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汉代儒学作业
2018-2019学年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作业)

第2课汉代儒学[基础达标]1.(2018·广安高二期末)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严重倒退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D.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 C解析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直到汉武帝时,方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这正是社会发展和封建统治思想成熟的结果。
A、B、D不符合题意。
2.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该观点()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B.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的局面答案 C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上天赋予人以本性,具有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教化人为善,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董仲舒是在借天意来构建君权理论,为君权寻找一个无上的、不可辩驳的理由,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故C 与题意符合。
3.(2018·滨州高二期末)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A.“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答案 C解析按照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如果皇帝做了有违天意的事情,上天就会降灾难或出现怪异现象以示警示,材料的内容显示,当发生日食时,皇帝进行下诏内省,这正是天人感应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
4.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太监宣诏高呼“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的理论依据是()A.“以法为本”B.“君轻民贵”C.“天人感应”D.“工商皆本”答案 C解析“奉天承运”的开首语,标榜了皇帝是感应上天的旨意发布诏书的。
君王的权力来自上天的授予,天人是相通的,符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故选C。
5.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善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D.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答案 D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相当成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王权统治神秘化,但客观上为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的儒学课时作业 人民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一第2课汉代的儒学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3[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__________政治体制建立后,一些儒生和游士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__________;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儒者主张实行分封,攻击郡县制。
2.概况:李斯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有__________的书籍以外的全部书籍都要焚毁,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焚书后,秦始皇将违犯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
3.评价:对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______的发展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以_______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并咨询治国的方略。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倡导__________,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主张“更化”。
(2)主张确立__________的地位。
他认为______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主张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
3.实施:汉武帝接受__________的建议,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提升。
4.评价:确立了儒学______地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太学的出现______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______________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______________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一、单选题1.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2.董仲舒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A.德主刑辅B.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重视伦理3.“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
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4.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 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5.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6.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7.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
高中历史1-2汉代儒学强化作业人民版必修3

课后强化作业基础巩固1.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 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A. 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五经”的流传【答案】C【解析】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这使此后的汉代功臣大将大多受到儒学影响。
2 .宋代司马光诗:“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这可能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A. “大一统”思想 B .“君权神授”C. “天人合一”D. “三纲五常”【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邪说远去” “登汉庭”“百家始消伏”,据此并依据史论结合原则可知A项符合题意。
3. (2013 •丹东四校联考)《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下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 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 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A. 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答案】D【解析】四个备选项内容都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但题目里面董仲舒强调德和刑如天之阴阳两面,缺一不可,故选D项。
4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所产生的影响包括()①封建统治开始与儒家思想密切结合②从思想上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一③开始改变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④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A.①②③ B .②③④C.①③④ D .①②④【答案】D【解析】③是秦朝“焚书坑儒”的影响。
5.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书生,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是()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④即使你出身贫寒,也有可能到政府做官A.①②③ B .①②③④C.②③④ D .①③④【答案】C【解析】汉武帝为使儒学独尊,令各地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可以做官,打破了贵族垄断官位的现象。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检测题(含解析)

汉代儒学检测题一、选择题1、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严重倒退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D.知识分子迷信孔子权威解析“百家争鸣”的背景是列国纷争、社会剧烈变化的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中国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尚不成熟,所以思想文化领域才得以“百家争鸣”。
汉武帝时,为了配合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便在思想领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由此可看出,从前者到后者的变化,实质上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强化的轨迹。
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2、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解析:“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上天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
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故选B项。
答案:B3、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解析由材料“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可知,其主张君权神授,但没有提到民众应绝对服从,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董仲舒对人性所持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排除C项;从材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可知,董仲舒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所以答案选D项。
答案 D4、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尔雅》等课程。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

二汉代儒学[课程标准]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__________政治体制建立后,一些儒生和游士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__________;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儒者主张实行分封,攻击郡县制。
2.概况:李斯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有__________的书籍以外的全部书籍都要焚毁,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焚书后,秦始皇将违犯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
3.评价:对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______的发展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以_______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并咨询治国的方略。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倡导__________,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主张“更化”。
(2)主张确立__________的地位。
他认为______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主张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
3.实施:汉武帝接受__________的建议,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提升。
4.评价:确立了儒学______地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太学的出现______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______________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______________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
2.特点:以____________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____________。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

第2课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10题为基础达标题,11~15题为能力提升题)1.“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这反映了董仲舒的( )A.大一统思想B.天人感应思想C.君权神授思想D.无为而治思想答案 B解析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此外为了限制君主暴政,提出天人感应,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本题题干材料强调上天通过自然现象警告君主要实行仁政,故选B。
2.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该观点( ) 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B.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的局面答案 C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上天赋予人以本性,具有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教化人为善,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董仲舒是在借天意来构建君权理论,为君权寻找一个无上的、不可辩驳的理由,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故C 与题意符合。
3.(2017·宿迁高二期末)“儒学神学化,儒家某某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这一历史现象开始于( )A.春秋战国B.西汉C.宋代D.明清答案 B解析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故A项错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确立了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故B项正确;宋代出现了理学,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理学进行了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故D项错误。
4.(2018·启东高二检测)汉武帝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A.实现思想的大一统B.便于与民休息,社会稳定C.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尊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答案 C解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X“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是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选C。
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中历史专题1.2汉代儒学学科作业(衔接文班)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秦汉以来,儒家学派遭到沉重打击的事件是( )A.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C.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D.汉武帝创建太学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关键是(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高官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3.我国古代的一位儒学大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妻妾受命于夫。
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
这位儒学大师是( )4.“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背景原因有(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②防止旧势力复辟的需要③儒生和游士批评时政④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6.西汉时设立的中央一级的学校称为( )A.太学B.郡国学 C.学校D.书院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大力宣扬和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8.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9.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君轻民贵”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10.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儒学地位上升,成为奴化人民的工具B.促成良好的读书风尚,推动人们积极探求先进科技C.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D.儒生成为文化舞台和政治舞台的主角11. 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是因为他提出了A.“大一统”思想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D.“三纲五常”12.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汉代儒学作业
第二课汉代儒学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
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主要是为了( )
A、强调君权神授
B、宣扬“天人合一”
C、实现“大一统”
D、缓和社会矛盾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
②③
5.儒家思想由一个学派发展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根本原因是因为它( )
A、主张“君轻民贵”和仁政
B、得到人民的拥护
C、吸收了其它各家思想
D、适应君主专制的时代需要
6.董仲舒再三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
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
7.“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奉天承运’、‘继天立极’)”。
下列为“戴神圣光环”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 )
A.孔子B.董仲舒C.孟子D.荀子
8.一首陕北民歌这样唱道:“老天爷爷你睁睁眼,下场大雨哥哥留一留。
”歌词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观点有关的是( )
A.君权神授B.三纲五常
C.天人感应D.心外无物
9.《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
”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 )
A.思想统一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D.以刑辅德
10.董仲舒认为《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
常经,如果各师其道,各持一端,就无法维护一统。
因而他提出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以德为主,以刑辅德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1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按顺序它们分别应代表 ( )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12.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
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
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
府’,即士人政府。
”“士人政府”形成的
思想条件主要是
( )
A.法家思想的衰微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D.程朱理学的盛行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
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
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
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为政》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
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
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
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
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指出两种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及原因。
1.D
2.C
3.C
4.D
5.D
6.C
7.B
8.C
9.D 10.A 11.D. 12.C
答案(1)孔子:“以德治民”;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2)孔子的主张在当时不被重视,未产生实
践效果。
因为在当时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
情况下无法实施。
董仲舒的主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
国家统一,使儒家思想获得“独尊”的地位。
因为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
要,被汉武帝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