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
1-2 汉代儒学

论述题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使儒学成为文化政治舞台的主角 2.使儒学的地位在得到提升的同时,也使其成为执政者奴 化臣民的工具 3.促成了读书风尚的形成,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导致中国古 代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二课 汉代儒学
名词解释
焚书坑儒
秦始皇为统一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采取的措施。公元前 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规定除 《秦记》以外,六国史书一律焚毁。《诗》、《书》、百 家语者,除博士官外,其他人不得收藏。医药、农书和卜 筮之书不在禁止之列。坑儒是指一些方士儒生对秦始皇不 满,被秦始皇逮捕并将违反禁令的四百六十余人坑杀于咸 阳。焚书坑儒造成了文化上的巨大损失。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日益强盛,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统 一,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 需要,为统一思想,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重用儒 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逐步把儒家推向独尊的地位。 从此,以孔孟为正宗的儒家学说,成为汉朝的正统思想。 推崇儒学虽然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但随着儒学 地位的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促了 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太学
太学,即中国古代国立大学,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太学于汉武帝时期创建,汉昭帝时代,规模不断扩大,汉 质帝时,学生多达三万余人。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 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太学的兴立,使中国历史 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也带 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 断官位的情形,加强了人们的参政意识,一定程度上打击 了黑暗势力。
董仲舒
汉代儒学

《汉书· 董仲舒传》
赞曰:刘向称“董仲舒有王佐之材,虽伊吕亡(无) 以加,管晏之属,伯(霸)者之佐,殆不及也。”至 于向子歆以为“伊吕乃圣人之耦(偶),王者不得则 不兴。故颜渊死,孔子曰‘噫!天丧余。’唯此一 人为能当之,自宰我、子贡、子游、子夏不与焉。 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 潜心大业,今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然考其 师友渊源所渐,犹未及乎游夏,而曰管晏弗及,伊 吕不加,过矣。”至向曾孙龚,笃论君子也,以歆 之言为然。
扬雄
扬雄其人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 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 之思,清静无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徼 名于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担石之储,自若也。自有下度: 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杨雄年四十余,自蜀来至游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奇其文雅, 召以为门下史,荐杨雄待诏,岁余,奏《羽猎赋》,除为郎,给 事黄门,与王莽、刘歆并。哀帝之初,又与董贤同官。当成、哀、 平间,王莽、董贤皆为三公,权倾人主,所荐莫不拔擢,而杨雄 三世不徙官。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 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 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 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 皆斟酌其本,相与仿依而驰骋云。用心于内,不求于外,时人皆 轻之。唯刘歆及范逡敬焉,而醒潭以为杨雄之文绝伦无比。 《汉书· 扬雄列传》
《法言》
1、体现扬雄为儒家学术旨趣的代表作。 山径之蹊,不可胜由矣.向墙之户,不可胜入矣.日:恶 由入?日: ”孔氏。孔氏者户也。 《法言· 吾子》 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后之塞 路者有矣,窃自比于孟子。 《法言· 吾子》 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及捶提仁义,绝灭 礼学,吾无取焉耳。《法言· 问道》 2、阴阳家之说,不合于圣人。 3、人性善恶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 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 修身》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汉代儒学的背景1. 随着秦朝的灭亡,儒家学说再次兴起。
秦始皇推行法家主义,强调集权统一,打压儒家思想。
而刘邦在汉初建立了儒家主义的文化体系,将儒家学说重新推崇,使得儒家思想在汉代得以复兴。
2. 汉代对儒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许多经典文献在此时得以重新整理、修订和传播。
二、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1.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天人合一”观念,提出“道教”的主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崇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智等理念。
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汉代被广泛传播和发扬。
孔子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后世的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6)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了《史记》,在作品中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儒家思想。
三、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强调恪守道德规范,以仁义为行为准则,推崇人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2. 礼儒家主张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文明教化,提倡礼仪之道,认为礼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协调。
3. 孝孝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大核心价值观,孝顺父母是三纲五常中的一个常,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推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强调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
四、汉代儒学的影响1. 在孔子、董仲舒等著名儒家思想家的影响下,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流传,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观念。
2. 汉代的思想家和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为后世的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小编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
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
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
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
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3、儒学再往后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宋明理学,儒学史上也叫它新儒学、新儒家。
汉代儒学

面临危机 ▼边境不宁
解决之道 ▲加强中央 集权 ▲加强君权
董仲舒的学说
▼王国问题
“屈民而仲君, ▼土地兼并 ▲限制土地 屈君而伸天” 兼并 ★民族矛盾 ▲缓和阶级
阶级矛盾 矛盾,制 定规范限 制人民
◇“春秋大一 统”“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 授” (“君 天人合 天 = 一””天人感 应”) ◇发挥“仁政”; 制定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
特点:①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②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 沦为官方统治哲学。 实质:③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借助神权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 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 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积极:
(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 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3)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 的进步。
天 人 感 应
董仲舒认为道源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就是“三纲”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尊卑秩序永恒不变 政治的兴衰、王朝的更迭以及人类的一切均决 定于天.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古之造 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 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史料3: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 所予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 大乱。 ——《春秋繁露》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神化君权,加强君权与对君权的有限限制相结合
史料4: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 “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 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 也。 ——《汉书·董仲舒传》
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

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一、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在汉代之前,儒家学说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但在汉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深化。
在汉代初期,主要是以孔子的学说为主,后来又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流派。
汉代王朝不仅相续四百年之久,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朝满盈国土,倾其政治伦理之道,多姿多彩的儒家学说在汉代得以繁盛发展。
1. 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西汉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有一些学者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司马迁,他编撰了《史记》,成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同时,汉武帝时期也实行了贾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 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兴盛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的学者们纷纷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思想流派。
汉武帝时期的学者有司马迁、贾谊、刘向、扬雄等人,他们都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不同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汉武帝时期的学术争议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兴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学术争议。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文帝时期的儒学是以刘向和扬雄为代表。
”一方面,刘向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并且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另一方面,扬雄是汉代儒家流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儒家学说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儒学的研究和理解也产生了一些分歧,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思想流派。
4. 汉代后期的儒学变革汉代后期,儒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当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儒家学派,他们对儒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改革。
最有名的是王莽的“新政”,他试图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推动儒学的发展。
二、汉代儒学的思想特点在汉代,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儒学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发展在汉代,儒家经典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研究和传播。
第2课 汉代儒学

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1、历史原因: 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受 到打击。 (焚书坑儒)
Dream
焚书坑儒
探究1:与战国时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 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 化? (1)变化: 战国:百家争鸣; 秦朝:焚书坑儒。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各 国纷争的局面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Dream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 (先秦)世官制——(两汉)察举制——(魏 晋)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科举制 —— (明清)八股取士 2、 科举制的演变: 确立——隋朝:隋文帝“分科举人” 完善——唐朝:明经、进士科为主 发展——北宋:取士人数大增 强化——明清:八股取士 3、特点: 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Dream
Dream
一.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
1、历史原因: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学 受到打击。 (焚书坑儒) 2、社会背景: ①汉初黄老之术成为统治思想。
②汉朝中期王国问题、民族问题、土地兼并严重 威胁中央集权,黄老学说已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Dream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 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经济上—— 实行铜、钱、盐、铁官营制度 民族关系上—— 北击匈奴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文化专制 Dream
扼制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实质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化专制
高二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

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区别与联系?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 主流地位,主要还是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 “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 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 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而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 为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
第二课
汉代,儒学兴起
秦始皇
汉武帝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 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 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 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 黥为城旦。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 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⑸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阻碍了 社会进步和发展;
消极: ⑵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⑶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
⑷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 死气沉沉,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⑸其限制了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摧残了人才,阻碍了 社会进步和发展;
二、汉代儒学内容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 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 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 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三、
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立太学
(2)【历史地位】:太学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 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 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是儒学教育 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令天下郡国皆 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 统
董仲舒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
(1)客观: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 “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 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 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儒家思想与时俱 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 统治。)
问题2: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 树之类的书?
答:秦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而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是实用之学,对社 会和国家有益,不构成威胁
问题3:你如何看待“焚书坑儒”?
1、加强思想文化专制,有利巩固秦朝专制统治。
焚书坑儒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2、压制思想,摧残人才,是文化浩劫,为以后历代 主流文化批判,特别是使儒家思想遭到沉重打击,陷 入低潮。
课堂探究
探究1: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 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变化?
(1)变化: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生动活跃;
秦朝时期:文化专制,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于政治 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制。
儒家思想经历: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继承发展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汉武帝时期,正统思想
特点:由百家争鸣到思想专制。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儒学的兴起
汉武帝
董仲舒
丞相李斯曰:“……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 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 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制曰:“可。”
“始皇三十五年,书生议政有犯禁者四百六十余, 皆坑于咸阳。” ——以上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秦“焚书坑儒” 原因
秦刚统一;统 治受儒士攻击
汉“罢黜百家”
汉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 适应统治者需要
不 同 对儒学 点 态度
排斥、打击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尊崇
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作用
目的 相 同 点 实质 作用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汉书· 食货志》
黄老思想
二、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
黄老之学
• “黄”:黄帝的学说: 修身,养生。 • “老”:老子的学说, 治国,无为。
西汉初期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
• 对外 与匈奴“和亲”; • 对内 轻徭 薄赋 ;
文景之治
从汉高祖到汉景帝几十年休养生息政策的实 行,西汉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推进 大一统格局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黄老思想适应汉初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一直是政 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中央集权的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 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 固政治的大一统)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 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神化皇权
3、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 阴阳家等思想。(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他的思想宣扬皇帝是“代天治民”,神化封建统 治,是带有神学倾向的儒学。 4、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3)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 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结论:儒学兴起的根本原因是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思想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潮流
二、罢黜百家
1、罢黜百家的原因:
1)现实需要: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 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王国问题边境 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三纲五常”
材料五: 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和和等级制度。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名和诸侯应该服 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 省役。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目的: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
1、提出“君权神授”与“ 天人感应” 2、提出“大一统”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 3、发挥“仁政”,主张限田、 薄敛、省役,轻徭薄赋 4、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
2、影响: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1)对教育:
2)对社会风气: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 3)对统治基础: 扩大统治基础; 4)对儒学: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5)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
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三、推动儒学发展的教育
5、评价:
(1)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地位提高并迅速发展 (2)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加强专制统治 (3)封建统治实为外儒内法
消极:结束了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孔子 孔子
孟子 孟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阐述的儒学和先秦儒学有何区别?
先秦儒家思想特点:
①带有理想化色彩; 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关于修养(道德规范) 和理想(治国原则); ③强调民本批判时政,思想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
“天人合一”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 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感应”
目的:加强君权,抑制暴政 。
材料二: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 礼乐,一统于天下。”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2)用人政策:
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 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 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根据下列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 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
“君权神授”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
(民间学派)
• 董仲舒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2)从批判时政到神化皇权维护统治 (3)使儒家思想宗教化、神秘化.
(1)对儒家进行了改造,身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正统思想)
问题探究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 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 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 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大一统”
材料三 : “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 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四: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 智、信”,是“天意”、“天志”的自然法规。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 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 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 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观 时 代 风 云 变 换
大一统
汉武帝: 16岁登基, 21岁亲政
“焚书坑儒”
问题1: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
1、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
2、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 秦朝的统治;
3、导火线:儒生抨击郡县制
• 焚书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诗、 书、百家语等+禁书 • 可以保留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 有实用价值的书(如医书、农书、卜筮等)
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升, 统治者对儒学教育的重视。(统治者注重儒学教 育的文化趋势。 )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世袭
由下而 上推荐
靠门第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3、特点: 4、影响:
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打击门阀, 突破门第
积极: ①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统治的稳固 ②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 公平公正的原则 ③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推动教育文化普及 消极: ①读书的功利性太强 ②缺乏对实用科学的研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秦始皇像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 国,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短期而亡。 秦灭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汉初 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
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
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
内:经济凋敝、王族问题 外:匈奴威胁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 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 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 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 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 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1、汉代的太学和郡国学 中央官学 ①太学 的特点
儒学为主要内容
求取功名为主要目的
②郡国学:地方教育系统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太学规模十分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 士和50名博士弟子,自汉昭帝时代起,太学规模不断扩 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有30000多人。 材料二:据《后汉书》,汉明帝曾亲自去太学,就儒 学经典的内容和诸博士相互讨论,前来围观听讲的人 不可胜数。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 权机构,担任职务 4.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隋唐)的主 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