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贾与贾谊习汉代儒学之一个阶段.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浅谈汉初陆贾的政治伦理思想

【高中历史】浅谈汉初陆贾的政治伦理思想

【高中历史】浅谈汉初陆贾的政治伦理思想陆贾是汉初复兴儒学的先驱,并以其特殊的贡献成为秦汉交替之际颇具影响的人物。

陆贾的思想儒道杂揉,并吸收了法家某些因素,但以儒学为主。

他在代表作《新语》中总结秦亡汉兴的政治经验教训,提出了"治以道德为上,行以仁义为本"的德治方针,着重阐释了以仁义为体而以刑罚为用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的治国之道,大力培养和选拔人才以充实各级官僚队伍的用人之道以及得之于民的重民思想,切实加强对民众的道德教化工作,包含有较丰富的政治伦理思想并具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仁义为本的政治主张陆贾是汉初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他根据秦亡汉兴的史实,提出"攻守异术,文武并用"的思想,力谏刘邦以仁义治国,指出天下可以"马上得之",而不可以"马上治之"。

《史记?哪生陆贾列传》记载:"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日:'乃功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日:'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

乡使秦以并天下,行仁义,法先王,陛下安得而有之?'"陆贾总结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说明以"逆取"而"顺守"、文武并用,不可专任"刑法"而需"行仁义,法先王"的道理,并在《新语》中确立了"得天下"以后应当从战时政治转为和平政治的总方针,得到了汉初君臣的一致赞同,为复兴儒学找到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作为汉初的儒者,陆贾高扬了作为儒学之标志的"仁义"思想。

他把仁义作为批判秦苛法暴政的标准,确立先秦孺学的价值性、权威性和合法性标准。

这就意味着汉王朝欲进行拨乱反正,就必须吸取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和治世方式。

陆贾与贾谊

陆贾与贾谊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摘要:春秋以降,学术百家殊方,虽互相辩难,然亦皆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战国之季,《荀子》、《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韩非子·显学篇》以及《易传》所代表的各家学派,都趋于总结综合的道路,而儒学渐成主流。

汉初,学术传衍未断,“一”于一家的精神相沿不绝。

陆贾、贾谊承儒学之要,采获各家,造新汉代“新儒学”。

他们的思想本同而末异,各自代表了向汉代儒学衍化的不同路径。

百家由独立而“一致”为以儒为宗的几家,亦是学术整合的第一步。

至董仲舒,儒学发展成更为精巧严密的思想体系,始完成此一波的学术整合。

陆贾与贾谊的思想,前承周秦之季,后开董子新风,实为汉代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关键词:儒学陆贾贾谊思想史一周秦之季的学术综合周自平王东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持国命”,学术散于四野,遂有诸子之学,其可观者乃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其中儒、道、法、墨、阴阳为世之显学。

诸子驰说列国,“各引一端,崇其所善”[1],皆欲取合诸侯。

是故儒墨互绌,儒道相非,儒法互克。

然而,诸子“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2]。

诸子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与战国中后期逐渐形成的“一”的社会思潮达成了默契。

战国中期以降,“一”的思想成为诸子的共识。

孟子最早提出了这个思路。

他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的问难时,说“定于一”[3]。

这个思路不仅要求思想的“一”,还要求“一”天下。

《吕氏春秋·不二篇》曰:“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4]其《执一篇》也说:“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

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

一则治,两则乱。

”[5]在“一”的思潮下,诸子走上了学术综合的道路。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个阶段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个阶段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个阶段在汉代,儒学是统治阶级的主流学术思想,而陆贾和贾谊则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代表人物。

他们影响深远,为汉代儒学的不同阶段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陆贾和贾谊分别在汉代儒学中的阶段性贡献。

陆贾与儒学的早期阶段陆贾(约公元前100年至公元前53年)是汉代儒学的开创者之一,他代表了儒家在思想、学术、政治方面的发展。

他的学术研究主要涉及经学、史学、文学、补选等各方面,其中《通书》被誉为史学经典,被后人奉为“二十四史之首”。

在经学方面,陆贾注重收集各类经籍,并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典分类体系。

他认为“读书当以立志为本”,强调经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以助成才。

因此,陆贾开拓了儒学的发展领域,为儒家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贾谊与儒学的中期阶段贾谊(公元前77年至公元前6年)是汉代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是儒学思想对政治的最出色的运用者之一,以“曲直不阿,清白无私”著称。

他的思想主张较为新颖,特别是对于儒家“仁”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在政治学方面,贾谊强调治理能力和政治技巧,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素质。

同时,他还主张“天下为公”,即君主要以天下人民之福为至高理想,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个人或特定的群体的利益。

这一思想为汉代社会的政治发展带来了新的影响,并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陆贾与儒学的后期阶段陆贾在后期的儒学发展中,提出了“声教优先”的理念,即文化教育的价值要高于刑罚。

他以《声教》为代表的著作,阐述了什么是文明,什么是礼教,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汉代文化的发展。

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官府教育、士人教育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深远的影响。

贾谊与儒学的后期阶段贾谊在儒学后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接轨天命”,即君主要符合天命的要求。

他认为君主在治理时应该以“仁”为核心,注重民生和国家的整体利益。

这一思想强调了君主德行在治理中的作用,对汉代的治理和政治风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起源、发展阶段和影响等方面。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人们渴望寻找一种道德伦理体系来维护社会稳定。

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提倡“仁者爱人”,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社会。

发展阶段一:先秦儒学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除了孔子,还有许多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孟子、荀子、墨子等。

这些儒家学派在儒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例如,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教育。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主张通过礼仪和法治来约束人的行为。

发展阶段二:汉代儒学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汉朝统治下,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董仲舒、扬雄、贾谊等。

他们将儒学与政治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的理论。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和“五德合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阶段三:宋明理学宋明时期(960年-1644年)是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程朱理学强调“理”与“性”的关系,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达到“性即理”的境界。

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影响与传承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儒学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学的核心理念如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中国儒学发展的五个阶段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它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第一阶段:先秦儒学的兴起(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是儒学的萌芽期和初期发展阶段。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等重要理念,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

同时,孟子和荀子等后继者也对儒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这一时期儒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仁爱、礼制、道德修养等,奠定了儒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阶段:汉代儒学的繁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代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学。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刘向、贾谊、扬雄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发展。

儒学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儒学思想方面,汉代儒学主要强调礼乐、忠孝、经世致用等,形成了“礼乐之邦”的思想理念。

第三阶段:唐宋儒学的复兴(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儒学的复兴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此时的儒学家有韩愈、柳宗元、程颢、程颐等,他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扩展。

唐宋儒学主要注重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强调心性修养和道德教化。

程朱理学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的主流儒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四阶段:明清儒学的变革(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儒学思想发生较大变革的时期。

明朝初期,王阳明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的观点,强调个体的主体意识和内在道德准则。

清代,程朱理学逐渐式微,新学派兴起,如王夫之、顾炎武等,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对儒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第五阶段:现代儒学的复兴(20世纪以后)现代儒学的复兴始于20世纪,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创新。

现代儒学家如梁漱溟、胡适、钱穆、茅以升等,对儒学进行了现代化的阐释和应用。

他们试图将儒学与现代科学和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一些新的儒学理论和观点。

西汉初年政治家陆贾简介

西汉初年政治家陆贾简介
响。后来文帝、景帝都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
民的负担,结果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渐渐繁荣起
来,一改战乱后荒凉凋敝的景象。
审时度势
惠帝时期,吕太后当权,想封吕氏亲族为王,害怕
会说理的大臣。陆贾审时度势,称病辞官回家。他认为
好 畤的田地肥沃,可以在那里安家。于是他拿出出使
了皇帝后,天下初定,赵佗却在南越(今广东、广西一
带)称王。陆贾奉高祖命出使南越,赵佗梳着椎形发
髻,叉开两腿坐着,样子很是傲慢无礼。陆贾就说:
“你是中国人,亲族的坟墓都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市)。
而今你却抛弃戴帽系带的习俗,想凭小小的南越国和天
子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秦末,朝政混乱,豪杰纷
起,只有汉王(刘邦)首先占据咸阳,并在5年内平定
外乎少主、诸吕的事。”陈平一听,说到他心坎里去了,
忙向陆贾问计。陆贾说:“天下安定,注意丞相;天下
危急,注意大将。将相和睦,士大夫亲附,即使天下变
乱,大权也不会分散。你何不与太尉交好,团结共事?”
陈平恍然大悟,就送500斤黄金给太尉周勃,并办了丰
盛的酒席宴请太尉。太尉也用同样的厚礼答谢。两人来
留陆贾住了好几个月,每天好酒好菜招待。然后又不断
赏赐财物,价值几千金。
最后,陆贾宣布汉帝赐封赵佗为南越王,让他对汉
称臣,受朝廷约束。陆贾回朝汇报,汉高祖很高兴,任
命陆贾为太中大夫。太中大夫是郎中令一类的官,专门
向朝廷提出建议,发表议论,供皇帝作决策参考。
撰写《新语》
பைடு நூலகம்
陆贾两次出使南越,未费一兵一卒,说服了有分裂
主义倾向的赵佗内附,维护了西汉疆域的统一,在历史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满分练(四)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满分练(四)

满分练(四)24.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

这表明,当时儒学( )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解析:选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体现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的儒学均未确立儒学的独尊性,故A项错误;陆贾与叔孙通的儒学中融入了阴阳家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贾谊的儒学则融入了道家思想,而后来董仲舒儒学正是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因而汉初儒学奠定了汉代董氏儒学的发展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供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中陆贾、叔孙通、贾谊等人儒学吸收了阴阳家、道家思想,但无法体现开始融合,故D项错误。

25.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市、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市(知,即兼理、兼管之意)”。

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 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解析:选C。

宋朝地方实行州县制,县是基层单位,州是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单位,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北宋在地方设立知县长官,与君主权力行使无关,故B项错误;派知县监理、监管各县,可以起到监察地方官员的作用,因而使地方官权力缩小,中央集权得以加强,故C项正确;北宋地方实行州县制,材料仅体现派出知县监督县一级地方长官,未体现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故D项错误。

26.明朝许孚远在《疏通海禁疏》中指出:“守汛兵众数千,年费粮赏五万八千有奇,内二万则取足于商税,若奉禁无征,军需缺乏,势必重敛于民,民穷财尽,势难取给。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

陆贾与贾谊:汉代儒学的一个阶段

摘要:春秋以降,学术百家殊方,虽互相辩难,然亦皆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战国之季,《荀子》、《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韩非子·显学篇》以及《易传》所代表的各家学派,都趋于总结综合的道路,而儒学渐成主流。

汉初,学术传衍未断,“一”于一家的精神相沿不绝。

陆贾、贾谊承儒学之要,采获各家,造新汉代“新儒学”。

他们的思想本同而末异,各自代表了向汉代儒学衍化的不同路径。

百家由独立而“一致”为以儒为宗的几家,亦是学术整合的第一步。

至董仲舒,儒学发展成更为精巧严密的思想体系,始完成此一波的学术整合。

陆贾与贾谊的思想,前承周秦之季,后开董子新风,实为汉代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关键词:儒学陆贾贾谊思想史一周秦之季的学术综合周自平王东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持国命”,学术散于四野,遂有诸子之学,其可观者乃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其中儒、道、法、墨、阴阳为世之显学。

诸子驰说列国,“各引一端,崇其所善”[1],皆欲取合诸侯。

是故儒墨互绌,儒道相非,儒法互克。

然而,诸子“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2]。

诸子思想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与战国中后期逐渐形成的“一”的社会思潮达成了默契。

战国中期以降,“一”的思想成为诸子的共识。

孟子最早提出了这个思路。

他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的问难时,说“定于一”[3]。

这个思路不仅要求思想的“一”,还要求“一”天下。

《吕氏春秋·不二篇》曰:“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4]其《执一篇》也说:“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

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

一则治,两则乱。

”[5]在“一”的思潮下,诸子走上了学术综合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贾与贾谊习〈论文集〉汉代儒学之一个阶段作者:夏增民摘要:春秋以降,学术百家殊方,虽互相辩难,然亦皆是“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战国之季,《荀子》、《庄子·天下篇》、《吕氏春秋》、《韩非子·显学篇》以及《易传》所代表之各家学派,都趋于总结综合之道路,而儒学渐成主流。

汉初,学术传衍未断,“一”于一家之精神相沿不绝。

陆贾、贾谊承儒学之要,采获各家,造新汉代“新儒学”。

他们之思想本同而末异,各自代表了向汉代儒学衍化之不同路径。

百家由独立而“一致”为以儒为宗之几家,亦是学术整合之第一步。

至董仲舒,儒学发展成更为精巧严密之思想体系,始完成此一波之学术整合。

陆贾与贾谊之思想,前承周秦之季,后开董子新风,实为汉代儒学发展之一个阶段。

关键词:儒学陆贾贾谊思想史一周秦之季之学术综合周自平王东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持国命”,学术散于四野,遂有诸子之学,其可观者乃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其中儒、道、法、墨、阴阳为世之显学。

诸子驰说列国,“各引一端,崇其所善”[1],皆欲取合诸侯。

是故儒墨互绌,儒道相非,儒法互克。

然而,诸子“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2]。

诸子思想具有内在之一致性,这与战国中后期逐渐形成之“一”之社会思潮达成了默契。

战国中期以降,“一”之思想成为诸子之共识。

孟子最早提出了这个思路。

他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之问难时,说“定于一”[3]。

这个思路不仅要求思想之“一”,还要求“一”天下。

《吕氏春秋·不二篇》曰:“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4]其《执一篇》也说:“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

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

一则治,两则乱。

”[5]在“一”之思潮下,诸子走上了学术综合之道路。

这种学术之综合,是以自家学术为体,兼采他家;而且,是在与他家之相非过程中完成这一综合过程之。

这一过程,我们可以从《韩非子·显学篇》、《庄子·天下篇》、《荀子》、《易传》及《吕氏春秋》中可以窥见。

韩非子融法术势于一体,集法家之大成,使法家思想达至极致。

“道生法”,韩非子“归本于黄老”[6],以《喻老》、《解老》发扬老子思想,进而吸取了其自然天道观、先王之否定论、仁义无是非论。

不仅如此,韩非子于他家亦有采获。

《韩非子·显学》称“世之显学,儒墨也”,述其学术支流甚祥,然亦讥儒墨为“愚诬之学”、“杂学缪行同异之辞”[7],因而黜儒墨以倡耕战、行赏罚、明法度。

其实,就其思想传统而言,其于儒墨,也是相反相成。

韩非子为荀子门生,其思想受荀卿影响自不待言。

尤其是荀卿之唯物论,承认分、辩、别、养之“礼”论,认识事物之“参验”思想,以及性恶论和积习说,皆深刻地影响了韩非子之思想。

而韩非子思想源于墨子者,一在于名理之承继,二在于其强调非命强力、贵贱无常[8]。

诸子相灭相生,此可力证不诬。

《庄子·天下篇》概为庄子后学所作,成书亦在战国之末,距荀韩之时不远。

其总结各家思想,亦主张“一”之思路,“天下之治方术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天下篇》点评墨子、宋尹学派、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子、惠施桓團公孙龙诸派,是是非非,深感“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为方”,“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道术将为天下裂”,以致“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

而欲发明“内圣外王”之道,须“一”于儒学。

所以其言君子,乃“以仁为思,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其述《六经》,“《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9]。

意在说明体现在儒家经典《六经》中之理论,是最高最完美之理论。

以故,《天下篇》是在道家术语下,全面阐述了儒家之观点[10]。

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个大儒。

荀子之意,“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11]。

所以,荀子非它嚣、魏牟、陈仲、史鰌、墨子、宋鈃、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子等十二子,认为其虽“饰邪说,交奸言,以枭乱天下,譎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然而亦皆“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12]。

是故,荀子对各家也非一概否定,而是加以分析,承认各家也是各有“有见”。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13]如此,荀子在儒家基础上,吸取道墨名法特别是道法之思想,对儒家进行改造和充实,集先秦思想之大成。

所以,傅山说,荀子思想实际“近于法家、近于刑名家”,而且在一些观点上,“又有近于墨家者言”[14]。

《易传》亦成于战国之末,作者不专一人,也非一时写就,然其基本思想“大抵和思孟学派——邹衍阴阳五行学派相符合,无疑地多半出于他们后学之手”[15]。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16],《易》很受儒家重视。

儒者读《易》,非为占卜,而重于义理引申发挥,于是始有《易传》。

《易传》隆礼、明德、慎罚,援引道家之天道观,“神道设教”以及综合阴阳五行、稷下黄老学说以总结各家思想,在学术路径与荀子一致,在思想特质上亦大用共通之处。

《吕氏春秋》号为杂家之作,恰好说明其欲总结先秦思想之意图。

其述先秦诸子,云“老耽(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田)骈贵齐,阳(杨)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倪良贵后”[17]。

《吕氏春秋》集论成书,杂取诸家之说,对于各家,较少批评,而偏重于吸取可取之处,力图超出门户之见。

它在兼收并蓄各家思想时,用儒家思想改造了各家思想[18]。

其书强调仁政、德治、王道、爱民,强调文化、知识及教育,“无论是在世界观或政治思想方面,都与《荀子》最为接近”[19]。

这与《易传》是极为相似之。

综上所述,在战国末之学术综合总结过程中,各家均欲以自家之思想体系整合先秦各家学术思想,但事实上,儒学占了上风,而且儒学中之荀学一派风头独健。

这必将深刻影响汉初学术流变,预示了其可能成为社会之思想主潮。

蒙文通先生讲:“盖周秦之季诸子之学,皆互为采获,以相融合。

韩非集法家之成,更取道家言以为南面之术,而非固荀氏之徒也。

荀之取于道法二家,事尤至显……六艺经传之事,盖亦类此。

汇各家之学,而综其旨要以于儒家。

”[20]也正揭示了这种趋势。

汉初儒学之传播发展亦与荀子有十分密切之关系。

荀子后学曾言:“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

”[21]汉初之《诗》、《书》、《礼》、《乐》、《易》、《春秋》流传,均与荀子传授有关。

汪中《荀卿子通论》说:“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汉诸儒未兴……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

”[22]荀子于汉初儒学发展,有先开风气之功。

汉初儒者不仅坚守儒学基本价值,还承继了周秦以来学术走向总结综合之精神和路径,儒学开始在儒者对他家学术批判扬弃之下,逐渐形成新之思想体系。

二汉初儒家之发展:陆贾与贾谊汉初,陆贾和贾谊对儒学发展功莫大焉。

但由于他们思想之综合性,却常被目为道家或法家。

实际上,陆子与贾生,不过是汉初儒学演进过程中两个不同发展路径之代表。

陆子守本于儒家,自古即有定评。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

”这一点,今本陆子著《新语》可证,《新语》凡引文处,除一处出自《老子》外,其他皆出自儒家经典如《诗》、《论语》、《易》、《孝经》等[23],而称述先圣孔子及孔门弟子言论更是比比皆是。

可见《史记》所记不诬。

班固《汉书·艺文志》列《陆贾》二十三篇,而本传不载,其中当有《新语》各篇。

《隋书·经籍志》亦列《新语》入子部儒家类。

四库馆臣相沿不改,认为“据其书论之,则大旨皆崇王道,黜霸术,归本于修身用人。

其称《老子》者,惟《思务篇》引‘上德不德’一语,余皆以孔氏为宗。

所援多《春秋》、《论语》之文。

汉儒自董仲舒外,未有如是之醇正也。

”[24]由上可知,就其思想内容而言,历代均归陆子为儒家,这从其学术传承上也可得到佐证。

王利器先生认为,陆子之学,盖出于荀子。

《盐铁论·毁学篇》说:“李斯与包邱子俱事荀卿。

”《汉书·楚元王传》也说,楚元王刘交“与申公受诗浮邱伯。

伯者,孙卿门人也”。

浮邱伯即包邱子,亦即鲍丘,文献所载不同,实为一人。

荀子晚年适楚,终老于楚之兰陵。

而陆贾为楚人,从浮邱伯游学,也是意料中事。

《新语·资质篇》说:“鲍丘之德行,非不高于李斯、赵高也,然伏隐于蒿庐之下,而不录于世,利口之臣害之也。

”盖陆子与鲍丘游,因得以闻荀子说于鲍丘[25]。

由此可推知,陆子学宗荀子,而陆子及《新语》宗法儒学可以明辨。

陆子以儒为宗,但不斥黄老道家,尽管其书中仅一处引老子“上德不德”之言,但对老子精神之阐述却可遍见于全书,如此陆子也有尊崇黄老道家之倾向。

其述老子清静无为,曰天地万物“为宁其心而安其性,盖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而成也”[26];而“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

不过,“无为者乃有为也”,目之是达致“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

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27]之为治理想。

其述道家之精神专一,曰“专心一致”,“同一治而明一统”,“天一以大成数,人一以□成伦”;又曰“正心一坚”,“执一统物”[28],然后“壹其道而定其操”[29],与太史公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之意甚合[30]。

另外,老子思想之朴质精神也多见于陆子书中,如曰“不违天时,不夺物性,不藏其情,不匿其诈”[31],又说“朴质者近忠,便巧者近亡,”“谗言似贤,美言似信”[32],皆近老子本义。

而柔刚转化更是老子真义,《新语·辅政篇》曰:“怀刚者久而缺,持柔者久而长,躁疾者为厥连,退重者为常存,尚勇者为悔近,温厚者行宽舒,怀急促者必有所亏,柔懦者制刚强”。

反观以上所述,综览《新语》全书,陆子仍是以儒为主,而不斥黄老道家。

陆子虽宗儒尚道,却也多表现为力辩之士,《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云:陆贾“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游走于诸侯群臣之间,以知辩行纵横之事。

他虽说项羽归刘太公吕后未果[41],但两赴南越,数服赵佗,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见其谈辩之能力[42]。

扬雄《法言·渊骞篇》评价说:“言辞:娄敬、陆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