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
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
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
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
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3、儒学再往后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宋明理学,儒学史上也叫它新儒学、新儒家。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汉代儒学的背景1. 随着秦朝的灭亡,儒家学说再次兴起。
秦始皇推行法家主义,强调集权统一,打压儒家思想。
而刘邦在汉初建立了儒家主义的文化体系,将儒家学说重新推崇,使得儒家思想在汉代得以复兴。
2. 汉代对儒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许多经典文献在此时得以重新整理、修订和传播。
二、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1.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天人合一”观念,提出“道教”的主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崇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智等理念。
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汉代被广泛传播和发扬。
孔子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后世的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6)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了《史记》,在作品中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儒家思想。
三、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强调恪守道德规范,以仁义为行为准则,推崇人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2. 礼儒家主张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文明教化,提倡礼仪之道,认为礼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协调。
3. 孝孝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大核心价值观,孝顺父母是三纲五常中的一个常,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推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强调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
四、汉代儒学的影响1. 在孔子、董仲舒等著名儒家思想家的影响下,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流传,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观念。
2. 汉代的思想家和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为后世的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代儒学的特点

汉代儒学的特点
1.天与万物的关系。这里有两重关系值得注意。其一,天是一,是
元,是万物之太始。这万物中也包括人。在这里,天既是万物之
根源。又超越万物。天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思想与道家理论有关
系。其二,天的运行及其与万物的物理关系。这涉及到天地交合,
四时变化,万物繁育,以及万物的性质。这方面的内容主要用阴阳
五行的理论加以解释。
2.天与人的关系。这里值得注意的思想有三。其一天与人相类,
所谓人副天数。一方面从人之生理上说相类,另方面,人之政治关
系和伦理关系也是合乎天地的阴阳关系、五行秩序的。其二,人
应当效法天。个人养生应当效法天,君主治世也应当效法天。其
三,天人可以感应,善招善,恶招恶,天则善善恶思。
3.人的政治与伦理关系。核心思想是三纲五常。这里需要指出的
是,一方面,君臣配阴阳,君为阳而臣为阴;另一方面,君主对臣民还
有一种超越的关系,犹如天超越万物一样。
4.治国之道。诸如要遵循阴阳之理,德主刑辅,君主要“居无位之
位,行不盲之教",要善用赏罚之权,等等。
5.阴阳五行理论。这是董仲舒整个思想系统的论理基础,更具体
点说,阴阳五行学说是董仲舒论天与万物,天与人,人之政治伦理
关系及治国之道的“物理"的依据。
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认识汉代入学正统地位形成的原因和措施
复习导入:
孔子
孟子
春秋战国
荀子
春秋战国与汉代之间的秦朝,儒学的发展状况 怎么样?
汉武帝
董仲舒
一、“焚书坑儒”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 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
二、西汉初年黄老之学
(1)原因:汉初百废待兴
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休养生息
5.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载: “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 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 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 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是指( ) A.儒家学派 B.道家学派 C.法家学派 D.墨家学派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三)促成科举制的形成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巩固练习
1.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关键是(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自学课文最后两部分,回答问题
(二)太学的出现;
问题: 1. 太学出现,代表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方向是? 2.对当时社会风气有什么影响?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问题: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哪些阶段? 2. 科举制的实施,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 响?
二、儒学兴起的表现(重点)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太学的出现
汉代儒学

试讲题目:汉代儒学基本要求:请根据材料,归纳概括(主要讲清)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历史作用。
材料: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说:“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董仲舒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
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
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
土地兼并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阶级矛盾日益剧烈。
他进一步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以澹(赡)足”,“塞兼并之路”,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和废除盐铁官营主张。
这在当时对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民力,保证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比较稳定的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有进步意义。
此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
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
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
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用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作用: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观点。
汉代儒学

李斯
1.原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回答问题)
2、概况 3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
①实质: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②直接作用: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有利于巩固秦朝刚 刚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③消极(占主导地位): 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 一场浩劫。使儒学的发展走向低潮。
儒 家 道 家 法家 墨家
孔子说: • 我仁; 荀子说: • 我义;
老子说: • 我无为而治;
庄子说: • 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 把他们全抓了。 墨子说: • 别打了!
演变线索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隋唐 复兴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明清之际
宋明 新体系—理学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 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秦始皇像
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受到 严厉打击? 儒生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 利于秦的统治。 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 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 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 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 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三纲五常”
材料四: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和和等级制度。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名和诸侯应该服 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 省役。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目的: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
思考:董仲舒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拓展: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期孔 孟儒家思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他的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封 建统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武帝尊儒措施
阅读课本第10页第一段和第四段归纳总结 罢黜百家的影响
第2课 汉代儒学

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1、历史原因: 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受 到打击。 (焚书坑儒)
Dream
焚书坑儒
探究1: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 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 化? (1)变化: 战国:百家争鸣; 秦朝:焚书坑儒。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 国纷争的局面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Dream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 (先秦)世官制——(两汉)察举制——(魏 晋)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科举制 —— (明清)八股取士 2、 科举制的演变: 确立——隋朝:隋文帝“分科举人” 完善——唐朝:明经、进士科为主 发展——北宋:取士人数大增 强化——明清:八股取士 3、特点: 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Dream
Dream
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1、历史原因: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 受到打击。 (焚书坑儒) 2、社会背景: ①汉初黄老之术成为统治思想。
②汉朝中期王国问题、民族问题、土地兼并严重 威胁中央集权,黄老学说已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Dream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 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经济上—— 实行铜、钱、盐、铁官营制度 民族关系上—— 北击匈奴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文化专制 Dream
扼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实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专制
人民高二必修历史专题一汉代儒学ppt

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
3、打破了贵族官僚垄断仕途的局面;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无为,从民之欲而不忧乱。”它反映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 (3)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
出的统治思想是 C 晚年辞职回家,从事修学著书,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缓和矛盾、社会安定
思想统一、加强 中央集权
2、措施
(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重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上:将 儒家定经为典教科
书;兴办太学与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问题:太学的兴办产生了哪些影响? 1、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
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打破了贵族官僚垄断仕途的局面; 4、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的政治
势力有所收敛。
3、影响
(1)消极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②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科举制 1、确立:隋唐 2、特点 (1)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 (2)考试内容是儒家经典。 3、影响 (1)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2)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 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
D 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
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儒学到了汉朝被赋予了新
C 的含义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