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汉代儒学的基本内涵

汉代儒学的基本内涵

汉代儒学的基本内涵
汉代儒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政治、文化、哲学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其基本内涵包括天人合一、道德化身、中庸之道、经世致用等几个方面。

首先,天人合一是汉代儒学的核心。

这一理论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万物都是有机联系的,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因此,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从而创造出和谐美满的社会。

其次,道德化身是汉代儒学的一个重要思想。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道德品质直接决定了其行为和言语,提倡弘扬道德美德,具体表现为重视廉洁、诚实、礼貌、恭敬、敬业等美德。

再次,中庸之道也是汉代儒学的一大特点。

中庸之道强调追求道德的平衡和中和,同时提出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关系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平衡,并且认为这些关系都必须保持和谐才能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最后,经世致用是汉代儒学的实践性特征。

这一理论强调严谨治学、注重实践、重视创新,提倡将学术理论与实践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实践能力、探索思维,促进社会的发展。

总之,汉代儒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闪耀的一颗明珠,其内涵不仅涵盖了天人合一、道德化身、中庸之道、经世致用等重要思想,而且
承载着中国文化血脉的传承和发展,是历史文化遗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

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

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

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答案:由于汉代统治者的提倡,汉武帝时期设置太学、表彰儒家经典,做了很多推行儒学的工作.是汉代的统治需要所促使的:首先是汉代的历史背景:因为汉朝是在秦朝之后,而秦是以法家思想治国并以失败而告终,所以汉朝统治者便不得不采用相对柔和的方法治理国家.儒家政治体系正适合了这种需要.其次,汉代刘邦引入儒家礼制、汉武帝正式采纳董仲舒的策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使儒家思想走上了正统位置。

扩展: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2、糅合了儒、法等多家学说的思想。

3、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

4、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

5、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

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西汉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1、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

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

3、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4、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5、儒学的繁盛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有其历史的、政治的、文化教育政策的及其思想自身的诸多原因。

1、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受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的历程,随着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它具备了成为正统思想的历史可能性。

2、汉武帝时代,一方面国力日盛,“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而新儒学恰恰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汉武帝遂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了三项重要政策。

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知识点

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知识点

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知识点汉代是我国历史上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儒学得到了极大的推崇,并成为了统治者和社会精英们的重要学问。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高二必修三汉代儒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儒家学说的兴起汉代儒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西汉朝刘邦建立汉朝后,他秉持着“才能治天下”的思想,重用儒家学者。

当时,他任用的大臣中有很多是儒学的学者,这使得儒学在政治上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2. 文化的兴盛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之一,在文化方面,儒学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汉朝皇帝设立了太学,儒学成为了官学的主导学科,更多的人可以接受儒学的教育。

3. 经典的整理和编纂在汉代,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编撰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这个时期编辑了诸子百家的典籍,并且将儒家经典整理成本《五经》之一的《周礼》等经典著作,这使得儒学的内容更加系统完整。

4. 董仲舒的学说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儒学家,他的学说对于汉代儒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倡导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与天地自然相协调,追求道德修养和道义之道。

5. 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的《史记》是汉代最重要的历史书籍之一,也是一部兼具文学和历史学价值的巨著。

他在《史记》中详细记载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使得后世对于汉代儒学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6. 创新思想的兴起汉代儒学不仅延续了先秦儒家学说的传统,还出现了一些创新思想。

比如王充的《论衡》中提出了“言达者无所不达”的观点,主张言辞应该准确、直接,以表达人的真诚和智慧。

7. 孔子学派的传承汉代儒学对于孔子学派的传承也非常重要。

虽然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学者研究和传承孔子的学说,但是汉代儒学让孔子思想得到更加系统和广泛的传播,使得孔子成为了儒家学术的核心。

综上所述,汉代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儒学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承。

汉代儒学思想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以及儒学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
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 制度化②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 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 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巩固: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三策”,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武帝所采
射、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
纳,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格局,为此后两千余年间封
建统治者所沿袭。
汉代儒学
• 一、“焚书坑儒”批判 • 二、罢黜百家(标志) • 三、太学的出现(途径之一) •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途径之二)
三、
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立太学
(2)【历史地位】:太学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 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 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是儒学教育 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令天下郡国皆 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 统
汉代讲学图
[总结]
• 汉武帝通过哪些措施确立了儒学的 正统地位?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 „„ 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 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 材料四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 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汉代儒学
与天地君亲并位 的万世师表
光大儒家仁政 学说的亚圣
立人定胜天学说 的唯物思想家
孔子
孟子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

《汉书· 董仲舒传》

赞曰: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无) 以加,管晏之属,伯(霸)者之佐,殆不及也。”至 于向子歆以为“伊吕乃圣人之耦(偶),王者不得则 不兴。故颜渊死,孔子曰‘噫!天丧余。’唯此一 人为能当之,自宰我、子贡、子游、子夏不与焉。 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 潜心大业,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然考其 师友渊源所渐,犹未及乎游夏,而曰管晏弗及,伊 吕不加,过矣。”至向曾孙龚,笃论君子也,以歆 之言为然。
扬雄
扬雄其人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 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 之思,清静无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徼 名于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担石之储,自若也。自有下度: 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杨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 召以为门下史,荐杨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 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 平间,王莽、董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杨雄 三世不徙官。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 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 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 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 皆斟酌其本,相与仿依而驰骋云。用心于内,不求于外,时人皆 轻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醒潭以为杨雄之文绝伦无比。 《汉书· 扬雄列传》
《法言》
1、体现扬雄为儒家学术旨趣的代表作。 山径之蹊,不可胜由矣.向墙之户,不可胜入矣.日:恶 由入?日: ”孔氏。孔氏者户也。 《法言· 吾子》 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后之塞 路者有矣,窃自比于孟子。 《法言· 吾子》 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捶提仁义,绝灭 礼学,吾无取焉耳。《法言· 问道》 2、阴阳家之说,不合于圣人。 3、人性善恶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 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 修身》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汉代儒学的背景1. 随着秦朝的灭亡,儒家学说再次兴起。

秦始皇推行法家主义,强调集权统一,打压儒家思想。

而刘邦在汉初建立了儒家主义的文化体系,将儒家学说重新推崇,使得儒家思想在汉代得以复兴。

2. 汉代对儒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许多经典文献在此时得以重新整理、修订和传播。

二、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1.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天人合一”观念,提出“道教”的主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崇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智等理念。

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汉代被广泛传播和发扬。

孔子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后世的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6)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了《史记》,在作品中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儒家思想。

三、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强调恪守道德规范,以仁义为行为准则,推崇人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2. 礼儒家主张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文明教化,提倡礼仪之道,认为礼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协调。

3. 孝孝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大核心价值观,孝顺父母是三纲五常中的一个常,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推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强调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

四、汉代儒学的影响1. 在孔子、董仲舒等著名儒家思想家的影响下,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流传,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观念。

2. 汉代的思想家和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为后世的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论述汉代儒学的发展300字

论述汉代儒学的发展300字

论述汉代儒学的发展300字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学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汉代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代对儒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

汉初儒学家开始对儒家经典进行整理和编纂,形成了儒家经典的正式版本。

同时,儒学家还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释,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儒家学说和思想体系,如汉代儒学家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阐发和发展。

其次,汉代对儒学进行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

在汉代,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崇。

同时,汉代还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儒学家,他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和传播。

最后,汉代儒学在文化和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汉代,儒学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儒学的经典成为了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儒学家也成为了当时社会的精英,他们在文化和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汉代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代儒学在理论研究、思想传播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对中国古代儒学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

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

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一、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在汉代之前,儒家学说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但在汉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深化。

在汉代初期,主要是以孔子的学说为主,后来又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流派。

汉代王朝不仅相续四百年之久,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朝满盈国土,倾其政治伦理之道,多姿多彩的儒家学说在汉代得以繁盛发展。

1. 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西汉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有一些学者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司马迁,他编撰了《史记》,成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同时,汉武帝时期也实行了贾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 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兴盛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的学者们纷纷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思想流派。

汉武帝时期的学者有司马迁、贾谊、刘向、扬雄等人,他们都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不同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汉武帝时期的学术争议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兴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学术争议。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文帝时期的儒学是以刘向和扬雄为代表。

”一方面,刘向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并且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另一方面,扬雄是汉代儒家流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儒家学说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儒学的研究和理解也产生了一些分歧,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思想流派。

4. 汉代后期的儒学变革汉代后期,儒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当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儒家学派,他们对儒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改革。

最有名的是王莽的“新政”,他试图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推动儒学的发展。

二、汉代儒学的思想特点在汉代,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儒学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发展在汉代,儒家经典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研究和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科技文化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进步性。
11.D
பைடு நூலகம்【解析】
试题分析: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种思想有利于神化君权,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
8.A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②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④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以上都属于汉武帝时期创办的太学意义。故此题应选A项。
考点:汉代思想大一统
点评:如何看待汉武帝独尊儒术
1.使儒家取得了独尊地位,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可见将统治者的庆赏罚刑与上天的春夏秋冬归为一类,体现了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思想。故选C。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天赋予人的本性,有的人天 生具有善的素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啊。从而董仲舒得出了君权神授的主张,故选B。A项错误,材料探讨的是人性论,并未涉及到孔子的仁的主张;C项错误,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材料思想相反;D项主张的是以儒家思想统一思想,因此与材料不符。
5.B
【解析】
试题分析:西汉时期,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了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了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B项符合题意;A是汉武帝选拔人才的方式;C是孟子的思想;D是孔子的主张。
16.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大起大落。春秋战国时期遭到冷遇;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扬弃归根结底取决于
A.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B.当时的经济状况
C.文人学者的喜好 D.现实政治的需要
17.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A.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问题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15.汉武帝时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和隋唐科举制的实行( )
①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②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③有利于儒家的显贵 ④阻断了官僚子弟入仕的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
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仁政”思想主要表现在君主要爱惜民力和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这对君主专制构成一定的约束,答案选D,A是孟子的主张,B是荀子的政治主张,C是“君权神授”思想不符合题意。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4.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下列思想体现儒家民本思想的有: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⑤“天下为主,君为客” ( )
《汉代儒学》复习题
1.“……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刑罚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向当朝统治者提出该主张的是
A.孟子 B.李斯C.董仲舒D.李贽
2.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光大儒家B.恢复礼乐秩序C.建立教育体系D.加强中央集权
12.“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四使并进”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4.A
【解析】
试题分析:④项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对人们的束缚极大。因此④不能体现民本思想,排除BCD项。故选A。儒家思想中的“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天下为主,君为客” 等思想都能体现重民的内容。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儒家思想强调重民、爱人,反对苛政。儒家思想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虽然经过了很大的发展,内容不断的充实,但是并未偏离这一核心的思想。与此相关的是中国古代的其他思想流派,他们和儒家思想一致,一同为传统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D.崇尚清谈,无为而治
10.董仲舒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当时其进步性在于
A.君权神授 B.天人感应 C.限制君权 D.独尊儒术
11.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13.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②意图是规劝皇帝要行仁政
③带有浓厚迷信思想 ④为维护君主的统治服务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4.“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考点:董仲舒的新儒学
点评: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10.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主旨是在阐述天人感应,灾异谴告,被认为是天对君主的爱护和关心,通过天谴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对君主专制权力的一种限制,防止君主任意妄为,所以其进步性是C,答案为C。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
A.用政治统一保证了思想统一 B.用阴阳五行思想巩固统一
C.用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D.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A.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 B.反映了劳动者人身地位的提高
C.适应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以人为本,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0.汉武帝之后儒学之所以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原因有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②儒家经典被国家规定为学校教科书
③中央太学的设置④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为汉武帝加强政治统治,建立大一统政权提供了思想工具,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3.但也抑制了其它各种思想学说的正常发展,实质是一种思想专制。
9.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西汉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统治思想,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选C。
8.汉武帝时期创办的太学意义在于 ( )
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②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
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④促进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9.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是
A.独尊儒法,大一统B.阴阳五行,加强法治
考点:董仲舒的新儒学
点评:儒家思想为什么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
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且此时的儒家思想已是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体系。这就是儒家思想能够在汉朝受到重视的原因。
B.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C.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的建议
D.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18.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
A.墨子“兼爱”思想B.孟子“性善论”
C. 老子“无为”思想D.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