验1. 使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进行像的成像实验2. 测量物体和像的距离以及透镜的焦距3. 分析实验数据并计算透镜的放大倍数和物距像距关系4. 比较实验结果与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理论公式5. 探讨透镜的应用和原理,以及误差来源和可能改进的方法三、电磁实验1. 使用电磁铁和磁弹簧进行磁场实验2. 测量电磁铁产生的磁场强度和磁力3. 计算电流和磁场的关系,以及磁感应强度的大小4. 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公式的一致性5. 讨论电磁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改进方法四、力学实验1. 使用弹簧测力计和斜面进行力的测量实验2. 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的斜率和力的大小3. 分析测量数据并计算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和力的大小4. 实验结果与理论公式进行比较,讨论实验误差和改进方法5. 探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力的平衡和平移的关系五、热学实验1. 使用热传导装置进行热传导实验2. 测量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和传热速率3. 分析实验数据并计算热传导的速率和热传导系数4. 比较实验结果与理论公式的一致性5. 探讨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热传导的应用,以及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改进方法总结- 本实验报告对大学物理实验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涵盖了引力、光学、电磁、力学和热学实验。
- 通过实验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比较,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物理原理和实验的基本原则。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光电效应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4月10日学号:2120302003实验人员:张三、李四一、实验目的1. 通过仿真实验,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光电效应方程的推导过程。
3. 分析入射光频率与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之间的关系。
4. 熟悉光电效应在光电探测技术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光电效应是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金属表面会发射出电子的现象。
根据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E_k\) 与入射光的频率 \(v\) 和金属的逸出功 \(W_0\) 之间存在以下关系:\[E_k = hv - W_0\]其中,\(h\) 为普朗克常数。
三、实验步骤1. 打开仿真软件,设置入射光的频率和强度。
2. 调整金属表面的逸出功,观察光电子的发射情况。
3. 记录不同频率入射光下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
4. 分析入射光频率与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当入射光的频率较低时,光电子的发射率较低,且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较小。
2. 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加,光电子的发射率逐渐增加,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随之增加。
3. 当入射光的频率达到一定值时,光电子的发射率达到最大,此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达到最大值。
4. 当入射光的频率继续增加时,光电子的发射率逐渐降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逐渐降低。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光电效应方程 \(E_k = hv - W_0\) 是正确的。
2. 入射光的频率与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 光电效应在光电探测技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仿真实验,使我们深入理解了光电效应的基本原理,掌握了光电效应方程的推导过程,并分析了入射光频率与光电子最大初动能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光电效应在光电探测技术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金属的逸出功对光电效应的影响。
2. 探究光强度对光电效应的影响。
大学物理室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单摆周期测量实验目的:1. 了解单摆的基本原理和周期公式;2. 通过实验验证单摆周期公式;3. 掌握单摆周期测量的实验方法。
实验原理:单摆是一种理想的摆动系统,其周期公式为:T=2π√(L/g),其中T为周期,L为摆长,g为重力加速度。
实验仪器:1. 单摆装置;2. 刻度尺;3. 秒表;4. 重力加速度计。
实验步骤:1. 将单摆装置固定在实验台上,调整摆长,使其长度为L;2. 用秒表测量单摆摆动的周期T;3. 用刻度尺测量摆长L;4. 用重力加速度计测量重力加速度g;5. 计算理论周期T0,并与实验周期T进行比较。
实验数据:摆长L:1.00m;实验周期T:1.20s;重力加速度g:9.80m/s²;理论周期T0:2π√(1.00/9.80)≈2.02s。
实验结果与分析:1. 计算实验误差:E=(T0-T)/T0×100%;2. 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摆动过程中空气阻力、摆线长度测量误差、计时误差等;3. 讨论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的差异。
实验误差计算:E=(2.02-1.20)/2.02×100%≈40.6%。
误差分析:1. 空气阻力:摆动过程中,空气阻力对单摆的周期有影响,导致实验周期略大于理论周期;2. 摆线长度测量误差:摆线长度测量时,由于刻度尺的精度限制,导致摆长L的测量值略小于实际值,从而使得实验周期略大于理论周期;3. 计时误差:秒表计时过程中,由于操作者的反应时间,导致计时误差,使得实验周期略大于理论周期。
实验结论:1. 通过本次实验,验证了单摆周期公式T=2π√(L/g)的正确性;2. 实验过程中,空气阻力、摆线长度测量误差、计时误差等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 在实际应用中,应尽量减小这些误差,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摆长对单摆周期的影响;2. 研究不同摆角对单摆周期的影响;3. 利用单摆周期公式计算重力加速度g。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大学物理实验报告「篇一」一、实验目的:掌握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密度的原理。
了解比重瓶法测密度的特点。
掌握比重瓶的用法。
掌握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物体的密度,为物体质量,为物体体积。
通常情况下,测量物体密度有以下三种方法:1、对于形状规则物体根据,可通过物理天平直接测量出来,可用长度测量仪器测量相关长度,然后计算出体积。
再将、带入密度公式,求得密度。
2、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定密度。
测固体(铜环)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要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为。
如果将固体(铜环)分别放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水中称衡,得到的质量分别为。
②测液体(盐水)的密度将物体(铜环)分别放在空气、水和待测液体(盐水)中,测出其质量分别为、和,同理可得③测石蜡的密度石蜡密度---------石蜡在空气中的质量--------石蜡和铜环都放在水中时称得的二者质量--------石蜡在空气中,铜环放在水中时称得二者质量3、用比重瓶法测定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小颗粒的密度①测液体的密度--------空比重瓶的质量---------盛满待测液体时比重瓶的质量---------盛满与待测液体同温度的纯水的比重瓶的质量.固体颗粒的密度为。
----------待测细小固体的质量---------盛满水后比重瓶及水的质量---------比重瓶、水及待测固体的总质量二、实验用具:TW—05型物理天平、纯水、吸水纸、细绳、塑料杯、比重瓶待测物体:铜环和盐水、石蜡三、实验步骤:调整天平⑴调水平旋转底脚螺丝,使水平仪的气泡位于中心。
⑵调空载平衡空载时,调节横梁两端的调节螺母,启动制动旋钮,使天平横梁抬起后,天平指针指中间或摆动格数相等。
用流体静力称衡法测量铜环和盐水的密度⑴先把物体用细线挂在天平左边的秤钩上,用天平称出铜环在空气中质量。
⑵然后在左边的托盘上放上盛有纯水的塑料杯。
将铜环放入纯水中,称得铜环在水中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衍射光栅
【实验目的】
1.观察光栅的衍射光谱,理解光栅衍射基本规律。
2.进一步熟悉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
3.学会测定光栅的光栅常数、角色散率和汞原子光谱部分特征波长。
【实验仪器】
JJY1′型分光计、光栅、低压汞灯电源、平面镜等
【实验原理】
1.衍射光栅、光栅常数
图40-1中a为光栅刻痕(不透明)宽度,b为透明狭缝宽度。
d=a+b为相邻两狭缝上相应两点之间的距离,称为光栅常数。
它是光栅基本参数之一。
图40-1 图40-2 光栅衍射原理图图40-1中a为光栅刻痕(不透明)宽度,b为透明狭缝宽度。
d=a+b为相邻两狭缝上相应两点之间的距离,称为光栅常数。
它是光栅基本参数之一。
2.光栅方程、光栅光谱
由图40-1得到相邻两缝对应点射出的光束的光程差为:
ϕ
ϕsin
sin
)
(d
b
a=
+
=
∆
式中光栅狭缝与刻痕宽度之和d=a+b为光栅常数,若在光栅片上每厘米刻有n条刻
痕,则光栅常数
n
b
a
1
)
(=
+cm。
ϕ为衍射角。
当衍射角ϕ满足光栅方程:
λ
ϕk
d=
sin( k =0,±1,±2…) (40-1)
时,光会加强。
式中λ为单色光波长,k是明条纹级数。
如果光源中包含几种不同波长的复色光,除零级以外,同一级谱线将有不同的
衍射角ϕ。
因此,在透镜焦平面上
将出现按波长次序排列的谱线,称
为光栅光谱。
相同k值谱线组成的
光谱为同一级光谱,于是就有一级
光谱、二级光谱……之分。
图40-3
为低压汞灯的衍射光谱示意图,它
每一级光谱中有4条特征谱线:紫
色λ1= 435.8nm,绿色
λ2=546.1nm,黄色两条λ3= 577.0nm和λ4=579.1nm。
3.角色散率(简称色散率)
从光栅方程可知衍射角ϕ是波长的函数,这就是光栅的角色散作用。
衍射光栅的色散率定义为:
λ
ϕ
∆
∆
=
D
上式表示,光栅的色散率为同一级的两谱线的衍射角之差∆ϕ与该两谱线波长差∆λ的比值。
通过对光栅方程的微分,D可表示成:
图40-3
变化,所在宽入射角宽波段偏振分光棱镜。
棱镜分辨率随波长变化而变化,在短波部分分辨率较大,即棱镜分光具有“非匀排性”,色谱的光谱为“非匀排光谱”。
这是棱镜分光最大的不足。
精品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