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详解
汉代儒学[人民版]课件
![汉代儒学[人民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0c607a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1.png)
君权神授
• 君权神授:指君主的权力来源于神灵的授予,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汉代,君权神授学说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强 化了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三纲五常
• 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 仁、义、礼、智、信。在汉代,三纲五常成为社会伦理道德 的基本规范,强调个人在社会和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这一 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论语》
01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包 括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 育等方面的言论。
02
儒家经典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 的主要资料。
《孟子》
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属于儒 家经典之一。
强调性善论和仁政思想,对宋明理学 有较大影响。
《大学》和《中庸》
《大学》主要论述了儒家思想中“大学之道”的内涵,即“明明德、亲民、止于 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 目。
儒学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东汉时期的儒学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争议
东汉时期,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议,引发了 经学界的分裂与融合。
“章句之学”的兴起
东汉学者注重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和解读,形成了章句之学,推动了 儒学的发展和传播。
郑玄的经学成就
东汉末年的郑玄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优良传统,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 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学体系。
仁义礼智信
信
诚信之道,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诚实。 在汉代,信被视为维系社会关系和商业交 易的基本原则。
仁
仁爱之心,爱人如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在汉代,仁的概念被进一步阐释为对社 会和人民的关爱与责任。
义
指做人的原则和道德标准,强调公正、正 直和合理。在汉代,义被视为个体与社会 和谐共生的必要条件。
汉代儒学的基本内涵

汉代儒学的基本内涵
汉代儒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政治、文化、哲学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其基本内涵包括天人合一、道德化身、中庸之道、经世致用等几个方面。
首先,天人合一是汉代儒学的核心。
这一理论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万物都是有机联系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因此,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从而创造出和谐美满的社会。
其次,道德化身是汉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道德品质直接决定了其行为和言语,提倡弘扬道德美德,具体表现为重视廉洁、诚实、礼貌、恭敬、敬业等美德。
再次,中庸之道也是汉代儒学的一大特点。
中庸之道强调追求道德的平衡和中和,同时提出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关系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平衡,并且认为这些关系都必须保持和谐才能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最后,经世致用是汉代儒学的实践性特征。
这一理论强调严谨治学、注重实践、重视创新,提倡将学术理论与实践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实践能力、探索思维,促进社会的发展。
总之,汉代儒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闪耀的一颗明珠,其内涵不仅涵盖了天人合一、道德化身、中庸之道、经世致用等重要思想,而且
承载着中国文化血脉的传承和发展,是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汉代儒学的背景1. 随着秦朝的灭亡,儒家学说再次兴起。
秦始皇推行法家主义,强调集权统一,打压儒家思想。
而刘邦在汉初建立了儒家主义的文化体系,将儒家学说重新推崇,使得儒家思想在汉代得以复兴。
2. 汉代对儒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许多经典文献在此时得以重新整理、修订和传播。
二、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1.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天人合一”观念,提出“道教”的主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崇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智等理念。
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汉代被广泛传播和发扬。
孔子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后世的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6)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了《史记》,在作品中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儒家思想。
三、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强调恪守道德规范,以仁义为行为准则,推崇人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2. 礼儒家主张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文明教化,提倡礼仪之道,认为礼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协调。
3. 孝孝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大核心价值观,孝顺父母是三纲五常中的一个常,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推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强调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
四、汉代儒学的影响1. 在孔子、董仲舒等著名儒家思想家的影响下,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流传,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观念。
2. 汉代的思想家和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为后世的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6张PPT)

儒学的产生、发展历程
春秋 战国
秦 汉汉(武帝)
产生
受打击 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
明末 清初
新发展 完善
经济方面:
背景 政治方面: 思想方面:
汉代儒学 成为正统思想
政治上: 过程: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育上:
影响
对汉代政治: 对民族精神:
对学术文化:
对主流思想: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天,人而感天应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 败乃至。”
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材料六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
夏为子而养之;“王三道纲之五三常纲”可求于天。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 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 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
1、经济方面: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强盛。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
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
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
腐朽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
2、政治方面:汉武帝即位时,存在严重的社会问题。
太学生考试合格后怎样?
什么是“太学清议”?
设立太学
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推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
影响? 对社会: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对政治:①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太学生清议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
汉代儒学ppt课件

汉代儒学在吸收道家思想的基础上, 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强调礼制与 法治的结合,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 规范。
在宇宙观方面,汉代儒学借鉴了道家 的阴阳五行理论,以解释天地万物的 生成和变化。
与法家思想的关系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 的作用,而汉代儒学则更注重
他还提出了“性分论”,认为人性有 善有恶,但可以通过教化和修养来改 变。王充的思想对后世的哲学和思想 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充主张“天道自然”,认为天道无 为,万物自生自灭,反对天人感应和 君权神授的观点。
04
CATALOGUE
汉代儒学与其他学派的关系
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自然法则, 而汉代儒学则强调礼制和道德教化, 两者在政治理念上有明显的分歧。
05
CATALOGUE
汉代儒学的现代意义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承和弘扬
汉代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汉代儒学,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为现代社会提供文化借鉴和参考。
思想启蒙
汉代儒学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 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通过弘扬汉代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 的道德观念,促进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和谐社会建设
汉代儒学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对于现代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 启示作用。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种 种社会矛盾和冲突,通过借鉴汉代儒学 的和谐思想,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 互理解和沟通,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VS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2汉代儒学(共34张PPT)

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 “君权神授”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 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感应”
目的:加强君权,抑制暴政 。
材料二: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
——《汉书.食货志》
如果你是刘邦,你会选择哪种思想来 治理国家?
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历 史 资 料
文景之治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几十年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的实行,西汉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 推进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思想) (一)“儒学”独尊的原因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思想) (一)“儒学”独尊的原因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仁政
加强君权, 抑制暴政 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三纲五常”
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链接高考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孔 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
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
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1、时代特征:走向大一统
刘邦为何不高兴?
刘邦初得天下,设宴庆功,群臣在宴会上喝醉,大 声喧哗,甚至拔剑击柱……。刘邦见状很不高兴。
一旁的儒生叔孙通乘机对刘邦说:“儒生虽然不能一块和您 打天下,但是您要治理天下,那就用得着了。臣愿意去鲁地 召集些儒生,与臣一起制定礼仪。”刘邦表示同意,于是授 权叔孙通。
人民版必修三汉代儒学课件

汉代儒学对后世的影响
确立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汉代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提倡的仁、义、礼、 智等价值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走向,为后世提供了 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
构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框架
汉代儒学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为中国封 建社会的组织结构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社会治理产生了深 远影响。
04
汉代政治稳定,社会秩 序良好,为儒学的兴起 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
010203董 Nhomakorabea舒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提 出了“天人感应”、“君 权神授”等思想,为儒学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郑玄
汉代经学家,对儒家经典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注释, 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
何休
汉代经学家,提出了“三 纲五常”等思想,为儒学 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 支持。
汉代儒学与法律
法律儒家化
重视家族法
汉代儒学对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法 律逐渐儒家化,强调以德治国、以德 行政,倡导礼治。
汉代儒学强调家族法的重要性,认为 家族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对家 族内部的规范和行为准则进行了规定。
礼法并重
汉代儒学主张礼法并重,即以礼为根 本,以法为手段,通过礼与法的结合, 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汉代儒学的影响
01
02
03
04
儒学在汉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和应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
表之一。
儒学对汉代的政治、文化、教 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儒学在汉代的发展过程中,逐 渐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
有中国特色的儒学文化。
儒学在后世被广泛传承和应用, 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
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

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一、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在汉代之前,儒家学说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但在汉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深化。
在汉代初期,主要是以孔子的学说为主,后来又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流派。
汉代王朝不仅相续四百年之久,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朝满盈国土,倾其政治伦理之道,多姿多彩的儒家学说在汉代得以繁盛发展。
1. 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西汉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有一些学者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司马迁,他编撰了《史记》,成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同时,汉武帝时期也实行了贾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 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兴盛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的学者们纷纷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思想流派。
汉武帝时期的学者有司马迁、贾谊、刘向、扬雄等人,他们都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不同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汉武帝时期的学术争议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兴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学术争议。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文帝时期的儒学是以刘向和扬雄为代表。
”一方面,刘向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并且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另一方面,扬雄是汉代儒家流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儒家学说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儒学的研究和理解也产生了一些分歧,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思想流派。
4. 汉代后期的儒学变革汉代后期,儒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当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儒家学派,他们对儒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改革。
最有名的是王莽的“新政”,他试图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推动儒学的发展。
二、汉代儒学的思想特点在汉代,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儒学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发展在汉代,儒家经典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研究和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用
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 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 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法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 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 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4.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 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 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2.措施: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 3.影响:①思想一统,政治一统,巩固大一统局面
②儒学逐渐成为正统 ③促进民族历史的进步 ④结束学术竞争局面,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实质)
二、汉朝:儒学成为正统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推行教化,养贤求士 1.教育体制 (1)中央:太学(培养政治管理人才之官学) (2)地方:郡国建立学校 2.运作机制: 3.影响: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
——《汉书·韦贤传》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百有余年…枝叶蕃滋…盖禄利之路然也。
——《汉书·儒林传》
民 间 社 会
太学 儒家思想
察举制
儒 家 学 说
官 方 意 识 形 态
读书 —— 做官
(儒家经典)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大一统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 君权神授 予也。”
原因
不 打击 同 对儒学 点 态度 影响 儒学进入低潮 相 同 点
“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儒士攻击秦的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 统治 统治者需要。 尊崇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目的
实质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 巩固政治统一。 思想文化专制 有利于国家统一, 但钳制思想,不利于思想自由发展。
二、汉朝:儒学成为正统 (一)罢黜百家 1.背景:
(1)汉武帝需要统一思想文化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焚书坑儒”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3)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时代需求。 主张:①大一统 ②倡导儒学,实践德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④适时“更化” ⑤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特点:新儒学—以儒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等儒学体系
义
二、汉朝:儒学成为正统 (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2.主张: 3.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新 儒学体系。 4.评价: (1)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2)积极: ①政治: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 论依据。 ②儒家地位: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③社会: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 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文化氛围)结束了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材料三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四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 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 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① 儒生成为政治文化舞台主角,儒学成为统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②破除贵族垄断官场,笼络知识分子,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 质,有利于专制政治体制的稳固。
社会:
① 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文化的发展。 ② 选官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文化:
①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成为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②功名利禄、八股取士,导致思想僵化,科技人才薄弱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
1.背景: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1)秦“四海一,行郡县” (2)儒生抨击时政
2.内容:3留3烧(李斯建议)
留:官史《秦记》、博士官管理文献、实用书籍 烧:各国史书、儒学经典、百家语者
3.实质:实行思想专制 4.影响: 特定历史背景之产物
(1)积极: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 (2)消极: “灭学之祸” ①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②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转为死气沉沉,儒学 的发展也由此进入低潮。
汉武帝历史成就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民族关 系方面 思想 方面 频繁换相,破格用人、设立中朝、颁布推恩 令、设刺史,行察举 盐铁官营; 开通丝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太学
汉武帝时代:大一统局面的巩固,专制政体的 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形成。
(一)选官制的演变 官制 时间 方式 依据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先秦 世袭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清末 考试
考察举荐
血缘
德才
门第
成绩
科举制特点: 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教育+选官—学而优则仕
政治管理人才
中央官学—— 太学……
做官
汉代 学校 系统
官学
地方官学——郡国学 ……
察举制
私学
• 察举制科目:孝廉、明经……
(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推 动了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 (2)对民风: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政治:改变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三)实行察举,贤良方正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一)选官制的演变 (二)科举制的影响:结合必修一P15 (中国特色) 儒学由此全面地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政治:
汉代儒学
基本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 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发展要求:了解秦朝“焚书坑儒”的史实及影响;认识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说明 “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等知识点为学生课外阅)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汉武帝需要统一思想文化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董仲舒博采百家之长,对儒学进行改造,使之适应 新的时代需求。 2.主张: (1)君权神授 加 强化君权,防止暴政。 (2)天人感应 中强 (3)天人合一 央 专 —— 中央集权 (4)大一统 集制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统一思想 权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