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复习课件(“儒学”相关文档)共9张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复习课件(“儒学”相关文档)共9张
(1)尊儒: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起用儒者参与国政。 (2)倡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2
基本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张传玺《大一统与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 ——张传玺《大一统与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 金世宗完颜雍亦曰: “天下如一家。 ……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发展要求 说明
5.(2011浙江调研卷·38 )(26分)“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一同天下”《孟子》:(天下)“定于一”《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 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一匡天下”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体会汉代儒勿学使“大一并统进”的精。神…价值…,古加深之对王国家者统…一观…念南的认面同而。 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 特多点民: 族以与儒大庠家一序思统想的以为局化主面,向于外来邑儒为内历。法代,有兼作有为道的家政、治阴家阳和家学等者思所想称。颂……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曰:“今汉兴, 海内一统。 《《春春秋 秋》》大大—一一—统统《者者,,汉天天书地地之之·董常常经经仲,,舒古古今今传之之》通通谊谊也也。。 材料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大一统”“统”什么?并分析这一主张产生的结果与影响。 —特—点《 :汉以书儒多·家董民思仲想舒族为传主与》,大外儒一内统法,的兼有局道面家、向阴阳来家为等思历想。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学者所称颂……如西汉史学家 ……古之王司者马……迁南面曰而:治天“下今,莫汉不以兴教,化海为大内务。一统。”……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怀有“廓定四表, 混一戎 立 …太…学愚以 以教 为华于 诸”国 不, 在之设 六庠 艺志序之。以 科化 ,金于 孔世邑 子。 之宗术者完,颜皆绝雍其道亦,曰勿使: 并“天进。下如一家。”……清康熙帝曰:“合天下之心以为心, 一”…、…“罢北黜魏公百太家武四,帝海独拓尊拔之儒焘术怀利有” 以“廓为定四利表。, 混”一戎华”之志。 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张响传。 玺《大一统与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27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27张PPT)
消极方面: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 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有消极影响。
四、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 地位的措施。(或汉代儒学怎样成为正统的?)
措施:
政治--- 起用儒士参与国政 思想--- 全面肯定新儒学
教育—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中央:创建太学,培养国家政治管理人才 地方:建立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教材:儒家经典“五经”
C、“大一统”
D、“人道有为”
C
巩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巩固: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 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 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总结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传统社会主流思想。
②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
③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 ④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 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思考: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思想中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轻民贵”
太学出现的影响:
1)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复习课件概要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复习课件概要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 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多民族与大一统的局面向来为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学者所称颂……如西汉史 学家司马迁曰:“今汉兴, 海内一统。”……北魏太武帝拓拔焘怀有“廓定四 表, 混一戎华”之志。金世宗完颜雍亦曰: “天下如一家。”……清康熙帝曰: “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
第二课 汉代儒学
基本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
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
同。 发展要求 说明
“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等知识点和“‘焚书坑儒’批判”、 “科举制的文化影Βιβλιοθήκη ”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1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
(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 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 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6
5.(2011浙江调研卷·38 )(26分)“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一同天下”《孟子》:(天下)“定于一”《荀子》:“一天下,财万 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一匡天下”材料二
3.(2010·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24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24张PPT)
教育 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3、影响/评价: 积极:
1)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为 其提供理论依据。
2)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 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
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 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特点: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治者的需要。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 想的自由发展
小结升华 儒学的发展及其地位的演变过程
孔子的创立,孟子荀子的发展
春秋战国
成体系,遭冷遇
秦朝 汉代 隋唐
焚书坑儒
1)秦政治统一的需要 2)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焚书——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
并被秦始皇采纳
坑儒——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①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
②不焚的书: 为什么不焚? (1)秦《王秦朝记焚》书+博的士目官的管是理为的了文遏献制+知有识实分用子价的值思的想, (2)医书学籍、(卜医筮药、种卜树筮之、书种是树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 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6张PPT)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统思想的史实。
高考考点
◦一、汉初的统治: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一、汉初的统治: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1)原因: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 (3)措施: ◦ ①减轻田租; ◦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 ③放兵回家,授予田宅; ◦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对三纲五常应辩证分析其作用
③、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为人处世)
使儒学神化带有 封建迷思信想色统彩一
④、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评价董仲舒思想
(1)积极: ①有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②既有利强化君权;也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③兴办学校,有利教育发展。 ④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消极:
3、“独尊儒术”的影响
对政治 有利于中央集权,稳定汉朝统治秩序。
对民族 思想统一,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 精神 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对学术 文化
结束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 上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了尚学风尚。
对主流 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对孔孟思想为哪些继承与发展?
不同: 秦朝: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汉朝: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继承: ①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等; ②实行仁政:天人感应防止暴政等; ③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信 ■发展: ①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屈民而伸君(法家); ②神化皇权:天人感应(道家)、君权神授(阴阳家);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PPT课件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PPT课件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 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统治者注重儒学教 育的文化趋势。 )
2021
2、影响:
1)对教育: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以上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焚书坑儒”
2021
问题1: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
1、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 2、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 秦朝的统治; 3、导火线:儒生抨击郡县制(主张分封,反对郡县)
2021
• 焚书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诗、 书、百家语等+禁书
2021
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
内:经济凋敝、王族问题 外:匈奴威胁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 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 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 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 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2021
4、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中央集权的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 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 固政治的大一统)
2021
3、特点:
(1)融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外儒内法。 (综合性) (2)把儒学神学化 、体系化、官方化。(神学化) (3)把先秦儒学的“民本”发展为“君本”,从批判时政转 为维护现实统治。(现实性)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6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6张PPT)
第二节 汉代儒学
儒学的产生、发展历程
春秋 战国
秦 汉汉(武帝)
产生
受打击 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
明末 清初
新发展 完善
经济方面:
背景 政治方面: 思想方面:
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思想
政治上: 过程: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育上:
影响
对汉代政治: 对民族精神:
对学术文化:
对主流思想: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天,人而感天应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 败乃至。”
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材料六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
夏为子而养之;“王三道纲之五三常纲”可求于天。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 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 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
1、经济方面: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强盛。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
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
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腐朽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
2、政治方面:汉武帝即位时,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
太学生考试合格后怎样?
什么是“太学清议”?
设立太学
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
影响? 对社会: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政治:①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太学生清议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共31张PPT)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共31张PPT)

儒家思想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王立群教授将人在世间的成功 因素总结为“四个‘行’”:
首先自己得行, 其次得有人说你行, 说你行的人也一定得行, 还有你自己的身体也得行。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
时间 方式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先秦
汉代
魏晋
隋唐
世袭
推举兼有考试 考试
依据 贵族 德才 门第
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感应”
目的:加强君权,抑制暴政 。
材料二: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
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大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始皇三十五年,书生议政有犯禁者四百六十 余,皆坑于咸阳。”
——以上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
黄老之学
• “黄”:黄帝的学 说,修身,养生。
• “老”:老子的学 说,治国,无为。
西汉初期休养生 • 对外 与匈奴“和亲”; 息的具体措施 • 对内 轻徭 薄赋 ;
想一想,黄老思想的实施有何影响?
1、下列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为什么会提出这些主张?(目的?)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受命之
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君权神授”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
“天人合一”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
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汉武帝和秦始皇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是( A.完全一致 B.正好相反 C.压迫限制 D.大力推崇
B )
2.“举贤良对策”是下列哪位统治者实行的选拔人才的 D 制度( )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武帝
3.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 要是因为它( ) C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 C.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D.有利于文化教体的发展 4.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挥不包括以下内容( ) B A.“君权神授” B.“节用而爱人” C.“天人感应” D.“天人合一” 5.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的措施不包括( A) A.举贤良对策 B.兴办太学 C.设五经博士 D.在全国各郡设立学校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大一统得到巩固; (2)专制主义政体定型; (3)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2、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董仲舒 ( BC179—BC104 )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 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 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 上《天人三策》,受到 重用。晚年辞职回家, 从事修学著书,著有 《春秋繁露》一书。
第2课 汉代儒学的兴起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 问题:这首诗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
一、 焚书坑儒的批判
1、为甚么要 “焚书坑儒”?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 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文化成为政治 权力的附庸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学经典批评 时政。
6. 董仲舒所提倡的“三纲”是指( ) A ①“君为臣纲” ②“父为子纲”③“夫为妻纲 ” ④孝为“天经”“地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 汉武帝问太子:“我刘家天下是从何处而来 ?”太子以下的回答,汉武帝最满意的是 ( C ) A.高祖用武力夺来的 B.祖上传下的 C.上天赐予的 D.百姓拥戴而来的
东汉太学生
太学生参政意识的表现:
(1)他们品评政界人物,参与上层政争。少年英 锐,敢于思想创新,言行较为勇敢,与民间接触比较 密切,因此对于弊政的危害,有直接的感受。他们所 接受的儒学教育中的民本思想等积极因素,也对他们 敢于批评时政的倾向有一定影响。 (2)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 活较早的史例。当时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 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 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 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焚书坑儒的 目的: 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巩固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巩固政治统一。
“陕 焚西 书渭 堆南 ”传 遗说 址中 的 秦 朝
3、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 (1)积极作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 下,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 朝的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 策;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限制了思想 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使儒学的 发展因此进入低潮。阻碍了社会进步和发 展。
C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13、(2011上海)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
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 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 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D、明天理,灭人欲
14、(2010浙江)儒道思想犹如中国 古代思想的双璧。下列言论中,最能 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2. 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1)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考试内容主 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 活。 (2)科举制的创立和健全,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 体制的稳固。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 化臣民的工具。 (3)科举制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 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以治国平天下 为唯一志向,这就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 力量。因此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 力量相对薄弱。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2、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 3、察举制和科举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进一步强化。
四、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曾经以“世官制”为主。 (2)汉武帝时代,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的主 体地位得以确立。 (3)隋唐时代,更为完备的选官制度——科 举制开始实行。
D
9.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源于天” ,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 的一项是( )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融合法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思想丰富儒学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主权力膨胀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2)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 道家、阴阳家 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 先秦儒学) (3)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为国家“大一统”提供 理论依据,有利于巩固统治,所以被汉武 帝采纳.
2、汉武帝采取的措施
(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重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上:将儒家经典定为教科 书;兴办太学与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实现了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4、太学创建的意义有哪些?
(1)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 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 大的作用
(2)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 情形得到改变,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门径得 以拓宽,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 入仕的机会。
3.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
(1)打破了门第限制
(2)有利于选拔人才
(3)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4、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1)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 (2)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 (3)是一定意义上的公平与公正的选官制 度,是隋唐以来的一定程度的政治民主化的 公正的选官制度,是隋唐以来的一定程度的政治民主化的具体表现之一。而明清时期的“八股 具体表现之一。 (4)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制度却是封 建制度严重衰落的具体表现。
D
10、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 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 根本着眼点是
D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11、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 的含义 A.人定胜天 C.君权神授
C
B.无为而治 D.仁政思想
12、(2011广东)“夫仁政,必自经 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 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 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课堂探究3、
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 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 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 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2)原因
始皇像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 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A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5、(2007广东)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1-1.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的建议,在历史 B 上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 A.封建政治开始与儒学密切结合 B.促进了思想的自由发展 C.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各方面 D.教育开始被儒学所垄断
1-2.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无本者不立,无末 者不成。”这一言论反映出作者对儒法思想的基本态度 是( ) C A.尊儒抑法 B.尊法抑儒 C.儒法并用 D.外儒内法
1-3隋唐科举制确立的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 ①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有益于专制主义政治体 C 制的巩固 ②对皇帝的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④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削弱了贵族特权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 D.②③ 1-4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设立“孔子奖”,这是 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级别的奖项,主要奖 C 励世界上在教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那么孔子在教 育方面的贡献有( ) ①三纲五常 ②君权神授 ③有教无类 ④因材施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 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立太学
2、汉代太学规模的不段扩大, 反映了文化教育怎样的趋势?
思想、文化和教育越来 越受到重视
3、汉武帝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采取 哪些 措施? (1)创立太学 (2)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培养政治
材料四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
……仁、义、礼学思想
思想主张 作用
君权神授 加强君权、服从统治、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爱护百姓 仁政、三纲五常
减轻负担、缓和矛盾;为 人处事标准,社会安定
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大一统
思想统一、加强 中央集权、国家安宁
启示结论: 思想文化的发展必须与时俱 进,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 需要,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统 治者的需要,更是时代的需要!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君权神授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