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汉代儒学》优秀课件 实用

权需要的是( )
C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4.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 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 经典是( ) 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 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 上;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 示君主,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 体系。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 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 “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
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 1、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 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
•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 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发挥它 的社会功能。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 的民族。
• 3、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 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同时,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
A 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 》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
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 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 正统的孔孟学说 C.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 儒家学说与权术
第50讲 汉代儒学 教学课件(完美版!!!)

③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④发挥“仁政”:主张轻徭薄赋.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统治,巩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 统治(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的关键
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 北景县)人,西汉哲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博 仲 舒 士、江都相及胶西王相。汉武帝朝举贤良文
“焚书坑儒” 不 原因 同 点 对儒学态 度 手段 作用 相 目的 同 点 实质 作用 秦刚刚统一;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排斥、打击
“罢黜百家” 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 需要 尊崇
简单粗暴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倡导、劝勉、教化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思想控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 自由发展
3、唯心主义成分多,神学迷信色彩浓厚。
四、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让天下文人都学 儒家经典。
太学
汉代讲学画像砖(太学)
思考:太学里的教师是哪些人?学生在太学学习什么内 容?学生在太学毕业后的去向?这有何意义?
想一想,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帝王?他在加强集 权与巩固统一方面都有哪些作为?
政治:建立中朝;设刺史;推恩令 经济:铸造五铢钱;兴修水利 民族关系:打击匈奴;经营西域;
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核心观点) ②“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中央集权的需要 维护统治秩序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需要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35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44张)

栏目 导引
【问题思考】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史料一反映了先秦儒家有什么不足?
(2)根据史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作简要评价。
(3)根据史料三概括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指出儒学在民间的推
广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提示】 (1)不足:脱离现实。
(2)思想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评价:神化君权,维护君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史料二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 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 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 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 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主专制;规劝君主,缓和矛盾。
(3)内容:识字习字;儒家经典;规范礼仪。地位:在民间开始
处于独尊地位。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史论归纳】 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 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 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 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 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 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 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史论归纳】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 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 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具有一定的作 用。
【问题思考】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史料一反映了先秦儒家有什么不足?
(2)根据史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作简要评价。
(3)根据史料三概括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指出儒学在民间的推
广取得了怎样的地位。 【提示】 (1)不足:脱离现实。
(2)思想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评价:神化君权,维护君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史料二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 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 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 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 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主专制;规劝君主,缓和矛盾。
(3)内容:识字习字;儒家经典;规范礼仪。地位:在民间开始
处于独尊地位。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史论归纳】 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 (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 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 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 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 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 (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 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 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史论归纳】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 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 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具有一定的作 用。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5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件】(44张)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天人合一 (1)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 人类社会与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 天,因此其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便是如何调节天人关系。 (2)在董仲舒看来,天似乎是具有人一样的意志感情,天的运行 规律也有道德含义,而这正是人的形体和内在思想的来源。这 种观点把天神秘主义人格化,使儒学具备了类似宗教的束缚 力。
பைடு நூலகம்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命题点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图证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解读】 (1)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 发展,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 阐述了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 (2) 宣扬君主权力来自上天的赐予,使皇权神化,以及实施仁政, 强调法制,即“德主刑辅”,先对百姓进行教育,教育无效时 再用刑罚来镇压,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在被汉武帝 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3)由于他的思想观 点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为历代统治王朝所推崇,称之为 “董二圣” 。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 化的道路。 (1)所谓法律的儒家化, 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法令, 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 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 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 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 政的、诉讼的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儒 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 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2.天人合一 (1)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 人类社会与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 天,因此其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便是如何调节天人关系。 (2)在董仲舒看来,天似乎是具有人一样的意志感情,天的运行 规律也有道德含义,而这正是人的形体和内在思想的来源。这 种观点把天神秘主义人格化,使儒学具备了类似宗教的束缚 力。
பைடு நூலகம்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命题点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图证历史——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解读】 (1)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 发展,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 阐述了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 (2) 宣扬君主权力来自上天的赐予,使皇权神化,以及实施仁政, 强调法制,即“德主刑辅”,先对百姓进行教育,教育无效时 再用刑罚来镇压,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在被汉武帝 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3)由于他的思想观 点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为历代统治王朝所推崇,称之为 “董二圣” 。
栏目 导引
第十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 化的道路。 (1)所谓法律的儒家化, 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法令, 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 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从总体而言,就是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 律的方式,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法律实 施过程中,使儒家思想成为刑事的、民事的、婚姻家庭的、行 政的、诉讼的等各个法律部门的基本原则和灵魂,也就是说儒 家伦理道德获得法律上的效力和权威。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 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 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 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 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C项 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A项错误。汉武帝 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并 非百家争鸣、兼收并蓄,B、D两项错误。 答案:C
[好题精选——知趋势]
1.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
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
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
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4)从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看,“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的 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 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 罚,“外儒内法”的特征鲜明。
提能点 董仲舒新儒学 素养攻略:强化史证意识·重视史料实证 1.由下列图片探究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 《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 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 “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 “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答案:C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三十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35张)

返回
一读图明史——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读] 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 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 规定“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这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 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史料探史——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解析
返回
5.(2019·大庆模拟)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
应更受命”。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
将”,以应天命。这反映了
()
A.儒学神学化的影响
B.道教神仙观念渗透
点拨:天人感应的反映。
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D.方士儒生宣传理学
解析:材料反映了汉代儒学思想增加了“君权神授”的内
2.(2019·湖北华师大附中模拟)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
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
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 )
A.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
B.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
点拨:注意儒学在魏 晋南北朝至唐初这 一段时间的发展。
4.影响
儒学在汉代成为统治思想的表现:
返回
(1)选官的指导思想,如举孝廉,以经取士。
(2)以礼入法,儒家思想为法律指导思想。
(3)学校教育以儒学为主。
对汉代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 政治 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对民族 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 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 大思想武器
汉代儒学[人民版]课件
![汉代儒学[人民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65facdd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af.png)
汉代儒学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中,不仅注重理论探讨,还加强了实践应 用,如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建设和谐社会等。
汉代儒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汉代儒学提倡的“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等教育思想,对现 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有重要的
启示作用。
汉代儒学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 强调“德才兼备”,对于现代教 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有着积极的借
汉代政治的稳定和经 济的发展为儒学的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汉代儒学的概况与特点
汉代儒学以经学为主要形式, 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
汉代儒学强调“三纲五常”, 注重伦理道德的实践。
汉代儒学提倡“天人感应”学 说,强调天命和人事的互动。
汉代儒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汉武帝时期,此时 儒学成为官方哲学,经学得到大
重要著作
《三礼注》、《毛诗笺》等
马融
总结词 东汉末年的大儒
详细描述 马融是东汉末年的儒家学者,他以讲学为业,教授门徒, 其门徒众多,学问渊博。他的经注以辞藻华丽、义理深奥 著称,对后世经学研究也有一定影响。
重要著作 《论语注》、《三传注》、《毛诗注》等
04
汉代儒学的影响与价值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思想统一
力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董仲舒时期,他提 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强调了
天命和人事的关系。
第三个阶段是东汉时期,经学继 续发展,同时出现了许多儒学流
派和大师。
02
汉代儒学的思想体系
儒家经典与思想
儒家经典
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 如《诗》、《书》、《礼》、《易》、 《春秋》等,并形成了以《五经》为 核心的经典体系。
汉代儒学推崇儒家思想,主张以 德治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当时社会的思想统一,有利于维
汉代儒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汉代儒学提倡的“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等教育思想,对现 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仍有重要的
启示作用。
汉代儒学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 强调“德才兼备”,对于现代教 育中加强德育教育有着积极的借
汉代政治的稳定和经 济的发展为儒学的发 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汉代儒学的概况与特点
汉代儒学以经学为主要形式, 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
汉代儒学强调“三纲五常”, 注重伦理道德的实践。
汉代儒学提倡“天人感应”学 说,强调天命和人事的互动。
汉代儒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汉武帝时期,此时 儒学成为官方哲学,经学得到大
重要著作
《三礼注》、《毛诗笺》等
马融
总结词 东汉末年的大儒
详细描述 马融是东汉末年的儒家学者,他以讲学为业,教授门徒, 其门徒众多,学问渊博。他的经注以辞藻华丽、义理深奥 著称,对后世经学研究也有一定影响。
重要著作 《论语注》、《三传注》、《毛诗注》等
04
汉代儒学的影响与价值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思想统一
力发展。
第二个阶段是董仲舒时期,他提 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强调了
天命和人事的关系。
第三个阶段是东汉时期,经学继 续发展,同时出现了许多儒学流
派和大师。
02
汉代儒学的思想体系
儒家经典与思想
儒家经典
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 如《诗》、《书》、《礼》、《易》、 《春秋》等,并形成了以《五经》为 核心的经典体系。
汉代儒学推崇儒家思想,主张以 德治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 当时社会的思想统一,有利于维
2018高中历史一轮课件:35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精品

-16主题一 主题二
论从史出“独尊儒术”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 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 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 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 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 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6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微点拨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 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2)与时俱进: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 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3)根本原因: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 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11主题一 主题二
高考例析 1.(2014课标全国Ⅰ,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 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 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13主题一 主题二
儒学独尊——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图片说史
-14主题一 主题二
解读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兴办太学,规 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 推广儒学;同时正式规定“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教育为 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 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主张
对统治的作用
“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 ——加强君权的需要
“天人感应”遵循天道,实行仁政——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 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
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1、历史原因: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受到打击 (焚书坑儒) 2、社会背景: 汉初黄老之术成为统治思想,汉朝中期王国问题、民族问题、
坑儒谷(图四)
焚书坑儒
探究1: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 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 战国:百家争鸣; 秦朝:焚书坑儒。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1、历史原因: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受到打击 (焚书坑儒) 2、社会背景: 汉初黄老之术成为统治思想,汉朝中期王国问题、民族问题、
土地兼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黄老学说已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
3、儒家本身的特点:
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新儒学,迎合了统治阶级“大一统”的需要
想一想,新儒学是怎样形成的?
古今考试制度比较
相同点:
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考试成 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
不同点:
项目 隋唐科举考试
当今学校考试
科目 设置
偏重文科
有文科、理科,设置 较合理。
考试 内容
偏重经书、诗赋, 结合学生实际,有利 比较脱离现实。 于学生全面发展。
考试的 为封建统治者选拔 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 根本目 人才,以巩固统治。展选拔人才。 的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上—— 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经济上—— 实行铜、钱、盐、铁官营制度 民族关系上—— 北击匈奴 思想上—— 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专制
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想一想,汉初统治者为什么要以黄老思想治理国家呢?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 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 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 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①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②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③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黄帝
《春秋繁露》书
汉代的儒学是董仲舒以《公羊春影秋》为骨干,融
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
思想体系。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根据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大一统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
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二)消极影响:
1、束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 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 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 5、导致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响科技的发展。
科举制丝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不愿从 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愿从事对 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一旦科 考成功、金榜提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 庸。
2、太学建立的影响 对儒学:_太__学_的__建_立__,_是__儒_学__教_育__官_方__化_和__制_度__化_的__标_志__;_________ 对社会风气:__带__动_民__间_积__极_向__学_的__风_气__,_有__利_于_文__化_的__传_播__;_____ 对仕途:____出__身_中__下_层__的_人__也_能__进_入__仕_途__,_扩__大_了__统_治__基_础__;____ ___打__破_贵__族_官__僚_对__官_位__的_垄__断_,__________________ 对政坛:___东_汉__太_学__生_的__议_政__活_动__,_迫__使_黑__暗_政__治_势__力_有__所_收__敛_。_____
对政治:① 有利于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 为统治阶级选拨了大量人才,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稳固; ③ 有利于将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对社会风气:促成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从公平公正的角度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对文化: 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和诗词文学的发展繁荣。
制——(隋唐宋元)科举制 (明清)八股取士
2、 科举制的演变: 确立——隋朝:隋文帝“分科举人” 完善——唐朝:明经、进士科为主 发展——北宋:取士人数大增 强化——明清:八股取士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科举制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对儒学:儒家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儒生成为文化和政治舞台的主角,因 此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儒学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想一想,黄老思想的实施有何影响?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
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
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
食”
——《汉书·食货志》
积极: ●汉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西汉社会的稳定
消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土地兼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黄老学说已不能适应统治的需要
3、儒家本身的特点:
董仲舒改造儒学,形成新儒学,迎合了统治阶级“大一统”的需要
4、个人原因:汉武帝以皇帝意志尊儒倡儒。
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上 重用儒生 教育上 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汉代教育体制 在中央,_____创__办_太__学______(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 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在地方,___郡__国_皆__立_学__校_______,初步建立了_地__方_教__育_系__统_
图说历史
孔子
孟子
荀子
说说他们的对儒学的贡献.
董仲舒
汉武帝
说说他们的对儒学的贡献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之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
汉武帝
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1、历史原因: 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受到打击 (焚书坑儒)
秦始皇 (图一)
李斯(图二)
“焚书“遗迹(图三)
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
知所从矣。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君权神授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四: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同
者而用之。 天人感应,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董仲舒《春秋繁露》
教材 消极: 结束了___各__派_学__术_思__想_平__等__竞_争__的_局__面________ 扼制了___学__术_思__想_的__自_由__发__展______________ 实质上是_文__化_专__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提升: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
2、社会背景:
汉初黄老之术成为统治思想, 汉朝中期王国问题、民族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威胁中央集权,黄老学说已不能适 应统治的需要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国,激化了阶级 矛盾,导致短期而亡。
秦灭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 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
黄老思想—无为而治:
①与民休养生息; ②减少对地方的控制
焚书坑儒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郡县制不利于秦的统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 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焚书坑儒
探究4 如何评价焚书坑儒? 积极:适应了加强______中_央_集_权____________的需要; 消极:__实_质__是_文_化_专_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师说 积极: 巩固了___中__央_集__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确立了___儒__学_的__主_流__地_位__、__正_统__地_位__________ 推动了___古__代_文__化_繁__荣_和__教__育_发__展___________
秦“焚书坑儒”
汉“罢黜百家”原因来自不同 点对儒学态 度
排斥、打击
尊儒倡儒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相 同
实质
文化专制
点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 (先秦)世官制——(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
__对_先_秦_思_想__文_化_成_就_的_粗__暴_否_定_,_是_中__国_文_化_史_上_的_一__场_浩_劫_______; __文_化_成_为__治_权_利_的_附_庸__,_儒_学_发_展_进_入__低_潮_。_______________.
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1、历史原因: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受到打击 (焚书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